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困家里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消防的电影,一部是《勇往直前》,一部是《烈火英雄》我最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我把消防与纳入了这个范围里,尽管他们已经退出现役,但他们依然是我最尊敬的战士。
所以我对这类题材的电影的有自己衡量度。
先说《烈火英雄》《烈火英雄》在2019年的八一建军节上映,我一直没看,直到我发现家里的电视可以免费观看才看的。
之前我问过我一个消防退役复学的同学,问他看了没有,我想等他的评价完我再看。
他说没看,看了预告片说这部电影一点也不真实。
我一直没看的原因是我也不看好这部电影,从演员来看,我就不喜欢,我不觉得这群演员可以胜任这部电影,怕这群演员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扮演不好消防员这个角色的。
看完之后觉得,演员的演技并没有拖电影的后腿,可以肯定的是导演和编剧们的能力不足以拍好这个电影。
《烈火英雄》消费了这个题材,选择在建军节这天上映,原本是一个献礼。
但很可惜,你们讲不好这个故事。
一、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开头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自黑,看了开头就引起我的反感,为了突出主角在电影后段的表现,就一定要用这个故事手段来铺垫吗?
一开始就煽情,来博同情,这类电影肯定不会是好电影。
而且我觉得在电影开头的任务处理就有问题,队长的作用更多指挥,而不是冲进火场炫耀能力,来个隆重登场。
不过这也是军事题材一直的通病,指战员的“指”和“战”一直都是混淆的。
为了突出主角的光环,突出人物的形象而对人设进行偏离事实的改设,这个让我看的不满。
而且在二次发生险情的时候应该是第一时间去组织队伍抢救伤员和再次灭火,不是在搞内部矛盾。
这个开头有点让人不再想往下看了,这个故事开头都不好。
二、家庭副线这部电影我就分成两条线,一是主线,主要是描述消防员;第二条是副线,主要描写的是消防员的家庭。
而这条描写家庭的副线我可以说在毫无价值,完全看不到这些片段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电影是想要借助副线来表达出家属们的对消防员的支持和消防员对家庭的愧疚,体现军属们为了家庭的不易和辛酸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这条线毫无作用。
三、把普通群众写的过于冷漠这个是我非常不满意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要把群众写的如此冷漠。
在一个抓猪的片段里,一群人在嘲笑消防员笨拙。
我想有些人的确是不懂得尊重人,但绝不是一大群人都如此。
而且在家庭副线里,一群人把一个孕妇挡在门外,我觉得也是过度的把人性冷漠化了。
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的,这种丑化大部分人来衬托一部分人的手法真的很低级。
而且,消防员的伟大我觉得不需要做衬托,更不需要用比较来体现。
四,不合理的地方太多电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用消防队扑灭港口的油罐区的情景,但我觉得能看的就只有从55分钟开始到江立伟的牺牲的片段可以看的,其余的都是充数的。
但在这能看的片段里也是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我想也是导演强加进去的,例如在火场里摆人墙,这样做有意义吗,不得不怀疑编剧和导演的脑子是不是也被火烤过。
在作战的时候欧豪和杨紫在打情骂俏也是看的让人心烦。
而且穿着鞋子跳进海里也是厉害极了。
结尾就不用说了,那个书记说一句发动总攻大火就灭了,完事了!
一个非常潦草的结尾,我只能说导演和编剧们说,你们是真的不懂中国消防,也没有能力拍的好消防这个题材。
我查了一下陈国辉导演拍过的作品,什么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等等。
事实证明,他的确拍不了这种电影。
而在看烈火英雄之前,我还看了《勇往直前》。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一开始我在某音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某个片段,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还以为只是一部励志电影,讲述一个问题青年的自我救赎。
我没有看简介就直接就上网看这部电影,看不到10分钟,我就断定这部电影不是讲励志青年的,是讲消防队的,因为我看到这支队伍在灭火的场景做得非常真实,导演在背景和色调上非常用心,如果不是讲消防的不会如此得细致。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这电影讲好了这个故事,讲好了“格拉尼特山高手对”的故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不用煽情也能让我动容。
而烈火英雄一开始就煽情反而让人觉得这电影不行,因为这题材根本不需要煽情,而是要观众去了解消防的真实模样。
这部电影里也是分两条线来描述,一条是救援线,另一条也是家庭线。
两条线可以完美的融合起来。
有真实的血肉感情,有妻子,有女儿,有社会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很平和的描写这些事,一点也没有造作。
更让我喜欢的是这支高手队对于救火的态度,全程下来都是整支队伍在一起作战,一起为成为先锋队而努力,我喜欢这样的团队。
我也喜欢为了救火而着魔的老大,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团队的精神所在。
而在烈火英雄里有几个内讧的镜头,这我完全想不到导演安排这些镜头是干嘛用的,带节奏、拉仇恨?
《勇往直前》拍摄时非常注重消防队灭火的专业性,尽管救援操作的镜头并不是很多,但也能从中看出专业两字,我非常喜欢这点。
在一部消防电影里,专业一词是非常重要。
消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一点也不能马虎。
消防队员们必须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应对各项突如其来的险情,而在以往我看过的电影里,我都没有看到电影可以突出专业这一特点。
反而都很乐于花大功夫在人物的塑造和场面的调度上,以为用最大的力气去塑造一个高大尚的人设,打造一个恢弘的场面,制造逼真的特效就能得到观众们的赞赏,这想法很幼稚。
在《勇往直前》里,我并没有看到有多大的特效,就最后的山火是特效外,应该就没有了。
但这个特效比烈火英雄里的火真实多了。
这部电影不需要用什么高大尚的特效来吸引观众的,全篇下来也没有什么恢弘的场面,我觉得靠的就是用心去将好这个故事,这才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这部电影用心到每一句台词,里面很多我喜欢的台词。
消防员是一个高危的职业,每次出任务都伴随着生命危险。
对于消防员,我们听得最多得是牺牲两字。
虽然是在看电影,但面对这些镜头,看到消防员的牺牲谁都会难过。
在《烈火英雄》的原型里是只有一名消防人员牺牲,但我联想到的是2015年的天津海滨新区爆炸事件,那场事故造成了99名消防员牺牲,还没包括其他参与救援的公安和群众。
在《勇往直前》,相信大家看到那19名消防员牺牲的场面心里肯定也会难受。
2013年6月,美国西部发生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再看《勇往直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9年四川省凉山森林火灾。
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造成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体会到那大火笼罩天空的感觉是那样的恐怖,那些被困的消防人员在牺牲前显得是那样的无力。
那灰暗的场面,那些消防员的遗体,那医疗队的报告,痛哭的消防员,这些场面是那样的揪心。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那19名消防员活着多好。
电影有好坏,但消防员是正的伟大!
我喜欢军事题材的电影,并不是喜欢看电影把军人和消防战士们拍成英雄,只是想每部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有它的意义。
他们的意义是真实存在,所以电影也应该是真实的把他们描绘出来,不要随便去消费这些可贵的精神。
中国的很多电影都是缺乏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如果可以把这点做好,《烈火英雄》那么好的题材的评分就不会是那么低。
我还是非常希望,中国能多出几部想《勇往直前》一样的电影,别看这个名字起得确实是一般般,但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和借鉴的好电影。
How the crew became entrapped, along with the exact circumstances of the incident — the deadliest of any kind for U.S. firefighters since the attacks on Sept. 11, 2001 — are still unknown, as the only survivor of the crew, Brendan McDonough (played by Miles Teller in the film), was separated from the group acting as a lookout at the time of their deaths. The men who died were Andrew Ashcraft, 29; Robert Caldwell, 23; Travis Carter, 31; Dustin Deford, 24; Christopher MacKenzie, 30; Eric Marsh, 43; Grant McKee, 21; Sean Misner, 26; Scott Norris, 28; Wade Parker, 22; John Percin, 24; Anthony Rose, 23; Jesse Steed, 36; Joe Thurston, 32; Travis Turbyfill, 27; William Warneke, 25; Clayton Whitted, 28; Kevin Woyjeck, 21; and Garret Zuppiger, 27.年轻的生命啊!
😭😭😭在木里县牺牲的救火英雄们也还是年轻的孩子们啊!
😭😭😭
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森林火灾。
这次火灾中,英勇救火的有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后来他们被称为英雄。
GQ写了一篇长文——《无处可逃》,记录了这场天灾和这些英雄们。
这篇文章被改编成了电影——《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就是关于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电影中翻译为花岗山先锋队),这群英雄的故事。
今年10月底的时候,本片就在北美上映了,口碑非常高——豆瓣8.2,IMDB8.1,烂番茄89%。
这几年,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很多,比如彼得·博格连续两年拍了两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深海浩劫》和《爱国者之日》,去年东木大爷也导了一部《萨利机长》。
这些灾难片基本上都是紧紧的围绕灾难本身。
但是《勇往直前》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灾难片。
豆瓣网友@晴空韶 写的3F——Fire、Father、Family,很具体形象的点出了电影的重心——本片聚焦的不是灾难,而是人,花岗山先锋队。
提前看过点映的我本人表示,电影质量很好是无需赘言的,评分说明了一切。
我也承认,我泪目了,真的特别感动,为这群和我一样的平凡人感动。
他们真的很伟大。
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勇往直前》是一部战争片。
不对,又很对。
其实正如海报上的标语一样,“1场人与大自然的战争”。
很多时候,人与自然的战争,才是最残忍的。
明天(12.8)上映,尽管排片不多,但我推荐每个人去看。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英雄的赞歌:用真实打动观众《勇往直前》是关于英雄的赞歌。
而对于这些英雄最好的纪念,不是5分钟煽哭观众一次,而是用真实打动观众。
电影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花岗山先锋队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份工作。
导演花了电影2/3的时间回答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兄弟。
导演说:“ 我采访了多名消防员,问他们为什么热爱这份工作。
他们的回答大致相同,就是战友之间的感情。
他们愿意和队友们一起开赴全国各地,愿意成为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令我惊喜,也令我佩服的是,在讲述兄弟情时,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相反,为了使我们更贴近人物,他力求还原真实。
为了确保电影的真实性,几名消防员的遗孀参与了电影的制作。
其中一个先锋队队员罗伯特的妻子克莱尔说:“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是真实的,我们希望(电影)描绘出真实的他们。
”现实生活中Jesse Steed的遗孀去了电影的拍摄地新墨西哥州,“某些场景看得很痛苦,但是我们都喜欢电影中所展示的兄弟情,在生与死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亲密。
”
饰演Jesse Steed的演员James Badge Dale导演并没有为了保全英雄的伟光正形象而隐藏他们的阴暗面——马什曾经的酗酒问题(和妻子在车里吵架的时候有提及),布兰丹的吸毒问题等等。
这都是真实的。
Nobody's perfect,导演说:“因为人不是完美的,对吗?
没人是完美的。
为了让角色更加真实,你需要展示他们所有的方面。
”而在真实中,导演还加入了一些幽默元素,让我们能够更贴近他们。
比如麦肯锡那双限量版的鞋子,“零分”在山顶累成狗的自拍,还有他在照顾婴儿时的无所适从。
当然还有那双多次出现的白色袜子,和无论是叫“火焰王”还是啥的,反正都很难听的乐队名。
电影中的麦肯锡没有苦大仇深,正是这些真实且日常的细节,让我们迅速认同这群人——这群后来被称为英雄的普通人。
一如本片编剧肯·诺兰所说:“他们斗志昂扬,不屈不挠,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疲惫,会恐惧,也会互相开玩笑。
”导演甚至选择了去戏剧化的方法处理那场真正的灾难。
他们躺在岩石上调笑着彼此,就像过去出任务一样。
但我们依旧会为他们的逝去感到心碎。
他们不再是报纸上报道的为保护人民殉职的英雄消防员,而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7岁,最年轻的,只有21岁。
反正邻座的那个女孩是哭着问我借纸巾的,我哭着告诉她我自己用完了。
《勇往直前》也许只会让你哭一次,但是这一次的力量可能胜过千千万万次的刻意煽情。
演员的责任:尽可能的还原这群平凡英雄除了对兄弟情的真实还原,演员们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更真实的在大银幕上还原这群人,也做出了努力。
饰演消防员的全部20名演员,包括主要演员乔什·布洛林、迈尔斯·特勒等在内的演员,都被送到新墨西哥州山区的一处“先锋队”训练营接受实地训练。
导演表示:“不仅要教会演员们怎样成为山火消防员,还要教会他们怎样成为‘花岗山先锋队’的队员。
我们把他们送到荒郊野岭,让他们学习高手消防员的各项技能。
他们在那里露营,学习山火扑救课程。
”而且拍摄灭火戏时,真正的消防员就在旁边待命,演员们要自己造出真正的火线。
训练营地的负责人之一正好是一位前“花岗山先锋队”队员—— Pat McCarty。
请到这位前队员,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演员们消防技能,更重要的是,“他认识这群人,队内的文化,兄弟情,对彼此的爱 ”——导演如是说。
在训练过程中,演员们也的确建立了情感。
Pat说:“训练到最后的时候,他们一来就把手机放下,我都不用提醒了。
他们就把手机放在车上,没有经纪人,没有摄像机,也没有那些七七八八的。
......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
”
电影中救下“国家宝藏”后的集体合照乔什·布洛林补充说:“我们长了这辈子见过的最恐怖的血泡,但是我们互相支撑着一起扛过来了。
”除了饰演消防员的这些演员之外,饰演马什妻子的詹妮弗·康奈利,为了更加真实还原阿曼达这个角色,和现实中的阿曼达交流过很多次。
阿曼达告诉康奈利如何修建马蹄,甚至把她的靴子借给康奈利穿,“我在影片里穿的就是她的靴子。
”
康奈利在采访中谈到现实生活中的阿曼达成功的加减法:对真实事件的取舍虽然电影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但是毕竟这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也是需要艺术加工的,而本片剧作上的加减法,无疑是成功的。
此处不得不对比一下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恐袭波士顿》。
其实《恐袭波士顿》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的问题出在导演彼得·伯格的野心太大。
在133分钟里,他想装的东西太多了,而在真实和戏剧性改编中,他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勇往直前》导演科辛斯基的野心显然更小,他知道重心应该放在哪儿。
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杜恩,在电影中是马什的人生导师兼挚友,并帮助了马什的队伍成为先锋队。
在现实生活中,杜恩的确是马什的好朋友,但是帮助其成为先锋队的另有其人——Darrell Willis.编剧将其集中到了杜恩一个角色上,其实是很好的剧作减法。
饰演马什的乔什·布洛林和饰演杜恩的杰夫·布里吉斯现实那场火灾前,布兰丹并没有告诉马什他想要离开队伍,而是在蛮久以前了。
而且马什的态度并不像电影表现得那么激烈,而是很支持他,布兰丹事后回忆:“无论你想为你的女儿做什么,去做吧,我全力支持你。
”
电影中布兰丹和家庭见面电影中的改编很好的强化了戏剧冲突,完成了马什的人物弧光——从逃避家庭到最终选择家庭,更建立了一层两人的特殊关系,正如电影中马什对布兰丹说的那样:“我曾经就像你一样。
”出于故事完整性的考虑,电影中拍出了这19人的最后一天,电影中呈现的最后一天,符合火灾调查报告、相关人员的采访和幸存者布兰丹的回忆录。
事实上,那一天,他们本来是待在一个安全区的,也就是被火烧过的地方,但是他们离开了那个安全区,没人知道为什么。
电影没有试图给出答案,这也是很明智的决定。
还有电影之外的事。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关于阿曼达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作为队伍中唯一一位幸存者,布兰丹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在他与阿曼达跪下相拥而泣的背后,是他随后患上的抑郁症和PTSD(创伤后精神压力症)。
现实中的布兰丹尽管做了这些改编,但是这并不是对事实的篡改,改编并讲述一个好故事来纪念这群人,也是一种尊重。
很多人吐槽过电影的译名——《勇往直前》,其实英文片名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ONLY THE BRAVE.这三个单词来自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一句话—— 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只有英勇的人才能享受高尚和光荣的死亡。
而他们,也值得被铭记。
现实中的他们———————————————微信公众号:周末看什么(ID:zmseesee),只为你精选必看的影视综艺。
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一般这种题材我不大喜欢,总觉得一个救火能拍出什么来,无外乎坚强的意志与勇敢,加之大场面的震撼,但是我确实忽略了来自于真实发生;从开场就觉得影片是非常精致的,从画面感和音乐上都很干净精致且丰富,能感觉摄影非常老练,一块精工细作的「积家手表」的感觉;一帮来自普通家庭里的男人,必定这是挺男人的事儿,或这是一帮问题男人在救火导师马什的带领下释放大情怀的一次心灵救赎,一支非正规军,永不磨灭的番号之救火军队的逆袭,虽说没有枪炮武器,但绝对是一支救火队员的「兄弟连」,一支标准的特种部队,他们就是一支「家庭男人」组成的战斗分队;瘾君子布兰丹在女儿出生后来到救火队应聘已然是在救赎,这或许应该是男人该做的,刻画的很舒服,能预见到他将在火场的大作为;一只奔跑的「火熊」很漂亮;几段航拍的视角很是壮阔美丽,一种「国家地理」的范儿,设计精美的航拍在一些大场面影片里的贡献非常之大,人类是喜欢俯视大地的;第一次任务前的车里狂舞就预示着不好的事情,注定喜极而泣的铺垫;永远是矛盾的冲撞行成电影结构,正派与反派、男人与女人、勇敢与懦弱、事业与家庭……全片基本在探讨男人与家庭的关系,救火是瘾吗,当然不是,但那是男人雄性的释放方式,很多形式的事业以及追求都是,或者说像是警察与军人,但不包括那些无端的怒火与在家里无为的脾气,只会在家里行使一个男人权利的男人有意思吗,然后出了家门就是怂人;标准的美国式正能量励志影片,美国式的大情怀,仍不忘家庭的重要性,但好像确实这部片子里没有明显的反派;虽然是救火队员,但也是国家卫士;阻燃大火,保护家人与家国,绝对值得崇敬;一个过来人马什与一个新人布兰丹的经历分享或者心灵对话,布兰丹确实就是年轻的马什,对于布兰丹的请辞而言,谁没有家庭呢,全军的沦陷势必是对于布兰丹的告诫,谁可以当懦夫呢,生命没有你能预计的稳定;毕竟「花岗山」在之前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险情,这次的突变来得太过突然,灾难确实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这个灾难的结尾太过震撼了,来的也太突然了,全军覆没,太多的家庭随之湮灭,最后一个俯视航拍献给了无数具尸体;我真是受不了还留下家人的哭泣,尤其老人的哭泣……所有人看到唯一幸存的布兰丹是失望,因为那唯一的幸存者不是自己的家人;其实除了这个灾难性的大结局,全剧比较平和,没有反派,没有大场面,没有让你窒息的大危险,但是最后的灾难就来的那么的平常,平常到就好像在身边;手法很像最近些年的美国正能量影片,像「最后一搏」、「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已经不是刻意的渲染事件宏大的本身了,而是之前过程与事后人们的心理,这才是人们需要思考和延续的精神,这或是现在的美国精神,或许更是人类精神;这片子最大的力量来自这是一个True Story,最后字幕里的原型们一个个展现的时候,都是年仅二三十岁的孩子们,没有出息的我,真的哭了;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加州大火的相关新闻,一直关注的电影博主提起了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Only the Brave,是根据2007年亚利桑那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查了一下电影信息,演员阵容太强了!
Josh Brolin、Jeff Bridges,还有我非常喜欢的Jeniffer Connelly,以及还有点青涩但是演技已经很好的Miles Teller。
导演是后来导了Top Gun: Maverick的一位后起之秀,还是去年口碑不错的灾难片Twisters(龙卷风)的编剧。
这部电影在IMDB 得分7.6,豆瓣8.3,在灾难片里实属高分。
看下来觉得这个评分实至名归。
兼顾了大场面、戏剧冲突以及真实性,还加入了很多山火以及山火救火队的相关知识。
影片的高潮在最后二十分钟,尽管知道是灾难片,但我并不知道亚利桑那那次山火的任何信息,所以结尾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但煽情的情节点到即止,非常克制,这种有留白有取舍的处理方式既有技巧也有温度。
再加上主演们强大的个人魅力,这个片子用很平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可以九天揽月,下可以五洋捉鳖,面对凶猛无常的山火,却还需要消防员们用血肉之躯去灭火,很多时候甚至是徒劳的,那种悲怆真的让人感到很难受。
最近加州的新闻也让人很难过,不提政治立场的左右和对错,只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在这种巨大的灾难中给那些勇敢的血肉之躯提供更多的保护。
消防日推荐这本电影,20个人的团队用生命捍卫家园,用一种很硬核又很轻松的方式展示team的力量。
硬核的是,经验老到的leader判断火情的方式以及团队临危受命、日常训练等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能学到不少森林消防知识。
尤其是在申请精英队的过程中,作为首支以地市级消防队申请洲立级别的精英消防队,整个申请流程简单粗暴,但主角保护家园、提高收入以及一点点清高,促成一种纯粹坦率的动机,实在看得令人舒服。
火势无法控制时,竟然能用阻燃材料覆盖全身抵御高温、趴下不动等待火势离开,在外人眼里(他们自己内心也懂)无疑是用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片中还很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反派——空军救援对,坐享其成但一事无成,业余地要命。
轻松的是在家庭、团员之间的关系处理。
在特殊工种的工作和家庭关系都讲烂的当下,主角和妻子的关系一点都不苦情,两人心照不宣且时不时自嘲一下当下处境,即使是争吵,导火索也是和情节推动有关(也可能是Miles Teller那会儿邻家又乖张,不自觉地唤醒姐姐们的母性),睡一觉就过去了,这种苦中作乐又不断寻找新方向的态度实在令人会心一笑。
还有一些类似大男人和小baby相处的爆笑情节,编剧对观众的喜好真的很懂。
20个人像出生入死的兄弟一样,一边互相伤害一边共同进退,这种情谊在割裂的世界中更加弥足珍贵。
我们对这些年轻生命被吞噬而感到惋惜,很大一部分是怀念他们肝胆相照、亲密无间的关系也随着火势消散如烟。
主角梦境中火熊的寓意大概是,他本属于森林,本该与森林共患难,即便如此,他和火之间依然有一种剪不断的联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每当主角站在高处判断风向时,镜头给到他孤独的背影,脚下只有树冠构成的天际线映衬着蓝绿交织的空旷画卷,给人一种曲高和寡之感。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只有他能坚持到这个年纪,而没有像布兰登一样到了适时年纪全身而退,遗憾的是这场悲剧过后布兰登没有延续leader的遗志,这不禁让人唏嘘,大家和小家,或许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
我爱看电影,从电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思考,这是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
这部真实的英雄片,所有的英雄都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你我。
有生活的一团糟,有吹牛打屁的懒散,也有迫于生计选择这份职业的无奈,但无论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他们从未选择逃跑。
最欣赏的一幕是他们对着熊熊大火谈笑风生,开起大火的玩笑,影评里有人嘲笑这是美式的不敬业,而我却觉得这是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在何种环境都坦然面对的正向价值观。
前奏堪长平淡,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想成为丈夫,想成为父亲,想成为儿子,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
但是最后,无情的大火还是夺走了所有人的生命。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珍爱家人。
为全世界在火灾中失去生命的每一位消防员致敬
电影改编自9·11后消防员伤亡最惨重的真实事件——2013 年亚利桑那大火灾。
2013年6月28日,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爆发森林火灾,涉及数百万平方米。
亚利桑那州政府出动250名消防员赶到现场灭火,并安排直升机进行空中洒水作业以配合扑救。
19名来自“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没有留下足够安全空间,被林火吞没,英勇牺牲。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些消防员为“英雄”。
据说,这也是至少30年来致死消防员最多的林火。
电影中,埃里克(乔什·布洛林 饰)就是这支消防队的队长,他亲手组建了这支消防队。
电影讲述的是这群新手在队长的带领下,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明确的主线,展现的元素很多,有消防队救火的桥段,也有消防队身为普通人的生活,使得电影看起来不像是主旋律电影,更像是写实的纪录片或传记片。
使得电影更真实,也使得角色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比如埃里克身为队长,他性格偏激,他永远都相信自己,不愿听从他人意见。
他热爱工作,中了工作的“毒瘾”,他有当领导的能力,但也因此不善于人际交往,并且不够重视家庭。
他的消防队想要成为先锋队,就必须参加考核。
而考核的内容就是实战,扑灭森林大火。
考核的过程中,拥有40年救火经验的考核人对埃里克提供了建议,埃里克却固执己见,要和考核人对着干。
事后,埃里克觉得他做了正确的决定,他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是会这么做。
但他明白,由于顶撞了考核人,他的消防队可能无法成为先锋队了。
然而考核人虽然觉得埃里克目中无人,但被这支消防队的实力所征服,所以依然让他们通过了考核。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考官都喜欢阿谀奉承、行贿受赂,正所谓“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有时候真心也是可以打动人的。
正如《勇往直前》这部电影,没有套路,没有煽情,而是靠诚意感动观众。
埃里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不会委曲求全去取悦他人,这在工作上是优点,因为这样的性格注定他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只干实事不讲废话,只做正事不做表面工夫。
但在家庭上,这就成了缺点。
他太在乎工作,而忽略了妻子。
他最初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坚持不要孩子,六年过去了同样不愿考虑生儿育女的问题,甚至显得有点自私。
以至于妻子逼迫自己成为一名女强人,尽量不依赖丈夫,甚至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
正是因为埃里克有人性的弱点,才显得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显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看起来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
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不违规、不犯错、没有缺点就是机器人了。
布兰登的性格和埃里克有所不同,他试图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把握平衡。
他原本是一名瘾君子,一个小混混,一个偷窃犯,前女友不喜欢他,甚至亲生母亲都觉得丢脸。
但他还心存一丝善念,他想做一名好男人,在发现前女友意外怀孕后,他想都不想就提出要负责。
前女友或许是觉得他没有诚意,或许是嫌弃他,说自己可以照顾孩子,叫布兰登离她远一点。
布兰登为了证明他不是光说不练,同时也是为了能体面地和女儿一起生活,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消防队,纵然身体素质不佳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使他顺利成为消防员,为扑灭火灾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实际行动感动了前女友,也终于得以与女儿见面。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这个糙汉子竟然当场激动得哭了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同时也感受到了当父亲的体验。
此前埃里克问他为什么想当消防员的时候,布兰登说:“我有女儿了,我想给她我从未拥有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责任。
布兰登证明自己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言出必行。
后来,母亲开始担心布兰登的生命安全,叫他换个不那么危险的工作,使他陷入了复杂的思想斗争。
布兰登终究不是埃里克,他无法放下家人。
他从小没有父亲陪伴,从小缺乏父爱,他不能让女儿和自己一样没有父亲。
有趣的是,布兰登和埃里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他们都认真倾听了对方的想法,埃里克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布兰登则是更坚定了救人于水火的决心,决定继续舍己救人。
布兰登的想法让埃里克感触颇深,埃里克从中意识到自己亏欠妻子太多,决定明年就辞去队长的职务,但他已经无法挽回妻子六年的青春。
有些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而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
埃里克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是永别。
他终究是明白了家庭更重要,但他知道得太晚,已经无法弥补身为人夫的责任和义务。
而从埃里克的经历中,或许布兰登也能学习到珍惜家人要趁早、不要等失去才追悔莫及的道理。
麦克是消防员中的老手,也拥有音乐的天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他口无遮拦,为人傲气,他说布兰登是“笨兰登”,是“菜鸟”,甚至言语轻薄布兰登的爱人。
他喜欢开玩笑,喜欢捉弄他人,尽管很多时候都不合时宜,会伤害到对方,但他的本性不坏,否则也不会来当消防员。
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布兰登对他伸出援手,他俩也终于冰释前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麦克把家具的边角包裹起来,防止婴儿受伤,还在布兰登住院的时候陪伴在侧,都足以说明这位直男也有温柔的一面。
他爱上了布兰登的护士,但他们并没有喜结连理。
电影里没有类似“你等我回来娶你为妻”的狗血台词,也没有营造旷世绝恋,甚至直到麦克牺牲,护士可能都不知道麦克爱着自己。
真实的英雄就是这样,他无法预料自己什么时候会牺牲,自然也无法及时向女神表达爱慕之心。
《勇往直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电影,但是风格非常写实。
刻意牺牲、强行煽情、轰轰烈烈的爱情、以一敌百的开挂等等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往观看英雄主义电影的经验,我本以为麦克会和护士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的苦情戏,本以为消防员会在烈火中痛苦嘶吼,本以为埃里克会为了拯救同伴牺牲自己,本以为布兰登会开着飞机去解救队友……然而这些桥段通通都没有,他们上一秒还侃侃而谈,下一秒就烧成灰烬。
(也不排除有些片段被删减的可能)火灾中的19位消防员全军覆没,无一生还,唯有火灾外的布兰登侥幸存活。
布兰登除了疯狂地捶打汽车桌椅,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他不是特工,也没有特异功能。
表面上他们死得并不悲壮,并不伟大,甚至显得卑微,但内核却无比感人,让人热泪盈眶。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生命在熊熊烈火面前就像鸡蛋一般脆弱,纵然有防火罩也无济于事。
他们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没有超能力,面对火灾必死无疑。
这样拍不仅仅是为了尊重真实事件,更是为了去掉那些花哨的套路,还原电影原始之美。
煽情的电影太多了,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火灾,为什么要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但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
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
他们不愿苟且偷生,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百上千个家庭。
他们在决定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心中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人,而是属于广大人民。
正如布兰登所说:“我不再因为侥幸存活而生怀愧疚,而是因结实这群好兄弟而倍感荣幸。
你们都知道,他们是英雄。
”看到片尾字幕显示保卫过数百公顷的国家土地,保护过无数的家庭,挽救过美国各地的人民,看到片尾展示的故事原型人物,纵然是再粗犷的硬汉也必然哭得稀里哗啦。
面对这群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们,我想说:你们是英雄!
面对这样一部克制、写实的电影,我想说:这才是英雄主义电影!
大火烧过来的时候,感觉像有一百辆火车从身上压过,那道银白色的屏障在山火面前就同其他“可燃物”一样脆弱。
与我们期待的相反,大火燃尽后的那片焦土中,没有人能站起来。
2013年6月,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
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
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不算冷门的消防题材遇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关痛痒的森林火灾,《勇往直前》与一般概念上的灾难故事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主题贴近生活又显得十分边缘化。
没有再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它选择了歌颂集体主义,纪念那场真实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消防员精神。
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在感染力上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因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还在于它将叙事重点分为两部分。
这种救火任务中穿插着休闲生活图景的段落式叙述,给予了影片一种踏实的节奏,在显得专业、可信的同时聚焦消防员真实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同成长、互相理解的快乐让人有多温暖,逝去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从牺牲时间到牺牲生命,消防员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路可退,逆向而行。
燃烧的熊运用了复调蒙太奇作为梦境般的意象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它让埃里克感到恐惧,也看到了极致的美丽。
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搞清楚什么是你赖以生存的,以及你可以抛下什么赴死)如同埃里克对山火“宣言”时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欲,它象征着一种不惧挑战、向死而生的精神。
可惜当埃里克选择了为阿曼达改变,走出封闭自己的盒子后,却没能走出那场火灾。
最近复听牛姐的《My All》,感觉十分符合阿曼达失去埃里克后的心境,她的坚强真是令人心疼。
I give my all to have我愿付出我的一切Just one more night with you 换得再与你共聚一晚I risk my life to feel我愿献出我的生命去感受Your body next to mine你拥我入怀的那一刻Cause I can go on 因为我无法继续Living in the memory of our song活在我们如歌的回忆里I give my all for you love tonight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换得你今晚的爱ps: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
爱奇艺的烈火英雄可以看,看了两分钟,是在是看不下去。
救火锅店的小女孩,出来时小女孩用手捂着口罩,手竟然好着,还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两个大人竞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起争执,然后大人无脑的把孩子推到,你在现实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吗?
还有石油灌前关于英雄和狗熊的争论,大哥这是什么年代了,我们的社会没人性吗?
我们的专业人员没有专业性吗?
还是那样的蛮干,耍酷,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然后找到这部。
影片行文很舒缓,并没有那一开始的爆炸,爆炸,爆炸。
开始注重塑造人物性格,开发人性,人与社会的联系,一副画要缓缓展开,像撕快递那样的急切,你只会想着给差评。
人死了,就死了。
灰黑的焦土上,19个人像被烧熟的蝉蛹一样,曲着,白色的,一动不动。
导演此刻的表现我觉得很好,直接,利落。
他们训练最熟悉的装备最后没有保住他们的姓名。
难看到头疼
跟彼得博格比还是有差距的
本来根据事实改编,又是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拍的很好很感人的,但是全程看完感觉到比较失望,也没有像评论说的那样。全程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无聊,也根本称不上灾难片,精彩场面小,前一个半小时,基本上是家长里短,平铺直叙,昏昏欲睡,懒婆娘的裹脚布,最后半个钟还以为要迎来高潮了,结果还没爽到就结束了。你们懂我的那种感觉吧。唯一让我有点感动的还是最后那真人的画面。真不知道这8.3分怎么打出来的 女朋友也说很无聊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实改编的偏纪实题材的灾难电影,与之同类的电影包括《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等,但观感的差异可谓天壤之别。萨利机长和钢锯岭的主角都是普通人,电影也从日常的生活开始,交代主角的日常状态,随着第二幕展开,主角经历了挫折,他们遇到了空难和战乱,在巨大的压力下,主角爆发出了感动全球的人性的光辉。观众可以跟随故事的发展而陷入焦虑、恐惧、感动当中。但本品混乱的镜头语言,把火灾描述得太过日常,这一秒在冒烟,下一秒在蓝天白云下喂马……情绪的跳脱丧失了灾难氛围,最后的死亡,也仅仅像……决策失误。
漫长的铺垫,只为最后将真相展现出来,19人全部丧生,然后戛然而止,让观者的悲伤之情无处安放。我们都忘了,山林大火可以多么汹涌,在旁观的时候,月色天空映照下,火光是多么美。全员演技在线,真实打动人。主旋律影片可以这么拍。
前半段有点啰嗦,剪辑也比较混乱,到了高潮部分的一场大火终于拍出灾难片的氛围,结局颇具冲击力,不了解事件原型观影效果更佳。
毫无意义,浪费时间
【A-】影片前半段并未过度群像化,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队长和木脑壳的身上。完整的描写他们两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还有人格上的种种缺点,并极其用心的塑造了人物的成长与转变过程。这其中有痛苦与无奈,也有欢笑与温馨。而这些温暖的片段更是与结局形成了极大反差。不得不说导演与编剧的功力太强了,真正做到了刻画好每一个重要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人物动机都是下了功夫的,以至于让观众看到的不是角色,而是活生生的人!这也是结局能极大触动观众内心的原因。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主旋律就是天下第一啊,总能拍到人心里去。
鉴于对死者的尊敬和缅怀,只能用非常肃穆正统的拍法。前面荷尔蒙如熊熊烈火扑不灭,后面是连最顶天立地的直男也会泪洒现场。真实事件的力量
生死相依,烈火枭雄。顶级工业质感享受,纪实文学的剧本改编相当漂亮,本片才是肯·诺兰的复出之作。如果传言属实,这片最大意义就是证明科辛斯基完全有理由和实力去执导《壮志凌云2》。选角最出彩的是康纳利,从她的深邃眼眸中,既能看到比林火更烈的火辣,也能看到比天空更广阔的希望。
我只能说这片拍得还可以,从安魂的角度。这不可能没争议,就是片子里也记录了队长在灭火策略上有剑走偏锋的前例,不过调查报告反映的是综合的因素:始料未及的天气、从未火灾的林区、尽管出动也于事无补的空中力量、无线电沟通不畅等等。家属们则觉得调查没有意义——怎么调查人也不能死而复生,但更客观地调查不是可以预防未来悲剧复发吗。
看之前没被剧透,从燃烧过后的一片灰烬到真人真事,眼泪就没停。去戏剧化的高潮一直是这类电影最戳我的处理方式。到最后,想起那年在911纪念馆听那些录音,有位老妇人说,我看到他一边疏散我们一边向大楼里跑去,我对他喊你快回来,他回头说“这是我的工作”,他看上去只有十几岁。
在电影院哭成瓜皮人
1、三星半,悲壮,中规中矩的好莱坞主旋律;2、前几次火灾都是为人物情感、团队关系服务,有惊无险,最后一次火灾才是考验;3、我是真以为他们套上袋子之后还能活,没想到真死了…蛮sad的。
又臭又长
看了一个小时还没进入高潮,还是不要浪费生命了
以前看的消防片都是楼房灭火,这部科普了野区灭火截然不同的队伍编制和作业方式。电影也和恐袭波士顿一样,多线细腻展现了队员们的个人生活,殉职的时刻是反高潮的,只用远景一笔掠过。结尾看到真人照片也蛮伤感的。詹妮弗康纳利老了更好看了
耐心看下来真的感觉是非常好的电影。这就是那种既能让你拓宽眼界,也能感动你的那类电影。虽然是一个团队,影片很扎实的塑造了两三个队员。却完成了与关中的公情。对于火灾场面还有这份工作本身的展现都让人大开眼界。以后看到森林火灾的新闻会有更多的感触。
导演以前被我痞过,这是回血复活的节奏还是好莱坞工业执行力的结果?开头毒瘾少年懵当爹那条线一启我就开始泪目,直觉会套路到牺牲,唉
希望这样的影片也多引进点,片名翻译也走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