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的我

Super Size Me

主演:摩根·史柏路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大号的我》剧照

《大号的我》剧情介绍

大号的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针对麦当劳快餐和美国人身材肥胖等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摩根策划了一个“以身试法”的实验方案:在一个月里,除了去麦当劳点餐,他不再吃别的食物。在一日三餐麦当劳对肠胃狂轰滥炸后,摩根发现了自己身体急剧的变化:体重飞涨30磅,血压飚升,精神倦怠,呼吸闷滞,性生活质量骤降。摩根用亲身的试验结果,告诉那些依恋速食快餐的人们,回归健康膳食是如何的迫切。否则,就像摩根的遭遇一样,连女友都快要被吓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Fairygone成了BL剧的主演第二季逝者之证第二季巴拉特甜蜜喂食生活迪迦奥特曼:最终圣战阿波罗男孩奶奶一年级二十四道拐净化大师再见,嘴唇女人本色快乐王子银翼超人克洛伊侠探锦毛鼠之真假白玉堂故乡金枝欲孽2独身向前再见,江成君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六季仙人跳皇家国教骑士团个人取向左耳飓风奇劫谋杀之城舞娘情缘灌篮少年雨天的妖怪

《大号的我》长篇影评

 1 ) 乱评

虽然M记、K记的饮食不健康,但偶尔吃一次真是觉得味道不错。

如果我是资本家,我也会使劲推荐我的产品,只要是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

普通的名众,如果想要保持健康,需要对自身饮食做一些调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很难,但如果想达到一些目的,但那也是必须的,如果对自身完全放任,自身的毁灭将显而易见。

如果知道饮食是不健康的,法律也需要颁布一些条文来克制商家的无良。

司法被财阀控制的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完全是以资本为导向,无视了人的健康需求。

上层精英才不会吃这些垃圾食品,就下层傻逼图便宜,图口味无视健康,成天吃这些,精英们吸食着下层百姓的血液以供他们自身的挥霍。

非健康的食品添加剂、激素,被法律所认可,但食用这些的完全是没有话语权的下层百姓。

个人对完全的素食主义者没什么好感,尤其那种不断劝你也要素食的人。

 2 ) 唱唱反调,还想让麦当劳怎么着

老师在纪录片课上讲完自我反射式纪录片,拿出super size me作为例子。

一个美国人为了向大家说明快餐有多次,连吃一个月麦当劳,三餐都是。

影片的开头就十分具有震撼效果,一群各种肤色的孩子胖瘦不一,但都十分喜兴地对着镜头齐声说:“mcdonal’s 什么什么eating fried chicken at a pizzahut!”(到底在哪吃的炸鸡??

)一边还用手比划出必胜客小屋的形状,其中一个胖胖的黑人小孩动得浑身肥肉颤颤,不禁让人觉得这些小孩中快餐的毒太深了吧。

片子里的一个识图测验证明,孩子们认识麦当劳大叔,不认识jesus christ,将其与总统先生混淆,导演也只能悲情地笑道:good guess!作为一个资深洋快餐吃客,我小时候无比理解小朋友们的心情,现在更觉得洋快餐的火爆非常合理。

回顾我20年的吃饭经验,在外就餐,多数吃的都是中餐,我家庭条件还算可以,去的饭馆的水平相信也与我国中餐馆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然而,不愉快的难忘的就餐经验多如牛毛,(北极熊毛更多,就那么多),感觉上吃十顿不爽的饭才能换来一顿舒服的。

吃出头发、菜一看就没洗、久久不上菜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一次比较离谱的就餐经验在宣武区某海鲜馆,第一次上来的螃蟹是臭的,已经让人非常愠怒了,第二次,一夹那螃蟹,盖儿掉了,靠丫们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把螃蟹打开取出里面臭的部分,又盖上了!

相比之下,我在洋快餐店就没碰到过此种问题,当然了你会说,人家也不卖螃蟹,不过像导演那种,在麦当劳饮料里喝出毛发的几率得是多小啊。

幼小的我还曾经参观了麦当劳的生产线,就是到人家后厨转了一圈,中国饭馆,还后厨?

还转?

光pass by已经要被熏死了,那满地的脏水和弥漫的地沟油啊。

让小朋友们参观生产线,就是一小活动,就是他们若干针对小朋友的宣传的一部分。

人家常年都有开心乐园餐,赠送小礼物,甭管那礼物多糙吧,好歹有啊。

人家每个餐馆里都有儿童乐园,滑梯钻洞,家长还省了去游乐园的钱。

人家给小朋友过生日,人家那企业吉祥物都那么喜兴;这才叫真正的重视,这才叫真正的“从娃娃抓起”。

人家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在小时候就把小朋友的饮食习惯培养到自己这边,回头他们自己挣钱了还怕不消费?

中国饭馆们倒想抓住小客户呢,结果对大客户都那样,小孩就更别提了。

都是做生意,甭管人家最后给你吃的是什么,起码你能感受到人家的诚意,人家的尊重,人家的努力。

假,也假得有诚意。

说回影片本身,我最佩服导演的就是,他豁出去了。

他为了这部作品,为了向大家说明吃快餐有多不健康,把自己的命豁出去了。

那些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很难说不是永久的,把自己折腾到说出:“my body hate me”这种话,还在坚持。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搞艺术的没这种精神能出活么。

影片在说服力方面已经做到一个极致了,让人几乎没有反驳的机会。

医生就找了仨,全是数字说话,应接不暇的图表和眼花缭乱的镜头充满了冲击力。

看完了片子那首主题歌也琅琅上口了。

但是,结合我的亲身体验,这真正的中国特色一出,片子就变成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3 ) 每顿都吃超量,就算是营养均衡的食品也会得病的

记得有另外一个实验:每顿吃麦当劳,30天后变瘦而且更健康。

美国一名中学老师,每顿都吃麦当劳,还请他的学生研究麦当劳哪些餐能吃得营养均衡,而帮他决定他的"麦当劳食谱",并且每天坚持步行上班。

结果,一个月后,他体重减轻且身体指标更健康了。

所以,在纪录片思考快餐对健康的影响时,也同时要考虑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摄入的热量与营养金字塔吧。

 4 ) 个性的纪录片

“超大号的我”剖析,哈哈,把我的作业放在这里,留个纪念。

呵呵。。。

第一次写影评放在豆瓣上。。。

整个影片是很明快,幽默,而且带有讽刺的意味,是个不那么严肃的纪录片,与之前看过的中国纪录片(如流浪北京,24城记,俺爹俺娘,高考)相比,更多的是作品的主题和观念,而不是人文关怀,而且创作的语言丰富,风格也多样性,国内则更强调纪实,几乎不添加其他元素。

也许是为了触及更多的人群,整个纪录片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强调主题,利用大量的动画,图标,数据来突出,可谓是生动的,有活力的纪录片。

开篇以吸引人的方式引出超大号食物,人物的特写,跳跃的镜头,突兀的附有节奏感的音乐,快慢不均的播放,无不调动着观众的心,有节奏的,可爱的简笔动画,更是增加了视觉效果。

整个纪录片以一个事件引出缘由,主人公摩根更是用一个实验的,大胆的举动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他用这个纪录片来记录他当小白鼠的经历!

这是惊人的纪录片,很少会看到有人牺牲自己来完成危险的任务,这样的冒险举动可谓是整个片子的噱头吧?

它以顺序的记录方式进行着,更能吸引大家的好奇心,到底他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果?

会有多么的严重?

这样的一个纪录片会与麦当劳产生什么样的摩擦,这些都是未知的,比起倒叙,这样的纪录片更适合正序,勾起大家期盼的欲望,不断地把情节推向高潮,环环相扣因果联系。

接着用穿插的形式把实验前的体检情况展现出来,把同类的话语放在一起,如快速拼接询问诊断的问题,医生得出诊断结果和预期吃一个月麦当劳的最坏结果,这样的紧凑安排是为了向观众强调,他已接受了三个正规医生的检查,现在是非常健康的,再配合着跳动鼓点的节奏,更是让人兴奋,实验就要开始了。

没有想到他会提前询问医生的预期,这是一个期待点,他们都是非常乐观的估计,态度很轻松,觉得这次试验没什么影响。

这位后来的实验也铺下了伏笔。

为了保证纪实实验的公平性,他还强调了运动和餐饮的各项实验规则,为了使记录更加真实,具有权威性。

这正是纪录片的特点体现,用真诚的来感受真正的事实,对事件进行揭露与启发,才能让观众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

开始“小白鼠”生活的第一天,一个黑屏左下角清晰地显示出天数,准确的告诉大家实验的进程。

记录包括他饭前的幽默感悟,以快速闪回的剪辑,把吃饭的姿态,彰显的更活泼,影片的起初给人以轻松地感觉。

他把实验各项需要遵循的要求都以简短的形式播放出来,可谓是全天候跟踪报道,更增加了真实性,可信度。

每一阶段的时间也都标志在屏幕显眼的地方,时间线清晰明了。

整个纪录片的结构很严谨,由两条线路穿插着介绍麦当劳,一条线路是他在实验期间吃麦当劳的每一阶段的反应与感受,从起初健康的体魄,期待吃儿时的食物,到身体状况极度恶化引起心胸气短,遭到医生的制止,另一条是结合着吃麦当劳后产生的身体反应,而由此关联的社会信息与意义, 比如当他身体状况极度恶化时,以讽刺的口吻痛斥了盈利的公司,号召大家不要在吃麦当劳,其结果不是在医院死亡就是在墓地。

当他想借此投诉麦当劳时,遭到不会见的窘况。

这个纪录片的机位基本都是中近景和特写。

采访街边的路人,他们的不同观点通过神情的变化传达出来;让四个成人背诵美国的誓言却没有人可以完整的背下来,而却流利的背出麦当劳的广告语,他们的自我讽刺,羞耻的骂自己时,带着的讽刺,不可思议的表情;回答问题的小孩子,他们紧张尴尬的神情,空白的声音都咄咄逼人;专家的访谈,犀利的指出麦当劳的不合理之处,不增加任何的修饰;医生的危险嘱咐,更是使影片的节奏紧张,产生惶恐不安的感觉。

这些几乎都是中近景,把他们的表情,举止记录的很细致,无奈的,尴尬的,愤慨的神情一览无遗,真实反应出大家的表现。

对肥胖者的特写更是让人产生危机感,看着他们的身躯,加上外话音的效果,更是把恐惧感淋淋尽职的发挥出来。

拍摄中作为导演和主要演员的摩根对肯德基可谓是冷嘲热讽,犀利的语言,直白的调侃,尖锐的提问无不表现出他的倔强!

对于画外音的使用,带着的不是客观的语调,而是强烈的愤愤不平的语气,在结尾时告诉观众要么健康,要么进坟墓,也许纪录片在反应客观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表露一些,但不是误导似的。

他把身边不同身份,不同主题的采访逐个添加到实验过程的间隙中,慢慢递进,追根究底。

有权威人士深层次的理论,原理的介绍(关于媒体影响,潜移默化的广告宣传);有相关烟草案例的分析;有对孩子与成人的文化考察;还有电话的采访和评论,结合着深沉的屏息空白,更是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这样抽丝剥茧的采访,使真相浮出水面,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展现在眼前。

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形象,有趣和生动的动画应用,每次动画的出现总是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数字的形象化威力,虽然可能有点过于夸张的表现,但是这样给人的冲击力更大,比如两个上诉的女孩子的身体情况,用两个简笔画的形象呈现,夸大的臃肿身材,显眼的数据标示,在加上过度的声音设置,使人们不是感叹他们的可怜与肥胖,而是更多的关注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使人体发生的变化。

麦乐鸡的制作流程更是搞笑,讽刺的成分居多,这种夸张的表现也指明了整个团队的观点偏向,也许他们的目的就是揭露麦当劳等快餐的不健康性,所以这些动画的制作都比较夸张,很戏剧性,不过也更多的给人以震撼,这种动画的表现形式在国内的记录片中不常见,在正规的纪录片中也是不常见的,这就颠覆了以往对纪录片的印象,可谓是一大创新。

整个影片就是以“和麦当劳对着干”为噱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摩根以自己为试验品这样的大胆形式来反击一个强大的公司,在社会上得到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创意可谓是颠覆了纪录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不得不说是个高水准的先锋纪录片。

 5 ) 健康饮食,远离辣鸡食品

•震惊于视频中做缩胃手术的受访者一天能喝2加仑(约7.6升)饮料 / 我一天喝2升水的目标都很难完成•半gallon(约1.9升)汽⽔ 约含有48匙的糖份• 导演⼀个⽉三餐只吃⻨当劳,体重猛增24.5磅(11.11kg),且出现脂肪肝,体脂率从11%增加到18%;试验结束后,导演花了8周让胆固醇和肝功能重回正常值,然后花了5个⽉减掉20磅,⼜花了9个⽉减到余下的4.5磅。

/ 增胖容易,瘦身难啊。

•健康饮⻝让问题学⽣的⾏为发⽣了好的改变。

“自然烘焙公司” 他们崇尚低脂低糖 ⽆化学成分的⻝品⼯序 ⽆染⾊剂 ⽆防腐剂 全⾕类⻝品 ⼤量新鲜的⽔果蔬菜 从不油炸 ⼤量烘焙⻝品 都是新鲜准备。

•麦当劳绝大多数食品都含有让人上瘾的成分,越吃越想吃;其实零食都是有成瘾性的,越吃越多现在国内好像都很少看见胖子,尤其是男生,一个比一个瘦。。

腿比女生还细。。

羡慕啊。。

女生永远在减肥的路上。。

或是准备减肥的路上。。

没有最瘦只有更瘦。。

启示:•需要培养优良的饮食习,在家做饭注意营养搭配,健康饮食吃习惯了,对辣鸡食品就没有什么欲望了;•拒绝眼前的诱惑很难,就不要去逛超市,眼不见脑无念,或者逛超市提前列好需要购买的物品;•吃的食物就组成了你;有位腹肌小姐姐告诉我,减肥是一分动,九分吃!

 6 ) 麦当劳的回应

这种主观臆断很强的烂纪录片,不可避免伴随很多逻辑错误。

可以看看麦当劳的回应,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公开辩论的优势!

主要观点在平衡饮食选择和日常运动。

没人会没事每天只吃高热量的食物。

这也是巴菲特的观点,他几乎每天麦当劳可口可乐,他的理论是关键在于热量。

每天限制多少卡路里摄入就可以,跟吃什么没关系,何况食物能让人开心,这些心理因素没被考虑。

网上找到的几页幻灯片截图,

麦拍了一部纪录片反驳,但是此片网络基本找不到

主要观点

 7 ) 主要想说另外一片子。

以前看过另外一片子:一个国外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也发现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伙食很多不健康食物,就去跟学校的食堂倡议,多给孩子们提供健康饮食。

可是食堂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人手少,不用加工食物的话,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基本没有孩子抱怨过他们的伙食。

要做什么健康食品,就让那人自己做吧,然后让孩子们选好了。

后来,那个人自己在学校食堂做了很健康又营养好吃的午餐,在中午的时候,和学校本来的吃的一起提供给孩子们选择。

可是,不管他怎么向孩子们推销自己做的东西,大部分孩子还是选择了自己以前吃的那些东西。

他还是很努力地坚持到了午餐时间结束。

再后来,他到学校的草坪边上哭了。

我泪腺就被按下开关了。

 8 ) 我是只痛且快乐的小白鼠——《超码的我》

打倒麦当劳!

打倒肯德基!

打倒汉堡王!

不要认为以上标语来自中国愤青,与麦当劳一样这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特产。

麦当劳等快餐是我们的盘中餐,你可知道这些洋快餐有怎样的危险?

不妨看下关于快餐的纪录片《超码的我》。

这是部令人警醒又不乏娱乐性的纪录片。

无论你喜欢或者讨厌摩尔那个大胖子,不妨看下摩根这个小瘦子的夫子自道。

影片的起因是一场诉讼。

两女孩是麦当劳的常客,但是发现自己身体日渐臃肿之后,两人委托律师对麦当劳对副公堂。

显然美国法院也是亲软怕硬的主儿,两个女孩没有取得想要的天价报酬,理由是证据不足。

导演本人当然没有站在快餐巨头的一边,他走上了追求证据的求索之路。

较之惯常纪录片中作者的隐退,此片导演首先身先士卒,像迈克尔摩尔一样跳出来。

更令人咋舌的为了验证麦当劳的饮食与身体疾病的关系,摩根把自己当作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整日以麦当劳为食物。

他顿顿吃,日日吃,一吃就是一个月,不仅吃坏了身体,吃坏了胃,而且也影响了生活,包括性生活(据素食主义的女友说我们的导演同志下半身受到了损伤).较之摩尔用自己的嬉皮笑脸贴上一些冷冰冰的大屁股的烂招数,导演摩根的敬业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月的垃圾食品下来,摩根得到了什么,一身赘肉,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还有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麦当劳根本就不是健康品。

对于美国人的肥胖与身体健康的危害,麦当劳并没有他表示的那么无辜。

摩根对于肯德基的冷嘲热讽不可谓不犀利,但如若至此,导演只能算是个仇恨麦当劳的家伙,被人打上古怪的标签,扔进娱乐的垃圾筐。

幸运的是导演并非娱乐至死的家伙。

他像只倔强的鼹鼠,在坚固的地面不停地打洞,在导演的一番抽丝剥茧中,事实背后的真相开始爬出水面,湿淋淋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去过麦当劳的人们自然会注意到他的儿童乐园,摩根就是此中发现了麦当劳的“生意经”。

不得不承认麦当劳的生意算盘打得实在精明。

越来越多地美国儿童把自己的快乐和麦当劳钩挂在一起。

就这么不经意间,凭借免费的儿童乐园,麦当劳把自己的饮食文化敲进了每个孩子的脑海里。

麦当劳的商业经坚持了邓某人的“从娃娃抓起”,这招真是深入人心。

接下来不妨看下摩根做的有趣的小调查,他把一些人物卡片拿给小孩子们看。

孩子们不了解美国的历史,更不了解美国的总统,甚至错误的把上帝误认为是布什,他们却认识麦当劳的小丑。

快餐文化的渗透较之政治更是令人恐怖。

这也是对麦当劳每年十亿美元广告宣传费用的最好回答。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老外未必不懂。

麦当劳是如何回报这些可爱的顾客的呢?

据美国卫生部的调查,越来越的儿童开始与糖尿病,肥胖症这些难缠的疾病长期生活在一起了。

这些孩子无法拒绝麦当劳食物,他们都被培养成一个麦当劳的胃口。

每当经过麦当劳的门口,这些孩子们就再也无法挪动自己的双腿,管住自己的嘴巴。

想起张元拍摄的关于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的纪录片。

美国夫妇说不知怎么这些孩子总是对中国食物有种亲近感,也许自打在母体中孕育时,他们都有着一个中国的胃。

与此类似,麦当劳代替了我们的父母,给了他们一个快餐的好胃口。

“小白鼠”试验结束,摩根疲惫地回到家,女友看着身心俱疲的摩根,“可怜的摩根,我要用素食来好好调教你一番了。

”令人欣慰的事情还在后边。

美国观众对于摩根的勇敢与探寻报以好感,大量的人们涌进电影院去选择支持摩根。

最终在美国本土《超码的我》获得了1.1亿美元的票房。

影片的胜利甚至延伸到影片之外,影片上映六周后,财大气粗为富不仁的麦当劳被迫取消了菜单上的“超码”字样,超大码计划寿终就寝。

据麦当劳说法称此举是公司计划行为,与影片毫无关系。

不要指望这些为富不仁的家伙良心发现,你最好给他一个拳头,让他学会倾听你的意见。

说的没错,这就是摩根的意思。

联想到中国,越发让人出冷汗。

领导教育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精华,摈弃美国的糟粕。

现在美国的垃圾食品如雨后春笋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落户,而美国的民主与法制还像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我们的头顶之上。

不谈月亮,面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摩根又在哪里?

看不到摩根,看到了小巨人姚明。

他是麦当劳垃圾食品、佳得乐这种可怕的碳酸饮料在中国的最大代言者。

 9 ) 再次体现了美国人逻辑极度混乱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

针对麦当劳快餐和美国人身材肥胖等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摩根策划了一个‘以身试法’的实验方案:在一个月里,除了去麦当劳点餐,他不再吃别的食物。

在一日三餐麦当劳对肠胃狂轰滥炸后,摩根发现了自己身体急剧的变化:体重飞涨30磅,血压飚升,精神倦怠,呼吸闷滞,性生活质量骤降。

摩根用亲身的试验结果,告诉那些依恋速食快餐的人们,回归健康膳食是如何的迫切。

”我非常佩服这个摩根的实证精神,但也仅仅佩服他的实证精神。

美国人的头脑简单到,如果我连续一个月只吃麦当劳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那就是麦当劳的问题。

你试试连续一个月只吃人参鲍鱼,能活过一个月吗?

你试试连续一个月只吃燕窝鱼翅,能活过一个月吗?

饮食搭配合理最重要,不是说你连着吃一个月的麦当劳,吃坏了身子就是麦当劳的问题。

垃圾食品(Junk Food)指的是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严格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吃的米饭也属于垃圾食品。

 10 ) Bologna size: A load

看起来很惊人。

但是,这位仁兄的医生不止一次告诉他,你每天都吃了5000大卡。

一天5000大卡,基本上只有脑残才会这么吃东西。

而且,就如纪录片《胖头》所说,一天5000大卡的任何东西都能把任何人吃成肥猪。

何况,根据计算,只算三餐的话,你怎么也到不了5000大卡。

不信?

你可以去任何在米国的麦当劳,然后点几份套餐。

除非你一餐吃两个套餐,就算是大号套餐,你的热量计算也只会在3500大卡左右——虽然也会慢慢地把你变成肥猪,但是毫无疑问,Spurlock夸张得明显。

本片出发点值得怀疑,而且充满谎言。

哦对了,别提垃圾食品垃圾的事情。

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大号的我》短评

惊喜

5分钟前
  • ab
  • 力荐

电影一般,但是还是能引人思考的。多吃多占顺从自己欲望,应该继续么?

6分钟前
  • 青殓
  • 还行

只是摆出数据和事实的纪录片 手术那里是从指缝中看的 看完后心有余悸 恨不得马上食素 片尾坟墓上的2012很有意思

8分钟前
  • 不要太over
  • 推荐

差评

10分钟前
  • 我总能找到我
  • 较差

恰逢地沟油事件频频曝光,Super Size Me不得不让国人也开始审视身边的大小饭馆来。偶在深圳,外出就餐达90%,最TMD深受其害。别的不说,光来深圳这两年,size变大不说,胆固醇增高,轻微脂肪肝。我X你大爷的!现在能不出去吃,就不想出去吃;要出去吃,都吃些没油的先。

12分钟前
  • 空想美术馆
  • 推荐

这勇气不是一般人能行的~!

13分钟前
  • 三孩
  • 还行

去年年初看到电影,忘了标记。很喜欢吃麦当劳,不过以后还是减少一点频率,为了健康。

17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not my kind of documentary, but for sure I won't be eating fast food anymore! (Which I already seldom ate)

22分钟前
  • 无所谓
  • 还行

女朋友长得好看。

26分钟前
  • slowwater
  • 较差

You are what you read, and eat.

28分钟前
  • 海娃兒
  • 推荐

就算是吃太多麦当劳有害身体,我还是想说,炸鸡是人类的好朋友!

32分钟前
  • 我妈结错婚了
  • 还行

太强大了!

35分钟前
  • 十一
  • 力荐

为什么非要要最大号的死撑?一般人应该不会故意撑自己啊。你长胖,主要不是麦当劳,而是你自己死撑,就像填鸭式一样。

36分钟前
  • 极致
  • 还行

Michael Moore之后又一个这么带种的纪录片导演

40分钟前
  • 空谷幽兰徐小宝
  • 力荐

Even hospitals. At lease you're close when the coronary kicks in. Super heavy users. 这真是用生命在拍纪录片啊。其实我想说,实验员的热量摄入本身就超标很多,如果按照每天2000大卡的健康标准来吃麦当劳,配合适量运动,是不会导致那么多身体性能的下降的。所以关键还是自己,而不是食品公司。

41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还行

这部片真是恶得我

43分钟前
  • 白兰鸟
  • 还行

麦当劳确实很好吃 但是连着吃两餐就想吐 这个确实。 长期吃油炸高热加碳酸饮料 身体不出问题我不信。 不过当快餐成规模化 加上连锁工业化的低价。特别在西方 吃的东西选择面自然变小 满街大胖子也不足为奇。

47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又饿了

52分钟前
  • 陆小姐2015
  • 还行

看完更想吃麦当劳了。。。

57分钟前
  • 大哥
  • 推荐

#观影手记# 1253 4.5 第3天就吃到了吐,第5天就明显能看出脸圆了。倾向性太明显,做法极端,有失公正。但反对者也不要说什么 连吃一个月白菜身体也吃不 的话,又没人说白菜营养均衡。搭配 食品公司,效果更佳。不认识基督,认识麦蜀黍;说不利索誓词(?),麦氏广告语倒可脱口而出。我想要女盆友的八周排毒食谱

59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