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在西方已经流传千年,还曾被瓦格纳改编成同名经典歌剧,这次被搬上银幕,故事上和传说、歌剧的情节相比做了不少的改编。
一方面扩展战乱和恩怨的背景,想营造史诗气氛和传统典型的悲剧类型;另一方面爱情线索上细节的增减,以求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先说爱情。
“有缘千里来相会”,导演为男女主角安排的相见正印证了这句话,不过“浪漫”的有些离谱,甚至可以用荒唐来形容。
特里斯坦率众打败了一支爱尔兰精锐军,不过自己也受伤中毒假死。
同胞为他举行海葬(放在小船里漂向大海,还要射上火箭),接着奇迹就发生了:特里斯坦不仅没有被火烧着半点,还漂洋过海从英格兰一直漂到了爱尔兰。
而伊索尔德就在海边发现了他,拖进秘密的小屋,马上就脱光了衣服为他取暖。
对导演来说,我们的这位公主一定是个超级善良的大圣人,不然也不可能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子就“坦呈相见”、“肌肤相亲”的。
“海滩幸存”、“肉体取暖”,这样俗烂的桥段被生硬的用来嫁接爱情,反而从一开始就让这段传奇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和气质。
特里斯坦伤好后回到英格兰。
接着就替国王出战,参加爱尔兰国王举办的比武招亲。
由于当初伊索尔德告诉他的是假名,所以特里斯坦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位招亲的公主就是救他并相爱的伊索尔德。
这是影片改编中少有的亮点(歌剧中是国王派特里斯坦主动去求亲的,知道彼此的身份的,不过这里也有非原创、抄袭之嫌),伊索尔德有了获得自由和爱情的机会,但特里斯坦则担着国王的使命,骑虎难下,只得一起回去复命。
影片去掉了以后情节中原有的关于迷药的重要内容,让两人的偷情完全是因为爱情的关系。
这应该符合现代人观念的表述,交错爱情与道德、义务,加深其中的冲突来强调悲剧性。
不过这样一来就显得犹豫嬗变,爱情和义务无法彻底放弃某一方,结果是对任何一方都缺乏足够的尊重,有了让人可以苛责的地方。
瓦格纳歌剧的改编则非常精彩、非常的戏剧化,既让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真心相爱、又保留了传说中关于迷药的部分。
两人在回英格兰的船上,面对相爱而不能爱的命运,准备双双服毒自杀,对君主和丈夫、也为爱情尽忠。
但公主的女仆却用具有魔力的迷药代替了毒药,结果私情变成不可抑遏的热情,爱情彻底释放,他们可以抛开命运,用热情坦然的面对最后不可避免的死亡,那份炙热、浓郁的情感完全爆发,将整个故事也推向最高潮。
当然电影和歌剧不同,时代也不同,创作者的表达当然也各异。
但显然电影中爱情的纯粹和感染力都很有限。
过程和意图都很不一样,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不一样。
电影在最后让特里斯坦最后放弃了爱情,加入战斗牺牲了。
一个为爱而死,一个为国捐躯,好坏得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吧。
爱情不是唯一的重点,转化成了历史的点缀和无奈。
电影的很大篇幅被花在了描写国仇家恨上。
整个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抵抗外族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背景放大,叛徒、内讧、误会也一个不少,但场景、叙事却很简陋,战争场面、即便史实如此放到电影里也是让人笑话的。
硬装的外壳还不如纯粹的爱情的悲壮来的有史诗的味道。
而影片一开始小特里斯坦则就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惨死,仿佛英雄就一定要如此成长,最后还要为国杀身成仁才能圆满。
情节的设置随意,缺乏重心和必要的呼应,各个人物出场时都很有型,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反而一个个没有了个性,白白浪费了詹姆斯·弗兰科一张亦正亦邪的英俊的脸。
外有古装史诗的壳,内有悲剧爱情的诱惑,再加上养眼的俊男美女,影片吸引人的元素看着还真不少。
可惜,有景无情,有形无韵,爱情和历史的简单结合也没有丰富彼此的内涵,,流水般的电影最后呈现的是一出庸俗化的千年传奇
"Before Romeo and Juliet, there was Tristan and Isolde." 这部电影的广告文案话说得不小,但论辈分,T&I的故事倒真老得能让罗密欧朱丽叶叫爷爷奶奶。
传说这个传说7世纪就广为流传,后来被瓦格纳改成歌剧以后越发有名起来。
史诗片就像什么料都加的麻辣烫,中世纪古装、刀光剑影、美人美景、忠孝廉义、罗曼蒂克、骑士义气端成一锅,味道复杂,谁都不得罪。
不过这部虽然是史诗片,但偏浪漫悲剧多一点。
男主角代替国王舅舅比武招亲,武艺高强当然夺魁,却发现替舅舅赢来的公主老婆居然就是自己苦找的心上人,故事就从此一惨不可收拾。
据说男主角Tristan的名字在意大利原文里就是“悲伤”的意思,演Tristan的James Franco在电影的2小时里眼睛一直像罩着湿气的湖,眼泪隐蔽地进进出出。
IMDB上有一派觉得此人大木头一块,哪有热恋样子,Wooden;另一派坚持人家表情功夫微妙眼睛还会说话,Gorgeous。
我没什么想法,就是很想拿script来看看编剧到底写了多少遍“此处Tristan需呆呆深情凝视”。
把“Tristan and Isolde”译作《王者之心》而非《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就如同将“Romeo and Juliet”译作《不得之爱》而非《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不仅荒唐透顶,而且手法拙劣,怪不得之前网上爆出了编剧不满中文译名的小道消息。
按道理,这应该是件蛮丢脸的事情,代表的仍然是中国电影内外交困的尴尬——院线不能不对《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个名字是否具有足够的挑逗性报以怀疑态度——索性电影还是好看的,值得买票入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作为传奇故事,确实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名声显赫,但作为一部歌剧,却是全世界歌剧爱好者非常熟悉的一部名剧,且有迷人典故如下:19世纪60年代,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理查·瓦格纳在写作著名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时候,其实正经历着和剧中人类似的复杂和激烈情感,他和女诗人马蒂尔德·维森东克发生了精神上的恋情,这位女诗人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而她的丈夫维森东克先生虽然知晓此事,却依然慷慨资助瓦格纳的音乐创作,这令瓦格纳左右为难,万分尴尬。
瓦格纳在给李斯特的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一生从未品尝过爱的甘美,我却要为这所有梦中最美的梦树立一座纪念碑。
”显然,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最终建造出了这座纪念碑。
这部缠绵悱恻的三幕歌剧改编自中世纪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布洛的同名叙事诗,主题是情欲、爱和死亡,影片参照了长诗和歌剧的基本故事格局与主题,但导演凯文·雷诺兹在叙述的电影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变动,最终使影片呈现出与歌剧异曲同工的独立风格——它更像一部古典主义爱情电影,而并非《歌剧魅影》那样的纯粹歌剧电影版。
凯文·雷诺兹此前导演过《侠盗罗宾汉》、《新基督山伯爵》,对拍摄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商业电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影片被处理地极为古朴,没有刻意追求布景的奢华,也没有华丽镜头的野蛮铺排,所有力量都被集中用以讲述那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悲剧。
事实证明,此举相当明智。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应该成为歌剧改编电影的最低标准,好莱坞如果接下来想拍摄一系列经典歌剧的通俗读本,无论其风格如何投资怎样,都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电影本身的魅力和优势,要让故事好看并合乎情理。
这部电影并非《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那样的豪华史诗大制作,没有全明星阵容,也摒弃了华丽场景,但基本故事线索却讲述地十分合理和清晰,中心人物的感情和道德困惑也有层层铺垫,特别是对几个次要人物的改动,丰富了故事的可看性,最突出的是对国王马克和伊索尔德未婚夫的改造——歌剧中的马克更加暴躁,而伊索尔德和她的未婚夫也并非毫无感情。
歌剧中的另一个重要情节,毒酒被换成春药的情节,在影片中被爱尔兰海岸的几场情欲戏化解了,根本没有出现,这可能损失了部分激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感,但却更合乎常理,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不错的改编。
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詹姆斯·弗兰克和索菲娅·麦尔斯,都不算是好莱坞最当红的那类小生或美女,看过《蜘蛛侠》应该会对詹姆斯有些印象,他就是表情永远忧虑忡忡的绿魔之子,而索菲娅则在《黑夜传说》和《来自地狱》中露过面,这对新鲜组合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表现令人满意——对男性观众来讲,索菲娅在片中有着相当迷人的表现,她那金发和长裙掩映下优雅、纯洁的女性气质,看上去令这个不安分的爱情故事更具感染和说服力了。
如果你对欣赏歌剧实在提不起兴致,而偏偏对缠绵一时的爱情悲剧怀有莫名其妙的好感,那么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
另外,拿这部电影作为迎接《蜘蛛侠3》到来的餐前开胃酒,其实也是个不错的消费借口。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o7
虽然结尾以男主角的死而结束,但是他们的真爱永恒!
昨晚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真是深深地被他们的真情打动。
真的很羡慕他们的爱情
总体还说还是值得一看。
喜欢中世纪(除血型之外的)一切风格,只是感情有点太拖沓,有些台词,特别是女主角的,还不若没有强。
Tristan and Isolde是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悲剧,而且比后者出现还要早。
只是中文“王者之心”翻译的比较BT。
这部缠绵悱恻的三幕歌剧改编自中世纪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布洛的同名叙事诗,主题是情欲、爱和死亡,影片参照了长诗和歌剧的基本故事格局与主题http://aps06.spaces.live.com
是找Shine Dión的《Ocean Rose》的视频,看到的是用崔斯坦与伊索德这部电影做的。
恰巧手上有这张碟子。
就看了看。
视觉上看过去不错,蔚蓝波荡的海水,风景迤逦的岩岸, 古堡,村落,战士的铠甲,女子的裙袍。
叙事也没显得拖沓。
也不错。
没觉得崔斯坦是个英雄。
我讨厌他的优柔寡断、软弱妥协。
既然个人的那么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为什么没处理好你弥足珍贵的爱情。
你若是选择把伊索德交给马克王就去毫无怨言的背负你的责任。
为了国家,为了子民,为了养父,为了爱人都好。
英雄是需要给大家做出牺牲的。
你若是决定和伊索德继续爱情,就不要畏首畏尾的,叛逆就该从头到尾。
不要在乎一切。
开始就要和马克王讲明,告诉他一切。
个人觉得起码比电影中两方面都对不住的好。
他伤了一往情深的伊索尔德。
他们伤害了善良宽厚的马克王。
他带来了生灵涂炭的灾难。
若是做不到,你就不要那么选择。
选择了,就必须遵守。
毫无怨言的接受随之而来的苦难。
看到他们偷欢,时不时的眼带委屈的泪水觉得不想看下去。
没劲。
我若爱你,绝对不能和人分享你。
我要你的心,我也要你的肝,我要你的全部。
若不,那么我们就一刀两断。
镜头最后闪烁的流水,河边是生命正在流逝的特里斯坦。
以为按照常理“坚贞不移”的伊索尔德会横刀殉情,电影里面却没有交代。
不知道她以后该怎么。
若是活下去的话,有何脸面面对国家、众人。
印象深刻的是伊索德偷情回来,酥胸上又要压着另一个男人的身体,看到这里让我觉得恶心。
还有,政治就像婊子,谁给的利益大,就可以向谁投怀送抱。
尔虞我诈,变幻莫测的是人心,贪图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
那些所谓的种族的负责人,为了自己的权益不在乎牺牲掉多少无辜的生命,战争一直是罪恶可耻的行为,无论为了什么目的。
没绝人性的屠杀一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罪行。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个故事是讲胡雪岩企业管理之道的,说他每到一通埠要地就开一家分号,然后礼聘一个总理(店长吧,也许这就是以后政府总理之称的由来呢),然后再娶一个美貌的小老婆,然后任由总理和小老婆厮混而不管不问,这总理没有一个不巴结逢迎尽心为他赚钱的。
故事讲完,再说电影。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错就错在相信了两个lord的所谓情怀。
伊索尔德的老爹爱尔兰王肯定是打着统一大业的旗号劝服亲生女儿当了这种联姻斗剑游戏的奖品(这种狗屁游戏有趣没趣先不说它,当了奖品随便被人上哪里有什么乐趣可言?
再想想斗剑之前许配的那个屠夫未婚夫就知道亲爹对待自己女儿是个什么态度和品味)。
马克王呢?
也是打着统一大业的旗号指挥着一大票类似崔斯坦这种有着悲苦童年满身武艺的脑残青年为他卖命。
不过崔斯坦有点不同,这是交换,马克王毕竟牺牲了一只手救过他的命。
故事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在爱尔兰的海滩上,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再也不要回去,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有他们俩容身的地方,何必回到彼此都要把自己卖了换大业的所谓故土呢?
可是,谁也没长前后眼啊,根本不能怪他们。
单说马克王吧,这个有着王者之心的男人。
连崔斯坦都知道问伊索尔德:当新媳妇很幸福吧,只是履行洞房义务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小小的困难?
难道他不知道伊索尔德不是处子之身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这可是转瞬即逝的千秋大业的关键时刻啊,一定要尽所有可能让对方卸掉一切戒备责备之心,就算她有前男友又如何?
让一个有着爱情历史的女人重新被俘获只有一个办法,加十倍的爱(cao )她,马克王一定知道伊索尔德性经历非常少——说道这个,有个逻辑,也许马克王打定主意参加这个斗剑赢公主之前,就已经认定了这位爱尔兰公主,要么丑,要么不是处子,否则什么样的亲爹才会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送给一群虎视眈眈的仇敌呢——所以这电影婚礼以后国王王后的床戏有点多,而且正像崔斯坦嫉妒的那样,伊索尔德确实也爱上了马克王,倒酒的时候温柔的抚摸马克王的颈背……一个糙哥王者男人,当革命事业需要他放低力度,专心满足一个女人的时候,他就算去找女巫请教技巧也是会去的,浅尝爱情滋味的伊索尔德一定抵挡不了 duo chong gao chao的进攻,陷入爱情和地位无所不在包围的甜蜜中无法自拔。
马克王其实可以一直这样的,起码可以延续到伊索尔德的亲爹来参加加冕礼,亲爹假如按约定行事,认了这个王,那这番表演也许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如果当场翻脸,只好老爸女儿一起杀掉。
这是不是马克王一早大好的算盘呢?
作为王,不能只关心自己,还要留意臣属,时刻关心他们的心情。
难道马克王看不到崔斯坦注视王后的眼神吗?
难道马克王没有留意到自从崔斯坦从爱尔兰回来就越发的郁郁寡欢吗?
他不是还亲自问了伊索尔德那串贝壳手镯的来历吗?
马克王虽然是个糙汉,但他是个王啊,一定注意到手镯的形制风格和伊索尔德全身爱尔兰风格格不入,也一定注意到了工艺粗糙,是纯手工并不是买来的。
贝壳手镯而不是手工珠宝手镯,又确定了是个礼物,那么送礼的人一定是个身份地位不高的,起码不是什么显赫的贵族。
但是伊索尔德又把这件既不是爱尔兰风格,又不是贵重珠宝的东西时刻带在身上,毫无疑问,一定是情人所赠,再联想崔斯坦的种种不正常行径,答案就在那里。
他其实很想告诉崔斯坦,你我是过命的兄弟,我绝不会和你争夺一个女人,你只要等到我的登基大典完成,送给你又怎样?
但是绝不能这么说啊,崔斯坦全部的力量都来自他的骄傲啊!
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才是最有力量的年轻人。
绝不能把实话就这么赤裸裸的告诉他。
所以,他在伊索尔德要求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去劝导崔斯坦的时候,他同意了。
他不关心两人会不会上床,甚至他鼓励他们重续旧好。
为了让崔斯坦和伊索尔德都保持高昂的心情去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使命,他甚至明打明的告诉了崔斯坦,王后是有个情人,请你跟着她,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允许他们在一起,但不能明着来,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了,被人发现了,就不能在说自己不知道了。
其实,这场电影讲的是一场政治婚姻。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只是这场政治婚姻中的插曲。
从这场婚姻的目的和过程上看,爱尔兰岳父和英格兰女婿的目的都达到了。
爱尔兰岳父想的是二桃杀三士的主意,台词上说,等到婚礼结束,就断绝父女关系,不认这个女儿,那么马克王英格兰这一边就会如预期的一般分裂了。
比武招亲之前,英格兰这边的大小领主们就不顾马克王这个名义上的领导者的犹豫纷纷参加。
这首先就是不和。
再者,如果娶到新娘,马克王顺利成章获得爱尔兰王的承认,那么整个英国统一,马克王这边渴望统一的人就达到了毕生愿望。
可是如果爱尔兰王这边断绝父女关系,那就意味着马克王依旧不被爱尔兰那边承认,渴望统一的部落就心情瞬间跌到谷底,士气和向心力会比之前更低落,英格兰的分裂状况会更更严重,起码保持一个和以前一样的分裂状态吧。
这就是爱尔兰王在电影开头森林惨败之后为了防备英格兰这边乘胜追击而想出来的拖延之计。
属下问他,我们再组织军队去报仇吧,军队?
那被屠杀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军队。
英格兰马克王这边呢?
政治联姻,获得爱尔兰承认,名义上达成统一是最好结果。
其次,确实娶了个媳妇,而且嫁妆是一块富饶的土地。
最关键的是,爱尔兰王断绝父女关系怎么办?
怎么办?
很好办,在他没有宣布断绝父女关系之前,尽早让王后怀孕。
生下的孩子自然就具备了继承英格兰和爱尔兰两个领土的权力和地位。
欧洲的继承权大致是如此的吧。
而且从年纪上看,马克王比爱尔兰王年轻,可以等他死,或者派刺客让他死。
生孩子这件事,应该是电影失误吧,或者说是爱尔兰王考虑的不周全,但是我想作为当时的形势,不可能不考虑的,这是凯文雷诺兹的露洞。
但是马克王在默认绿帽子的情况下,还是一刻都不放松在床上的努力,就是要制造一个事实,我很努力,反正如果生了孩子,有一大半的几率是我的。
偷情只是尝鲜,哥要得是孩子这个结果,小崔啊,你懂吗?
可是,爱尔兰王比武招亲以后变傻了,听信了英格兰那个部落首领的鬼话,我没看错的话是马特阿姆斯壮演的。
他可以相信那个人的话,女儿和马克王的部下有私情,侮辱了整个爱尔兰,统一的话再也休提。
这没错,错就错在,他要在敌人的领土上当场捉奸,当场宣布这件事,不被杀才怪呢?
就算他不搞什么联合敌方乌合之众的勾当,光是马克王也不会让他在当晚活着离开英格兰的。
总之,两个王对于这场婚姻的目的和过程都把控的很好,结果只能赌一把。
以上的猜测都是建立在交易型领导理论基础上的。
但是纵观全片,马克王并不是一个交易型的领导,他是一个魅力型的领导。
只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私通被发现之后,马克王去质问崔斯坦,我应该向你承认错误,我是不是太自私?
我救过你的生命,城堡里永远有你的一席之地,我给了你一个家,我还有什么能给予你的?
为什么?
在伊索尔德告诉他他们相爱在婚礼之前,马克王立刻放这对情侣走,没有任何条件。
这个时候魅力型领导的光芒就闪耀出来了,他无条件的给予感染了崔斯坦,崔斯坦送走了爱人,唯有以死相报。
人生除了爱情,还有责任和荣耀。
崔斯坦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也拥有了一颗王者之心,完成了一个男孩到王者的蜕变。
这是凯文雷诺兹对经典爱情传说深度加工的地方吧,在传说中崔斯坦和伊索尔德自始至终只是一对小情侣,而在电影里,他和整个英格兰统一的事业融合在了一起,所以伊索尔德无法面对崔斯坦或者马克王,无法单独面对他们任何一个人,他们不再仅仅是可以理解的个人,而是有着不同面目的宏大的精神,不是一个小女人的爱可以去对话的。
这出爱情悲剧在电影里的改动,也许就在这个地方吧,原来的传说是因为命运弄人,离奇的情节扭曲了男男女女们的人生轨迹,制造了巨大的戏剧冲突。
而电影,尽管还是因为离奇的情节让相爱的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但悲剧的点在于崔斯坦这个人因为民族事业和马克王的个人魅力升级了,原本以为最宝贵的爱情在他人生的最高也是最终时刻到来的时候,已经配不上他了。
崔斯坦很帅,崔斯坦剑术很高,崔斯坦在年轻贵族里到处散发着向心力……崔斯坦很骄傲,但是崔斯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他的武艺潜质,是在马克王的激发之下出现的,原来的小崔斯坦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剧之后很自卑,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处。
马克王激发出了他的武艺潜质,乱世中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寄人篱下的理由,原来我有用啊,也许是我唯一的作用吧,我要用我的剑代替马克王失去的右手。
遇上伊索尔德,他发现原来除了我对马克王有用,我对不是为了生存和杀戮为目的的其他人也是有用的啊,我可以被人用来爱。
在电影的高潮,崔斯坦终于主动的发现了自己更高的作用,他对着临死的马罗(后来的超人)说,让我来结束这一切。
能不能以一人之力扭转所有私通带来的政治分裂,他还不知道,但是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崔斯坦终于升级了,爱情在他的视野里,成为了人生宝库的众多部分之一。
这个地方,不得不让我想起计算机的原理,硬盘和内存。
有价值的东西时时刻刻在发现,当下进行的工作调取在内存里,浏览或者处理完毕,值得保留的就存在硬盘里,以后有需要了再调取出来。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能用内存来调取当下最值得注意的事情。
再好看的A片,也只是几千G的一部分罢了。
电影借着多次私会之后伊索尔德的口告诉崔斯坦:我已经厌倦了这样,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爱情在某个时刻不仅在崔斯坦的心里,也在伊索尔德的心里逐渐褪去了它的药力,这不是单方面的背叛,而是双方对爱情滋味充分品尝之后的理解。
如果不是崔斯坦率先升级,我猜伊索尔德也会升级。
她会在某个时刻断然拒绝崔斯坦再次幽会的请求,义无反顾的在家庭上,政治上做马克王的好皇后。
尽管被父亲当作奖品是被迫,可是成为一个公认强者的皇后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机会,况且这个王者既温柔又体贴,还正在搭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
伊索尔德也并不是一个除了男人就什么都不想的情欲纯体,她接受过各方面很好的教育,在医药方面有独到的潜质,对于世界,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改造的计划。
无论是崔斯坦和伊索尔德,他们绝不是纸片人。
他们相遇时爆出那么高的炽热火焰,无非是因为以前的人生过于孤独。
因为英格兰要统一,因为爱尔兰王要联姻,才让他们从分隔的世界角落聚会在爱尔兰的海滩上,这注定是一场活泼金属遭遇强碱的化学反应,反应过后,他们必须成为别的什么物质,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也根本没有义务为了彼此把自己保留成原来的样子。
如果不是私通被彻底揭穿,这不会成为什么悲剧吧。
伊索尔德和崔斯坦都会成长。
她会把这个感情打个结珍藏在心里。
他可能会郁郁寡欢一阵子,但统一之后接踵而来的庞大疆域怎么也会让他这个马克王的二把手忙的忘乎所以,他毕竟没有拒绝担当二把手这个职位。
可是私通被揭穿了。
伊索尔德再也当不成皇后了,崔斯坦因为荣誉和骄傲也差不多非死不可了。
私奔和私奔其实是不一样的,前面我假设最美的结局是在爱尔兰的海滩上,伤愈的崔斯坦和满眼柔情的伊索尔德,他们为了爱情的未来当然可以私奔。
那是美好的。
而被马克王宽恕之后的崔斯坦和伊索尔德,他们私奔的未来有何美好可言?
未来基本上破灭了吧,根本没什么未来。
崔斯坦杀身成仁。
伊索尔德也只能消失不见。
王者之心这个电影名字,翻译的没有任何问题。
人是有分别的,有人是创造型的,有人是推动型的。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只有在爱尔兰王和英格兰王这些王者们搭建的历史舞台上才可以闪耀出光芒。
没有了这些王者,他们很可能还是相遇之前的崔斯坦和相遇之前的伊索尔德。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只是一个名字符号。
是马克王加持了崔斯坦的英姿和忧郁气质(他爹本来就是马克王的一个部落首领,死于协商统一的会议)。
是爱尔兰王赐予了伊索尔德高贵的公主身份。
可以说,他们是被赋予的美好,不是他们本身美好,如果他们自己把自己塑造的很美好,他们早就在各自的世界里收获了各自的幸福生活,不用等一个相遇,即便是相遇了,也不过是海难乘客遭遇民间志愿救护人员。
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大家看,这才是悲剧。
中影在引进这部片子的时候,把片名给改了。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变成了《王者之心》,这一改,就莫名其妙了。
王者之心,摆明了主角是康沃尔国王马克,但在这个故事里,马克国王从来都是个配角,他和伊索尔德的婚姻,是造就这一个爱情故事流传千年的背景。
发行方的考虑也许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搞两个读起来都不顺溜的名字,不如来个四平八稳的,有王者,有勇士,有美女,有奸情,够刺激,好,票房大卖。
其实这个故事,早在1930年,朱光潜先生就有译本行市,译名为《愁斯丹和伊瑟》,由开明书店出版,后又有罗新璋先生的译本,名字叫《特里斯当与伊瑟》,1992年由人民文学社出版。
而在西方,这个故事的流传,更是自12世纪起就有了,行吟诗人们吟诵在英法海峡之间,挑起了多少骑士与贵妇的情丝。
它最早流传于古代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中,贝罗尔在1160年就写成《特里斯当传奇》,近代学者约瑟夫.贝迪耶用他的版本写成了一个完整故事,于1910出版,遂成定本。
朱光潜的译本就是用的这个底本。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几乎成了中世纪爱情的缩影。
爱情可以让一切东西让道,包括种族、家国、忠诚、友谊、君臣父子、夫妇人伦,在爱情的面前,这些都不足一提。
越是阻碍重重,爱情越是光芒万丈,在黑暗的中世纪,它给了听众对光明的向往。
假设一下,如果特里斯坦娶了伊索尔德,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都不用去想这个问题。
平凡的婚姻,是锻造不出这样的史诗悲剧的,所以马克国王注定是一个千年男配,他失去一只手救下的男孩,是他一手塑成的。
他的那只失去的手,便是三人的命运之手。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必得在这样的国仇家恨情愁之中,才能把爱情写得那么无可奈何。
关于药酒,那是传唱者给他们的行为找的理由,饮不饮药酒,他们都必将相爱,背叛一切可以背叛的原则。
在电影中,药酒被删了。
很好,现代人不那么假装害羞,爱就爱了,偷就偷了,我们会得接受。
但对中世纪的听众那个脆弱的小心肝来说,药酒非饮不可。
他们并且把药力设定了一个时间限制,三年。
三年之后,药力消退,爱情逝去,光彩不再。
三年的设定,让药酒的功效再一次得到肯定一定以及确定,它让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避免了卫道士的抨击,它让爱情有土地可以萌发,有天空可以飞翔,有心灵可以触碰,有青春可以放肆。
听众等着药力消退后两人恢复理智,又有什么狗血情节可以编造。
可是古时的诗人是浪漫的拥护者和制造者,他们挑战的是黑暗的宗教和世俗的平凡,他们不是TVB和韩剧的婆婆妈妈们,他们容不得歌颂中的爱情出现这样的事,因此特里斯坦死了,伊索尔德不知所终。
爱情必将永存。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贯穿整个西方历史,它是浪漫主义的代名词,历代画家喜欢的题材。
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画过,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画过,不约而同,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饮下药酒这一场景上。
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可以说,他们身不由己。
但这个身不由己,其实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肯定。
藉着这个借口,他们可以爱得肆无忌惮。
也许谁都希望把毒药当春药饮下,去赴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爱情盛宴。
「崔斯坦和伊索德」原来是跟「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西方爱情悲剧……我实在偏爱中世纪的造型和佩剑。
有一些片段真的很有氛围感,偷情看得好刺激……婚礼好美好美,水上点缀鲜花的木船、摇曳的火光和倒影、拖到地上的典雅婚服,天啊我好喜欢。
还有养伤的温暖的海边小屋、在火边读诗、细心打磨的白色石头手链、一场场宴会上的对视、树林里的紧密相拥、昏暗夜色中只有河流泛着光影的死别……电影本身还好,但引得我不断回味和寻找相关的一切,终于懂爱情史诗的魅力。
很喜欢改编里去掉爱情药酒的设定,让一切更成为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
传说有太多的可能,这也是它让人着迷的特点之一。
传说总是有很多版本,有说Isolde随着Tristan一起死了,有说Isolde在Tristan墓前种下两株相互缠绕的柳树后悄然消失,每一个都很有意思。
还是那句话,在最爱的时候死了才是最绝的,难怪悲剧总是难忘。
第二次剑刺来的时候我迎了上去,让它对准第一次的伤口。
那是我的痛处,曾经鲜血淋淋,你用爱包扎了它。
你给我疗伤时我就预感还会受伤,命中注定,我不打算逃了。
爱情魔药吗?
我从没喝过。
你喝了吗?
我们的故事太简单了,我替别人为你决斗却赢得了你。
不可思议,后人都这么说,是呀,可我们本意并非如此。
潮湿的爱尔兰,晨雾迷失了我的心。
我杀了你的情人,战场上我是赢家。
我赢了却也受到重创,受了只有爱情才能愈合的伤。
失去爱情,伤口就会流血,就像现在一样,锯齿般的伤口,鲜血淋漓,浸湿了床。
我不在乎死,可你出于怜悯收留了我,因为你不知道我的名字。
我告诉你我叫坦特里斯,你爱上了坦特里斯。
“假如我是特里斯坦你会怎么样?
”我有一天这样问你,你的脸色苍白,拿起了一把匕首。
你完全有权利杀我,我迎向匕首,深吸一口气,在闭上眼睛之前我笑了。
等我睁开眼睛时,你已放下匕首握住了我的手。
我觉得自己像个孩子,不是英雄,不是勇士,也不是情人,只是躺在大床上的小孩儿,世界围着他转,如梦如幻,悠悠荡荡。
房间很高,蓝色。
钴蓝色。
有橘黄的炉火,你碧绿的眼睛。
爱情的颜色让人目眩神迷无法忘怀,现在,躺在这里,血已把床单浸成褐色,而我满眼却是钴蓝、橘黄、碧绿、一个躺在大床上的小男孩儿。
你在哪里?沉默。
你在我旁边坐下。
这会儿你是强者,我双膝无力。
你轻轻抚摩我的手,似乎在触摸我的灵魂。
在那之前,一回回战役,一次次负伤,都让我更清楚我是谁,我是特里斯坦。
现在,我的名字消失了,我自己也消失了,只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男人。
在起锚返回康沃尔时,你出来了,站在一块窄窄的岩石上,我们望着彼此,渐行渐远,远到只有我们才能分辨哪里是岩石哪里是船哪里是人。
海茫茫,天到了尽头。
后来马克王派我来迎你成亲。
你说你要杀死我。
我再一次迎向匕首,你再一次丢下匕首。
你的侍女端来饮料,我知道你想毒死我。
康沃尔的峭壁下,马克王在船上等候我们的到来,我一饮而尽,等待命运的安排。
侍女给的是水。
你喝了却倒下了,我奔过去抱住你,这时水手们落下了锚船倾向一侧,我第一次把你抱在怀里,你唤我的名字:“特里斯坦。
”我应了:“伊索尔德”伊索尔德。
那时起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我们在夜晚才活过来,你窗口的火烛是我的信号,点燃时我藏秘,熄灭时我就来找你——穿过隐秘的门、幽暗的走廊、禁行的楼梯,不顾恐惧和操守,我进入了你,你包容了我。
在床上我们可以昏睡可以做梦,侍女的哀哭也只是小鸟和小狗在叫。
我从不愿醒来。
白天我是死的,阳光不能给我温暖。
只有在这里,没有太阳,没有时间,我们才是自由的,囚禁在彼此的身体里,我们自由了。
我的朋友梅洛特设下圈套时,我想我是知道的。
我盼望死神,正如我的身体渴望爱情。
让死神走近我正如你走近我。
你渗入我的伤口循着我的血液回游到我的心脏,你在我的身体里流动,让我在你臂弯中像处子一样赧然羞红,你在我的心跳里,在我的体液里,在我的骨肉里,如果我割开自己,伤口里流出来的是你,只要血还在流,你又会重回我的心里。
那场混战中,马克王发现了我们,我死守住门口让你逃走。
之后,我和梅洛特拔剑相向,那是我的朋友,我信任的朋友,我扔下剑,扑向他的剑锋,剑从肋骨下穿入还未愈合的伤口,撕裂了。
我醒来后发现我在这里,隔着大海,在我自己的城堡里,是仆人护卫我来的。
他说已派人去接你,海上该有船帆了吧?
它该像爱一样疾驰不是吗?
仆人爬到了瞭望塔上,海上没有船帆。
我把手伸进伤口里,她的名字从我指间滴落:伊索尔德,你在哪里?
特里斯坦,我也没有喝那东西。
没有什么爱情魔药,只有爱,我喝下的是你。
特里斯坦,醒一醒,别死。
让我们分享完黑夜,明早再一起死。
他的目光已经空洞,他的呼吸已经停止。
我最初看见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平静,苍白。
我用吻给他注入生命,他永远不会知道了。
特里斯坦,这世界的存在只是让我们找到彼此,世界正在消失,海潮吞没陆地,我的脉搏随着你一起衰竭,死亡会把我们从分离的折磨中解救出来,我不能和你分开,我就是你。
这世界空无一物,是爱造就了它。
当世界烟消云散。
只有爱还在。
______________以上是Jeanette Winterson写的Some wounds never heal,我已经尽力了,但原文那种悲伤和绝望的味道还是没翻出来。
Tristan & Isolde的传说起源于中世纪,头一个版本是苏格兰国王Talorc的儿子Drust从海盗手里救的一位公主,父子同时爱上她。
故事传到威尔士,Drust变成了Drystan,爱上了他的叔叔March国王(March的意思是屁股的耳朵,反正他身体有残疾就对了)的王后Essyllt。
十三世纪,一个英国作家让Tristan加入了圆桌骑士,他自幼被送往法兰西,在战斗中中了矛毒前往爱尔兰救治,在那里得到安格西Iseult公主的治疗,他教她弹竖琴,后因种种原因被驱逐。
之后他替舅父玛尔克王向Iseult求婚,为安格西王打败敌人,甚至连安格西王也希望他娶自己的女儿,但那个傻瓜为了遵守诺言而将她带回与舅父结婚。
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勇猛获得了许多荣誉,引起玛尔克王的妒恨和陷害,这对情人的关系也历经磨难,Tristan被迫结婚,不过他始终忠于Iseult,对妻子守之以礼。
后来Tristan误会Iseult变心以致癫狂在旷野游荡,她以为他已死而差点自刎……最后他终于带她去了英格兰,可以执手偕老了,却在聆听爱人弹竖琴的时候,被情敌谋杀。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那时的人显然相信爱情必须借助魔力来催发,所以Iseult的陪嫁就是有爱情魔药,他们俩为误饮付出了一生。
这种爱情模式也套在亚瑟王身上,就是著名的Lancelot和Guinevere的爱情,在早期的版本中这两人挺清白,后不断流传中才添了桃色,甚至红过了Tristan和Iseult,到19世纪,它被德国剧作家Richard Wagner改编成歌剧Tristan and Isolde。
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看整个故事随时代的演绎:http://www.timelessmyths.com/arthurian/tristan.htmlTristan & Isolde凄美哀婉,它感动过很多同病相怜的艺术家,Wagner肯定是一个,Jeanette Winterson也应该是吧(反正看她的文章,就觉得她经历过的坎坷肯定不止一次),还有好莱坞大导演Ridley Scott,当年,当两个剧本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选择了《异形》,功成名就。
20多年后,大约一直午夜梦回念念不能忘,终于把这个中世纪爱情故事搬上了银幕。
这部片子让人想起First Knight,又名: 第一武士 / 剑侠风流 / 第一骑士 / 剑侠柔情,Sean Connery和Richard Gere这两个好莱坞不同年代第一小生联手演绎Lancelot和Guinevere的故事,也非常好看,不输这部。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9363/先看评论再看电影完全左右了我的心情,James Franco确实一副很少出太阳的忧郁表情,和很早逝的James Dean一个模子,James Dean我只看过一部,他真的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居然火得不行。
巧合的是James Franco还出演过James Dean。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66354/附守望灯塔原文,有兴趣可以看看,别忘了准备面巾纸。
Some wounds never healJeanette WintersonThe second time the sword went in, I aimed it at the place of the first.I am weak there─the place where I had been found out before. My weakness was skinned over by your love.I knew when you healed me that the wound would open again. I knew it like destiny, and at the same time, I knew it as choice.The love-potion? I never drank it. Did you?Our story is so simple. I went to bring you back for someone else, and won you for myself. Magic, they all said later, and it was, but not the kind that can be brewed.We were in Ireland. Was there ever a country so damp? I had to write out my mind to think clearly. I was a morning mist of confusion.You had a lover. I killed him. It was war and your man was on the losing side. As I killed him, he fatally wounded me; that is, he gave me the wound that only love could repair. Love lost, and the wound would be as bloody as ever. As bloody as now, bed-soaked and jagged.I didn't care about dying. But you took me in out of pity because you didn't know my name. I told you it was Tantrist, and as Tantrist you loved me.'What if I was Tristan?' I asked you one day, and I watched you grow pale, and take a dagger. You had every right to kill me. I turned my throat to you, Adam's apple twitching slightly, but before I closed my eyes, I smiled.When I opened them again, you had put down the dagger and you were holding my hand. I felt like a little child, not a hero, not a warrior, not a lover, only a boy in a big bed, the day turning round him, dreamy and slow.The room was high and blue. Cobalt blue. There was an orange fire. Your eyes were green. Lost in the colours of our love I never forgot them, and now, lying here, where the sheets are brown with my blood, it is blue and orange and green I remember. A little boy in a big bed.Where are you?We said nothing. You sat beside me. You were the strong one. I couldn't stand up. Holding my hand, and stroking it gently with your finger and thumb, you touched in me another world. Until then, through wounds and wreck, I had been sure of myself. I was Tristan. Now, my name gone backwards, I went backwards myself, unraveling into strands of feeling. This stranded man.When it was time for me to sail back to Cornwall, you came out and stood on a narrow rock, and we watched each other so far that only we two knew what was rock or boat or human.The sea was empty. The sky was shut.Then King Marke sent me to fetch you to be his wife.You said you wanted to kill me.Again I opened my body to you. Again you dropped the blade.When your servant brought the drink I knew you intended to poison me. Under the cliffs of Cornwall, the King in his boat ready to meet us, I drank the water, because that's what it was. Your servant had given me water. You drank too, and fell to the floor, and I went to catch you and hold you as the men dropped anchor and the ship lurched. You were in my arm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you said my name, 'Tristan.'I answered you: 'Isolde.'Isolde. The world became a word.We lived for the night. The torch in your window was my signal. When it was lit, I stayed away. When you extinguished it, I came to you─secret doors, dark corridors, forbidden stairs, brushing aside fear and propriety like cobwebs. I was inside you. You contained me. Together, in bed, we could sleep, we could dream, and if we heard your servant's mournful cry, we called it a bird or a dog. I never wanted to wake. I had no use for the day. The light was a lie. Only here, the sun killed, and time's hands bound, were we free. Imprisoned in each other, we were free.When my friend Melot set the trap, I think I knew it. I turned to death full face, as I had turned to love with my whole body.?I would let death enter me as you had entered me. You had crept along my blood vessels through the wound, and the blood that circulates returns to the heart. You circulated me, you made me blush like a girl in the hoop of your hands. You were in my arteries and my lymph, you were the colour just under my skin, and if I cut myself, it was you I bled. Red Isolde, alive on my fingers, and always the force of blood pushing you back to my heart.In the fight when Marke found us, I fought at the door until you escaped. Then I face Melot at last, my friend, my trusted friend, and I held my sword at him, red with blood. As he lifted his sword against me, I threw mine down and ran his through my body, at the bottom of my ribs. The skin, still shy of healing, opened at once.When I woke, I was here, in my own castle, across the sea, carried and guarded by my servant. He told me he had sent for you, yes surely there was a sail? I could see it swift as love. He climbed into the watchtower, but there was no sail.I put my hand into the bloody gap at the bottom of my ribs. Her name drips through my fingers: Isolde.Where are you?Tristan, I didn't drink it either. There was no love-potion, only love. It was you I drank.Tristan, wake up. Don't die of the wound. Divide the night with me, and die together in the morning.His eye is pale, his breathing is still. When I first saw him, he was still and pale, and I kissed him into life, though he never knew that was the art I used.Tristan, the world was made so that we could find each other in it. Already the world is fading, returning to the sea. My pulse ebbs with yours. Death frees us from the torment of parting. I cannot part with you. I am you.The world is nothing. Love formed it.The world vanishes without trace.What is left is love.
10——6.5分。好看吗?能好看吗?可能好看吗?
看之前以为会类似于象《勇敢的心》这类,看了才发现原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凤仪亭》。
2008.2.13 CCTV6 home
误会、战争、承诺、责任、荣耀、命运、自由、包容、亲情、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Tristan + Isolde》 I'll pretend it's you. - Everything I wanted seems meaningless.
因为跟你一起看的.因为跟你一起看,所以忘记内容了
那男的挺磨叽的,间接把女主角害了
多美的故事居然被拍成酱紫呀
情何以堪
Isolde是Doctor Who第二季的壁炉女孩,Young Tristan是第三季血之家族里的男孩。兰兰在这部电影里造型美到不行,故事是美化了的历史传说,好遗憾没有保留传说里屠龙的部分(喂
老板让我们看电影抄桥。为了完成作业,我不得不花两个钟头边看边记了两页多,所以这没节操的两星是我打给自己的。
被迷惑了
电影院看的,结局都被猜到了,真可惜
08.2.13
忍受爱人和别人上床,这就是王者之心吗?
通情可耻 爱情无价 王者之心是说马克吗?
太烂了,看完就忍不住很愤怒!
一个国度的争战史。除了结尾之外都很好看,老瓶新酒的故事,男主角挺帅的,女主角也挺美的。
泪汪汪的男人,很令人腻味
彻头彻尾的垃圾,这两个人有什么可歌颂的。
选角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