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第十二人》。
豆瓣目前8.0,我觉得稍低了点,如果是我,打分在8.4。
为什么?
我想以斯皮尔伯格为参照。
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是9.1,我不认为打高了,因为影片的确很优秀。
斯皮尔伯格是在宣扬人的价值,不惜牺牲更多的人来拯救一个人,最终成功,是一个关于“成功”的作品。
基本上没有人提,那是在宣扬美式人权。
当然,我们并不因此否认人权的被尊重。
瑞恩的被拯救,意味着一部宪章在实践自己郑重的承诺——人人生而平等!
而这部电影是在描写“失败”吗?
不,我不这么认为。
杨·巴斯路德只要活着,就会给挪威人民,甚至欧洲人民以鼓舞。
他真正是为所有正义的人而活着,而他的命就是欧洲人的命。
而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提到,没有注意到,他的逃亡实际上是整个欧洲人在走向胜利,他是所有人的命。
因为纳粹是邪恶的,所以他是正义的代言人。
他活着,“红色马丁”行动就没有失败,因为这会摧毁敌人的意志。
也所以,才会有那么的人为他冒险,甚至牺牲。
这和《荒野求生》根本就不是一类影片。
由此也可看出有些人不懂电影,而真的有些人面对作品,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是根本就看不懂的。
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情节,一切都是猎奇。
何况,表演也很好啊,而不完全靠大制作。
比如古娟给他绘制地图,那样冷静,主要是古娟的安静。
机智的敌人使作品的较量很有分量。
何况那场面也相当好,比如雪原上渺小的人类的画面明明就是在说,大自然对于人类的互杀真是鄙夷不屑。
还有鹿群奔腾的场面,也很恢宏而富气势的,它们扬起的飞雪彰示着正义的力量。
正是因此,画面显得很干净、纯洁。
主旋律电影,挪威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扬·巴斯路德为躲避纳粹的抓捕在北极冰原《荒野求生》的奇迹,翻拍自1957年电影《九条命》(图3),该片被誉为挪威史上最杰出的电影,获得当年奥斯卡和金棕榈的提名。
同样是抗战神剧,北欧人的表现手法轻精神重肉体,用深度的痛觉和体感压迫观众的生命体验,用2小时残酷地盯着一个男人受苦——被子弹打掉脚趾,在冰点之下的海水里潜过峡湾,遭遇雪崩,忍受雪盲和发烧幻觉,自我手术切除坏疽残肢,在露天的冰原上“冬眠”十天等候救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成就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在电影中,巴斯路德交给英国人的机密报告的军事作用被模糊处理了,但他的幸存却是挪威的幸运,是那些拼死为他续命的农夫、船工、渔民的幸运,他是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念,这部只有血与雪的电影透射出维京人的生命力。
北欧的电影一向有些拖拉。
这部片子前半小时也是,后半部分还是继续拖拉。
但是,千万要坚持看完,这是一部极其难得的好作品。
犹如北国静谧风光,千里冰封,但冰雪之下是汹涌地热和岩浆。
又如肃立沉雄,但炽热无畏。
影片中随便一个镜头都是绝美的画面,金色的阳光移过每一片雪坡,风雪过后每一滴水珠从银装素裹灌木上滴落,但绝非刻意摆拍,而是风光如此。
只有看完,才会领略到北欧人自古勇敢、自尊的传承。
没有火爆的战争,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但让你难以忘怀,这里的每个人,每座山峰,每条河流,每片大洋。
所以,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多。
这里就列出主人公在极其虚弱地躺在山洞里,各个本地居民冒死携食品进山的片段。
这一段一如既往地内敛克制,没有刻意营造紧张,各个人物表情也是冷静自持,但就是让人感到震撼。
有一直帮助主人公的年轻人马吕斯。
携带食物进山。
有男孩携带一罐食物穿越德军岗哨。
进山后,男孩将罐子放在指定岩石上。
一位少年接力提走。
有普通妇女
有人喂饼
有人带来热汤
讨论如何逃亡
主人公幻觉见到了以前的一位小姑娘。
她给他画过去瑞典的地图。
全片最震撼的场面则是主人公在成百上千的驯鹿群中冲向瑞典边界。
这些普普通通的挪威平民以全家性命相搏,营救的人并非重要人士,任务也非决定战争关键。
他们就是要把主人公安全送到瑞典,以表达自己对这场艰苦的战争的态度,对敌人的决心。
所以,影片最后,获救的主人公在英国负责训练新兵。
面对年轻稚嫩的新兵脸庞,饱经风霜的主人公以必胜的信念地说道:听好了,别害怕。
我们必须制止这种疯狂。
刚开始吸引我的是画面,北欧的冷峻,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地貌。
画面精致。
影片是倒叙手法,男主刚开始就被虐,一路逃亡。
德统区的挪威人都很团结,处处帮男主。
盖世太保的头头貌似是个爱尔兰小生。
几年不见,老了很多。
德语不知道是不是配音,很轴,就像抓住男主。
男主逃亡的艰险,比莱昂纳多做作的被熊虐要更加真实和无奈。
影片最后,男主已经饿的脱像了,但还是奋力一搏,越过边境。
"当老天让你活下来,你就不能自寻短见。
"战争很残酷,尤其是人渣掌权时,总会犯下滔天罪恶。
希望世界和平吧。
与其对标的就是《极地重生》,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回家的故事。
故事相似,极地逃亡,背后有军人亡命追杀,最终主人公逃出生天。
本片在故事讲述上过于平缓,重点围绕主人公的超强求生欲、挪威群众和抵抗组织的热心帮助,似乎一切都是顺利完成,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达的不是很突出。
绝境之下,恐惧、绝望、濒临崩溃……这些情绪基本不存在。
还有挪威群众,即使大家都同仇敌忾,挪威绝没有二鬼子汉奸,但是遇到主人公时,担心受牵连、惹祸、犹豫……这些情绪通通都没有,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帮助主人公,这不符合基本人性。
其次,为了让故事精彩,将观众带入剧情,开始应大致交代他的目标,如何到达瑞典?
中间的困难是啥?
结果观众一头雾水,看了很久都不知道他究竟要去哪里?
看到1/3,我还以为他要继续进城搞侦查或者救战友,后来才知道,就是要去瑞典。
最后,主人公的对手戏也不够精彩,要让影片悬疑和精彩,一个冷酷无情、聪明干练的党卫军军官是必须的。
对手的戏要与主人公并行,剪辑要交错,齐头并进。
主人公逃亡过程中,敌人要与他斗智斗勇,判断主人公去向,分析下一步意图,布下天罗地网,围追堵截。
结果,敌人的计划一次次失败,这样才更加好看。
在电影中寻找曾经迷失的自我、忘却的美好和更广阔的世界.....欢迎关注!
R君说的确这部电影像极了莱昂纳多的《荒野猎人》。
如果说莱昂纳多在那部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奖影片中主要的对手是大自然的话,那么这一次,这部电影的主角杨.巴斯路德要面对的,可是整个挪威的盖世太保组织,一个相当强大的德国纳粹精英领袖,和同样冰天雪地严酷的生存环境......整整63天,生死存亡,最后能在重重封锁围剿下,从挪威逃到了瑞典,最后回到了英国.....
重点是,这整个奇迹般的事情的确是件真事,而电影中涉及的情节、桥段和人物也都是真实的........这更让人惊异于,人的潜能、意志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实际上总能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这也算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拍摄的风格的确写实,带有北欧电影明显的慢节奏,不过由于过程跌宕起伏,面对的对手又实在非常强大,所以还是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豆瓣的7.8分也说明,大多数中国影迷还是认可了本片的质量。
2战中挪威、瑞典和德国的恩怨情仇
挪威,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面大部分国境和瑞典接壤(所以也是主人公首选的逃跑路线),东北面则是芬兰和俄国。
整个挪威的海岸线长达2.1万公里,因为正处北大西洋暖流的路线上,所以大多数挪威海港都是天然的优良的不冻港,非常适合作为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的基地(用来对付英国),也是俄罗斯军舰出摩尔曼斯克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欧洲战略地位。
德国在2战中每年需要消耗大约1500万顿铁矿砂,其中1100万吨都来自瑞典,而这1100万吨铁矿砂,又都是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的港口装船,再送往德国,而这一路都在挪威的水域中发生.......此外,在那个时代,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提供重水提炼的工厂,而重水则是研究原子弹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1940年德国进行了核分裂的实验之后,每年向这家挪威工厂订购的重水从300磅增加到1万磅。
(后来英国为了阻止纳粹拥有核武器,还组织了一只突击队特别去破坏重水工厂。
这一段历史1965年被拍成了电影《特拉马九壮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由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主演(中国曾经引进,并且改名叫《雪地英雄》,其中柯克在船头用杆子拨开水雷的一段情节也算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之一。
)
因为挪威的地位如此重要,起初希特勒希望让挪威保持中立,这样可以不影响大量的原料供应。
(事实上,2战中2个欧洲中立国,瑞典和瑞士,多多少少都偏向了德国,各自都能满足德国迫切的需求。
比如瑞典供给德国铁矿砂,瑞士则帮纳粹德国洗了不少钱。
如果占领这些国家,先不谈这2个国家军事也不弱,而且山地国家对装甲部队来说本来就不好打,即使打下来也要花很多军队占领; 此外,即使占领了,他们就也无法用中立地位帮德国做一些只有中立身份才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占领不比占领更有意义,当然希特勒不是傻瓜,不会非要去占领他们。
)但是挪威却不太一样,因为挪威的战略位置,所以英法也不断对挪威的中立施加压力。
1939年9月19日,英国内阁就通过了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的提案,在挪威领海中布雷,以切断纳粹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运输线。
1940年2月5日,英法在巴黎的最高军事会议就拟定准备派遣一只远征军,在挪威登陆后,再占领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一系列情报都让希特勒觉得,挪威成为他必须要拿下的一个战略要地,否则枕边埋伏着刺客一般让他寝食难安.......1940年2月16日发生的阿尔特马克号事件,改变了纳粹德国的立场。
英国的驱逐舰“哥萨克”号上的军队,在海军上校菲利普.维安的带领下,强行登上了在挪威水域的德国战舰“阿尔特马克”号,解救了被关押在船上的290名英国战俘,并打死了4名德国水兵。
而在整个突击过程中,旁边的2艘挪威战舰则完全只做壁上观。
事后,挪威政府也仅仅对英国做了抗议。
这一事件,让希特勒觉得挪威对英国的行为不仅是纵容,甚至带有鼓励的性质,有偏向英国的嫌疑,因此下了决心要解决挪威。
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纳粹德国于1940年的4月9日,发起了“威瑟堡演习”行动,同时对丹麦和挪威发起了攻击。
而这期间,英国舰队因为被德国迷惑而觉得德国要入侵英国,徒劳无功的在北大西洋扑了个空......不同于丹麦几乎没有抵抗,4个小时就俯首称臣,挪威却表示要抗争到底,而且抵抗的相当顽强。
一度德军还不得不退出占领的纳尔维克港。
但是挪威自己的纳粹党吉斯林自己的“第5纵队”还是起到了作用,1940年5月,德军再次展开大规模攻势,而到了6月因为法国自己已经危在旦夕,英国也应接不暇,因此英法联军于6月7日把自己的军队全都撤出了挪威。
孤军奋战的挪威一共在开战前只有6个缺编的步兵师,当然挡不住德国21集团军(下辖7个整师)和大量海空军支持的德国军队。
终于于6月10日,德军成功占领挪威全境。
挪威政府和国王流亡到英国。
挪威纳粹党吉斯林成立了傀儡政府,挪威正式陷落。
挪威战役大概是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3栖作战的战争。
德国在这场战争中一共伤亡了5700人,英法和挪威一共伤亡了5000人(可见抵抗相当的猛烈)。
但是德国海军付出了10艘驱逐舰,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潜艇的巨大代价。
对应则是英国沉没了1艘航空母舰(“光荣”号),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法国损失了1艘驱逐舰。
但是,挪威战役彻底改变了北欧的格局,瑞典彻底倒向纳粹德国,德国保障了自己的铁矿砂供应和重水供应,控制了波罗的海进入北大西洋的入海口,同时拥有了诸多对英国的海军战略据点。
勇敢的挪威人却从来没有真正投降过。
他们在英国组成了自己的抵抗组织和军队,积极参加了大西洋海战和不列颠空战,牵制了相当多的德国军队。
1945年5月德国正式投降时,不到400万人口的挪威,有40万德国军队在这里最终投降,可想如果这40万德军如果投入苏德战场和西部战线,又会对盟军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本片所叙述的挪威军队和人民对德国的抵抗,正是反映了当时挪威的情况。
希望,才是真正普世价值观
很多人都觉得,胜利才是英雄的前提。
但是,这完全不是普世价值观。
就像诺兰在《敦克尔克》中表现的那样,在绝境中,“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因为,这些看似失败的生存,带来的是希望。
而希望才是真正最珍贵的东西。
杨.巴斯路德的整个挪威突击队所执行的“红色马丁”计划,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他们本来需要对挪威的战略目标做破坏,但是因为原定在挪威的联系人已经失踪,他们的船只还没有来得及真正靠岸部署,就被告发并被德国人发现。
一场海上激战后,11个人都被活捉,只有杨勉强逃脱.......有人说,杨是为了把机密文件带回英国。
其实哪有什么机密文件,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逃亡行动。
脚趾被打掉的杨,一心只想逃到中立国瑞典,然后再回英国。
而当地的纳粹盖世太保头目,武装党卫军少校库尔特(Kurt),是个相当厉害也尽责的角色,一心要把这漏网的第12位挪威反抗军抓住。
而所有碰上杨的挪威人,都努力在帮助他逃避盖世太保的追杀,保护他的生命,并且想尽了办法要把他送到瑞典。
这就是一场冰天雪地之下的猎杀游戏。
杨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生存意愿,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完成了很多几乎不可能的历程。
他一个人在冰冻的海洋中游过了海峡,几乎在雪崩中死掉,自己亲手切掉了自己的坏疽脚趾(这还真有“关羽刮骨疗伤”的风格),在雪山中不能动弹的饿了10天,最后还依靠驯鹿奇迹般的回头在枪林弹雨中冲过了边界......真的让人感叹,人的潜能实在是无穷的。
电影中特别描绘了库尔特少校亲自在冰海中尝试一个人可以在这么冰冷的海水中坚持多久的实验。
不仅说明这个对手可怕的认真,更说明了杨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历程。
而所有冒死帮助杨的那些挪威人,甚至包括杨那些被最终酷刑折磨致死的战友,坚持不说杨的可能去处,他们拼命都要把杨救出去,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这样成功的从盖世太保手上救出这样一位挪威军人,这就是一场奇迹。
而挪威人民,需要这样的奇迹,来鼓舞所有人的勇气和抗争的精神。
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最后杨混在一群驯鹿中冲过挪威瑞典边境。
意外的雪橇失去控制,驯鹿在关键时刻又回到身边,杨自己依靠自己突出重围,一波三折的过程绝对让人过目难忘。
最后,杨对训练的新兵说的一句话也相当令人感慨:“听好了,不要害怕,我们必须阻止这种疯狂。
”
让R君也想到了《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中,当莱娅公主收到了侠盗一号最后拼死找到的死星设计图时,军士们问到:“公主,这是什么?” 莱娅说:“ 希望!
”信念和希望,才是一切未来的根本。
多大的艰难和委屈都认了,为什么要放弃希望,放弃自己过去那么多年最好的岁月和一切的付出?
否定希望和信念,也就是否定了自己。
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看这部电影的核心原因。
R君,2018年6月10日,于上海·END·
危机瞬间恍如隔世,却不能松手放走希望。
二战我们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
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多少让人眼前一亮。
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再瘦都快瘦成蒂姆.罗斯了。
死里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趣,不得不佩服,上帝怎么忍心让你这样的开心果死。
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像逢生,绅士之石下10天仍活,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罗威人民不畏强权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的接力才能活下来了。
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
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地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党卫军头子的勋章掉了,草草看了看草堆便去捡勋章了。
这个勋章来头可不小,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跟另一个军官炫耀过。
Have you seen this? ambition is rewarded…这人胸前的勋章就是纳粹金质党员勋章,上图先。
纯金制造纳粹党制造了一万枚这样的勋章, 一开始只有参加过啤酒馆暴动的纳粹元老才能佩带,后来才扩大了佩带人。
下面这枚背面刻有1字号的,便佩戴在希特勒胸前。
希特勒佩戴的NO.1纳粹第一党员勋章可想而知,这个纳粹武装党卫军军官手上沾了多少鲜血才能得到这样的勋章。
影片中该军官已经把男主当做自己戎装生涯中辉煌履历的败笔,无论如何都要抹去。
偏偏这枚被他视为珍宝的勋章让他错失了良机,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片中我一直有个疑惑,这位军官的右领领章一直是空的,
右领章一直空着……照理说他的军衔是武装党卫军的少校,右领章应该有双s标志才对,但影片中一直是空的。
实际的装束如下图。
右领章有党卫军的ss领章。
这身行头属于武装党卫军少校级别。
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穿帮,麻烦了解的朋友告诉一声。
谢谢。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便是男主被搁置在绅士之石下10天,Gudrun(翻译为古娟)听闻他还或者时松了一口气,弟弟还代他向姐姐问好,之后内心的喜悦包裹着眼泪涌出来的那一刻着实让我心悸了一把。
真是又心疼又开心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不知道你日后还能回来吗,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
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攥紧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
也许正是为了这点东西才紧抓着希望不放,哪怕北极光被占领,哪怕铁蹄踏过,哪怕不知吉凶……这才是奇迹的原动力。
最后的怒吼,告诉你什么是奇迹。
THE END
真是故事的改编。
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私立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去,不得不佩服。
二战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
多少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开场就是基站,杨为了摆脱德军的追捕,把敌人引向远处的森林。
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象横生身世知识下十天仍我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挪威人民不畏强权,不畏危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活下来了。
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
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的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
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
不知道你日后还会回来吗?
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赚钱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
看完很让人折服,第十二个人是奇迹。
经历了刺骨的海水,一次雪崩,还有在了无人迹的雪山上呆了十天没有动一下,这还活下来了。
影中有一段是他从雪崩里爬出来,那个手指甲直接掉了,当爬到太阳底下时浑身散发的生气太感人了。
最后的他抓着绳子紧紧不放,一直没有松手我觉得是他已经战胜了所有任何一切。
他紧紧握住了自己的生命,他活下来是有原因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二战的挪威给你留下的印象有什么?
我先说说自己,重水之战和布吕歇尔号。
重水之战是现代特种作战发展历程中的著名战役,虽说有挪威籍的情报人员参与,但大多数功劳都归于英军,挪威更多的是在担当背景。
布吕歇尔号则是一艘德国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战争初期被挪威的岸防炮击沉。
击沉布吕歇尔号对挪威一开战就一败涂地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且,除了在军事爱好者和我这种深受舰娘游戏毒害的玩家中间,布吕歇尔号的知名度并不高。
作为最早的一批“败者”,二战的挪威,似乎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
比如《第十二个人》中的“红色马丁”行动,从军事上来说,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挪威电影《第十二个人》基于真实事件,十二名在英国接受训练的挪威人回到被占领的祖国执行破坏任务,在任务的第一步就因行踪暴露被德军拦截,除主角扬·巴斯路德外的队员被俘后遭处决。
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后,历尽艰辛,经由瑞典逃回了英国。
虽然豆瓣的简介上写了,主角带着机密文件逃回英国,但看过电影就知道,主角在挪威逃跑时身上并没有带什么文件,主角小队的文件,包括所有队员的证件,一开始就被德军捞起来了。
片头主角怀中印有“绝密”的文件是事后的行动报告。
也就是说,主角并没有背负着“将机密文件带回英国”的任务。
巴斯路德是单纯的逃生。
同样是逃生,《荒野猎人》主角的动力是“复仇”,为了保住性命找到杀害儿子的凶手;《启示》主角的动力是“拯救”,为了在雨水淹没藏身地前就救出家人。
巴斯路德逃生的动力更像生存的本能。
他没有像孤胆英雄一样继续执行任务,这很真实,不是人人都是战狼。
影片开头,巴斯路德就目睹一位队员被德军轻描淡写地射杀,队友被抓走前对他说“别让我白白牺牲”,故事推进不久主角也得知被俘的战友们全部遇害。
主角滞留在“萨伏酒店”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梦境的剪辑,反应了高压之下主角的心理,他在竭力抵抗死亡,他知道如果被捕,也难逃死亡的下场。
很多人把本片评价为“二战版《荒野猎人》”,十分贴切。
两部电影的环境基调十分相近。
《荒野猎人》中主角求生最大的危险不是会割头皮的印第安人,而是寒冷和饥饿。
《第十二个人》虽然是二战时期,但纳粹军队的威胁远远比不上严苛的大自然。
渺小的人类这部影片透露着刺骨的冰冷,甚至可能观众打起寒颤。
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主角游过零度以下的峡湾,割掉得了坏疽的脚趾,靠雪水存活四天……他身上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被冻住的枪械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荒野猎人》里小李子活不到找出仇人的那一天,同样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巴斯路德也无法幸存下来。
《荒野猎人》中帮助主角的独行印第安人被主角的经历所感染,他们是陌生人的同时同病相怜。
而巴斯路德逃生的过程中得到形形色色人的帮助,大家是陌生人的同时,更是同胞。
他们从巴斯路德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个没有坐以待毙的年轻战士虽然无法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单单是幸存下来、逃出生天,就是对侵略者的一种示威和挫败,想尽办法让这名战士活下来,是手无寸铁的居民们反抗的方式,是他们让自身民族精神之火不会熄灭的材薪。
片中几次提到了“北极光”,强调“无法占领”。
虽然我没有专门的研究,极光在极圈附近的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必定有着重要的含义。
“北极光”一词从反抗军战士到八岁的小女孩,都有被提及,这里象征了抗争的希望之外,更是挪威民族独立的符号,即使国土被占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信仰北极光的人也还没有丢掉民族认同和自豪。
巴斯路德为生存而做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北极光”的具象化,纳粹没有占领北极光,也就没有征服挪威人。
《第十二个人》是一部十分值得我国学习的作品,今天我们的银幕上不乏横刀立马的将领、骁勇无畏的士兵、帅哥靓女的特工,但民族精神局限于偶像,而不是体现于人民身上,便只不过是“看戏”。
其实,和遥远的挪威相比,我们的故事不是更多吗?
一部从头到尾揪住人心的电影,虽然没有大场面,投资估计也不大,但整个情节非常紧凑,让人欲罢不能。主演有点像蒂姆-罗斯,尤其是眼神,给人印象深刻。
说实话,严刑逼供还是国军的强项。
都五月了,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北欧人真是冻大的。顽强的战士,挚诚的人民,另外,德军竟然没有杀抓获的帮助男主角逃脱的百姓,这在日占区是不可能发生的。
太惨了
拍的还是挺重口的,可惜太过拖沓。男主是个倒霉催的,男主更是个不死之身。洞穴酒店给满分,无敌的极光景房啊。
重要的不是真实,只要加上艺术两个字就可以足够扯淡!
猫有九条命,他有九十条命。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掰断脚趾盖那里的痛绝对可跟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鹅的痛有的一比,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太痛了。小木屋的梦中梦,这一路上各种人的帮助到最后的圆满。只是我不喜战争这种题材。。
节奏太慢,没必要故弄玄虚的慢节奏。
扣人心弦,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纳粹底下,一个绝命逃亡的真人故事。为了最终的使命,他手里握着唯一的答案,他说他不是英雄,那些帮助他的人才是英雄。
冰天雪地里的一只小强的故事
雪地大逃难,男主角命真硬。
这样还能活……
节奏有点慢 后面40分 快进看的
一米。千里冰封的北欧,感觉连节奏都是沉甸甸的。比较另类的二战电影,一个人的逃亡和一群人的图腾。
带着真实事件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的,挺有代入感,剧情紧凑,演员表现不俗。
没有刻意的输出意识形态,主要表现求生体验,这点不错
对于二战片而言过于拖沓。围绕主角的“大难不死”已经成为一种2小时无味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