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的花儿》是去年上影节的青年创投项目,导演朱员成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放完影院里自发响起掌声,有业内人士上前盛赞导演前途无量,仔细一打量,朱员成年轻得很,像是个长着娃娃脸的导演系学生。
影片讲女保姆棉花照顾痴呆老人的故事,老人总是把棉花当作自己死去的妻子,老人的女儿则对棉花的工作十分挑剔,棉花还有一个情人另有家室,对她没有担当。
影片几个主要人物都立得住,老人的女儿“琴姐”一出来,说话像有鼓点,泼辣生猛,节奏感迷人,有她的镜头都虎虎有生气。
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艾丽娅拿过多个电影电视节的表演奖项。
女主角颜丙燕则拍得美而有生活质感,没到娄烨的境界,但也俯仰生姿,哭笑宜人,证明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傻脸狐狸精。
她的代表作《万箭穿心》很出名,无需多说。
王德顺饰演痴呆老爷子,其表演让人想到《女人四十》里的乔宏,这已经是成功。
看这几个实力演员在打磨认真的剧作下对戏,赏心悦目,论质量和完成度,《盛先生的花儿》可以与同类型的《海洋天堂》、《爸妈不在家》媲美。
查了一下,朱员成是北电导演系硕士,在这部长片之前,已经拍了好几年电视剧。
叙事、写人,是有功底的。
朱员成提到很喜欢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擅长家庭剧的日本导演都深谙白描之道,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盛先生的花儿》已经有些这意思,如果能挖出更丰富的老人与保姆的生活细节,效果会更好。
要知道,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靠拍人物怎么吃饭、吃什么饭就讲出许多信息,读来津津有味。
杜琪峰镜头里的犯罪人物,也很有人间烟火气。
中国导演里还没有出现山田洋次、是枝裕和类型的人才,家庭剧难拍好,需要强大的洞察力和生活经验,题材又缺乏商业性,不受中国年轻人喜欢。
朱员成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他的可能性。
下一部长片已经在创作中,朱导演有希望成长为高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可辨的风格。
(for 小鲜电影)
开在心中的花儿—浅析《盛先生的花儿》 人的一生总会有遗憾的事情,没能完成遗憾的背后是无奈与自责,以至于垂暮之年仍铭记于心,人一生最幸福的莫过于老有所养。
《盛先生的花儿》主要讲述的是盛琴的父亲盛先生患了老年痴呆症,盛琴就给他找了一个叫棉花的保姆,棉花的悉心照料让盛老先生以为她是过世多年的妻子苗华,为此棉花多次遭遇质疑。
好在棉花的诚实让盛琴对她放下了戒心。
而棉花自己缺深陷一段婚外情。
意外的怀孕让她选择独自承担。
最后她幸福地拥有了自己的孩子。
影片由新人导演执导,而演员缺都是实力派老戏骨,双方通力合作,让片中平凡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温暖。
影片主要表现了亲情和爱情两种情感。
一个重暮老人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却还对未过门的妻于苗华念念不离,可是自己当初却没有好好对待她和女儿,以至于对保姆棉花做所之事,所讲之话,都当作讲给了苗华。
他唯一的心愿是与苗华结婚,也是一生中对爱情唯一的亏欠,当他用孩童般漏望的面容说出他要结婚时,孩子们选择成全他,在他看来,他的爱情得到了圆满,所以他走了,他一生的使命完成了,最后一刻是苗华穿着红嫁衣向他走去,他和苗华结婚了。
从小没有受他失爱的盛琴却成了儿女中唯一关心他的人,可是盛琴的全部并不是他,她有家庭有事业,只能找保姆。
棉花说:“我爷要是活着和你年纪差不多。
”她对盛先生的感情更甚盛琴。
棉花并不属于北京,她所代表的是城市最低阶层的农民工,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不得外出打工,没有依靠的她认为何顺给了她爱情,而当它告诉何顺她怀孕了时,她才看透。
“再过一个月,在我的家乡,棉花就要盛开了。
”画外音的棉花陶醉地说着,一个特写镜头,尽显一张朴素的布满了雀斑和细纹的40岁女人的脸,从一开始,她就留恋故乡,城市的生活,让她没有归属感,被亲人遗弃,被情人玩弄,被雇主嫌弃。
她懦弱天真地让人心疼。
然而,底层的打工女人,又何尝不都像她一样,老爷子对她说会娶她,她哭了,她寂寞无助,却选择生下孩子,回到属于她的地方。
盛琴是属于手握财富的,有着世俗处事能力,精明能干的小资中年妇女,她的生活体面得意让人羡慕。
但是棉花不在的日子,她的儿子与她缺少情感交流,丈夫与她分居,还有不得不时刻面对的老爷子,她也忍不住哭泣,她也很脆弱,一个人担负这么多,谁关心过她!
收废品站,一个面黄肌瘦的奶奶,满头大汗,推着一车捡来的废品,她儿女双全,老无所养,世界又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可怜之人。
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却仍有大多数人老无所养,而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到了那一天,你又如何?
棉花这样的小人物,注定不会被城市记住,她们每天满怀希望地奔波于各地,换来的却是社会最不起眼的资源,而看似生活如鱼得水的盛琴,却是痛苦的。
对儿子关爱的缺失,也让她陷入了一种老无所养的恐惧中。
棉花和苗华的相似之处,让老爷子找回了逝去的花儿,他的花儿在最后一刻在心中绽放,永不凋谢,而棉花也从城市边缘的这块棉花地,回到了花儿盛开的地方。
写于2016年12月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这部作品真的太不像处女作了,无论从影片内容、主题、细节来说都显得那么成熟。
关于影片内容:人物身上都是各自故事的线头,就像生活本身,千头万绪,但是一旦找到了头,顺着理,总是能理清的。
同父异母的孩子,60年代的整个大环境、小家庭的内在矛盾、进城务工者的情爱生活和选择……聪明的电影是撷取,撷取生活中能够凝缩主旨的片段,而高明的电影是不断地给出线头,于是,顺着一个又一个线头的出现,影片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同时,也就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发散性结构,而高潮是叠进的。
不得不说,说故事的技巧非常令人佩服。
关于影片剪辑:几处用镜非常好——女主得知怀孕后在阳光下的脸部表现特写、保姆与雇主在房内镜子边交涉(双人+双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关于演员:男女主演的细节功力实在是好,这种好是一种对表情变化的掌控感,是对人物情绪的克制与释放的节点把握,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虚,这种好没法细摹,但你一看就能直点头“对对对,就这样。
”最后说说片名:我琢磨了“先生”二字好久,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对于一个普通老人的称呼,都不会用到这个词,而导演用这个称呼,我是情愿把它看作是导演对长辈,这个代群的一种尊敬,而反过来再想想,似乎这个词语的身上也多了一些“尊严”的意味。
而“花儿”是一种正当美好,是一种极度开放,更是一种自然,就像生命,自有它的规律一样。
我们日日在老去,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各安一处安静盛放。
这部电影1不让我们为思考累、为镜头累、为人物命运累,它让我们边笑边得到安慰和启示。
如果对于人物肢体、表情的细节能够再多加细致展现的话,那我就会给精彩了——比如: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等、空镜头运用。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当你老了,有没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呢?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将视线对准这一社会问题,讲述了一个夹杂着无奈、挣扎和误会,却又很温暖的故事。
盛先生80岁了,因为摔倒而行动不便,儿子在国外,女儿一个人跑来跑去,照顾不过来,就请了家政阿姨来照顾他。
可是请来的人没有一个省心的,于是辞了再请,直到棉花的到来。
棉花勤快爱干净,脾气好,对老人极有耐心。
盛先生行动不便,记忆力也很差了,心里嘴里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苗华,他的青春恋人。
盛先生看到棉花时,把她错认成了苗华,于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尴尬又感人的生活小插曲。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养老计划》,由青年导演朱员成执导,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四项大奖。
这里不得不提到主演王德顺与颜丙燕,两个实力派最接地气儿的神级表演。
王德顺老人是个奇葩,年纪越大越凸显出独特魅力来。
《重返20岁》里那个个性鲜明的老头儿,被他演绎得很惊艳。
这部电影里的盛先生则像个“可怜的小孩”,他哭,他笑,他闹,他生气,他需要爱,都在一扭头一扬眉,举手投足之间真实流畅地呈现。
尤其是棉花有一次晚归,几个房间里找不到盛先生,原来他坐在厨房里黑着灯等她。
他先是坐着不说话,木着脸生气,然后愤然起身回房,随手关门,把棉花挡在门外。
像极了一个盼爱人回家,又生气赌气的年轻大男孩。
上次看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是《万箭穿心》,她将一个困境中的“女扁担”演得细腻而生动。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她再次如花儿般的绽放。
棉花从乡下来到北京,质朴柔和有耐心,却也陷在自己的困境里。
因为不生育而被前夫抛弃,与一个同样北漂的有妇之夫在一起,感情与生活都毫无希望。
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飞奔出医院,仰起脸看太阳,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眼里便含了泪,把一份惊奇惊喜演绎地那样生动而具体。
颜丙燕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就像棉花,盛放在阳光下,热烈的,全然的。
当实力派遇上实力派,竞技与辉映,自然碰撞出一场精彩大戏。
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私以为全剧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棉花也不例外。
毕竟她在传统意义上是“小三”的存在,但她也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
当面对男人不负责的态度,她仍然坚持生下可能有残缺的孩子,独立去抚养他;面对女雇主的挖苦抨击和误解,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也没有去拿女雇主给她的钱;她会在小孩想买想要的陀螺时,给他钱让他实现简单的快乐;她因为老爷子说苦,把自己收藏男人给的巧克力给他吃,也会打扮成新娘,满足老爷子的意愿;她会同情流落街头的老妇人,收养一条无家可归的小狗……她是温暖 温婉 干净 强韧的棉花。
她的爱是温暖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她的性格是温婉的,她能耐心的去帮老爷子她的特征是干净的,持家打扫、做饭喂药都很利索她的灵魂是强韧的,面对苦难和未知的未来她没有屈服,而是勇敢的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睡觉时,她听到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洗澡,然后她跑过去帮他。
这个情节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颜老师本人是故意没有穿内衣的。
一方面为了体现睡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侧面体现老爷子“欲”的反应。
……在故事结尾,她曾经在那个男人拥有的店铺工作的地方也从成人用品换成了药房。
她有了一个孩子,一只狗从孩子洋溢的笑容,我相信他是健康的;她坐在大巴的后座,享受着简单的快乐,她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个棉花盛开的地方。
我所看到的棉花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被切割成了两半,在中间那条道路上,走过的女人拉着行李,背着孩子,还有一条狗或快或慢地追随。
大多人把这画面解读成:棉花终于有了孩子,不再依靠男人,回到了故乡,找到了归属感,故事完满结束。
可是,棉花回到故乡就能找到归属感?
就能释解命运的困顿吗?
在我看来,影片的这一画风唯美的结尾,不过是棉花的故事的开始。
她背上的婴孩早在她肚中就被医生诊断为脑瘫,与她在城里照顾过的盛先生的老年痴呆症对位,追随她左右的流浪狗,与盛先生家走失的那只对位,至于男人,对她来说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一如弥漫在棉花地上空的空气,她似乎离不开它,又抓不住它,吸进去,又得把它吐出来。
送走了盛先生的棉花,其实生活一切照旧,甚至还要面对婚外生子的各种未知。
所不同的是,经历了城市的点滴,棉花变得强大,至少她有勇气去面对抚养脑瘫儿的余生。
而盛先生,就像是她人生的一个序曲,一场预演,打开她心门的那把钥匙。
故事开始于情欲,有表演者,也有偷窥狂(银屏里外都有)。
生活的质感是底层的,破败、昏暗、杂糅着混乱,但至少上来就有些东西可以得到满足。
然而满足是为了更大的空虚,男人的妻子回来了,到了棉花该离开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养老问题的故事,我可以确定以及非常肯定地说,显然不是。
如果这只是一个养老问题的电影,那主视角应该是盛先生一家,当然也可以借保姆棉花的视角旁观。
而朱员成讲的却是棉花的故事,盛先生是若即若离的男主角。
一如片名《盛先生的花儿》,偏正词组,核心是“花儿”。
盛先生有两朵花儿,一朵是苗华,一朵是棉花,前者是他昔日承诺要迎娶的恋人,后者不过是个小保姆。
已然老年痴呆的盛先生唯一清醒的事,就是对苗华的惦念,而且还把棉花当做了苗华,钻了棉花的被窝。
尽管是棉花的视角,导演并不没有让棉花的故事变得强势,而是追求某种欲言又止的均衡,让棉花、盛先生和盛先生的女儿三足鼎立,并用一个三角关系的模套装载故事。
忙碌盛琴请来保姆棉花照顾盛先生,盛先生误把棉花当做恋人苗华,本就不得雇主信任棉花突然怀孕,误会就像是黄河决堤,棉花唯离开以抗争。
导演用拉抽屉的方式来讲三人故事。
他先是拉开了棉花的半截抽屉,露出里面的情欲和婚外情。
然后拉开盛先生的半截抽屉,里面藏着他对某个女人的承诺。
接着又拉开棉花的抽屉,露出她因不能生孩子而被弃以及对孩子的渴望。
盛先生的女儿的抽屉起初是杂乱的,但很快我们就看清,这不仅仅是一个忙碌而强势的女人,同时还是一个被丈夫冷落被儿子疏离的母亲,杂乱的,都是她对父亲的根源甚深的哀怨。
三个抽屉又时拉开一个另两个闭合,又时拉开一个连带另一个,又时拉开这个,弹出的是另一个抽屉里的东西。
影片确实事关养老,比如盛先生的最后时光,比如棉花而回收站老乡看到的那位有儿有女却依旧靠拾荒为生的佝偻老太,但影片追求和展现的显然更多,比如青壮年棉花都市的漂泊,和情感的无依,比如盛先生女儿的终日忙碌,与她的哭诉无门,比如盛先生对苗华的辜负,以及造成盛琴哀怨的根源。
影片顶多是借了一个养老的壳子,在白描当代人情感的点滴。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生活层面的这些问题得不到疏通,结果形同生个脑瘫来养儿防老的寓言。
朱员成作为新晋导演,他的问题是要得太多,有时有点理不清;可怕之处在于,一方面能充分调度演员的潜能,为我所用,一方面他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却把所有的问题细致鲜活地推送到你眼前,而他置身事外又深陷其中,冷眼旁观又似乎热泪盈眶。
影片就像是蹲在墙角画圈圈,最后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小,是底层人还是中产阶级,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村北漂,都可以一众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倒影,甚至可在棉花、盛琴和盛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成了墙角圈圈里被魔咒的对象。
影片最后“棉花之路”的画面,很美,棉花和孩子笑的更美,但却是画饼充饥,背负脑瘫的儿子,棉花向更茫然无际的人生走去,除了笑迎,别无它路。
看的时候多少有感触,最近总有保姆欺负老人的事情见报,想想人总有老的那天,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再又想自己老了又会是什么样子?
导演直击现实问题,渣男不可靠。
儿女双全却老无所养。
被父亲抛弃的女儿,却是他最终的依靠,家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总是在努力用行动以此换来家长的重视,然而情债那有那么容易偿还的。
老人即使已经已经有老年痴呆,却也如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情和拥抱,这才是人们常常忽略,不知如何面对的话题。
女主长得很像杨帆和杨子珊的混合体,看着就挺舒服的。
艾丽雅的戏份不多,但让人记忆深刻,生动刻画了一个丈夫外遇,孩子叛逆,父亲高龄而手足无情,外表跋扈而内心却渴望温情的中年女性,尽管她多次指责棉花,可她心里还是认可和感激这位保姆的。
电影还是颇有温情的,棉花这个朴素善良的保姆,照亮了老人最后的一顿时光。
无论是雇主的怀疑和责难,还是渣男的不负责任,性格温和的她,默默的选择坚强。
把这个难得的有极大几率会有缺陷的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带着只流浪狗,画面足够温暖。
这应该算颜丙燕和艾丽娅的双姝戏了 片子里棉花的善良与坚韧 盛琴对他人的刻薄和对父亲的爱撑起了这部有些琐碎的电影 而戏里的男人们仿佛都自带了出轨属性 让我有些尴尬 镜头数次拍到了闫丙艳丰满的胸部 也许只有这样一个具有明显母性体貌特征的女人才能承受生活带给她的黑色幽默吧 当体检后的颜丙燕对着镜头笑中带泪和听到盛先生说要结婚后忍不住的抽泣 时 真的让人觉得既讽刺又心疼 像亲爱的中赵薇一样 也许她们就是挣扎于这片土地上美丽而朴实的中国乡镇妇女的代言人吧 影片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 比如棉花在跟情人发微信说自己怀孕的时候从语音改成了打字 而情人也将行驶的车骤停了一下 却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出现 比如人流手术室外女孩一遍遍问男友爱不爱自己 再比如盛琴那骑不上马的胖儿子恐怕很难在她老了之后像她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等等 这些绵亘在片子里令人顿感无力的众生相 都是本土电影着力表现过的 只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老人向往过去,男人向往女人与远方,女人寄托孩子。
飙演技。毕竟是毕业作品,看看韩国的酒屋女神
颜丙燕中国的gretagerwig
平实的故事加上完美的表演。舒服的电影。
没想到现在还有年轻导演关注这种类型的现实主义题材,没有大场面,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顶级明星助阵,平铺直叙,内敛克制。这部女权电影站在男权角度批判了男权,两个重要男性角色从头至尾缺席,聪明。演员们表现太精彩!三星半
导演你确定说着陕西话的棉花在甘肃的老家有一片棉花地么?甘肃棉花产区,甘肃花儿,关中方言。作为文艺工作者咱最起码查个百科,做个调研行吗?故事生拉硬拽都能忍,咱背景元素别乱拼行吗,谢飞老爷子苦啊😂可惜了这些优秀的演员!
最后一幕带着宝宝在棉花地里那一幕,真的超美。
颜丙燕可以
颜丙燕,真是一个叫人舒服的好演员
这片子不错呀,演员都是演技挂的,探讨的社会问题也挺有意义。
挺狗血的
胃口被吊的很开,最后平淡地收尾,没有预期的高潮部分,我想这就是评分不高的原因吧。白瞎了一众好演员的演技和故事的好开头了。
颜丙燕和王德顺撑起了整部戏,导演很年轻,希望能有好出色的作品呈现。
作为毕业作品还行 进院线太差了 对老年病完全不理解还硬套缘由 只显得编剧很猥琐 老头真人特开朗 演技高也不该总被这么虐待 为了能看到更多正常的电影 坚决差评!
我还是选择去看万箭穿心吧。★★☆
世人皆可怜,但还好有爱
啊这。理解不了一点。。。
一开始我以为王德顺要和颜丙燕来忘年恋激情戏呢,我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
剧情可以,制作太差,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看起来很粗糙。
故事性强,影片镜头运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