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经验是,会觉得吸引我的片名,不一定是部好电影。
此片是例外。
香港国际电影节(第45届)的闭幕片,三个小故事都很有意思,平凡而隽永,偶然得知闺蜜的crush是自己前男友;一时兴起引诱一直崇拜的大学教授;偶然将陌生人认错为当年的意难平。
这些故事的梗概写在影片的简介,昨天和友人说起,友人还以为我已经看过了整片,但影片讲得恰恰是这些偶然发生后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出租车的戏的光影太温柔了,一开始还停在现实,后来就仿佛落入关于爱情的浪漫幻想里;女主冲去前任的办公室也让人意外,男女主之间的交流论情感的隐忍和爆发和冲突为影片之最。
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故事安排了两个结尾,相信哪个则取决于你是谁。
第二个故事则是一方极为克制,一方语气淡淡但充满诱惑。
教授的话语几乎全部是学术用语,不知道是一种习惯还是出于自我保护,我想两者都有,至少这个曾经的学生是自己一生的例外,激发了极大的情感上的波澜,不知所措之下,抽象的话语才是保护色吧。
女生则极为坦诚,平淡无奇地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个体对于性,这个在日本社会或者说东亚社会常被压抑的话题,的欲望,显得极为有力量。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三个故事,认错人在我自己生活里是社死现场,但是影片的这两个女人则刻画出来什么是素昧平生中的意气相投,一句“你很像她“,一句“不介意的话我来扮演她”,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在她们似有若无地倾情相诉中,我一度落泪。
高中毕业时隔二十年后,一位“过得不幸福”,一位“无法说自己过得好,只能说每天都在努力”,但却默契地给予对方自己的温暖。
而正如滨口龙介对这部影片的受访所说,那些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外的偶然才是人生。
也许他说的是,有偏差的,有例外的,充满巧合、偶然,然后你对这些偶然背后的原因发起想象,那些想象,决定了你是谁,决定了你过着,以及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一次在香港看电影,时隔多年第一次自己一个人,特此影评留念。
以“偶然与想象”连接的三个短篇,每一部又是三幕构成的短剧,让人想起《人约巴黎》类的半命题小品:偶然发现女友所说的“一见钟情”正是自己的旧爱,想象中戏剧化的选择;偶然的失误与重逢,想象中的桃色陷阱;偶然的误会与想象完成的重逢治愈。
更有趣的是三篇之间隐含的串联线索,是看似“独立”之外的“密码”:比如《魔法》中Meiko所说的erotic的对话、在对白中相互爱抚,到了《开着的门》中就成为女学生通过念出作家书中的erotic段落实现想象中的诱惑,“听着这个声音zw”就是一种从对白到爱抚的现实欲望;而第二部偶然发错的邮件又成为第三部科幻设定的前情提示,一种网络的失信促使人们面对面寻求联系。
除了大标题的各种明暗扣题,每一篇小题目关键词在三幕戏中的转义延展也颇具巧思。
《魔法》中他人口中“魔法”成为女主认知内心的“魔咒”;《开着的门》里重复的开关门一开始是对待学生的“公开公正”,和女主共处一室时的两轮关门开门已经从自证清白到抵御诱惑,甚至是情色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心态下的沉沦;《再来一次》是以升降电梯的重逢、双重误认和两次的表演展开的重复差异。
“偶然”与“想像”就像即兴表演中所说的“是的,然后”,迅速接受一个偶然的戏剧情景并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故事接龙”的练习。
从出租车里女友讲述自己的浪漫邂逅、教授办公室内的大段念诵,阴差阳错“老同学”的回忆,这里的影像是克制的,依赖于对白推进,也就将虚构影像的“导演”工作交给各位观众的“想象”。
如果只停留于“偶然”,更像是依赖巧合和反转的某种创作投机,正是后面的“想象”打开了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共享时空,这种想象通过三部短篇不断“进化”,三位女主角从第一部倾听的想象,第二部在读书中赋予自己的声音以想象,但第三部通过扮演他者成为他者,达成想象中的疗愈,而且这一次想象从单向信息变成双方的真正交流。
连起来看三部小故事正是电影表演从脑海中的预演、带角色朗读的剧本会到“对戏”的过程,导演的工作需要一个“魔幻时刻”,需要电影时空的“大门”敞开,发现日常细节中的“魔幻”,还需要“再来一次”,在重复进阶中接近想象。
故事中的三位女主角都遭遇了一个来自过去的幽灵,她们曾经或是以伤害来表达爱,或是屈服于空洞的x爱,或是因未说出口的勇敢争取而懊悔纠结,摄影师拍下了脚手架矗立的街头,学生/主妇制造了改变他人命运的typo错误后成为校对员,失业的码农走出网络邮件和远程电话,切实尝到了怀念的猪排饭,在直面戏剧式的交流中打开自己的心,这是几位女主角告别过往的勇敢一跃,也是在想象力量下摆脱心魔的“灾后重建”。
或许也可以把这个短篇集理解为一种特殊的yi情影像,从第一部中前男友工作室的门,第一部中教授办公室的门,到第三部“老同学”家的门,这扇戏剧化的门在从闭合的私密到被闯入打断、成为心理战的“防线”和“筹码”,直到最后的邀约与敞开,因为打开了门,也就真的成为可以分享秘密、互诉衷肠的朋友。
那个想象中断网的社会正式如今过度依赖网络的某种反噬,也是想象中救赎的可能。
当禁闭大门后的人们在网络空间对各种“偶然”和“反转”麻木,也就失去了感受“魔幻”的能力,当人们带着偏见去质疑,缺乏想象的共情,也就以“只此一次”武断的定论阻断了“再来一次”的无限可能。
本片看似像是简单的情节剧,甚至有一种生活日常中的单反视频质感,但是本片在简洁但不简单的创作思路上导演处理的空间相对较大,即调动一切元素进行加工二度创作。
这种在以文学文本为基础上不太注重影像画面形式感的思维下甚至有些戏剧导演处理的方式,即注重演员的调度和支点的设置,再配合着最基础也是最精准的镜头语言进。
下面详细说说四个最突出如同舞台调度支点的设置:汽车来回的路程、玻璃窗户、可以开关的门和扶手电梯。
导演通过这些支点加强对剧情人物的呈现。
1.计程车来回路线的设置女主通过在狭小的计程车空间中与闺蜜对话发现了闺蜜与前男友的亲密,于是通过一句文本上台词“您介意原路返回”吗和影像上后玻璃掉头中划过的夜晚背景来加强一种交代冲突感,配合着剧情上的延后的交代制造悬念。
另外导演在这一段用最简单基础的s型构图和虚焦的方式反应女主的心境。
相信这些在各大理论书中最基础的用法却在导演简洁思路下的处理下相得益彰。
一句淡淡的台词推动剧情交代转折
S型的道路构图代表曲折的开始
女主主观视角的镜头虚焦,她的心境立马通过这一最基础手法体现2.带杠的落地窗分离人物关系女主与不知情的闺蜜偶遇前男友,通过一个落地窗的设计暗含了人物关系的走向。
落地窗与中间的杠把空间分成了三个部分,在咖啡店内的两个女主看似处于同于空间,却被自己的杠平面分开,男主路过在窗户外的空间停下,站在女主这边。
但随后却离开往闺蜜的杠的方向走去。
这一场戏是绝对刻意设计的,女主与闺蜜的座位,窗户的选择甚至有点舞台式的调度。
男主先在女主的玻璃框一侧
过肩对视女主
闺蜜镜头没有带男主的关系
男主走向闺蜜一侧的玻璃框内暗含了人物关系的发展
通过构图体现女主的孤立,女主在景深处的自己,闺蜜与前男友在前景虚焦
两人单独在同一画框内体现人物关系的亲密3.办公室门的使用这一点是最接近戏剧舞台支点的使用,通过一扇门的支点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与情节的发展
女主走进开着的门
教授在景深处,女主在门前
女主开始勾引教授,关上门营造私密空间
女主背对着门
教授打开门,这一设计直接反映教授的一种拒绝的状态
女主景深处靠着门的一边,教授在前
门框里教授的位置在中心,女主只看得见胳膊
两人被中间的缝隙隔开
女主走后门框中教授的失落感4.扶手电梯相遇通过上下的扶手电梯增加了演员的调度
两个相反方向的扶梯碰见
女主倒回
两人又相遇,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滨口龙介的导演处理体现在对日常中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中道具的使用作为支点来增加演员的调度,而在镜头设计上使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形成配合,没有在摄影灯光美术上进行太多的形式感设计,可能也与制作成本有关。
但是就是这样反而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导演处理风格,即戏剧舞台式的调度设计与最基础简单的镜头设计配合成统一的风格进行哲思性情节剧的叙述。
三部分故事,三部分都点题了“偶然”与“想象” 第一个故事,“偶然”在古川琴音电影里的闺蜜新认识的约会对象竟然是自己爱的前男友,“想象”则是第一部分我最喜欢的咖啡店摊牌环节(虚晃一枪真没想到),但是这一段前面出租车和与前男友公司的对话实在是太絮叨了,看的我很急所以不喜欢。
第二个故事,“偶然”在两处,第一处是音频邮件发错收件地址,导致教授辞职和她与丈夫离婚,第二个“偶然”则在于5年后又与美人计的主谋相遇,同样“想象”在第二个故事也有两个与“偶然”对应,第一个“想象”就是女主在与教授坦白之后相互约定好的要在听音频的时候互相想着对方,第二个“想象”我觉得是5年后与曾经的情人相遇后,在得知他即将结婚后才选择给他名片,并且临走之前给他一个吻,让他自己“想象”(第二个故事最喜欢的桥段,感觉像是女主听说情人准备结婚,所以想着报复一下曾经害自己离婚和导致教授身败名裂的罪魁祸首,所以才给他一个吻让他有出轨之嫌)。
第三个故事“偶然”当然在于夏子和小林都将彼此误认成了当初高中时期的白月光,“想象”则是小林主动扮演夏子的高中同学,让夏子吐露心声,这个故事我觉得最精彩是地方在于最后的时候夏子反过来也选择扮演小林的高中同学,(我是完全没料到)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是却又相互治愈对方,解开彼此二十年的心结。
电影呈现了三个非常精巧的故事,每一个都看似具有开放性,但由于“偶然”的事件与对爱的“想象”进行了过于密集的链接,所以,我认为它呈现的图景更关乎个人的封闭世界。
第一个故事:魔法值100% 病毒值0%,人类由童年转化至成年的初始阶段,“爱”与潜意识层面的“坦诚”(前女友)、社会化的“般配”(千)相互拉扯,魔法的口袋就在这种拉扯中被扯破,并且逐渐耗散。
第二个故事: 魔法值50%,病毒值50%。
这个故事看得我很有共鸣,因为它非常简洁地呈现了创作者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女大学生是作家成为创作者之前的状态,而作家在向社会敞开大门之后,就丧失了直接参与魔法的机会,而是以文字为媒介封印魔法,也正是在去肉身化的电子邮件中,女大学生的数字化声音成为了非人的“病毒”,杀死了作家的魔法。
第三个故事:魔法值0%,病毒值100%。
这是一个情欲感接近于零,并且拒绝奇迹的故事。
对已冠夫姓的绫而言,“希望”(被绫记起的名字)被封印在了错置的记忆和姓名中,而接近丈夫爱之魔法的方式也是通过病毒所带来的时空glitch。
在魔法褪去的世界,每个人都被刻出了“一样形状的缺口”(夏子自白时的描述)。
魔法沿着技术的路径,逃逸至赛博世界,以文字病毒的方式重新介入人类世界。
本文首发于公主号“沙漏狗shallow dog”,欢迎关注1、偶然,谋杀想象“我们是否可能过一种真正亲密的生活?
”2019 年,北京朗园,滨口龙介在《激情》的映后活动中向观众抛出了这个问题。
“偶然”与“想象”,是滨口所有作品的共同母题,也是他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词。
在他过去的长片里,想象表现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错误体认,是一种幻觉状态,或者说活在梦里;而偶然是一个刺破想象、重获真实的契机,或者说梦醒时分。
《激情》、《欢乐时光》和《夜以继日》的开端,无一不是温馨的朋友聚会或者纯爱故事,这是典型的“想象”场景。
滨口的残酷在于,他会用一连串的“偶然”去逼问人物到底真正爱着谁、想要什么、害怕什么 —— 他的人物必须不断经历自我发现。
罗兰·巴特在《明室》里将摄影术列入两个范畴,一个叫“知面”,指的是摄影如实地反应了现实,另一个叫“刺点”,即那些偶然的决定性瞬间。
我们可以分别在“知面”和“想象”、“刺点”和“偶然”之间找到绝似之处。
滨口用一种“根系生长”的方式处理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这样的耐心无论在哪个电影时代都罕见。
看《欢乐时光》时,我感到演员的情绪在影院中弥漫,浓度高到令人气喘吁吁。
这是滨口电影中“知面”的部分,滨口出神入化的对话戏更让“知面”变得厚实,成为“刺点”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滨口以往的长片中,刺点往往出现在影片中段,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洞穿知面营造的想象,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已经被逼迫着和人物一起直面现实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夜以继日》中麦在餐厅带走朝子的场景。
朝子和男友亮平与朋友一起聚会。
言笑晏晏之际,在景深处,神色忧郁的鸟居麦向他们缓缓走来。
他笃定地坐在空椅子上,把手伸向朝子,说“我和你约好了,我会回来”。
在这个“刺点”里,东出昌大用精湛的演技完美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 身穿Polo衫的亮平带着小人物特有的紧张感,而鸟居麦则放松到神情倦怠。
麦仿佛总是-已然在那里了,亮平反而像一个外人。
亮平(东出昌大饰)
麦(东出昌大饰)麦蓄意入侵了朝子的生活。
他避无可避、汹涌而来,亮平为朝子搭建的想象世界在如此剧烈的冲击下脆弱地宛如蝉蜕。
朝子头也不回地跟着麦离开 —— 她否定了过去,但她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自己必须回到亮平身边,但亮平再也不会相信朝子。
这个时刻,就是“偶然”对“想象”的蓄意谋杀。
它让滨口龙介的电影有一种特别当代的哀婉体验 —— 我虽仍无从知晓未来将通往何方,但我在偶然间确认了之前的生活不值一提,就在这个霎那,我杀死了我的过去,却丝毫不因此有任何快意,因为我同时确认了现在终将被未来处死的悲观事实。
在《激情》中,“谋杀”发生在结婚前夕,男主角在炮友家里突然发现自己从未与未婚妻共踏爱河,决定毁约;在《欢乐时光》中,“谋杀”发生在樱子地铁偶遇陌生男人的瞬间,她立即决定去和他上床,并且在第二天清晨向丈夫若无其事地坦白。
《激情》(2008)正是在知面/刺点的角度,《偶然与想象》与滨口的其他长片有本质的不同。
滨口变动了“偶然”与“想象”的位置,“想象”不再是一种“人物状态”,变成一个“人物动作”,“偶然”作为叙事起点,反而成了状态本身。
或者说,偶然变成知面,想象成为刺点。
滨口变化的勇气令人赞叹,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完美,刺点从未有效地洞穿知面,每个故事都不丰满。
二、想象,处死偶然第一个故事《魔法(比魔法更不真切)》中,不是“偶然”蓄意谋杀“想象”,而是“想象”坚硬地处死了“偶然”,多义性被结构性取代。
谷米和美子是闺蜜,谷米爱上了明介,却不知道明介是美子的前男友,而且明介对美子余情仍未了。
美子被谷米对明介热烈的爱意感染,她对明介的旧情似乎又有复炽的迹象。
偶遇发生在咖啡厅的窗边 —— 滨口对三角关系真是信手拈来 —— 谷米和明介共享一晚畅谈、美子和明介共享一段情缘、美子和谷米共享对明介的爱。
《偶然与想象》Episode 1为了让这三个微小的共同体建立起来美妙的三项等式,影片花了三十多分钟和至少两次偶然,而摧毁它只用了短短不到两分钟和美子的连续两次想象。
那根系般蔓延的生命状态荡然无存。
在采访中滨口提到,他有意模仿侯麦的《人约巴黎》,让偶然成为开端。
《人约巴黎》(1995)但相较于轻盈的侯麦,滨口的作品 —— 尤其是作品中的对话 —— 总表现出一种精巧的戏剧感。
几乎所有的对话戏都必须在稳定的空间内徐徐展开,在《激情》里是炮友的家,在《欢乐时光》里是各种艺术活动的庆功会,在《夜以继日》里是朝子的私人空间。
为了再现某种“刺点”的效果,滨口在《偶然与想象》依然选择滨口式的对谈来铺陈“知面”。
但问题在于,在长片里,对话的戏剧感与表演耦合,有一种冷静隐忍的魅力,但在短片里,当演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说服观众,精巧就退化成笨拙。
滨口似乎没有能力把握一个短平快的事件,在转折发生之前,他必须铺陈大量的人物细节。
拍长片,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拍短片就捉襟见肘。
在《偶然与想象》中,对话的功能从推进剧情、发现偶然和制造氛围转变为交代剧情,长片中举重若轻的讨论在《偶然与想象》里被剧场式旁白取而代之。
滨口的台词技巧没能掩饰其内在功能的僵硬,这在第一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里最为明显,只有第二个故事的朗读段落因过于纯粹得以幸免。
3、意外,篡位偶然第二个故事《把门打开》贡献了全片最好的对话戏 —— 奈绪不断把门关上,而文学教授一次次把门打开。
有两种方式理解这个场景。
第一种是教授坚定地打破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他是理性符号;但我更喜欢第二种,奈绪的情欲充沛到即将爆炸,教授不得不打开门让它弥散出去,他是情欲符号。
《偶然与想象》Episode 2在这个坦诚的时刻,奈绪用“想象”刻意扭断现实的平庸,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域。
她邀请了教授,她的想象与教授的想象交媾,他们如此纯粹,把对话空间变成了思辨性的当代艺术。
但对话戏越是抽象,就越承担不了推进故事的重任。
滨口需要的远远不只于一个情景,需要完整的叙事,因此必须为这个纯粹的场景找到叙事性落点。
难点在于,教授实在过于优秀、过于坚定了,凝缩为一个符号,几乎没有给“刺点”留下任何余地。
滨口当然不是第一次写出这样的人物。
《夜以继日》中亮平也是优秀而坚定的爱人,但他同时是麦的化身,在麦的光芒下,亮平平庸的一面分外刺眼。
这种间离性的人物质感是暧昧性的容器,是刺点的容身之所。
遗憾的是,滨口始终没有找到能和教授匹配的人物或者情景。
奈绪发错邮件不是偶然,纯然是机械式的意外。
《把门打开》最终变成一个没有刺点的故事,对话戏终结同时也是暧昧性的终结。
如果《把门打开》结束于此,仍是一部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好片段。
结尾公上交车上的戏简直是一场灾难,滨口头一回放弃了对日常思维的挑战,奈绪的失魂落魄坐实了邮件意外的后果,开门/关门中营造出来的神秘气息在此刻一泻千里。
4、想象落在何处?
在第三个故事《再来一次》中,滨口彻底放弃了刺点,纯然用一场场“想象”拼接出情节,几乎没有事件发生。
《再来一次》无疑是三个故事中设计感最强的,电梯-房间-街道-电梯的场景转换就像戏剧的一幕幕转场。
《偶然与想象》Episode 3故事背景是病毒入侵导致数据泄露,一切人的秘密被一切人窥视。
换言之,人类的想象已经被一次全球性的偶然谋杀了一遍,就在世界的尸体上,人们试图重建生活。
滨口的问题从“我们是否可能毫无遮拦、坦诚相待?
”转变为“假如我们已经毫无遮拦,是否可以重建想象?
”女主角(占部房子饰)和小林绫(河井青叶饰)在两次想象中重新发现了回忆,这是数据病毒都无法入侵到的私人空间。
对我来说,这部影片最奇妙的是,这两位演员在《激情》中分别扮演男主人公的未婚妻和炮友,这让《再来一次》与《激情》产生了一种遥远的互文关系。
《激情》中的占部房子
《激情》中的河井青叶在这个故事中,想象终究只是抽象概念,而非亲密关系的现实实践。
令人不由得怀疑,这重新发现生活的信念,究竟是人类交往一种答案,还是只能发生在两个陌生女人身上的偶然事件?
这次想象所发掘的回忆,究竟是另一种真实,还是只不过是等待被新的偶然谋杀的误认?
这些问题尚没有答案,这就是我永远期待滨口龙介新作的原因。
我可太想看《驾驶我的车》了,已经饥渴难耐。
看完《月子1》就想看《月子2》,这就是滨口の魅力。
偶然在本片中体现为每场邂逅,人物说的每句话、做出的每个反应,甚至可以具体到《开着的门》中教授对朗读声产生的反应。
想象则体现为《魔法》中的倒带,《开着的门》中朗读声传递到观众耳中后自然的具现化,《再来一次》中两人的角色扮演。
偶然与想象两个词的连结,成为一组奇妙的二元论,指向命运轨迹“不曾设想的发生”和“只存在于脑海的未发生”。
它们正是生活中最美妙和残忍的部分,前者是出乎意料的惊喜,赋予庸常生活以明悟时刻,然而不可撤销,不可操控,不可复刻;后者是一人独享的奇观,映射出真诚的渴望,然而终究不曾发生过。
它们一同帮助人看清自我。
滨口龙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甚至都不需要以悬念引发观众的期待。
即便每段故事的偶然,都将美妙和残忍两个词并列,也感受不到激烈对抗的张力,而只漂浮在角色们阵阵的情绪涟漪中,轻盈地流动。
因为人物正是偶然的基石。
即便是她们自己,还什么都不清楚,不知道是否爱着,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和价值,不知道那个重要的人的名字……这些故事之所以被如此呈现,是人物依凭感性或直觉的推动如此要求着,仿佛是所找寻的答案在呼唤她们,而非作者希望这么写。
Words ask for words. 即便它们甚至有些狗血,我依然可以这样相信着。
因此不太喜欢《开着的门》。
虽然教授对勾引者,对性和一切感受的坦诚正如敞开的门扉,仿佛可以透过正道的光。
但结构过分精巧,而到来的那封sagawa的邮件,以及反复呼喊这个名字的父女仿佛作者的下场。
偶然成为设计的必然。
前面也一直在营造,门是否会被关上,这样一种悬念。
而实在太喜欢《再来一次》。
高概念的科幻世界观却几乎无法被察觉,只在最关键的时刻显形,造成人物的间离、事实的泄露、记忆的不可追溯。
而这部分的偶然和想象也都是终级形态的。
偶然的邂逅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甚至真相大白发生在交谈很久之后,路上的十五分钟,聊到职业、钢琴和茶都没有使她们发现任何不对,反而是确认身份最基础的第一步,关于名字的记忆中巧合才若隐若现。
想象本来是发生在脑海中的,这个最隐秘的场所。
在这部短片中,想象的权力却经由扮演的形式被交给彼此。
由对方来决定,那个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会对自己说怎样的。
因而格外动人。
随手一翻豆瓣短评,清一色地感慨“意犹未尽”,可能这也是偶然与想象的本质化特征,都让人欲罢不能,对生活充满期待。
而这种特质,也在第三部分中,因那希望之名被展露出来。
而《魔法(比魔法更不真切)》则从标题开始存在不确定性的偶然。
这部分对我来的,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创造出全片最神秘的一个角色。
哪怕话最多,依然最神秘。
或者正是如此,她说的每句话都在试图剖析自己,但每句话又都使自己更神秘。
她从伤害爱人中获得被爱的快感,却又因为爱而感同身受地痛苦,她的爱情拥有自残般本质性的矛盾,也因此成为比魔法更不真切的存在。
3>1>2
原文发表于《CINEMA SCOPE》作者:Beatrice Loayza. (美国影评人)翻译:Berger(内容有删节,仅供参考)在滨口龙介这样由对话推动的电影中,人物之间散漫又亲密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但其对话背后的那些刻意隐藏起来的东西同样会逐渐浮出水面。
让我们回想一下《欢乐时光》中在研讨会结束后的那场晚餐中,Jun透露了她即将离婚的消息,同时承认了她对感情已经冷淡的丈夫的不忠。
在《夜以继日》中,朝子前男友和现在男友似乎融为一体,尽管他们的性情并不相同,只是身形外貌极为相似。
朝子秘密地守护着这段联系,她害怕被现在的男友质疑他们之间关系是虚假的,同时她自己不愿意或者不能接受自己这样混乱的欲望。
通过这样收放的方式,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碰撞中,滨口龙介试图找到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关于人类欲求本质的真相。
在获得202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作品《偶然与想象》中,他将“假装”所产生的效果放置在三个不同的行为当中,将他那看似轻快的方法运用到三个女人在各自人生关键时刻的故事里。
《偶然与想象》中,导演延续了他对身处阴影和矛盾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的兴趣,这是他自《欢乐时光》以来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不过不同于《欢乐时光》这样的史诗或者《夜以继日》中对浪漫幻想的那种高概念解构,在《偶然与想象》中,他的电影具有了一些新的活力,这种感觉是由标题产生的那种目不暇接的“轮转”所带来的。
和侯麦的《人约巴黎》一样,《偶然与想象》是由各自长40分钟左右的短篇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由带有伤感情绪的钢琴曲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取决于偶遇的辩证的可能性。
在第一个《魔法(比魔法更不真切)》故事中,从前女友Meiko角度来看,她发现她的好朋友爱上了自己曾经背叛的那个男人。
我们第一次是在较远的地方看到Meiko,她是一位时装模特,有着男孩那样的圆圆的短发,身上有股顽皮的气质。
在城市公园的摄影项目中,她是被关注的焦点。
活动结束后,她和自己的好朋友兼助理Gumi一起回家。
Gumi兴奋地讲述了她与一位室内设计公司高管Kazuaki的第一次见面,当时她兴高采烈地和这位高管展开了一段长时间的、非常亲密的对话,Mekio倾听并鼓励她说更多的细节,看起来她非常的感兴趣。
把Gumi送走之后,Mekio让司机调转方向,去了Kazuaki的办公室。
这时候,三个人的关系逐渐明朗了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认识到当时Mekio在车上的种种行为和反应,Mekio就是那个伤害了Gumi情人Kazuaki的女人。
一想到Kazuaki可能会用对Gumi的爱来代替对她的爱,她就不断地试图通过控制Gumi的情绪来重新建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尽管她对自己的真实意图仍保持着暧昧的态度,但在Kazuaki的脑海中仍萦绕着他们复合的可能性。
在咖啡店,他们三人相遇了。
一个洪常秀式的快速变焦给到了Mekio在说出真相前的慌乱的表情,她要求Kazuaki在她和Gumi之间做一个选择。
在这个假想版本中——这是Mekio想法的投射——震惊的谷美哭着跑开了,Kazuaki追着她,而既是恶人又是失败者的Mekio被遗弃在一边。
滨口龙介然后“重演”了这个特写镜头后的事:Mekio其实什么也没挑明,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就走了。
这种让人出乎意料的表现使得故事成为了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片段的最后一个镜头中,Mekio转过身拍摄了一张城市的照片,这使得开场她作为被拍摄对象的身份得到了翻转。
滨口龙介电影中的女人们被她们对他人的记忆、对过去的误解和对未来的推测所困扰。
“我是谁?
”安德烈·布勒东在《娜嘉》(译注:本书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彻底颠覆了19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
)的开始就发问,“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不就是要知道我与谁经常交往吗?
”这部小说揭示了“我一生中最具决定性的几段经历……而这一切都是偶然的。
”滨口龙介总是喜欢和出人意料的故事背后潜在的破坏性“调情”,然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联系,痴迷偶然的事件和曲折的命运所带来的戏剧性和可能性。
对于滨口龙介来说,他和布勒东一样,“偶然”和压抑情感的爆发使得生活变得带有悲剧色彩,同时又流畅有趣。
在《偶然与想象》中,滨口龙介电影中的女性明白她们需要摆脱过去——不是抹去过去或者降低过去的重要性,而是靠自己行动来进行恢复。
盘绕在心头的过往并没有让这些女性陷入停滞,而是迫使她们采取行动,迫使她们转变。
在与自身内心幽暗回忆的拉锯中,她们都接受了过去,并看到了克服过去的可能性。
透过这部电影,我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非常喜欢小场景下私密空间里两人对话形式的电影表达。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我非常不喜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群戏,多精彩都不喜欢。
但只有上述特质肯定不够,还需要具备足以直抵人心的台词和表演,才行。
这部《偶然与想象》,台词羞耻却真实,表演真实还真挚,是我喜欢的样子。
其实,张力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但我一时也想不到其他更贴切的词,所以就用戏剧张力来夸一夸这部电影吧。
在我的标准里,好的电影会给我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即若离其实就是一种张力。
什么是若即若离?
我明明可以是自由的,但却被某种力量束缚着;我明明知道自己是在看电影,却无法不与电影中的人物共情;我明明知道自己生活在刻板无趣的平庸里,却在电影里体验到了矛盾复杂精彩纷呈的自己。
什么是若即若离?
当场景越真实,对话越羞耻,情感越真挚,每个人都表现的像个神经病,我知道那个神经病也是我自己,但我还知道那只是偶然和想象中的我自己。
第一个故事里,玄理有一场戏表演的非常真实且迷人。
一行人拍完照片在等车,她一边取下了扎在头发上的皮筋,一边快速钻进了车里。
这种生活化的场景我非常喜欢,因为工作所以头发要扎起来,进到车里后扎起的头发和车的靠背会硌得不舒服,所以要放下。
我能感受到她表演里的真实,而非刻意为之,她之所以表现这个细节,是因为她的脑海中有连贯的情节和故事。
我想,最好的表演就是这样吧,电影是一场一场拍的,但故事是一段一段进行的,创作者们是否真的进入了故事,通过他们的表演,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第二个故事里,依然是真实。
在男生的宿舍里的戏份,纪实的镜头感,性感的半裸体,俩人的感觉真的非常像AV场景。
而剧情中两人也的确是炮友关系。
这种真实感会就会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被性欲裹挟的女人,那么接下来她去找教授进行那段大尺度性爱独白也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第三个故事,最妙,最符合偶然与想象这个主题。
我想起毛姆有一个短篇《红毛》,一个女人二十年间不停的思念着一个离他而去的男人,但当这个男人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根本没有认出这个男人。
难以割舍的爱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百转千回精心打磨无限美化的想象里。
当然,电影中的故事又与毛姆的故事不同,毛姆是讽刺的高手,本片是温情的高手。
幻想即使被揭穿,也还有下一个美好接踵而至,这或许不够现实,却也符合偶然的本质,如果我们心向往之,电影会带我们走向更美的现实。
与老友J几月未见,二人决定一起看部电影。
是J选的片子,一开始我们选在B站直播间(高清画质)一同观看,看了1h左右我的直播间被警告,于是搬去了腾讯会议(画质较差)。
听到熟悉声音时,会觉得美好扑面而来。
影片蕴含的黑色幽默让J和我相继哈哈大笑,我想本片确实不失为与友人一同观看的佳片。
日式情爱故事总是那样大胆,和她们谨小慎微的民族个性呈现巨大反差。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里,教授一本正经和女学生讨论性爱文学时,我称呼他为“严肃的变态”。
而在第三个故事里,J仅在前几秒就看出夏子的性取向更是坐实了她“准王”的称号。
至于第一个故事,那扣题的“ 想象”片段过于稚嫩和生硬,有些遗憾呢。
在观影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每个故事与题目的关联,总体而言三个故事的推进使得“偶然与现象”的磁场呈现扩张趋势,只可惜在第三个故事即将达到高潮时,天桥上的表演和运镜让高涨的情绪迅速降温。
偶然与现象,偏爱与蛰伏。
滨口龙介怎么可以把故事拍得那么轻盈,把情感的秘密琢磨地那么透彻。如果说《夜以继日》看似狗血的故事让一部分人忽略了滨口的魅力,那么这三段故事,非常讨巧地把他的编剧能力以及导演能力给提了出来。#4.5
第二个故事真的是太强了,一幕比一幕强,最后一幕时长与信息量、后续猜想比例高得令人叹服。
不喜欢日系絮絮叨叨却没有剧情的对白戏,它更像是三出台上戏剧。这就是人的空想社交吧——生活百无聊赖的人写得出小说吗。
………
真的没有人举报滨口抄袭洪常秀?推拉镜头,现实与幻想,连集数之间的钢琴曲和字体,说话的节奏,乃至好几个镜头都可以找到一摸一样的。
滨口还是一个很擅长“拿来”的导演,因此很多技巧和效果会令人感到熟悉甚至有些生涩——因为还在实验过程中,他人痕迹犹在,情境却已不同。洪常秀、侯麦、里维特、黑泽清……这部里的许多人物正面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奥利维拉/尤金·格林也是相通的。夸太多滨口如何“电影”,这部其实远更“文学”了,激情与想象的接飞盘游戏,时间压缩连接的方式,换场景如换幕……不过坦白说,滨口能让我过电,但还是嫌他像魔术师没感情,只有门的女主角在五年后憔悴损,跳到了演绎之外。(最后一段两个演员感觉掉了)
很平庸
妙,超越洪尚秀了
好看个6,嘴炮片
Let’s pretend... 密集台词轰炸但因为是日语而听得很爽(?)
太舞台剧了,1、3几乎是台词练习。“错位”,2有趣,3天桥扶梯想起蔡明亮。这两年为什么捧滨口龙介?这人看起来会出某些丑闻
4.5;滨口龙介的确拥有天分(系列前作实已证明),非常迷人的文本(堪称剧作典范),大量对白却能携有丰盈的气质,将小体量内的精妙叙事与精准调度发挥得举重若轻,再次印证电影的无限魅力。人物关系的架构愈发纯熟,话语的层层机锋在日常保护色的掩盖下,涌动着惊心的暗层——潜入生活真相的底部,方能窥见一个涟漪激起的无穷动荡,part1结尾真的很洪常秀;part2的门外视角极为美妙,情欲的隐秘流淌与门外喧扰的走动几乎构建出一个超验的空间,余波的处理耐人寻味;不可避免地最爱part3,完全契合主题「偶然与想象」,记忆篡改了多少现实,我们曾多少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排演”段落是往昔的倒影,在「重复」中消解执念的心结。三段都有时间段延宕的设置,偶然与想象穿透时间的波纹,直抵最惊心的时刻。
严重过誉的一位导演。从欢乐时光到这部完全没能摆脱那套死板僵硬的讲述方式,形式上搞点噱头,加一堆生拉硬扯神经兮兮的台词。自己的风格体系完全没发展起来,太多他人的痕迹。别吹什么候麦,就洪尚秀和伍迪艾伦的水平,他也够呛。
看得我想当拉拉
挺厲害,就這麼把事情給辦成了,把電影給拍了。全部的魔力,都和一個動作有關——「告解」。吿解的代價,吿解的前提,色誘轉換為吿解,互相扮演著吿解的對象。第二次的握手把我完全擊中,如這時對那時錯那樣的,直抒胸臆帶來的純澈和浪漫,難以抵擋的真誠。
呃,如果《夜以继日》对我来说是剧感重,那么本片就是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浓浓A片味。还算仔细地看了首个故事(指没有疯狂快进),古川琴音直视镜头问“你相信会有……比魔法更缥缈的东西吗”的样子太酷,但实在喜欢不起来啊。感觉跟金爱烂的小说是一个路子,很瘦,没有闲笔或气口,高速讲完一个故事,反应人心与社会的微妙之处,厉害是厉害,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值得我爱的角色,时刻,空间,桥段,所以作品也就成了不被我爱的作品。
3.8分。和侯麦的《双姝奇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有关偶然事件的反转,也都是分章的模式,清新淡雅,日本中产阶级的感情秘事油然而生。比起前几部,滨口龙介的这部故事集明显要成熟利落的多,不拖沓,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让台词一直说下去。印象比较深的乃是第二个故事,女大学生为了情夫勾引拿到芥川奖的教授,用读情色文字的方式,想要把后者一点点带进坑里,着实有趣。色情的朦胧感,公共空间的禁忌,伦理层面的制约,将这对男女的情感表现得克制却又放纵。
看不懂 🌚🌚
好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