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遇难者人数 纽约——世贸中心:2556人 撞击世贸大楼的两驾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343人 华盛顿——五角大楼:125人 撞击五角大楼的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64人 宾夕法尼亚——坠毁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44人 总计——3123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恐怖袭击。
“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要求“基地”组织的庇护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拉丹交给美国处置,但是这个要求遭到塔利班的拒绝。
美对阿军事打击于2001年10月7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
美国及其盟国在阿的周边部署了近8万人的兵力,其中美军约5万余人,先后出动了5个航母编队、4个两栖戒备大队以及500多架战机。
通过军事打击,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上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
截至目前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已超过10000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年9月,英国一家调查机构估计,伊拉克平民死亡总数为12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主的勇士们,你们的眼睛是闭着的么?
我支持这部电影的发行.我不是一个反美分子,在9.12早上看到world trade center轰然倒塌时,我泪流满面.英语中有一句话常用来安慰失恋者:YOU SHOULD MOVE ON.WE SHOULD MOVE ON,EVERY AMERICAN PEOPLE SHOULD MOVE ON.可如果不能面对现实,有怎么能够move on.从电影的角度看,拍得很一般,原貌还原,这个题材,想拍得不震撼不感人,是不可能的.尤其,片子的很多笔墨用在了飞机上乘客的亲人身上.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悲痛又要强装镇定,他们要鼓励飞机上的爱人或者孩子,却在电话的另一端无力支持,这些表现还是挺到位的.可飞机上乘客从发现恐怖分子的阴谋开始,就扎堆商量对策,并没有更深入的刻画.哪怕到大家准备好武器冲进驾驶舱,整个过程也是简单而迅速的.总之,我始终觉得飞机上乘客的形象不够丰满.话说回来,导演手头的资料也确实是以罹难者家属的为多,对飞机上的情况,只有猜测与判断.但是,片子是绝对值得去看的.有一名乘客叫TED,他和地面的一名工作人员莉萨保持电话联络,在大家决定要夺回飞机控制权前,他在电话里要求莉萨和他一起祈祷,他们一起背诵圣经,每个乘客都能听见,那是向主寻求最后的力量.拯救自己,拯救美国的力量.这时候,我终于了解了这个词--信仰.一位母亲,她知道恐怖分子劫机是自杀式的,她打电话给飞机上的儿子冷静地告诉他形势的危急,要重新控制飞机,电话挂断的那刹,她泪流满面.一位父亲说,不要打给警察了,警察不会飞.一名白宫官员说,必要时,击落united no.93.得到命令的飞行员难以相信,他问了两遍,并且告诉长官可以通过攀缘,攻击侧翼来使飞机迫降,他在用他的方法拯救那架飞机.片子的最后,飞机在田野里造成的大窟窿在四季变化间,在春雨冬雪的滋润下,渐渐愈合,又见青绿.我相信每个美国人在这个事件中造成的创伤,整个影片的摄制组员同样如此.很多人攻击这部片子时说是纯粹的炒作是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真的吗?那些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为什么就没有这些质疑.我倒是非常敬佩摄制人员,他们要亲历那些痛苦的场面,每个又正常心理的人类面对这些场景时都会心若刀剜,他们坚持完成了这样一部片子,又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让它公映,无论如何,我们没有再说风凉话的权力.愈合伤口的方法是:消毒,包扎,经常的换换纱布.这个过程可能你会再度看见那伤口,可是每一次它都比上一次好了一点,最后,那会是一个新鲜的伤疤,但是会渐渐退色变淡.揭开纱布,是必经的步骤.每一个正义的人都不会对恐怖分子的所作所为吓倒,就像93号的机组成员,他们用生命告诉幸存的所有人:BE strong ,be brave.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已經忽略了電影本身,而是親眼看到911災難的再現。
從始至終,熱淚盈眶。
欽佩美利堅民衆的勇敢,在面對人肉炸彈的那一次飛行,始終能把握自己的情緒與理智,破壞了塔利班狗的計劃,儘管整個機組人員和乘客全部遇難。
把這樣的一幕搬上銀屏,的確有些殘忍,難以想象美國人在看完這部片走出電影院時的沉重心情。
可是,歷史不能忘卻。
全世界人民都該討伐塔利班犯下的罪,那些製造世界混亂的畸形生物!
看了很多中國民衆的評論,好像站著説話不腰疼,事不關己。
我不知該如何擺正中國與美國或者日本之間的關係。
但是中國人民始終過於偏激,叫什麽他們就跟什麽。
的確,歷史不能忘卻,可是那是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所結下的怨,是不是用好幾個世紀都無法化解。
起碼說,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他們遭遇這樣的災難是無辜的!
再説日本,如果中國每個人都有空去砸日本電器,還不如每個人多抽點時間去看書學知識學技術,有本事中國電器能趕超日本電器!
要記住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永遠是,弱肉強食!
這樣日本電器就能在世界範圍内被永遠淘汰,只要中國電器能起來!
什麽叫男子漢,這才叫硬道理,真本事!
光打幾個騷擾電話砸自己買的日本電氣能改變中日這樣的局勢麽?
小伎倆吧..還有,看新聞說,日本已有塔利班的人潛入.看來塔利班勢力已經擴散到東南亞,中囯也許也無法幸免.記得看過兩次法輪功在歐洲街頭不同的兩個國家,那些被関在籠子裏的中國人也未必知道法輪功是何物是何組織吧.也許就是街頭那幾個偷渡妹貪點錢就樂意在籠子裏裝瘋賣傻丟自己國人的臉,被老外像展出熊貓那般看.還是有一部分人爲了點小錢什麽事都能做出來,關乎自己利益的同時忘了自己的黃臉皮是代表了自己國家與民族.如果塔利班真想收買幾個中國人做人肉炸彈我覺得那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因爲某部分囯人從不關心民族聲譽,知識面狹隘而且從無信仰,只放眼于戶頭的百萬美金.伊斯蘭教現在遭全世界範圍唾棄,如果他們夠聰明,也懂得換人种玩世界大戰之類的遊戲..這部電影能讓我想到的,就這麽多了.保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
前天看傲骨贤妻,Alicia承接的案件就是关于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人员因为与当地部落首领接触而遭到拘禁和刑讯逼供,Diane在里面说了一句话“We live in a strange post-911 world.”在911后,整个美国的从精神状态、民族情绪到司法系统到日常行为都发生了变化,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也许身在国外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国家能有这么大的转变,很难想象为什么会因为这起事件连接发起两起战争。
甚至在傲骨贤妻中,Will也对Diane说她不在现场,并不知道人们对反恐战争的感受。
这部影片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为什么。
在联航93号飞机升空前,所有一切都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进行,乘务员互相聊天进入飞机,机长和副机长在检查整个飞机的状况,乘客在候机大厅等待登机。
就像影片里表现出来的一样,很多人无论认识不认识都在向自己的邻座打招呼,即使有点鲁莽但也热情。
在空管中心,上班的人们也在按照往常的节奏工作,甚至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
这种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气氛突然被美航11号即被劫持撞向双子塔的两架飞机之一的异常通讯打断了。
然后所有的一切都陷入混乱:找不到劫机办公室唯一的雇员、军方在整个东海岸只有四架飞机可用、从别处调来的战机飞错了方向、航管中心从电视里才知道是自己的飞机撞到了哪里。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当时的美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得到本土出现恐怖分子,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惨无人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也许他们没有恐怖分子这个概念。
恐怖,这个词恰好是911这帮人教给他们的词语。
以前在读林达的看美国系列时,总是觉得美国人有着别的国家没有的乐观,也正因为这些乐观让他们觉得虽然需要付出各种代价才能换来自由,但自由本身要比这些代价重要的多,例如公民携带枪支的权利,例如公民批评官员的权利,例如公民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
可这些乐观在恐怖面前显得有些不堪一击,当人们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乐观不起来的。
反而会因此反思自己是否关于乐观,也会因此有些矫枉过正,于是有了关塔纳摩,于是有了窃听法案,于是有了国土安全局。
这种心态的变化绝对是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一群人。
在影片里劫机分子的暴力和凶残,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狂热,任何看到的人都知道这两者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炸弹。
无论是谁,在处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随地可能爆炸,但又不知道藏在哪里的炸弹时,恐怕精神上都无法保持冷静。
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基地组织要向美国扔出这么一个炸弹,只需要知道当美国强硬报复时,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了。
相比我们平时所说的“想打谁就打谁的美帝国主义”,我无比憎恨这样的恐怖分子,因为他们随时可能破坏我们身边的安宁,没有理由没有警告没有套路。
911不仅让美国人民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时代,同时也让全世界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时代。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这几天我一个好友的个性签名。
看完《United 93》后,站在阳台,在秋风习习中看暮色笼罩下的学校,深深地体会这八个字的感觉。
当第二架飞机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时速撞向世贸大楼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被揪得好紧,那些望着大屏幕中CNN的及时报道瞠目结舌的地面指挥中心的官员们,你们慌乱的手脚还比上那航班里勇敢的乘客。
我不是个好的影评者,更不善于对这种根据灾难历史拍摄的影片发表很深刻的政见。
但我有个感觉,那些好莱坞式的灾难大片,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现实情况下掌控灾难局面的能力甚至方法,虽然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也一定会如此,然而这部片子的意义也许不只是纪念,还有防患于未然。
我本人对911事件了解得很肤浅,尤其是一些细节。
当看完这部片后觉得有些许安慰。
如果那些乘客们通过飞机上的电话与地面家人联系的场景是真的话,那么我想,他们死而无憾了。
片子的镜头感很强,很真实,再次折服于这样的拍摄手法!
感谢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本文首发公众号:墨一的电影漫聊好的灾难片都是具有反思灾难及灾难意义的《93航班》亦是如此看电影除了感受那些人类旺盛丰富的创造力之外 还可以通过这些故事 尤其是纪实类和传记类电影 重新感受某个事件的回忆 2001年9月11日 一场新世纪后的巨大灾难出现在美国世贸大厦 911事件也因此成为无数人在千禧年之后最为人知晓的恐怖袭击事件对于我来说 当时还太小 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事情发生在遥远的太平洋之外 我对于恐怖袭击 美国 劫机 中美关系这些词语全都是陌生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慢慢长大 一些遥远的记忆会逐渐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出现在大脑之中 911事件就是其中之一而这部《93航班》 则带我走进了那天的另一个时空本片导演是保罗·格林格拉斯 他也是《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的导演 注重纪实性拍法 擅长手持摄影 通过各种晃动凸显人物情绪正如本片的朴素色调 搭配一波三折的剧情 让人看着就停不下来在我看来 本片更是手持摄影的典范之作手持摄影的晃动一般集中在特写和近景 通过跟随人物前后运动 让观众最大程度感受人物的情绪变化而类似于侯孝贤和杨德昌导演经常使用的远景和中景 更多是建立疏离感 减少创作者的情绪输出 让观众以一个客观 冷静 上帝般的视角去感受电影而对于这种灾难电影来说 手持摄影的近距离拍摄 显然更能拉近人物与观众的联系 受本片大量手持摄影的各种晃动 观看本片的过程中 我的情绪也会一直跟着不断变化 时刻会感受到紧张和焦虑 这是导演 摄影 剪辑三者的调度功力电影开场稍显平静 几个阿拉伯裔的男人在屋内看起来操弄着什么紧接着是机场候机时的旅客群戏 这时候导演就已经通过手持摄影让观众开始感受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你知道会劫机 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劫机 这就会让影片产生动静之间的张力 节奏也会更抓人旅客们在打电话 看书 聊天 看景 镜头丝毫没有固定 而是时刻晃动 仿佛这不是电影 就像现场某个人随便拍的视频 临场感十足而开头出现的那几个阿拉伯裔明显心不在蔫 紧张 不安 焦虑的情绪在他们脸上不断出现93航班起飞前 联邦航空总部那边就已经发觉有飞机被劫机 看到这里我其实有点疑惑 为什么突然会加入其他航班被劫机的剧情看到中途才惊觉 911那天不止93航班被劫机 美航11号航班联合航空175号航班美航77号航班这4架航班都在同一天被劫持 只是时间不同导演将时间线切开 为观众展示了那天没有被撞向城市的93号航班 以及这些乘客勇敢夺回飞行权的故事影片中途 劫机开始 手持摄影的晃动时刻没停 摄影机有两条轨道 第一条被导演放在了飞机过道中间 用于拍摄所有旅客被劫机时候的反应和劫机人的反应第二个摄影机则是跟随拍摄 歹徒冲向空姐行刺 冲向驾驶室 抓人质 脱衣服展示炸弹 空姐打电话 旅客交流新闻信息 打电话给家里 互相商量这些镜头非常随机 是人在紧张状态下的随机变化 此时手持摄影的各种晃动最大程度放大了这种紧张 恐惧 无奈感另一方面 空军 各州市机场 航空总部 多方视角不断切换 信息如炮弹般轮番轰炸 通过各种屏幕雷达 电话沟通 临时应对 互相交流 以及飞机撞向双子塔的实时新闻画面 将另一个空间内的紧张感也通过屏幕释放了出来这里彰显的是导演的调度功力 要在如此紧张的情境下展示这些机构工作人员的状态 需要对空间和人物情绪有强大的调度和掌控 观看本片时 那种紧张感一刻没有停过看幕后采访 93航班里的情节大多是根据当时的电话录音和当事人家属回忆构成 可以说导演是在现实层面做出了改良 让影片充满了纪实性和紧张感最后的争夺飞机航空权那场戏也拍的极好 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乘客制服了驾驶舱外的两个人 而且不煽情不狗血 就是真实的展示在密闭空间下的飞行权力争夺结尾众人制服歹徒后 飞机无法攀升 我们看着飞机以极快的速度撞向地面 此时镜头不断在控制杆 乘客 歹徒 飞机窗口之间切换晃动之后 一片黑幕 影片戛然而止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停在这一刻 是导演的温柔 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模糊化处理911事件已经过去了24年 当时年幼的我远在地球的另一端 我或许在电视或者收音机里听过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 但我或许早就忘了 而在今天 通过观看电影和了解幕后 那些关于人类悲伤 勇敢的瞬间不断涌入我的脑海 我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情绪 也感受到了这一事件 对当时的那些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记录下了那些瞬间
欢迎来逛逛
与911相关的影片中相对冷门的一部,但却是最好的一部。
导演非常擅长拍摄重大社会灾难性事件,并且以手持摄影的影像风格闻名于全球,此片从头到尾晃动的镜头可能会令人感到头晕目眩,但由此而来的效果是与剧情完美契合的,紧张和几乎令人窒息的节奏让影片全程无一尿点,你甚至会觉得少看一秒都将错过什么关键的信息,这是导演、摄影和剪辑的功力,在此层面本片堪称大师级。
电影以几乎纪实的方式再现了在恐袭当日,唯一没有得手的那架航班上发生的故事,并且还原了空管及军方等部门全程的工作状态和即时反应,极强的代入感和连珠炮般的信息轰炸,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飞机上的戏也是根据遇难家属通话录音改编而来,没有过度煽情和戏剧化处理,以一种接近真实的姿态冲击着人们的情绪,多位演员也是当事人本色出演,导演尽最大可能保留了事件的底色。
911五年以后,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若干部反映911的电影。
奥利弗斯通的《世贸中心》,还有这部Paul Greengrass的《93号航班》。
其实关于93号航班,在事隔5年之后,应该没有什么人不知道她的故事了。
而另一方面,911依然是触痛人心的题材,世贸大楼出现荧幕上的每一秒都要反复斟琢。
所以无论《世贸中心》或是《93号航班》都没有试图重现世贸双子大楼倒塌的影像,他们甚至避免了直接表现这段情节。
《世贸中心》始终讲述两个埋在大楼之下的幸存者,他们的对话和他们的痛苦。
而《93号航班》的题材上要更直接一些,她的主角是911事件的遇害者。
但是《93号航班》的视角要冷静很多,不露声色。
也许《世贸中心》会让很多人哭泣,而《93号航班》却让人沉默。
然而或许这种沉默更有深度。
《93号航班》并不试图直接讲出导演的想法,相反,她什么也没有说,她只是冷眼旁观,不夸大,不回避。
众多的人物群戏,看完之后也叫不出几个人的名字。
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手持式摄影,没有特效、没有渲染,也使这部电影看起来非常象是一部纪录片,而且是那种距离非常远的记录片。
然而这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喜欢这样的做法,相比之下,我很厌恶《华氏911》那样把自己的观点灌注入观众头脑中的做法。
虽然后者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93号航班》为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没有以宣扬政治观点的恐怖分子,更没有包小强和CTU,在巨大的变化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凡人,而世界由凡人推动。
我们看到恐怖分子也会犹豫也会害怕,看到他们念诵经文祈求真主的帮助。
而在灾难发生时,巨大的国家机器一片混乱,近于瘫痪。
众多的机构各自为政,互相矛盾的消息在各部分之间传播,然而没有人能够阻止灾难,甚至没有人知道该如何阻止。
军方在93号航班坠毁后才知道93号航班被劫持的消息。
于是93号航班上的人只能自救了。
没有英雄,只有凡人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航班上的人是如何给自己的亲人打最后一个电话的,他们说,“我爱你”,“请告诉我的家人我爱他们”。
然后他们向恐怖分子扑了过去。
如果是007,那么恐怖分子会被制服,飞机的某个仪表盘会在007的数字上停下。
如果是24小时,那么飞机最后会在高速公路上着陆。
然而这是在真实的世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飞机还是坠向了地面,银幕一片漆黑。
《93号航班》只是记录,把思考留给了观众,非常高明的做法。
另外,这部《93号航班》是《United 93》,还有一部相同题材的《Flight 93》。
如果对照去看《Flight 93》,更容易知道《United 93》好在那里。
IMDB得分7.9(17665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2011-05-31 20:17:06 (写)历史回归到2001年9月11日,用电影这人类的第七艺术还原了“911事件”。
首先,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很好看但也很沉重!
它也是一部相对敏感的电影!
从电影一开始我就被它的情节吸引住了!
几乎每分每秒都随着电影心跳!
可能是因为它是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吧,所以看了很有感触!
由于最近本拉登被击毙,所以突然想起了它谋划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很几天都在看着这些资料,包括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相关事件。
然后在5月17号看了这部电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家想到的是LOVE!
亲情,爱情!
是人最后一刻最重要的情感!
93号航班上勇敢的英雄们!
《颤栗航班93》是美国环球影业制作发行的灾难片。
该片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JJ·约翰逊、特里斯·盖茨、刘易斯·萨马里等主演,于2006年4月28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世贸双子大厦和五角大楼被撞的同一天,另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93号航班”由于乘客们的英勇搏斗,没有能够成功撞击目标,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事件始末 。
2001年9月11日的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一名黑人民航飞行员吻别了熟睡中的妻子,来到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执行日复一日的飞行任务,他所驾驶的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即将飞往旧金山。
行色匆匆的乘客们依次登机后,空姐们开始了热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务,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93次航班起飞后不久,世贸大厦遭到一架民航客机的自杀性恐怖撞击......
我为什么超爱绿草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拍出过新世纪动作片圣经“谍影重重2、3“,另一个原因就是本片。
为了本片,剧组筹备数年,做了大量具体的幕后工作。
为获得粗犷凝重的画面感,绿草导演使用了手持摄影机和其他程式化技术,并同步提供当日航班真实对话录音记录。
片中有大量的沉默镜头,甚至可清楚地听到乘客们急促的呼吸声。
而遇难者家属对影片的拍摄给予了积极配合,他们为剧组提供了遇难家人的详细情况,包括事故发生时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飞机时习惯吃什么糖果等诸多细节。
正是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本片足以载入史册!
全片几乎没有职业演员,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自己的真人真事,在那个我们已经知道结局的早上,看着那群勇敢而真实的人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命运,你的心始终都会跟随他们一起跳动。
晃动的镜头,弥漫整个屏幕的焦躁感,绿草导演出色的调度能力和各种当天真实音频视频的大量切入,使影片营造出了极强的代入感,让你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和飞机上的人群同步。
可能由于上映时间离911还是太近,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这场惨烈的真实,所以本片票房不佳,但这是一部绝对被低估了的作品,这是一部永远的纪念册,只为了纪念那个早上,那一群勇敢的人。
电话通知劫机的明明是个华裔空姐邓月薇,变成金发女郎了~
In the end, everyone just wanna say to his or her beloved"I love you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前半部分垃圾时间,后半部非常精彩,为什么不短点!!!希望不是乘客夺回飞机后又被军机击落的
很好的迷你剧,也许英雄的情节大部分只是想像,但对于死者的家属来说,纪念很重要,片头耐心地拍摄了每个乘客的登机牌
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班机消失了——撞了——那是我们的班机——那不是我们的班机?——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有架班机坠毁了——这是我们被劫持的班机?
只有后面二十分钟能看,主角飞机戏份可以说没有,导演调度差到令人发指,混乱无序。几个sb恐怖分子唔哩唔哩真想给他们几巴掌,这行动力和智商,是个人都能劫机啦。
乱七八糟,罗里吧嗦,可惜了好题材
9·11过去十年有余 回头看此片依然为那次灾难心有余悸 只是电影关注的更多是措手不及 凌乱剪辑以及过多的地面戏份 削弱了93号航班踏上已知末路的悲壮感
前面的背景音乐和镜头切换比较失败 紧张感不足 只有最后夺机才让人紧张起来 PS:乘客没脑子 空姐也没脑子吗?拿腚眼子想想也知道那是假炸弹啊 耽误那么长时间 要不早就夺回来了
911这样的日子,实在应该看一部相应景的电影。为了营造历史时刻的现场氛围,全程一直使用抖啊抖的手持拍摄,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接近纪实的电影了。十七年过去了,大多数人都会记得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轰然倒塌的那一幕,但是人们往往会遗忘被劫持的飞机里的乘客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绝望无助——这部电影做到了。「当天从遭到劫持的四架飞机中,联航93是唯一一架没有撞向预定目标的。它于10:03分坠毁在滨州市。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豆瓣日历 2018.9.11」
Heavily descriptive.
PPTV 1520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009934/
这部电影里,所有接电话的女人都抱着孩子。
还原真实的911,其实我越看越觉得美国可恶至极!
前面太长,不过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心里一沉
调度室里的戏份太冗长,劫机和反抗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乘客们早些反抗就没事了,也不会坠机,乘客里有会开飞机的。
空管可以看,其他人算了
911事件中唯一没有撞击的飞机,因为这些乘客美国国会大厦才没事……
有些逻辑上的问题 但还是能感觉到 人在死亡面前的某种信仰
我情愿没有看过这个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