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表面是以观察生活为目的,实际上是以探索真相为目的,去深挖这对模范夫妇生活中的真相。
她不断地跟导演说,“我一直都在寻找真相,我感觉我已经接近它了。
”这就是演员的属性,也跟她在学校被学生采访时候说的一样,“我喜欢接受有深度,复杂性的角色。
”因此只要她带着这个目的进入到他人的生活,那一定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她就像侦探一样,而对方已经是她认定的嫌疑人,她去寻找对方生活中任何的蛛丝马迹去定义他们这段关系的不简单,去找寻甚至去创造那些电影中需要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复杂性。
比如:在工作过的杂货店中自慰,面对镜子时用格雷斯的名字自述,以及和joe在医院的小黑屋里对话,直到跟joe偷欢,这一切都是她本身想看到的,也是她设想好扮演的这个角色应该有的“生活素材”,可以说她是根据人物去谱写格雷斯应该有的生活。
而她想象的那些桥段都是可以直接放入电影成片里的内容。
然后格雷斯夫妇的爱情是乌托邦式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面对社会上那么多的非议,他们依然如他们所说的那么相爱。
但这会让我有种《龙虾》里,单身者让相爱者选择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时,相爱者嘴上说着怎么深爱彼此,但开枪时的迅猛和兴奋的感觉。
格雷斯夫妇的感情好的有些不真实,“他们已经活成了他们说得十分相爱的样子”。
但在外人眼中这段感情像一份工作,一场show,一个设定,一个故事。
但作为亲历者而言,“相爱”已经和他们的血液融入为一体了,所以身在其中也不会觉得奇怪,所以joe才会说到,“别人把他当成受害者,可他们在一起24年,如果他们不快乐,他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
他甚至都找不到他们可以不相爱,不快乐的原因。
当然这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情感基础确实也是好的,他们确实也是十分相爱的,这也是因为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有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joe的角色就是一个一心一意听妻子话的丈夫,他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的起居,安抚妻子的情绪,甚至送伊丽莎白下楼时,看见妻子房间的灯一亮,他马上就赶回去看看妻子的情况,这一切都是下意识的行为,这就是他在婚姻里需要扮演的角色,他确实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他只知道顺从,听话,他甚至不知道叛逆是什么,甚至不如儿子,尝试着吸大麻,想要尽快离开这个家去上大学,这是在他的意识里是不存在,也不理解的。
而joe本身就像是孩子一样,他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清澈,或者说他的思想其实是被禁锢住的,直到伊丽莎白的出现,他开始偷偷在深夜看对方曾今拍摄的广告,反复去看。
以及总是以带着对方到处看看的理由和对方相处,“他恋爱了”,他充满热情的给对方讲述自己和格雷斯的感情有多好,但其实谈论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和谁在一起聊天才是最重要的,换一个采访者,他还会有这份热情在吗?
他和伊丽莎白在医院暗室中他的克制,以及在沙滩边的侃侃而谈,直到和对方偷欢后,细心得给对方拿毛巾,并热情地邀请对方到床上去睡,种种细节和那些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状态,都表明了他的内心已经出轨的事实。
对比伊丽莎白很明显她只想要这个结果,过程她并不十分享受,她好像理所当然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然后似乎带着某种胜利者的姿态以及审视的语气去评判对方,“你还很年轻,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她认为格雷斯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因为joe的创伤所致,她依然以谱写故事的方式代入他们的生活。
这彻底的激怒了joe,他认为这不是故事,这是活生生的生活,他和格雷斯就是彼此相爱,他反驳着对方,认为他和格雷斯的感情是坚不可摧的,可就在他俩偷欢结束后躺在床上的这个moment。
他彻底被扰乱了,他像是孩子一样,模仿着跟大人谈判的样子,他浑身颤抖,磕磕巴巴,像犯了错的孩子,第一次挑战大人的权威,他说着别人看待他们感情的观点,“如果我们的感情就像是我们口中说的那么相爱,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聊聊呢。
”这是他第一次质疑他们感情的真实性,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一下子就激怒了格雷斯,而格雷斯也是一语名中,“是因为伊丽莎白导致的吗?
”格雷斯感受到了背叛和反抗,也露出了身为领导者的权威,“谁来负责?
谁是老板?
”她不断重复着joe质疑他们感情真实性的那些话,而强大的气场,立刻让joe变回属于自己的身份,他像是犯了错的孩子,去道歉,去需求安慰。
最后一场戏,特别有意思,伊丽莎白观察了这对夫妇这么久,做了那么多的调查,而呈现在镜头之下的,却是伊丽莎白用着相对浮夸的表演,拿着一条蛇去演绎格雷斯勾引一个年幼无知的小男孩joe,而这段戏剧内容,正如和导演之前给她发的参考影片里的内容差不多,依然是用世人看待格雷斯夫妇这段关系的眼光——“大龄熟女勾引13岁无知小男孩”去诠释这个故事,但实际上是joe主动勾引格雷斯(二人争吵戏的时候有交代)。
所以,再次验证了这次人物调查是一点用都没有,大家依旧用自己理解的,或者观众想看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而伊丽莎白三遍的表演没什么出入,甚至一遍比一遍更浮夸,可伊丽莎白却向导演申请再来一次的机会,说自己越来越接近真实。
回到主题,“每个人想探索的真实,其实都只是自己所认定的真实。
”从而讽刺演员或者影视剧这个行业,口口声声称自己越来越接近真实,反正离真实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远。
大多数创作者,只关心故事怎么讲才精彩,观众才买单,口口声声说要探索的真实和生活的本质,根本没人在意。
身为演员的伊丽莎白也只是做了一些表面工夫,用什么色号的口红啊,什么颜色的粉底啊,腮红什么的,就感觉无限的接近角色的样子了,着实可笑。
不是要咬文嚼字,导演不能讲清楚故事是能力问题,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是刻意设计,是选择。
对于这个故事的原型女主,是一边倒的被谩骂,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被道德审判定罪的人,如果不跳出原故事的奇情,除了满足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的名头,没什么大意思。
作为编剧立意上,电影可以藉由这个陈年旧案引出不同的故事走向:谨记道德准绳,不挑战公众极限,但是格局小了,毕竟男女主人公已经结婚,存在即合理。
模糊主题,反问观众,在道德审判之前,是否所有人都自以为是地再现(脑补)了当年的场景,所以导演并没有利用闪回,因为不管摩尔的闪回演得多么天雷勾地火,真爱势不可挡,还会有人相信吗?
就算是编剧安插了一个破坏力十足目的性极强的演员入场,我们来看看她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可能挖出多少真相的”可能性“?
猜测1: Grace是恋童癖猜测2:Grace 童年遭到哥哥们的性侵猜测3:Joe太小不具备行为能力但不自知以上导演都没说,难道这不是根据最近各种悬疑奇情叠满的好莱坞狗血套路,最容易和应该暗示给观众的吗?
但, 不。
Elizabeth采访了前夫,邻居,代理律师,宠物店老板,还在学校戏剧社激怒女儿,套和前夫生活的儿子的话,外围摸排一圈之后,似乎除了个性较强,控制狂一些凡夫俗子的缺点,没有什么道德败坏的破绽。
往小了说,无非是些Grace作为女主人的领地意识,作为曾经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帝王蝶,介意被过分刺探隐私也实属正常。
似乎导演心中有条明确的界限,以防止这些猜测的杂音模糊了他真正想讲的主题。
终于在Elizabeth没什么收获(和观众一样, 没挖到”想要相信“的真相),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进入了影片故事的一个高潮。
毕业聚会之后,Elizabeth被Joe送回家,勾引他(放手一搏)。
Joe对外人的误解,终于爆发, ”这不是故事,这是我的人生。
“观众朋友们,醒了吗不论是心智被侦探游戏迷乱的观众,还是始终拿着人性本恶的号码牌等着剧终好站队的朋友们,真相也许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后面看到Elizabeth得意洋洋在镜中模仿情书里的Grace, 像帝王蝶一样破茧而出,为自己能附身一样的模仿人物而激动战栗,反而有种观看小丑的感觉。
最后,导演还是忍不住亮明观点,毕业典礼Elizabeth和Grace 的对话,瞬间打脸,原来儿子和妈妈每晚都会谈心,言无不尽。
那些她自以为串联起来的真相,碎成一地。
”I‘m secure, make sure you put that”Elizabeth(和观众)以为抵不过生活的侵蚀,谎言终将露出破绽,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一个主动选择做个完美妻子,一个在父亲和青年人设里迷茫自问几近崩溃的丈夫,还有被动选择在舆论里长成的孩子们,当你在窥探别人的生活,枉自揣测,以为自己理解共情了一切,找到了那些seed,其实连皮毛都碰不到。
”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生活容不下那么多奇情侦测,但丰富至极。
Trivia:Mary Kay Letourneau访谈,亮点在10:23s, 比电影精彩“Who was the boss? “ Mary Kay Letourneau ( 10:23s ) 影片里Grace的人物原型,在记者面前连环炮一样的质问他的丈夫,跟影片里两人的对峙一模一样,剧本创作肯定引用了这一段,这段夫妻访谈可以说很能说明问题了。
后记:Joe的人物原型Vili说,我现在也35了,但是我不能想象我会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做出这样的事。
这段影片没有引用,其实说明了编剧的意思是是更加开放的,不具有道德审判的。
“也就是说悲剧不只是外界给予的,也是自找的。
悲剧不只是痛苦,也可能是主人公所不自知却又享受的甜美。
污点不只是污点,也在某种程度成了人内心自我荣耀的证明。
我们为了自保,都不得不成为某种程度的演员。
但这种表演又并非完全被逼的,表演本身具有的魔力会让你乐不思蜀。
在这半真半假当中,我们糊弄他人,也糊弄自己。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子的场景, 当朱丽安·摩尔的女儿试衣服时,三面镜子,折射出一种复杂的景像,这可以说是影片核心的某种揭示:我们既当自己的演员,也当自己的观众。
我们是欲望的奴隶,也是自我想像出来的完美自我的奴隶。
在真实的自我、假扮的自我,以及他者的目光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在受难中陶醉,在痛苦中高潮,我们获得了某种存在感——某种兼具着滑稽和庄重的存在感。
”另外,终于知道了在欧美社会里,忘年恋有一个朦胧称呼,叫“May December”,即“五月十二月”,用月份之间的巨大差异,委婉道出相恋者的年岁悬殊。
胜者Elizabeth女演员是以胜者的姿态侵入他们家的,因为不管怎么看,她都在社会地位上大胜一筹,所有男人都会看她,她的父母是学者,她比“女演员”这个职业要聪明,她总是被赞赏包围着然后轻飘飘地说出“It means a lot to me”。
她觉得她深谙亲密关系的规则,她不在乎他们真实的样子,她已经在心里解读过这个“故事”了——性丑闻,恋童癖,所以她想着,“Gracie坚强幸福的样子一定是假象,我可以找到线索来解开这个谜团——她怎么可能幸福?
”她勾引Joe的时候也带着胜者的姿态——你见过大人的世界吗?
伊丽莎白继续带着胜利者的翩翩然出现在她面前和她告别,但她只是轻轻地击碎了她看透一切的幻想。
最后女演员在表演中交出了苍白的演技,她发现故事和她想得不一样,不管她再怎么靠近,甚至去睡了她的男人,Gracie对于她来说,还是充满迷雾的森林——无法看清,更无法重现。
JoeJoe看到的是一个真爱战胜一切的故事,他才是那个真的天真的人,他的生活非常空白,连Sex都那么乏味,连动情也很无聊,连勾引他也不需要什么努力。
蝴蝶是一个隐喻,他还在茧中的时候就被带离了真实世界,那成蝶的之后,他还能飞出去吗?
“人类拯救蝴蝶生长率”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象,蝴蝶无法回到自然生态,他无法回到青春再体验一遍毕业典礼,也停留在了13岁。
所以当他来到Elizabeth的面前,她告诉他,我们大人就是这样的。
Gracie“如果你想要征服男人,你就要变成猎物”有的人这样相信。
第一次发现Gracie的可怕是在女儿试裙子的时候,她口里从来没有负面的语言,好像她的生活真的是粉色的泡泡。
她没有说一句不同意,而用赞赏女儿有勇气露出粗手臂不在乎他人看法的方法,让女儿选了别的衣服。
我看的时候说,“她真是个脑控者。
”她还让Joe彻底相信了——她没我会死的。
她在他面前因为小事哭泣,她在和Joe相恋时让Joe相信他是主导者。
扮演弱者的她才是最强韧的刀,她在Joe说要谈谈的时候表现出因为一个句子很受伤的样子,好像她真的相信他们这些年来一直非常相爱,好像她不知道Joe说的“如果我当时还没做好准备去选择这一切呢”是房间里的大象。
我们都想永远当天真的孩子。
Gracie就一直带着这幅面具,或者是故意把自己天真的一面翻出来给所有人看,好像她真的是需要保护的那个人。
打猎的样子才是真实的她,握着枪一个人走在森林,她是否是在动物的眼神里得到了扮演“天真”的灵感。
那封信最好地说明了她——扮演柔软,扮演天真,但最后不往补上让Joe记得把信烧掉。
她在最后对所有人也还是一个谜题,我们无法知道哥哥性侵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我喜欢电影这样的留白,因为Gracie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这么复杂的人物,她是胜者吗?
经历亲密关系能算一种经历吗?
总有人在比较自己谈过多少次恋爱,比较自己有过多少性经历,Gracie说Joe比自己有过更多恋爱,自己只有前夫,Joe有过2个前女友,也许她在暗示她是天真的。
可惜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亲密关系不能通过数量的累计帮你变成熟。
世界上真的有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吗?
他们都没有成长——他们的家好像Gracie的芭比梦幻城堡,Gracie满足于自己得到并且掌控的一切,她镇压Joe的反抗,提供可供选择的自由。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人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的人生也是电影就好了,这样我们就能像侦探小说一样去研究童年阴影和自己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人是由过去组成的,很大程度上,命运就是一切心理创伤都在童年被写好了。
但是还好人不是活在侦探小说里,只要我们还在思考,就能改变一些东西。
现实让我觉得很可怕的一句台词是他们在争吵时说的“马上就是毕业典礼了!
”小红书之前有个帖子,是在离研究生考试还有3个月的时候,女朋友在抱怨男朋友最近对自己很冷漠情绪很不好。
下面的回帖都是——“考研人都敢惹?
”“你不知道考研的压力吧。
”“考完研再说。
”这和父母为了孩子高考顺利不离婚有什么区别?
所以因为现实总有更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情绪都要往后稍稍,是吗?
脑子的事情先不说,眼睛还是喜欢海因斯的。
天真是种天赋。
化妆剧情部分有一个平淡但很戏剧性的视线变动,双方通过同一面镜子互相观察,并细碎地瞟自己,然后g帮e化妆,轻声细语彼此的童年、父母,随后双方再次面向镜子,e的脸颊和嘴唇已经染着一部分g的粉色,两人在镜中的视线被粉色搅乱了一些,我的视线也开始在虚构的镜面打滑,但和之后的一次镜前补妆一样g更多地注视自己,她仍然是剧中天真的自己,但e如之前和学生所说的暗示一样,存在界限模糊的状态。
差点可以是一个改编剧本×兰花盗的“危险关系”故事,可落地得太轻太轻了,顶多褒奖一下演员发挥。
——如果我们所命名的真爱是可以用结果论的方式推判,那么我们必须、肯定是幸福和相爱的——毕竟不是这样的话,毕竟我们的选择果真是错误的话,你口中的故事,我的人生不就未免太可怕了,而人生又可能真的如此险恶,它因破茧蝴蝶最小的波动而偏向某一个不可逆的方位。
随着e这个真真假假来去自如的观察者和界限渐渐模糊的参与者的到来,g的人生故事看起来被质疑和证伪了,年轻丈夫的爱在新的语境下也被一个个“可能”和“如果”揉碎了——即便g在倒数第二场戏重新宣言了自己故事的真实。
“Grace——Elizabeth,I think it's a littl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这句似是而非的grace就好像一句对e作为演员无意识的被动褒奖,波女士在“演出一个努力演出剧中人”的角色上发挥尚可,虽然不知道这种她身上令人熟悉的生涩感算故意为之还是演技有限,摩尔如今俨然一副我就是戏的姿态了,平静的疯癫感角色很适合她。
“五月十二月”类似熟语谚语,用来指代老少恋。
国内直译过来,倒也没错,五月和十二月接近夏虫语冰的荒谬感,符合中文隐没云雾里语焉不详的美感,只是就这样的名字,大概会让许多人错过这部精彩的电影。
原来没想要为这部电影写长评,但现实里有比电影里更令人不解的事,我需要回到宏观层面,用更高的维度跳脱出来,解释现实里的尘土飞扬,接受人的复杂性。
电影相当精彩,且有不少值得推敲回味的镜头,台词的信息量与微表情之间形成互补,展示了至少6位复杂的人格。
电影是双女主,娜塔莉波特曼和朱利安摩尔,娜塔莉甚至还投资了这部电影,《黑天鹅》斩获诸多大奖,她挑选这部。
或许黑天鹅里人的复杂性过于迷人,她从此偏好这种题材。
故事梗概:女二是炙手可热的女明星,即将出演以女主经历改编的电影来到女主家中进行角色采写,电影选取的事女主多年前出轨未成年而锒铛入狱的经历,未成年是女主儿子的同学,女主当时已经怀孕,出狱后她同那名未成年结婚,成为家人,目前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女明星在采访事件当事人的心路历程,以身入局,还原真相。
电影讲述方式接近欧容的《登堂入室》和朴赞郁《分手的决心》,但《五月十二月》选取的故事样本是童年重创会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什么。
国内有一名艺术家做过一个田园行为艺术,在果实幼小期,给每个苹果插入一枚钉子,那些苹果有些腐烂死掉,有些早早掉落,一部分幸存的果实,用丑陋扭曲的外观展示自己的生命力。
我对星座、天干地支这样的既定存在存疑,更相信每个人人生里遭遇的钉子和阳光,有人在赤道,大量养分长成枝干,果实庞大却酸涩,有人长在高原,果实小却甜美,一个人长成什么外观,是钉子和阳光共同塑造的。
如果怕剧透,可以看完电影再来看,我接下来的分析涉及大量剧透。
女主:家庭主妇,日常会接邻居的蛋糕订单,日常热爱打猎,在邻居眼中,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坚定、家庭美满,电影里给出的信息,女主小时候被哥哥们性侵,父亲说要离开这个家要么嫁出去,要么(死了)抬出去,母亲是一名漂亮的家庭主妇,教导她应该顺从关注体重在意外表,毕业典礼送电子秤。
她完全的接受了她的哥哥们对她所做的事情,用自己的命运回应当年的事情,她在30多岁的时候同12岁的少年在一起,12岁遭受哥哥们性侵的女主,心智停在了12岁,遇到12岁的男主,很难分辨那究竟是吸引,还是战火纷飞的婚姻外寻找的点喘气空间,她用坚不可摧的谎言给自己建起一座城堡,里面一直是那名未成年的少女,50多岁的她喜欢粉色口红,花边裙,但她确实有50多岁的生活经验,她不动声色的控制着家里的四个孩子(3个孩子和她36岁的丈夫),温柔的语气下是不可抗拒,必须顺从,他们只是她腐烂城堡的一部分,她不认为他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人。
她将丈夫描述成一名早熟,两性经验丰富,在关系中主动进攻,将自己描述为天真,被爱被呵护,没有经历任何风雨。
她定义他们的生活,她的角色如同她的爱好,是猎人。
男主:当年12岁,如今36岁,是一名美籍韩裔。
黄色人在白人中位置低下,黄皮男尤其低,不是被霸凌就是被孤立,青春期也没有女孩子会关注他,父亲成日忙工作,他兼顾照顾妹妹,母亲身体不好。
他在宠物店打工时,被宠物店的老板娘勾引,对,即使女主声称是男主主导,但整件事依然是勾引。
家庭中,年龄差距本身就会自然形成权利上下,补充推荐电影《红心女王》。
男主自从12岁做了错事,就陷在这个错误的命运里沉默承受,他同父亲感叹孩子们走了,要变成空巢了,这么多年他的一切价值都跟孩子们绑在一起,孩子离家他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父亲鼓励他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想做什么呢?
他也不知道。
妻子不理解他养的蝴蝶,不断要求他拿走它们,压制他的表达,他们甚至没有公平对话的机会,妻子不喜欢烟味,他烟也没有抽过,没有同龄的玩伴,没有正常的长大,他就像他养的那些蛹,没有成蝶的机会,唯一一次试图反抗,被女主“明天是毕业典礼”逼回到自己的命运里。
男二:双胞胎之一,着墨不多,就两个场景,一个是餐桌上,被女主也就是母亲,要求多吃一些,要看起来像大人,因为母亲同未成年父亲之间的过往,如同那些不断寄到家里的shi包裹,他成长的环境中几乎被羞辱包围,他拒绝在身体上变得更有男性魅力,故意削减以期不要成为父亲。
另一个是同父亲在房顶上抽烟,他心智比自己的父亲成熟一些,自如抽烟,尝试新事物,安抚内耗自责的父亲。
女三:双胞胎之二,温和可爱,不像事件中心的人物,唯一的场景是同母亲一起挑选毕业典礼上穿的裙子,母亲挑选的是长袖长裙,她喜欢吊带裙,但母亲在短短两句话就让她轻易换了选择。
这个人物几乎是继承母亲的命运。
男三:女主同前夫生的儿子,着墨不多,但很精彩,相比起双胞胎男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推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对女明星自陈那个新闻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玩世不恭,在一家餐厅驻唱,可以随意拿起别人的饮料自顾自的喝,也可以堂皇的用亲生母亲的过往经历换取事业。
他自己点题自己的命运,他早在12岁那年就死掉了,他现在就是个鬼魂。
女四:女主和男主刚在一起生的第一个孩子,当时女主怀着她坐牢,她是唯一一个很早觉察到母亲的掌控欲,处处同母亲的压制做斗争,也是家中第一个站出来挑战的家中成员。
女明星:她是一面镜子,来到这个被周围环境歧视而紧抱多年的家庭中,去探照女主对外声称的幸福美满下是什么,她为了扮演女主而歪打正着成为了一名“侦探”,还原了这个爱情神话到底吊诡在何处。
她的人物动机究竟是为了戏剧还是为了什么,我暂时从缺,导演没有给这个人物的命运送谶,我理解她是镜子。
许多人吐槽娜塔丽波特曼的演技一般,不如朱利安摩尔气场足,演员的演绎方式是要服务于角色的,朱利安摩尔的胸有成竹,是为了演出50岁的壳下面有个12岁少女,“胸有成竹”是她的伪装,娜塔丽波特曼是一条鳗鱼,进入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她是带着目的的外来物种,甚至这条鱼自己对于这个爱情神话有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她就是来找证据印证的,不论是在跟女主前夫对话时,抢先对方描述对方情感状态,认为对方应该难过,还是在前夫的儿子对谈时,找到了自己手里缺的最后一片拼图。
她才不是镜中人,她是镜子。
导演只是从那几个人身上扣下几片血痂,就让你看到一个完整的人,在传达“人的复杂性”上做到了没有一个废画面,没有一句废台词,几乎全程高能,不可分心,跟《坠楼事件剖析》并列我的年度第一。
我向来偏好那些在表达“复杂”上表现优秀的文学或影像,我们所拥有的三万天平平无奇,也只看到世界一个面向,正是文学和影像才有机会让我们理解他人的可怜又可恨的一面。
再说一遍,命运会继承,如果你不是完整的苹果,请你先救赎自己,完整再造人,谢谢大家。
好喜欢这电影的质感...👍🏻👍🏻🤍雾蒙蒙的胶片质感
Charlie好帅感觉她俩说话火药味很浓啊. 💣💥Grace是二婚呀,还是婚内出轨❓🐴🦆这在干嘛呢,在人家实验室里自摸Elizabeth肯定要和Joe搞上🤣🫰🏻😡Joe还给她情书💌...哎呀反正他俩年龄差不多大,可能是想弥补一下和同龄女生缺失的那段恋爱吧😹😹,毕竟初中直接就和自己的老师在一起了,还生了仨孩子😆😆
Joe就是大男孩,这么大年纪了还像个小男生一样...也是和Grace在一起久了,从长大起就被她一直保护着,也没经历什么挫折,活得挺一帆风顺的Grace要把Elizabeth杀了吗,感觉结局应该会(居然没有)
May December海报正如我在短评中所说,这部新片是继Carol之后我个人最爱的Todd Haynes电影,没有之一,查一下才发现那已经过去八年。
Haynes属于相当低产的导演,再加上对音乐的爱好,常去拍些纪录片什么的,这八年间其实只拍了两部剧情长片,Wonderstruck和Dark Waters,而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任何共同点(Julianne Moore除外)。
可以说,他是一个极其喜欢挑战的电影人,如果没有新的(or new to him)的故事和题材,他宁愿不拍。
而他经常合作的班底,从演员到主创,都相对固定。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让Haynes成为当下好莱坞的working director中为数不多的auteur,正因为如此,May December一出街,我就第一时间在Netflix看了。
寂静中的惊奇 (2017)6.12017 / 美国 / 剧情 / 托德·海因斯 / 米利森特·西蒙兹 奥克斯·费格雷很不错的一部电影,2017年纽约电影节开幕作品
黑水 (2019)8.62019 / 美国 / 剧情 / 托德·海因斯 / 马克·鲁法洛 安妮·海瑟薇跟Haynes其他作品非常不同这是Haynes第一次跟流媒体合作的影片,而他也并没有因此做出任何妥协,而是拍出了一部在他的认知中,更适合小屏幕观影的电影,并巧妙利用所谓TV movie中常见的古早剪辑和运镜手段,让成片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电影用还有一个戏中戏,就是根据Gracie事件拍的一部电视电影)。
这部电影的成功基于这个无比精彩的剧本,通过一个动机不大纯粹的外来者的视角审视一个曾经深陷囹圄并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新闻人物,和她非同寻常的人生。
故事发生在事件早已平息近20年后,但余波对于当事人和其子女的影响远未结束,而两位女主之间的关系更是耐人寻味。
这是一部看完会让人不断思考回味无穷的佳作,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所以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决定来写一篇长评。
这里不想过多复述剧情,但会有关键信息的讨论,剧透预警。
童年创伤和《隐谷路》的联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Gracie影片中反复骄傲的提及自己的几个兄弟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在影片很后面的地方,大儿子Georgie向Elizabeth爆料说曾经偷看过母亲的日记,说她小时候曾被兄弟侵犯。
这个细节虽然后来被Gracie矢口否认,但还是让我想起了这本书。
隐谷路9.2[美]罗伯特·科尔克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很值得一看的书对于这本书不熟悉的人,简单概括就是这是一家有遗传性精神分裂症的人,十二个孩子中有一半得病,并且是男孩居多,而他们的姐妹都常年遭受侵犯且求助无门。
这部纪实文学的后半段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在这样的恐怖环境下长大的姐妹是如何自救,并且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如果Gracie不是利用自己的日记编故事(不排除这种可能),那么她的遭遇跟《隐谷路》中Galvin家族的成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
这样的童年创伤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是不言自明。
且不论她的兄弟们是否有精神疾病,或者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加害她,她想逃离原生家庭的愿望是非常明确和坚定的。
这也揭示了她为什么会在高中没毕业时就跟她的第一任丈夫(当时是大学生)在一起,并且在高中毕业后立刻结婚生子。
她对Elizabeth讲起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时,非常一笔带过的说,这是时代原因(那时候大家都早结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中可能另有隐情。
洗脑与自我洗脑
原来没发现她们俩这么像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想起一种说法,人的心理年龄会停留在结婚的年纪。
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可证,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几位主角的确有这样的倾向。
在18、9岁结婚的Gracie,一直有一种小女孩般的天真,情感也极其脆弱,到了5、60岁,遇到小小的挫折还需要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丈夫来安慰(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她只是在示弱和演戏)。
另一个在13岁就遇到后来结婚对象的丈夫Joe,心理年龄也停留在teenager的状态。
邻居口中令人羡慕的一对当然,心理年龄并不等同于智力发展水平,这对May December的夫妻虽然都心理幼龄化严重,但智力并不差,所以他们在受到外来挑战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极度困惑与自我怀疑。
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个外来挑战就是Natalie Portman扮演的女演员,Elizabeth。
一般来说,人在受到挑战时,都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在Gracie和Joe这对夫妇身上,这套机制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铠甲,也是他们的关系能持续二十年的关键原因:洗脑与自我洗脑。
主动洗脑当然是Gracie的专长,也是她可以在和未成年人出轨并因此坐牢后还能自洽的最主要原因。
在她的逻辑里,英年早婚是顺应潮流的举动,和Joe的关系也是真爱,而她和Joe结婚并且生儿育女的动机就更明显了:这是自洽的一环,她要用这些举动向唾弃和质疑她的人证明,真爱无敌,年龄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
而Gracie更擅长的,就是给别人洗脑,又称控制欲。
其中最明显的受害者当然是Joe,在Elizabeth出现之前,他甚至没有怀疑过,自己在13岁的年纪和一个36的少妇在一起,并且在十几岁就喜当爹,39岁就养育了三个孩子并且成为空巢老人有没有问题。
这并不是因为他傻或者不敏感,只是因为Gracie的洗脑太成功了,让他也相信这都是真爱。
但事实上,Joe是一个敏感善良的人(细心呵护蝴蝶蛹,和网友分寸感极强的嘘寒问暖,在Gracie哭诉时的安慰),而他对于家庭的渴求,来自于对移民身份的敏感(Gracie说他是附近唯一的韩国人,他立刻纠正是一半)和少年丧母的经历。
Joe和马上要离家去上大学的儿子在屋顶飞叶子Joe在片中有两个smoke场面,一是和独居的老烟枪父亲一起抽烟,其实根本不会,另一次是跟高中生儿子飞叶子,也是第一次结果差点失态。
这两场戏都指向他尴尬的身份,他既不是一个成年人,也没有完成过teenager的人生。
而他这荒诞的人生,就是Gracie一手制造的。
他只是Gracie自我叙事中的一个棋子,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和Elizabeth发生关系之后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时,产生了那么大的挫败感和自我质疑。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这时候的Joe,仿佛一个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人,突然醒了,于是对Gracie发出了灵魂拷问。
而被Gracie洗脑和控制的,还远不止Joe,还有她的子女们。
最明显的是小女儿Mary,买毕业典礼裙子那一场戏,可谓是经典PUA语录,“妈妈真羡慕你,有勇气露出自己(肥肥的)手臂”,女儿立马换了一件遮住手臂的,还自圆其说的解释,之前那件和别人撞衫了,其实明明非常喜欢。
从后来姐姐的话中,我们得知,Gracie对名唤Honor(应该是她在监狱生的,和Joe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名字真是非常讽刺了)的大女儿,也是采用类似的控制法,不过她上大学后就逃离了。
而Gracie和前夫所生的大儿子Georgie,也是在当年事件中最受伤害的无辜者,居然在成年之后还无法逃脱母亲的控制,也非常可叹。
Elizabeth
Portman对着镜头用Gracie的语气念信这部电影的剧作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于引入Elizabeth的视角和她个人经历的juxtaposition。
首先,她到Gracie身边体验生活,其实是一种出于职业需要的主动洗脑,她需要认同和理解Gracie才能扮演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而她一开始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以看小报奇观新闻的心态来看Gracie的。
所以,当她在当年二人偷情的宠物店储物间yy,和后来看到那封信之后用Gracie的口吻念出来时,她是处于一种创作的狂喜之中的,因为她成功理解了Gracie并且达成了目的。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其实多次越界,试图走入Gracie的生活中,也引起了导演的警惕。
然而,她和导演的关系显然不同寻常,这从几次电话的语气和对她老公的敷衍态度就能看出端倪。
而这些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和Gracie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正如Gracie是为了爱,在这些大旗下,所有的有违人伦或者基本道德准则的做法都应该被原谅。
然而,影片的结尾却是扮演Gracie的Elizabeth在演绎宠物店这场戏,却始终找不到状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May December 是一部非常节制却发人深思的电影,Haynes是抱着创作小成本电影的态度开始的(后来意外发现网飞还挺有钱的),但由于他一贯的创作都是非常internalized,这种切口很小的故事其实更适合他,也更能体现他的御用女一Julianne Moore的表演能力。
说到这个,Moore在本片中的表演让我想起一部Haynes早期的独立电影,Safe,讲一个衣食无忧的加州家庭妇女被某种神秘的过敏源折磨,最后选择加入邪教,非常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安然无恙 (1995)7.31995 / 英国 美国 / 剧情 / 托德·海因斯 / 朱丽安·摩尔 山德·贝克利Haynes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电影正好和最近的热点上海师生恋同题了,当然电影的时间是20年后,这狗血的故事在岁月的洗礼之后还剩下什么。
电影的配乐几乎是刻意的过度呈现,有种故弄玄虚的疑惑。
关于表演的电影,演员去寻访原型人物,在剥削现实中汲取,有趣的是演员用假呈现真实,而原型人物用也在用表演粉饰自我的生活,“掌控”家庭,生活美满,用生活选取的真实实则是虚假的,两者相对位。
表演时克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去表现影片中所需要的欲望,产生了压制后新的更深的欲望,几乎是悖论般欲望在压抑后不会消失只会转换。
镜头前拙劣的表演反而是真实,前女老师不管家庭内外永远在表演,看不见的地方同样在虚假。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生活中的切片永远不存在着真相,它只是你需要的真相,电影最后仿佛变成了另外的谜团,家庭、婚姻、生活,从头到尾不曾见到两位女主真实的体验,但这种表演的虚假背后反而才能看到真实,它所掩盖的再美妙的表演也会像男主(懦弱与逃避责任)一样感到不对,因为真实不需要表演。
今年得益于全面解封,可以在各地以及大小影展特种兵式奔走观影,以及上海“一周一影展”(虽然已成过去式)等活动助力下,让我自己能第一时间看到不少好片子,不止看到及格线以上的电影,而是想在新电影中看到新东西存在。
但仍然有很多电影没有来得及看,或者是因为有引进的消息选择等一等,所以这份榜单也是现状下暂时的消遣,波折略多的2023,和2022比起来那也是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草率列单子之余,也期待2024苏州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能捧出一份什么”不一样的惊喜片单“。
本来想年前发的,后来转念一想不会有人春节放假还能安静地看电影吧?
院线外十佳(以我观看时间为准榜单不分先后)1
俄罗斯方块 (2023)8.1202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历史 / 乔·拜尔德 / 塔伦·埃哲顿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乔·拜尔德 榜单里可能唯一一部商业性质较浓的片子,选这部也是唯一一部游戏电影的原因是,它既不是今年现象级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一样纯粉丝向照搬游戏的改变方式,也不是传统好莱坞将游戏作为讨好玩家的卖点但内核仍是主流类型片的做法,如《头号玩家》等,而是把真正把游戏的作者、产业、时代进行合理地结合,并以普通人而不是玩家视角进行再创作的,平等的游戏电影。
2
梦想情景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 尼古拉斯·凯奇 莉莉·伯德 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Netflix逐渐退版本后,如今的爆款之王花落A24,《过往人生》好评如潮,但我更想推荐这一部, 如何看待墙外如火如荼的政治正确或是取消文化?
尼古拉斯凯奇毫无疑问的可以作为那个问题漩涡中心中老年白男的典型,男主突获闯入他人梦中的能力在如今就如同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是福是祸?
影片的离奇设置可以与他的跌宕人生和影迷地位形成一种荧幕内外的对照,故事也在逐渐的误解中走向必然的无解。
3
下一个素熙 (2022)8.32022 / 韩国 / 剧情 / 郑朱莉 / 金时恩 裴斗娜 郑朱莉 人自愿的选择被现代性所异化,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又是加害者。
虽然给不出任何问题的答案,但也将现状展现地足够彻底和绝望, 在这几年女性主义题材大热,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困惑,怎样算女性主义,又不是消费女性困境,本片可以给出一种中立的解法。
4
闭上眼睛 (2023)7.52023 / 西班牙 阿根廷 / 剧情 / 维克多·艾里斯 / 何塞·科罗纳多 安娜·托伦特 维克多·艾里斯 如此纯粹的作品,没有一秒不和电影有关,现实与过去的界限在荧幕内外模糊,女主的出现是《蜂巢幽灵》的回溯,戏中戏的厚度与质感仿佛都重回《南方》,想象你在搬家多年后的老房子里找出来的旧录放设备,一经启动就仿佛点亮了迷人的记忆,维克多·艾里斯正是用他的三十年提醒着我们岁月的重量。
5
寺木帮 (2022)7.12022 / 法国 / 剧情 动作 犯罪 / 拉巴赫·阿莫尔-兹梅什 / Régis Laroche Annkrist 拉巴赫·阿莫尔-兹梅什 大卫芬奇的《杀手》用10%的时间研究杀戮细节,拉巴赫的杀手用90%的力量对抗阶级权能。
一个退伍军人返乡后想融入社区,却因为民众出头不小心招惹到当地帮派,听起来如同《战狼》式的故事开头,接续的是镜头调度与生活细节的反复打磨,拆除黑道类型片的动作幕布,背后是法国移民社区生存状况。
6
邪恶不存在 (2023)7.12023 / 日本 / 剧情 / 滨口龙介 / 大美贺均 西川玲 滨口龙介 “可怕”的滨口龙介依然在进步,将老生常谈的环境保护与开发商琐事讲得妙趣横生且具有深度,视角的切换透露出诡异且原始的危险感,每一方都不抱有针对性的恶意,但每一方都自说自话,反而不自觉成为了“自然”的闯入者,本能性与功利性、本地人与外地人、动物与人构成一体两面的对照组,本能的邪恶的确不存在,那鹿也这么认为吗?
7
五月十二月 (2023)7.22023 / 美国 / 剧情 / 托德·海因斯 / 娜塔莉·波特曼 朱丽安·摩尔 托德·海因斯 奥斯卡错过芭比不算什么,私以为这才算是遗珠,如同去年最爱的《金发梦露》一样,对于好莱坞建制真正的讽刺永远会被拒之门外,狗血肥皂剧怎样利用配乐和视角转换更上一层楼?
婚外情和忘年恋的背后是表演艺术虚实的探讨,如果你所热爱的艺术丑陋平凡,你所大声疾呼的主义虚伪浮夸,那么你还会为之鸣不平吗?
8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2023)7.92023 / 德国 / 纪录片 / 维姆·文德斯 / Anselm Kiefer Daniel Kiefer 维姆·文德斯 还是要选个唯一的纪录片,关于经验与灵感的记录,以往属于纪录片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轨迹成为概念的中转站,输送一种纯粹的审美和表达,童年形象则更像是德国历史的影子,艺术的翻新,政治的演变,早已交织不清,密不可分,但3D却是对观众的不信任,导演和画家如同游走在虚假立体空间里的幽灵,为“门外汉”们时刻提醒着透视与构图,却忘记了你用来取材的相机本就无需3D。
(在香港错过《完美的日子》还是很可惜)
9
枯叶 (2023)7.92023 / 芬兰 / 剧情 喜剧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阿尔玛·波斯蒂 尤西·瓦塔宁阿基·考里斯马基 提到阿基就是无产阶级、复古清新之类词汇,但我在今年被《白塔之光》击中后有了些新的体会,当所有城市人都在调侃各自版本的“花束版的恋爱”不够真实时,阿基用他克制的语言交流,和舞台版的场景设置,呈现出特有却共通的疏离与情感,界定人的不只是爱好,城市、社会、时政、阶级共同缔结了人与人的千丝万缕的缘分,一个地方的人永远无法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彻底分割。
10
吹响悠风号 合奏比赛篇 (2023)8.72023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石原立也 小川太一 / 黑泽朋世 朝井彩加 石原立也/小川太一 二次元硕果仅存的记忆,动画至少也该有一部,甚至这都可以算是一部预告片(但毕竟隔壁碟中谍和蜘蛛侠也干了),所以本来还在EVA新剧场之间纠结,后来看了庵野执导的奥特曼和假面骑士……还是期待我们北宇治高校吹奏乐部的第三季表现吧!
图为高坂领队就真假三文鱼的热门民生话题做出重要指示。
院线内十佳(想法以前都写过了仅以榜单展示)1白塔之光2奥本海默3火山挚恋4造梦之家5灌篮高手6野蛮人入侵7燃烧的巴黎圣母院8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9记忆10稍微想起一些发布于 浙江
很奇怪的电影 一开始像恐怖片 六十分钟后开始变得很无聊 娜塔莉感觉还在演黑天鹅 摩尔也还是在演fuckedup的家庭主妇 呃 然后我不太确定这一大家子的事和这电影要讲的事有什么关联?总之…我不太确定这些剧情到底都是发生了啥……
最后没有死人,没有揭露惊天秘密,都对不起前面的铺垫和音乐
真能有一个活跃女演员演另一个活跃女演员的私生活的传记片项目过会?(好吧就当能吧XD)片子我还蛮喜欢的,黑名单的剧本的确也很好,又一部双女主电影,讲波曼为了演好摩尔的角色,一点点深入她不被世俗眼光接受的婚姻和家庭,她的态度也从始终无法产生共情到越来越像再到最后一刻入戏了。虽然波曼是我女神,但不得不说她在这里差了一口气,她偏纤弱的气质去模仿摩尔的神经质和气场很难,摩尔完全压过了她。如果双方的力量更势均力敌一点,最后那一下再顶一点,电影会更好看。
我的问题,有点浮躁,没能看进去。。。
#14th BJIFF#
拍这样的电影有何意义?
怎么说呢,真的很失望,托德海耶斯之前还夸他最懂女性,拍得出女性细腻的感情,这部真的扑街很难看🆘摩尔真的看不出演的,她平时戏路就这样手到拈来,波波真的苦逼兮兮委屈巴巴演技,看的太难受了😣
每个演员都如此地不容改变,无声的撞击最直接地以面孔的并行完成,这让海因斯流走于各种语气之间——对于波特曼来说,想象似乎是能随意坠入的,我们很快来到她内心看不见的诱惑之地,聆听成为了危险的动作;而在查尔斯·梅尔顿这,这种轻浮的姿态却创造了“青春片”般的语气,他的面孔和所有年轻的面孔共同制造了心照不宣的眩晕症;唯有在摩尔这里,时间似乎纹丝不动。
相当有趣。影片不是在讲人生如戏的幻灭感,而是在此基础上,承认了一件事:人人都有戏瘾。我们反感做戏,也着迷于做戏;我们做给别人看,也顺带骗过自己。所以影片开始,是一个演员走进了一出狗血大戏,作为一个外来者,她戳破了这个家庭的戏剧幻觉,使主人公出戏;而结局,是她的离开,也是这个家庭重新入戏,继续在毕业典礼上演出完美生活。而唯一变化的是男主角,他离开了舞台和看台,去了“后台”,从一个陌生化的位置重新看戏,边笑边哭。此刻,他的一半还在戏里,一半已抽身出来,为自己的角色而哭。与此同时,女演员已回到真正的舞台上,开始了她的表演。不是导演说“再保一条”,而是她自己提出“再来一条,我们就快要接近真实了”。究竟她和格雷斯谁才是最佳女主角?这是一个问题。
好糟糕的电影啊。。大部分人都演得很假 台词破碎不堪 娜塔莉怎么这么丑了天呐 丑得吓人 而且演技非常糟糕 朱利安摩尔近年状态有点神了 和娜塔莉同框居然能把对方秒得渣都不剩 活活演成了女王和女仆 白天鹅和丑小鸭 就连娜塔莉这么美的人也有这样的一天真是不可思议
三星半,不觉得娜塔莉·波特曼表现的有多差,我觉得她把这个演技肤浅做作,但又觉得自己功课做的很深度,以为走进人物内心,实则她毫不关心,但又自以为很有魅力的女演员完成的很好,她呈现了大多数女演员进入角色的状态,表面去采访、融入对方生活、模仿对方动作,但其实根本不care,又女明星般的自恋。导演选角很妙,以至于除了安妮海瑟薇外(外形实在很不像摩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女演员适合这个角色,甚至都觉得波特曼女士本色出演了。
不精準也不流動就算了 還不好看
可以和《黑天鹅》摆在一起,组成娜塔丽波特曼成为偏执艺术家系列。这部《五月十二月》借用了许多美国早期肥皂剧的元素,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给影片带来几分幽默感。但整体来说,故事还是略显单薄,全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增添层次。或许可以抢一个表演奖?
入侵与被入侵,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在我看来小丈夫这个角色更值得玩味一些,他在女演员和年长的妻子之间的处境比以往更加尴尬,作为已经有两个高中毕业的孩子的父亲,他内里却依然是冲动的青少年,他要伪装与心态不符却与经历相符的成熟,好不容易的释放却只是被对方当做研究故事的工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角色。两位女演员都十分出色,但配乐真的太抢戏了,烘托了一种非常危险的气氛但整体又轻轻落下,感觉差口气儿。三星半
激情戏后露出的那根硬鸡巴真的有必要吗。
同意另一个评论,“没什么大事,但是每个人都如临大敌”。画面暗到我要凑近才能看出来人在哪儿,氛围营造得和恐怖片一样,但是也没说明白到底是什么事儿。一个突然入侵他人空间的女演员,最后心安理得地退回到自己的表演里,如此而已。而那个年轻的丈夫怎么突然就不明不白地退却了呢?是看了好几次才能看完的地步。
get不到
各种有趣,配乐走偏锋。
方法派演员波特曼扮演了一个方法派演员,知道更多不等于更接近真相,就像微距拍摄下失焦的养殖箱,为建构能说服自己的叙事罢了,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记忆建构而成,谁说了算,谁对“谁说了算”这个问题说了算?(摩尔演得真好,出场时间比波特曼少一半,却牢牢抓住了观众思绪,连续追问的那几句”who’s in charge”份量太重了!)陌生人闯入一段关系能带来什么改变,维持抑或打破平衡,导演选择在两者之间暧昧摇摆,演员Elizabeth如愿“表演”出了被改变的那个,而Gracie夫妇选择把过去埋得更深,维持表面的和平,包括与孩子、与邻里的关系。没太想明白Gracie为什么愿意让Elizabeth贴身观察,为了确保她塑造的角色符合自己的预期?但她似乎没有料到别的连锁反应。
断网假期和五月十二月,连续两天看了好看的电影。虽然也许是角色要求如此,但伊丽莎白的表现实在是让我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