近些年涌现出很多看似探讨女性问题,其实是在探讨,男性认为女性应该有的问题比如这种严重的容貌焦虑女性的容貌焦虑肯定比男性严重,但是它严重不到这个程度,也不应该成为女性化标签一个50岁的成功女性,即使在过往,她的成就算与她的外貌有关系,也不可能仅仅与外貌有关系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女性在极端的男性叙事下势必会走向的灭亡的终极归宿一个女人失去年轻貌美她在这个规则和文化体系下失去了所有的价值 她面对的社会性死亡本质并非是一种容貌焦虑 而是生存困境 而sue复活了之后,她想夺回的并非是男性的喜爱而是在男性叙事下,她本来拥有的生存空间和她可以拥有的一切前程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去看,从女本位的角度去看,女性本质上可以在自身找到各种各样的价值,成为作家科学家医生等等,她们可以通过才华能力,这些不会随着时间贬值的能力获得生存空间,这是人性化的而在男人的眼睛里,只有sue是有价值的,而伊莎贝莎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她的能力,她的经验,她的知名度,她的阅历,她的财富,都被抹杀了,这是非常反人性的而男性叙事之所以不人性化,是因为,人注定会衰老,所以女性在这种叙事下注定走向灭亡男性给女性套上年龄焦虑是种性别化屠杀,用自然规律来给女性定罪,是多么荒谬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出现所谓的“容貌焦虑”。
是因为他并没有通过年龄的增长而被剥夺生存空间,所以男性并不“容貌焦虑”比如男性制作人这个角色,他的工作属性不需要他一定年轻或者一定貌美,男性叙事对自身是非常仁慈宽容且人性化的,而对女性则不是很多人留言说我写的影评过于悬浮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而问题的本质就在于男性叙事在给女性制造问题”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身材焦虑,贞操焦虑,母职焦虑“这些焦虑本质上都是制造焦虑,再让你花大量的时间内耗去”解决它“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去关注,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自我攻击。
只有这样,你才不发现自己和男性本身就平分秋色,女性脱离了男性叙事,就脱离了男性的掌控,也脱离这种规则本身那这个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也就是说,资源并不天然属于男性,女性也不需要只能坐等分配,你可以自己学会打猎不是等着被分一口肉 还是一块骨头我举个例子,如果女主也转型成为制片人,那么她就拥有了挑选它人的权利,而权利并不会因为年龄贬值,那么这种设定就是非常人性化的,可长远发展的电影里的“容貌焦虑”是建立在严重的性别歧视下死亡焦虑,本质是激发女性怕“抛弃”,失去生存空间,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终极焦虑所以它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抢夺,只是男性在多数情况下默认了自己是分配生产资料的人而女主则自我客体化,默许自己是等待分配的人,一定要达到某种标准才能获得生产资料比如说,伊莎贝莎认为一定要变成sue才能继续在男性叙事下得到生产资料的分配,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变成sue,并且她内化了这种剥削,sue跟男性叙事站在一起,疯狂的迫害和挤压伊莎贝拉的生存空间,sue也和男性叙事里的男人一样,认为伊莎贝拉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女主的毁灭,就是从跟随了男性叙事的规则,从被这种文化否定,进而自我否定开始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可以延续女人的一生,即使她们已经可以自己工作,创造价值,只要精神上不能摆脱男性叙事的逻辑,痛苦就会伴随一生。
因为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时收回对你的褒奖这道题唯一的解法就是,我们不去跟随不利于我们的规则,因为规则是人为制造的,它的存在需要群体性共识,如果大家都不去玩这个游戏,这游戏也就解体了女性要回归人性化的女性叙事,从女本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才能看到,男性叙事下,规则不公平,以及在设定上的闭环,让你如何注定失败,让他们从这种规则获利,从你的自我毁灭中吸取养料,在sue和伊莎贝莎之间制造矛盾,分化年轻的女孩和成熟的女人,然后美美隐身坐收渔翁之利。
而我们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建立有利于人类发展,人性化的社会规则。
回归到女性叙事我几乎无法想象一个住在高档公寓,曾经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面留下自己名字的女人,是如此脆弱不堪被一个三流制片人,贬低一下就发狂了,因为带一个算不上帅气的屌丝男回家,为了跟他睡觉,能耽误自己换身体的时间又为了一次一夜疯狂,就透支母体想给自己打营养液,编剧设定的女性形象十分的扁平,伊莎贝拉除了这份工作,我看不到她的朋友,家人,爱好,生活,她甚至退休之后,没一个她想去的地方她能为之癫狂的地方就是闪光灯和随便什么男人,酒吧领回去的也好,派对刚勾搭上的也罢感觉非常不合理,因为50的伊莎贝莎仍然面容姣好,她不需要换身体,对她来说约炮也没什么难度吧?
你让伊莎贝莎换了身体之后,最大的爱好就是约炮,真是暴殄天物,就像你设定蜘蛛侠没变身前是一个屌丝,变身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挂在女更衣室偷窥女人换衣服那么荒谬,那么缺乏想象力导演是不是在生活中,在约炮层面遇见了什么困难,于是幻想这个困难也存在在女性身上?
很多男人似乎并不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男人找女人需要情商需要花钱,需要提供服务女性想约炮,她只要说yes.就有源源不断的选择,和取之不尽的资源。
她甚至不需要有多么的漂亮。
根本不需要费这么大劲变回年轻再去约。
我能看到导演把生硬的男性屌丝思想带进一个如此美丽,如此有魅力,而且成功,富有,50岁能保持紧致身材,如此自律的女人身上。
真是无聊。
实在不行可以包个小白脸,伊莎贝莎住着那么大的房子,她很有钱吧?
她真的需要为了约炮绕那么大一圈吗?
电影里,我看不到导演对女主人性化的塑造,她的行为都没有逻辑。
像一个被抽了发条的洋娃娃。
sue也是,没有成长,没有沉淀,没有升华。
剧情比白雪公主里的后妈还二维卡通化,别问为什么她要这样,因为导演要她这样所以,这种电影往往固化了女性的刻板印象。
一个是容貌焦虑,一个是寻求男性的认可,最后就是再次强化她们的客体位置。
电影告诉女性,没有年轻貌美,即使你再有钱。
你会失去一切,你唯一意义就是保持年轻貌美,并且学会取悦男性。
但是电影却告诉男性,只要你有钱,不管你是残疾,丑,变态,老,还是有任何缺陷,你都可以对于年轻的异性资源唾手可得,并且凌驾于一切规则之上。
谁规定的啊?
肯定不是女人,我只看见三个词汇,谎言,圈套,陷阱!
男人的身体难道不能购买吗?
男人的爱情不能购买吗?
50岁的伊丽莎白不能花1000美金让那个屌丝男表演一下对自己的迷恋吗?
另外,为了约炮要付出自己的事业甚至生命啊?
难道不能第二天再睡吗?
女主换的是身体,不是脑子。
这难道不是导演的主管臆断?
一个女人能在50岁的时候保持如此紧致的身材,她生活上一定是自律到苛刻的程度的。
而且她如此看重自己的事业,她从生活习惯和思维逻辑上都不可能为了一次一夜情就打乱自己换营养液的时间。
进而打乱自己生活里的一切。
她如果是这种人,她根本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保持这种身材。
根本就没有逻辑。
导演不但在暗示好莱坞的成功女性仅仅是依靠外表,更认为女性失去年轻貌美一无是处,忽视她本身的优良品质和其他才能。
这是纯纯把女性当在性化位置去凝视才能产生的效果和臆想。
更天真的认为,虽然这个女的很成功,很有钱,但是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让那个三流制作人,隔壁的屌丝男,酒吧领回去白斩鸡对她刮目相看,人生没有其他追求。
正所谓,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若为男人故,两者皆可抛是吗?
导演你没事吧?
脑子里装的是某种物质是吗?
怎么那么爱臆想大美女为了获得屌丝的爱不惜自我毁灭的故事呢?
你说这是你想表达的人性,而我只看见了,极端自恋的男性。
其次,她就是在好莱坞留下过名字的人,即使她老了,死了,也会有人很多人记得她。
她有钱,她完全可以享受生活,接受男人对她成功和金钱的膜拜,但是她不,因为导演不同意导演就让她为了,博那三个路人男的一次勃起,不惜做危害自己生命的事情。
最后还得引导女性反思,你们自己不要太容貌焦虑啦!
自找死路啊,实在看的我一脸问号。
作为女人看这个电影,我就觉得这完全没说服力,她钱有名,她干嘛非得自我客体化,让自己变年轻,回去重新接受制作人的奴役,然后还要去讨好男人,财务自由了为什么要回去找虐动机在哪里?
那么喜欢上班是吗,喜欢上班,找个别的上可以吗?
自己拿那么多钱开公司不香吗?
自己搞个节目,给自己换个人设捧自己,不爽吗?
马斯克他妈72还在接代言呢,出书捞金呢。
需要闪光灯,就换个人设,这么简单的道理伊莎贝拉会不明白吗?
事实上,女性有了钱,也拥有反选权利,这才是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立意都是非常古早且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就在于,女性如果不容貌焦虑,男性就该焦虑了,特别是女性如果彻底放弃自己的客体位置,去抢主体的角度和生存方式,男性就要惊声尖叫,四处逃窜了,那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呢,所以制造容貌焦虑让她们自取灭亡才是正道。
老年的伊丽莎白和年轻的伊丽莎白,和变成怪物的伊丽莎白,她们必须撕逼,必须内耗,必须自我厌恶,不然导演很难受手握大权的丑陋的男人比比皆是,他们不会容貌焦虑,他们只会失权焦虑。
而电影为了突出恐怖的效果,把现实生活拍摄的过于极端,好像权利和名望是万恶之源,实际上,结构性压迫才是万恶之源。
极端男性化叙述才是女性的万恶之源。
而知名度,能力,权利才是不会随着年龄贬值的人性化选择。
女性应该多干露脸的事情,因为那些是好事,没必要担心自己看起来怎么样,而是要让别人学会聆听你在说什么。
走回自己的叙事,才能走的更远,路才可能越走越宽。
奥黛丽赫本的老年生活游览世界,资助贫困的儿童,还有知己伴其左右,她活的优雅又开阔。
现在人过古稀的杨丽萍也说年轻时候的情爱对她太腻,自己编舞蹈,做巡演,过得风生水起,闲云野鹤。
而年过70的刘晓庆一辈子把爱情当甜点,馋了吃几口,不馋扔一边,不拿它当干粮使。
一辈子任性自我,不予匮乏。
张牙舞抓的活着。
她们早都不再年轻漂亮了,但是她们的价值如此坚挺。
如果你觉得只有这些优秀的女性才可以这样是大错特错,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新生。
苏敏阿姨可以通过自驾游找回自己存在意义,并且通过做自媒体账号改变生存处境,就是回到自身叙事的根本力量。
而我为什么不跟评论区的留言者们讨论男性叙事,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是悖论。
它的结局注定是毁灭,所以它不具备讨论的意义。
能接受这种规则存在的人,必定是能从这种规则中获益的人。
那些还年轻的sue,和早都明白自己不会因为男性叙事遭殃的男人们。
我和你们讨论没有意义。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这种规则,找回属于我自己的叙述,如果你对我的叙事不感兴趣,我也没有和你聊下去的必要。
而上诉这些,就是我为什么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电影放大和强化女性的容貌焦虑,把原罪回归到女性身上,让女性为自己的毁灭承担所有的责任,把矛头再次转移到自己身上。
并为其贴上刻板印象,加固了女性被凝视的属性,让女性回顾自我厌恶。
让女性回到男性叙述,从而开始焦虑,或者自我反省,最后自我规训,甚至自我毁灭。
从而忘记了,我们本不需要活在它人眼光之下。
我们可以是自己的主人。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这一条是思路,当博弈毫无意义,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博弈。
创造自我。
像苏敏阿姨一样。
苏敏阿姨跟她丈夫的博弈毫无意义,稳输不赢,所以她才必须离开,这不是抗拒问题,也不是逃避问题。
这就是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直接无视问题。
而伊丽莎白的辉煌过往才不会毫无意义,真实的生活如果真的存在伊丽莎白,她才不会受到某种物质的蛊惑。
因为她没那么蠢。
Elisabeth是年老色衰的女演员。
虽然曾经获得过奥斯卡,但是风光不再,年华易逝。
偶然的机会,Elisabeth得知有一种名为The Substance的产品,可以从自己的身体里面产生出和自己基因相同的,但是更好的,更完美的自己。
利欲熏心之下,Elisabeth使用了The Substance并且创造出了Sue。
Sue年轻貌美,身材姣好。
并且迅速取代了Elisabeth的位置。
两人之间的平衡是7天,必须通过七天的周期来使得Elisabeth的身体恢复,才能维持Sue的正常运转。
可是由于Sue的违规操作之后,使得Elisabeth的身体加速衰老了,甚至发生了变异。
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两人也就身体的使用权展开了争夺。
电影的主题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受压迫。
这种压迫是由男性所创造的,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处处受限。
首先是与男性社会的抗争。
Elisabeth和Sue都被男性社会所压迫了。
他们存在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男性主导的话语下。
女性在这种话语体系下生存空间受到压迫,所以出现了各种不公平的行为。
例如Elisabeth被替换,被羞辱等但男性直到头发花白,依然有着话语权。
同时被挤压的生存空间本就有限,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女性之间也会有所谓的竞争行为。
我们所谓之雌竞。
电影里Elisabeth和Sue为了争夺意识的所有权,展开了一系列攻击性行为。
例如过分抽取脊髓液使得Elisabeth加速衰老,狂吃使得Sue直播事故等。
这些都是微观的雌竞的行为。
而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压迫行为,电影里面只是展现的冰山一角罢了。
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变得更加残酷以及无情。
女性的话语权的缩减,生存空间的被压迫,这些都让女性在当今社会喘不过气。
其次电影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Balance平衡。
直白的平衡是Elisabeth和Sue意识的平衡。
Sue是首先打破这种平衡的人。
这种过分占有平衡的行为,使得Elisabeth加速衰老。
并且最后害死了自己。
另外一种平衡和电影的主题相对应,即男性和女性的平衡。
男性的平衡代指的是Sue,女性的平衡代指的是Elisabeth。
讨论世界上先有男性和女性,这个话题永远无解并且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是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不过我认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从女性的子宫里面诞生的,之后才有了性别之分。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假设女性先于男性诞生,毕竟男性是由女性所产出的。
男性话语权的增加,代指的是Sue开始失控的行为。
也就是说Sue打破的平衡不仅仅只是自己和Elizabeth之间的平衡,还暗示着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衡的打破。
在打破平衡之前各自安好。
打破平衡之后女性的话语权逐渐减少,并且出现了变异。
打破平衡的结局就是这种平衡无法回归,也暗示着现如今女性平权的道阻且长。
平衡的打破,导致了Sue的毁灭。
这也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警示。
电影其实最恐怖的不是血腥,不是掉san。
而是这种掉san和血腥,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冰山一角罢了。
电影里面叱咤风云的女明星就那样,更何况屏幕面前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众呢?
最近集中看了卡伦·霍妮的三本书,看《某种物质》时就觉得是霍妮理论的完美展现,试着阐述一下(基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个人理解及二次阐释,或有诸多疏漏之处,欢迎交流)。
作为一个旗帜鲜明反对弗洛伊德的新精神分析女性研究者,区别于弗的人格结构三我(本我,自我,超我),霍妮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真我,实我和自我理想化。
这三者虽然乍看貌似和前三者对应,但在霍妮的理论框架内是极为不同的。
1.真我VS本我霍妮理论中的真我,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一个概念,即在适宜的成长环境(外)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内)下自发向完善向实现向生命力的种子力量,会让人想到温尼科特的母婴理论(《妈妈的心灵课》里,给小婴儿适宜的环境,生命会自发生长),真我是一个人的生命中心,会为自身正名,本身的发展即是道德的发展。
而弗洛伊德的本我,其实是中性甚至带一点点贬义的,带着原始欲望(类兽性)的特征,生本能/力比多/性驱力,遵循快乐原则,从弗的理论来理解,这个本我是贪淫狡的,需要超我去规范,自我去协调的。
2.实我VS自我弗的自我是一个调停者的概念,有点类似你脑子里两个小人吵架时,最后出来说话的那个小人儿,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和本我是分离的,二者没有关系。
霍妮的实我有弗的这个意义,但它扩展了范围,把个体的真实情况、现实行动统统囊括进来。
也就是,活生生的人的实在的全部。
真我和实我是从属关系,真我是实我的一部分。
3.自我理想化VS超我弗的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主要是内化的父权,规则。
弗的理论中这三我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运行的顺畅程度不一。
而霍妮的这个自我理想化, 则不是人人都有的,一个健康人,她的真我能够借由实我体现和发展,则她的自我认知就是真实的,稳定的,也就没有自我理想化这个东西(在弗理论中超我的部分由真我来主张,并且其更为真实,自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压的道德准则);而一个神经症患者,出成长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为了解决基本焦虑,只能使用三种人际策略(顺从、攻击和逃避)来统合自我,久而久之在心中出现了一个建构出来的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并将其认知为“我”,这个自我理想化是有结构性的绝对、应该、必须的暴政性要求,而因为实际上实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患者往往陷入对“实我“的厌弃中---即自恨,霍妮有名言:作为神的自我(理想化)必会憎恨她的实我。
在电影中,女主本人打造的Sue,正是这一自我理想化的具象化呈现。
伊丽莎白作为母体,对于外界的策略是顺从:满足外界期待,对被喜爱有偏执追求→需要打造一个更好/完美版本的自己→注射药物,Sue诞生→自我理想化越完美,实我越可鄙(离群索居,吃垃圾食品)→自我理想化突破边界,过渡消耗及入侵,实我快速萎缩(从手指到肢体的坏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我最终崩塌后自我理想化也玩完儿,二者成为一个巨型的缝合怪,但只剩一张脸也仍要贴着自己的星光大道上,任人践踏。
在这个过程中,真我是不见的,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被用于供养那个虚假发光的自我理想化,个体的实我被剥削,扭曲,终结。
真实的鲜活的生命机会被虚掷了。
再进一步说下《道林·格雷的画像》,霍妮书里也把这本书当做一个例证。
道林·格雷在意识到自己的青春之美好及其逝去之残酷后, 无法承受这一现实的他,定下魔鬼契约, 把实我(连同真我)交给画像束之高阁,以自我理想化的面貌行走于世间。
虽然获得了永不会老去的容颜,但失去真我的代价就是沦为空心人, 丧失了面对真实世界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步步迷失和沦丧,最后自杀后实我归位,已形容枯槁---而这其实才是其灵魂的真实面貌。
霍妮提出人走向自我理想化的根本驱力是探求荣誉,自负系统运作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有许多特征,比如否认有限,追求无限;忠实外表,忽视本质;只在意荣誉结果,而轻蔑成长过程,这些都能在道林·格雷的故事中得到印证。
而《某种物质》的女主,也体现了这种特征(此处抛开结构性,社会性的压迫不谈...但这其实是问题的重要层面,后面再说),她无法承认和面对自身的有限,怀揣着对无限的强迫性渴望,最终暴虐地杀戮了实我。
一些对比和延展思考(和电影基本无关):这两个例子套弗的理论是套不进去的,不太能用超我去解释;霍妮的这个概念就比较有说服力。
而且自我理想化的概念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自恨,人那些破坏自我的驱力的来处(这个问题用弗的理论是解决不了的,他后面找补就提出了一个死本能来解决)不过具体到个人,真我这个概念总归是带着理想化色彩,霍妮认为实现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真我,她把这个过程描述得非常诱人,比如真我的自发性,追求实质,真实(脚踏实地)等等,好像移除了自我理想化,找到了真我力量,生命能量就会自发涌现,内部障碍性的斗争将不复存在了一样;但其实现实中,不到神经症程度但也没能找到“真我”的人,套弗的理论还更套得进去:脑子里几个小人吵架,一个想玩手机,一个说该去发展,最后自我屈服于本我,但是结束后一阵空虚超我上身开始谴责自己。
虽然霍妮也说发展真我是一个过程,但是“真我”这两个字太有迷惑性了,彷佛那是一个生命的核心点,最底层的我,但其实“我”这个概念太大了,人们常说的找到自我,其实比较接近于霍妮的找到“ 真我 ”,但是——但是个体感知中,实我也很真呀,我想玩手机,想坏的心也很“真”呀,那些渴望可太强烈太真实了,这部分在霍妮的理论中有点没地方落脚;另一方面,这个真我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总归是要与外界碰撞,交互出来的,而这里面到底是在求表还是求里,求结果还是过程,还是我两个都要,以及这个理想是不是有剥削自我的成分,往往个体靠自己的生命经验带来的心理现实的局限性,是判断不出来的,需要来自外界的正确信息补充来不断修正(一种健全的生命哲学、成长教育---学会找方向,定目标,学会努力,学会休息,学会照顾自己发展自己,而现实中是庞杂的误导性/迎合性信息,在其中能分辨出正确的就很困难 )。
结合一些了解到的认知认为疗法(CBT到ACT、MBCT)理论,试着去弥合一下这些理论,就是人形成了一些刻板的核心信念,认为自己必须/应该xx,这个信念背后往往来自童年的不安全环境所发展出的应对策略,久而久之嵌入进了人格结构并进而影响了人行为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大脑形成了路径依赖,会自动选这些路走(这个力量很强大,接近于被编码的程序,是靠个人的心力、意志力或者认知上的一些疏通无法解决的)。
而真我,与其说是生命自带自发的中心(彷佛可以通过咨询、自我探索、思辨等在自身直接找到的力量),不如将其看做一种矫正性的发展目标(以行动趋近)——人首先要接受实我,接受自己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不断觉察自己身上那些枷锁性的束缚性的信念对自我的戕害和力量的耗散,然后带着这些焦虑去行动,在新的行动中带来新经验,重塑大脑回路,(CBT最早是清除和摒弃这些不合理信念/负面想法,后面发现做不到,接纳、正念,让它们自由来去,带着这些想法去行动就好了),将力量集中于建设、创造和发展,这个趋近的过程也即是实现真我/自我(随便叫什么好了)的发展过程。
而这些都是个人的功课,但就上文提及的,其实个体这些内部的东西都与社会结构性的东西分不开,在父权制的规训下、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优绩主义的倦怠社会中,要为谋生做狗屎工作,同时面对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阶级差异、朋辈压力,还有数字化带来的信息浪潮的席卷,科技巨头对人的算法剥夺,个人要保全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对抗这一切,何其艰巨。
照顾好自己是第一位的,照顾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
不要为了无谓的东西而恨自己,在这个基础上,为自己做一点什么,为爱的人做一点什么。
足够了。
别误会,我蛮喜欢《某种物质》的,久违地在新世纪重新带来了《变蝇人》+《铁男》+《怪形》的身体变异的恐怖观感。
所以虽然是吐槽,倒也不是因烂而吐,纯粹博人一笑。
(1)美国人动手能力极强,面对寥寥数言的说明和高深莫测的高科技产品,美国人可以立刻理解这套换体流程的操作步骤,并且快速实施,而且给自己注射轻车熟路,反观中国小孩打个针都哭哭唧唧,难成大器。
(2)美国人动手能力极强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可以就地取材,手搓高级隐形门,仅仅花费五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难度极高的装修改造,反观我家的隐形门,专业的师傅上门安装,才一年门框就翘起,偷工减料,怎么比得上美国的精细施工?
(3)美国人的卫生意识超好,不小心掉在地上的汉堡番茄酱,美国人会努力把掉落的垃圾收好,甚至还用鞋子尽量抹匀,这展现了不为他人添麻烦的高尚品德,而且美国的地面非常干净,5s钟内捡起掉在地上的食物还可以吃哦。
(4)在卫生清洁上,同样可以一瞥美国工业品的高质量,几十年前的道路清扫装置,面对一大摊血污,立擦立净,这种清洁效率让半个世纪后自称工业大国的东大也瞠目结舌。
(5)美国人的娱乐圈干净透明,不攀关系,不管你出身如何,来历是否草根,只要相貌姣好,观众喜欢,就能成为大明星,得到资源扶持,反观国内的娱乐圈一片乌烟瘴气,业务能力不够的演员,靠着关系上位的演员比比皆是,与美国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
(6)美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抛头露面非常在意自身形象,比如本片中的女主角就因为对形象不满而多次重新化妆,妆容不达标则不会出门见客,正是这样对自己严苛的要求才让美国如今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7)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更懂得变通,虽然规矩说七天一换,但是聪明的美国人想,为什么我不可以一直抽稳定剂,一直享受呢?
墨守成规的中国孩子总是被困在定式里,往往只有美国人能跳出框子看到新的世界。
(8)美国人工作勤奋,服务热线24小时在线,提供实时反馈,服务贴心到位,让顾客感觉宾至如归,反观国内打工人,调休加班就哭天抢地,丝毫没有任何公司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9)美国老太太哪怕四肢硬化,上下楼仍健步如飞,拖着一个成年人依旧可以跑得飞起,反观中国老头老太太不是拄拐就是让人搀扶,公共交通上还要给老人让座,美国人的身体素质恐怖如斯。
(10)美国人就算变成了怪物也一定要按时参加演出,如此守时守信的态度令人感慨,这难道不令国人汗颜吗?
(11)当一个怪物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时,美国民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尖叫逃跑,而是仔细观察,倾听,直到确认这是个怪物后才开始四散奔逃,这反映了美国人高度礼貌,尊重他人,尊重多元性别的包容态度,为美国人点赞。
(12)美国一个面向上千万人直播的节目,里面的演员都漏胸漏屁股,这展现了美国极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这样坦然露胸的文化定然是极好的文化。
(13)美国人的血库储备世界第一,众所周知我国即使非紧急时期,也常常血库告急,但是各位请看一看美国吧,随便一个小姑娘,就可以像高压水枪喷射自己的血液好几分钟,如果战时美国填线宝宝们出现大量受伤,那么完全不用担心血液供给的问题。
(14)美国人的食物储备同样冠绝世界,当他们饿肚子的时候,可以随时从肚脐眼里面掏出一根令人垂涎的大鸡腿子,中国人在掏鸡腿这个能力上比美国还差了老远。
综上,《某种物质》这部电影设定在上个世纪,仅从上个世纪的美利坚图景我们便能发现如此多美国强大的特征,或许片中展现的美国人不多的弱点就是厨艺了,但是想必几十年过去,聪明勤劳的美国人的厨艺一定突飞猛进,今日的美国大概早已成为美食天堂了。
如此,我劝大家直视中美间重大差距,韬光养晦,好好反思。
最后,美式高素质案例学习之笑不露齿:
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人类终极问题, 红颜易老,朱颜辞镜,无论你是明星还是凡人,众生平等。
《The substance》里黛米摩尔演的伊丽莎白斯巴克无法忍受自己一天天衰老,首先因为她是演艺圈的女性--只有极少的女演员在芳华逝去后能转型成功。
大部分都接受心理落差后退隐了。
显然伊丽莎白没有做好退隐的准备,接近五十岁的她仍是孤身一人住在好莱坞贝弗利山豪宅,她渴望得到关注,得到爱,只有登上舞台,出现在电视机的黄金档才能带给她这种感觉,才能让她维系这种感觉。
但这不是爱,更像是粉丝对偶像的仰慕,意淫,就像孩童对玩具的爱和占有。
她就是这个浮华世界里,成人的性感玩偶。
当镁光灯闪烁,所有人目光投向她,和投向一辆法拉利,一个百达翡丽,差别不大。
也是因此,伊丽莎白斗胆穿过逼仄脏乱的小巷,俯身穿过狗洞大小的入口,去拿那个可以让她青春再现的Substance(某种物质),这一切设计都是对客户的筛选方式,看你可以为保有青春付出多少金钱和尊严。
分裂之后她看着镜中青春的容颜,吹弹可破的肌肤,伟大的胸部,坚挺的屁股,喜爱极了,但她因为肉体的分裂,精神也分裂了,年老的自己开始嫉妒年轻的自己,年轻的自己开始憎恨年老的自己。
本片最后年轻的苏(Sue)极其残忍的一脚一脚踹死了年老的伊丽莎白,这段血腥暴力,令人不适的镜头,暗示了人类对衰老的厌恶,展示给大家年轻的自己对年老自己的厌恶可以到什么程度。
这不是科幻片,导演显然没在这个方向上做过多延申,没有探讨她的大脑,这两个肉体之间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一致的,是种精神分裂,正如电话里的指示:没什么她和你,你们是一个人。
人活着活着自己都会发现自己的多面,自己会喜爱自己的某些方面而讨厌另一些方面,只是当我们是一个肉身时,这讨厌以另外的形式发泄了:例如打骂孩子,其实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不满的表现形式,这多年前已经在心理学上证实了。
回到这电影的主题:我们靠什么面对衰老和死亡?
靠的肯定不是偶像和粉丝,LED屏幕和观众这样的关系,只有当我们在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时,人类才不惧怕衰老,离别和死亡,因为你活在真实中。
韶华逝去的同时,人的智慧也在生长。
你学会了欣赏皮囊之下更宝贵的灵魂--自己的,爱人的。
正如《本杰明巴顿奇事》里表达的:当你肉体老去时,你的灵魂可以不断的重生,发展。
所以,伊丽莎白中学老师写在体检报告纸片上的电话,是她拯救自己最后的稻草,她尝试着去抓住她,如果她不是因为嫉恨年轻的自己而对年老的自己感到自卑而去赴约,她将开始走进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之中,她才五十岁,前面几十年都不曾有过真实的人际关系,有的只是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声色犬马的浮华一梦,她太着迷于这些梦幻泡影了,最终没能开始真正的人生,也就无法从容的面对衰老,平静的走向死亡。
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一天天老去,对男性而言,虽然激素水平在一天天下降,但社会地位大体还是一天天在提升的。
所以男性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没有女性这么具体。
我能感受这位法国女性导演想要表达的乐与怒。
我很喜欢这导演的构图运镜方式,极其夸张,表现力非常强,是个狠人,她把镜头对准剥虾吃的一塌糊涂的制作人,他抽烟的嘴巴像个屁眼儿一样肮脏丑陋。
一度我以为是《梦之安魂曲》的导演达伦阿洛夫斯基的作品,因为他也好喜欢拍注射,拍眼球,风格太像了。
我一度觉得最后俄罗斯套娃式的分裂出一个怪物是狗尾续貂,但回头看导演这么做也是意有所指:造成今天这个怪物的,不仅仅是伊丽莎白的虚荣。
更多的是制作人的贪婪和观众的肤浅。
作为玩偶的女明星用残存的老去的躯体为几天的青春续命,售卖给观众,正是这个时代肤浅的观众和肤浅的娱乐互相促成的。
整容和医美可以延续一点点的青春,但代价时更加丑陋的老年。
这并不是科幻。
当镁光灯下的怪物肆无忌惮的血洗了整个剧场,拖着残破之躯回到星光大道上她留下的足迹,一切回到了开头,也许这污秽的血水只是一个路人跌落的垃圾食品汉堡包的番茄酱,而这两个小时里的回春之旅,只不过是一枕黄粱。
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年度炸裂級邪典電影,能有此話題性並不是空穴來風,以過氣明星的軀體分裂上演返老還童,再從年輕的身軀與老去的身軀上演失衡的代價,平衡一旦打破便是掠奪與自取滅亡的開始,兩種身軀所代表的價值編導藉致敬80S肉體恐怖大師,諸如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玩出極為精彩又感官炸裂的二元對立辯證。
編導在前2幕用極為男凝的視角拍女性肉體之美,第3幕再迎來炸裂般的視覺體驗,將前兩幕的男凝以最腥風血雨的方式回敬給所有老白男,讓男凝成為揮之不去的視覺夢魘,讓最真實的醜陋成為戳破上流浮世繪的尖銳利器。
黛咪摩爾久違再擔綱主演,演活了一位過氣明星的身心狀態,在厚重妝髮道具的襯托下,第三幕也迎來真正的瘋狂解放,明年奧斯卡影后提名絕對有望。
瑪格奎莉熬了幾年後終於迎來自己的表演主場,與黛眯摩爾共享同個角色,演活了嬌豔身軀的美艷與貪婪,明年奧斯卡提名相信也是十拿九穩。
藉肉體分裂回春上演對演藝圈浮世繪的生態描寫,像是一口氣融合了《芭比》、《可憐的東西》的性別議題,《鬼店》表現主義的長廊設計,《小丑1、2》的缺愛與渴望被愛,《仙履奇緣》的原形畢露前倉皇逃脫,《奈沙馬蘭《驚心動魄》三部曲(字面意義上),《突變第三型》、《變蠅人》的肉體恐怖等元素,其中肉體恐怖元素呈現出的感官震撼相信卡本特、柯能堡、范赫文看到都會痛哭流涕。
丹尼斯奎德所飾演的經紀公司老闆想起了《芭比》威爾法洛飾演的美泰兒老闆,只不過是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油膩的老白男形象,另外本片同時也與本周上映的《微笑2》形成異曲同工之妙,都在第三幕迎來了跌落神壇的視覺衝擊,只不過本片是更加噁爛、更加體無完膚地噁心觀眾的炸裂版本。
導演柯洛里法吉特的瘋批程度徹底將前幾年同樣是玩肉體恐怖的《鈦》比了下去,第三幕徹底殺瘋的視覺震撼著實將噁爛的恐懼拉抬到最高點,前幾年是鉛黃電影的文藝復興,萬萬沒想到單靠這部片今年便迎來了body horror的文藝復興,妝髮和道具呈現出的視覺震撼成就了這部電影,明年奧斯卡絕對也值得導演、劇本、妝髮、美術的提名。
★★★★☆#懼裂#TheSubstance #黛咪摩爾#瑪格奎莉 #丹尼斯奎德#柯洛里法吉特
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浅,我从技法上简单聊聊。
分离出来一个新蛋黄这样的开头可有可无。
崭新的地砖到被忽视,是常用的手法。
节目完毕,过道,女洗手间暂时不能用,去男洗手间正好听到老板电话。
老板走后,女主出来,面对自己衰老的容颜。
这场戏观众自然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个导演也是学了点东西的,比如老板走后的笑声,放大了门缓慢关上的声音,马桶抽水以及女主开门的声音。
但其实这样的表达太普通的了。
有两种改进方式:1,从开场到老板离开为止,不给女主正面镜头,让观众不去留意女主年龄,直到女主走出来,面对镜子的自己。
2,此处女主不出来,反而更能突出情绪。
(这就是电影中简省的魅力)这也是这位导演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啰嗦,后面更是有大量女主身体部位的特写,重复到令人恶心。
这位女导演拍女性身体真的很一般,但她这种大量重复特写最终也没有达到她想要的,讽刺与对比的效果。
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疲惫。
餐厅这场戏表面上是突出女主年龄已到,没有利用价值,就像被剥完的虾壳一般吐掉。
但紧接着导演给了这么一个画面
男人老了依旧很受欢迎。
而直到电影最后,都是讽刺了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故事。
理论上,需要让观众先同情女主,然后改变人物弧光,达到讽刺效果。
但这里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同情,而是扭曲的,因为我恨男人,所以我同情女人。
所以直到最后,所有关于男性的画面,只是用了一些刻板印象的对立,来试图同情女主,并没有从女主自身出发。
这和很多人都提到的《日落大道》,在内核与认知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从女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女性的仇恨情绪出发。
从打光上突出背的老,再安排一个年轻女人对比。
这打光不错,但戏很低级。
导演也知道要解决两个问题:1,更强的人物动机。
显然这场戏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没有让女主下定决心。
2,可行性。
虽然电影里先是让女主扔进垃圾桶,最后又捡起来。
虽然女主有动机(尽管还不够),也不至于就轻易相信,当然了,你是cult片,我可以忽略。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想,遇到明显对女主有好感,而且很包容的两处。
第一次是偶遇,第二次是需要安慰但失约。
如果只是为了给两次简单的信息,这两场戏太单薄了。
同时也对应了,我说导演没有找到女性真正的需求,以让观众同情。
正是缺少一个让整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的剧情:即年轻的身体确实美好,但接受自己面对自己、有一份踏实、舒服、安心的生活确实也不错。
对应的剧情,是让女主必须面对选择:在年轻中继续享受聚光灯,或和老同学组成家庭,享受放松的生活。
显然,如果老同学这个剧情生效了,观众会看到女主的两难,从而更加同情女主。
如果女主最终选择年轻,那么这个讽刺也更加辛辣与猛烈。
后面就不再看一遍了,就如我说的,尽管库里身体好看,但冗余的特写丝毫没有美感。
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响起时,这种拙劣的模仿和用法更是令我忍俊不禁。
导演发现自己也没啥好讲的,没啥好拍的,因为从这电影一开始就在那里重复,既没有把这个话题讲得深一点,趣味性也没有,女性诉求也忘了。
整个电影就很塑料,就像那些塑料注射器和袋子一样,为啥不花点钱整个可信的场景,千万别告诉我这也是反讽,哈哈。
于是就彻底放飞自我了,总要整点大的,不整点大的,万一被观众看穿了怎么办?
正所谓艺术就是爆炸,就喷点血,爆点炸,给大伙儿瞅瞅,开心开心。
19号在Picture House看完,真的都不说是今年,而是这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如此癫狂却又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精神正常,属于我们这个位面的人类能写出来这样的剧本,但是法国这么一个刻板印象中浪漫的国度却能诞生如此诸多夸张乃至挑战人类生理道德底线的电影(《身在其中》,《殉道者》,《生吃》)让人对这个民族不禁胆寒。
《某种物质》在body horror和电影艺术水平上将这个题材,甚至恐怖片这个大类都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拉莉·法尔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女性导演,拍出的电影脑洞那么大,画面如此变态,审美却又非常高级。
本片在表演,场景,镜头,剪辑,音乐,情节,立意,娱乐性上以一种完美的契合度形成了这份浑然天成却令人反胃的艺术品,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了我这几年最棒的观影体验之一。
能让我张着下巴看完第三幕,《某种物质》成功恶心到我了,而这也是一部body horror恐怖片能获得的最高赞誉,尽管画面美到绝无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可能,但这是一部注定会载入电影史的绝赞佳片。
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不光在本片中奉献了精彩的演技,为了这部电影的牺牲精神真是做到了业界楷模。
尤其是黛米·摩尔可以说贡献了她演艺生涯中最棒的演出。
而这部电影的题材和像她一样的好莱坞老牌明星的人生轨迹高度重合,能够出演《某种物质》需要巨大的勇气。
将一个焦虑,绝望的过气女星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黛米·摩尔演活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也突破了她在80年代塑造的那种颜值花瓶的刻板印象。
作为演员想必没有人比黛米·摩尔更能和片中的伊丽莎白共情,20多岁时,她是Brat Pack的海报女郎,30多岁时,她是全球收入最高的女演员。
但到了40多岁时,她开始渐渐失去片约。
其中一段镜子前的独角戏更是让我不禁思考黛米·摩尔究竟是演的太好还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她只不过将她在这个年龄,在这个行业的焦虑与不安发泄到镜头前。
但不管怎样,影迷们真的为黛米·摩尔的勇气和职业精神起立鼓掌。
另外一边,出生于超模之家的玛格丽特·库里作为新生代演员的演技功底也实力非凡,在这不得不佩服天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挑女角上他的眼光真的独到狠辣,想必制作《死亡搁浅》的时候我们岛哥哥也像观众们一样大饱眼福了吧。
本片的摄影,剪辑和配乐也是相辅相成。
大量贴到脸上的近景镜头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让一切都显得如此不安和焦虑,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稳定的镜头内场景愈发闭塞狭隘,具象化地将主角那种越陷越深的心境同样带给了观众。
很多故意放大的音效更是加深了观众的不适感,能把吃东西这么简单的事拍的那么恶心足见科拉莉的调度功力。
电子音乐的鼓点和嗡鸣配上凌厉的剪辑更是让全片有了一种诡异而又紧张的节奏感,把我牢牢地硬控在座椅上,吃惊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视觉奇观
而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部分就是电影背后的立意。
翻看上映前的种种采访,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在导演编写剧本时就已经带入了对女权,男凝这些话题的探讨,科拉莉·法尔雅不止一次说过她关注那些被社会化追求身体完美的女性所遭受的自我暴力——追求苗条,无瑕疵,而探讨这种被社会塑造的审美观为女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便是本片的核心命题。
48 岁的法吉特亲身体验到,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女性的评判会变得更加恶劣。
“当你接近 40 岁或 50 岁时,尤其是女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她说。
“我经历过非常暴力的事情。
这反映了我年轻时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准备好在电影中以一种非常有力、希望是有趣的方式面对它们。
”豆瓣上关于本片对于女权,反男凝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已经被讨论了无数回,但在细细品尝了本片之后,从一个男性观众的角度我发现本片的主题立意上可以更加发散展开,就如同她的第一部电影“我在《复仇》之后才真正接触到女权主义,”科拉莉·法尔雅说。
“因为我把它放进了电影里,但它并没有被理性化。
我没有说‘我要拍一部女权主义电影’。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如同《复仇》那样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对于审美价值观的批评,女权主义,权力重构的探讨之上,还能引申出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的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群,而女性在社会的发展中也经历了很多畸形审美的磨难(裹小脚,束腰),但如今任何关于女权孰对孰错,谁该强势谁该弱势,甚至谁该取代谁这样的极端思想只会陷入西方统治阶层设下的概念陷阱,精英阶层健康,美丽,长寿,而我们这样的底层只会在男女对立无休止的骂战内耗中变得心力憔悴。
确实,主流社会的审美观有人为的构建和许多畸形的概念,但我们在讨论社会性的话题前不能忽略的是我们首先作为人的动物性。
审美观会变,但永远不会消失,哪怕成为智人,人类的首要目标依旧是传宗接代繁衍生息,而作为动物的本能,为了确保后代的生存率,人类也肯定会自然地选择最佳的配偶进行生育活动。
而优质的基因所带来的就是外表上显著的特征:美丽&帅气,苗条&健硕。
千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注定会被这样的“主流”审美吸引,我看见玛格丽特·库里会流口水,同样地如果巅峰时期的小李子和主义挂在嘴边的女性搭讪,那想必她们也很难走得动道吧。
所以在认清了我们人类动物性中对于美自然的追求之后,现今对审美观的支配都不过是资本对人类动物性的商品化罢了。
当一切都被贴上价格的标签后,就连美也能分三六九等,而所有的一切都能非常直观的以数字大小衡量时,那些社会性的问题就涌现了出来--焦虑,不安,嫉妒,恐惧。
资本社会让一切都可以量化,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变得愈发浅显,大家越来越少关注那些组成灵魂的品质,而更在乎你能赚多少钱,你值得多少彩礼。
如今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幸归根到底就是资本社会的畸形所带来的扭曲价值观。
简单的男女对立这个议题是无法看见世界真实的全貌。
如今西方各种牛鬼蛇神的“新式审美"看似是在颠覆传统,但实际上从来没有跳出过这个制度的枷锁,不过是资本故意抬高部分少数群体的价值,分裂大众社会从混乱中敛财的计谋罢了。
导演对于布景题材的选择也颇有深意,以下源自于她的Vogue采访: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感兴趣的不是描绘真实的好莱坞,而是它的意义。
它关乎美丽。
它关乎成功。
将它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是一种让它永恒并具有普遍性的方式,就像故事可能发生在今天、昨天或明天——以及任何地方。
我希望这些地点和布景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
每个地点都代表着某种东西。
例如,电视网的长橙色走廊代表着伊丽莎白的生活。
她从一端的某个点开始,然后在到达另一端时结束。
从一开始就有这些强烈的视觉陈述可以向观众暗示我们身处一个有自己规则的独特世界。
我们不在乎现实主义或现实——我们身处物质的世界。
在设计公寓时,我向我的团队解释了这一点。
公寓必须具有永恒、复古但又充满未来感的特质,这样它才能代表每个时代、每个世界,同时又富有象征意义。
大窗户连接了室内和室外,让伊丽莎白可以凝视她的过去,而她的过去在某个时刻被夺走了。
当苏重生时,视野就变成了未来。
因此在电影中模糊的架空背景下我们通过复古感十足的家具和健身操能一下联想到80年代的美国,那是美国电视电影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么物欲横流的一个时代也是资本力量最好的化身。
因此对于资本社会下娱乐产业以及女性焦虑的讨论也是本片的一条暗线。
这也让《某种物质》不同于其它传统恐怖片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恐怖感,因为你这辈子被异形追杀,被鬼上身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片中主角面临的那种来自于自身和社会的压力是你可能每天日常生活中都能经历的焦虑,这种感同身受是一般恐怖片所不能比拟的。
可以被资本量化的美也是本片中最关键的剧情驱动力,曾经的你年轻貌美是摇钱树被万人顶礼膜拜,但人老珠黄没有什么回报率以后就把你一脚踹走,这也是伊丽莎白铤而走险选择神奇物质的原因,不光是为了本我中对于年轻美丽的向往,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对于维护自身商业价值的追求。
资本的诱惑让主角彻底沉沦在年轻的肉体中无法自拔,甚至铤而走险用原本的身体作为代价,只为实现年轻的自己商业上更大的成功(Vogue封面和新年晚会)和生理上更高级的追求(被男模环绕)。
而从头到尾哪怕是神奇物质的制造商也从没怂恿主角,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你随时都可以停下。
”而欲望却驱使着主角自己越陷越深直到万劫不复。
片中两具躯体互相拆台大打出手的桥段更是将资本下激发出人性的那些恶毒的攀比,嫉妒,憎恨,自卑,贪婪展现的淋漓尽致。
片中最让我觉得搞笑的桥段就是一个拥有两具躯体的女性和自己搞雌竞,不知是不是剧情表达中的无心之笔,但这个讽刺实在过于辛辣,在这套资本社会的运行逻辑下,你甚至能和自己斗起来,这难道还不够荒诞吗?
当然,这层思考也带来了我对本片唯一的批评那就是女主的背景设定,作为一个留名星光大道,住在大豪斯俯视洛杉矶芸芸众生的女明星,哪怕过气了她依旧是功成名就,站在食物链顶端的0.1%。
因此,片中伊丽莎白对自己相貌年龄的焦虑很难让人与之共情,年老色衰确实不适合这个行当了,但你都家大业大了何必为了保持自己的美丽去用畸形的方式对抗自然规律?
如果主演换成一个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搏出位的普通人那么我想这部电影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批判的更加犀利。
但在本片完成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我没有任何怨言。
发散地讲了那么多,个人观影后最大的感悟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平常心看待自己,不要被大众的审美束缚诉诸极端,也不要放弃对不同美的追求。
你改变不了基因,我们跳不出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但可以通过努力让精神和生活变得富足,可以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衡量你,大道至简,自信,健康,开心的生活才是正道。
这部电影也是我们这个资本时代的缩影,希望各位body horror的影迷能在欣赏完这一部娱乐性拉满的佳作之余也能从剧情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电影完全可以不喜欢,但是这种评论比电影让人恶心一万倍,你们能闭嘴吗?
这些观众都有一个毛病,一到女主角女导演女编剧的电影,她他身体就特别容易犯病,浑身不舒服,看到女的在荧幕上,哪哪都膈应。
他们看志愿军,危机航班,流浪地球,飞驰人生,749什么的想不起男凝,雌竞,剥削,想不起性别问题,好像这些电影都是无性别的人演的。
这种病是绝症,治不好了,他们还会把这些癌细胞扩散到别人的身体,一癌癌一群。
就像欧美鱼组的那个迪迪建议的,凭什么讲主角是女明星过气故事啊,剥削女演员,就应该讲男演员的过气故事,剥削男演员。
(我没造谣他啊,原话)现在我们知道迪迪被癌细胞感染了,但他还不知道,也许他知道?
他也有两个脑子。
以上是对癌细胞说的,我们不交流,和癌细胞没法交流,以下才是我的发声。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人是多数还是少数,只是在一片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直喊电影恶心的反馈中,我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拒绝被任何普遍的氛围压制。
虽然都是CULT片,但是和电锯系列纯粹折磨人不同,我不认为这个电影是在故意折磨主角,它不是一个犯罪故事,我讨厌电锯系列(类似)那种纯粹地恶心和践踏人性,本片不是。
我坐在这里看着伊丽莎白每一天的变化,我只是全盘接受,没有同情也没有嘲讽,这就是她的人生,她能做决定,她最后变成奇怪的模样,我们就有厌恶她的资格吗?
为什么?
很多人都会和我们不一样,她没有伤害别人,她就不应该承受大家的恶意。
而且电影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只是感叹,这了不起的化妆技术,肯定能拿化妆(特效)类奖项吧,绝对了不起的工作。
包括黛米摩尔的表演,我不知道她的身体是不是用了替身,但作为观众接收到的就是她本人这样展露,下坠的屁股,不是平滑的皮肤,我没有不适,我只有敬意,要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无法这样面对自己,对于一位62岁的女演员,已经到了她的职业生涯末期,她还能做出这样的表演,原地起立鼓掌。
SUE当然是漂亮宝贝,我不知道导演选择这样一个不是金发尤物的演员是不是出于一种反传统?
但是她很漂亮,我也不懂为什么她的漂亮会让很多人不适?
屁股就是屁股,胸就是胸,你介意别人的解读吗?
但屁股就是屁股,不管你厌恶这样漂亮的屁股还是你介意男人喜欢怎样的屁股,它就是一个屁股,它不在你眼前晃它也存在。
为什么你们不能坦然接受或者欣赏存在的美丽呢?
而且腿部线条也完美,演员付出了多大努力才能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没有死角,而且即便是一个漂亮宝贝,也是一个行动力超强的宝贝,库里本人其实比较软一些,但她演的角色总是有一股倔强在。
本片真正让人不适的是老板出现的三段戏份,剥虾抽烟办公室,虽然都不长,但他一张嘴就想让人捅死他,幻视闪灵的男主,不是他有狂躁症就是我有狂躁症,忍不了一点,还好戏份不多,而且导演真的对我们很好,没有安排他潜规则女主,换成男导演,你能想象的吧有些人整天大呼小叫说导演来恐吓观众的,拜托。
女人什么场面没见过,这就把你吓住了?
你在男朋友面前演柔弱演上瘾了是吗?
就算真的把你吓到了,然后呢?
你打算怎么办。
你说我绝对不会整容,如果你看完这个电影,是这么想的话,那说明你根本没用看懂,即便她的故事已经如此直白明了。
我们对中年女人的事业危机了解得实在太少,50岁的女人事业下滑该怎么办?
女主被大众偏爱更年轻的人的审美淘汰,你是她,你如何应对呢。
有些人选择服从规则而离开,但女主选择了她想要的战斗方式,她当然可以选择年轻的自己继续事业,但那意味着对大众审美的臣服,她拒绝。
她拒绝一个女人老了就应该安静地去死,她反抗主流审美的方式就是变成一座大粪炸了全场,这饭我吃不上,大家都别想吃。
电影其实是50岁的我替20岁的我对抗规则,导演不是在批判女主这样的人,女主反而是革命者,是试图反抗的人,是反抗所有观众的人。
#二刷#18092024 #ICA 二刷仍然深刻的感觉影片是以解构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理论框架创作的,主题是解构该理论进行性别权力结构的反思和对于自恋是认同和男性凝视的批判。
大量的鱼眼镜头和俯拍极强的放大了男性权力的压迫,特写镜头强调男性的丑陋,也是在自恋式认同方面让男性无法代入片中的男性同时也弱化了男性的主体性。
对于男性凝视上,传统意义的女性的存在更多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视觉快感,但影片则是以放大的特写来展现,搭配大量的摄影机镜头则是非常明显的讽刺和批判,结尾处更是以一个“怪物”大喊“这还是我!
”的形象来反击这种凝视,也是对其的批判,仿佛直接“骂着”场下的的观众。
这次还注意到了构图,几次洗澡时的拍摄角度很明显的在递进那种压抑的清晰,从开始的侧拍,到俯拍,再到最后四面封闭的俯拍后拉。
还有女主在厨房时由墙壁分割出她的画像与户外场景的构图,由开场的她的画像到户外空空如也展现她在掌控,到后期户外Sue的海报对照室内消失的画像也是预示着“迭代”。
听觉上的嗡鸣声和玻璃环境音的处理对于呈现内心的真实情感太有帮助了,同时还有对于男性语言和行为声音的放大,走路的鞋底生,吃饭的咀嚼声,凝视的批判声都进行了多次重复的呈现,同样也依然为结尾那段高潮戏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震撼,那真是赤裸裸的批判,展示了一个超人。
影片中一直强调只有一个“自己”,一刷是以自我本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和雌竞的反思,但二刷之后不禁思考,这是真的么?
当两个人追逐时,我们知道Sue诞生于她,但并不全是她,如其中所说她是Matrix,他们的眼睛颜色不同,他们也不共享记忆,特意查了一下,“Matrix”一词源自拉丁文“mater”,意思是“母亲”,其原始含义是“子宫”或“母体”,因此“Matrix”本身就带有孕育和包容的象征意义,他们的交替,只是由年老的哺育年少的,也更加明显的表现了以服务他者的弑母女性的结局,感觉整体还是有很强的自省性和反思的。
但从另一个方向思考,Sue不光继承了她的欲望,也是同样作为一种期望的继承。
小细节和致敬,这次补充两次躺到床上都是致敬《美国丽人》,那真是一部男性凝视框架下带有极强的自恋是认同的影片。
《闪灵》中的房间更是有很强的父权制的支配欲望的隐喻,放在片中再合适不过,当你走进那个通道,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那照片恰恰是他者凝视下的集中呈现。
最开始Sue的星星耳环和几次“浴火重生也是源于导演的前作《复仇战姬》。
去BFI做QA的Demi
#一刷#29082024 #Odeon#Frightfest 目前今年最佳的剧情片,非常震撼,看完她上一部电影就在想她影片中的思考,看完这部电影后更加感觉导演的电影跟劳拉的视觉快感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前作的《复仇战姬》涉及到女性复仇与权力重构,以此逆转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通过复仇或反抗的方式重新掌握了叙事的主导权,也变相挑战了男性主导的视觉快感,而本片则是带有极强的讽刺与自我反思,利用故意利用和夸大“男性凝视”来揭示其荒谬性(最直接让我联想到的片子就是《金发梦露》),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讽刺和批判,对于女主的呈现与其说凝视或反凝视,不如说是一种对于现代自我凝视下的反思。
角色上,两个角色是非常明显的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与“自我”的设定,年长者作为“自我”呈现的是现实需求,自傲与“社会”的“自我实现”,而年轻者作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考虑后果的遵循最原始的欲望,抛开理论看电影本身其中的社会学讨论也很直接,容貌焦虑和雌竞的呈现也是很直白的表达导演的观点。
视觉上,依然是沿袭之前的风格,高饱和度的色彩对于欲望的呈现效果非常好,大量的特写镜头则是多用于展现凝视效果,鱼眼镜头非常多,用于呈现男性角色的扭曲状态,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大量俯拍呈现的受控状态,还有随着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的手持的抖动浮动的调整。
电影构图也蛮蛮考究的,很喜欢对称构图和远景渺小的角色呈现。
其实对于血腥场景的呈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但是效果很好,尤其是结尾处的血浆喷洒更是把前作升级了。
听觉上,依然是她前作的风格,大量的强节奏的音乐,最震撼的一幕来自于第三代女主登场时,讽刺感直接拉满。
影片中的致敬还是挺多的,最震撼的一幕肯定是《2001太空漫游》中使用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配乐,感觉不像是致敬,而是带有一种讽刺的感觉,身体穿越的部分的光影也是明显带有《2001》的视觉呈现,两个角色的置换时摊开手掌和Matrix也是直接致敬《黑客帝国》,变异怪物则是与《变蝇人》怪物有着同样的质感,结尾的爬行头颅则是明显来自于《怪形》。
电影橙色的环境很有《闪灵》的环境的呈现,结尾处逃出的时候也是有着“电梯涌出献鲜血”那一幕的质感,而自我被本我大量吸食那部分的拉远呈现则是有着《逃出绝命镇》意识脱离身体掌控的呈现,影片的整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整容液》(被网友纠正不是伊藤润二的),也是同样对于美的追求来展现外貌焦虑,也是同样的自我毁灭作为结局。
前面有多性感妖娆,后面就有多恶浊污秽。它讽刺的不是男凝,而是原始的、被欲望奴役的本我,对于现实自我的剥离和抵触,对于客观规律的无效抵抗,对于欲望的野蛮放纵,和对于虚荣的无休止的贪恋。最终,毁灭在黑洞一般的空虚中。
蓝色泡裙的小女孩在台下幻想成为她,却不知海报上的眼睛被扎穿,水晶球被打碎,遍地的金粉中她本希望享受万丈荣光。喷溅的血浆是大众的期待,注射的针管是不甘的自己。手指溃烂,牙齿断裂,指甲脱落,新鲜的身体在蚕食她。年轻的时间贪婪一点,苍老的时间就加快一点。聚光灯照下来,成为杀死她的凶手。
这还差不多有点戛纳得奖片的意思。就像民歌滋养了几百年来的音乐创作,《渔夫和他的妻子》这样的童话故事也一直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参考了不少经典电影。如果《霓虹恶魔》故事0分视听10000分,这部故事更好一点,童话打底再加上2合1人物关系和心态变化的巧思;视听、节奏、默片式的留白已经非常好,但还是会设想如果Nicolas Winding Refn执导会不会加一层迷幻感而更上一层楼。看到一半就只期待最后终极惩罚是什么,播到最后我想把本片一句台词送给编导:You have to control yourself. 要不是他喊那一嗓子“大姐”,我都不知道Dennis Quaid高中学过中文。Margaret Qualley太美了。
目前只看了一半,但是边看边脑海中跳出无数的疑问。首先分裂之后,貌似两个人并没有共有一个意识,那母体享受到什么返老还童的乐趣所在呢,只是多了一个麻烦而已啊,那这个例题比所谓的让一个女性重返年轻时候都还要显得笨拙和无趣,看着很新鲜,实际上是比那些老套路的电影还要差很多意思。是一部想法陈旧,连新瓶装老酒都谈不上。但是美术是在线的。
把迎合特写镜头下男凝的人生面对到内脏器官这些烂肉的崩坏具象化,成为cult而直白的奇观电影,恐怖感多来自面对女主肉体剥离时投射到自身的幻痛。
本片中被创造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怪物,其象征意义远超弗兰肯斯坦。她完全是“女性美”被挤压到极致的内爆结果,是色情无限堆叠到最后变质的产物,尤其是怪物最后在聚光灯下吐出来一个奶头的情节,简直是层层升番。衰朽的完美版本是「完美」,而当完美苛求更加完美,那么完美的完美版本就是「怪物」;主体把自己当做被凝视的客体会变得「完美」,那么客体继续把自己当做被凝视的客体就会变成「怪物」。当你只是把自己当成一坨肉,你就真的会变成一坨肉。我倒觉得这不是一种恐吓或者道德教化,这是女人的恐怖史诗,是为她彻底变成肉的那一刻封碑立传。
呃 就这?说实话我不相信任何一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的电影,柯南伯格肯定不行,迪库诺(高低)也不行,拿这个片和这俩人比,基本是对这俩人的侮辱。影像应该让这个世界充分地不可理解,而不是极端扁平化。从这个角度上说,比较合适的参考对象其实是浪漫的断章,我支持杨平道拿评委会大奖
最恐怖的是山顶这么大的豪宅不是独栋开门对面居然还会有邻居
摄影音效都是顶级!两位女演员演技超好!有人说不理解最后一小时,我倒是觉得有事儿直接发疯应该。隐喻、讽刺并存。不觉得在宣传雌竞,全片都在讽刺雌竞!
女性cult片,看完没有任何生理不适。好喜欢这片的美术,大色块、对称的构图。将女性的容貌焦虑、资本对女性外貌身体的剥削和消费、容貌焦虑引发的雌竞放大处理并予以抨击。
喂给艺术评论家们的充足的明喻素材库。资本.娱乐.消费.男权下的女性自我挣扎毫无出路,解救尝试后的……怪物化,乃至被抹除。世界被震惊后,照样如旧运转。电影人是多么想创造振聋发聩啊,我觉得算是好莱坞魔女化第三弹吧。
绝对会成为这个时代的cult classic 近十年内再也找不到像这部电影一样的作品 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当你以为要结束的时候又来一波大的 到最后我直接大喊卧槽 我们得承认九紫离火运时代真的到来了 去年格雷塔的芭比用一种理想化的效果感化启发我们 coralie今年就抛出了the substance ……我第一次看电影看得生理不适、大笑、因为某一幕能够relate到我身上的场景而哭泣 在电影高潮部分致敬芭比真的又心酸又好笑又恶心 有一幕致敬了柯南伯格的变蝇人还有后面卡朋特在怪形里那样的怪物登场 就如她所说汲取他们的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消化 结尾部分和日落大道一样深刻 demi moore完全值得奥斯卡影后 以及只有三个人的声音团队能做出如此教科书级别的视听语言 我真的夸不动了
在对肉体的消费和对血肉的恐惧之间造了一条最简单直观的路径,这条路本身的清晰、高效和逻辑缜密都令人赞叹,但最后其实又纯粹沿着类型套路把这种恐惧降级为更低层级的血浆奇观,如果你试图在这之中颠覆所有人都身在其中的一整套的“视觉快感”形成系统,那或许需要更超越类型思路的更严肃的方式。而现在的样貌使它正好与现实处境达成了近乎无解的闭环,既说服自己,又反驳自己。
就很难评,看完的直观感受是“为什么要服美役到如此程度”,这是女权1.0版本,提出了对反男凝,拒绝服美役。花了大量笔墨在塑造女主的癫狂,但是对男权社会结构的讽刺却脸谱化地一笔带过,这个部分比较失望。用暴力对殴去展现雌竞,然后呢?只能说,这些我们都懂了,能否进一步讨论呢?
今年看过最恐怖的电影 戏剧效果包括两边笑得很大声的男观众
第一部分:飞跃长生。第二部分:野蛮人(2022)又及女孩子一定要跳健美操,这样你两百岁了还可以健步如飞。第三部分:瞎子看柯南堡+the thing+魔女嘉莉红色血管子+希区柯克 不要相信豆瓣那些gay的好评,他们只是喜欢观赏雌竞
《钛》的成功催生出一批把低级趣味当作高级邪典的所谓讽刺寓言,如果这种刻意设置不适机位的摆拍和扭曲面孔的特写能够被称为cult的话,那么那些地下影带和厕所偷拍早就应该直取金棕榈了。所谓寓言,至少要有寓的部分和言的部分,二者一体两面充当故事的能指和所指,这是最基本的。而这部影片的能指和所指却是一体一面的,拍的故事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异化,想要表达的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异化,请问寓在哪里?不是说非要晦涩难懂才是好寓言,但至少要把故事和内涵做一些艺术化处理,给观众留一定的思维转换空间吧,这种直白到不加修饰的故事只应存在于儿童读物里。最后,如果要表达女性被迫谄媚的困境,那么请充分尊重她的主体,不要搞个意识分化然后把自我投射到他者身上去代替谄媚,你都无法直面真正的敌人,又哪来的勇气披上女性主义四个大字呢?
老铁你自己说说这拍得好吗…
今年看过最好的Cult片🥰Cult片不发疯你跟我讲剧情不科学严谨和空口鉴对立的都去考个公生三胎调理一下吧
一部短片能拍完的内容硬生生拍了两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