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Talaq,The Divorce
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
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叶尔博拉特·阿尔科扎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俄语年份:2024
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离婚)”,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详细 >
【26thSIFF】-.5
是想体现女权的反女权吗?解放妇女的口号喊得响亮并写入宣传语,以为妇女真的得到了解放,转而就回到了依然被父权压制的死死的现实社会,女性得不到解放和尊重,甚至遭受了身体上的暴力和言行。
最后的结尾真的没必要……
竟然是把女性推到镜头前的政治片哈哈哈没权力地位的人和牲畜一样。小女孩的祈祷又可爱又令人心疼又忍俊不禁啊。政治部分加半星,不然只能打两星。
房间角落里老鼠,雪地里跪着的小女孩,灰色里的一抹抹红,男人身下毫无表情的女人用脚轻推着摇篮…这就是底层人的苦难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主线故事围绕一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崩裂,在苍白的哈萨克斯坦荒原村落小社会中铺开了对于底层人民生活、信仰、习俗的图卷式展览,信息密度极高,很典型的第三世界猎奇片。妻子的遭遇更是呼应了女性主义的潮流,反映出女性在那样的社会只能辗转在男人与男人之间,无爱可享,无家可依。以海报上这个批判性拉满的场景为代表,副线剧情又对苏联老大哥的治理加以猛烈讽刺,同样加深了女性悲惨境遇的书写。本片出彩的构图设计也是俘获以导演为主的评审团的关键。但是说了这么多客观描述,我主观上还是无法对之表达喜爱。《离婚》对于要素的选取真的有点太投机了,简直就是为电影节而生的苦难艺术片。而主线剧情也是枯燥得宛如样板戏,情感很干瘪。可金爵获奖尚有理由可述,这个戏份寥寥的妻子拿影后是在?真的太水了。
—“请问片中的红色是否隐含一种政治表述”。—“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全片都是在描述一场悲剧。如果讲到背景的话,红色是革命,也是反抗”。
女权不是时尚单品,导演别老挂在嘴边,搭配男人一声令下,女人不是离家就是吓尿,展现一种“已老实,求放过”的卑微姿态,更显得讽刺,小女孩的祈祷,能应验几次呢?反复思索这个片到底谁在喜欢,原来是评委啊
#2024SIFF#+一些奇奇怪怪超前的希特勒装扮和苏联的相互映照,偌大乌托邦下的虚假性别解放,很多奇怪视点的长镜头,冷静残酷带点荒诞。它的表达很乱,电影所展示的结构远让人猜不透每个角色的动机。宗教、革命、神性一切集中在一个寓言内,甚至我觉得“女性解放”只是一个引子?对列宁时期政治的含沙射影我也实在是难以有大理解📽️
孩子求真主把寿命分给爸爸、妈妈还有牛,就像孩子天真地相信生命可以瓜分,丈夫也以为婚姻和感情可以瓜分。他看不到妻子在房事时还在用脚踢着摇篮哄着孩子,只知道在戏台上装扮成女人却注定无法理解女人。孩子在十月革命的红旗下撒尿,女人在枪口下被迫脱掉内裤,红色标语如同戏台上的演出制造出荒诞。
画面不错,看的过程中会难过会受触动,但结束后越回味反思越怀疑:这是(如宣传中一直强调的)一部女性主义影片吗?结合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可以报以理解,但听闻它得奖了又难以理解了。
意外的好看
女主沉默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在有限的认知、虚假的平等下她以为自己拥有的自由其实还是套着沉重的枷锁;飘动着的口号旗帜的用处根本不如保暖的裤子,而男人不会懂;小女孩还能祈求谁,还有足够的寿命分给谁吗?
电影节开的盲盒,前一天看了简介。以为是女性主义的,没想到是讽刺主义。头次看哈萨克斯坦的电影,看字幕有点累。
上影节第三场。看似较晦涩的影调将红色衬托的格外耀眼,政治语态下女性觉醒的命题。多了很多历史的厚重。
一个哈萨克斯坦丈夫在吵架时说出“离婚”二字之后的连锁反应。无论家庭、人际还是舆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许多“十月革命”讽刺梗照进现实,女儿的祈祷更显荒谬。制作实在粗糙,收音太差了。#siff26#金爵最佳影片。
节奏有点慢,剧情很一般
3/SIFF 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电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村庄里,一个小家庭在虚头巴脑的革命浪潮中土崩瓦解。。泽丽卡并没有出走成功。
观影的时候觉得这片拍了啥看不懂,今天回过头来看了下评论,发现心中隐隐觉得奇怪的地方浮现出来了:有些东西好像在借着哈萨克斯坦电影在说着我们不能说的故事。这点值得加一星。有哈萨克斯坦朋友说影片离婚的意思准确的说是休了你…感觉更好了,翻译真的很重要啊!
就记得茫茫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