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可以说是意外,随便看了看北影节的片单,被这个有点悬疑的简介吸引买了票,买完到豆瓣看了一眼,发现评分一般,还是日本电影,瞬间想退票(本人对日本文学电影一直有点接受无能。
)anyway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了,总体来说看得似懂非懂,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觉得很难受——压抑、阴郁之外,还多了恐怖……不仅是黑白色调的原因,还有片中主角作为独居老男人那种单调、边缘、拮据的生活带来的压抑感,以及幻想、欲望和恐惧、欺骗交织的混乱状态,还有关于肠镜的梦,感觉是某种隐喻,或许是表达对于疾病的无力感和羞耻感?
人既面临身体的衰老和失控,也逐渐在精神上失去清醒和理智,这本身就是极恐怖的;再加上好友突然惊恐的表情、空荡的医院和太平间、夜晚窗外一闪而过的人影、突然涌出的难民、电脑上满屏讨论“北方敌人”的滚动字幕配着恐怖的bgm……真是没给我吓死。
看别的评论从科幻的角度去理解倒是感觉更有意思,在现实和幻想中反复跳跃,亦真亦幻。
和死去的妻子对话可以视作幻想,但幻想之外的部分,和先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侄子、最后出现在镜头里的男人,以及最直接的,“敌”到底是谁?
影片留足了遐想空间。
喜欢的人应该会很喜欢,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看一遍了。
吉田監督:我從來沒有對“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做過什麼區分。
對我來說,我的電影總是希望做到兩全其美,《敵》也是一樣。
就拿這部電影來說吧,我很感激在拍攝過程中我能夠擁有的自由度:和產業裡通常的考慮不一樣,這一次我的創意被放在了最高優先順序那一欄。
在當前的電影產業環境下,儘管有著預算和拍攝時間的限制,能夠如此自由地進行創作,著實非常珍貴,我也感到非常幸運。
https://mp.weixin.qq.com/s/3KaoYVOdl0xnktMgXKZqvQ
#日本新片展#我很努力地在看,但真的看不懂……(以下纯属个人碎碎念)电影一开始,导演用细腻平实的语言切入一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时不时夹杂着冷幽默,和一些对人生的看法。
就这样持续了很久,说实话看得昏昏欲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竟然慢慢地变成了老人的梦境,虚虚实实,分不清真假。
比如,主角到底有没有被骗钱呢?
我真的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电影里对女性的塑造,我真的很不喜欢,完全就是男性凝视的极致体现。
两位女学生,一个清纯,一个艳丽,无不都是女性形象符号化的呈现。
她们还都与主角保持着一种若有似无的暧昧氛围。
男性意淫在这一刻放到了最大。
但看到了后面,我有点懂了。
因为这就是主角的意淫。
他在自己的梦境里,幻想着自己仍受到女性的欢迎。
两位女学生对他的态度,其实就是他欲望的投射。
正如前面看得昏昏欲睡的日常生活,主角也希望自己无聊透顶的生活能有一丝波澜。
老年人也是有欲望的。
而到了梦境的后面,也相当于主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他的幻想破碎,逐渐演变为对自我的剖析。
有不忠诚于妻子的愧疚,有性骚扰女学生的不堪。
就像女学生最后说的,他不过就是一个可悲的人。
但我觉得,有关意淫的桥段,导演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确保女性观众不被恶心。
虽有不适,但也有共鸣。
主角曾经是一个法国文学教授,他最开始研究莫里哀等法国剧作家。
身为一个剧女,只要有法语音乐剧过来巡演,就会心甘情愿被割,因此很难不对法国、剧作家这类词语产生亲近感。
吉田大八在映后见面会上透露,拍这部电影的灵感起源于疫情期间,那段时候所有人都行动不便,像极了影片里的老人,于是他就产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
这段话有打动我,因为虽然看不懂这部电影,但在看的过程中,我因为主角的遭遇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等我老了,会不会比他更无聊、更不堪、更可怜啊。
其实不用等变老,现在的我已经有无所事事地过完每一天的迹象了。
但至少我还能出去走走、看看,强迫自己把每一天过得充实。
但老了之后……映后见面会里,印象最深的谈话,还是导演有关黑白电影的看法。
他说,黑白能无限丰富人的想象力。
确实如此,明明电影没有任何色彩,但看到主角变着花样地做美食,我就很好奇美食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根据我的想象填补它的色彩。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
日本新片展@上海影城
首先要说明的是,还是有被吓到,以为是黑白电影,但没人告诉我也是恐怖片啊...影片循夏、秋、冬、春,在一年的时间里,讲述已然处于高龄的大学教授「渡边」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向死亡的。
大家都说(不知道谁说的)死亡之前,人会走马灯地快速回顾一生。
那如果设定是一个垂垂老矣,妻子去世了二十多年,现在独居一隅的一生研究法国文学的男人,在迎接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会挑选什么最深的记忆,他的梦魇如何纠缠不休,他又如何自处,才能坦然(也可以不坦然)地直面死亡呢。
为什么选择黑白电影来呈现这个故事,我想这是大家一定会问的问题。
《敌》的大光明首映场其实是有映后的,但因时间冲突我没买那场,所以不知道是否有观众问了这个问题,导演又是如何回答的。
虽然不知道导演如何解读。
但黑白在我看来是面对死亡的颜色,是从不断累积体验的彩色人生逐渐过渡到要面对死亡的老年所必经的褪色过程。
不仅是年龄,还有记忆。
记忆也会逐渐褪色,只挑选那些我们潜意识中在意的点滴留下来,成为我们的梦魇,挥之不去。
如渡边,便是。
影片为我们揭示了渡边目前的老年生活,早上起床,做简单的餐食(比我吃得好),磨咖啡,坐在书桌前,写文章。
虽然曾经是大学教授,但现在的老年生活是困顿的。
妻子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与朋友相聚时,渡边也说着悲观的话,计算存款还能支撑自己到什么时候,说没有一个国家会希望年老又不缴税的人长寿。
家里有珍贵的绝版书又有什么用,自己熟捻法国文学且深受学生尊敬又如何,坚守着每次讲座费用一律十万日元不松口,但也只能在学生的关系下在不甚相关的旅游杂志上连载文章赚一点钱。
影片行至中段,我们才开始思考,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渡边的梦?
幻想和真实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大可以循着逻辑进行猜测,但对渡边来说一切都是真的。
就算他自己也说这一定是梦吧,你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我的家里又怎么可能有死人。
这太不合现实逻辑了对吧。
但即使是梦,是记忆的残缺,是潜意识想法的放大,又怎么样呢,归根到底,所有生发的想法和幻象都是渡边创造的,这可以是梦,也可以是真实发生的。
对渡边来说,他经历这一切。
这一切就因此变成了真实。
从一封封地删除垃圾邮件,到收到关于“敌人”的邮件,那邮件一开始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那些句子唤起了渡边心中的恐惧。
潜伏的敌人,不是缓慢前进,而是突然而至。
但死亡不是,死亡潜伏在日常的琐碎中,不断靠近,偶尔将你的一片记忆抽离,偶尔让你疑神疑鬼,直到最后用枪林弹雨,用直升机的轰鸣,用狰狞的人脸将你包围,把你困在最孤独的角落。
渡边在杂间躲藏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定是梦,所以他才拿出棍棒,想冲破这个梦境。
但是他怎么能抵抗死亡呢。
他被击中,被打倒,虽然他输得彻底,但是他直面死亡了。
这对他来说才是重要的,直面后便是坦然,他可以坦然赴死。
他本意就是想在山穷水尽之前自行了断,只是这面对的过程太痛苦,他不敢。
所以他创造了这个巨大的梦境,被围追堵截,退无可退,梦里他死了,现实中他才敢死。
而在其中,我们也了解到渡边的故事,他对妻子的愧疚,他的欲望,以及对他可怜的自尊的践踏。
他通过妻子之口道出,他因为与女学生的关系而被大学提前开除,他对妻子怀有愧疚之情,我甚至怀疑妻子的早逝可能也与他这段婚外关系有关,所以妻子的影子时常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仍然自我安慰般的承诺妻子要一起去巴黎,说着妻子死的早是好事因此不用一起受困顿之苦。
(其中不乏文艺的情话,法语就是为了表达爱而诞生的。
)而在他看来与女学生的美好回忆,其实在女学生看来或是职场骚扰。
对于女学生的几次来访是否是真实发生的,这个我觉得都可以解读。
除了中间沙发戏那次,镜头明显暗示了桌上只有一份餐具,其他几次可以都是真实的。
也或许女学生的确曾经来过,但影片中的女学生来访都是渡边的臆想也无不可。
至于最后一次,女学生说着渡边其实是职场骚扰并且很可怜的话,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渡边潜意识早就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借学生之口来对自己说的话。
因为对他可怜的自尊的践踏在渡边被年轻女生骗钱就已经体现了。
他自视过高,为自己能被年轻女孩崇拜而沾沾自喜,自作聪明地打开别人的书看到了学费催缴单,于是精准地被拿捏。
而他被骗后,反而没有过多懊恼,而是对这病床前的朋友说自己并不感到气愤。
这是对他可怜的自尊的一次嘲笑,他倒也能够承认he deserves it。
所以,后续女学生对他说的话,不论是真实的还是他想象的,也就都合理了。
其实对于本片,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镜头聚焦于渡边的每次睡醒之时。
有人曾经说过,每次睡觉都是一次死亡,醒来是新生。
而当我直观地看到一个老人的由睡及醒,是如此的疲惫与困顿。
他已经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他每一次的醒来变成死亡的渐进,而梦中才能自由畅想。
影片用一场大型幻象为我们还原了死亡的具象。
迎接死亡,是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争,我们如何四处逃窜,如何退无可退,如何战斗,最终又如何溃败。
不过最终望远镜里看到的渡边又是怎么回事呢。
#直面晚年,內心恐懼深刻剖析。
2024年備受矚目,日本電影《敵》(Teki),由知名導演吉田大八執導,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巨匠,筒井康隆同名著作。
本片不僅在第3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更以其深沉的心理描寫,和獨特視覺風格,引發觀眾對於老年、孤獨與內在心魔深刻反思。
#當日常秩序,被未知打破。
電影圍繞著,退休大學教授渡邊展開。
在妻子離世後,他過著規律而體面獨居生活,每日料理三餐、治學寫作,偶爾與昔日學生相聚,維持著一種,精心構築晚年尊嚴。
然而,這種平靜被一則,突如其來網路訊息打破:——敵人正從北方來起初,渡邊將其視為無稽之談,但隨著這則詭異訊息反覆出現,一股不安的陰影,開始在他心中滋長。
他開始,聽到來自敵人警告,現實與幻覺邊界逐漸模糊。
曾經井然有序生活,被這股看不見威脅步步緊逼,迫使他直面內心深處,壓抑已久回憶、遺憾與渴望。
#直視名為衰老與自我敵人《敵》一片不僅僅,是懸疑或驚悚故事,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晚年心境的深刻剖析,與哲學思辨。
對衰老與死亡的恐懼:電影中敵人,可以被視為衰老、疾病、記憶衰退、乃至死亡本身擬人化。
這個從北方來的威脅,象徵著一種不可抗拒、步步進逼自然力量,它威脅著要摧毀渡邊,賴以維生尊嚴與秩序。
電影透過黑白影像,冷靜而近乎殘酷地,呈現了主角在面對,身體機能與社會角色,雙重衰退時脆弱與掙扎。
內在心魔與自我審視:敵人更深層意涵,指向主角內心世界。
它可能是被壓抑慾望、過去悔恨,或是對自身存在價值質疑。
隨著外部威脅的加劇,渡邊被迫進行一場,痛苦自我對話與審視。
電影引導觀眾思考,我們最大敵人,或許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潛藏於內,另一個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在訪談中提到,電影試圖探討,人的兩面性。
現代社會孤獨與疏離:渡邊獨居生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許多老年人面臨孤獨景況。
電影細膩地描繪了,他如何用日常的儀式感,來填補生活空虛,但當這份秩序受到挑戰時,其內心孤寂,便暴露無遺。
記憶與真實界線:影片巧妙地,在現實與主角幻想、夢境之間穿梭,挑戰觀眾對真實定義。
那些縈繞不去的回憶與聲音,究竟是敵人騷擾,還是主角潛意識投射?
這種模糊性,加強了影片心理懸疑感,也讓觀眾更深地代入了主角混亂而恐懼精神狀態。
電影《敵》,透過一位老年知識分子晚年危機,提出了一個普世性問題:——當我們賴以建立自我認同一切(事業、家庭、健康)逐漸剝離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個赤裸、脆弱且充滿恐懼自己?
導演吉田大八,以其凌厲的影像風格和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將一部被原作者認為極難影像化小說,成功轉化為一場,直擊人心心靈探索之旅,迫使觀眾與主角一同,直面生命終章前,那無可迴避敵人。
敌 (2024)7.82024 / 日本 / 剧情 / 吉田大八 / 长塚京三 泷内公美
渡边坐在院前,曾经的学生拿着从仓库中取出的看起来还崭新的望远镜朝他打趣,他回应道:“这么做不是和希区柯克的《后窗》里干的事很像吗?
”渡边老头自我解嘲:这是为了满足一时的窥探欲,但这种感觉太刺激,很快自己就不感兴趣了。
殊不知和rear window中望远镜的命运不同的是,被渡边老头闲置在仓库中的望远镜的任务并不是窥视邻居,而是用来窥视自己,被"teki"取来窥视自己。
片子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的“teki”到底是谁?
答案藏在吉田大八老师巧妙的设计的“固定镜头”中。
片中基本上所有的镜头都是固定机位,这种手法在电影中被称作 “camera stillness”,即摄影机静默,这种手法令观众仿佛变成一个蹲在荧幕这垛草丛后面,不停窥视着电影中发生一切的“teki”。
对敌究竟是谁的理解其实是开放的,吉田大八先生在映后会也提到他不喜欢把最重要的东西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那我们不妨做个私人化的解读。
一位中产阶级老年知识分子,平日里呈现出悲观的豁达,会根据手里还有多少钱来计算什么时候该离开人世。
他的人生并非像大家想象的光彩,而是处处填埋着秘密。
他曾经是一位“不称职”的法语教授,是一个实际上有些性情的浪荡之人。
因与自己的学生幽会而被解职。
但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这件事被按下,变成了平日里他与别人交谈口中的“退休”,或许他与校方达成了某种默契,总之这件事成为了他的心结之一。
观众不能知道他的妻子或其他人是否了解隐情,但至少从他梦回中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他害怕被妻子知道,也害怕被别人知道。
他的心结来源还不止于此,因为自己是权威的老教授,一位成功的学生在负责的旅行杂志版面为渡边安排了连载内容,这样就能靠稿费维持生计。
为什么他能在旅行杂志版面连载法语名著评说内容,观众们也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梦境中我们又能猜测,或许他是利用了自己的教授身份之便,让学生帮自己一把,而他同样因为自尊,不想让这件事被别人知道。
他还可能有其他心结,比如疾病,比如老人味,这些都是在他的自尊的包裹之下的秘密。
日子就在着看似平静的平衡中度过,但是正如他在梦中自己说出的:“敌人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
”这种平衡,终究还是会被破坏,一切发生的很突然。
其一,是他在酒馆中结识了一名中自称是法语大学生的美丽少女。
少女与他时不时边喝酒边聊天,给他的孤独带来了诸多慰藉。
后来,少女设局让渡边知道自己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苦恼,暗示渡边给自己钱。
渡边旧习不改,被年轻少女骗的团团转,给了少女一大笔钱。
钱一给完,少女便消失不见。
其二,是杂志社不再接受为法语内容腾出版面,自己的学生来家中和自己交涉,渡边得知连载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
和学生同来的还有一个学经济学的人,看上去像之后要为这个腾出来的板面负责的学生同事,也许是这个人向杂志社提出不满,从而能用自己负责的内容顶替渡边一开始连载的版面。
看上去,现在渡边的敌人是“贫穷”,正如他自己也说的,没钱了就可以去死了,这么理解他自杀的原因也相当合理。
但是,渡边的敌人真的只是贫穷吗?
从渡边生活中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渡边作为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有自尊的人,比如害怕别人嫌自己有老人味所以不停用香皂,比如强迫症一般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充满了精神洁癖的味道。
但我们也都知道,渡边并不是彻彻底底一身清白,他有不想被他人发现的隐情,这两件事的发生,让他回忆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污点。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聊回之前提到的固定镜头了,渡边害怕的敌人究竟是什么?
他害怕的,实际上是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与他的理智冲突的肮脏。
他不仅害怕这种肮脏,这种人性的弱点,他更害怕这些肮脏被他人所发现,这是他的自尊心最不允许的。
一开始,自己的生活平静地流淌,没人会知道这些。
但现在,前文所述的两件事一旦发生,自己的遮羞布就被别人揭开了,人们就可能发现这个老头的阴暗面。
至于我为什么说“可能”,是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在意老头的钱为什么不翼而飞,为什么自己能在旅行杂志连载法语内容。
渡边真正的敌人,实际上是内心的阴暗和他的自尊心的冲突,这让他不允许别人能窥见自己内心真正的活动。
但是正如他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曾窥探过别人,那他自然而然会怀疑别人是否在窥探自己。
这就是吉田大八设计整部电影充满固定镜头的巧妙所在,在座的每一个观众实际上都在窥探渡边的生活,渡边人性的阴暗面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
每个观影者象征的,正是渡边最不想面对的窥探。
渡边真正的敌,实际就是在座的每一个观众。
而渡边自己,就是敌人面前臭不可闻的难民。
《生之敵》看完了,感覺越到影片後半程越是驚喜滿滿。
喜歡日影和日劇的我很難不被這種反覆推敲生活細節的劇情編排所打動,看到很多的影評都提到了維姆溫德斯,想必是在說去年的新片《完美的日子》吧。
《生之敵》將故事發生的範圍進一步縮小,主要就在男主角渡邊的小宅中,偶爾帶一些酒吧的室內戲。
而生活細節在劇情中發揮的作用是暗暗的,但是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
“幻想”是影片中一個重要出現的因素,這樣的處理方式不稀奇,在《生之敵》中則形成了推動故事向前發展和外化主角內心世界的詼諧處理。
如同紅顏知己一般的女學生,已經離世的妻子,曾經的學生,或許成功或許平庸,在酒吧認識的曼妙少女。
在渡邊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均留下了痕跡,在最後一場暴雨戲中这些幻想中的人物尽数出场,构成诙谐悬疑可笑的组合。
这部电影是如何用不断循环的生活细节描写来抓住观众眼球,并且使得故事富有层次的呢?
一個獨居老人的生活由這麽幾個內容構成:起床、掃地、辦公寫作、烹飪、偶爾去酒吧坐一坐。
起床渡邊老了總是夢見很多人和事,影片將他的幻想放入他的許多夢中,其中包括許多他正在面臨的恐懼。
例如他此刻對曾經的女學生非常著迷,這讓他作為道貌岸然的大學教授顏面掃地,也不敢面對死去妻子的亡魂,因為他作為法國文學教授,居然一次巴黎都沒有帶他的妻子去過。
這些遺憾始終纏繞著他。
學生望月通知他雜誌改版,可能沒有他的版面了,於是渡邊幻想出望月身邊的跟班,讓他告訴自己雜誌願意給他新的工作機會。
通過自己騙自己,渡邊對抗著自己衰老的現實以及日益崩壞的人生觀。
掃地掃地即是一種清潔,人總會在清潔這件事情上感受到人生的蛻變和昇華,覺得清潔完之後人生一定會有所反轉,悲觀和頹廢的日子將會徹底結束。
然而大部分時候這種空虛感很快就會再度襲來,因此人類反覆的在清潔這件事情上得到快感。
渡邊有不少打掃房間的鏡頭,導演不厭其煩的去演示這幾段,目的在於說明渡邊極力想要讓自己的生活會到正規,不要讓家裡經常出現女學生的大一、修到一半的水井以及超市買來的泡菜。
渴望嘗試新事物的老教授卻因為泡菜太辣去做胃腸鏡,所有的尊嚴碎了一地,給生活一擊小耳光。
寫作渡邊聲稱自己找不到演講一場就值10萬的理由,每天照舊在電腦前工作,收發郵件。
關於“敵”的郵件不斷出現,吸引了渡邊的注意,他無從判斷從北方來的敵人代表著什麼,也許代表著死神將會降臨,或許是時代變了,渡邊的認知也在快速崩塌。
在生活中的敵人是渡邊的衰老和道貌岸然,在更廣義層面上的敵人則是孤獨,也許那些幻想中的人從未出現過,郵件正是具象化渡邊和同樣害怕孤獨的人的恐懼。
烹飪食物在黑白色調的《生之敵》中沒有絢麗的光彩,但是由於烹飪的細節被全部展示,所以也讓不少的觀眾覺得十分誘人。
從影片開始,渡邊會做一些壽喜鍋,烹飪到食用的流程都十分考究。
到最後渡邊只能每天用素食泡麵度日,甚至可以想像渡邊最後要進入醫院靠營養液維持生命。
那樣的生活自然不是渡邊這樣的人可以接受的,因此關於那些逐漸走下坡路的經濟實力,渡邊在孤獨中不斷花費的金錢為他維持體面更是雪上加霜。
進食的鏡頭一開始渡邊都是全神貫注享受食物,到後來他也一邊看書一邊吃飯,最後吃完泡麵都會被一個人眼嚇得膽戰心驚。
足以看出來渡邊心態上的變化。
酒吧“低空飛行”有點忘記是不是叫這個名字了,在這裡渡邊認識了熱愛法國文學的少女,年老的大學教授總是被年輕的文學少女吸引,到底是內心慾望的暴露,還是極力隱藏猥瑣的夢境。
少女向教授借錢,但是很快人就消失了,讓教授認為自己好像被騙了,作為中間人的好友正好病倒了,一切都如此的滑稽可笑。
好友臨終之前嘟囔著“敵人即將來臨”,隨後醫院崩壞,夢境又一次提醒觀眾。
這些對生活細節的反覆描寫讓觀眾沈浸式體驗了渡邊最後的歲月,一表人才的偽裝逐漸被剝離,讓我想到渡邊在一開始說的話,拿著望遠鏡看人的話,就能看到人類醜陋的內心。
對於這個論述,我可以結合渡邊的葬禮上,他的侄子拿著望遠鏡的那一段結尾進行論述。
侄子拿著望遠鏡,遠遠的看著葬禮上的人——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和醜惡,如果你加入了他們其中,也就會發現自己和他們一樣,也就很難自省。
渡邊是否有過自省?
很難,人很容易陷入過去的泥沼。
例如渡邊已經過習慣了自己的一場演講10萬日圓的日子,也習慣自己有一個專欄可以維持作為學者的體面,當青春不再,身體變差,金錢流失,被欺騙被玩弄,即將離世的時候,渡邊選擇用幻想來保護自己。
他沒有辦法用望遠鏡審視自己,因而也就沒有辦法知道自己的猥瑣與不堪。
還記得影片中段,渡邊幻想家門口有一個人在看著自己,但是那個人始終沒有出現。
在結尾渡邊的侄子用望遠鏡看向葬禮樓上的窗戶,發現渡邊居然站在那裡,嚇得望遠鏡跌落在地上,下一個鏡頭就是那個空空蕩蕩的大門。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結尾,讓觀眾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渡邊似乎是穿越到生者的世界提醒侄子,不要接近這個木屋,你在接近我最不堪的一面,不為人知的,你也擁有,你長得和我的祖父一模一樣,所以你也是從另一個世界來,我們人類逃脫不了被審視和永遠偽裝的宿命,可悲可笑。
2025年4月27日
日本新片展。
还可以的,最吸引人的就是梦中梦。
不过就像观众所说的,此片中“梦境”和“现实”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没有今敏那么难懂。
这场导演映后还挺真诚的,也给我一种启发,就是有时候也许真的是我们过度解读,也不是所有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其中一位观众问道关于遗书前后不一致,是不是暗示主角对死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转变,而我想的是这也许暗示其中一个场景是梦境。
但是导演的回答是前后遗书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前面读了前半段,后面读了后半段…… 原来咱拼命解读的东西是如此轻巧…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准确,感觉导演很多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比如这个电影看完我第一个想到必然是黑泽清式的“人的异化”,但听导演的意思他是围绕这座古宅呈现的一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关于“敌”的隐喻大家也不用过多去解读,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还有一个难民跑上来的镜头,让我想起了也是今年看的山下敦弘的搞笑恐怖片《告白》,突然感觉这种带点搞笑的恐怖情节最近是在日本很流行吗哈哈哈
好喜欢这部啊 我的东京电影节最佳 这个电影很轻盈像是邀请你去精致老牌教授独居的家 一日生活vlog 你跟着男主一起做饭煮咖啡 然后又一起陷入光怪陆离的梦境或者真实 内核想讲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届东京电影节很多电影都围绕着老龄化 不得不承认真的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了)敵可以是主角身体走向崩塌 钱也不够 精神崩塌的具象化 在崩塌的情况下 我们人类会趋向于依旧依赖某种stable的精神支柱 包括主角有个很漂亮的传统日本庭园 他自己住和打理很费劲费钱 他也依然坚持丧又可爱 一点光怪陆离又奇妙腐朽 是之前极少有过的观影体验 看得很开心 映后也很开心 见到了79岁的演员中塚京三说今年是他演员从业第五十年了 时隔十一年主演 导演说也许主角最后可没有死哦 结合最后一个镜头 那太好了☺️现实意义的参考是 要让自己有钱有钱有钱决不要老了没钱只靠政府和公司的养老金 保持健康重视健康生活认真规律体检 和外界保持平和积极的关系多出去走走
如果说《完美的日子》是陽光浪漫的,《敵》就是暗黑寫實的。
四季由夏天開始,就好像人生的下半場盛極而衰。
獨居老人在面對晚年時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每天吃什麼?
要吃的健康吃的有儀式感,偶爾還能和好友喝點小酒。
自己的財政狀況夠支撐到什麼時候?
要防止被詐騙包括網路上的、現實中的。
如何讓自己過得體面且有尊嚴?
盡量去除自己身上的“老人味”,盡量保持前法語教授身份帶來的體面與矜持,也是吸引年轻女子的最大杀手锏。
秋天是萬物開始走向枯萎與腐爛的過程,身體的機能不再允許自己維持正常狀態,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對亡妻留下的壓抑,對新歡的性幻想,對自己和友人的健康,所有的生活節奏在不知不覺間被打亂,無法被重塑的秩序交織折磨著精神,開始醞釀的遺囑是迎接死亡前最後的理智。
被死亡充斥著的冬日,直接走向癲狂。
躲不開的“敵人”還是來了,屠殺,毀滅,紛雜的幻覺被交織被打破,直至解脫。
一筆帶過的春天,是結局,是重生,也是延續。
全片黑白,高對比度的黑白,讓老人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隨時都清晰可見,光線明暗之間更多了份生死的思考。
中間一段配著重金屬的屏幕字幕混剪非常帶感。
整片劇情從現實逐步走向幻覺,幻覺再推翻所有現實,最後定格在望遠鏡里的幻覺與現實之間,節奏毫無拖沓。
到底誰是“敵”?
死亡?
疾病?
還是人性中的黑暗與可恥?
#BJIFF
抽象归抽象,但并非是让人去相信的电影
很喜欢,还得是吉田大八啊!说到底,我们工薪阶层独居老人根本不可能有“完美的日子”。我们过的日子是早晨在透不过气中醒来,是算着钱倒数还能活多久,是时不时要提防被人骗。在这样的日子里,费劲力气维持体面,没有老人味。如果让我日日活在影片这样的梦中,我真想死了算了。(ps. 片子整体把诡异感呈现得恰到好处,最后祖父站在那儿的一幕,反倒是让我觉得单一化解释了)
孤独幻想。可能几十年后我也是这样
嫁接 社会焦虑
第一次映后会
8.5/10 241227日本新片展开幕片。有如真人版的今敏作品,梦境套梦境,虚与实相交。可惜的是不断重复使用导致预判与乏味;可喜的是在最后留下了一个似梦非梦的结尾——渡边到底死了吗?来自北方的敌人,导演在映后中说从未想过将其具象化。抽象与模糊给予解释空间,而我们大多愿意将其落在人的衰老上。生理的衰弱,精神的萎缩,肉体崩塌后余下腐朽、糜烂而不愿承认的灵魂。黑白调的使用效果超乎想象,调动我们一切想象细胞来弥补色彩、扩充画面;前半段时间在静止的画面中流淌,冬天开始所有的恐惧与自卑从梦境里喷涌而出、席卷荧幕。自由地在日常与惊悚间切换,怀疑是广告时期留下的节奏把控能力。“敌人不会慢慢到来,而是突然降临。”
+ 想给在溪边四星了 搁这觉得自己在拍双峰
日本新片展 比《我想结束这一切》真诚一点,也可能是吉田大八调用不了太多互文素材(。其实从欧里庇得斯到拉辛再到茨维塔耶娃,《费德尔》系列文本的阐释路径逐渐强化对于女性主体欲望的挖掘和认可,于是当本片援引这一主题脉络却把性别身份调转,就会不太协调——男性好像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欲望正名。因此切入欲望的阴暗面是比较常规的思路,而食物从家宅(肌体)内部打开想象界的入口:辣白菜导致的腹泻疏通了洁净自持的“苦行僧”羞于启齿的秘密;枯井新泉还未来得及烹煮大麦茶,便不得不埋葬年久失修的失意、怨怼和悔恨。同时,经由传统日料和伴手礼首选的香皂,家庭相簿以及望远镜中的鬼影等细节,也不难看出批判视角向历史和民族性层面进一步拓展的野心。
睡了一半(另一种《完美日子》…
长冢京三说不定要拿影帝了……老年生活真的不太戳我,看到中间两次犯困,还好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变得有意思起来了!看前面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的日子”,但本片多了一层欲望的自白,看似无懈可击的主角却有着并不美满的过去,最终他是抱着什么情感结束的呢?留给观众想象吧。本届tiff看了两部日影主竞赛,都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各有不同,是最近的趋势吗?
我本来确实是想打三颗星的因为我本人很讨厌jump scary,但是确实觉得挺好玩的值得推荐看一下还是多打一颗星吧。看了下短评,原来同场这么多同胞……Q&A环节导演并没有明确说男主死了,他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让大家带着这种模糊朦胧的感觉去看电影罢了。 我说一个比较偏的点:食物。从开始夏章煎三文鱼、ham煎鸡蛋茶盖饭、烤串鸡肉葱肝、凉拌荞麦面;到秋章水煮蛋切片凉面+辣白菜、凉拌soba(入秋了还在吃夏季料理)再到后面红酒配零食、素食面包、泡面。从开始的合理管理自己的生活到随便吃东西,从侧面反映出男主的精神变化,他开始渐渐失控。至于他最后死没死,我倒是觉得不重要了。我又想到最近看的《迷宫饭》了,吃饭看似简单,但好好吃饭保持运动健康生活是很难(尤其是对当下的人们来说极难)的一件事。
虚实之间
孤独终老be like. 仿佛闻到了腐朽的味道。日渐穷困,却还留有中产学者清高的可悲老男人,在意淫中浑浑噩噩走向人生终章。从精致讲究的一人食,到随便吃吃的泡面,身体健康&精神世界逐步失控崩塌的具象化。老登是老登,但拍得确实还不错。焦虑无助恐惧无力脆弱孤单,以及所有难以启齿的微妙心绪都传达到位。男主角表演很棒。
#日本新片展 电影节特供电影,文艺逼的苦逼老年,梦境、惊悚、切片、远方的危险......但基本没有产生有机的结合
可以和《完美的日子》形成对照,另一位日本老登平静完美的独居生活表面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欲望和心结。「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于是这位日本老登把对自身散发加龄臭的恐惧脑内投射成了一场外敌蛮子入侵的大奔溃……有时候也感叹日本♂人的自我暴露也真是够可以的
黑白片+暮年回望+后半段恐怖意象,很难不想起伯格曼及其《野草莓》,从《完美的日子》式日常切入,先是构建了一座具有明显经纬的浮岛——食物是此空间的骨架,隔开具象的“实”(人吃饱后满足放松的状态)和人体盈满后的“空”(厨具堆放特写折射出的虚空);浮岛建立后,内外空间的区隔也开始发生——写作时被邮件打断,吃饭时被访客打断,甚至梦境也开始被现实和臆想侵入,直至死亡占领生活。因而从具实到抽象的过渡是“缓缓而来”与“突如其来”的结合(此句正出现在现实和梦境纠缠最高的节点),因而拒绝体检的身体迅速迈入衰老,因而多重梦境成为日光下的现实,他主动选择陷入梦境迷宫,陷入死亡的诱惑;「敌」是病痛衰老焦虑的外化(开场代表秩序感的日常动作是潜意识里拒绝老去),是悔悟的心象(借想象的人物批判自己)。
20250418 hkiff 文化中心 1745-1930
又是将过去(讲述往事)、现在(时间流逝)甚至未来(恐惧未知)浓缩在同一时空之中:通过夏、秋、冬三个时间节点来引向死亡,同时又几乎全部发生在屋内——最后更是躲进杂物间。常见代表时间流逝的“水”的意向,很晚才在挖井中体现且立马遭到污染,也是一种时间的凝滞。“敌”的概念充满多义:过往战争与当下叠印,面对中老年危机的恐惧,面对未知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说是濒死体验——死亡前能看到他人看不见的人或物,况且又发生在祖传的房屋内。如果说亡妻作为幻象是无疑的、女学生的真实性是存疑的,那么酒吧女生是否真实存在呢,如果一切皆为幻象,最终推出的则是:整部电影就是男主幻想的文学,他与他人发生的关联都是想象,而幻想正关于内心的探寻;同时整部电影自然也是导演的创作,是封控时期对自我的一次剖析。
法国文学退休教授的性压抑……白天是个完全的“终活”者,践行着日式生命哲学,夜晚却浮现法式浪漫的性梦,遁入最渴望又最恐惧的禁地,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编自演、层层叠加的道德自虐。老教授的精神世界如临大敌,“敌人”是衰老/死亡也是衰老/死亡焦虑,是羞耻/负罪也是对羞耻/负罪的困惑,或许也是西方文化冲击日本文化的历史的某种精神重演律呢。本以为筒井康隆的科幻就该配今 敏的天马行空,没想到写实影像的演绎也别有趣味,黑白画面和细节特写让这个故事更贴近日常也更细思极恐,不同于今 敏动画的清醒梦、剧场感,吉田大八是已经让筒井康隆的梦污染到观众的现实了!
日影展·杭州,长塚京三这个妆造很像章明导演,观影体验大折扣,字幕机亮度拉到最高,闪瞎眼睛(不知道前排观众怎么忍受的),大段的夜戏部分字幕员不知道隐藏掉字幕,字幕机亮度全程秒杀电影的亮度,夜戏看不清细节,字幕员也很不专业,边玩手机边敲字幕,时间轴几次都对不上,实在影响看这部片子的体验,估计领导也觉得晃眼,然后玩起了手机····(最好笑的彩蛋是开幕式领导剪彩抢C位,边上的彩带无人问津,回头照片居然把边上没剪的彩带P掉了,现实总比电影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