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娱乐片有个通病,总是喜欢刻意表现,比如说韦家辉的《购物狂》,本来两对情侣精神有点不正常还可以理解,可是偏偏要让所有出场的演员都神经兮兮的,导演的用意可能是要表明现代社会有点精神障碍是很平常的,连心理医生都难逃此劫,所以没什么好害怕的。
可是一部电影拍成这样多多少少是有些让人觉得别扭的。
除此之外,《购物狂》还是有一部可圈可点的影片,同时前辈徐小凤的加入更是为此片锦上添花。
爱情题材的电影几乎都拍滥,灰姑娘的故事已经没有市场了,而导演决定重新为这样的题材注入活力,如果有两个王子呢,如果有两个灰姑娘呢,如果爱情发生在两个王子和两个灰姑娘之间呢?
怎么样,兴趣来了吧。
刻骨铭心的爱我们看的太多,有一种爱那么的不确定,那么的随便,一个女性答应两个男人的求婚,一个女性觉得可以随便的嫁一个。
有钱人找老婆是件好麻烦的事,问题出在钱上;找有钱人做老公也是麻烦事,问题同样是钱。
张柏芝面临一个选择,一个不是特别艰难的选择,因为不是让她在贫富之间决定,资产上了200亿之后就没差别了。
两个富家公子也要选择,都是貌美如花的女子,选起来也不该艰难。
因此,他们要做的是放下世俗里的一切选自己的真爱,对一般人来说,不难,可是这四个人当中没一个是精神正常的,他们分别罹患了选择恐惧症、失恋创伤后遗症、性格分裂、购物狂,更要命的是,他们在决定结婚的时候刚好吃错了药。
最后是小凤姐帮了两对新人的大忙,总之关系是错综复杂,我觉得她用的方法就是一个,让他们亲自去感触得到和失去时苦楚和欢欣,如此反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内心的选择。
爱情,真的好奇怪,你说爱上了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可等到要得到那份爱的时候,也许会迟疑,你真的是爱她的吗?
所以,爱情需要考验,需要反复的考验,突然间,你要失去她了,突然间,你要得到她了,突然间,你又要和另一个女人过一辈子了,突然间,又有其他人要抢走你的她。
也许你本来是懦弱的、腼腆的、自卑的,可是经历的这些,你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白谁是属于你生命中的女人,然后你就会去争取,不论外力有多强大,你会尽全力去拼。
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人和你说你爱的是谁,甚至你自己都没有说,你感觉到了,这种感觉是任何精神障碍和药物都干扰不了的,哪怕你被疾病药物折磨得失去理智,可是心中的那份爱是永远不变的。
看到最后,我甚至有点感动,或许我该去守候属于我的那个女人。
http://www.blogmvp.com/2006/04/shopaholics.html
购物狂--性格决定命运她说她就看了半个小时就看不去了。
演得太夸张。
终于看了,不知道香港的有钱人的日子是不是过得这么混乱。
但是感情估计和金钱无关吧。
只不过有钱人在决定感情的归属时,花得钱更多,牵动的人更多吧。
但是,这句话shine是深信不疑的,性格决定命运。
一月份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正宗港产贺岁片“最爱女人购物狂”,看的我乐了半天。
不愧是香港制造的贺岁片,很有噱头。
而且不是王晶式无厘头的那种,也多少带那么点深层次的意思在里面。
“都市生活压力这么大,有点不正常都是正常啦”,一个购物狂,一个选择恐惧症,一个全选通吃,一个不选不吃,绝配了。
矛盾是喜剧片的基础,而本片就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再配合其他的病态角色,笑料不断。
轻轻松松啦,一部贺岁片而已,笑过就算了,或许能治愈我们身上的“都市病”也说不定。
演员方面呢,也算强大了。
张柏芝,当之无愧的贺岁片女王了,刘青云,陈小春,官恩娜(口水……),因为演绎的都是有不同程度的“都市病”的角色,所以表演都很夸张,喜剧风格很明显,很不错。
其他的客串明星很多,邵美琪、徐小凤、罗家英、王天林、郭蔼明、车沅沅等都有出镜。
尤其是又听到家英哥“人是人TM生的,妖是妖TM生的”,我笑翻了,“妖阿妈”。
纯粹的贺岁片,如果你有个爱“血拼”的女友,可以租碟在家一起乐一乐。
前三分之二夸张无厘头,后三分之一把坑圆回来。
四人的感情在细节处就能看出各自的归宿:简仁无法选择,芳芳能快速决策帮他选;穷富无法控制购买欲,又时刻受后天教育抠门不愿意花钱,沉迷a货的叮当正好与他臭味相投,既能省钱又能疯狂剁手。
他们的病各有千秋,与现在病态的购买表现无二,在平台推动下,每个月都有一次购物潮,同网购时代前只在春节前夕囤货不同,购物的便利间接增长人们的购买欲,问问身边人,不乏有觉得好看,买!
觉得有趣,买!
觉得有用,买!
实际买到真正实用的东西屈指可数的人。
物资条件改善,选择多,晚饭能从起床抓耳挠腮纠结至晚上回家,最后选择一开始的选择。
不管是何种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只是辅助作用,药物不是万能的,影片中芳芳吃了正确的药,购买欲依然难忍,依然做出了嫁二人的选择,期间有纠结有懊恼,最后在心理医生帮助下认清内心,坚定选择才有所改善。
同理其他三人亦是,辅助手段加上病人自身努力,病情才能好转。
影片有些细节让人深思如女护士在片中生了三个女儿,丈夫一直不在身边,一边照料女儿一边也要工作、继续怀孕,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改善,重男轻女、丈夫角色缺失、高压生活下年轻人等问题该如何找到出路?
06年的片子现在看竟然如此具有前瞻性.很惊诧.逻辑很缜密,最后选择和谁结婚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绝,心理学确实很厉害.爱情心理学电影,属实经典.神经质的人充满轻松色彩,巧合的事情不烂俗反而有快乐气息,吊打很多轻喜剧电影,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并不是喜剧.压抑的选择困难症和轻视自己自卑心理都不用压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生活不能太认真,都需要笑对人生,编剧导演我都认可.
让他们亲自去感触得到和失去时苦楚和欢欣,如此反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内心的选择。
爱情,真的好奇怪,你说爱上了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可等到要得到那份爱的时候,也许会迟疑,你真的是爱她的吗?
所以,爱情需要考验,需要反复的考验,突然间,你要失去她了,突然间,你要得到她了,突然间,你又要和另一个女人过一辈子了,突然间,又有其他人要抢走你的她。
也许你本来是懦弱的、腼腆的、自卑的,可是经历的这些,你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白谁是属于你生命中的女人,然后你就会去争取,不论外力有多强大,你会尽全力去拼。
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人和你说你爱的是谁,甚至你自己都没有说,你感觉到了,这种感觉是任何精神障碍和药物都干扰不了的,哪怕你被疾病药物折磨得失去理智,可是心中的那份爱是永远不变的。
我真就落伍了,从一开始就如此的呱噪,让人无法被吸引.或许不该对一部贺岁片吹毛求疵.开始两人在点餐时的对话其实挺有趣,没办法,我想到的麦兜,比了一比,这两个大活人不如麦兜,兴趣索然,还是投降吧……
两男两女,两种搭配不停换。
官恩娜比我印象中的要好看很多,她演的是一个极度自卑的女生,吃饭不敢上桌,夹好菜自己跑角落里吃。
夸张了点但很可怜。
幸好最后陈小春中意的是她。
毕竟是喜剧,喜欢对象很容易转变,贯彻皆大欢喜的原则。
虽然知道结局会好,中途我还真怕她没人要,那自卑永远也好不了了。
陈小春和官恩娜在经济方面特别配,都是极度节约各种算钱,但我还是觉得陈小春喜欢张柏芝所以一直有前面的担心。
说陈小春把张柏芝的包包都低价卖掉让她还卡债,可是又帮她重新买齐了一套,这么抠门节约的人要他花一分钱都是要了他的命可是他却这么做了,该有多喜欢。
刘青云又是好男人的样,香港男明星里没有比他更有这感觉的了。
选择障碍,每次都要各种对比列出优缺点最后又选不出来,而为了张柏芝一瞬间就没了这个病了。
因为喜欢让他没时间再思考选择的问题而立即作出判断。
题记:香港电影的价值并不是因为有了王家卫,它以草根文化为素材的平民电影沿袭了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梦幻,在任何时局里荣辱不惊,这是香港最为可贵的地方。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photocdn.sohu.com/20060109/Img227716546.jpg[/img]20年前,我们捧着一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可以仔仔细细看上数遍,20年后我们拥有了源流版和数以万计的dvd,然而,我们却只是成为了一种习惯。
《购物狂》的病症正是许多大侠的病症,方芳芳(张柏芝)疯狂购物的样子和各位洗牌的大侠有着一些相似,甭说为了研究电影,除了电影史家和目录派,一生能够搞通一位大师就不错了,堆积如山的片子背后都是强迫症的影子,生活在当代是痛苦的,正如李简仁(刘青云)的手足无措,我们迷失在信息的泡沫里。
我们是是,我们无非贺岁电影热闹是必须的,而内在的却要自己去意会了,《购物狂》的开头让我想到了1979雷达表进入中国大陆的一幕,电影里被遗弃在名牌堆里的婴儿正是当下物欲年代消费的主力。
谁制造了这样的心态,作为孤儿的方芳芳购物的占有欲来自于亲情(这和嬷嬷、孤儿院的呵护不一样)的缺失,长大之后的世界我们完全迷失在资讯的暴力里,拒绝是困难的。
时尚是拿捏准了女孩的虚荣心,贪婪是大多数人内心的品质,每个人总有一个自己想占有的方向,这是人生追索被动方向。
生命所谓的把握往往是自我打气,现代商业的本质既然是促进消费,那么它必定要蚕食你的认知和判断达到引诱你消费的目的,自我控制非常难。
理性有时是别人的担子。
就如福柯的言说精神病院是囚禁异端的,我们社会想做的《迷墙》已经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人在它的框架里,成为社会分配的角色。
喜剧重要的是乐,细节里必须符合人类性格,吃错药是影片后半部重要的情节,而作为铺垫的诊所护士生子又是芳芳进入简仁世界的关键,香港喜剧的编剧还是不太离谱的,王天林现在就像香港骨灰级的招牌,许多大导演都争相请他,香港电影人有着相互扶持的习惯,在这部影片里还有夏春秋(吴君如父亲,上世纪70年代香港资深喜剧演员)、徐小凤、罗家英客串,何西(罗家英)吃错药和他们打麻将的的那段我个人觉得是最有意思场景,特别是夏春秋的吝啬让人捧腹大笑。
我对港片看得不勤,要不是烧碟坛上看见老妖的帖子或许就错过了,在网易『我爱电影』有个骂《购物狂》的帖子很是过分,我不知那位看懂了这部闹剧没有?!
正如老妖所说,导演是有想法的。
在片子最后芳芳和简仁再买婚衣的场景里,他们叙述自己的时候背后的镜子映着他们的侧面,而这样的镜像正是两个自我的象征,这是影片哲理的图示表述,在我们匆忙的人生里有时真的需要一面自我之镜,让我们找回自己,这不是任何药物和心理指导可以做到的,它来自于你的镜中自我,只有自己才能掂量出自己的轻重。
我非常喜欢这样平易的结尾,就像穿在芳芳脚上的廉价的护士鞋有着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生命并不是靠金钱就能够堆砌幸福的,有时候缘分就像芳芳不小心的扭脚,因祸得福。
人生,还是惜缘知福吧。
在演员上我觉得这类影片就是嬉闹,是一种精神速食,只要看过后能对你的生活有些启示,它就是成功。
在话语电影上香港电影的平民情结和入世的态度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文艺片固然是文化标志,然而大众需求也要顾及,至少这部电影没有低俗,它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套路,也是平民梦想的延续,在草根文化主导的香港无论什么时世都能够有这样乐观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可取的。
【附录:影片资料】《购物狂》香港2006贺岁片导演: 韦家辉主演: 刘青云、张柏芝、徐小凤、陈小春、罗家英片长:9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5(不错的平民电影)2006年2月7日星期二 上午02时15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话说回来,遇到这部电影还是从一个心理学的课程里面看到的片段,非常有意思,还是很推荐的。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婚礼环节相当的精彩,有意思的当然不是小凤姐的上帝视觉。
而是每一个环节中每个人的条件反射、身体语言、表情等等。
为什么会有先迷茫后开心,为什么会有先开心后迷茫,其实是因为潜意识跟意识相互冲击对抗。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不住的,眼神就会出卖你。
在冷漠冰冷的人也会露出温柔的一面。
就如同见到是简仁时,芳芳的表情跟见到穷富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个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而后一个是处于礼貌的开心,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开心(发自内心,满心欢喜),意识的开心(是他呀,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
还有比如说简仁被兄弟姐妹团为攻依然不放开的手,潜意识的力量被无穷激发,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是做不到的。
一系列过程下来,相当的折腾,但是正是因为各种尝试冲突,才让两对新人更加清楚内心的想法。
情绪终于是个好东西,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
不过其实答案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去直面这个答案而已。
别骗自己了。
眼花缭乱~~
挺感人的
几近癫狂
如果又是购物狂还是选择困难症怎么办呢,要命
“香港高压都市,人人有压力,人人都有病”,我觉得很有意思--好莱坞也不三年后才搞出《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嘛:小凤姐的殿堂级购物狂、罗家英的嗜赌粗口症、傻姑娘官恩娜的低贱购物狂&分手后遗症,其实都还蛮搞笑的嘿嘿--最后无厘头的四角抢婚有点坏掉了整个电影作为小妞片的意思,美中不足。
蛮香港的一部~ 方芳芳哈哈哈~~
好像没有给这种类型的电影打过五星吧。。06年的片子诶,居然一直不知道,还一直在想看的电影里面。。。那时侯的张柏芝啊,嗯,还挺不错的,再后来就面目狰狞啦……妖阿妈
轻松
爱情和购物一个道理,得到的未必是想要的
当时在电影院看了一半真的好想走。。。。
不俗的搞笑。
面临选择有时真的让人很为难很痛苦。
意外地很喜欢,看过三遍以上。
完全沒有內涵的一部戲。
居然漏了没MARK,一直认为张柏芝从来没演技,但大家好像都无所谓。
不得不说我很难被香港的幽默弄笑的,可是这部影片我看的很开心,
购物狂~
看这部电影足见香港女生对名牌包包的狂热。
每一个角色在大都市的压力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导演只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无厘头将这些问题外化变形而已。当然很多情节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很远的,不过这只是电影嘛。弱弱的说句实话,我真想变成电影里的购物狂,那种满足充实感和幸福感,我在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时也是深有体会的。
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