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介去看的电影,初预想是走返龄风的亲情催泪电影,但是越看发现越偏出轨道。
主题貌似鲜明,只是导演的叙事方式和节奏让这个电影的主题变得奇怪起来。
想以父亲重返年轻岁月倒叙来讲述自己和儿子以及妻子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的时间线索及时混乱,六个时期的父亲的人物形象没有一个是能立起来的,全都是靠过度的说白在讲故事,并不是通过镜头。
好就好在吴镇宇的演技还算是稍微能打,不然这个电影可能连及格都非常困难。
之前有很多人讨论香港电影的“死亡”,这部《脱皮爸爸》给人的感觉就是拍来玩的,风格极其的浮夸急躁,表演上是低质量港片,色调和叙事上又是满满的国产味道。
1)这是我见过的极少数有明星、有演技、剧情有创意、有温情的前提下还能把片子玩砸的。
看过无数演技不在线,或者编剧瞎几把整给整成烂片的,这片全不沾边,就算《道士下山》也有点类似的玩脱法,但毕竟吴建豪和房祖名要背点锅的,本片并没有哪个演员拖后腿,相反表现都很好,实在让人无语啊。
2)影片讲了古天乐演的田力行在生活上遇到重重危机,母亲病逝、工作不顺、妻子要离婚,还要照顾时常失禁的父亲(吴镇宇饰),苦不堪言,这时父亲却突然脱皮,从79岁变成60、52、37、28、19岁,以六个阶段呈现,使得田力行重新认识了六个阶段的父亲,渐渐找到人生的出路。
这个剧情和我前几天推荐的《本杰明巴顿》有点类似,和《童梦奇缘》正好互补。
儿子认识某个阶段的爹,了解他的内心处境,有时就会理解他所做的不合理的事情,最后尽弃前嫌,从这个角度讲,整体剧情是成立且有创意的。
3)我想来想去问题到底出在哪,就是导演想得很多,然而走得太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忽略了观众体验。
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片名就可以挡住不少观众,人脱皮,往往给人起鸡皮疙瘩的不愉悦感,和后面原本要表达的温情完全悖离,而影片中竟然也是这么做的,好端端讲父子情,却拿父亲蜕的皮玩恐怖梗,给观众的感觉是很不好的。
还有父亲突然年轻以后还能对儿子的妻子、前女友左拥右抱?
这也是让观众特别别扭的。
4)还有,6个阶段的父亲,极其容易让观众产生重复的不耐烦感,特别是后来的父子对白,冗长到几乎不能忍,很明显,如果从观众体验角度出发,3个阶段的父亲就够了,多而杂更不容易驾驭。
甚至于,让6个父亲出现在同一镜头里,或许从炫技角度讲,吴镇宇这段表演是炸裂的、令人惊叹的,而另一个方面,这个体验是极度糟糕的,试想一下,6个爸爸(还有失禁的那个)一同出现在你眼前,他一句你一句,你是不是很崩溃?
5)顺便说下,片子父亲为什么会脱皮没有交代,虽然可以说这是梦,但是和《本杰明巴顿》相比,观众就会多一丝疑虑,这里也是减分项。
既然是梦,是否可以用《无问西东》那样的手法,分别生动叙述一段父子故事,这样对观众体验而言,是不是就容易感同身受好多?
6)不得不说,影片亮点还是颇多的,无论是春夏的出场、和田父偶遇的恋情,还是吴镇宇古天乐的演技,其中还有一些对逝去港味的一些缅怀,有些地方也很有教育寓意,如不要把对不起当口头禅。
但是这些越多,越让人觉得扼腕可惜。
本片在故事上有点致敬《返老还童》的意思,但在故事内涵方面比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相差太大。
而在叙事上也不是以返老还童的为主线,更多的是在讲如何让吴镇宇饰演田一雄如何修复和古天乐饰演的儿子田力行之间的父子情。
本片主要看点是吴镇宇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挑战不同年龄层次的角色,吴镇宇演技充分发挥了。
但无奈故事太垮,很多剧情莫名其妙,很尴尬。
就算浓墨重彩的父子情,也在本片中显得不感人。
本来像这种感情饱满的剧情电影,所展现镜头应该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让人看就能从内心发出感慨,这是我所经历的。
不知道是不是看的国语版,感受不到本片任何港味。
费曼出场的几段戏还是算不错的,吴镇宇父子同台,很和谐。
田一雄这个角色给人的启示就是,年轻吊儿郎当,老了还是一样吊儿郎当——《脱皮爸爸》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相对而言,舞台剧的受众比电影的受众要更前卫、更有文化一些。
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常常会在其主题或价值观方面,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驴得水》,为水性杨花的女人争取水性杨花的权利,这对许多电影观众来说,似乎就有点超前,接受起来并不是太容易。
《脱皮爸爸》,根据日本剧作家佃典彦的同名舞台剧改编,同样有一些让人颇感到新鲜的地方。
在这曲时光的哀歌里,主人公田力行(古天乐饰),通过一场近似于时间旅行的回溯追忆之旅,重新认识了他的父亲,并找见了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
如果说它有一个打动人心的戏剧之核,这个核便是人面对时光流逝、生命更迭时的无可奈何,是对人之必死命运发出的一种疑问、一声叹息。
它关涉存在,关涉形而上的思考,在以往的华语电影中,这类主题更多出现在诸如侯孝贤、杨德昌等大师的作品中,出现在一些人文气息颇为浓厚的艺术片中。
如此,作为一部商业诉求明显、格局有限的轻喜剧,《脱皮爸爸》给它的这一类型带来了一种新的气息。
从故事结构来论,这部电影采用的,亦是一种不太被商业片看重的松散结构。
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以一种接近于并置的方式串在一起,服务于情感的渲染或主题的营造。
这很有勇气,不过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它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或许是因为受制于原作,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这种结构操作起来更为简便。
大致来说,初执导筒的新导演、电影的门外汉,以及,有个人表达需要的文艺片导演,往往都对这种结构青睐有加。
像郭德纲的《祖宗十九代》,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
而本片导演司徒慧焯,既是一位新导演,显然也能看出他有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
遗憾的是,司徒慧焯的导演能力实在有限,以至于这部电影无论在主题表达方面有着怎么样的野心,最终却几乎没有丝毫落到实处。
这同时意味着,松散串联起来的桥段,几乎没有一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或渲染情绪,或营造主题。
问题有些直接便出现在剧本上。
田力行的人生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怀电影梦想无力实现,二是欠了一屁股债,三是老婆跟他提出离婚。
不管这些设置出自原作者,还是影片编剧在改编时加进去的,我们都不禁会想,本片的剧作者实在是一位懒汉。
这么老套的创意,即便是一位剧作的外行,坐马桶的时间也能想出十来个。
撇去这点不说,如果这三个困境能被编排得委婉一点,以曲折的方式将其丰富度展现出来,也可以产生让观众对主人公移情的效用。
结果,剧作者在这一方面也懒得费心思。
欠债通过逼债来表现,而逼债的恰恰是我们最常在银幕上见到的那种,喜欢虚张声势、暴力恐吓的黑社会分子。
老婆提出离婚也仅仅就止于提出离婚,没有探入到这段夫妻关系的情感深层。
电影梦和电影梦的崩毁,则干脆通过一种倾诉衷肠的方式,由田力行直接对他父亲(吴镇宇饰)说出来,而他之所以会突然如此多愁善感,则是因为父亲提出来让他说。
最后这点,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了。
大部分的电影人,都受制于电影「要展示而非讲述」、「动作高于对白」等种种教谕的压力,不敢贸然让人物用大段对白来交代剧情,这部电影突破了这一界限。
只是,田力行的这段回忆,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他的渴望、他的痛苦。
那就仿佛一段剧本创作前期的人物小传,本着节约光荣的精神被移入片中,却未与电影的人和事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我们仍然感觉,田力行的过去,可以是另外一种过去,而那段人物小传,也可以安到田力行之外的另一个人的身上。
这,当然就得归咎到导演的头上了。
在抒情、展示和发展人物关系乃至呈现主题方面,司徒慧焯表现出一种全面的乏力与无能。
这部电影的第二幕,亦即其剧情主体,是田力行的父亲逐步返老还童,田力行依次和不同年龄段的父亲共度了一段时光,并与之一同追忆父亲相应年龄段时的家庭往事。
处理这样的剧情,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是要让观众生出一种时光不再的怅惘感来。
无论剧情编排上怎样偷懒,只要能让观众生出怅惘,那相应场景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不仅对时间的哲思要以这种情感为前提,连父子间关系的转折,也要以这样的情感作为基础。
在父亲刚开始返老还童没多久,田力行和他一起去了一个足球场。
两个人没聊别的,就聊父子俩曾经在这里度过的那些时光,父亲假装正在观看过去的一场比赛,开始呐喊欢呼,儿子则配合父亲高涨的情绪,与其一同呐喊。
无疑,这不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而是一个日常的时刻,一个抒情的时刻。
一个——从其结果来看——很傻的时刻。
没有产生丝毫感触的观众,可能会怪罪剧本本身写得太傻、太应付,然而,我不认为剧本是导致该场景失败的根本原因。
看过《刺客聂隐娘》的观众,不妨回忆一下聂隐娘刚回到魏博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母亲向她讲述过去发生的一些事。
尽管镜头几乎没有挪动,尽管母亲的声音平稳、克制,尽管同样没有利用闪回,然而在她讲述的中途,我们就已经和聂隐娘一样生出一种悲伤来。
区别在哪里?
无它,在镜头的设计、在演员的状态、在镜头中的那些静物,侯孝贤费尽心思把握的东西,在司徒慧焯的操持之下,全都被破坏掉了。
如果侯孝贤不是利用一种整体的精确与和谐才达到这一效果,那就可以说,司徒慧焯在这方方面面的操作,每一个都正好与他所欲达成的目的背道而驰。
作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却恰恰对电影一无所知,这,或许便是《脱皮爸爸》最悲哀的地方。
6.5.新导演拍摄方式有点稚嫩啊,不过有主题有想法,叙事过于直白但也显得零散。
比起重返二十岁这种以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回到年轻的时候,这部是直接回到当下当时的心理状态中。
人生可能走着走着就到了死角,对亲子关系和生活都需要重新思考。
父子关系真是很矛盾,儿子对父亲是既有孺慕之情又有鄙夷不屑,一边想要接近一边又恨他不顾家,到自己的时候却又重复了父亲的错误。
每个阶段的自己在对话的时候,你很难说是哪个阶段的错误以至于走到了今天的境地,我们到底能不能和自己和解呢?
吴生每个阶段的差别演得很分明,春夏真是很灵啊。
这是一个失意的男人和一个失败的爸爸之间关于人生的一场对话。
影片讲述了中年失意的儿子田力行,正处于苦不堪言的困境中时,他的79岁的痴呆父亲却突如一只再生的蝉,一而再再而三的蜕皮变得越来越年轻。
父亲一生中六个阶段再现,让田力行重新认识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父亲。
在父亲波折一生的故事中,他也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力量。
影片结尾,六个年龄段的父亲围坐在饭桌旁,开启了一段关于人生的对话。
激昂向上的青年,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的中年,日薄西山的老年...每个年龄的爸爸都为自己的碌碌寻找借口,指责之前的自己不够努力。
这是一场鲜血淋漓的对话,直面惨淡的人生。
当一个男人耄耋之年,佝偻着身躯蜷缩在病床上时,是否还能忆起那个曾经迎着风奔跑,健步如飞的少年;那个发誓要做一只遨游天际的飞鸟,追逐阳光和梦想的少年,却渐渐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和力量...这也是一场平凡的对话,大多数人的一生不过如此: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平凡地活着。
没有太多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没有奇幻瑰丽的故事,有的只是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爱情,家庭,最后曲终人散...这更是一场伟大的对话,一个再平凡的父亲,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他就是盖世英雄。
什么经世济民,什么人生价值,什么主义什么理想,统统没有,有的只是赚钱养家,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更好。
茫茫人生,好似荒野,任世间再冷酷,只要有爸爸的肩膀,就能给孩儿一个依靠的港湾。
影片中爸爸的一生波折不断,性情也随着年龄而变化,而至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妈妈对这个家的呵护。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山,沉稳厚重;水,温柔灵动。
世间最具力量的,恰是如水的温柔,清澈而又包容。
这清澈的爱,涤荡了生活的尘埃;这温柔的爱,抚平了家庭的创伤。
在这部父子对话略带苦味的电影中,妈妈犹如天边的一抹晚霞,为黄昏增添了些许亮丽和温暖。
人生没有蜕皮,且行且珍惜!
“蝉脱壳是为了飞向南天,爸爸脱皮是为了让我成长。
”原本以为是无厘头欢乐式电影,结果哭了我半场时间。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电影也关注到这一点。
失败的人生和老年痴呆的老爸,是那两父子也是香港的缩影,刚开始半小看得有点小尴尬,结果从父子两一起到大球场回忆小时候的球赛我便专注起来。
吴镇宇与古天乐演技没话说,春夏只要别瞎折腾好好拍电影我还是很喜欢她的,眼睛太灵动了。
费曼好可爱我私心给他+半颗星
这是一部看了简介就能get到大致故事脉络的电影,但却还是挺有意思,古天乐在见证吴镇宇返老还童的一次又一次脱皮后,不仅了解了自己老爸的一生,还悟出了努力奋斗的道理,成功解决了自己遭遇的中年男人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而被迫失业、婚姻平淡又经不起诱惑面临离婚、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年痴呆家庭压力大等等,春夏虽为女主,但是戏份主要在后半段,以鬼魂的形式(或者说是以回忆的形式)出现,我个人认为她的出场是完全挽救父子关系和激励儿子奋发图强而设定的,不是特别出彩的感觉,也有可能是吴镇宇太抢戏了吧。
整片立意比较明确,推荐如果有粤语版的还是看粤语版的吧,中途很多演员的个人魅力发挥是配音演员无法表达得出来的,使人容易出戏。
一个男人身上最大的魅力,就是那份责任与担当。
说过太多对不起的人,最终对不起的只会是自己。
挺好的题材,挺好的演员,却演绎的十分糟糕。
还有一部舞台剧一般感觉的电影大概就是李茶的姑妈了,期待满满,却也只是有些差强人意。
但耐心的看完,内核上还是感动了一下自己。
让一个男人最终成长的是那份责任,而让一个人最终走到自己该到的地方的,是那份担当。
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种模样,却没有一种模样会如同一个承担了责任,担当了生活的人那般的诱人。
今天要讲的电影是《脱皮爸爸》,一部具有奇幻色彩的香港喜剧片,由吴镇宇和古天乐主演。
主要讲述了失业又失婚的中年男人田力行,在母亲过世之后,要照顾患有脑退化症的八十多岁老爸,突然间老父亲开始每日脱一层皮,每脱一层皮就年轻十几二十岁,60岁、52岁、37岁、28岁、19岁不同年纪的父亲相继登场,父亲一生中的六个阶段再现,也使得田力行穿梭了“六个爸爸”的六个年代,从未与父亲认真相处过的田力行重新认识了这六个阶段的父亲,从父亲波折的一生中,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和重新起步的方向,也彻底改变了田力行的人生 。
不得不要赞叹一下吴镇宇的演技,50岁的年纪,完美的诠释了一个人从十几岁到八十几岁的不同状态,最难演的应该是19岁,一个50多岁的人演老容易,但是要演出十几岁的那种青春活力确实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十几岁少年眼神里的那种单纯和无畏都诠释的恰到好处,忍不住为吴三岁点赞。
电影中让人影响比较深刻的一段是儿子对父亲说对不起,但是父亲却告诉他“对不起”三个字是不能轻易说的,普通的小事说“不好意思”就可以了,说“对不起”是需要负责任的。
在儿子被债主抓住,30多岁的父亲去救儿子,债主人很多逼着父亲说“对不起”,父亲宁可挨打也只说“不好意思”不肯说“对不起”。
让儿子颇为触动。
还有一段堪称经典,当父亲脱完最后一层皮变成19岁时,这时年轻时的妈妈也回来了,做了一锅父子俩最爱吃的竹升面,结果闻着面的香味,前面的不同年龄的父亲也跟着出来了,六个不同年龄的父亲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面。
当不同时期的自己同时出现时,大家开始互相埋怨,嫌弃80岁的老年痴呆,埋怨30岁时的贪玩,嘲笑50岁时依然无能。
大家也开始邀功,19岁的说自己有理想本来能当空军开飞机,20岁的说能娶到那么好的妈妈都是他的功劳。
这一段可以说是非常奇幻,又搞笑,更发人深省。
最后当母亲和所有的父亲一起离开的时候,儿子醒来了,这一切既像是真实又像是做梦,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再为失业失婚而沉沦,重新振作起来好好工作,并努力换回了妻子的心。
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吧。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饰演儿子小时候的是吴镇宇的亲儿子费曼,看第二季《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帅哥,没想到能在电影里又看到他,真是很惊喜,虽然演技很稚嫩,但是看到他那张小俊脸就够了。
果然还是舞台剧,少了些电影的逻辑,全片最牛,在那首歌……
看着有点乱 我不喜欢这题材
父子情深版“返老还童”
片子不错呀,评分太低了。
Summer IFF. 加一星給我們閃閃發光的吳老濕。舞台劇的痕跡真的太重,能夠精準分辨第幾幕第幾場的那種。劇本改編的本土化尚可,但霓虹的故事還是很難擺脫霓虹味。我猜想導演對原作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沒完全掌控,呈現出的比較表層或看似直白但實際模棱兩可。P.S. 聯合出品人:吳鎮宇,特別介紹:費曼。
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节奏不对、叙事不清晰、特效没有、低级魔幻片。最深刻之处不是养老问题和父子之情, 而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N个自己,他们每一个都不一样,却最后组成了同一个人。一分给吴镇宇演技、一分给春夏颜值、0·5分给竹升面。
低能仔旧同学叫返啖炸弹少女笑死,吴妈好好笑身材不错,成龙造型弹尤里可可笑到碌地怪好听,无精亏佬[捂脸]也是古仔近期最佳了,春夏可爱。自己收皮自己怼自己食面戏和场景转换加一星,声效不错可惜无杜比全景声厅排片了。无吾开心啦。无讲对唔住讲左要改变。片尾彩蛋点赞。粤语版当然。吃碗竹升面去
爸爸们一起乘飞机离开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热泪盈眶 然而这些热泪的1/2需要献给我曾经的男神Francis 果然是 没有任何无缘无故的心动呀
前半段的确有点看的懵 后半段几个爸爸一起出现的时候 我竟然看哭了。老年痴呆的爸爸 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 也曾经意气风发 怀揣梦想 为生活拼搏。我现在也是二十几岁 我也有自己想要拼搏的方向 我希望我以后的小孩 家庭 能看到他/她的妈妈 有努力的样子。每个人都年轻过。
东京电影节大概是疯了让这部烂片进入主竞赛,真想一巴掌抽死吴镇宇的角色
早知道就回家午睡!国配真的太影响观影效果了!
春夏是真漂亮
电影比较一般,拍摄手法老套,脱皮桥段有点吓人。
意外觉得还不错。。。吴镇宇演的实在是太好了。也许是因为预先接受了舞台剧的设定和表现方式,所以即使是特效捉急节奏混乱也没对观影带来太大影响,反而增加了一种情怀和温情感。镜头色彩的运用也很加分。还是有点小惊喜的
欢庆电脑修好了
这部比其他大多数打分到这个分数的电影好的太多。
跟《返老还童》差太多了吧。
俗套,也不感动
有新意,没故事
春夏真美啊,没有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