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旗飘扬

태극기 휘날리며,太极旗飘扬:生死有情(港),太极旗-生死兄弟(台),兄弟,战火兄弟情,Brotherhood,Tae Guk Gi: The Brotherhood of War

主演:张东健,元斌,李恩珠,孔炯轸,崔岷植,郑太勋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04

《太极旗飘扬》剧照

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2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3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4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5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6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3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4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5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6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7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8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19太极旗飘扬 剧照 NO.20

《太极旗飘扬》剧情介绍

太极旗飘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镇泰(张东健饰)是生活在汉城的一个修鞋匠,一家人的生计就从修补鞋子的费用维持。虽然物质并不富裕,这却是一个十分温馨完整的家庭。妻子李英顺(李恩珠饰)和母亲开一间面馆,平日还要照顾下面的弟妹,弟弟李镇锡(元彬饰)是家中所有的希望,如今正在高中读书,考上大学是他的梦想,更是哥哥镇泰的寄托所在。 然而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战火蔓延汉城,镇泰决定带着家人到大邱去生活,躲避战乱。但在中途,他们却被强行征入军队,押上了开往洛东江前线的列车。从此一家人四分五裂。而在战场上的镇泰只剩下一个愿望:不顾一切用生命保护弟弟,当听说只要获得国家勋章就可以让弟弟免役时,他便疯子般冲在战斗最前沿。然而残酷的战场加上弄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无可避免的改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情小镇警事乡村教师恶魔之浴万万没想到送子先生保镖胖子行动队芝加哥警署第六季三人行哈哈健身房暗黑之夜树墩镇侦探第一季恋爱舞台信访局长鸣梁海战永远的守望失恋33年之一往情深莱拉在海法纯情电影妙手仁心3夜樱四重奏花之歌侠盗罗宾汉第一季狩猎传说幸福结局花魁马达加斯加347路巴士家和万事兴之情归龙年那个孩子是谁?

《太极旗飘扬》长篇影评

 1 ) 在命运面前我们不能低头

命运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无从控制,但是我们只要忠于内心的东西,就足够了。

即便是死亡也不能不磨灭心中的炙热。

影片结尾处,我被打动了。

但是影片的叙述有问题,情节有些拖沓,张东健的表演可圈可点,整体来看,有很多时候明显不在状态,生硬的表演象个花瓶,只是男子气概要多一些,至于另一男主角,还是稚嫩,这片子的热,关键还是明星效应。

我想实力派表演的话,应该更我意味。

对于导演,拍摄角度,长远镜头的调整还略先不足。

象是试验品,但是好的剧本和有效的剪辑弥补了一些不足,固然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还是可以更好的。

 2 ) 独辟蹊径,也谈太极旗飘扬中的爱情

难数的影评着眼于电影体现的反战主旨、手足情谊,却少有其谈到这部电影中虽笔墨不多,却同样震撼我心的一种感情——那就是爱情。

     太极旗飘扬中的爱情是含蓄的、也是深沉的,并不轰轰烈烈,却有它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最早打动我的是振泰对英秀送给他一块布做的手帕的珍视。

英秀在送他手帕时叮嘱过他”以后就用这个擦把,别弄丢了”。

作为振泰英秀情感载体的手帕在影片中还出现过三次,一次是干涸的战壕里士兵纷纷思念自己家人之时,弟弟叨念着想念母亲英秀的话,不多言语的振泰只是默默注视着手中的手帕,思念着爱人;第二次,因为勋章事件兄弟大吵一架后,振泰夜里看着不断出冷汗的振石从胸口口袋中拿出这块手帕帮他擦汗;以及最后一次英秀中枪流血,他也是从胸口的口袋中拿出这块手帕按住伤口。

为什么要反复提及”胸口的口袋“?

这块手帕振泰一直是不离身的,他把他放在了离心口最近的地方。

     在振泰里去当兵前,振泰和未婚妻英秀间曾有过一个偷偷的轻吻,面对英秀的主动,在过世父亲面前介绍未婚妻都会害臊的振泰,木讷而被动地接受了,要知道在当年保守的社会风气下英秀的表现是非常大胆的,也反衬出振泰对爱情极为内敛羞怯的态度,为其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火车站上的分别,他对英秀也只说了一句话”好好照顾妈妈“,其余便是久久的目光对视;之后在给母亲的家书中,振泰并没有说”告诉英秀我很想她“诸如此类的话,只是简单提及了”请向英秀问好“,这与他对感情一贯保守内敛的态度是相符合的。

     当振泰让振石把英民抱上肩背,当秀英嘱咐英佳牵着她的手,当振石在军中说着想念妈妈和英秀,英秋、英佳和英民,我方才恍然,原来振泰家那三个孩子并不是他的弟妹,而是英秀的弟妹。

两家人早已胜似一家人,这尚未走入婚姻的爱情也早已包含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成分在里面。

     在第一遍看太极旗飘扬时,振石的两句话一直叩问着我,在振泰得到勋章时,兄弟俩发生激烈争吵,振石说“为什么你只能替我着想?

要是你能也为英秀,为永万着想的话”,以及英秀之死,振石冷冷地质问他”为什么要怀疑她“,这两句质问总令我感觉心中有个疙瘩,振泰心中真的兄弟情高于一切吗?

他真的怀疑过英秀吗?

这两个问题在我第二遍回放太极旗飘扬时有了解答。

     不能否认振泰心目中确实是弟弟的地位高于一切,他是他们一家的“梦想和希望”,是哥哥一生的信仰所在,中心所在。

他也确实怀疑过英秀,答案也许令人失望。

但是他的怀疑并不是对英秀为人的不信任,而是对战争的不信任。

是的,战争太残酷了,战场上的振泰几乎天天生生目睹着被敌人残害的身体,就连本身善良朴实的自己在战争环境的摧残下也会不知不觉变得麻木、冷血,可以毫不留情地杀死自己的同胞,可以以看俘虏角斗为乐!

那么被战争”工具化“了的他怎能不怀疑柔弱的英秀不会被迫得出卖自己以换取生计?

正是这份怀疑更加丰满了哥哥的角色,使他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可信。

但是即使是怀疑,振泰最后依然决定不顾一切要救英秀离开。

英秀临死前说”相信我,我没做过丢人的事“,是该令振泰多么内疚和悔恨,为他自己片刻的迟疑。

     振石的感情是外放炽烈的,所以他想念母亲姐姐时就会说出来,所以在部队退至家乡时他不顾危险也要去探望他们,所以英秀死时他大叫着英秀的名字宣泄心中的悲痛;振泰的感情是深敛于心,所以他不把思念挂嘴边,不会为见亲人而离队犯险——他冒不起这个险!

英秀死去时,眼泪是振泰最深沉情感的体现,周围一片拉拽枪响里振泰抱着英秀的身躯不愿放手,似乎早已不记得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

是不记得,还是不在乎?

在被枪杆子驾着脖子拖走时红着的悲痛的愤恨的眼神,比撕心裂肺地呐喊更强烈叩击着我作为一个观者的心。

     比起感人至深的兄弟情,也许这份爱情显得渺小、微不足道,但是振泰朴实深藏的情感,对一块手帕的珍视,依旧打动了我。

最后不得不说张东健的演技是极为出色的,每一个眼神的把握是如此到位,直击人心。

即便是清秀温和的一张脸,演起战争戏和男人戏也是绝不缺乏力度和说服力的。

 3 ) 从《太极旗飘扬》思考爱国主义的方向

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南朝鲜被北方的共产主义老乡打了个措手不及。

三八线以南,此刻已几乎完全没有美军驻守,曾经提出“美苏分别占领”主张的美国大兵,此刻正在日本享受着占领军甚至是殖民者级别的待遇。

被迫迎战的南朝鲜军队,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只军队,实际不过是武装警察。

他们不仅人数不敌来势汹汹的共产主义战士,与当时的陆战霸主苏联所武装起来的现代化红军相比,两国的武器装备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就像一切政权在紧急情况下会做的选择一样,李承晚政府下令抓壮丁,18到30岁的所有男性都被征调去”保家卫国“。

李振泰和李振硕兄弟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上了驶向前线的火车。

兄弟两的父亲早亡,只有一个不能说话的母亲靠着面点拉扯兄弟两长大。

拮据的生活让振泰跟那个时代大多数长兄为父的哥哥一样,不得不早早地进入社会补贴家用。

振泰自己没读过书,把振硕送进大学,是他最大的心愿。

弟弟振硕也争气,每次考试都拿第一。

这个家的未来,在兄弟俩的努力下,艰难却充满了希望。

正如这个刚建立的国家,蹒跚地试图只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在驶往洛东江前线的火车上,兄弟俩的心思很单纯,自己是平头老百姓,打仗的事情本不应该由自己去做。

他们关心的是走了之后母亲没人照顾,振泰还有个马上就要成亲的未婚妻,他们走的第二天,本是大喜的日子。

在这列车之上,有多少这样的妻离子散,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可以预知的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这一别,最终成了永别。

刺刀,炮火,轰炸,人类曾经在无数的战场上实验过的杀人手段,在朝鲜这个”两个主义的边界“上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

得出的实验结论就是,人类的本性是残暴的,什么意识形态,什么道德批判,什么普世价值都一样。

在国家机器的煽动下,大多数的幸存者都将沦为最原始的杀戮工具,哪怕作为哥哥的振泰也不例外。

部队里有唯一男丁的传统,兄弟二人有一人战死,另一人就按惯例可以退伍延续香火。

一心想保全弟弟的振泰,只能牺牲自己。

子弹出膛,敌人应声倒地的时候,他心中只是麻木,因为这些来自北方的入侵者,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阻碍他实现目标的障碍而已。

他心中没有大义,也不奢求自己能活。

他的眼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这些人赶回去,和弟弟一起回家;要么自己战死沙场,让弟弟自己回去照顾母亲。

很好,只要能让弟弟活着,就行。

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求死的人,反而成了战场上的”战神“。

小队长,中队长甚至是作为军人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太极武功勋章」,他都一一拿下。

曾经陌陌无名的修鞋匠,现在成了队伍中众人敬佩的头号英雄。

李振泰从来艰苦的生活中还没体会过这种滋味,那是一种对别人生杀予夺的特权。

对内,他开始罔顾战友的死活,为了自己的军功章牺牲”不得不牺牲“的挚友;对外,敌人成了他晋升的资本。

这特权与其说是对战场上勇敢者的奖赏,不如说是这个畸形的社会给杀人机器打的兴奋剂。

是正义对非义的复仇,还是麻木的犯罪?

各方在血腥的战场上都已无暇再去顾及,他们关心的是己方意识形态的顺利推行,生命成了冷冰冰的数字。

一个现代政府的恐怖之处就在于此,他们能把抽象的目的凌驾于具体的民众之上。

虚构的国家利益面前,要求所有的活生生的人命为其让步。

在还有皇帝的年代,战争是为了王侯将相的利益。

而号称文明的现在,民众为了抽象的价值观去死,但有几个人真正理解这些互相冲突的所谓理想,究竟有多少意义?

为了人民的政府的利益去牺牲人民,是这个”进步时代“最大的讽刺!

在影片的最后,弟弟李振硕固执的幼稚,帮助哥哥李振泰找回了初心。

哥哥的理想,不是杀敌,不是升官加爵,不是维护所谓民主的南韩政权。

兄弟两和所有普通的民众心中所想的,不过是安安稳稳过日子,艰难,却一家人齐齐整整。

最终李振泰没能活下来,是在目送着弟弟活着离开之后,向入侵的北朝鲜打完了最后一梭子弹。

五十年后,韩国的战争遗体发掘队终于把李振泰的遗骸找了回来,弟弟满头银丝在这边,哥哥把牺牲的姿势保持了半个世纪在那头。

沧海桑田,心酸是有,但今天的韩国应该可以骄傲地告慰这些烈士。

不管这个国家当初因为多么荒唐的理由导致大批的年轻人埋骨青冢,但今天的韩国不管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反观北边的金家王朝,不得不庆幸,当初多亏这些人抵挡住了来势汹汹的红色主义。

或许今天的韩国仍有这样那样各种的问题,可从这一部部敢于揭露历史真相的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

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爱国主义的浸染,讨论国际问题则言必国家利益。

但实际上这些利益的本质,是每一个民众的幸福与权利。

国之所以为国,不是形而上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为其牺牲的人。

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主义,而是为了他们的后人可以不必再做牺牲。

 4 ) 《太极旗飘扬》: 你为谁而战,国家还是家人?

《太极旗飘扬》是韩国当时史无前例的巨大投资,导演姜帝圭在《生死谍变》之后的又一力作,并且吸引到张东健和元斌两位当红男星加入。

这是韩国版的《集结号》,同样取材于历史战争,同样定位于商业主流,甚至都可以算作各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

但是《太极旗飘扬》具有不小的野心,除了战争的血腥残忍外,影片也加入了人性,人情多个面向的思考。

在商业包装之下,还尝试解读和思考韩国南北战争的历史问题。

故事讲述两兄弟被迫入伍参战,哥哥为了让弟弟回家完成学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争取荣誉勋章,但在弟弟眼中哥哥不再是以前的哥哥了,将两兄弟关系的微妙变化投射到战争的大背景中,或者说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插入兄弟间的关系变化,电影就不仅限于战争场面的可观性上,同时在于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咀嚼思索。

两兄弟的情感线索十分清晰直接,沿着既定的故事情节发展,没有偏离轨道,也没有过多的惊喜。

战争开始前,两兄弟欢笑打闹的时光非常吸引人,暖色调的处理与后面的阴暗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让人想到吴宇森的《喋血街头》,都是流畅的剪辑,鲜明的色彩,简单的情节,勾勒出男人间的雄性竞争和不言明说的情义。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情义变得更加内化,竞争(冲突)变得更加外化,直到哥哥以为弟弟死亡,情义和竞争(冲突)都暂时消逝。

然后影片一下跳入一年后,弟弟成为了一等兵,在医院工作,哥哥却在亲人的死亡刺激下加入了朝鲜“大旗部队”。

接着弟弟在战场上与哥哥相遇,哥哥已经“癫狂”,却又在弟弟的深情劝说下恢复理智,然后战死。

如果说战争前的一场兄弟打闹的戏有些矫情,那么这一场战争中的“癫狂”和“深情劝说”则完全成为了影片的一个败笔,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走向过于夸张,故事桥段也显得狗血。

据说对于几场战争的拍摄,导演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呈现。

大场面的宏观战争展现加强了代入感,枪杀场面的细节带来的真实感,轰炸和逃跑带来的命如蝼蚁的感叹,最后雄性荷尔蒙喷发的肉搏战则是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可观性。

近三小时的片场,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将故事转折点加以明显的区分,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不仅使得故事连贯,环环相扣,也在观赏上有了期待。

在呈现战争之外,影片对于人情,人性的涉及也使得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可读性。

比如朝鲜士兵苦苦求饶,韩国士兵放过他之后,他立马加以反击;同时擦皮鞋的伙伴出现在战场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他;利用斗牛式的打架来获得愉悦……不仅如此,《太极旗飘扬》的野心体现在它对于自己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士兵的疑问“什么是共产主义和民主”,“意识形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随口一说的言辞是导演对于南北战争的自己表达。

另外,哥哥认为是韩国士兵导致了未婚妻和弟弟的死亡后,加入朝鲜军队,在得知弟弟仍然活着时,他又开始炮轰朝鲜士兵,战争与他而言是什么?

他是为谁而战?

国家还是家人?

这也是指挥官对于弟弟的提问,通过这个提问和沉默的回答,“国家”的概念被模糊,被解构,战争面前,家人和国家的轻重关系得以呈现。

战争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的交锋和决斗,于千万士兵和百姓而言,家人比国家更为重要。

他们战争的动机是家人,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

总体而言,《太极旗飘扬》是一部反对战争的电影,兄弟间的关系变化,人情、人性的变质,战争的血腥呈现,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否定;电影更是导演对于自己国家历史战争的反思,战争背后潜伏的国家间意识形态的较量,与士兵而言,他们是在为谁而战,国家还是家人?

 5 ) 对谁狠,都不如对自己人更狠

在我看过的,非常有限的文史资料中,除了南北朝鲜的记载,几乎各个国家的学者们,就将上世纪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次战争,定义为美国和中国的直接对抗。

如果将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格局算上,那也是苏联及其代理人中国和美国及其从属国之间的一次直接冲突。

所不同的,只是这次战争中的美国没有和所有别的代理人战争一样,获得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很美的胜利。

反而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这些记录中,看不到关于朝鲜民族、朝鲜南北政府及其军队的任何正面描述。

仿佛战争双方都将那片土地和那些人,当作一个背景,一堆数字。

而截然相反的是,无论是北朝鲜还是韩国,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则无一例外地全力淡化、甚至无视中国及其背后的苏联,美国和那些定着联合国军名义的多国部队。

《太极旗飘扬》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只出现了一个漫山遍野冲锋的镜头,而可怜的美军除了一堆的飞机,连个正面的人物镜头都干脆没给。

好在仁川登陆等等历史背景无法回避,否则估计电影里基本上连麦克阿瑟的名字都不会出现。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屈辱。

从殖民地直接沦落为战场,而战争主导的双方却根本对这个民族不怀好意。

但在战争中,相互厮杀和屠戮最狠、最彻底的,却恰恰是战争主导双方操控下的那些傀儡。

而这些傀儡,原本是兄弟。

类似的场景,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日俄战争就是几乎类似的又一个例子。

而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关于这段历史,却根本找不到任何有价值、有亮点的作品。

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以文化人自居的中国人,实在应该回家站在墙角里面壁思过一番。

傀儡的命运几乎都是被强加的,因此身为傀儡后人的反思,多半都是抗争、不屈和反战。

似乎一切的罪恶,都是因为战争。

而战争双方一旦被套上意识形态的面具,就彻底沦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

任何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可能,在这两个物种之间,就彻底的绝缘了。

于是,最能体现战争残酷的场面下,弟弟对哥哥最大的指责,就是“XX是你杀死的……”、“要是你不去,XX就不会死……”。

弟弟不会去这样痛心疾首地指责战线对面的朝鲜人民军,所有看电影的韩国人,大概也同样不会认为,其实那些人是死在人民军的枪口之下。

即便哥哥不是为了一枚勋章、一个口头的承诺、一个对兄弟的愿望,而去拼命冒险。

这些人在战场上,在战场下,一样会死于枪下,死在自己同胞的手里。

反观中国的历史,反观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我们无一例外地会看到,在战争中对战的双方,无论理由是什么,相互之间的仇恨积累得多深厚。

但如果论起狠、论起杀得痛快淋漓,那对谁狠,都不如对自己人更狠。

这种现象不分地域、人种、文化和时间限制。

就以近代开始算起,美国南北战争后北方对南方的屠戮、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大量缺少各级优秀指挥官的原因、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还乡团、49年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发生的那些事情,以及朝鲜战争中南北双方的那些血腥,以及在所有这些发生之后,历史上对此留下记载的偏向性。

无不证明了,对自己人、对自家兄弟的痛下杀手,几乎就是人类的共性。

当面对来自外部的强大威胁时,每个民族中都有那么多的人,善于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归因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和同胞,认为如果不是你的错误,如果你能够多忍耐一些、退让一些、牺牲一下自己,战争就不会爆发、杀戮就不会出现、我就可以回家、我的生活就会在一片血色中,保持一个幻想中的原样。

进而,这种抱怨就会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仇恨和行动,将所有的屠杀和残酷,在自己家门彻底演练一遍。

究其根本,无非是战场对面的那些人,是不会讲什么兄弟情谊的,所以对自己身边兄弟的伤害,相对而言最安全、最没有风险。

更进一步,在利益的面前,是没有兄弟情谊的,所以对那些弱小同胞的伤害,相对而言最安全、最没有风险。

所以,当看到弟弟那么大义凛然地在战场上,在杀戮中,去指责自己的哥哥,以代表一种反战的高标来俯视身为杀戮者的兄长时,我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心理年龄还完全没有长大的小孩子的任性和无知。

在看到哥哥的未婚妻最终倒在反攻联盟枪下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当信仰被拔高成为宗教的时候,就天然地拥有了反人类的因子,而意识形态上的争端,几乎无例外的都可以归于宗教战争的范畴。

在这种背景下,人性的泯灭和扭曲,以及对自己人比对敌人更狠,从来都是一种必然。

 6 ) 历史叙事,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7.5首先我承认我不该去看那些影评,不同的年代有不同年代的叙事,实在是很难去评判,10年前的人们写的那种神奇的影评,或者说如果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看我们现在写的影评,或许他们也会觉得我们很神经病,在那个年代是公知盛行的,大家发了疯似的去反思,去挖掘我们自己文化中的缺陷和漏洞,然后去讲别的国家的文化,别的国家的意识,别的国家的高尚的思想。

但事实是每个国家都有其优秀的部分,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问题,这也是无可否认的。

你若只觉得别的国家处处都是闪光点,自己的国家就是粪坑,那你最好尽快移民,不要在国内传播你那种所谓的恶心的言论。

片子是好片子吗?

我认为是的。

其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描述,绝对算得上是一流,以及战争场面的复原,绝对是花了不少钱的,但并不是说它是公允的。

是正确的。

或者说至少它是符合韩国当时的现状的。

你可以在影片中轻易的发现兄弟俩被迫加入南朝鲜的军队虽然一开始不情愿,但却很快地融入进去,投入战争的熔炉之中,而加入北朝鲜的所有人几乎都是被迫的,都是不情愿的,这符合正常规律吗?

即便不这么说,那这符合我们对那个年代有信仰的人们的认识吗?

战争的确是改造人思想的,《我们父辈的生活》(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名字)也讲了,二战时期在德国的几个好兄弟被战争所改造,最终各奔东西的故事,但是德国的那部片子,其本质上只讲树立一个点,那就是战争对人的异化是多么的可怕,但是这部片子在描述战争异化的可怕的同时,不难看出其政治宣传目的。

了解那段史实的人都知道,事实上,南朝鲜的军队在那一段历程之中,其实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基本上都是联合国军与朝鲜军和志愿军在作战(实际上就是志愿军和美军在作战)。

在这段历程中,南朝鲜的军队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实在是个未知数(如果他们能起到作用,也不会让北朝鲜军,势如破竹,直接推到釜山,要不是美军及时的从釜山登陆,甚至可能就已经统一了)我十分认可,这部影片中在对于战争对人的异化是可怕的,这一点,以及我们需要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但其政治宣传是否是我们应该去接纳或者说应该认可的,我认为仍然需要辩证的去看。

其实最有意思的也在于看评论,带着一种愤青的角度,似乎咒骂自己的国家,或者埋怨自己国家的制度的劣根似乎是一种体现,其优越感的事情,这实在是非常可笑。

 7 ) 近來難得的兄弟情電影

很累贅的一個片名。

太極旗代表了韓國,飄揚就代表著這個地方動盪的過去;展現在這個歷史舞台上的就是一個生死離別的手足情誼故事。

雖時光飛逝,斗轉星移,歷史也漸為人所淡忘,但刻骨銘心的兄弟情義卻沒有減省過分毫,有如屹立未倒的太極旗一樣還在風中飄揚著,未有止息的念頭。

此片在港的宣傳勢頭不弱,打正旗號的說要和《雷霆救兵》一較長短。

兩片的確都在述說著戰場上的手足情義,只是今回不止是手足戰友而是真正一同長大的親生兄弟。

也由於這樣,有了影片起頭愉快融洽的生活片段跟其後戰場上的手足分離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導演令弟弟回憶起一幕幕過去快樂的情境並浮現於銀幕叫觀眾跟著一同回味,感受這今昔對照,和對已日漸遠去的幸福安定生活之思念。

由此掀起了觀眾淚水之序幕。

自此以後,無情之戰爭集中播弄著這對情深義重的兄弟,把一段相敬相愛的兄弟情發展到一個互不體諒的處境。

觀眾一方面看到哥哥的確是因著戰爭改變了多少性格,但觀眾心裡都明白由始至終哥哥都是為了保護弟弟才極力作出敢死行徑以期換來可以令弟弟自由的權力。

戰爭逐漸使人失去理智,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深化了兄弟間的矛盾,我們都為哥哥被他最愛護的弟弟憎恨仇視而痛惜;更會為兄弟相殘相認到最終仍不得團聚的悲劇命運而無法止住淚水。

這套電影說故事的方式很傳統,簡單直接地用一對舊皮鞋引入回憶,最後以一支鋼筆作結回到現在。

沒有花巧的風格化手段表達,卻紮實地鉤勒出一個結構緊密的故事出來。

情節上我找不到有駁斥的地方,只要有留心的話,各個轉折都早埋好了明晰的伏線,如簽名換食物也如連繫著開始至結尾的鋼筆等都令人看得十分明白。

攝影方面,寫實型的手動戰地跟攝或許使我看得眼花撩亂,但這令我更深刻感受到變幻莫測,危機四伏的戰場第一身感覺。

時常於兵士們吃飯休息間突然轟來一枚枚炸彈使我下意識有了驚恐的感覺,每每於他們言談什歡間都讓我有突然轟來炸彈的恐懼,不過這個作法有個好處,就是使觀眾如戰場兵士一樣無時無刻都集中著,不會渙散了心神,更形投入於電影內。

不過或許是導演太討厭戰爭了,花了不少時間去描繪士兵死傷的情境,有不少幾近令人作嘔的鏡頭,雖說是為了寫實,但多次重覆特寫同一個士兵的斷肢則未免可怖有餘內涵不足。

中前部份連珠炮發了段接段血肉模糊的鏡頭多次令我別過頭來未敢正視。

我想觀眾看戰場上的傷亡慘重也夠多了,也許可嘗試從另一些角度展現戰爭之殘酷而不要麻木濫用觀能刺激來影響觀眾,這樣可使觀眾雙眼好過一點,也預留多些空間予觀眾的腦袋去想像戰爭的可怕。

最後,此片雖未算得上詳盡紀實了韓戰,但對於我這個自中學以降只讀過謬謬數句有關韓戰紀述的典型香港學生來說,這正是恰到好處地交待了韓戰時的社會背景及文化讓我知道,反之如果再更詳細地描繪著,則只會爭取到更多韓國人的共鳴而令我們這些外來者有著很多不明不白的地方。

導演集中描寫了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衝突和反智的極端主義誅連屠殺;這都使身為中國人的我看得很有共鳴,這是因為我們的國家都經歷過可能比這更厲害的矛盾鬥爭。

看罷此片使我再一次對政治賦予當權者操控人們麻木鬥爭的醜陋腐敗更添了一份憎惡。

到了片的尾聲,我們會看到自己人變了對頭人又突然可以調轉鎗頭打回自己一方的人,這看來荒謬,但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尖醱辛辣的諷刺,因為一個國家的內戰從來都是這樣的荒謬。

 8 ) 看《太极旗飘扬》的中国人所不知道的一些事

(已转发铁血)1、给李镇泰兄弟与新兵做思想工作、要他们积极反共的韩军官兵是北朝鲜人。

日本投降后,约180万日本合作者,地主,基督徒之类的人及其家属从北方乃至中国东北逃到南方。

李承挽政权的主要支柱除4万名前日本朝籍军警外,就是北方来的难民。

根据《朝鲜战争》(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撰)所说,人民军攻占汉城时,追随李承挽南逃的80%是北朝鲜人。

这些“越南人”(北朝鲜逃过来的人)当时是韩军重要的兵役来源。

与很多士气低落、同情左翼的普通南韩籍士兵不同,这些人痛恨共产主义,作战特别勇敢。

如果大家多看点反映朝鲜战争的韩国电影,就会发现,那些“英雄”/男主角要么别“报户口”,一旦谈到户籍,则十有八九是“北方人”。

如《南北韩三大战》系列,《汉城夺回大作战》(此为日式翻译,中国盗版引进时照抄,原名是《战争证言》)里护送女主角南逃的韩军士兵(以出场时间而论,是第一男主角)一开始就自称是"北方人",他和女主角在一座破庙里避雨的时候,刚好碰上一队人民军士兵,刚好里面有一个士兵认出他是“反动派”(是他母亲女佣的儿子,一开口就叫他“少爷”)......于是这个北朝鲜籍的韩军士兵没多久就很"英勇"地挂了......《奇袭大作战》里,6个韩军特种兵全部是北朝鲜人,被空降到老家执行特别任务,其中有一个还顺道干掉了霸占自己老婆的村干部......《太白山脉》里镇压韩国当地左翼游击队的“镇压队”领队,他说“我父亲是(北朝鲜境内)黄海道无人不知的大地主......”李镇泰兄弟俩是被逼参军的,他们与其他一些新兵的士气都非常低落,不太想打仗。

于是有军官安排一个人出来自称“家人都被共产党杀光了”。

在当时,能被共产党“灭门”的大多为北朝鲜地主子弟,显然那个人是北朝鲜人。

此外,在片中大约第29分时,那些韩军士兵互相自我介绍,还有另一个韩军士兵说自己“故乡是北韩”。

2、第一场大规模战斗(夜袭人民军阵地)中被杀的那个15岁人民军小兵,是韩国人。

前面说过,人民军攻占汉城时,追随李承挽南逃的80%是北朝鲜人。

至于韩国当地人,则对人民军“热烈欢迎”,全罗南道等地更是”红色根据地“,当地80%韩国人亲共。

人民军南下作战期间,大约4万多韩国人参加了人民军,其中有不少是15岁的少年。

从《汉城夺回大作战》《洛东江大决战》等韩国战争电影里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些少年兵全部是韩国人。

显然,《太极旗飘扬》里那个少年兵也是韩国人。

同样的例子还有《太极旗飘扬》里那个小擦皮匠(好象也是15岁),李镇泰兄弟辆的汉城同乡,志愿军打过来时遭韩军杀害。

3、《太极旗飘扬》里杀害李英顺的是北朝鲜人。

“越南人”(北朝鲜政治难民)因为痛恨共产主义,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对韩国亲共平民的杀戮也特别凶狠。

他们除了参加正规军,还积极参加“反共青年团”,对南方各地进行“白色恐怖”,肆意奸杀左翼家属。

这个组织成立的前2年,成员除了少数人是韩国当地的地痞流氓外,其余基本为北朝鲜籍。

比较出名如济州岛的“西北青年会”——虽然济州岛在朝鲜半岛的西南,但这个组织的成员基本是来自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北朝鲜政治难民。

《太极旗飘扬》里杀害李英顺的就是“反共青年团”。

由于国内中文字幕翻译自英文字幕,英语中“团”和“联盟”是同一个词,因此中文字幕翻译为“反共联盟”,也有的版本翻译者直接根据自己的想象翻译为“宪兵队”,显然是受到国内抗日影视剧中面目可憎的“日本宪兵队”影响。

我想中国的观众一定很少有人会想到,那些积极反共、对“大韩民国”特别忠心的家伙原来大部分是北朝鲜人。

 9 ) 面对天灾人祸,我们无力抗争

我只想说它告诉我的不是兄弟情兄弟情只是一个线索它可以换作母子情、爱情,等等这只需要换一个主角,重编一下故事就可以完成它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我们每个人都有最珍视的东西或人但当天灾人祸发生时我们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抗争战争不是兄弟俩所能理解的他们也不想参与其中但历史的洪流把他们卷了进去他们无法躲避也无力抗争他们没有所谓的情怀和信念他们都只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亲人而拼命而已所以,当哥哥以为他所珍视的一切不复存在时他加入了敌对方……女主角也不想加入某政党,只是因为加入它,可以带来维持生存口粮但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都很简单只希望过的更好一些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因为里面没有英雄、没有主义、没有理想信念只有一个个的鲜活的“我们”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单纯的“我们”祈祷天灾人祸远离为灾民祷告……其实地震中去世的千万同胞和电影中亡于枪炮的万千生命并无二致我们都是对于天灾人祸无力抗争的一群人而已

 10 ) 秀才遇到兵

原来很久之前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再看来只记得士兵被炸得缺胳膊少腿,肚子上长蛆的片段,已然完全不记得影片主题...自身是极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的,残酷和真实是这类电影的基本标签,看着伤身啊。

只能说秀才遇到兵,实在是有理说不清。

镇泰从始至终都只是想让弟弟回家继续念大学,承载和继承整个家庭的希冀。

不管是镇泰羞恼阿勇问他国小二年级课本上的字而他不认识时,还是他对着镇锡一直说的让他回家继续念书时,我都能真切的体会镇泰那时的真诚,不仅是为弟弟,也是为他自己。

他希望镇锡能把他的那一份书也念了。

当他放弃读书时,也顺带放弃了自身的梦想和人生,他将为了家人的人生而活,照顾母亲未婚妻,供弟弟念书,再无其他。

镇锡却因为念书了想的是众生皆平等云云,他开始不能理解哥哥狭隘的价值观,他所愿见的是人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我更倾向于镇泰的牺牲与付出。

至始至终他真的就如镇锡所言没有考虑过自己,然而镇锡却只考虑了自己,他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所有人的心思,觉得战友们没人性。

战场上也因为悲天悯人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镇锡为了支撑自己的信念或为了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也许我会怪罪他少一点,然而他只是眼见他所不愿看见的情况发生,恼怒,找哥哥出气。

我是受不了这种思想巨人,行动侏儒的人的。

这不禁令我发散到千万不能找一个思想不搭界的人结婚啊,只会演变成爱之深责之切丫。。

啊啊!可怜元彬竟然演了一个我不爱的角色..怄到了怄到了

《太极旗飘扬》短评

狗屁的主义不过是召集炮灰的大旗(补记)

4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力荐

南北战争的史诗片,可以从韩国的角度看待他们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虽然在战争场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很想表现人性的转变和亲情,不过大约是导演想表现太深了,反而有种着墨太多的感觉,不自然。

5分钟前
  • 棉花地
  • 还行

本来值4⭐,但那个志愿军举国旗人山人海的镜头,这片就只值1⭐

8分钟前
  • 油菜发灰房
  • 很差

让我走出了国产的歌颂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烂片的误导,终于知道了战争有多残酷

10分钟前
  • ccjd
  • 力荐

非常好莱坞的一部战争片,尽管语言讲的是韩语。前半部分过慢的节奏和兄弟之间情感过于充沛的对话让人隐隐有些尴尬,除此之外,结尾那场杀红了眼的战斗也不够真诚。

11分钟前
  • 待到春朝归
  • 较差

虽然电影不错,但棒子的战争片带着明显的反共情绪,鄙视!

12分钟前
  • 隐形人
  • 还行

战争大片什么的实在看不进去,感觉全片太紧了一点

15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一如既往的差,这个电影就是 特种部队战术+各种虚假的战争特效+偶像剧。不明白有人怎么能和集结号去比,也就是集结号里的战斗特效相似罢了。毫无深度可言。

18分钟前
  • nok
  • 很差

也就那样吧,没像网友说的比《集结号》好 ,《集结号》里为了公平和个人名分而奋斗的精神,比本片里为了兄弟而奋斗的精神要强。

19分钟前
  • 炸酱面
  • 较差

把老娘看哭了啊我去!夠大氣也夠溫情 導演心眼挺實誠 共產和民主兩個黨派都沒得到特別優待。覺得兩兄弟入營后的性格變異拍得非常好。孱弱的學生弟弟心理越來越強大和修皮鞋大哥的精神淪陷 是想體現沒文化真可怕這個觀點嗎..

22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韩国人又赢了,为了煽情,电影中所以的巧合和转变都围绕着主角转。而这种片面和刻板的辅助人物描写,使得战争只是一个表现手段,而与战争有关的所有重大问题的讨论,在电影中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用强烈的感情遮掩。而电影中看似描写普通人为家人,却受战争毒害的现实,也在莫名其妙的转变中消失了。

24分钟前
  • 云雾敛
  • 较差

就这片还看加长版?中间几出战争戏完全没必要。比《高地战》确实差一些。

25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还行

百姓永远都是被政府欺骗 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30分钟前
  • 男巫藏狐
  • 力荐

大学时看的,那是第一次做为中国人,为我们的热爱和平而感到骄傲。

31分钟前
  • Nicky
  • 力荐

主义什么的统统都去死

36分钟前
  • 周周不是傻子
  • 力荐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我还真没了解过来龙去脉随便查了下,南朝先动手,被美国打回去,然后才有抗美援朝回头说说电影两个兄弟的冲突表达战争的残酷?在同样的位置,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但虽然不欣赏镇泰的一些作为,更反感镇锡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面对事情,只会怪罪他人镇泰最后的崩溃就能看出镇锡对他到底有多重要每个国家拍出的战争片都不一样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导向的差异战争,利益我终究还是相信弱肉强食的

38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历史老师杨老师啊,作为课代表我很失败,我默写默不出,然后老让你失望,哎,这片看了一半没了叫

39分钟前
  • 小时候
  • 还行

反正老百姓永远是最倒霉的,手持的临场感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感觉不如玩《荣誉勋章》了。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韩国人巧妙地把中国拍成了反派?佩服佩服,为了真相,我只给1星,中国人见谅。

43分钟前
  • 我叫鱼丸
  • 很差

7年前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现在还是觉得不行。大制作但精神内核格局极小,拍兄弟情吧因为敌人脸谱化了,把哥哥这么个杀敌英雄当反派在拍,弟弟却作得不可思议,战争没东西拍吗还要制造那么多价值冲突。前半段哥哥开挂后半段弟弟开挂,只有中间一段家眷被防赤化了有些意思。算锻炼拍摄技术吧。

48分钟前
  • Tangen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