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男孩唯一能接受的肢体接触就是允许父母用手指轻轻触碰自己的指尖;亲人面对他情绪失控时手足无措;他对于身边常识性的危险却毫不自知…看到这些森森的觉得自闭症真是太没有人情味的疾病!
他可以跟小动物亲密玩耍,可以感知美妙星空传递的哲学语言…却独独割断他们对人性的善恶洞察和呼应。
还好编剧赋予了男孩与众不同的奇妙能力。
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强大如计算机般的心算能力,还在彩蛋里让他用六分钟充分展现了非凡的数学才能(谁说腐国数学水平差),总算是没有那么绝望。
不得不说方寸舞台居然都可以表现疾驰的地铁险些碾压跳下站台的男孩,演技和灯光音效完美结合,俯瞰的视角让古老戏剧的表达方式也时尚起来,叹为观止!
走出剧场,抬头看云朵镶嵌金边,一点一点地藏到不远处的西山背后,此刻心满意足。
这个戏的剧作很牛,是侦探类型,又不是侦探类型。
说它是,因为剧作确实是主人公在寻找凶手,说它不是,是因为被害者只是一条狗,警方根本不会调查,而那位力图要破案的“侦探”,不是司法部门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什么推理小说发烧友,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只是一个自闭症少年,这个看似滑稽,又基本上不可能的任务,就构成了这部戏剧推进的动力。
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案情的能力都没有,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于是观众的期待感就产生了,没错,他的侦破过程伴随这个各种可笑、可爱、搞笑的段落,也伴随着可怜、可悲的场面,结果少年侦破的不是杀狗真凶,而是埋藏在家庭生活内部的真相,而杀狗者也随之浮出水面,令人错愕,也令人心酸。
导演的舞台设计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导演将舞台设计成电路板的样式,它代表该戏的绝对主人公——自闭少年克里斯托弗的脑海。
虽然生活能力一塌糊涂,但他是个理科天才,对数学、天文、物理等理科门类及其擅长,戏中克里斯托弗几乎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电路板”上通过各种电子几何图形、字幕来展现,包括下雨和对外太空的幻想。
连思维活动中出现的自己,扮演克里斯托弗的演员,也会通过各种肢体行动,在电子画面的电路板上展现的情景里介入。
另外母亲留给克里斯托弗的礼物——玩具火车——也在戏剧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直根据戏剧情景的需要,有机的组装玩具火车、车站、铁轨,当他组装完整的同时,他也补全了所有未知事件,包括家庭隐藏的真相和杀狗真凶。
第一幕结尾,玩具火车启动,行驶在铁轨上,也寓意着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结尾处,带着旅途疲劳,还通过考试、并获得A+的克里斯托弗问自己的家庭老师:“我是不是什么事都能做了?
”,一直鼓励他、爱他、肯定他的女家庭教师没有回答,克里斯托弗又问了一遍,家庭教师还是没有回答。
这一笔处理意味深长。
克里斯托弗虽然在理科方面甚至比一般的正常人都要高,但他依旧是个自闭症患者,虽然克里斯托弗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家庭女教师和所有观众都希望他能达成梦想,都认为自闭症患者们不比任何人差。
但期望只是期望,理想和现实状况终究存在着巨大差距。
虽然这出戏带着对自闭症患者的巨大理解和同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是严酷的。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https://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
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
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
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
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
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
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
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
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
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
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
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
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
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
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
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
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
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
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
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
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
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
(冒号后为大体意思)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一点个人经验,千万不要在暖气很足的电影院里,穿一件拉链坏掉的羽绒服。
我被羽绒服热得喘不过气来,主角的尖叫,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在看完这个舞台剧半个小时之后,开始晕眩,并且想呕吐。
片子真的很长,长到中途还休息了二十分钟。
整个剧一直在铺垫,在主角无休无止的碎碎念中铺垫,在光影的交错和人声的喧闹里铺垫,最后,“BOOM!!!
”,感觉被炸掉了。
前面的忍受都是值得的,后面因为耳朵和眼睛承受了太多杂音和混乱也是值得的。
惊叹于演员的能量,就像一个小宇宙。
可能就像剧里面讲的,你看到星星在发光,可能因为很早之前它们已经爆炸了,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灰烬,却足以在宇宙中发光。
而演员们蕴藏的能量多么庞大,足够在被镜头记录下来之后,又再次让人们在屏幕前感受到这样强烈的光芒和力量。
Thanks for everthing,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呈现得如此完美已经非常了不起,这个时候会感谢艺术,感谢人们对于现代电子的掌控,感谢对剧本的理解并且可以将它以视觉化呈现出来。
本来获得票就是机缘巧合,没有办法看现场,但能够抓住光之一束,就很幸运了。
又选了其他几部片子准备看,明天本来有部莎翁的片子没法看,之前看书完全不知所云,尽量也再刷一部他的剧吧。
好吧,去睡觉了,虽然现在还是有点泛恶心,脑子也是乱哄哄。
Good night.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大多优秀的剧目,都基于一个优秀的原著,只要主创团队尽心尽力,稍加打磨,再发挥一点点创造力,最后呈现的效果都不会太差。
但这帮演员也太优秀了!
每一个卡点,每一个细节动作,每一句台词,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甚至是非常细微的情绪调动,都照顾到了。
整个舞台设置也是天花板级别,以低于观众席的形式呈现,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了空间的无限延伸,观众看得更完整,体验感拉满。
舞台上没有固定的装置,所有道具都可变形可移动,身着单一颜色的配角们,把身着亮色衣服的男主衬托得更突出。
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运行,都不能跳出这套逻辑。
但他们也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对身边所有熟悉的东西,都会跟自己产生链接,这可能是常人感知不到的 ,但导演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活物化”了,神级操作啊!
她太了解自闭症了!
最喜欢在家幻想自己遨游太空的那一段,导演真的把梦演出来了!
赞!
故事的最后,男主把将来的目标从“我想开着自己的飞船去遨游太空”变成了“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谁说我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呢,谁说我就做不到呢?
如愿以偿看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英国国家剧院确实在戏剧的探索上走在前方以搭建玩具火车轨道作为推理线索过程铁轨亮起火车开动时简直太惊艳了,就像自己组了第一个乐高玩具一样作为自闭症患者的主角面临伦敦地铁的嘈杂拥挤的灯光表现竟和我第一次坐地铁时的感受那么相似,回忆身临其境最后父亲为道歉送他那份神秘礼物时,有想哭的冲动😭
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为了区分他们,所以我们简单的把他们叫做自闭症儿童。
但我们每一个对于他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个异类。
我喜欢参加有陌生人的party,你只喜欢和无比熟悉的人相处;我喜欢游乐场里所有失重体验的项目,而你却对乘坐飞机的颠簸惊恐不已;我无肉不欢,你只爱青菜;我开朗,你内向……面对世界,我们就因为我们天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我们各自不同的性格,行为方式等等。
我们对于这个复杂世界,也曾感到困惑不解,但还好,总算慢慢的说服自己都接受了,因为我们都足够普通,普通到能够普通的看待这个世界。
但有的孩子,他太幸运,也太不幸。
他无法像我们大多数一样,相对容易的去感知这个世界,去像被告知的那样去处理信息,适应这个世界。
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他无法处理我们很容易就处理的外界信息和人际情感。
他也许无法接受五彩斑斓的世界,他觉得这世界光怪陆离缺乏秩序;他也许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他觉得情感的参杂,让人难以控制做出不符合逻辑的行动;他也许无法理解抚摸的愉悦,他觉得人与人的触碰是那么恐怖。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么理智,有序,完美,那是一个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他们拥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洞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等,在自我探寻方面,他们有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因为他们不能对这世界做出和我们大多数一样最简单最普通的回应,所以,我们管他们叫自闭症患者。
有的人喜欢向内生长,热衷于自我探寻,深度思考。
有的人喜欢向外生长,热衷于不断交际,与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
所以,有的人内向的力量多一些,有的人外向的力量多一些。
在这个处理自我和世界的边界问题的正态分布上,你我都是处在中间的大多数,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偏离,我们选择了并不会太偏离中心的位置站了下来,有了不那么偏离世俗世界观的世界观,我们选择好了一个让自己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人容易接受的生活方式。
而他们是也许是那两边的极端,我们看不懂他们的舒适,看不懂他们的快乐,他们也在痛苦的向我们眺望,努力的磨平他们异于常人的棱角。
而在磨平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将承受永远没有回应的情感,承受无比的苦难。
说到这,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棱角不多,他可以很顺滑的入世。
有的人生来棱角多一些,他需要努力磨平一个个棱角,他努力克服困惑,自我说服,拥有和大多数人差不多的处世观,然后保留一些小棱角,逐渐入世。
如此看来,教育也许就是在教人入世。
我奢望做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可以不那么痛苦。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外太空。
昨天看了非常感动,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精神世界,敏感细腻不容侵犯,很神秘又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运用了很多奇特的展现方式和舞台布局,比如走楼梯从三维降至二维,很多场景中地面不是作为地面,而是作为列车、风景等其他投影出的东西。
另外,声音与影像和人物的配合非常完美。
结尾爸爸送的一只新的小狗是感动点,从开头死去的狗到这只小狗,主人公成长经历了许多。
演员的演技也可以,特别是男主要背出那么多质数、三次方、平方、2的次方等等也是难为他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制造的打出深夜两个字,后面的都可以智能确定就好了。
可见最近我对小狗的推崇或者关注了。
电影时间有点长,好在中间有20来分钟的休息。
因为离着远来不及吃饭,可怜巴巴的去买的肯德基汉堡(恒隆没有肯德基 麦当劳[凋谢])。
电影很棒。
四颗星⭐ 。
8分。
扣分在不是真人版。
[坏笑]故事有点沉重,男主角自闭症,有这么一种说法,来自星星的孩子。
他们会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如剧中男主是数学和物理。
还有的孩子是画画,记忆。
有先天的,有后天因为家庭或者社会(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他们敏感害羞怕生不会交际,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
有朋友跟我说沉默不是金。
有老师说你再活泼些老师会更喜欢你。
哈哈哈,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老师还说我性格变化很大。
其实,我很怀念那个沉默的自己,有超强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随便那张纸几分钟就能写满。
现在想象已经没有力了。
也不再写东西。
好像是从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之后就没有这种这东西的欲望。
剧中的父母,是不是够格的父母,不好评论。
不能说他的妈妈不爱他,毕竟在伦敦给他写了那么多信。
只是以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来讲,能离开孩子追求自我的母亲,不该生下他来。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了责任。
物质的,精神的。
如果我朋友跟我说不想要孩子,我不会觉得诧异或者什么。
更不会劝生。
现在的现象反倒是,好多在担心自己做不好,还不敢要孩子多是中产家庭。
很容易生一胎,二胎的都是普通家庭。
有的是养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养的想法(你当养猪啊啊啊)。
有的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好处,比如大家都知道拆迁一个人多少万(他们不会算一个养孩子的责任和成本的)。。。
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想着如果有相关的公益活动,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起码,当我们遇到一些害羞孩子,不要逼他们喊叔叔啊阿姨啊等等。
来自一个过年经常不知道叫人叔叔还是大爷,姨还是婶子还是什么的我。
我也搞不清他们的孩子还叫我阿姨还是姨还是姑姑,我想统一称呼,都喊我珊珊姐姐就行。
我今年6岁。
跟你一般大。
10月14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换成了这个头像,仔细看,我戴的是我家约克夏同款耳环。
愿你也遇到一只小狗🐶 。
剧透一下,片中的是金毛[坏笑]。
20180524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英国国家剧院。舞台表现形式非常现代,对于舞台的利用极尽能事,然而“展示”多于“情节”,用大幅段落表现主人公坐火车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为了炫耀舞台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吗?主角父母动机不充分,整个故事没什么意义。
预期是悬疑探案+少年成长,结果却看了一出自闭症男孩的青春挣扎,我还不如躺在家里沙发上看一季《非典型孤独》。故事真的很无聊,声光效果搞得如此咄咄逼人,大概就是为了在你险些睡过去的那一刹那把你震醒。最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15岁的少年,而演员头都秃了啊,这让人怎么共情……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感觉他们还真的蛮擅长把这张烂俗无聊剧情通过各种舞台叙事和声光电给展示出来嗯q
效果惊人。感恩父母。
目前看过的场面调度最好的小剧场话剧,声光效果和男主演都max,剧场版Rain Man,羡慕数学好的人hhh
第二场NT Live,看了这部横扫托尼奖和奥利弗奖的剧。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只觉得差强人意。舞台效果依旧酷炫,简介(结合剧名)有些误导观众,本以为是一部悬疑色彩浓重的话剧,其实不然。btw剧末的小狗太萌。
#大连百丽宫影城,第二届国际戏剧影像展。 场景,舞美,灯光,演员表演,每一项都无可挑剔!很庆幸能在大银幕欣赏到这部戏剧作品。
狗狗总是那么让人欲罢不能
[3+]
小小的舞台声光做得极好,《狗镇》“画地为牢”大法的另一个极端,街区、房间、车站、列车、扶梯无一不具,最妙的是那片星空,触手可及的苍穹,在促狭的表象下有无穷宽广的宇宙。很特别地,能用声光描绘出自闭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具象化的经过,能领人穿过他内里的一片荒原和花园。这样的生活太过不易,耐性与爱同样是金贵的消耗品。每个人的抉择都能理解,也更觉难得。@资料馆
补标
资料馆2015.10.10.4pm
一般般,编剧野心很大,想表明一些深度,可是功力不够
女导演Marianne Elliott在Angels in America之前的作品。舞美非常加分,但个人感觉环绕式布局对场地限制太大,可能和Barber Shop Chronicle是一个剧场,稍后去核实一下。
这是依靠现代技术和卓越的舞台设计才让整体展现效果很赞,创意独特,还有镜头能够自上而下俯拍地板的LED屏幕,视觉感官效果也很好。不过剧情吧对于我来说一般,喜欢创新的可以一看
总算看了 舞台好美 音乐好赞 尖叫 luke演技 尖叫(这一场下来看着都累)结尾奶狗是活的 尖叫 彩蛋数学题hhhhhhhhh【感觉话剧没有小说那么压抑催泪 蛮开心的
好看😊
道行不够,睡了过去。然后又被声光电震醒……
我个人觉得有点无聊。但是一本很好的去了解asd儿童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