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渐逝的年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In Times of Fading Light
导演:马蒂·格肖内克
主演:安吉拉·温科勒,布鲁诺·冈茨,亚历山大·费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皮特·布科夫斯基,叶夫根尼娅·冬妮娜,娜塔莉亚·别利茨基,施特凡·格罗斯曼,索斯藤·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17
简介:在1989年初秋的柏林,威廉·鲍威列特的家人正在为他庆祝90岁生日。威廉曾是一名抵抗战士,去过国外的他坚信斯大林主义。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然山雨欲来,他的妻子夏洛特仍在操持着生日聚会,维护家中的宁静。然而威廉的小孙子萨沙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了——没人能想到萨沙竟然在几天前逃到了西柏林。影片通过萨沙的父亲——历史学家科..详细 >
从坚家庭视角看政治的剧一般都容易拍的无聊,尤其是这种毫无看点拍什么就想表达什么的。
有点像春风吹过布拉格。
四世同堂的生日宴,不同身份的祝寿来宾构成末日东德里的社会群像,弥漫着对风雨欲来的历史变动可察觉又不能把握走向的迷茫,共产主义老战士诉说的旧日荣光如挽歌一曲/叛走的孙子轰塌的餐桌渗水的墙壁,走失的苏联老母亲/“我可以过去吗”黑幕转场至白雪皑皑/最有激情的人最先离开了,而幸是魂归故里
“垮台”在每个人生活中的具象体现就是:每个人都如此厌恶自己的生活。“隐喻”已经多到一点都不隐了hh。
一脸东欧社义国家的苦逼样,阶级沉重感夸大,百姓在任何国度里都会有人编织新明天的梦,所表达的仅供参考吧
光芒渐逝的时代,真是挺讽刺的,柏林墙倒了,真好啊。
那个年代,就像是当地的季节,在倏忽间,在不觉间,在也不复如此。四代人,血缘与非血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索与看法。特别是那些历过些事的,总要叹谓世事更迭,而是非对错,居然依旧难以看清。一顿90岁生日宴,各种身份、倾向的人汇聚一堂,最适合玩冲突的。喜欢那些大惊小怪。三星半。
九十岁的生日宴拍出了葬礼的感觉,那种大厦将倾的无力感深深地缠绕着你。就像片中自助餐桌的隐喻,失去了萨沙桌子终究还是倒塌了,哪怕它被临时地支撑起来。失去了下一代,我们能有何为呢?这恐怕是超越了影片的政治含义而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这个电影挺牛逼的啊 各种隐喻 高级货
三星半。如何充分的讲出几代人眼中的德国是个很大的挑战,电影很好的抓住了荣光逝去的遗憾,忧伤。强大的风暴后,人们陷入绝望与恐惧。旧世界倒塌了,过去的罪恶追赶着疲惫的老一辈,而新世界还一片死寂。信仰随着文化的无处可归而光芒暗淡。没人愿意去预测未来,那就先为过去,献上沉默的致意。
德国电影节只看了四部,这是最爱的一部。就是冲着甘茨的演技而去的,非常完美。很想重温一下原著。一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老战士的生日宴,一个大家庭,折射了东德复杂的过去。没有控诉和批判,只有对逝去岁月的温情,平和,有点幽默,又有点忧伤。参加完导演的交流会,到家已经很晚,难忘的夜晚。
一个单一的场景 一个过生日的“小事” 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之变
太直白给了 钉子没用了 台都压垮了 大过生日的 人都死了 见怪不怪 有意思的是之前甘茨老先生演希特勒给别人颁勋章 这回自己领了苏联的
沉闷。
隐喻众多。
信仰斯大林主义的昔日抵抗战士于东德末年庆祝九十大寿,不料孙子却在四代同聚前夕逃离了国家。以多层次的家庭及其宴会隐喻整个国家,借室内剧的方式通过较封闭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东德体制的垂死氛围。尽管角色不乏冲突,仍着重以相互的人性与狭隘政治构成对比,反映社会矛盾性和建国一代理想主义的失败。
很喜欢柏林墙题材相关的影片,放在那个时代,即使普通人普通事也具有历史厚重感,这片人物形象多角色多,代表的阶层也很多,通篇都是以人喻历史,然而总觉得缺点什么,和<再见列宁>真的没法比
20分钟
你是说我一辈子都在撒谎?废话,除非你离开体制!
喜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