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班牙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推出了自己惊艳的电影首作。
超现实的世界观,现实的恐怖隐喻,加之禁闭压抑的小空间死斗。
他成功的在90分钟的影像里把一个失控社会的画像浓缩进333层的暴食地狱。
时隔5年,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终于带着《饥饿站台》的续集,严格说是前传重回网飞,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今年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之一。
尽管正片中一贯的美术画风让人满意,主题依然充满隐喻。
但在实际内容上,导演就有点缺乏突破了。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
有人想吃披萨,有人想吃可乐饼。
有人选择带一幅画,有人选择带一本书。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一致的,333层的垂直监狱坑。
Perempuan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她的室友是名为Zamiatin的胖子。
两个新人还没意识到命运将会如何发展,就被迅速卷进了垂直监狱的势力之争中。
垂直监狱分为忠诚派与野蛮人,前者遵循他们约定成俗的律法,每个人只吃自己入狱前所选的食物。
如果进来前选了披萨,那除了别人愿意交换外,就永远只能吃披萨。
野蛮人则鼓励毫无约束的自由,谁在高层谁就放开了胡吃海塞,不必在意下面楼层的死活,他们认为这是无错的自由。
Perempuan和Zamiatin加入了看上去更加合理,也能保障更多人利益的忠诚派。
不过Zamiatin并不严苛的遵守忠诚律法,按理说律法殉道者的食物应该完全销毁,但他老是爱偷吃一点。
对二人来说,一开始的24层,那日子还是挺不错的。
但当他们来到175层时,一切都改变了。
同样的世界观,同样的开场,666人的暴食地狱。
不过因为有了前作的基础,导演没有在营造超现实奇观和设定上费任何力气。
角色出现,食物送来,像早晨醒来一样稀松平常展开了故事。
而故事的重点也被迅速的抛出,忠诚与野蛮的派系之争。
相较于解读空间更大的第一部,导演对续集的社会符号做了更多具体的表述和暗示。
首先是电影发展到第一次惩戒,上层的男人在打斗中下到Perempuan这一层,他告诫二人律法并启程下降去寻找受膏者。
这里最直白的对电影后续的暗示,其实就是Zamiatin对这位殉道者的称呼——罗伯斯庇尔。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
罗伯斯庇尔作为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的关键领袖,毋庸置疑的守护了革命成果。
但罗伯斯庇尔也认为,实现公民道德提升的方法就是流血统治。
他的恐怖统治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以至于最终在热月政变他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在电影这里,Zamiatin就用罗伯斯庇尔作为外号,非常清晰的暗示了忠诚派的实质——恐怖统治,极端的秩序。
他们的行为虽然在维护革命成果与秩序,但其手段是恐怖残忍的。
在Zamiatin赎罪自杀后,Perempuan在新楼层遇到了一位独臂女人。
二人擅自参与了对野蛮人的打击行动,本是对律法的维护,但却遭到了Dagin Babi的非人惩罚,原因只是不符合那个不成文的律法。
独臂女人之前也说,她和室友因为帮助一个快饿死的人而遭到惩罚。
Dagin Babi的登场,是把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彻底融入了垂直监狱。
他维护律法,用恐惧和流血来达成秩序的塑造。
表面上看,Dagin Babi维护了忠诚派完美的乌托邦革命。
但他的所作所为,只有恐惧能制服野兽,完全符合罗伯斯庇尔纲领“恐怖只不过是迅速、严厉、不屈不挠的正义”。
忠诚派的律法,也是罗伯斯庇尔一些理论的延申。
像是最主要的食物分配,罗伯斯庇尔在粮食危机时提出粮食不是通常商品,反对完全的自由贸易。
同时,他还创立了宗教性质的所谓“最高主宰信仰”,所以真正盲目的Dagin Babi的宗教色彩不只是宗教暗示,是完全还原了罗伯斯庇尔的疯狂。
在谈忠诚派的结局时,先回过头谈谈野蛮人。
在忠诚派眼里,野蛮人贪婪而无视秩序,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系统崩溃的裂痕。
不得不说,他们的评价并没有错。
野蛮人倡导无节制的自由,把一切踩在脚下,这种主义带来的是当然绝对崩溃,从生理到精神。
在遭到Dagin Babi的围剿,而导致完全没有食物到达野蛮人聚集层级时,我们亲爱的老朋友,第一部中的老头Trimagasi提出了救命理论——我们可以吃下层的人。
非常自白的互害,人吃人社会的具象化,一步一步吞噬更加弱小的存在。
结局时,两派大战而无一幸免。
主角Perempuan,她认可忠诚派的团结,反对他们的恐怖统治。
她参与野蛮人的反抗,但没有吃一点人肉。
可以说,她是这部电影的理中客——都不支持,两种所谓的秩序与自由都是建立在血肉之上的,终极秩序和终极自由都是不行的。
那答案又该是什么?
导演很明显也说不出,所以抛出了第一部一样的结尾。
Perempuan找到画作后,把画布撕碎吸入嗓中。
窒息晕倒的她没有吸入昏迷气体而看到监狱管理人员在把尸体捆起来送333层,他们还把一个男孩送进这个最低层级。
幻觉中,她有吞食男孩的生存欲望,但最终她选择把男孩送往高层——只有他们才能上升,你的旅程结束了。
这其实让我想起了《我们》,这部反乌托邦小说的作者也叫Zamiatin。
《我们》中有一处情节,是有人算出了革命尽头,主角稍显失落又重振精神——谁说这次就是那个尽头呢?
作为成年人的 Perempuan结束旅程进入监狱下的亡魂之地,而那个男孩会继续完成她未尽的使命,精神是没有尽头的。
除了两种派系与女主的选择,电影中还有更多的社会与个人意向。
比如男孩来到333层之间的金字塔场景,第一幕里各种种族的小孩有秩序的转圈玩滑梯,第二幕便出现了争夺与崩溃,达到塔顶的男孩就被送到了333层。
更多的种族隔阂意味,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的体现。
电影中第二重要的部分,感觉不是很社会寓言。
Zamiatin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说了无数的谎言,他在面试时说人们怕他,对Perempuan说自己是个数学家,因为无法理解√(-1)的虚数意而远离家人朋友。
真相却是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和失败者,被妻子赶出家门,被父母送进监狱。
他不是数学家,但他说的是对的,他的人生就是虚无的,无法接受现实的谎言组成的。
Perempuan的人生同样充满了谎言,曾经很多人建议她,把那物理意义上尖锐的艺术品做好安全防护。
但她没当回事,结果男朋友的儿子失足滑倒被扎死了。
Perempuan聘请律师打赢了官司,把这个艺术品高价卖了出去。
光鲜亮丽的表面,内心是真正的忏悔和痛苦。
二人的命运都走向了接受现实,Zamiatin自杀化作火光落下垂直监狱。
Perempuan承认自己的罪孽,在没有时间概念的亡魂之地,她遇见了第一部的男主Goreng。
二人明显相识,并且拥抱在一起完成升华。
感觉Perempuan故事中的男友,很有可能就是Goreng。
接受自己的罪,方可离开地狱。
Perempuan所寻找的画作,是西班牙艺术家Francisco de Goya的El Perro。
这幅画有很多解释,也有科学考证之类的说法。
大多数理解,还是把这幅溺死的狗比作溺死的人。
黑色阴影代表某种力量的吞噬,而人已经无力脱身,只能抬头寻求希望。
其实就是这层意味是契合进两位主角的,绝望的人生和寻求救赎的牺牲。
总而言之,我觉得最可惜是监狱外势力在该片中的完全缺席。
导演其实并没有在这部续集兼前作的作品中对原本世界观做出更多的挖掘和突破,而是塞入更多的理念和理论。
像是一开始一个人乱来导致其他人也乱来的破窗效应,后面的毁灭自由和罗伯斯庇尔寓言。
其实这都不是对原本作品的深耕,因为导演下次搞个黑白人种或者白人等级,在这个影像社会试验场里搞个反纳粹或者反种族歧视都完全没问题。
另外导演在采访中表示,电影世界观中这个垂直地狱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存在,结局处那一个个护送孩子到达监狱底层的就是不同地区的人。
属于是辐射里的避难所了,其他设施甚至可以扩展更改内部规则,为续集挖好了大坑,甚至翻拍都准备明白了。
目前来说,看完这部前传,饥饿站台原本的规则已经可以放弃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相较于第一部感觉逻辑稍稍有点没跟上 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 但是一股儿脑的全部倾倒在第二部有些让人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
⁻大致认定为第二部为前传 在挑战人性的"游戏"面前 也曾有先人制定规则。
随后又出现一批批挑战反抗者 互相抗争、伤害。
而领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个个新思想的诞生。
在思想还未证实之前 大家都选择默默服从规则的安排 可等到在那批人中出现了反抗者。
一个不一样的发声与思想出现 即便规则被认定有利于所有人 可并非所有人都是乖乖听话的 他们又引领着一批人去挑战权威与规则。
相互抗衡的两组思想以死亡作为代价警示下一批人群。
而从被挖去双眼的规则守护领导者话语中不难得出此前也有不同的声音执行者与逆反者 而他顺从了最后胜出的那方 并笃定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随从者 可能有思想的苗头 但都是等待着那个勇敢的领袖发声又或经历惨痛的代价而做出适应那个站台 那个社会的抉择。
⁻人性也是经不住猜测的 看似平和天真的面孔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醒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或许是为了自保 有警惕意识 但在站队及出卖的那一刻 人性又一次彰显了其可怕的面貌。
⁻孩童们由最初的秩序玩耍直至最后的哄抢登顶 显然 这套人性的法则并非专属于成人世界。
而胜出的那位登顶者却被带至了成人游戏中的最后一站 最险恶的不可见底的希望渺茫的那一层。
这是惩罚还是胜利 又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性挑战。
⁻可能那些孩子代表的是成人内心最纯真善良的那一块净土吧!
这块净土或许是在人们内心各种思想碰撞中所诞生的的呢。
可即便胜出也仅仅埋葬在人性测试的最后一个关卡。
注意:以下内容出自deep seek的总结,已经上映一段时间的影片,有一定时间沉淀的,我觉得可以直接和DS聊观感,比自己翻影评简单直接多了。
《饥饿站台2》作为《饥饿站台》系列的前传,延续了垂直监狱的极端设定,但通过更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角色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制度、人性异化与权力博弈的主题。
影片以更黑暗的视角揭示了监狱系统的起源与运作逻辑,并通过角色的挣扎与选择,展现了导演对社会阶级、资源分配和人性本质的批判性思考。
一、前传故事的核心情节监狱系统的形成与规则影片设定在“饥饿站台”垂直监狱的早期阶段,展示了最初的秩序如何被建立与崩坏。
监狱共333层,每层两人,食物从顶层逐层下降,底层几乎无资源可分配。
前传通过新角色——女艺术家和胖男人的经历,揭露了“只吃自己份额”规则的虚伪性810。
规则的双重性:表面上是公平分配,实则为上层阶级的剥削工具。
即使角色试图遵守规则,也无法阻止资源被上层掠夺,最终底层陷入人吃人的绝境59。
帮派系统的引入与冲突前传新增了“忠诚派”(受膏者)与“自由派”(野蛮人)的对抗。
忠诚派通过暴力维护表面秩序,自由派则试图打破规则求生。
女艺术家从理想主义者逐渐沦为冷酷的求生者,最终联合自由派摧毁了既存秩序,但新的混乱也随之诞生289。
主角的救赎与失败女艺术家因过去过失(因艺术创作导致他人死亡)自愿进入监狱寻求救赎。
她试图通过遵守规则赎罪,却在目睹规则的无情后选择反抗,最终与忠诚派领袖同归于尽,导致监狱回归原始混乱39。
二、核心理念与隐喻阶级固化与资源分配影片通过垂直监狱的层级结构,隐喻现实社会的阶级分化。
顶层享受资源过剩,底层则因饥饿被迫同类相食。
即使角色试图通过“公平分配”规则自救,也无法改变权力结构的本质——上层通过垄断资源巩固地位,底层只能接受剥削1810。
秩序与暴力的循环前传揭示了秩序建立的暴力本质:忠诚派以“法律”之名镇压反抗者,但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
当自由派推翻旧秩序后,新的权力体系同样依赖暴力,暗示任何制度都无法摆脱压迫性的内核38。
导演借此批判了“以暴制暴”的无效性,以及社会变革的困境79。
人性的异化与救赎的可能异化:角色在极端环境下逐渐丧失道德底线,如女艺术家从维护规则到背叛,胖男人因饥饿选择自杀。
这种转变揭示了生存本能对人性善的吞噬59。
救赎的象征:影片多次出现“孩子”意象(如奶冻象征希望),暗示在绝望中仍存在人性的微弱光辉。
但最终,这种希望被制度碾碎,暗示个体救赎在系统压迫下的无力39。
制度的虚伪性与个体的渺小前传通过角色对话和情节设计,揭露了制度设计的荒谬。
例如,规则要求“只吃自己份额”,却默许上层浪费食物;所谓的“法律”实则是权力者操控的工具。
个体在庞大系统中如同蝼蚁,无论是遵守还是反抗,最终都难逃被吞噬的命运810。
三、导演的深层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映射影片中的垂直监狱被视为当代社会的极端缩影:资源垄断:全球前1%人口掌握多数财富1;法律的双标:既得利益者制定规则,却不受其约束8;个体的无力感:普通人面对结构性压迫时,往往陷入“改变规则”或“适应规则”的两难710。
对理想主义的解构导演通过女艺术家的失败,否定了单纯依靠道德或规则改良社会的可能性。
她的反抗虽摧毁了旧秩序,却未能建立新世界,暗示社会变革需要更深刻的系统性重构39。
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影片以“孩子”和“滑梯”的意象收尾:有序的滑梯象征理想社会,混乱则导致无人受益。
最终,一个黑人男孩登上滑梯顶点却被送入监狱,暗示希望与压迫的永恒纠缠——即便个体突破层级,仍可能成为新制度的牺牲品39。
四、争议与评价叙事与深度的失衡部分观众认为前传在视觉冲击和血腥场景上超越前作,但叙事节奏松散,主题表达过于直白,削弱了隐喻的含蓄性710。
哲学与现实的张力影片提出的问题(如阶级矛盾、制度缺陷)具有普世性,但未提供解决方案,引发观众对“无解困境”的无力感810。
这种开放性恰是导演的意图:迫使观众直面现实社会的相似困境512。
总结《饥饿站台2》通过前传故事,完成了对首部世界观的补充与深化。
它不仅是血腥的生存游戏,更是一则关于权力、人性与制度的黑暗寓言。
导演试图告诉观众:在资源垄断和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个体的挣扎往往沦为系统运转的燃料,而真正的变革需要超越暴力与规则的桎梏。
正如影片结尾的滑梯隐喻——秩序的崩坏与重建,不过是同一场游戏的循环。
很难想象在第一部如此成功的情况下,第二部能拍成这样,我甚至怀疑不是同一个导演。
第一部在些许漏洞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高质量以及相对完整的站台世界观,本片去年有资源后一直舍不得看,直到今日终于看完,趁着余温还在想要写一些自己的个人看点,可能很多地方都写的不到位。
第二部前半段还算不错,情节紧张且紧凑很容易入戏,但依旧某些地方很让人难受,比如几个角色进来时的对话神神叨叨非常影响观感,这种穿插式的拍摄手法拍的和诺兰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还想让观众享受这种神秘感?
后半段更是莫名其妙,主角我一直就在想着她什么时候死,一点共鸣感都没有和第一部给人的代入感完全不同。
以下我就来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仅仅代表个人,前作记忆没那么清楚可能会说错1.如果没记错第一部中男主用了很多合理的办法,比如几天一顿的吃法,比如摄入适当食物的吃法,这些都是相对科学的分配,但依然很难维持所有人,一点是因为食物确实不够,二点是确实也无法保证所有人都守规矩,但在本作中居然说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样自己的食物,如果按照平均法来推算,应该是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而唯一的困难就是需要让数百人遵守规矩,再多嘴一句333层666人确定这个平台能放下这么多?
2.里面角色定位非常无聊,从胖子说起,从一开始给予观众的那种外表凶实际废的一个反差以及铺垫了死亡让女主角成长我觉得没多大意义后面的一直出现的类似意念镜头和第一部想表现出的东西也差距甚大,而且立马出现的一个角色断臂女又让女主出现了反转,在刚刚坚定了信念的情况下又立马出现逆反心理,在明确告知规定且自己没什么能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违背,我对于女主没有丝毫同情,还有那个断臂女,我甚至觉得很爽。
女主有一段的怒吼真的很让人恼火。
3.想逃?
那你来这里干嘛?
况且真觉得能逃的出去?
还是以为偌大的一个机构只有这333层站台?
以为是过家家呢,在这里我不想讨论ZZZQ和各种宗教关联以及派别的问题,因为本片表现的太过于明显,我只想说一句那些反抗者所谓的自由就是自私自利,而女主更是带有目的的逃脱也是没脑子,大师的做法是极端的,但大致方向是对的,在一个无秩序的数百人的空间中,本就需要一个强硬的制度来管理,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这点从无数个教训中也能感受到,哪怕好人占多数也是如此,而带坏一锅粥的可能就是一个老鼠屎,更别说一直有为止新人的加入,如果按照第二部设定是每个人选择一个食物,那大师的做法确实是最优解。
另:吐槽一下里面的东西吧,平台怎么运营和受伤怎么治疗这些我就不谈了,我谈一下其他的1.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死人的食物不能吃需要倒掉,这明明或许可以救下很多人,这也是我说的大师太极端了。
2为什么惩罚者每次不能多几个人?
留下信息只留下一个不就行了,当然这点在电影中也出现过只不过依然用规定就是规定来带过,如果是老弱病残妇女这些岂不是白白送死?
还是本来就带有这个目的?
3.最后的大战也是莫名其妙,明明可以一直让下面的人挨饿到自相残杀,难道是为了大场面而故意拍出来的?
4.最后的下面是什么意思?
一大批人在下面的食物从何而来?
是上面人的尸体?
最后送上去的孩子是选出的幸运新生儿?
从到上面在经历磨难最后才有真正的自由?
最后,我以为第二部会给第一部来一个完美的衔接,就算不以第二部为结束最少也让观众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站台的情况吧,这倒好,第二部简直就算是番外或者是拍了等于没拍看了个寂寞。
作为续集实在是大失所望,特别是在第一部的质量很不错的情况下,还是那句话过于的神神叨叨并不代表着高质量,起码不适合每个国家的人看,过于的宗教感属实有点没意思。
第一部男主角的第一个室友,就是第二部女主角的最后一个室友,第一部的男主角也在片尾出场。
不如第一部,吃了画就能假死的设定非常突兀。
顽固暴政的公平秩序VS自私个人的自由无序,明明是个很好的看点,但拍的明显一般。
女主角是典型的“我润后哪管洪水滔天”,消灭了捍卫法律的忠诚派,导致第一部时整个监狱已经彻底混乱了。
结局依旧和前作一样扣分,花里胡哨故作高深,第一部男主角和第二部女主角还是认识的。
本来能三星的,但女主角太抽象了,再扣一星。
第二部就是第一部的前传没错了,感觉两部电影就是一个有序和无序的轮回,第二部加入孩子爬塔滑滑梯的场景应该就是像up说的那样体现有序到无序的状态,不过我更倾向于孩子是虚构的,也就是第一部的男主和第二部的女主在逃脱前就已经死了,站台带走孩子是幻象,第一部男主应该是在下降到足够低的层数的时候就战死了,第二部女主有可能在吃下毒画以后直接被毒死了或者跟着尸体堆被一块处理掉了,而且出了333层以后出场的都是前面已经死过的人,所以我认为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他们凉透了,送上去的孩子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执念,对应第一部男主想做有意义的事,第二部女主害死前男友的孩子。
实际上第二部女主就是铁出生,之前监狱制定的法律是正确的,保护每个人的食物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食物,虽然并不能保证底下的人都能够活下来,但是确实有更多的楼层获得了食物,而且只要遵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受膏者实力越来越强,最后就可以保证每一层都能获得食物而不饿死,而女主认为这里的法律只保护了每个人点的食物,所以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人被饿死的情况,实际上如果通讯链能够完全建立的话,每个人是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所需的食物,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保证了自己能够获得应有的食物,还可以保证自己有机会与别人交换其他食物,这里就体现出暴力执法机构的重要性,如果受膏者实力够强能够镇压反抗者,那么就不会有第一部男主遇到的状态,整个监狱坑会逐渐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很可惜两方阵营基本上是同归于尽了,前人牺牲建立起来的秩序毁于一旦。
有人提出异议说:女主并不是不想遵守法律,在她室友死前一直遵守的挺不错的。
她厌恶的是受膏者为了执行法律过于严苛近乎变态的管理方式,例如女主的男室友和女室友,一个吃了一口死去战友的食物,一个为了救人投喂了死去战友的食物还主动去进攻野蛮人,他们真的罪该至死吗?
绝对有比断臂或者处死更好的处理方式,她不是厌恶法律,而是厌恶这些和法西斯一样的独裁者。
其实我们把把视角代入监狱这个环境里就会觉得合理了,如果不严格执法的话每层人都可能会想出各种借口来剥夺其他人的食物,而且就这么严格的执法还只能保证食物送到170多层,如果人性化执法的话可想而知。
受膏者瞎眼说的挺明白的,你觉得正义的手段,对别人可能是不公平的,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全都出手就乱套了
完整看完之后,其实还可以,第二部设定上是第一部的前传,算是完善了第一部里很多没提到的内容,比如监狱坑的运作方式,为什么监狱坑没人站出来维持秩序等等,一开始看以为是因为第一部结尾的问题导致第二部开始分配食物,结果没想到说的是第一部之前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第二部和第一部如果连起来看的话,刚刚好是一个闭环?
送进监狱坑——资源分配不均匀——囚犯乱成一锅粥——大师出现学习佛祖割肉喂鹰教出受膏者——受膏者维护秩序确保每个人只拿自己的那一份——监狱稳定资源分配均匀——受膏者权利大了之后开始变本加厉加重刑法——不满者出现自称自由人开始反抗——受膏者引导的忠诚派和自由人大决战两败俱伤——监狱进入无秩序状态——衔接第一部男主刚进监狱的时候吃饭根本就是看运气分到哪个楼层——男主不满决定站出来维护秩序——为每个人发放食物不满意的直接施以惩罚——监狱食物分配均匀,说白了就是个死循环,都想要多拿一点,但是等到吃不到饭的时候又开始后悔没有秩序了,等到有秩序吃上饭之后又开始想要多吃一点。
说实话,第二部的女主和第一部的男主真的没办法比,设定上是男女朋友关系,但是第一部的男主属于刚进去茫然——逆来顺受——默默忍受——忍无可忍开始自己制定秩序——最后完成使命,而第二部的女主就是刚进去的时候守规矩——饿肚子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心生不满——新室友想要搞事怂恿女主一起——被惩罚之后不满加剧开始煽动其他囚犯成为自由人——最后两败俱伤,和第一部的男主完全成了两个相反的例子。
不过第二部总体来说,新意虽然不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来看还算不错,而且第二部里有不少第一部的彩蛋,比如女主遇到的最后一个室友就是第一部开头男主遇到的室友老头。
第二部的时候,老头还是个阳光开朗大男孩。
第一部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老登了。
老头的变化其实在第二部也说的很清楚了,不管是吃肉还是用刀这些习惯,有一部分来自女主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老头本身就是个老阴蛋。
除此之外,第二部还有第一部最后的绳子哥。
绳子哥还是不忘初心,只想着用绳子逃出去。
第一部的绳子哥。
除了这两个角色之外,第二部结尾也讲述了第一部结尾之后的事情,所有人在监狱坑死了之后都会进入333层下面的世界(感觉设定上像是冥界),然后第一部男主把小女孩送上去之后,第二部女主出现,两人相认,全剧终。
总的来说,第二部还是值得一看的,虽然不如第一部那样惊艳,但第二部可以看到一个新设定的监狱坑,也可以看到第一部的一些熟面孔,虽然女主的操作让人有些血压升高,但总体来说如果消磨时间的话,这部电影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1.女主中产没那么守规则的异类直面感受,胖子中产男性外强中干贪心想钻规则空子空子 最终又被规则框死。
每个月换楼层机制:中产很容易随机滑落但不容易上升,上升也一般不会初始开局那么高,看楼层从21掉到175以后再回去也就50几2.执法者是从牺牲自己满足群体获得合法性的第一人演变来的,讲规则但要蒙眼屏蔽自己人性才能按规则执法,忠诚者就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拥护践行律法 举报不遵守律法的人 中上较多 3.野蛮人是违背律法被抓到的人,只能被上层需要权力威慑效果和上上层影响利益的合理两层惩罚,再上层的参与很多是私仇或者所图更大那也得被惩罚 。
做违背律法的事情,被发现就要接受惩罚,明面原因是说有私心贪欲不好 客观原因就是违背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因为私心贪欲吃了死者的食物,只要不被举报的胖子,其实是没事的。
不是因为私心贪欲救了小孩的独臂女和室友,却是因为违背规则所以付出代价。
3+.说不能留下食物囤积在楼层 也是直接触发死亡的规则,哪怕不是出于个人贪心,是纰漏来不及清理剩余食物也要被惩罚和死亡。
其实就说明,规则不是按照人的私心而是行为和行为对统治的威胁来判定惩罚代价。
因为对系统来说,大家如果被允许私藏食物的行为,就是最大的挑战站台楼层存续的因子。
4.惩罚野蛮人要付出代价,就是下降1-2层,上层也不一定都赢,就是惹事管不好下层的领导 主动被动卷入纷争的领导都会损失和阶层滑落+1。
4+.所以上一层的会有动力管理威胁下一层,往下推理一步。
资源充足的中上阶层会 整天更下一层讲规则,就像女主刚到站台进入21层,20层的整天科普和用逻辑说要女主和胖子遵守规则,为了长远利益要倒掉死者没吃的之类-在食物充足且没有经历阶层变动和信息量不足的时候,女主和胖子其实算比较天真和相信权威的,大家没什么动力违反规则,最多上层有点私心贪心 但没动力推翻规则。
但到了资源不够的底层(比如因为资源不够 像精致利己主义的老头/比如因为自己的经历 不信任律法或者看到系统问题且经历室友死亡的启蒙 自己已经付出手臂代价 又有过斗争经验的 像女主),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干脆变成野蛮人团结下一层反抗体系执法者和上面忠诚者 5.但底层团结下层,鼓励下层成为野蛮人也是用食物作为激励。
底层但还有资源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头野蛮人,分配利益才能保证下层愿意支持。
但是注意,如果底层起头人有的资源不够,但又要完成目标,就是在极限情况下,就还是存在底层互害6.底层互害吃完了,执法者其实也没存在意义;没有底层就没办法彰显中上层的权力。
所以底层也是有办法对律法形成挑战 但代价也极大,在极限利益不足够底层生存情况下 边界过于严苛的律法存在被推翻的情况。
(但从执法者 有不同量刑自由权,而不是直接站台机械默认喷死。
就知道执法者出现的场景是辅助基础律法的工具,他们的权力边界是有灰度和底层可以通过抗争争夺边界的)7.中上阶层因为自己善良触犯“出于长远考虑稳定才设定“的律法,类似开头独臂女和她的室友是因为善良要帮助小男孩,揭示了违背当下可见规则的代价。
a 独臂女和室友行动触犯律法,要客观付出代价;但独臂女态度是屈服律法付出手臂,所以不至于死亡;但客观违背律法还不屈服体系的态度,导致室友死亡(客观行为违反+主观动机不服从or反抗,双重触犯-2=死亡)。
b无所谓你在哪个阶层出发点是人性的善或者恶,被系统看见并公开违背就要付出代价(胖子被看见但人家没举报,其实也不一定付出代价;只是胖子脆弱,因为不充分理解规则和害怕,也没有利用规则的能力就自杀了。
被体系绑架思想的人)。
c女主被影响参与了超过自己管辖的事情,去下降3层维护律法,也要付出客观断臂代价,无所谓这个动机是为了表忠心还是相信什么。
d独臂女下降3层战斗,触发第二次违背规则且主观在利用规则或者“认为表面结果利于体系的 哪怕有没人知道的私心, 就默认自己可能有机会凌驾规则之上 不是二次触发=死亡”还是bad ending。
(这里可以看到 执法队裁定的原则,也不完全是给体系制度提供弹性灰度;而是把自己当做律法扩大的工具,或者用这个裁定权看起来更像满足自己的权力范围影响力 而不是考虑长久存续再多一些灰度。
随着队伍存在时间长,一定会存在一个迷思 怎么做才能平衡 自身权力在体系内的威慑力影响力 vs牺牲威信多一些灰度让系统更有弹性和长久存续)8.关于整个体系麻醉气体&溺水狗的画的染料让人清醒=可能是隐喻 系统内的氛围 那种需要大家传染和让自己接受眼前的麻痹&清醒染料是源于出于个人本身情感自我 由于内驱产生的不想被同化麻痹 不愿把自己经历当做该被忘记的东西 不想麻木混过去的动力。
9.某个傻子装睡听到独臂女和女主看到律法本质和漏洞 想要下去找真相的胡言乱语 进行的举报内容 & 忠诚者执法者听到描述体系和他们岗位存在意义的深刻本质却哄笑。
可能是也是在说:x看到本质去践行的人付出代价,y传播本质的人其实可能是傻子复读机之流的 根本不理解或者只是出于私心 说的也都是一知半解的话 单纯觉得传播对自己有利,z真的在执行有问题的律法的人 甚至就是最不懂这个本质的人 可能因为身处其中也没有视角或者其他原因。
10.困惑,所以对于个人而言。
那成为自由派和受膏者都不是绝对标准的答案,是否得看自己在什么阶层 什么资源。
做什么事情可以生存,什么不利于自己生存;活下来在看 怎么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选项,不是绝对自由派和受膏者都适合自己。
读懂情况和规则,有不同视角知道各方需要什么:生存下去比较重要,得理解人家活不下去是啥原因 不能像刚进站台或者开头就盲目信忠诚派 受膏者都是好的这种 也相信未来不会很糟糕,得搞清楚自己行动的代价 别太上头。
有第一部珠玉在前,这一部能拍出自己的东西来,其实很不容易了,值得鼓励。
但话说回来,第一部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本来就过于简化(简化到甚至不能称为“隐喻”了),所以能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一直是存在的。
就看导演愿不愿意去发现,或者能不能抓准了。
如果说第一部最大的刺激,是最后从上往下走时,低层级中超乎想象的惨剧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部则反而几乎跳过了低层级的存在,只留下了最底层(小孩子),也就是“希望”的象征意义。
这并不是一种失误,反而传递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无论你是当权者还是革命派,如果你所处的位置不够高,你连参与进去的机会都不会有。
在上层勾心斗角之间,你始终只会是他们口里谈论的——可以牺牲的“代价”,或者可以食用的“资源”。
试想一下生活在这个监狱坑下层的“普通人”的视角。
每天看到的是上方的人把资源抢夺一空,然后又为了不同的想法,在明明舒适安全的地方彼此攻击谩骂,打得血肉横飞。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怪物和疯子。
甚至,如果高层打得越惨,反而会有更多败者的尸体碎块落下来,让他们可以果腹。
结果,在这个体系中,永远是野蛮人和新人更多。
有机会学会法律的所谓“文明人”始终是少数,无论牺牲多少人,也永远不可能带来受膏者口中的完美世界。
但这个世界的愿景,就如同宗教一般,催眠着所有人。
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以为自己信的是无神的纲领,就不会受到盲信的影响。
其实是很可笑的。
说到这里,我发现似乎很多人觉得影片里表现的是左与右的冲突,是管制和自由的对抗。
这确实是一种误解,你见过有哪一次抗争和起义,打得不是“自由”的旗号吗?
这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所有冲突到最后爆发的核心。
和左与右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无论是左还是右,只要你想把这种观念或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尤其是不惜杀掉其他社会成员也要如此去做……极端到这一步时,左和右的行为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除了集权,没有其他路可走。
所以这一部前传是集权和反集权,专治和反专治的斗争。
你问我选哪边?
我永远是反专治的但我不会去杀人。
看了影评好多人有好多分析想法,找起因找结果,还要找方法……我觉得起因就是每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想主动或者获得解脱,来到这里。
正好这个机构也需要有人来帮他们做人性测试。
机构的目的我觉得也很简单,就是大自然的资源是够我们所有人生存的,但是保不齐有的人会贪心取到大于自己所需的资源,虽然可能只夺取了一点点,但架不住很多人这样做,那结果就有人不够了。
还有的人纯坏,破坏资源,反正就是人性的恶导致本来足够所有人活下去的资源不够了。
这时候就发现还是要有规则,每个人去遵守规则,因为没有规则,哪怕小孩为了抢夺滑滑梯使用权都那么残酷(有小孩从高处被其他小孩挤得摔下来),所以成年人没规则就更恐怖。
但是规则制定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不能独裁,至于那个爬到顶端的小孩就是机构觉得他最不遵守规则,让他去333层接受惩罚……我觉得就这么简单(−_−;)
味道还是对的。但塞进去太多东西,对社会的思考,对秩序和法律的反思,喊出的“自由”甚至有颜色革命的味儿。第二部想成为一部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但也印证了当初论文导师说过的话,你写这么宏大的主题,会很泛泛,hold不住,每个主题都够一篇论文的了,这么多塞进去,只会是虚胖。
真心没看懂,感觉无论是支持法律,还是倡导特权或无序,都需要团结、暴力才行。前面还不错,后面太玄幻,看不懂,另外,很想看看1 ~ 9 层的人的生活,这个而言还是韩剧《The 8 Show》比较好一些。
跟《小丑2》一样,毫无意义的续集,其实说是续集更像是前传。除了对背景世界观进行补充,其他也没什么了,血腥程度和故事剧情拓展比第一部多,最后十几分钟是真意识流...本来能向艺术程度奔去的,可惜想讲的太多,但都没有讲清楚。
啥玩意啊,相当于啥也没讲啊,这是前传吗?
完全不如第一部,2紧接1,没有在高概念的设定上再做文章,直接进入故事少了衔接感,再加上节奏快,缺少故事性,全靠一个概念撑。很像是写不出来故事了,强行拍续集,绕着这个概念说,且叙事感很差,没看过第一部的人会一头雾水吧。
他曾经以暴力实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秩序,他带来唯一的救赎和唯一的恐惧,但是人们反对他的暴力,追求每个人自以为的自由,让上层理所应当的吃肉自己心甘情愿的吃人,正义的手段带来了特权、阶级、差距。他是卫道士和殉道者,他只是没有完成一场结束所有死亡的死亡。节奏很好,只是结尾落俗记得中考后暑假和亮哥吃完席回我家看饥饿站台,4年过去了。
这一部超脱了人类阶级的命题,换成了法律和自由的对抗,这剧的后面是不是会增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一个是法律和计划,保守派的规则、计划,一个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货币规律。两大历史阵营的人类社会科学的影视化讨论。电影已经不满足于讲述故事了,开始进行社会试验了。——难怪编剧要这么多人,是要让剧情往更合理的角度去发展了。
没有法律,人还会是人么;有了法律,人就是人了么。
结局意义不明……但设定还是提出了很重要的道理,以正义之名例外,那法律最后一定会被随意解释。在生产力不提高的情况下,光靠制定规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无非换一批人上桌,这都不用拍电影,我们的“艰辛探索”就足够。现实世界的解决办法,还是靠物质的极度丰富,溢出到不论上层人如何贪婪,底层都饿不死……诶。
内容比第一部丰富很多。把人类阶级革命斗争演化史浓缩成监狱生态,看完只觉得非常理解女主,为什么要跟大众玩这场血腥恐怖的斗争游戏,我选择远远地逃离。其实,我们深知人性脆弱经不起考验,但我们是否应该以此为傲,认同我们的复杂性。似乎虎鲸、大象这些物种,至少在同一个家族中,在面对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并不会同类相食你死我活。是否他们比人类更加高级?另外,这电影就不能用物理意义的思维去看,没必要纠结失重、加速度、底层人吃什么(我不认为底层人还活着)这些问题吧。。
隐喻电影,描述了意识形态和法哲学的演变,并且对未来极为悲观。结合第一部来看,结尾极震撼,我们都是困在地球上的囚犯,只要有劣根性存在,就谁都没能力解决问题。
“法律的首义,是维护秩序,而非正义。”
论深度大概是恐怖片这个类型里无敌的,比1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部电影可以拍一整本萨弗兰斯基的《恶,或自由的戏剧》。基督的教义被篡改,康米的果实被蛀蚀,边界或律法,自由与深渊。
如果第一部让人惊艳的话,那么这一部,简直是狗屎,逻辑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
看1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平分食物严格执法下层人违背就往下拉屎的方法不能执行,总觉有很多理想的方法,应该有一片建立在公平和人之初性本善上面的秩序。看2才知是人太复杂,这一部提到最多的是“法律” 非常牛逼。当代艺术家的故事细想也是有点经得起推敲,她道德和个人意志(艺术)前他选了个人,同样来到这里本是为了遗忘但又重复了自由,不过这次是在利益面前。尤其是先拍1后拍2,而2在1时间发生前,非常牛逼啊啊导//感觉有点理不清楚。好喜欢啊我靠
拍得昏昏欲睡,故事讲得没头没尾,概念也没什么进步,第一部的机智求生到这部成了病态呻吟。导演有很多表达,但都像喃喃自语,不明所以。
很乱
延续了原作的设定,继续探讨社会等级和人性困境,但在整体表现上并未达到前作水准。引入更多新角色和情节来扩展故事,但却略微散乱。内核几乎都在重复前作的很多隐喻和象征,并没有提供更多新观点。
承上启下的定位导致一些设定和结尾的模糊,有一种需要续集去定义评价的感觉。而整体上确实有点像第一部的性转升级版,削减了一些上作的闭锁摩天大楼和阶级讽刺方面的惊悚元素,更重讨论人物情感和政治关系,反而还看起来有深度了一点。会想看看续集怎么圆。
为了拍烂片而拍了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