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

Close,透明人,亲陌(港),The Invisible

主演: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米莉·德奎恩,蕾雅·德吕盖,凯文·扬森斯,伊戈尔·凡·德塞尔,马克·韦斯,莱昂·巴塔耶尔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法国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荷兰语,英语年份:2022

《亲密》剧照

亲密 剧照 NO.1亲密 剧照 NO.2亲密 剧照 NO.3亲密 剧照 NO.4亲密 剧照 NO.5亲密 剧照 NO.6亲密 剧照 NO.13亲密 剧照 NO.14亲密 剧照 NO.15亲密 剧照 NO.16亲密 剧照 NO.17亲密 剧照 NO.18亲密 剧照 NO.19亲密 剧照 NO.20

《亲密》长篇影评

 1 ) 不只失去亲密

《Close》Can’t Close the wound,Cause too Close to you.花海林荫相伴而生,本你我亲密无间,却被他流言纷扰,美得多脆弱;花苞未迎来盛放,已等不及细嗅,自我了尽终结这春天,痛得好透心。

女孩间习以为常的亲昵,却是男孩们不可言说的禁忌,强烈的情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退让。

从亲密到疏离没有多远,从无话不谈到只言片语的距离仅差了被排挤的恐惧,十几岁的孩子不懂这个世界的恶意何以之大?

躲无可躲的非议将阳光吞噬,逃无可逃的他们被压抑裹挟,不过是好朋友,不过都是男孩,何以有错?

人生就是一场闹剧,或者戛然而止,然后悄然离去,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闹剧方行至半途,田间便没了嬉闹追逐,床畔就只剩反侧辗转。

还不懂得理清羁绊,身处至亲关系中的他们就被旁人套上怪异的枷锁,童真被迫变味,无猜被当作无知,信任也成为他们口中的放任。

又是一年,新的花苗种下,再也收获不了和你奔跑的幸福。

 2 ) 又一年花开

这情绪的烘托,炉火纯青,从来没有为哪一部电影流过这么多眼泪。

看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干净。

清冷的天空、花田和草丛,加上少年人特有的纯粹,干净得让人心无旁骛。

让我想起《德州北海》,也是比利时的片子,也带着类似的干净,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尼德兰特有的气息。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过程比整体更值得品味的片子。

从大巴上利奥直觉地意识到不对,迟迟不肯下车,面对妈妈的欲言又止直愣愣地说“告诉我”开始,到故作平常里的压抑与爆发,到只敢对哥哥呢喃的真心话“他疼吗”“我想他了”,再到最后花田里的这一回头,情绪就没有垮过,眼眶就没有干过。

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也不过就讲了一个少年人关于失去、关于遗憾、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过去的,哪怕是如此浓烈的情感,也会慢慢散去,直至什么也没剩下。

只有当我们代入利奥少年人视角的这一个多小时里,情绪才是最有意义的。

欲说还休片子里有几个呼应,很见用心。

一个是雷米锁门的习惯,而利奥一路飞奔在夜色中最后看到的也只是被砸坏的门锁。

雷米正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结束了生命。

另一个是他们玩的那个游戏,假装有身披铠甲的敌人逼近,一路不回头地奔跑,一路穿过树林穿过花海。

第一次是出现在开头,由利奥发起,满是只有彼此才懂的少年意气;第二次是雷米发起,为了挽回他们渐行渐远的关系,换来的却是利奥的意兴阑珊,不复少年意气;最后一次是利奥结尾在花田里的那一回头,从来没有回过头的他是想在这一回眸中看到什么呢?

身披铠甲的少年童话,还是那个被留在少年时光里的他?

别回头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场景,利奥去新朋友家玩游戏、借宿,当他以为自己可以在人群中找到慰藉的时候,却发现更加空虚,更加想念他。

于是他自出事以后第一次来到雷米家。

当又见到那片嬉闹过的草坪和黄狗时,我脑海中闪过四个字:“恍如隔世”,可瞬间又觉得放在少年人身上似乎不那么合适。

在和雷米妈妈生硬寒暄了几句之后,彼此都沉默了。

雷米妈妈说:“你是来看我的吗?

”其实彼此都知道,利奥回答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于是他说:“我能去看看他的房间吗?

”仿佛一直在等他这句话似的,我的眼泪应声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打动我的,从来都是这份执着的情感。

无独有偶,利奥第二次来到雷米家,决定面对内心坦诚一切的时候,前一刻也是在喧闹的人群中。

他落寞的眼神也就是一刹,便道尽了心事。

我一直在想,雷米妈妈知道了真相后要怎么办?

要怨恨他呢,还是心疼他呢?

好像怎么做都差点意思。

而导演果然还是棋高一着,都要。

雷米妈妈让他“滚”下车的愤怒很合理,最后抱着他安抚的心疼也很合理。

也正是这不可调和的复杂性,让离开成为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利奥最后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哪怕是暖黄的墙,和煦的阳光,都冲淡不了他弥漫出来的忧伤。

不仅雷米不在了,就连关于他存在过的证据也都一并消失了。

走了又一年花开,你却已不在。

又一年花开

 3 ) 亲密的过客

Remi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眼泪。

一次是两人从嬉闹变为打斗后Remi的佯装胃疼,一次是被爽约后的出离愤怒。

人们说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倒向你的墙和离你而去的人。

在新的环境里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都选择了离开,只不过一个离开了友情,一个离开了世界。

或许不能怨怼Leo的选择,这种执拗其实你我都有,只是会在不同面向展现而已。

他并不是看轻了友情,只是急于证明。

疏离只是证明的手段,或许等到大家不再在意的时候,一切都能复原如初。

是的,他没有看轻友情,他只是低估了友情。

Remi在两人的关系中一直是含蓄和被动的那个。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无谓的言语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他的情感有一扇门,只有被放进来的才有意义。

而被放进来的只有Leo而已。

Remi的痛苦在于他看着Leo一点点离开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伸出手,然后被推开。

当然,Leo是难过的,但他的难过有多少是因感情,又有多少源自内疚。

当其他同学缅怀Remi说他看上去很快乐时,Leo生气的反驳,“你怎么知道他很快乐。

”是呀,他不知道,但你知道,你一直都知道他不快乐,然后呢。

Leo跑去产院找Remi妈妈,只是因为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来,他需要救赎,却没想好如何救赎。

当Remi妈妈担心一个人跑进森林的Leo,前去寻找时,他恐惧的举起了自卫的树枝。

他甚至都不敢确定看着他长大的Remi妈妈根本不会伤害他。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辜负友情,也被友情辜负。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在毫不知情的时候拥有的大多数在了然于胸后都已然失去。

Remi的眼泪

Remi的愤怒

游戏中的主导者

游戏中的跟随者

更主动的Leo

更主动的Leo

树枝指向前,脚步在后退,说明是在自卫

 4 ) 玫瑰少年 恶意摧之

看完《怪物》后来追看这部同题材电影,两个导演拍摄手法真的是截然相反,给予的观感也是大相径庭。

《怪物》更像是一个秘密,在不经意间说出来吓大家一跳!

《亲密》更直接,而且前面节奏很快,从小长到大最好的朋友,因为小孩子时习惯了的贴贴举动,引起同学们的恶意揣测,青少年情感易于被影响,所以leo为了不成为世人眼里的异类,放弃了remy,同样是青少年的remy,失去了情感的寄托,酿成悲剧,这些剧情才用了半小时。

后面一个多小时通过leo的心理活动和生活展开,不知所措的自己,既不想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又难逃心魔的纠缠!

remy爸爸妈妈演的真好,饭桌那场戏真的是太牛了!

 5 ) 遗失在花丛中的情谊,是否能在来年向阳而生。

我把这部影片放到了2022.12.31看,看完这部影片,时间跳到了2023.01.01 00:05。

在翻译预告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但今晚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与这部影片多么相似,只不过我不是"léo"而是"Rémi"。

我能切实地感受到Rémi的痛楚,也能理解léo的行为,但我就是真的非常非常痛苦,然后无能为力。

我摸着左臂上密密麻麻的刀疤,庆幸自己是"胆小"的,没有"勇气"用力一划,不然,我的父母与朋友该陷入怎样的自责与痛苦之中。

即便如此,我还是丢掉了许多东西,丢掉了对他人的信任,丢掉了许多真心待我的朋友,也丢掉了对未来的期许,但我似乎已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说回电影,总的来说,在剧情上的确是稍稍欠缺了些,但是这部电影也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知,特别是在青少年这种敏感群体之中。

导演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很棒!

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大量近距离的镜头,将微表情微动作捕捉得很到位,各种象征意义的镜头也都能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比如天气、风声、花田等,观感非常强,无不体现出导演的细致。

青少年的情感是复杂敏感的,情绪的变化是迅速且饱满的,这些也都通过演员感染到了观众。

很感谢在2022年结束之际遇见这样一部电影,真的很开心!

 6 ) 悲剧的力量,同性电影的年度荣光

比利时90后导演卢卡斯·德霍特与泽维尔·多兰相似。

两人都很年轻,取向同性,都凭借对情感的幽微探究成为戛纳系导演。

两人的不同也很明显。

多兰的电影多有奇情,对情绪的表达趋于激烈,画面比较依赖迷离、幻梦、鲜艳的风格。

德霍特则往往将故事紧扣在人物本身的生活中,炫技表现得不动声色。

卢卡斯·德霍特与《亲密》两位小演员在戛纳

泽维尔·多兰在《劳里尔·高德罗苏醒之夜》(剧集)片场这种紧扣,使德霍特的电影具有相当痛苦而坚定的张力。

比如他获得2018戛纳金摄影机奖的长片首作《女孩》,在变性题材中蕴含的无法绷断的力量,与同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普通女人》中体现的决绝与坚强如出一辙。

影片《普通女人》中主角玛丽娜在街上逆风而行、身体前倾的隐喻性画面,在《女孩》中,则体现为主角Lara在剧痛中撕掉私处胶带的情节,两者都呈现出一种积极而饱满的抗争精神。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普通女人》

卢卡斯·德霍特《女孩》饱满,是德霍特电影另一个珍贵的品质。

他的电影向来都是没有缝隙的。

所谓的没有缝隙,并非没有留白,而是说一部电影再无需任何增减。

比如,对照电影《断背山》《色,戒》和安妮·普鲁、张爱玲的短篇原著,或者对照《阿凡达》的视觉效果和你梦境中的绝美世界;我们会发现,李安和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已经找不到任何需要补充或显得臃肿的地方。

而卢卡斯·德霍特的电影,同样也具备这种精准的控制力。

卢卡斯·德霍特相比《女孩》,德霍特的第二部长片《亲密》柔软许多,但其中依然包含明显的对抗成分。

这部电影讲述中学生(相当于国内的初中生)里奥和雷米,他俩原本亲密无间,但在学校遭致“娘炮”“基佬”的非议后,里奥刻意疏远雷米,最终导致雷米的死亡。

2022《亲密》在前作《女孩》中,德霍特让Lara对抗自己原有的性别。

而到这部《亲密》,德霍特则让里奥对抗雷米与世俗偏见。

而向来缺乏对抗性格的雷米,则选择了结束生命。

由此可见,德霍特电影的本质就是对抗性。

这又是他与多兰的不同之处。

多兰喜欢明明白白在电影中设置人物的性取向,再基于取向探索情感的复杂维度。

但在德霍特的电影中,取向被隐匿,或者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如何构建强大的内心,以完成他们被自我意识驱使的每一种对抗。

导演在《亲密》中设计了非常多的对抗情节,这些情节对拥有类似经历的观众而言,可谓十分亲切。

因为这些对抗中的行为与借口,并无新意,德霍特也知道,这种时候不需要新意。

比如在学校草地上,雷米一如既往将头枕在里奥小腹上,里奥很不自在地挪开身体,说,“雷米,天太热了”。

或者,雷米问里奥,自己是否也可以学冰球,里奥没有回答。

雷米问,你为什么不同意;里奥说,我可什么都没说。

雷米又问,那你为什么什么都不说;里奥回答,我不知道。

借眼前的天气随意地摘取理由,或者将两个人的关系归置于语言的虚无,这就是里奥对抗闲言碎语的方式,即以很明显的冷暴力远远地推开雷米。

德霍特为此设计了一场可能是2022年最漂亮的戏。

里奥和雷米原本同床共寝,经历过同学的非议后,里奥挪到地铺。

早晨醒来,里奥发现雷米也尾随自己睡到地铺上。

他俩由此热情地打闹起来。

渐渐地,一道边界忽然闪过,两人的嬉闹在纠缠的肢体间转为斗殴,这导致雷米借口胃痛而流泪,也悄然埋下他自杀的引线。

从嬉闹到斗殴这场戏值得细品:一方面,世俗偏见通过里奥的心路,顺藤蔓延至两人的私密空间,并对此空间进行撕裂;另一方面,从嬉闹到互殴,影片没有划出明显界限,这发生得如此自然,证明身体对情感而言,是非常敏感的存在。

作为一部时长105分钟的电影,在大约45分钟处,雷米突然离世。

对观众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吓点:如果德霍特没有选择像南尼·莫莱蒂导演的《儿子的房间》那样,从一开始就亮出死亡,好让影片处于缅怀的基调中,那么《亲密》将如何平衡雷米死亡前后的世界?

南尼·莫莱蒂《儿子的房间》德霍特的处理不仅出乎意料,而且合情合理:雷米的死亡并未使里奥的对抗消失,所以他没有狗血地立即卸下心防,投入对雷米之死的懊悔与痛哭当中,而是怀着紧张与谨慎,在靠近雷米之死的过程中,又将自己推开。

比如他飞奔向雷米的家,却只在窗外看那扇被雷米父母撞开的浴室门(雷米就是在浴室自杀);又如他参加雷米葬礼,却规避和雷米父母的任何接触。

在此,德霍特再次设计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情节。

雷米热爱双簧管演奏,他死后,里奥去欣赏一场演奏会。

里奥请求母亲将车开快一点,因为他不想迟到。

在演奏会上,里奥久久凝视着雷米的母亲。

里奥不想迟到,是不想在入场时引起雷米母亲的注意。

而在演奏会现场,德霍特让摄影机镜头从里奥眼神的方向,不断推近雷米母亲,从而在情节设计和镜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将里奥靠近又远离的对抗张力,表达得丝丝入扣。

在电影《女孩》中,德霍特导演就已经呈现出扎实得惊人的镜头语言,《亲密》则进一步提升了摄影的难度。

无论是那些里奥、雷米在花田中追逐的长镜头,还是里奥坐在秘密基地的光影之中,抑或雷米的母亲在夜色中痛苦漫步……电影《亲密》都在充满设计感的同时抹去了刻意的痕迹,从而将电影的摄影之美,统一到德霍特的生活流叙事中。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雷米死后,里奥自雷米家离开的画面。

里奥独自行走在深浓的夜色中,远处只有一点红色灯光,画面相当黑暗,但里奥眼中的泪光却非常清晰。

这是技术和情绪的双重捕捉。

将画面推出银幕,还原为拍摄,可以想见饰演里奥的演员伊登·丹布林,必须小心地配合摄影和灯光团队,而摄影和灯光也必须精细地尾随丹布林的情绪。

除此,还有那些里奥一家打理花田的农耕画面。

相比电影《隐入尘烟》中如米勒油画般构图的劳作场景,或者柏林金熊影片《阿尔卡拉斯》中被现代化资本不断冲击的果园景象,影片《亲密》中的泥土始终处于花和犁的翻动中,更湿润也更有力。

同时,也能从泥土中找到里奥比雷米更坚强的原因,里奥的心智源自大地,雷米的心智则源自管弦。

影片《亲密》中偶有哲思对白,比如“保持坚强,并不代表要克制泪水”、“难过和生气本身就是很接近的”,但这不代表影片试图拔高内涵境界。

《亲密》就是一部单纯的悲剧性电影。

德霍特的设计非常残酷。

雷米死后,他的父母有一次到里奥家用餐。

里奥的母亲谈起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里奥哥哥的学业。

这时,雷米的父母再也绷不住了,当即流泪啜泣。

雷米是独子,死了。

里奥家是兄弟两个,都活着,还有学业可讨论。

这张餐桌可谓是完全失衡的,幸福的过于幸福,凄清的过于凄清,也正是这种失衡,使《亲密》的重量惊人。

影片结尾,里奥终于鼓起勇气向雷米母亲承认,是自己的疏远导致雷米死亡(里奥在这里见到雷米母亲时,身为产房护士的对方怀里正抱着一个新生儿,德霍特的残酷又可见一斑)。

雷米母亲送里奥回家的过程中,让里奥下车。

里奥走进树林中,雷米母亲追过去,里奥手持木棍。

乍看,这或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情景;细思,原来里奥担心雷米的母亲会复仇,所以才不得以准备用木棍自卫。

这一根木棍,瞬间让里奥回到他自己的年龄上,也让观众们意识到,人的一切行为、一切靠近、一切推拒、一切对抗,都建立在年龄之上。

不同年龄的人,对悲伤有不同的处理法则。

至此,里奥这个人物的合理性,终于被德霍特的最后一片拼图构建完成。

从《女孩》到《亲密》,不得不说,卢卡斯·德霍特是一位才华出众,并对情感的理解拥有恐怖天分的年轻导演。

如果能在格局和深度上再做拓展,说不定下一次他就能问鼎戛纳。

作者|县豪;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给情绪敏感的人一条活路吧

极度敏感、极端到有些“不正常”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呢?

触碰等于打击,声响就是噪音,不幸意味着悲剧,快乐等同于狂喜,朋友就是爱人,而爱人是神,失败等于死亡。

Remi和Leo可能都属于赛珍珠形容的这类天性敏感的人,所以他们能分享更多彼此的情绪,建立很深的连接。

这段亲密的友情里,有快乐——一起在花海里奔跑;有支持——Remi失眠时、演出时,Leo会表示关心;还有陪伴——一起上学、吃饭这样简单的日常。

密集的交流和共通的特质,让他们的情绪保持一定程度的同频,也更容易对彼此保持同理心。

【裂痕的出现】但毕竟,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人。

一旦长大,就很难再体会这种纯真的友情了。

Leo可能是二人中更早熟的那个,他更早觉察到了周围的嘲讽和敌意。

这些外在因素让他感到不安,为了保护自己,他决定和Remi保持距离。

后知后觉的Remi还像以前一样,习惯性地贴近Leo。

天真的他并不知道,Leo需要一种新的安全感,而自己的亲近反而成了威胁。

在Remi小小的世界里,Leo总是会热烈地支持和保护他,忽然有一天,对方背过身去,像变了个人似的。

Remi主动接近,却不断被推开——也许是为了表明决心,打闹时Leo认真动了手,伤心不解的Remi在餐桌上默默流泪。

【沟通的失败】餐桌流泪事件发生后,Remi在上学路上故意独自往前骑。

他在赌气,并不是真的想疏远Leo。

Leo虽然加速追上,但他已经无心在意Remi的感受了。

到学校后,Leo 努力跟同学们闲聊、结交新朋友,所谓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无论凑效与否,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心底当然还是牵挂 Remi 。

视线穿过人群,看到闷闷不乐的Remi。

于是Leo走上去和他说话。

假装若无其事地问:你在干嘛?

Remi 答道:打游戏。

他们对视一笑。

虽然还有些伤心,但无疑Leo的主动接近对Remi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他的情绪得到了关注。

Leo接着问:你这样,不是因为我吧?

对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问题,Remi并没有坦率地正面回应,只是摇了摇头。

也许因为Leo主动走过来问候,Remi已经在心里原谅了他。

Leo追问:你确定吗?

这个问题抛给Remi的同时,也像在问自己——他是明知故问,因为并不准备承担责任,只是需要一个external validation给他颗定心丸。

所以当Remi又一次懂事地点头时,如释重负的Leo觉得这事儿就这么轻松顺利地解决了。

形式上解决了,但实际呢?

Remi以为,今后他又能和Leo像从前那样形影不离了。

Leo以为Remi接受了他想要保持距离的愿望(这个距离怎么保持,条款也在Leo手上,即他觉得安全时可以接近)他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操场上的聊天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给还不够坚定的自己做的决定找些合理性。

实际上 Remi 这边是 I’m not ok. 而 Leo 这边是 You don’t seem ok, but I really hope you can tell me you’re so I don’t have to deal with it. 深爱 Leo 的 Remi 果然说了I'm ok,与你无关。

而Leo得到了他潜意识里期待的答案,所以显得轻快起来。

【无力的挽留】这次沟通,完全没起到让两人的期望值落实到一块的作用,为后面关系的急剧恶化埋下伏笔。

Leo努力融入的主流“新生活”里,不再包括Remi。

他们相处的时间减少了。

在Leo看来,这是他获得安全感必经的、暂时的牺牲,所以他看上去不愉快,却一直在克服。

但这不是Remi的认知。

他太想念Leo了,羞涩地去球场看他。

可惜,跟Remi期待的不一样,Leo见到他并没有喜出望外的神色,而是显得有些紧张:“你怎么来了?

” Remi 小心翼翼地问:“我不能来吗?

” 在Leo面前,他是如此诚惶诚恐,生怕失去他。

这跟理智的Leo有本质的不同:他已经开始用行动给自己创造客观环境、去脱离跟Remi之间强烈的引力了。

Leo忽冷忽热的态度,反而让Remi更困惑。

次日上学路上,Remi像往常一样跟Leo并肩骑车,还主动问他,要不要一起打冰球。

Remi 这无心的一问,火速让Leo感到不安。

不出预料的,Leo反应很冷漠,不置可否,两人都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如果说Leo这边在一步一回头、艰难但方向明确地脱离引力的话;Remi这边本就敏感脆弱的心理世界正被搅得 upside down,几近崩溃。

Remi仍然期待从Leo这里得到情绪共鸣,而Leo每次都没接住,他们深厚但脆弱的关系已经天翻地覆。

人在有戒备心的时候,是很难共情他人的。

从Leo决心保护自己那刻起,他已经顾不上Remi了。

【最后的冲突】操场沟通后,Remi似乎没有明白Leo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麻烦”。

辗转难眠的Leo决定做些更决绝的事,划清二人的界限。

最近这段时间,Leo似乎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而Remi反而越来越强烈地想让二人关系回到过去(所以他没有把精力花在给自己创造条件去翻篇上,还在原地等Leo。

)这天早上,Leo上学时没和Remi一起走,这是对二人界限的再一次试探。

不出意外,Remi没有准备好接受。

在操场上,他满腹委屈地去找Leo对峙,为什么不等他,Leo随便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

这次Remi没有温顺地接受,而是明知会让Leo不堪,仍然不依不挠地反问对方。

Leo洒脱地拍拍Remi,让他放下执念,说了句“这不是什么大事。

别哭了。

” 这句话的冷漠和超脱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mi的情绪突然全面崩溃。

向来随和的他向Leo挥起了拳头,两人扭打成一团。

Leo让Remi松手,心碎的他听而不闻,任由失控的情绪驾驭自己。

赶来的老师们拉开了他俩,边拉架边对泣不成声地Remi说:结束了,都结束了。

好像在提醒Remi,你们真的回不去了,接受吧。

Leo也哭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得那么糟。

处理亲密关系这么难的课题,对13岁的孩子来说肯定是超纲 了。

实际上,这题难到几十岁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处理得好。

如果他们能懂,或许会对彼此多些包容。

但谁知道呢?

【迟到的共情】Remi 离世后,心理医生让同学们围坐成一排,分享对Remi的回忆。

同学们对Remi生前的印象是,他是个开朗爱笑的人。

一名男生说:Remi总是让别人开心。

他总是在笑,看起来很开心。

Leo突然严肃地反问:你怎么知道他很开心?

发言的男生一脸错愕:这是我看到的他啊。

Leo不同意,但无力反驳:只有他们之间能懂的那部分自我 —— 随着Remi的离去,不复存在了。

如果Remi还在,他们会在人群中相视一笑吧:心有灵犀,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自信快乐的了。

大家发言时,Leo显得如此落寞,仿佛被误解的是他自己一样。

曾经Leo那么奋力想从这段关系中抽离,而此刻在旁人的衬托下:只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理解,让他意识到这段连接,只要存在过就永远都会在。

在痛苦和伤心中不堪重负的Remi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解脱方式。

有人说导演在这里有些偷懒了。

不知为何我觉得很能共情。

情绪也有马太效应,对乐观积极的人来说,一点小挫折反而有挑战的乐趣,在克服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而对敏感的人,他们的传感器密度更高,因而要应付的情绪也更多,忙着应对就会很累,需要调动意志力。

长期在这种神经紧绷和操劳的状态下,就很容易精神崩溃,这时无论外界发生再小的消极事件,都可能成为情绪火山爆发的导火索。

接下来,电影用很长一段篇幅描述Leo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

被迫接受的痛比主动接受的痛更难消解,Leo在Remi离开后,反而能体会他们在疏远期间对方的感受了。

当Leo尝试用各种方式 move on 失败后,他终于意识到,有些东西无法逃避:跟Remi之间美好浓烈的感情、曾经对他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可能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

多么希望这些跟自己无关啊!

但好像只有面对,才能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真正move on。

他等了很久,终于鼓足勇气对Remi的母亲坦白。

电影到这里已经让人伤心欲绝了,好在导演给了一个温柔积极的结尾。

Leo获得了谅解。

虽然电影里给的蛛丝马迹不多,但可以感觉Leo本身是内心力量更坚定的人,在二人的关系中,他的言行更有掌控力。

比如Remi失眠时,Leo给他讲故事,张嘴就来;Remi练单簧管时有些紧张,Leo对他信心满满,you got it! 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简直天作之合。

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Remi来说,Leo不仅是一个亲密的朋友,简直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失去Leo就像失去一部分自己。

从双方母亲的言行似乎也能窥探出二人性格的不同的原因:Remi在餐桌上哭时,Leo的母亲温柔地说,伤心的话可以不吃的。

她似乎是个控制欲比较弱的人,所以Leo的自我更容易发展,也更会自己拿主意。

而Remi的母亲呢?

在影片开头,三人躺在草地上时,她说话的方式是个控制欲挺强的人,比如希望自己有个听话的儿子(Remi还不够听话吗?

)再比如,暗示Leo是个更听话的孩子。

实际上,Remi非常温柔顺从敏感,可能是为了迎合母亲的心情,他并没有发展出强大的自我,甚至会依附他人,比如亲近的朋友Leo,可以说是Remi稳定内核的来源。

所以当从Leo决定抽离的那刻,Remi的情绪就像坐上了坏掉的电梯,上上下下不由自主。

回到开头赛珍珠说的话,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如何度过这危机四伏的一生呢?

她的答案是创作。

通过创作释放内心神秘的冲动。

(Add to this cruelly delicate organism the overpowering necessity to create, create, create -- so that without the creating of music or poetry or books or buildings or something of meaning, his very breath is cut off from him. He must create, must pour out creation. By some strange, unknown, inward urgency he is not really alive unless he is creating.)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自救,包括尽可能地让自己周围有几个靠谱的、情绪稳定的朋友,通过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加深内心的秩序……等等。

为什么自始至终Leo没有跟Remi分享过内心的秘密呢?

Leo也高度敏感。

也许因为脆弱不安,他不信任别人;也许他自尊心很强,说不出口;也许因为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搞定(从打球能看出他确实坚强不屈)可惜Remi不懂这些。

Remi算不上一个完美的朋友,但他毫无保留地爱着Leo,也许这也是Leo喜欢和Remi一起的原因 ——Remi真诚的爱给了他安全感。

甚至,Leo也许会暗地责怪Remi不理解他。

在这段关系里位于权力高位的Leo,自然习惯对方主动共情自己了。

Remi是如此卑微,检讨压抑自己、观察Leo的脸色… 在Leo第一次动手时他该捍卫自己的边界和感受,而不是忍气吞声地,让Leo想当然地觉得 everything should be on his terms. 没人能知道,如果那天在操场上,Leo走近Remi时,让他放下手上的游戏机,向他道歉,跟他分享最近的烦恼,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也许,Remi会感激Leo给予的信任,原谅他前天反常的举动,甚至主动和Leo保持距离。

毕竟,他这样深爱着Leo。

即使要经历一遍疏远的痛苦,但这次是主动的,是出于爱。

Remi的母亲在树林里追上Leo,紧紧地拥抱他,他也慢慢放下了握着的树枝。

温柔的拥抱和泪水,会给Leo未来的人生充入一些信任和勇气么?

没有人知道。

但在那一刻,观众和Leo都知道,这次真的翻篇了。

 8 ) 一场蓄意的无意识谋杀

被设计得十分完美的画面,剧情也是如此,然而失真的剧情却让人如鲠在喉,不论是中途自杀而亡的奥米,还是导演通过一系列事件想要讲述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生道理,几乎成了一个模板秀。

另外一点,导演几乎把所有的视角都放在雷奥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度沉溺,也许对他来说只是想从以往的过错中寻得一份原谅,但这对于无数个雷米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

西方与东方的不同:奥米死亡之后,这个事情几乎是家喻户晓,学校组织悼念活动,对外有公开的葬礼,父母能够及时沟通,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治疗。

这在mainland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家属不来闹,这件事除了班上的部分同学或者亲密的朋友外,其他人是无从知晓的,而学校方面更是会严防死守,生怕消息泄露,公开的葬礼也许有,只是我们无从知晓,因此也就无法向任何人表达自己的内疚与悔恨。

父母当然也指望不上,中国人对这种时期一向讳莫如深,即使自己有情绪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努力压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隐隐想来,也不过是说一声“…死了”,然后独自在被子里痛哭一场罢了。

而后的时光里,依旧照常生活,只不过在成人之后,再也无法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再也无法与别人交朋友。

一开始就对雷奥这个小男孩有点排斥,虽然是电影,但是他透出的那种冷漠和疏离却像本人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某个时期的我如雷奥一样有过这种经历,所以被这种内疚刺痛,而更加痛恨雷奥。

细节:当奥米问雷奥自己要不要也去参加冰球队,而雷奥只是沉默以对,而且他的语气和神态真的十分不耐烦。

 9 ) 失去之后才方知友谊可贵

Remi和Leo是亲密的幼驯染,从小一起长大。

两人一起携手上学。

因为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Leo开始疏远Remi。

这也导致了Remi的间接夭折。

Leo也在失去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珍惜和宝贵的友谊。

看完电影其实感觉也没有交代什么。

就是友情的界限罢了。

青少年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

意识以及思维的转变,可能会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点滴。

或许是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亦或者是他人的行为,都可能会对之后的行为处事产生影响。

电影里Leo正是被同学的话语所影响而疏远了Remi。

Remi的死虽然没有交代清楚,但是暗示与Leo对Remi态度的转变相关。

或许这不是爱情,或许这就是友情罢了。

只不过Leo太在乎他人外在的眼光罢了。

 10 ) 亲密,关闭,紧密

那片花海,你还记得吗?

在屋子里玩躲避游戏,我们跑出来,穿过那片花海,空气中有花香,花开得很盛,我们把它们丢在身后,经过爸爸、妈妈,今夜我要去你家。

影片前半段细致地记录了Leo和Remi相处的画面。

玩游戏(一种虚拟敌人的游戏,沉迷其中)、吹双簧管、画画、睡觉、睡前故事。

影片开头Leo妈妈问“哪天你还会回来睡吗”,可见对两人在一起睡已经习以为常,Leo和Remi共眠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是经常不回家。

所以后面两人疏离,妈妈诧异地问Leo“今天不去人remi家了?

” 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两人在一起太久,睡得太久,所以当Leo有一天分床睡,而Remi下床和他一起,第二天两人才有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

Remi不明白leo为什么突然不跟他睡了,他只是莫名地难过,在饭桌上流限泪,注意这是很自然的流泪,仿佛眼泪是自己流出来的,没有用力,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糖塞了一个借口:肚子疼。

这是Remi的第一次流泪,年少的男孩不知道对方怎么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打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发了脾气,一切都是突然的。

这无比真实,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外界,消化情绪,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只有这种不理解、不懂得带来的具有伤害性的举动。

而他们又是多么无辜。

所以我在看这段,包括后面那段更强烈的争执时,带着的是理解,和旁观者的心碎。

两个人从农村去城里上学,这是十二三岁。

侧面计算Leo和Remi的亲密关系己有六七年或更久。

或者说两个人在一起睡了六七年。

从村里到城里,画风一下就变了。

我指的是外部环境。

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是农村的恬静舒适,花、草、狗、阳光,画面是舒展的。

进学校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近景到远景,两个男孩在学校漫无边际地走,不确定出现。

世界里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

学校里开始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对,这里侧面反映两个人关系确实很亲密,不管是大人眼里,还是小孩子眼里。

也透露出孩子说话的直接,像大人就绝对不会这样问。

因为他们举止的亲密,同学们开始认为他们是一对,leo回说只是朋友,remi是他最好的朋友。

并且说女孩和女孩亲密,别人却不认为是一对。

男孩和男孩走得太近和女孩走得太近是完全不同的。

学校旁人对他们关系的这段刻画是真实的,对于两个男孩关系走得太近,有着自己的揣测,并认为这是不对的,不好的,男孩和男孩太亲密被视为同性恋。

而这是遭人耻笑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性向的优劣,没有人告诉他们同性恋是不对的,他们对性向的态度来自于外界,这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当同学问他们是不是一对,Leo说不是,一方面是自己认为不是,一方面是外界要他说不是,他们(包括同学们、leo)对男生和男生是一对都抱着否认的态度。

这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性意识的萌发,十二三岁正是性意识模糊、建立的时期,回想起我也是初一左右确立了自己喜欢的对象。

在那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侧面透露了性向的压抑,即同性的不默许。

学校是残忍的,同学们的非议是残忍的,要合群,为了融入,Leo首先丢弃了Remi,为了不显得太亲近。

他加入了冰球队,和新同学成为新朋友。

一个细节是草坪上Remi挨着Leo睡觉,Leo两次都把Remi滚下,这是前兆。

是Leo第一次对亲密关系的反抗。

Remi也在试着融入,他去看冰球,他和leo的那段对话也适合玩味。

Leo说你怎么来了,Remi说来看你,我不能来吗。

Leo这里又显示了他另一种残酷,Remi是因为找不着leo所以来看他,只有在冰球场才能看到他,Leo此时已经和Remi有一段距离了。

而Leo对Remi的到来显然不太高兴,因为现在他正试着“摆脱”他,他对remi只能来冰球场有种异样的残忍。

Remi此时正孤独地在外面看。

Remi问他能去冰球队吗,他觉得自己也想打冰球。

这是对Leo的另一种接近,因为Leo在。

Leo不语。

他对remi的亦步亦趋显然反感。

因为那是对他疏离的破坏。

他们又要在一起了。

Leo开始不再去Remi家,从分床睡到不再一起,这是明显的变化。

Leo甚至不再等remi骑车上学,他真正地远离remi,有了自己的朋友。

然后是影片的第二个小高潮,Remi气得打了Leo,他问他为什么不等他,他以前都等他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Remi崩溃得流泪、打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情绪激动的时刻。

以前也流过一次泪,不过那是隐忍的、没有情绪的泪,这一次他是那么崩溃,因为距Leo分床睡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他和Leo分开得越来越远了。

看这段我无限地和remi共情,就像一个和自己那么亲的人就这样分开,他的无能为力,他的无助,他的歇斯底里。

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喊、去闹,因为太在乎。

我又要提到前面看那段分床睡的争执戏作为旁观者的理解和心碎。

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些都不理解,对无法言说的东西都难以消化,而只能发泄似的前溃。

我理解他们,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太残忍,因为他们还是孩旅,外界多复杂。

我心碎是因为看到他们因无法理解、无法沟通而撕裂。

这是真实的男孩,这是真实的世界。

关于Remi离去后的内容片子已讲得很详细,Leo跑回家,跑去remi家。

这里我也无法接受,刷情急转直下,Remi消失了,尽管在前半段的末尾Remi已近乎于消失,只有半个身影,Remi和其他人在一起。

Leo看到那四们,之前Remi把自已锁在门里是一个细节(想到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意的)。

此后是漫长的失去Remi的疗愈过程,参加葬礼,去音乐会,练冰球,上心理课,受伤,痊愈。

这里穿插的采花、种花很美,又一年过去了,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

leo受伤哭泣那段很动容,他看着手腕,医生问他手腕很疼是吗,我想他在想remi离开该有多痛,他是有多痛地离开,连手腕都这么疼了,他该有多疼。

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在花丛里跑,停下,往年和他一起跑的人不在了,他望向他们跑过的方向。

Remi的家也人去楼空,这太真实了,就像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搬家了,只剩空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走,这是无法避免的。

Remi的妈妈因为无法再面对Leo,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离开了那。

这是一场分别。

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

但要面对。

导演夏纳首映说《亲密》献给他的友谊,那些分开的朋友。

《亲密》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最纯粹的情感,就像remi和Leo,就像你和我,这种情感是纯粹而浓烈、不能分散、一拆散就要破碎的。

就像《活着》《许三观》用最简单、最简洁的叙事述说苦难,催人泪下,《亲密》同样大道至简,去繁就简,讲述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人的情感,没有太跌宕的剧情,没有多余的反转,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

因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包括导演想表达十几岁的男孩敏感、脆弱,后来逐渐被男子气概替代,这是社会要求的。

多少天性被泯灭。

少年也有一颗敏感、纤弱的心。

回想起Leo,我们中有多少人是Leo,为了合群,做最适合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流言是洪水猛兽,没有人想被吞没。

活在流言中是残忍的。

Remi,我亲爱的Remi,你会成为多么好的人,你是脆弱而纤细的演奏家,你爱Leo,你为这爱付出了惨烈的后果。

Remi离开后我一直想着再看到他,或者再出现他的身影,终于没有。

想着小时候的朋友大多都走散了,谁也不认识谁,少年长成大人。

《亲密》短评

32倍速都嫌慢,又是这种无限放大情绪的电影,看不下去大约是心思不够细腻,感受不到这种要死要活的心情

4分钟前
  • CC
  • 很差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演员的眼神锐利得像不掺一丝杂质的玻璃,在音乐会上与镜头对视的瞬间,眼神里的拷问直插人心。冰球场上的碰撞是发泄情绪的工具,借着包扎的契机才能放声大哭。把所有从孩童到少年时的敏感与不安都放大后,却将校园里那些人之初性本恶的东西都“轻盈化”了。一个好友的逝去不应该仅仅是一场生长痛,随着时间就消失。

10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

一部低着头的电影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

13分钟前
  • TWY
  • 很差

吐槽,这二等奖太名不副实了,剧作薄弱到这种程度,40分钟以后拖到不行,以为上个手持就高级了?又见罗塞塔#12.12#不对,得二刷

15分钟前
  • 海上花
  • 还行

最深沉的悲伤不是锐利的爆发,而是这样钝刀割肉一般,所以在电影里你很难看到Léo嚎啕大哭,他尽力地让自己活在一个“正常”的节奏里,打冰球、干活、打游戏,但是快乐再也没有了。一个细节是同班同学回忆Rémi时,Léo感受到了冒犯。因为Rémi对别人只是一个外人,对他却是心肉相连,所以那些轻飘的回忆让他发怒。这是一个如何面对失去的电影,小演员真是演得太好了,细腻而准确,特别动人。 另外荷兰的农村也太美了。

1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情绪满载的电影 俺滴年度十佳

20分钟前
  • SH3056
  • 力荐

6/10。在炫彩的鲜花地与朋友狂野的奔跑是一个奇妙场景,它将肢体运动融汇到亲密的友谊中,里奥和雷米在床上四肢交缠,他们不正常的亲密遭到外部世界的评判,随之而来的是关系破裂和沉重的内疚感。里奥参与的冰球运动承载了残酷的男性气质,遮盖、困住人的面孔的冰球头盔像一个铁笼,阻隔了他身上的女孩子气,其搏击性与雷米不满里奥疏远进行的肉搏形成对应,将同性恋友谊的恐惧、挣扎转化为形体上的运动。影片把郊游中雷米失踪、死亡的原因都空缺了,它拒绝以此为线索探讨雷米是不是同性恋、是不是自杀,更像一个重新审视与已逝之人的联系的悲剧诱因,当母亲在车中想向里奥告知雷米的死因又无法开口,她平静的表情下抑制了苦痛与哀嚎,逝者的母亲也学会将悲怅收敛起来,反而是父亲在餐桌上最先崩溃,这预示着里奥最终要找到摆脱面具、做自己的表达方式。

2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呈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剥离了同性性向的、纯粹的男性(人类)亲密关系,但编导好像并没有打算对此深入开掘,悬停在表现这种亲密关系在主流社会被扼杀的情感创痛中,整体情感冲击力很强,思辨性较弱。

24分钟前
  • Koda
  • 力荐

太真实了。从众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但并不快乐。后来,你才发现,那些别人的眼光根本不重要。太理所当然以至于忘记珍惜。就算不在一起,还是会在意你的身影,你的名字。那又能如何。年少的错,永恒的痛。每个人青春期的孤独,到底是怎么度过的呢?电影后半段开始疗伤。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在不经意的时刻还是会想到你。心底永远的创伤,直到时间把记忆埋葬。还有,啊!伟大的母亲!

28分钟前
  • DONT_BOTHER
  • 力荐

剧情和拍摄太弱了,隔靴搔痒

33分钟前
  • Chuck
  • 很差

很一般啊,不知道怎么就直接上评委会大奖,默认未来戛纳宠儿

36分钟前
  • 橙子
  • 较差

激进地折断情节,让观众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绪的惯性实现“天使”的显影。想象空间寥寥,也不见对现实更具结构性的体察,当春风化雨般的拥抱出现在影片结局,才意识到曾经扑朔迷离的目光(导演有意的特写)是如此功利而轻佻。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就这意识流 一百年前的电影三分钟就能表现个差不多了 后边长达一小时的内容更是考验观众的耐心 太失望了

41分钟前
  • Catete
  • 较差

后半部分对我来说太拖太平淡太重复了。

43分钟前
  • 橱柜里的猫。
  • 较差

拍成一个30分钟的短片足够了

48分钟前
  • 醒着夢遊
  • 还行

导演颇有野心。前半部分极其细腻而出色地描绘了一对男孩之间的友情,因过分亲密而招致悲剧,暗中指向男子气概的危害,给男性在青春期与同性好友维持友情造成困扰。可惜是后半段没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探讨,却选择用戏剧化的手段来追求一种在成年人看来足够自我感动的圆满结局。尽管看得出这部分是在向达内兄弟致敬,但是这种刻意的转折令此前营造的细腻与好感荡然无存。

49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我小小的私人的爱达荷,愿你奔向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我停在花田的另一岸,这一次不再跟随你的脚步了。

5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9.6/10 #PFF 与绝大部分友邻看法不同,从Remi的死开始影片才真正走入精彩的部分,前半段两人的情感总落入既有框架下的可类比的姿态表达,班级内的冲突与暴力也并无出彩之处,而当死亡介入,Leo就被转化为了或许是本年度银幕上最值得反复凝视的面孔与眼眸:情感的循序渐进与循回往复,并不只是自责悲痛愤怒,而是自然地流露在那个年纪独有的困惑不解,并伴随着超脱于现实的哀愁。Close不仅是亲密,也是关闭/封闭(关于抑郁/压迫和性向身份的双重暗示),更是一次完结/拐点,以Leo单独视角切入而并非双人视角实则构建了剧本的强核心:通过“缺失”来加速某种“成长” (或说“成为”) 的过程,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死亡之后,这层缺失并未淡化Remi的存在,而是几何倍的增强,所以只有在后半段,Leo/Remi才真正抵达心灵上的形而上的 (但则是更本质的) “亲密”。

57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裹脚布系列

60分钟前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