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姐妹看完电影后,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都是有些低于预期的。
不过转念想想,一部电影的回应也许不是及时型的,就像泰坦尼克号那样,问世至今还在不断的被观众接纳。
影片的片名 -四海,听起来是个广袤无垠的描述,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任何和片名相关或者无关的事物。
这部影片是碎片化的,故事情节也很零散,让观众在观看时,会有些漫不经心,但又会被一些情节点吸引。
故事发生地是一座海岛-南澳岛,岛上的生活是先进的如 手机支付,外卖,club这些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但同样也是有局限的,如男主的投币点歌环节,男女主人公骑车去广州途中夜宿旅店拿到了房卡却不知道如何开启房门,虽然有尝试去打开,但面对另一对住客的反应,二人选择回避。
旅店走廊中的对话,我有些感悟,海,广袤无垠,无边无际,就意味着没有一个落脚点,女主角没有美化她的生活环境,甚至在旁敲侧击的告诉男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人,但男主此刻,是迷茫的。
这让我想到爱情神话中老白和李小姐和格洛瑞雅在画廊中的对话,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教给他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此时,女主就是他的第三位人生导师。
男主的母亲教会他死亡可以是因为疾病,男主的奶奶教会他离别可以是因为一场从未看过的雪和黄昏时的爱情,而女主教给他的是一个渴望,像海中并行的浮标,即使不能相互扶持但他们是在一起的。
而第四位导师,哪位漂亮的普通豹纹阿姨,一句小渣男让男主意识到要活成父亲的反面但似乎也没有完全变成他的反面。
电影中出现的配角,每一个都在帮助着男主的成长,南澳飙车那一幕,就像拓海遇到凉介一般,男主有些天赋却也有些野。
尹正饰演的周欢歌,角色如其名,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欢歌笑语的热闹一般,他在剧中的演绎就像海浪拍打着沙滩一般,很响亮,到最后只剩下了海浪的声音。
韩寒的电影里多少都喜欢把人物设定成一个底层边缘或者半边缘人物,这种感觉能和大众“眼中的普通人家”形成对比,片中男主还需要找一个直系亲属担保人时想到的父亲,却被一声稚嫩的“爸爸”让他止住了想法,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即便他们都是海中漂浮不定的介质,但身处其中的洋流或漩涡终究是不一样的。
片中有很多镜头是致敬经典,如万梓良(古惑仔)陈小春(头文字D)教主的showta哥的敬酒(了不起的盖茨比)尹正的喊的那句“我是海王”(夏洛特烦恼中的那个捕鱼造型)看完全片给我一种形散意不散的基调,就像韩寒本人写过的那些杂文集,杂,散,但总会有一些点戳中内心,开年看的第一部影片,个人观感,生活就像海洋,无边无际不知道何时会被浪打翻,我们就像船,愿我们总会遇到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能遇到一个不错的避风港。
一个少年长成一个大人的瞬间有多么残酷?
是与一个玩世不恭无法依靠的父亲多年未见却又知道一别是难再见后的分别焦虑;是不忍叩开父亲新生活的隐忍;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是终于了解酒场上的客套话不能相信;是面对相依为命多年的亲人一去再不复返;是青春懵懂初恋的短暂温存然后破碎;是突遭变故毅然扛起本不属于自己责任的坚决;是为了足够的钱放弃自己坚持多年的原则。
他简单,纯粹,真实,笨拙。
像海边一颗野草自由生长,直到命运的安排如约而至;如果他是钢琴店里的男孩,他的烦恼可能仅仅只是明天又要请家长,喜欢的女孩一天都没有和他说话,游戏里的怪兽老是打不过。
但是命运如此残酷,他甚至就离梦想中的生活只差一道门的距离,最后却又回归巨大的虚无。
他的20岁像一场梦,亲人、兄弟、恋人,命运曾给他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却又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他没回到南澳岛,那么他可能就是偌大的羊城中,住在CBD旁城中村里一个每天穿梭的外卖员,每天迎来送往的服务员,每天泡在网吧的大神。
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机会了解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命运。
故事前半段非常的韩寒式青春,自由狂野无羁。
后面半段为了保全剧情完整无可避免地远离了真实生活。
但是谁又能说,套路化模板化的剧情不是我们的人生。
钢琴店的男孩可能有一天就手伤无法再登顶他想追寻的艺术高峰,南澳岛的男孩也许有一天就因为禁摩无法再与他心爱的摩托车为伴。
吴仁耀人生巨变的20岁于观众而言不过120多分钟的光影变换。
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命运在别人的眼里不过一段庸常俗套的样板戏,命运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眼前,这样的无力感这样的无助感,就是四海为家吧。
【观看原因】本人老婆因为电影有沈腾,提前买了大年初三早上的九点场,本人在大年初二晚上看女足和日本女足亚洲杯半决赛到凌晨一点才睡。
由于睡得太晚,实在不想早起去看在网上风评较差的《四海》,而且看了知道沈腾也只是客串。
但是,我在极度身体困倦的情况下居然一秒不落的看完了,并且看完后本人和老婆都十分认可。
【认可原因】1.四海。
古惑仔里梳着背头、抽着雪茄、穿着风衣、坐着游艇的老大蒋先生变身成南澳渔村开面包车的隔壁老刘,他说:“年轻时闯荡四海,年老时四海为家”。
这一句除了对应万梓良电影人物形象蒋先生和隔壁老刘,更是很多社会底层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年轻时他们背井离乡去社会发展,仅靠有限的体力和学历年老时却无法在社会里安身立命。
2.无法离开的地平线。
这首BGM不像平凡之路那么动人心弦,但暗合了故事的主线,摩托车手最终要克服物理定律飞跃珠江,离开地平线。
飞跃珠江也是向已逝的歌手、演员柯受良致敬,不懂的搜一下:飞跃黄河。
3.麦琪的礼物。
阿耀的枕头边放了一本《麦琪的礼物》,后来阿耀在电视上又看了项链的广告,对应《项链》,这两篇文章都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代表作,以“欧亨利式结尾”独特的写作方式闻名,是一种让读者笑中有泪的高端手法。
影片剧情也借用了这种方式,也许同是作家的心有灵犀。
4.塔,就像个塔。
阿耀带着欢颂看到高大闪亮的广州塔,欢颂惊讶说出这句台词。
熟悉鲁迅先生的应该记得那句:门口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看似无厘头的台词,对于一直生活在渔村、看着灯塔长大的欢颂来说,广州塔高大绚丽让她惊讶到词穷,这也符合初入社会见到光怪陆离时的样子,再巧用鲁迅梗使得这段不落俗套,又很好的展示人物形象。
5.暴力摩托。
阿耀代表车队跟业余车队进行竞赛,这种竞赛没有规矩,可以随意破坏对手正常驾驶,像极了经典游戏《暴力摩托》,这款游戏风靡一时的电脑游戏见证了电脑的普及和八零九零后的青春成长。
6.一技之长。
阿耀天生对离合器敏感,凭借这种天赋从事摩托相关的工作,甚至被逼无奈时拿出全部家当去赛车、去游乐场铁笼飞车。
在社会久了会发现,人都是靠长处生存或取胜的,有的人情商不高,但学历高专业强就可以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有的人学历不高,但相貌出众,也可以在某些行业赚的盆满钵满。
当欢颂的手指自觉跟着钢琴声调跳动时,说明她在音乐方面或许也有天赋,但是她没有伯乐,没有发挥的机会和舞台。
社会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个人的天赋不一定就都能兑现。
7.高利贷、四大坑。
高利贷的收款人提醒欢颂远离“四大坑”。
这五个东西是社会大多数人见过甚至深入接触过的,其中滋味是苦是甜各有感受。
8.修塔哥。
衣锦还乡、人脉广布、通天本事的修塔哥像极了春节的某些亲友。
9.退役车手。
陈小春从饰演秋名山职业赛车手变身成退役车手。
在与阿耀赛车时,陈小春放弃职业赛车,选择同排量摩托比赛,并提醒阿耀如何过弯,称赞其天赋,展现出高度自信和职业素质。
联想中国男足前教练辞职说:我来中国是赚钱,但不是抢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有对行业的热爱。
10.红尘、动兔。
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总是装成社会人聊天,却总聊不到点上。
这是人生阅历所决定的,表现了南澳青年可爱的一面。
11.面试。
欢颂面试简历专业写财经专业,其实经历只是收银员。
像极了大学生应聘的社死画面。
12.普通的豹纹阿姨。
一句十分搞笑的台词,化解社死的尴尬。
13.荣誉与生存。
乔杉在劝阿耀做飞跃珠江的替身时说道:他为了荣誉,你为了生存。
看似双赢的方案,暗讽过气艺人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吃相,底层人不顾生死的打拼。
【最后】很多人认为这个不适合春节档,但这种体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运用文学手法,直击社会阴暗面的写实作品不应被埋没。
欢迎有共鸣的观众一起交流。
青春疼痛文学,说喊两句口号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剧情先铺垫好,情绪到位,你装两句比也没问题。
主要人物没有立住,还要加一些无所谓的支线,黄晓明、陈小春、冯绍峰你往里塞什么玩意,沈腾完全不参与主线,更没有塑造好男主的身份,只是往电影里掺杂喜剧元素的工具。
两个小时,东扯八扯撑起来没有必要,主线全部冲乱了。
飙车被抓想救同伴,所以去广东,到了广东找人不成,就完全不再提了,什么意思,把两个主角送去广东总得需要个理由,小海岛到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情绪可以感叹;主角见一面修塔哥就信人家,怎么是想说吴仁耀这人很单纯吗?
他都二十多一成年人了,这样的行为是很蠢的;男女主拿到工资第一件事,不是还钱,一个买项链一个雇小偷偷摩托,还钱还了大半集,最后人都死了,钱也不提了,也就是说,欠债仍然是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角色行为,而不去考虑现实。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基本行为动机逻辑上的问题都不考虑。
周欢颂就一服务员,她没有背景,没有影响本我行为、意识的重大事件,没有远大的、特立独行的目标,她不需要那么多多愁善感,就算有也没有深度,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完成和吴仁耀的感情线索。
通过周欢歌的死亡引出吴仁耀下一步的行为,周欢颂的死亡来最大化表达伤春悲秋的情绪,电影是巧合的艺术,但不是让你滥用死亡来传达情绪或者推进剧情。
最后结局可以看出是两个人爱而不得的悲剧结尾,但前半段摩托少年励志戏,作用在哪里呢,男主从一开始,对周欢颂的兴趣就比摩托大得多,他本人也没有通过骑摩托带来自我意识上的进步,周欢颂在前半段除了和吴仁耀讲两句肉麻的词,完全没有参与到剧情里来,或者说,周欢颂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感。
导演有一些自我的想法,但是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更缺乏表达的手段,起承转合、行为动机、转折逻辑、背景铺垫、感情共鸣,没有一方面能做得好,至少是在这部电影中。
主题是不明确的,表达是自以为是的,转折是生硬的,逻辑是缺失的。
只能说,我们不需要这样不成熟的商业电影。
(去B站看了一些评论,添加一点新的东西)2022-5-1 17点54分 我再说一遍,这片子被人骂,不是因为喜头悲尾,不要把借口放在前后落差大观众难接受这个问题上,这是避重就轻。
首先主题没有把握好,一以贯之的主线究竟是什么,韩寒不知道,他什么都想往里塞,结果一团糟,其次,抽出电影中的某一点来,他也拍的很差劲。
开房进不去,在门口坐一晚上,你有病吗,本来就没钱,早上醒来开始在门口大发感叹,看明白了吗,他从一开始就是想发感叹,但是他得找个办法,结果就是这样愚蠢的行为。
先从脑子里幻想一个自认为美好的场景,然后乱编一个理由,让主角进入到既定的环境下,进行剧本上的故事。
这就是这片子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感谢韩寒,让我明白什么是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有点不相信这是韩寒拍的,跟前几部相差太大了。
有人居然还说很韩寒。
我觉得最多就是小学生在抄韩寒,刻意模仿韩寒。
半星给那只飞起来的狗,半星给陈小春给吴仁耀讲的人生哲学。
有人说沈腾那段还不错。
确实还是有点搞笑,但也就几分钟,还不如去看他的小品和综艺。
有人说尹正演的不错。
也确实,但完全也没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剧情也很少,并且围绕他身边的配角演技太烂,根本互动不起来,很多笑梗都是强硬在那里笑,尬得我。。。。
然后还无缘无故就把他写死了。。。
然后还写他私下拿妹妹和吴仁耀的身份证去贷高利贷。。。
然后吴仁耀懂得在警官面前故意威慑催债的,也听到警官说后面会重点打击这些放高利贷的。。
然后他却从没有想过报警。。。
然后两个南澳青年会使用智能手机,会用微信,竟然不知道用门卡刷宾馆房间门,你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
你没见过猪跑,作为21世纪年轻人,稍微有点变通都会试试,然后竟然硬生生在门口坐到天亮。
坐完天亮还硬生生来几句文艺台词。。
我。。
我这是在哪。。
我在干嘛。。。
有人可能会说农村的孩子没见过世面。。。
喂,你以为南澳是有多落后啊,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再落后,这几个用智能手机,用微信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这么低B?
而且后面见到广州塔还装出不知道的样子。。。
不会是东南亚来的乡下孩子吧?
然后有人还说冯绍峰那段还是有点好笑。
好笑?
确实好笑,好笑的是2022年了,还拍出这种玩意。
是想体现冯绍峰作为一个交通警察的呆板固执?
还是觉得那个崔高利贷的无聊透顶,会跟对方耗一整天在那里,喂你不用收钱了?
你家老大给你的事太少了还是咋的?
就算你不按逻辑出牌,想搞无厘头,完全没问题,关键是两个人在那里尬演,完全看不到无厘头的搞笑。
我中途就想走了,一直劝自己耐心点,看后面有没有改善。
一直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劝自己坚持到最后,看看结局是不是有突破。
等到结局的时候我更加无语,这是啥玩意。。。
男主冒风险飞珠江摔烂了摩托车,自己没事,女主开个摩托车就被乔杉撞死了。。。
整个看下来总结就是:不成熟的脱口秀+不成熟的小品+小四级别青春伤痛文学伪文艺=拼凑组装版电影=拼DUODUO版韩寒电影
一说电影,流水帐一般的叙事,毫无起伏,毫无波澜无病呻吟的文青气息,以及理想化的英雄悲壮主义在韩寒的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韩寒好爱父子情韩寒好爱哥们义气韩寒好爱摩托车韩寒好爱个人英雄主义韩寒好爱温柔清纯的初恋脸女生韩寒好爱四海为家的自由感二说表演,对于演员来说基本都是本色出演,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演适合的角色,毫无惊喜!
没有情绪上的明显变化,和电影一样很平淡!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两天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把我给恶心的,一部比一部重口味,我的妈呀,我真TMD想骂娘,拍的都是些什么鬼玩意儿?
你们拍完自己看吗?
啊?
自己能不能先恶心几遍,没那么恶心了再拿出来?
以往看这些电影,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劝自己,总是能找到一些锅,导演一定有他的苦衷,可NMD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真没法洗!
先说最让我恶心的是演员,这个女主角,演的NM什么鬼东西?
嗲声嗲气的,从《一秒钟》开始,开口就出戏,开口就出戏,到这一部变本加厉,台词本来就够恶心了,再叠一层恶心的buff,我真的是全程强压着怒火看完,一边看一边劝自己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NM啊冷静,急救包都不够用了,闪着大眼睛,是不是以为自己很萌?
角色本来挺单纯的人设,拍出来一股子绿茶味,你们能不能找个配音演员给她安排一下?
还有我想说,刘浩存只适合在无声片时代去当演员,真的演的叫人绝望,刘昊然马马虎虎,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样子,可塑性太弱,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我和我的祖国》《妖猫传》,除了口吃以外,你们能看得出来区别吗?
好吧,这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我想说韩导演,你这些个台词像正常人说的话吗?
我就问问你,哪个正常人像电影里这么讲话,别跟我说电影是需要戏剧化艺术化处理,抱歉,我看不出来您的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戏剧!
最后,韩寒导演,真的别拍了,您写写小说,发发微博挣点良心钱挺好的,花钱看您的电影,还弄的观众们很不开心,我不是在教您做事,但看您的电影真的有一种被诈骗的感觉,您觉得合适吗?
我不是多喜欢沈腾,但您海报里放的位置,真的有误导到我了,我能想象那些因为沈腾而冲进电影院的人,是有多失望,还有两位客串的大佬,万梓良和陈小春先生,不知道他们自己看完自己客串的角色是什么感觉,估计就跟您客串叫兽里的白龙马一样尴尬吧!
要是我,估计手机已经砸了,你已经永久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了!
拜拜啦您嘞!
以上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跟风尬黑,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杠精们请对号入座,还有,首先我自己也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当看到片中角色骑着川崎仿赛在泥地里驰聘时,真的有点崩不住了,就这么糊弄啊?
还有那台宝马 RnineT放到水里,太违和了,您这是在干嘛呢?
很多东西我觉得都不是在服务剧情,就是生拉硬套,给电影加料,结果呢?
一堆shit!
以后看到您的电影我真是得避避坑了,开心麻花至少还是个加长版的小品,单看笑点还有点东西,恕我水平不行,您的这些电影我啥也看不到?
一切就是大型虚假的自我感动现场!
不是托,大年初一第一时间去看了,除了带对象,还带上了年近60,对一切“小布尔乔亚”都是批判精神的老爹。
出了电影院以后,我爹说的第一句话:节奏真不错,电影出乎意料的好。
不是想象的烂片。
虽然大年初一带着老爹,看一部言情并且最终男女主要死一人的电影,非常奇怪。
但韩寒这次拍的却出乎意料的好,叙事严谨,每一条线索最终都有交代。
刚出电影院就想写影评,但不敢夸,怕被人当作通稿误伤,但是看了这些海了去的低分,义愤填膺和“文艺青年”划清界限的“精神小妹”或“精神小伙”,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片。
1、这部戏的背景是粤东和广深、港珠澳经济发展巨大落差为背景的。
虽然广东GDP能单扛意大利了,但是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也最为严重。
这个故事,并不是韩寒构建的乌托邦,可以找寻一定的背景条件。
2、这部戏的主线就是男女主的爱情,而所有出场的辅助“道具人”,没有一个喧宾夺主,而且每条线都有了交代。
男主的爸爸有了新家庭,黄晓明是“修塔哥”,男主的老板弄过气明星演唱会要赔了,男主的动机是巨额的债务,男主的奶奶去北方看雪了,女主的哥哥死了,哥哥的同伙被抓了。
3、女主跟所有言情剧中的“我们不要再见面了”的桥段不同,韩寒有意刻画了从小地方“一个人一辈子”的浪漫爱情在大城市的霓虹灯下的无奈。
这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底层中的底层,赚了钱买礼物、攒钱买礼物。
是吃饱饭后想到的第一件事。
买房买车,父慈子孝那是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人”之后的事儿,先让爱人彼此在对方眼前成为“人”。
4、从王珞丹、赵丽颖再到今天的刘浩存,韩寒真的是掌握了20-40的中国直男审美,我觉得她们最美的荧幕形象,都在韩寒的电影中。
脱丝袜的王珞丹,倚靠着店门口的赵丽颖,还有把白布鞋穿成黑色的刘浩存。
都是男人脑海中对于“这类女孩”的想象的具体呈现。
刘浩存好美。
5、韩寒本意就不是做名垂青史的导演,只是想做这个时代的阿斯匹林。
如果豆瓣给他的电影能有7分以上,相信对韩寒来说都是一个双喜临门的结局。
寄托韩寒的电影能够治愈什么时代之殇,不如先治愈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说这部片子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的,可能没有看懂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说片子的后半部。
如果前半部分是青春的洒脱、酷、帅,那后半部就是为这些埋单的成人世界。
这部片子感觉既浪漫又残酷,时不时还有生活中的搞笑,或被生活幽了一默。
片子里有很多线索,或者说有很多元素,讨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前半部分是一副画,那后半部分就是扒开这些酷帅洒脱背后的代价。
尹正那个角色,就像很多小镇青年当中会有的,他们表面看起来很风光,有很多兄弟,为人讲义气,做事看起来很飒,活的很酷炫的样子,例如他们组车队,他们开酒吧,他们认识大人物。
但是成就这些人物特色背后的是什么呢?
这一切可能就要从他喝醉了在海里游泳不幸去世说起。
他背后的一切都被抖落了出来。
他去借高利贷买车,开酒吧,不仅用自己的,还用妹妹,兄弟的。
他并没有像外表看起来那样令人喜欢或欣赏了。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感觉蕴含的一个道理就是,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偶像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看清这个世界,都来不及失望然后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
第一个,就像男主的爸爸,在他没回来之前对他满怀期待,但是发现他有了新的豹纹阿姨,他也有生活的苟且,男主或许对他爸爸是失望的,但还是爱着他爸爸。
第二个让他生活有波澜的就是女主的哥哥,但是随着女主哥哥的去世,背后的不那么光鲜也浮出了水面。
第三个就是黄晓明那个角色,当时他是酒吧上的大人物,是女主哥哥口中敬仰的什么什么哥,上通天下通地的人,但是当事情出来之后,男主费尽万难找到他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给广州塔修塔的人,当男主质问他的时候,他却怪起了男主的不懂事,称那只是成年人的应酬,别太当真。
这是他靠近第三个光鲜的人背后的失望。
第四个就是他的偶像,他年少时骑车一直听着那个偶像的歌,把他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但是他的偶像却在演唱会上用替身,而这个替身就是他。
当有人问要不要去见一下他替身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句不用了。
这是他的第四次失望吧。
难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偶像,或者不断看清生活本质的过程,是吗?
是的。
成长就是这么的真实,不狗血不鸡汤。
这个世界仿佛一切都在撕掉伪装给他看,他或许会失望,他没有去抗争,只是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看,多么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会哭爹喊娘了,更多的只是默默接受,寻找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没有沮丧,没有妥协,没有豪情万丈,而是默默坚守自己对爱的执着,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没有被打倒,但也不煽情,就是这样去做就好了。
虽然也有友情的背叛,别人的嫉妒,父亲有了新家感情的落寞,但这只是人生中的轻描淡写,它存在,但不值得大书特书。
几次,都以为女主在大城市,会不会被花花世界迷花了眼,但是最终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
最终,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
整部片子哪是什么青春文学,明明是一处现实主义世界。
只是假借了青春的洒脱或温情的笔调,来温暖现实的成人世界,让这个成人世界不至于那么残酷或悲剧主义。
全片感觉都是一副写实主义,唯有结尾,导演还是非常温情的,让女主没有被花花世界带走,还是让她最终跟爱他的男主在一起了。
如果现实,会这个样子吗?
她来到大城市里,没有经历蜕变,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纯情吗?
我不知道,或许吧。
这个电影感觉就是一个“反着的夹心饼干”,正常的夹心饼干是两面糙的中间夹甜的;而四海这枚夹心饼干是,两头是甜的中间是糙的。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韩寒的成长,我是一个80后,当时是看着韩寒的萌芽长大的,我们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就像他当时结婚的时候,我感叹我的偶像都结婚了,我们不再年轻了;当他有小孩的时候,哇,韩寒都当爸了,我们都要为人父母了。
我看到了他这么些年的成长,这绝不是他以往电影的重复,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长。
感觉他也真切的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的本质,虽然有点丧,但是依然热爱着。
每个人都深藏秘密。
从欢歌死亡开始,秘密被一个一个揭开并撕碎,任凭海风怎么吹,吹来他们讯息,听不到还有像小团伙骑车地私人沟通方式,听到了的不属于便是不属于。
看完我一直奇怪阿耀和 欢颂 在海边对话目标时候,风都吹得头发飞舞飘扬,却没听见风声。
以及,在隧道里,阿耀描述翻石头抓螃蟹,也没有隧道轰鸣; 欢颂站海边看着小渔排飘荡;到结尾,飞跃空中风无声停止。
和摩托车比赛,轰鸣、自由、漂移,形成对立。
一切是阿耀做的一个梦吧。
他看着海边乱石堆,突发奇想去翻遍了所有石头,边翻边想摩托车比赛要怎么赢,一直到快通向海里,才回过头看,海风拨弄着她头发,气鼓鼓地脸倒是最清楚了,裤子也被摔破了一个洞,大声喊着「阿耀,你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对不起,欢颂,我应该留在你身边」。
可是在广州送项链,又有火车轰隆呲呲刹车声,掩盖了少男少女对爱朦胧表达。
一切都像虚实、迷幻、无常。
大概,欢颂是真的离开码头那一个。
她目标里没有哥哥也没有阿耀,甚至都没有任何人,是对孩童记忆眷恋,念旧都是异乡人写的,不离开怎么追逐到那丝丝缕缕羁绊了?
不离开怎么知道家乡雪好看?
回到电影本身,要是不拍广州部分,该多么好。
城乡结合部里人与物,摩托车都没有办法开进去,结婚不结婚是个问题,女人要和男人喝酒。
这些部分表达是必然的,人总是需要成长,去经历,去试探,才能证明和知道,酒店含早是怎么回事。
隔了一个门,钥匙还在手上,注定错过了房间里面是想象中家的味道。
想象的美好大概要停在想象才美好吧。
当然要走出去啊。
可里面人物偏偏好像都没有「回头路」。
故事以摩托比赛为噱头,父亲又一次跑路为引子,少男们早被警察盯上,少女餐馆门口没有办法表演摩托特技,广州大人物不是风云是天上池中物罢了,借款的和警察对抗后同车同桌。
纵身跳海,身死无法逾越地海怪。
为心上人还债,心上人为什么要领这份情?
一切都没有是在变好,一切都没有办法妥协。
继续让少男少女对抗什么呢?
可是没有什么是相对错的。
电影配乐有用到万能青年旅店《山雀》,电影《阳光普照》的插曲《太阳》。
歌词中唱有「仓皇、无告、不回的河流」,电影演的是「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我觉得暴青的歌《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人生本就是一条孤独路, 一路平凡遥远一路痛苦。
」更适合这部电影。
在没有答案时候。
许倬云先生说的「就向前走,不败不馁,往里走,安顿自己。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才会想日子为什么过。
」至少他们感受伤痛之前,是幸福着。
在此之后呢,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里,还在远航会归来的人,都有不一样答案,四海漂泊,四海为家,走得越远越不孤独才对!
《四海》并没有他们说的不好。
我亦不觉得有那么好。
主演演技没有跟着人物成长起伏,对人物情绪只剩一股劲儿,涣散掉复杂地情感交织。
立意方面,譬如女观众能不能代入,我猜测也不能,现在的少女不太能不明白「不含早」的意思。
但我喜欢那些人物构建,韩寒一如既往地少年感,动机纯粹与思想通透,那些人坚韧地目光与迷茫地站姿,在事物过时却观点新鲜地矛盾下,总能脑补一下自己好似参与的部分。
广州部分的女主,一系列场景符号化痕迹明显,特技摩托车出现让动机刻意。
总体价值走向是服务剧情,表达缺乏想象力和律动感,比如毕赣拍远航,会有一个戴着桶的少年突然闯入。
也不是说没有诗意,像阿耀与欢颂海边对话,两人各说各的各演各的,台词是正确的,某种割裂感让人陷入迷幻,有力量直击主旨情绪。
这般矛盾地恰如其分,倒也是年轻人对去向哪地状态。
但总觉得有更好的方式或释然地理解,又回忆起自己的经验,年轻时不都是这样的?
陷入了深思。
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
都点题在路上的感觉。
为什么这一次不是四个字?
我猜原名叫四海歌颂吧,因为歌、颂不在了,所以叫四海了吧。
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后面是不能接人名的哦,去多远都别忘了回家,尽管还在问哪里是你的家,在此之前多想想,你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尽量不要和另一个人去抓螃蟹时,自己走得太远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