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冷峻如达内兄弟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也不能免俗地滑入温情底色。最佳导演倒是没啥意见啦,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手法稍微有点平铺直叙了些,人物也的确沦为了装置「行动」的机械木偶。
新移民、家庭、青春、网络、穆斯林。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遮蔽的历史因素或是作者隐藏的态度。其实我觉得男孩最后刺出去还不失为一条忠于信仰的蠢汉,求救就变成了懦弱蠢汉,连“愚勇”也没了,不仅一点好感不剩,还等于彻底否定了这个“人”。但是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反问号——我们怎么办,他们怎么办?
20220421重看 | 校字幕,好像变好看了一点呢。
2.5 既然采取现实主义策略,又为何如此避重就轻?游移于景观之间,几未触及在背后支撑着诸多景观的任何结构。即便肉体或是终结之一,但这样的终结如何“继然可能”终究未被呈现。我只能说如此的现实主义批判早已为其自身所消解。我为何不去看新闻纪录呢?@2019欧盟影展
耐着性子看完一个被洗脑的青少年宗教极端狂的系列疯狂行为,单人秀比得上挖掘机上下翻土了!无聊的Max版
可能心里真的有火的时候 全世界都只能是助燃剂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在信仰上排他性很严重的少年阿迈德,在农场劳教被他人关爱照顾,意志逐渐被瓦解,尤其被一个非宗教信徒女孩亲吻下芳心方寸同时大乱,偏激的认知开始瓦解。但是问题来了,周围的人凭什么都以宽容、博爱的心态来对待阿迈德?这里面给到观众的理由不充分。比如女孩和阿迈德认识多久就主动亲吻阿迈德?阿迈德有何魅力征服了女孩?这些类似的对阿迈德的关爱在片子中过于功能化,为了表达而设定,太简单粗暴了。影片很沉闷、节制,你可以说这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但看起来不免会觉得有些枯燥了。
重刷非常有趣,有趣在我疯狂回忆当时在影院看20分钟结尾的时候我怎么理解的,大抵是一个coming-of-age 电影的男主角用坠落的方式为自己的(宗教?)叛逆买单。// 20191209 @欧盟影展 记错时间错过开头,待重刷。
你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我们得以从电影影像中窥见到世界的另一向度。 冷静克制的镜头移动对应着年轻阿迈德无比鼓噪的内心,然而最后却又回归至少年的本心上,因为从阳台跌落下来后,阿迈德说出的名字不是“真主”。而是“妈妈”。
达内式的对世界情态和个体本身复杂的呈现,从来都不是通过摄影机对暧昧世界忠实的捕捉得到的,而是借由一种凝聚在精妙剧本中的人间观察和极度操纵的场面调度实现的。但当这个镜头指向一个达内兄弟系统之外的他者时,《年轻的阿迈德》却空前的避重就轻,原教旨主义者强硬设定以及最后达内时刻“反转”,都像是对一个不可知不理解对象想当然达内式人道主义硬坳,还剩下什么呢?达内再一次模仿达内拍了一部进戛纳主竞赛的新片?
同样拍闷葫芦,单车少年那么鲜活,阿迈德的内心戏就真的都只憋在内心
中间那是穿插了点儿宗教极端主义版的怦然心动??小男孩一心害老师,然后摔了一跤就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了?这样讲故事不是耍流氓吗,浪费80分钟
对宗教理解得可能是不够吧
能看到很多前作的影子,不得不说达内的每一场戏都是精准狠,但缺点是也让人感觉功能性有些太强烈了。这个结尾真是又暧昧又狡猾啊!
活着的时候信谁,或许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死的时候,喊谁的名字。是“妈妈”不是“安拉”。
片末久违的又一次“跌落”调度实现了达内兄弟近年来最强的一瞬影像煽动
全片最喜欢的段落是在红草根地里,女孩问阿迈德:你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
2.5 你看他往高处爬就知道他一定会摔,这样的定番情节又一次在黔驴技尽时出现了……少年猜忌中的疗愈旅程充满了这些留有痕迹的剧作行为,并比较愉快地以“被和解”作为结局。
句句牢固的信念,到最后还是让人本身的欲望冲破了壁垒,徘徊在生死间,恐惧让阿迈德变回了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