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終于看了這部電影,看完的時候已經早上5點了.最近忙得每天只睡4個小時,可是我的腦袋卻沒有因此罷工,讓我在這部電影里投入那麼多感想.越來越喜歡張艾嘉,古天樂,劉若英的組合。
我記得我有買臺灣版的“生日快樂”,看得我淚水流不停,感慨曾經的感觸那麼多.他們的電影和封面一樣,是如此細膩。
每次看到爸爸這兩個字,我都感覺既陌生又親近.小時候對爸爸的記憶很模糊,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愛,關懷,我和他以前多麼好。
如今,一年一次的見面,讓我覺得我和他怎麼就疏遠了呢.我總拒絕打電話給他,和他出去,是怕增加心中的那份不安的情緒吧,我想不好該要怎麼做,所以我選擇不去面對。
爸爸的含義,我終究參不透人在江湖,真的身不由已吧..天恩后來說,他用了一分鐘加入黑社會,卻用盡后半生想要退出來。
某些人,也許只消一眼就愛上一個人,卻終其所生去懷念那個人。
是不是就像人家說的,天堂與地獄,一念之間而已。
其實我不喜歡模糊的結局,我拒絕幻想,拒絕變數.我需要一個定格的畫面,親眼看見的幸福
一部用黑帮故事包装的张艾嘉作品,选了一个她过去不太喜欢的题材,还是继续讲了一个属于她的故事。
情绪和氛围继承张艾嘉电影一贯的细腻温情,幽默之处俯拾皆是,唯独不一样的是其中加多一些类似欧洲电影的动画效果,开头李天恩与美宝的认识做了些童话色彩,刘若英甚至还有演唱环节,有点【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结尾处则做了开放式的安排,按现在观众的不同反应,显然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最大特色的是李天恩的黑帮背景,张艾嘉原来曾称:难道香港只有黑社会和警察两种职业?
而今也免不了俗要插一脚,毕竟警匪黑帮是港产电影的特色与文化,在全片宣传过程中张艾嘉没少被拿来与杜琪峰做比较。
作为老友记的张艾嘉与杜琪峰,当然不怕比较,从最新一期【南都周刊】对张艾嘉的访谈来看,张艾嘉与杜琪峰一直在电影之路上互相推动,否则也不会有杜琪峰的【蝴蝶飞】让张艾嘉来负责翻译整理。
但张艾嘉的【一个好爸爸】,有几成是杜琪峰的功劳呢?
全片的动作和枪战场面灯光的对比度很强,而末尾一段则几乎是慢镜为主的设计:白粉在船上被掀向高处散逸开来,子弹脱膛,水花四溅。
粉末状的美学理念,向来是杜琪峰的心头好,而玩慢镜美学,则是杜琪峰的不二法门。
从两点猜度一下:1.杜琪峰似乎是叫了游乃海为张艾嘉的【黑爸爸】做资料剧本整理;2.张艾嘉曾在某次报道中说过这些自己不擅长的动作和枪战场面她找了另外一位男导演帮忙拍摄;这位男导演是谁呢?
杜琪峰?
不得而知,八卦而已。
无论如何,当初编剧过【阿郎的故事】的张艾嘉,也是有不少英雄情节的,和杜琪峰相比,她更善于从另外一个感性角度做切入,总是能挖掘英雄冷硬下的脉脉温情,这一点便是阿杜也要自愧不如。
女人毕竟是女人,女人戏有女人戏的妙处,特别是张艾嘉这样的女人。
在上映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
就近期香港上映的電影來説,這部《一個好爸爸》還是很溫馨的,雖然我是衝著劉若英和張艾嘉去,可卻意外發現古天樂的演技十分飽滿。
主打的還是親情,無論怎樣俗套的故事,都能最打動人的靈魂。
是的,想起了爸爸,爸爸對你的愛比你愛那個男人還要多不知多少倍。
雖然人生縂有那麽多無可奈何,可也能經歷那麽多美好溫暖。
这俩名字起的实在很有水平,听起来像小学生作文题目一样没有油水……至于海报,如果看完了电影才见到,多少有一点切题。
可惜我是先看到海报,只以为《绝世好B》里的小宝宝长大了。
昨天看了,发现不错。
~李天恩十多岁就在黑社会里喊打喊杀,一路杀到老大,天天带着一帮小弟出入赌场三温暖,可以一边吃零食一边决定砍别人哪一只手。
黑帮片,少不了正恶势力的角逐,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血腥暴力的场面,兄弟情谊还有美人花瓶——可这是张艾嘉的电影,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电影怎么也逃避不了女人的味道。
于是,美人不但不再是花瓶,还一下变成了三个,她们带给李天恩家、爱情、亲情,她们是李天恩人生中最珍惜最柔软温暖的部分。
“你的运气迟早会用光!
你女儿迟早会知道你的身份!
你迟早有一天死在街上!
”“你怎么老是咒我!
——你每次都故意弄痛我!
”这一对母子永远都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大吵一架。
该说这位天恩妈实在是太强悍了吧。
选什么职业不好,专门给黑帮看跌打。
年轻的时候拿个鸡毛掸子追着儿子到处跑,居然练就李天恩一身好功夫,还在儿子婚礼上教儿媳妇说男人就是要用打的才能管的住……(觉得那孩子能活下来也很强悍……)想来李天恩那一身男子气概到说不定是跟她学的。
后来她老了,病了,和儿子吵架也还是中气十足:“我就是口是心非,你第一天认识我啊!
”这一句竟击得人心里忍不住要颤一下。
如果不是生活太过艰难,她也未必性格这么强硬吧。
她咒了儿子大半辈子,也为儿子担忧焦虑了一辈子。
现在她要离开他了,不可能再看住他,保护他了,她放不下。
美宝,年轻的时候是个天然系美少女,脑子正常情况下都缺根弦,工作第一天跑去和小混混一见钟情加私定终身加做天然系美少女不应该做的事。
男朋友不要她她就挺着大肚子拎着行李跑去敲婆婆的门。
“你不是第一个了。
”“但我会是最后一个。
”美宝扑闪着大眼睛。
“会洗衣做饭拖地(省略)吗?
”“我可以学。
”美宝自信地微笑。
(有点像我找工作的样子……)她是个很浪漫的女人吧,所以才会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舍弃一切追随自己的青蛙王子。
这样的女人通常没什么好下场,因为她们太傻,太不现实,太重视感情。
她似乎真的像仙女一样不用考虑人间烟火的问题,不管男朋友有没有钱,不管老公是不是黑社会。
她只是扑闪扑闪大眼睛就把这些缺点当作特点接受了。
那双眼睛也有黯淡的时候,比如婚礼上李天恩拒绝和父亲通电话,比如李天恩搂着别的女人走在街上,比如李天恩打了她。
女人爱上你了,是不会在乎你的缺点,但是会介意你对她的伤害,哪怕一点点。
只是因为你在她心里体积撑得太大,一点点阴影也会放大到无数倍。
至于李天恩最爱也最怕的那一个,更是招人爱到不行。
美宝一样天使的脸蛋和纯真,加上李天恩式的脾气。
都说李天恩爱喜儿爱到无以复加,她爱父亲也是爱得很深。
喜儿很小就已经知道了父亲的身份,但是不让任何人知道。
“为什么要说出来?
”在她眼里的父亲不是坏人,只是一个刺着小猫纹身,西装革履,总是小心翼翼护着她的爸爸。
她知道爸爸一直害怕自己了解真相,所以愿意永远继续这样的戏码。
这是小小的女儿对父亲的保护方式吧。
如果说《20 30 40》写的其实是张艾嘉,或者所有一个女人的过去与现在吧。
在每一个十年中,女性都有着不同的迷茫彷徨,忧伤快乐,张艾嘉只是把它们记录下来,伴之以淡淡的祝愿,告诉我们是怎样的成长。
那么《一个好爸爸》里,三个女人,代表女人扮演的三种角色,母亲,妻子,女儿。
对比两部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该说前者是更自我的审视:40,离婚后开始对新生活新定位的寻找;30,从有几个男友到最终独立而孤独;20,年轻女孩之间介乎朋友和恋人之间的暧昧情愫。
对于男性世界是由有到无或者开始就直接排除的封闭状态。
而在本片中,李天恩的出现,使这一部比上一部要开放许多。
其实李天恩也不能说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的代表,李天恩总说自己没有爸爸,不需要父亲,他甚至拒绝称呼岳父爸爸。
在“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代表两性世界的角色之间,他绝对是站在母亲一边的吧。
另一方面,年轻时候的他却像是吴宇森那种惯常的拒绝女性只有友情的“大男孩”角色。
和母亲的相处也总是叛逆少年的表现。
直到他遇到美宝,直到他第一次把喜儿抱在怀里哄她入睡。
不知不觉间,大男孩开始长大了。
他慢慢地学会了承担家庭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自己慢慢变老,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但是到最后一刻,李天恩依旧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家人。
这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男人吧。
整部影片中,男性与不同角色的女性关系是融洽的,两个世界在沟通,在互相帮助、依赖,彼此保护。
至于黑帮的部分,基本都是做漫画式处理,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警察和黑帮的关系也变得十分有趣:美宝和李天恩第一次邂逅就是在某sir(记不得了)的审讯室。
以后某sir更是好脾气的放任这一位嫌疑人和他的律师,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争论他们的爱情结晶有没有生气的问题。
再后来干脆当了亲家。
我倒是奇怪最后为什么让鸡仔当线人,由李天恩当不是更加顺理成章?
反正他早就想从良了,到后来干的“坏事”也主要是研究怎么和别的补习学校争夺生源……(黑帮老大混到这程度……)
一个男人的品味 看他喜欢的女子类型 即可我觉得这部电影还可以不过卡在文艺和商业之间有些莫名的怪异
电影频道春节期间放了不少大片,我和爸爸一样宅,我俩都一起看。
有一天晚上演《我们这一家》,又名《一个好爸爸》。
古天乐刘若英的再次组合,生日快乐我不喜欢,太做作了。
这片子搭配起来也有些怪,但超喜欢他们粉嘟嘟的小女儿,从小到大的演员都暴可爱。
人生的第一个偶像啊,大爱这个酒窝男演的好爸爸们,《绝世宝贝》到这个片子,还有《风云》也算吧。
他小心翼翼抱着小baby哄这个为人慈父的形象真是光辉万丈啊,看得偶那个叫母性迸发第一次蹑手蹑脚揣着一把西瓜刀踏入黑社会,怎么会想到本来可以毫无牵挂的一生,会有这么个怎么爱怎么娇宠都不够的女儿。
为女儿已经做了太多改变可是还不够,他依然是个身不由己跨不出江湖的黑帮老大。
最后一次带着女儿的目光走出家门,他也许早就料掉了那会是最后一个goodbye kiss。
空空的骨灰盒后,我隐约感觉还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果然,衣衫褴褛的他坐在教堂祷告要再见到家人。
张艾嘉到底舍不得这个温馨的片子结局太过悲剧。
他流浪到哪里了呢?
没有关系,留得青山在。
演员表打上去,爸爸起身说,很晚了,可以去睡了。
暖暖的。
男人、黑社会、爱情、母爱、出轨、孩子、教育、信仰、死亡、重生。
这不是黑帮片这不是文艺片这只是一部生活片。
切切实实的生活片。
男人养家糊口,照顾老婆孩子,中年外遇、教育、信仰、死亡、重生。
每个阶段的矛盾,都是每个人要经历的矛盾。
我觉得她在电影的拍摄上面有很多值得赞赏的。
开头的教堂一段很有点吴宇森导演的《变脸》里面的一个桥段了。
在影片的整体上也是一个很适合女生和小孩子看的风格中进行。
在影片表现的男人的世界中也有几处是很有真实感的,而且也很感人。
例如最后李天恩与口水和大眼三人的谈话就是很有意味的。
影片开头的电脑设计,中间有几处的呼应,最后是真实拍摄的,但是结构呼应的童话般的结尾,所有这些都让喜欢,而且愿意接受这样结尾的人都欣慰。
关于电影内容,我不想多说什么。
像题目说的我赞的是导演,在编剧方面我不想多说什么,虽说导演参与了。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某种情节。
导演是张艾嘉,女主角是刘若英,男主角的配音和旁白是我喜欢的台湾广播人光禹。
而,这全部的因素因为古天乐的加盟变成了一堆废墟。
我不是导演,也不是编辑,所以,我也不晓得为什么古天乐成为男主角的原因。
他的演技终究是没有见长的,典型的香港蹩脚演员的造作风格,太烂的国语也只能通过配音来掩盖,但是那么好听的声音从古天乐的嘴巴里面出来,怎么听怎么别扭。
而黑社会的题材,注定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噱头而已。
张艾嘉,刘若英,这次,你们是让我失望了。
如果不是前段时间看张艾嘉上康熙,我还不知道这一年她拍了部这个电影,更不知道这电影的名字是一改再改,最后改成了——《我们这一家》?
最近几年看奶茶,总会有点忍不住的小心酸。
明知道她就是这个样子,还是会觉得她是在故作坚持。
三十好几了,她还在电影开始扮演初出社会的菜鸟律师,脸上的细纹掩盖不住,想起她和陈升的故事,这个女人,还在等待吗?
上次张艾嘉上康熙,虽已是外婆,看起来却青春活泼,浑身上下都洋溢着幸福。
总觉得她跟奶茶是有点相似的,为什么两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其实我是喜欢奶茶刘若英的。
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淡淡的喜欢。
我始终希望她能找到一个像《20,30,40》的结局那样的一个好男人。
关于她和古天乐——从《生日快乐》开始。
《生日快乐》那样的故事,感觉看书比看电影好。
两人的年纪已经不适合扮演大学生了,而且上次感觉两人的肤色差别太大了,有点不适应这样的搭配,但这次还是手痒的买下来。
不期待,但却想看。
真是奇怪的心理。
因为我固执的认为,古天乐演黑道大哥还是可以的。
虽然其实差点,但肤色很接近嘛!
故事其实很老套,一个黑道大佬有了个女儿后便开始彻底的变化——可以理解,无论是否黑道,哪一个男人做了爸爸后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尤其是有个女儿。
虽然一开篇便是大佬的葬礼,但看到最后五分钟,我仍然相信这个好爸爸绝不可能死。
作为一个黑道大佬,他也许早就该死了;作为一个不算合格的丈夫,他也早该千刀万剐了;作为一个儿子,他也没争气到哪里去;但作为一个爸爸——他就该活着,并且活得很长寿。
唉,因为他还真是一个好爸爸。
电影没有太多张艾嘉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心动》那样的电影。
也许这是她新的尝试,不能说不好,只是还没有感动到我。
当奶茶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她会一直以这种青春少女的打扮贯穿整部电影吗?
这会雷死我的——她怎么能再扮演这种年龄的女孩?!
还好,还好,很快她便成了妈妈,她不再有一惊一诧的表情,她把头发剪短,穿丝绸的套装,优雅坚强。
最后,在丈夫的葬礼上,哭得眼睛红肿——其实,这才是我愿意看到的她的样子。
不是不希望她漂亮,希望她自然,真实。
题外话:我不喜欢看配音版的港片,所以上次看《生日快乐》看得很纠结,因为我一看到古天乐的口型与他的声音不符合我就很烦,结果这一次奶茶亲自上阵全程粤语对白,看得我也是相当郁闷——很怪,灰常的怪。
那怎么办涅?
以后这两个人的搭配,在我心里该怎么平衡?
怎麼有兩個。。。
很久以前看过的,只能记得一片粉红😂
傻!白!甜!但我好喜欢!being true to yourself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这个也就第一部还行了,通篇的粉红色让我真受不了
挺合格的爆米花电影,芭比娃娃本人
依然是该死的翻译、
想通了,讨厌blonde不能怪我有偏见,本土人士用这种刻板印象呈现这样的人物怪观众吗🙄我已经是很open的观众了
外教安利的,要写观后感的。
那个粉红色的吉娃娃装扮真的很雷我。
Fun!要是有字幕版就好了,等二刷!
两姐妹挺好玩的
我最喜欢的,还曾经立志要成为律师!
gay or European是经典
真心励志 学习的榜样 另女主现在依旧这幅模样~ 美~
这姑娘只要稍稍努努力就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事
超级high的音乐剧!又好听又励志。边健身边唱的姐姐也太强了。
比芭比真人电影更像芭比的一部电影,全套粉红小礼裙,芭比娃娃一样的狗,粉色跑车,金发碧眼的傻白甜,一开始穿行的电影运镜和走位简直就是芭比真人版!
说实话不是很好,但是够搞....瘫http://www.dailymotion.com/user/l3g4llybl0nd3/1
真是肥皂。在英美概論選修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的。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