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在关注情节,而且有主观带入的想法,第二次看就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1.歌词:每次词唱的都有人物心理递进。
选几个重要的艾莎:into the unknown那一段前面先说自己有妹妹过得很好生活很好不需要探险-精灵呼应-想要探险安娜:山洞歌唱心如死灰-没有姐姐和雪宝无法生活-陷入迷途-想起戒言“当未来未知的时候,先做好眼前的事情。
”当艾莎在“记忆殿堂”想要走到最底端看祖父和北方人的秘密时,安娜的告诫音乐响起“不要走太远”。
2.四大精灵在开头父亲的回忆里全数出场在艾莎城堡里歌唱的时候,黑暗里舞动的那段全数出场召唤艾莎,有飞跃的马,大石怪,还有小蜥蜴。。
结成冰晶落地后,起大风,路灯里的火灭,瀑布消失,大地涌动,艾莎用魔法控制的城堡岌岌可危,表示艾莎唤醒了自然之灵。
雪宝在森林里唱歌的时候全部出场(雪宝照镜子:水里的马吓坏了雪宝)火精灵和艾莎同时听到了呼喊,艾莎就知道火精灵可以带她找到源头3.水的记忆:冰雕的来源很像第一部最后安娜冰封后的样子艾莎是第五元素的设定,个人猜想冰是魔法的源头,冰是水瞬间冻结而成(冻结的水里就有生命的记忆--源头为冰川),而艾莎拥有冻结水的能力,就相当于人能透过记忆看到生命。
4.魔幻森林的介绍,开头两姐妹小时候在堆雪人的时候有说。
5.船:在船上找地图时,妈妈的笔记暗示艾莎来源于冰封之河。
雪宝分析:爸妈其实进不去迷雾森林因为他们进不去,所以船上可能没有人--艾莎用水的记忆发现爸妈在说明妈妈有魔法,可以带爸爸进来大胆脑洞:导演俗套的话完全可以将歌声归结为妈妈还活着,在记忆殿堂里利用神力召唤艾莎。
艾莎得知真相的时候,其实有心里反应,觉得爸妈为了自己牺牲了,当时猛一跺脚,捂脸哭泣,安娜一秒钟安慰了她。
7.记忆殿堂:四元素集合在一起她站中间形成了一个雪花图案。
艾莎引发大雾突然清澈的时候,殿堂穹顶上全是过去的片段,第一副好像是北方人还是妈妈的记忆。
8.场景呼应:开头四人大合唱的时候,有一个站在广场旗子下的画面,那个墩子后来变成结尾做雕塑的地方开头雪宝和安娜躺在城堡旁的绿地上聊天的画面,雪宝平躺看天的镜头,在第一部中出现了。
而且铺在地上的方巾和第一部一模一样。
(参考第一部雪宝歌唱:老子也要过夏天!
那段;安娜第二部问他也是你现在享受过夏天的生活嘛。。
hh)四人歌唱结尾部分:阿伦黛尔里有个夜晚小镇镜头画面中出现的钟楼,在第一部汉斯和安娜唱情歌的时候出现了。
9.小细节:黑人守卫在开头国王回忆的时候出现了。
前男友大吐槽就不说了。
艾莎在冰宫看到记忆时里面有汉斯,姐妹小时候,爸妈一起乘船,北方首领。。。
第一部大地之歌竟然是源自北方人,当时听感觉震慑,后来想有点随意。
雪宝结尾s脱伴郎装,还说“不热嘛,为了真爱牺牲成这样”,哈哈哈,笑话蛮冷的。
暂时想到这些,欢迎补充。
Whoa. 好一部冰川地貌与生态学、发展学、历史学巨制,a.k.a.我的菜。
去过阿拉斯加之后观影体验指数增长——极光、tidewater glacier, medial moraine, 冰川峡谷、冰洞、峡湾等等各种冰川地貌,槭树翅果、驯鹿蹭痒的桦树、fireweed、monkshood等等植被细节精准亲切,惊喜不断。
发展政策狗看到修坝与原住民livelihood问题强忍不哭!
而Show Yourself才是本片的宝藏歌曲啊天!
Elsa请声音、精灵show yourself,最终发现是母亲showed herself,是她们请自己show yourself,I am found,这已经妙不可言。
而呼唤她的、她呼唤的、最终她走向的是她的自我,同时岂不也是冰封的历史的真相;摇篮曲里最暗藏凶险的那一句“don't go too far or you'll be drowned”,岂不是书写历史的胜利者对探寻真相者的惩罚。
抛去这些上纲上线,童话故事的善恶因果逻辑完全make sense,这就十分难能可贵(which私以为是迪士尼的一个重要美德);抽象故事更是在无形中从“拥抱未知追寻真理”变成了“到历史的真相中寻找自我与社群的未来”,我大写地服气。
而Show YourselfF#3到D#5的音域是给我写的吗!
感谢二位!!
二刷脑洞大开的同时沉迷Elsa Anna的妆容服饰不能自拔,无限respect迪士尼的流体力学与材料科学simulation scientists。
被Elsa帅晕的后女性主义者自动过滤了女性主义词条。
个人认为冰雪奇缘2是一部政治隐喻片,极富教育意义。
其中事件、人物和各类意象都代表着现实历史的一部分,比如最主要的大坝。
破除大坝,就是在纠正历史错误,虽然迟到但永远不晚。
这过程中有像祖父那样颠倒黑白、缔造黑暗历史的罪恶之源;有像国王夫妇那样不惜一切只为寻找真相,却不幸被黑暗吞没、英勇就义的铺路人;有像爱莎那样为了揭开真相而勇敢克服困难的开拓者;还有像安娜那样从绝望中觉悟,引领巨人破除大坝的实践者。
这过程中必有像雪宝这样的无辜之人牺牲;像克里斯托弗毫无保留、无条件信任,并在安娜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左膀右臂(差点忘了这位‘‘男主’’,更新);像黑人侍卫那样被蒙蔽双眼,但最终恍然大悟并帮助领导者一起纠正历史错误的悔改者。
大坝决堤了,但是爱莎作为一国女王避免了阿伦黛尔被毁。
因为人民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为前人的罪行赎罪,更不用因黑暗的历史负重前行。
Water has memory.无论历史如何被谎言掩盖,真相永远不会缺席。
北地人民齐声高呼:“艾莎,你那么牛逼竟然还是混血,留下来给我们当女王吧!
”本文原载于 BIE别的《冰雪奇缘 2》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天赋秉异的冰魔法女王艾莎和她的妹妹安娜公主统领着一个叫阿伦戴尔的王国,明明国泰民安,但女王却饱受失眠和耳鸣的困扰,某个夜里,女王明白了,那不是耳鸣,是神秘的呼唤,就来自北方那片被迷雾和诅咒遮蔽的森林,于是,她和妹妹、准妹夫、雪宝和驯鹿组队,向森林出发。
艾莎手一挥,指纹解锁一般打开了森林的入口,暗示了她跟森林之间不得了的渊源,接着,他们遇到了森林的原住民北地人和四种自然元素,在元素的半阻挠半引导下,艾莎揭开了真相:原来她祖父之所以要将大坝送给北地人做礼物,意在破坏他们的生态,事情败露后,祖父暗杀了对方的领袖,并让子民们认为,是北地人先挑起了战争。
森林里的战争激怒了自然之神,神降下惩罚,将森林封锁起来。
而艾莎,就是注定要解开诅咒的天选之女。
在《冰雪奇缘 2》中,迪士尼用动画连通现实的野心前所未有地明晰,“阿伦戴尔”、“大坝”、“北地人”,这三个组成影片主要矛盾的名词,在现实中皆确有所指:北地人,即如今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萨米人,他们的领地跨越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四国,以饲养驯鹿为生,从未建立起过国家或政权。
20 世纪初,来自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大批垦荒者进入萨米人的区域,蚕食了萨米人的土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上个世纪 70 年代,挪威政府(在影片中指向艾莎的祖父、阿伦戴尔的老国王),要在萨米人的 “圣河” 阿尔塔河上修建大坝,一旦建成,升高的水位将淹没数个萨米村庄,此举引来萨米人的激烈抗议,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将大坝的高度降低,村庄得以保全。
阿尔塔河大坝 图片来自:Flickr(上);Wikipedia(下)在电影里,冲突元素被足够简练地复现了出来,甚至,《冰 2》还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诘问:技术优势的国家,伤害、剥削了弱势的原住民,该如何进行历史清算?
《冰 2》的回答斩钉截铁:毁掉大坝,不惜一切代价。
全篇的立意和高潮都体现在这破釜沉舟的一幕:安娜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在没有人救场的情形下,她以阿伦戴尔必将被淹没的代价摧毁了大坝,艾莎死而复生,身骑白马,追上洪水,分分钟拯救了阿伦戴尔。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影片又左又勇又生死存亡的悲壮气氛里嗅到了一丝黑色幽默:影片立足于萨米族历史,一边是惨烈的现实和你死我活的代价,而另一边,却是足以对任何困难进行降维打击的强大魔法,就好比迪士尼用半部影片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搭建出一个世纪难题,在我们刚开始跟着为难时,剧情却突然拒绝跟你一块凝重,一个反手用超自然之力将危机解除了。
当然,魔法本来就是迪士尼独有的 “问题解决方案”,而关键在于,在《冰 2》中,两手都要抓的迪士尼一边想用现实主义为童话增添重量和意义,另一边又想用魔法随时对现实引发的 “副作用” 进行找补:要上价值的时候就破釜沉舟、生死存亡起来,需要魔幻的时候就法力无边、两全其美起来,召之即来、予取予求。
魔法就这么变成了一条能兜住任何差池的加厚大底裤,它偏偏将赎罪的本质 —— “付出代价”—— 的意义给取消了。
你要是不满被糊弄,对方可是迪士尼,它永远可以特包容地告诉你,孩子,这只是个童话,阳光一点。
《冰雪奇缘 2》确实是童话,就像迪士尼在 95 年上映的旧作《风中奇缘》也是童话,它俩比肩而立,开创了伪现实主义荒诞讽刺童话这一流派的先河,里边全是令人五味杂陈的纯真,和阳光。
《冰雪奇缘 2》对姐妹俩母亲的刻画,完全炮制了《风中奇缘》:Once upon a time,阿伦戴尔的老国王 —— 姐妹俩的祖父,带着小王子来到了森林,准备举行大坝的赠与仪式,冲突爆发了,战乱中,一个北地人小女孩救了小王子一命,自己还偷偷藏进了回阿伦戴尔的马车里,莫名其妙地与刚认识的王子私奔了,这对战争眷侣,就是姐妹俩的父母。
在《风中奇缘》中,女主角宝嘉康蒂、原住民印第安部落首领的女儿,同样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庄迈斯,在印第安部落想要处决庄迈斯时,宝嘉康蒂不顾个人安危和族人的危险处境,挡在爱人与行刑者之间,呼唤大爱与和解。
仔细一想,宝嘉康蒂与艾莎母亲简直是一个人:她们都爱得义无反顾,对国仇族恨坚持失明的态度。
这样的爱情,是迪士尼主题公园的一块砖,从表面化解了剧情的冲突(宝嘉康蒂和庄迈斯的爱情直接感化了酋长,而艾莎母亲的善良搭救感动了自然之神,艾莎的魔力就是对其的嘉奖),又让西方话语在对原住民女子奉献自我的意淫中,完成了另一种更为优雅、合法和光明正大的征服 —— 毕竟,爱情就是最小的殖民单位。
如果说迪士尼对宝嘉康蒂如何爱上庄迈斯尚有杜撰式的铺垫,可艾莎和安娜的母亲怎么着就一见钟情追随王子了?
没有原因,没有主观能动,没有叙事,“私奔的野性少女” 沦为了背负着图腾、披风、神秘歌谣等符号的人形谜面。
母亲披着的毛毯是让北地人承认艾莎血统的重要道具,比母亲本人重要多了更核心的,两部片子都对真实事件进行了有的放矢的精心误解:《风中奇缘》中,宝嘉康蒂被邀请到英国,与女王签订了《和平协议》,在现实里,宝嘉康蒂是作为胁迫其父亲的人质被俘虏到英国的;在《冰雪奇缘 2》中,外来的女王良心发现,毁坏了自己祖父一手建成的大坝,但现实中的大坝之所以会降低高度,靠的还是萨米族人不惜以绝食相抗议的自救。
现实中两代萨米人的剧场创作:“我们是北欧诸国的狗吗?
是不必要的存在吗?
当野兽被杀光,鱼泡在石油里,然后呢?
” | 图源:挪威易卜生奖学金的演出 GHOST (Siri Broch Johansen),photo by Alexwood不仅意义是被消弭的,事件是被加了童话滤镜的,就连事件的双方,也是虚了焦的:水坝之争,本应是加害方阿伦戴尔和受害方北地人之间的一场一对一的 beef,但在《冰雪奇缘 2》中,北地人对老国王的历史错误从未有过正面的反应和评判。
缺失了对立的张力,和解就会沦为一面之词,最应当挖掘的两族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变成了一块特无瑕的处女地。
于是,迪士尼竟转而拽来了第三方 —— 自然之灵 —— 强行为北地人进行代言。
代言得好倒也罢了,可明明是阿伦戴尔单方面挑起的战争,自然之灵却只罚北地人,真令北地人有苦说不出!
北地人的态度被混乱莫测的自然魔法遮蔽,自然之灵取代了北地人坐上了谈判桌,对阿伦戴尔的赎罪进行了假模假样的裁决。
而据影片解释,艾莎就是第五种自然元素,是自然之灵亲自安排投胎的,关系相当于上帝和耶稣,谈判就这么变成了私了。
提炼矛盾是迪士尼动画所必要进行的简化,但转移矛盾是一种偷换概念,这是比起让艾莎用魔法保全阿伦戴尔,更深层次的懒惰。
现实是头衔、是引子、是一段足够响彻整个剧场的开场白,反正后面有得是魔法、爱、特效、和缀着珍珠和纱缎的漂亮裙子,他们不必提供一个回答甚至解释,只需要一个眼花缭乱、感人至深,能让观众忘掉问题本身的氛围,就能完成叙事上的平稳落地。
故事的最后,大家发现了艾莎和安娜的混血身份,都很激动,北地人在一瞬间就放下了从来也没想起来过的国仇家恨,纷纷表达着让艾莎女王干脆继任他们大萨满的意愿。
剧情在这里,走上了荒谬的巅峰。
假如血缘才是艾莎成为高地女王的关键,那么迪士尼就是将 “王室血统”的西方封建制度照搬到了萨米人的文化中,但萨米人没有王室,更没有世袭制;假如是艾莎强大的自然魔法征服了崇拜自然的萨米人,他们甘愿臣服于这位冰系大法师,那么将消解整个故事意义 —— 既然艾莎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她的降临带来的是不必付出任何代价的必然解救,而不是不惜任何代价的现实意义上的赎罪,那也更用不着硬加的 “合法” 血统。
当然,迪士尼为了不被人诟病为 “文化挪用“ 也下了不少苦工。
据《纽约时报》,迪士尼特地与萨米社区进行联络,后者派出了一支六人小队作为顾问,以保证影片细节的真实,比如,片中的服饰(gákti)和木质杯具(guksi)的设计皆有据可循。
可惜,细节上越贴近现实主义,《冰雪奇缘 2》就越显得动机成疑,影片使尽浑身解数地告诉你整个冲突确有其事,主动揽过来了这支要对 “历史清算” 和 “殖民原罪” 发声的话筒,但最终却用魔法回避了应付的代价,用自然之灵为弱势一方进行了代言,最后,又用一个 “宝嘉康蒂”似的前传,赋予了女王没法再正确的混血身份,乃至殖民的正当性,完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闭环,只是其中没有意义。
迪士尼的公主们已经尴尬多时了,传统的公主形象跟新时代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天堑。
这也是艾莎曾经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 —— 她不必去调和封建与现代,因为封建已随着她的父皇母皇一同逝去;她不必去强调先锋与权力,因为人们总能从她不明的性向中自助汲取出新时代的宣言,从她开始,西方小朋友的换装派对上,总有好几个艾莎。
价值观的矛盾已经被设定迎刃而解,可若迪士尼想借此更上一个价值,去介入更硬的种族/殖民/国家问题,就不能光凭修辞和取巧。
有网友给艾莎卸了个妆,“还原“ 了她的混血血统不过,《冰雪奇缘 2》确实为今后的电影提供了一个了不起的思路:只要给白人角色加上一个 “混血” 的前史,那 TA 就是跟亚非欧都手拉手的好朋友,相当于用一句 “往前数十辈儿,咱都是一个村的” 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至于 “怎么混的血” —— 爱,需要理由吗?
// 编辑:Alexwood
克里斯托夫在迷雾森林里唱起情歌的时候,有人发出了吃吃的笑声。
网友也在说,这是全片最大的笑点。
那种笑当然有笑话他的成分。
为爱所困的大男孩肝肠寸断一展歌喉,画面是一些明眸相对的温馨闪回,像极了20年前流行的男孩情歌MV。
克里斯可以算是人类角色男一号,但他的动机跟整个电影顶天立地的格局毫不匹配。
既不心系国家存亡,也不追求隐秘真相,甚至连雪宝那样掰扯一下哲学理论都没有。
只是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二话不说,闯进刀山火海。
这难免遭到耻笑。
你一个身手矫捷的大男人,不去拯救世界,不去笑傲江湖,从头到尾都在为一点小情小爱大费周折,有点出息好吗?
但他不理睬那些耻笑,他的脑海被苦恼占据:怎么说话才不会让她生气,怎么求婚才最甜蜜难忘,那个女孩为什么不说一声就离他远去,在他煞费苦心排练告白的当儿?
那个女孩遇到了什么危险?
怎么才可以在失去她前抓住她的手?
这样恋爱脑级别的痴情,在女王的劈波斩浪,在公主的舍身毁坝面前,卑微到几乎不值一提。
你甚至会怀疑,寸秒寸金的动画里给他这么多戏份,是不是暴殄天物。
如今,真情追求者会被称为舔狗,名人婚变会炸出无数“再也不相信爱情”,恩爱报道下总有留言在唱衰,迪士尼在新版《阿拉丁》都让王子准备离开公主/女王去潇洒远游,而爱情本身已经被各种公式概念理论解构到体无完肤……就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看到童话里有一个车夫小伙,近乎冥顽地把被人不屑一顾的痴情,坚守到底。
童话之所以为童话,童话之所以世代流传,就是因为里面总有些傻傻的人,去做一些他们发自内心认为正确的傻事,而他们也最终会感动和拯救另一些人。
迪士尼原创的童话,也应该如此。
流行金曲会被取代,视听奇观会被超越,冒险奇谈会变成俗套,价值观会斗转星移,但那些痴情真的存在,不移不改。
所有在美国做电影或者做动画的女孩子,一提到Jennifer Lee恐怕都有一份无法抑制的敬仰之心。
第一位执导迪士尼动画长片的女导演,打破玻璃天花板,然后一鸣惊人,成为第一位票房破十亿美金的女导演。
她是Frozen第一部的编剧和导演(与Chris Buck联合执导),也是迪士尼动画的首席创意官(Chief creative officer)。
Jennifer Lee戴着框架眼镜穿着牛仔裤笑笑走进来,其他几位大男人纷纷让座,工作人员也无不起立屏息凝视,毋庸置疑,她才是Frozen世界里真正的女王。
我对她有崇拜也有好奇,看她如何再次带领着艾莎和安娜,走向远方的魔法森林,展开一段新的旅行。
Q--《环球银幕》洛杉矶记者潘萌A--《冰雪奇缘2》编剧导演Jennifer Lee Q:六年前Frozen席卷全球的巨大商业成功,是否注定了续作电影的势在必行?
A:现在想想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2013年我们的观众们以极大的热情接纳了这样一部音乐剧形式的动画电影。
说实话,当时我压根没考虑第二部,拍完第一部之后我已经进入别的项目了。
但我每次出差,去到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总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问我,艾莎的魔法从哪来的呢?
为什么艾莎有魔法,安娜没有呢?
她们爸妈到底去哪了?
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还有故事没有讲完。
所以当我们(和联合导演Chris Buck)跟迪士尼说,我们还想再做一部Frozen,公司也很意外。
Q:这六年期间你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编剧和导演之外,还出任了整个迪士尼动画的CCO,监管所有正在开发中的项目。
对你来说,这一次创作故事的过程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A:我还是尽可能地让自己回到第一部创作时的状态。
决定做Frozen 2的第一天我就把Robert和Kristen Lopez夫妇找回来了(Frozen 1的作曲家),我们每天都会通电话,沟通故事和音乐上的新想法。
至于说到在公司的其他工作,有时候确实各个项目的时间表都咬得特别紧,多亏有制片人Peter帮我协调。
每三个月我们都会内部放映一次草稿,邀请其他项目的导演和编剧来看和提意见,然后再修改推进,我到8月的时候还在调整剧本。
Frozen 2的整个团队有上百人,是他们让我能写得更好,给我更强的想象力。
Q:跟第一部Frozen相比,Frozen 2在动画技术上有哪些新的成就?
A:毫不夸张地说,Frozen 2可以算是迪士尼史上技术最复杂的动画电影了。
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总是异想天开,然后交给动画和特效团队回去研究。
哪怕他们拿到之后完全不知道怎么办,要从零开始摸索,也没有一次跟我提出剧本哪里需要“收着点”。
他们永远会为了好故事去挑战以前从未实现过的。
我很期待观众去发现第二部中人物更加丰富的细微面部表情,有时候不需要对话,就可以读出他们的潜台词。
Q:那么这部电影中,技术上最难的挑战又是哪些呢?
A:我总是说故事是最难的挑战。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话,水中马Nokk肯定是一个难点,它整个形态都是水做的,而且还在海中奔跑,又要跟艾莎的冰雪魔法大战,等于是水叠上水再叠上水。
还有风之精灵Gale,如何展现一个无影无形,又有强烈个性的自然元素角色。
比我们想象得要困难很多,需要大量跨部门之间的合作。
Q:安娜和艾莎的姐妹情是Frozen系列最重要的情感内核,在第二部中这两姐妹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A:我觉得在这一部中姐妹俩长大了,在艾莎与安娜的身上更加体现作为女王和公主必须要担当的责任和领导力,就像伊丽莎白一世一样,一位真正的女王是必须肩负国民重任的。
安娜在第一部的时候是勇往直前的,但她现在什么都有了,姐姐爱人和朋友都在身边,她很保护这一切。
而对于艾莎来说,她曾经害怕与众不同的自己能否被其他人接受,当她被接受了之后,她会发现其实命运对她有更大的召唤。
而且第一部电影里其实她们俩没有多少在一起的戏份,这一部可以看到更多姐妹俩一同经历的旅程。
并且她们都在这场旅程中看到了之前没有在对方身上发现的品质。
Q:你觉得这次还有可能创造出像Let It Go这样的超级爆款歌曲吗?
A:在跟作曲家讨论的时候,我们谈到一个比方,如果把第一部Frozen电影看作是一出百老汇音乐剧的第一幕,设置故事环境,构建主要人物,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幕了,可以更深入,更复杂,也更富有情感。
同样的,这一部的音乐,也会随着人物的成长而变得更成熟一点点。
Q:第二部Frozen中有埋新的彩蛋吗?
A:有时候我都不知道哪里有彩蛋,很可能哪个动画师偷偷塞进去了一点小东西,然后过了一年以后再发信息告诉我。
不过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第一部中有一个彩蛋,居然到现在还没人找到!
我们经常会上网搜各国网友的详细彩蛋贴,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到那一个,哈哈!
============发文前又顺手查了下,截止到目前《冰雪奇缘2》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3.7亿美金,打败了自己的前作,成为影史票房最高的动画片,冰雪女王再次创造了新的历史。
时隔六年,冰雪奇缘第二部终于上映了。
迪士尼动画向来少有续集,得益于冰雪奇缘第一部的大卖,第二部依旧是制作精良的合格合家欢大电影。
我一般不对电影做太多政治解读,更何况这是一部童话电影。
所以这个童话里让我忍不住想要多嘴的地方,就是本片,或者说整个好莱坞存在问题的地方——政治正确下错误的环保主义观念以及可耻的族群刻板印象。
联系到最近瑞典小女孩刮起的西方环保风潮,这些问题显得愈发严重了。
所有这些放到最后说,先谈电影。
一、剧情和技术在看过第一部的基础上剧透:北境森林藏魔法,国王祖父起异心。
建坝虚情助北境,实则图谋灭其国。
大战一场精灵怒,封林闭境三十年。
国王夫妇航行远,从此阴阳绝往来。
阿伦戴尔突遭难,姐妹齐心探缘由。
千难万险情更痴,众人分离各其途。
身世之谜终揭晓,父母结缘大战中。
姐姐仙力天赐予,妹妹注定当国王。
毁坝保城神操作,北境解封人团圆。
阿姊北境常巡游,阿妹守土待姊归。
整体剧情平铺直叙,采用了典型的三幕剧:起因(国家遇难)——发展(出发探因)——结局(顺利解决)。
平稳到没有大的波折和真正意义的反转,大概是因为写童话故事给小孩子看确实不能太烧脑,所以在此就不作为其一项缺点了。
这种“祖辈的阴谋和神秘的身世”题材如果按悬疑大片架构进行打造,完全可以轻松超越第一部,然而它被童话的框架束缚,没法做到。
男主角除贡献了一首美国上世纪风格的情歌外依旧全程打酱油。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全是功能性人物,重点剧情都落在两姐妹身上,使观众可以始终关注她们俩,共情体验不会被经常打断。
CG技术上的突破有很多,于是整部电影都很养眼,每一帧截图可当壁纸不是假话。
尤其是对“水”的表现,有一段姐姐在大海中驯服水元素的动作戏,水元素化身为马与姐姐战斗,其动作之流畅、质感之细腻,目前市场上所有动画成片无能出其右者,建议去电影院感受。
在所有黑屏字幕结束后有个彩蛋,意义不大,可以不看。
二、缺点1.歌曲其实本作的歌中规中矩,没有难听的,但缺少“Let it go”那样出彩的。
最重要的还是那四个字——审美疲劳。
六年了,整个迪士尼的曲风几乎没有变化,今年阿拉丁的歌和冰雪奇缘的歌虽然不是一个人写的,但居然能听出同一种味道,只能说迪士尼的作曲家们守旧且同质化严重。
全片最好听的是片头和片中的哼唱,这里做个特别推荐,在原声专辑里分别是“Introduction”和“Iduna’s Scarf(第1分钟到1分40秒的部分)”这两首曲子。
2.错误的环保主义本片剧情其实没什么过失,甚至各方面都小心翼翼的进行着政治正确(比如毫不意外的,这个白人国家城堡里的将军又是个黑人......),所以环保方面的政治正确也混了进来。
毁掉自己祖父为北境建设的大坝就能拯救大自然的魔力这个设定,实在是太糟糕了。
虽说祖父建坝的目的不单纯,但是设定这么简单粗暴,很容易让小孩子错误理解为:大坝不是个好东西,就是它破坏了自然生态,所以魔法四大元素才会生气封锁森林。
如果我所料不错,肯定有小孩子看完要问父母“三峡大坝好不好”这个问题,而很多父母回答不好这个问题(需要的专业知识太多了),然后小孩子们就会直接认定片子里肯定是对的,大坝就是个坏东西。
这样错误的环保主义,糟糕,太糟糕。
如果我来写剧本,肯定不能直接毁了大坝。
大坝在枯水季节能蓄水,多雨季节能防洪,多好啊,干嘛要毁了呢?
直接加装改造一个可以控制的水闸就好了嘛。
四大元素不得劲,竟然全赖这个大坝,明明人心才是最坏的啊!
技术无罪啊!
不要用错误的环保观念一直误导小孩子啊!
就算是动画片,也请严肃设定好吗?
3.可耻的刻板印象那些一看就是披着印第安人马甲的北境人民,高喊着他们只相信自然,不相信阿伦戴尔的军人,似曾相识对不对?
又是纯洁善良的土著遇到良心未泯的白人的《风中奇缘》式设定。
迪士尼特别善于一个模式在多部片子里反复套用。
套用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刻板印象早就该过时了。
印第安人就该热爱大自然?
美国人没踏上北美洲前,人家已经烧了几千年的森林,杀了成千上万的当地野生动物,灭绝的物种一大堆。
美国人搞殖民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不是东西,但为了赎罪,就在文化作品里到处把印第安人设定成热爱大自然的小白兔,还通过强大的文化宣传强迫全世界人民接受这种观点,这根本就是颠倒黑白。
而且事实上,美国还在逼迫印第安人按照古老的方式生活,这样就显得上述“赎罪”行为尤为可耻。
印第安人也要现代化呀,凭什么给别人打老旧过时的标签?
立几个图腾,有着萨满教似的原始信仰就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一刻也不能分割了?
那最热爱大自然的是我们中国人和非洲土著,甚至是太平洋岛国食人族土著啊。
用一些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各个种族,然后把这些标签映射在全世界人的脑海里,这是好莱坞的一大罪状,只是很多人到现在还浑然不觉。
大家都是人类,一些落后的民族住在森林里,只是没有能力现代化而已,求求好莱坞不要再给别人贴什么热爱大自然的标签了。
一旦有机会发展,人家立马大面积焚烧森林,开垦荒地种玉米。
你们没给人家大部分祖先活下来的机会,却要求他们少数活下来的后人继续过这种森林原始社会生活,美其名曰帮助他们维持了热爱自然的传统,我可去你的吧,这种印象就是在阻碍其他民族发展,践踏其他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凭什么别人就要按照你的设定老老实实呆在森林里茹毛饮血,怎么他们就不能和阿伦戴尔人一样建立起大城市?
如果这么设定了,故事会讲不下去吗?
完全不会。
就因为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潜意识里就喜欢设定这种热爱自然的落后民族。
还敢说不是好莱坞把刻板印象强加给普罗大众吗?
能写好故事的好莱坞编剧们全都被这种充满刻板印象的意识形态洗脑了。
本片没有直接描述这些事情,但是这种刻板印象设定让我无时无刻感受着那个高高在上、不断给每个种族打标签的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压迫。
明明是人心攻伐、不能互信的故事,非要整这种印第安人的幺蛾子。
要我说,大坝不仅该建,阿伦戴尔人还应该帮助北境人民现代化,而不是让人家一直住帐篷。
要传达真正的真善美,不是把别人限制在所谓热爱自然的刻板印象里,而应该帮助人家真正建立美好生活。
神仙姐妹俩,把阿伦戴尔统治着,把北境的魔法元素安抚好了,却继续让北境人民过游牧生活?
妥妥的美式价值观。
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就是要在蒙古草原上建设大量呼和浩特、包头这样的大城市,让游牧民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
还在把风餐露宿当成美好生活并向全世界散播的好莱坞价值观,希望你们早日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评论里有人告诉我影片中北境人的原型是北欧的萨米人,不是印第安人。
那么,特此更正。
不管他们参考的是哪个民族,我依然保留上述观点:我反感用刻板印象去描述这些落后于现代的民族,并把他们和热爱大自然强行联系起来,还要求这些民族在现代继续表现所谓的“热爱大自然”。
9102年了,还有萨米人在森林里过着原始社会生活,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热爱大自然,他们一开始是被其他民族赶进森林的。
有人肯定反对我的观点,为了避免一再浪费口舌,我就直接把已经发生的对话放在下面。
你们认同他或我都行,反正大家心里有数了,多余的废话也就不用说啦。
对这部电影打五星,我恐怕是有点不客观不公正吧。
冰雪奇缘1上映,2014年,我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我养的狗还在,我的父亲还很健康,我意识到我刚刚好寻找到了自己的魔法,并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看着年轻的安娜和艾莎各自经历的一课,笑着点点头,感动的时候,抹几滴眼泪。
电影是一个童话结局,大家走过青春的迷茫,拥抱无限的人生。
当时,人生对我来说,也是无限的。
王朔怕得满地打滚的岁月无情,于我而言,只是文字。
后来,一去六年。
坐在影院,音乐响起时,我突然想到姚贝娜早已不在人世,于是,毫无征兆的,就泪流满面。
果然,安娜一出场,就暗示着人生无常,然后,人生的难纷至沓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上帝视角看,众生都是刍狗,所以呀,安娜一时的绝望,或许观众未必买账,这实在是无可厚非。
然而,安娜的英雄主义,却是成年人的英雄主义。
什么机智勇敢,什么深明大义——都是无可奈何,总要走一步,最好是,正确的下一步。
哪怕是眼前的苟且呢。
是的你只是一个平凡傻逼并没有去面对大地巨人,但是,也必须用这种方式把你大写并标粗——你是一个英雄。
如此,何尝不是一份温柔的礼物:有些人绝望过,这是对他们的褒奖,有些人正在绝望中,这是对他们的鼓励。
至于艾莎,她承担了成年人的另一个主题—— 搜寻父亲的历史,并接受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和解。
最后,姐妹两非常成年人的,各自挑起了担子,各自为家,聚少离多。
成年人的一切呀,真他妈的是戳心戳肝,什么无常、离别、责任、绝望——成年人就是这样的。
好把,她们都笑着,奔跑着,沐浴在阳光里。
但是恐怕大家都知道,你这个年纪的人,是时候,来面对这一切了。
怎么面对?
走正确的下一步吧。
还能怎么样呢?
看到冰雪奇缘2在豆瓣上才获得了7.3分的打分,感到十分不解。
思来想去,觉得大家可能是把它当做一部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来看了。
的确,从公主电影的角度来看,确实让人不过瘾,竟然缺少了最重要的角色——男主角!
勉强来说,只有一个傻傻二愣子一般的男二。
没有勾搭暧昧,没有男人来救女主于水深火热,根本勾不起观众的少女心嘛。
然而!
你见到哪个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是靠谈情说爱撑起来的?
人家的故事线明明都是“主角获得超能力”(美队,蜘蛛侠,蚁人)→“主角失败后自我成长”(钢铁侠,雷神)→“主角(在小伙伴的帮助下)靠超能力拯救了世界”(所有漫威超级英雄)嘛!
从这个角度再看冰雪奇缘,是不是很顺理成章的就能看出来这其实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了?
——超级英雄Elsa在第一部里学会了与自己的超能力共处,在第二部通过成长获得了更多酷炫的超能力,并拯救了自己的国家(小镇)。
完全符合超级英雄电影的故事线!
对比下来,你就能感觉出冰雪奇缘2是多么清新脱俗的超级英雄电影了:画风是一片唯美的冰雪世界,打斗场面就是看女王各种用冰作画完全不血腥暴力,在海里驯马那一场打斗简直太美太酷炫了有没有!
女王不止能操控冰,还能操控风火水土了,这是连惊奇队长都要赶不上的节奏了啊!
而且,主角这么牛了,她的妹妹既没有成为炮灰为姐姐牺牲,也没有和主角(像雷神洛基那样)相爱相杀,而且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一把女主!
多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多年前迪士尼有一部傻白甜电影叫Enchanted,讲的是动画里的公主穿越到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男人谈恋爱的故事。
鉴于我们的Elsa这么厉害,完全不输雷神浩克绯红女巫奇异博士,呼吁迪士尼让Elsa也穿越到漫威宇宙次元,加入复联,成为新一代漫威超级英雄!
非常期待看女王与小蜘蛛的互动了。
😘
為什麼說frozen是對原有公主故事的顛覆?
這無疑是位置問題:女性變成了各種意義上的領導人,這一權力位置的交換則是凝視的角度的改變:公主永遠處於男性主體的凝視之下。
所以女王的出現帶來了一種視差:這一凝視角度帶來客體的幻影,即為了尋找主體性,女性客體變成了另一突破禁忌的動力。
所以說frozen的整體設定是大膽的,乃至第二部的主題甚至比起第一部還要大膽,Elsa去尋找神話,即脫離象徵而沉入想象,這一穿越幻象的嘗試是危險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她的目的,即幫助王國脫離危險,但是她卻“錯誤”地進入了危險無比的大地,並且面對無法理解的自然之靈。
這不就是實在界嗎?
甚至我們可以見到這一刺痛:在外面的文明是防止這種完全沒法象徵化的實在的,但是母性超我調動出了淫穢意識:Elsa的父親和母親就是來自大地的偶然結合的姻緣,這裡的消亡的父母的隱喻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拯救和守護,一方面卻是無窮的慾望,這不就是母性超我的淫穢嗎?
父親為了尋得原樂以進入實在,最後卻險些被吞噬,最後只能回到象徵(來自大地的Elsa的母親救了他,其實就是能指鏈的重新縫合,這也暗示了Elsa的命運)。
所以,如果只是拍Elsa在王國之內,完全沒有意義,她必須要脫離父系法律去尋找這一盡頭,即律法的頒布者:父親,但是這一盡頭就是神話,也就是非理性的情緒和不可追尋的無窮的原初狀態。
被壓抑的符號母親恰好是在實在界呈現:即自然之靈的缺失,這本來是母親的位置,而Elsa再這種無目的的生成中發現了自己的命運所在,那就是回到母親那裡,而不是聽從父親,Anna也是這樣的,她最後發現了父親的陰謀而且拒絕妥協。
到這裡看起來frozen2是極其激進的,但是,最後Anna和Elsa仍然繼續了這種分工,即父(象徵)母(實在)的差異和分離,這也是大地和真實人類的隔閡,這麼說下去,大地仍然是象徵之基,卻只是一種和解,而不是一種真正的融合:Allen Dell仍然需要父系律法,Anna要接受父系律法(結婚)並且成為這一網絡的核心(國王),Elsa就變成了和平大使:這就是和解,Elsa事實上變成了一個半神,並且只要有這一個行走的神靈,就不能彌合這人和自然的差異。
從國家角度來看,這就是總統,從家庭角度看,這就是家長,所以第二部最失敗的就在於,客體是永遠的客體,而主體所需要的是禁令,卻又要淫穢的母性,在此,調解都是假調解。
在ktv狂哭的感觉
不蛮好看~
花一张电影票的钱逛一次迪斯尼主题乐园,感恩!
我突然想起了《大话西游》:你看,现在是姐姐救妹妹,一会儿就是妹妹救姐姐。
没有第一部好看,这个国家可能都没有我们一个村那么大,而且设定很奇怪
❶老规矩:随时开唱没商量;❷贴(心虚)心地安排雪宝回顾前情/片尾彩蛋再次重复这一手法,并无喜剧效果;❸追溯魔法森林、阿伦黛尔的历史,深入阿塔霍兰。小幅填坑,进一步完善世界观;❸以前还没觉得艾莎这么美;❹水灵(海·马)惊艳,海底的惊悚感昙花一现,也是惊喜;❺官方自嘲:艾莎再次面对《Let It Go》,难掩羞耻感;❻《冰雪奇缘》:王子不是好人/《冰雪奇缘2》:国王不是好人;❼高潮:平衡了各人发挥的作用。安娜解决主要危机,艾莎没沦为花瓶,克里斯托弗也没沦为陪衬。
狗尾续貂,然而,沉迷Elsa的美貌无可自拔。
想了一下第一集为何成功,大概是其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敢和深入内心的真情。而这部为了迎合观众期待所采用的保守策略,则与其初心背道而驰。平庸的叙事进展,混乱的歌曲编排都显得六年的期待无所必要。当然影片并非一无是处,雪宝消失安娜觉醒那一段足够触动人心,相信每一个在黑暗中呆过的人都感同身受。
能再看到Elsa还是很感动的,但是编剧不太行,我能看到他尽力了也没编圆回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剧情动力,所以人物性格有些地方崩得厉害,动画也显得演绎很用力。有彩蛋。可以一看但是有点失望
一眨眼6年了,时间如梭,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却得了抑郁症,电影画面美轮美奂,现实世界千疮百孔,这样的故事已经不再属于我,但我还有看他的理由,总要活着,哪怕是骗自己,还有美好,还有美好~
等了很久很久的彩蛋,以致于第一次和影院工作人员攀谈起来,他说看了彩蛋就会知道电影白看了,这真有点夸张了,不过整体真的是比较平淡啦。
第一部:骑白马的王子不一定是好王子。第二部:骑白马的公主一定是好公主。
没的夸又离不开,迪斯尼快成为电影界的春晚了,这转型十足给力呢。技术至臻,艾尔莎的数个片段很有成长活力,zz性的认知、诉求与行为则很小孩子家了,maga无望呢(滑稽)
《冰雪奇缘2》预告片诚不欺我,尽量IMAX和杜比视界才能对得起贯穿全片的美术水平,世界观的扩大带来了远超越第一部的冒险&奇幻元素,给视效充足的发挥空间。(秋&冬这个视觉基调简直是帧帧戳心,Elsa真·极限·颜值)至于角色关系,只要稳就是赢,毕竟该该破该立的第一部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种颠覆性的惊喜也是不可复制的,这种处境其实和《沉睡魔咒》很相似,但《冰雪奇缘2》主创团队的处理就好得多。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是两处对喜剧元素的处理,雪宝真是个讲故事抓重点的好手hhhhh(千万别错过彩蛋,也是一段雪人型小剧场)另一个是男主,效果类似于《无敌破坏王2》中对公主电影的戏仿,只不过这次特别有八九十年代抒情摇滚MV的鬼畜感,尤其是在片中就可以和其余歌唱段落形成迷之反差hhhhhh!
为啥我要看两个公主玩一百分钟塞尔达?
好像不适合孩子看吧,海里那段堪比恐怖片大白鲨。造型是好看的,坐在电影院里想伸手摸Elsa的头发和脸
冰雪MV:奇缘2,MV太多,少了些原有的叙事,画面依然很美,看来因为上一部let it go的大火在这一部里加入了很多歌曲,这也没什么不妥,只是可以少一些。
美国人终于承认对native American做的糟糕事情了;Elsa问Anna说她有一个问题,我还以为她要跟安娜求婚了【喂
《艾莎传说:冰野之息》
剧情内容和逻辑略糊弄,但特效画面是真的牛逼得没话说。看到评价称这是关于 “神话人物Elsa、童话人物Anna和同夫男主Kristoff” 的故事简直精准😂感觉全片最有记忆点歌曲就来自同夫男主复古又戏精的八九十年代情歌男团质感献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