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放映时候,他已经重新剪辑过。
可以想象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是如何的仓促。
影片的三部分,爱情梦(A Time for Love),自由梦(A Time for Freedom,),青春梦(A Time for Youth)。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爱情梦。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这一时间和地点是候孝贤熟悉的,也是他最擅长表现的,比如《童年往事》。
故事本身很简单。
拍摄的极唯美,我个人甚至认为演员的服装上可能过于唯美了些,真实中怕是不可能的。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美,还有一丝幽默。
带着小小温情色彩的幽默,当看到“警察局”时候,不由得让你不会心一笑。
自然而又行云流水的。
侯孝贤的水准和一贯风格。
第二部分的自由梦,我看到的是无声版本,黑白默片时代的做法:演一段,然后再打出刚才的台词在荧幕上。
青楼的场景很似《海上花》,也如海上花一般闷。
候孝贤本身是一个很关注政治的导演,但这次讲的政治。
却最后似乎便成了:“一个口口声声说要解放中国的男人,却没有解放自己爱的女人” 舒淇演得青楼女子是不自由的,她有对自由的憧憬,但梦却破碎了。
听着对自由的宣传,最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不知这是否是候想要隐射的呢?
最后的青春梦,是让人有些震惊的。
这个震惊不是惊喜,而是惊讶于,候怎么会拍出这样的东西来?
Pointless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个内容似乎只是一些年轻人生活画面的拼凑。
是的,只是画面,却没有实质。
影片罗列出:一夜情,同性恋,颓废,低迷等等年轻人身上的一些现象。
最后也在罗列中结束了。
让人感觉,严肃的候孝贤在这个年龄忽然玩起了迷幻。
三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
如果看过候孝贤以前的电影,那么这部来说,他并没有突破。
没有新意。
影片最值得一看,如果刻薄一点来说,唯一值得一看的便是第一部分。
也许因为这一部分的时代,是在候孝贤回忆之中的,所以他导演得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那种恰到好处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尽管故事简单,时间也短。
但却一下子让人沉浸到了电影之中。
让人感受到这段时光确实如如电影名子一般,是最好的时光。
我在看完第一部后,对后两部本是满怀期待的。
却越看越失望。
不过也难怪。
本来Three times是由三位导演拍摄的一个系列片。
(好像Three... Extremes(三更)的做法)但因为预算不足,最后由侯孝贤拍摄了所有。
我可以想象候原本计划的应该只是拍摄他的“爱情梦”,但最后却不得不节外生枝。
候孝贤新片,最好的时光,是三个梦。
爱情梦,自由梦,青春梦。
舒淇和张震,在这三个前后跨越一个世纪的梦里,演绎了三段爱情。
第一个梦,爱情梦,一九六六年。
候孝贤称这是他自己年轻往事的追忆。
没考上大学而将去服兵役的少年阿震(张震),在高雄乡下一间简陋的撞球厅,邂逅记分小姐秀美(舒淇)。
(似乎那时候台湾的撞球厅,都会有这样一个陪打球的小姐,有点像槟榔西施,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阿震常去那家撞球厅,还写过信给在舒淇前在此工作的小姐。
她只是把他的信轻率地丢在抽屉里。
他在北上服兵役的前夜来找她,她已走了,于是他和秀美打球。
这里是一大段候孝贤惯用的长镜头。
他们只是静默地打球,甚至没有眼神的交流。
却能听得见两个人的心惊。
后来,阿震给秀美写信,浅淡的几句。
再后来,阿震有一天假期,来找秀美,她却已离开了。
他辗转地寻觅她,感觉像半天内走过了一个南台湾。
终于,黄昏时分,他找到了她。
两人见面,没有多话,只是笑。
笑得弯了腰。
他们去街边小摊吃面,然后,去公共汽车站等北上的车。
他明天九点前要回营。
在这里,候孝贤用了一个他电影里极少见的大特写镜头:两只手。
阿震的手犹豫地试探地接近秀美的,慢慢地握住,进而十指相扣。
两个人就这么拉着手,别扭地站在路灯下的细雨夜里。
阿震撑着伞,秀美半个人淋在雨里。
英文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烟一般地散开来,故事结束。
后来呢?
他们恋爱了吗?
结婚了吗?
幸福吗?
观众会如此庸俗地追问。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这十指相扣的一瞬,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穿过再漫长的灰黯岁月回头看,它都会像钻石般发出光来。
每个人尘封的心头,都铭记着这样的时刻,不是吗?
第二个梦,自由梦,一九一一年。
这故事里边有历史的情怀。
舒淇饰妓女,张震饰书生(其实就是嫖客,但这么直白实在有辱斯文。
)据说是由于觉得演员无法胜任文言日文夹杂的对白,干脆处理成默片,对白打在貌似金色刺绣的底上,古典而奢华。
整个故事由张震在舒淇处过的几个夜组成。
两个人在镜头里连指尖都没有碰过。
她默默地服侍他梳洗,他默默地注视她弹唱。
她坐在妆台前,头也不回地和坐在身后的他交谈。
他为梁启超办事,时常北上,也会去日本或大陆。
给她写来信,抒发时世之叹。
显是把她当作了知音。
想起有人说过,古人的爱情,往往发生在青楼。
他是个矛盾的人。
在报上发表反蓄妾的言论,却斥百两银子为“阿妹”赎身作别人妾。
嫖妓,且明显爱她,却不愿或不敢想她的终身。
(庸俗的现代话,即是,不愿为她负责。
)他的矛盾,导致她妾身不分明的哀愁婉转。
他去之前,她抑着满心悲怨走到窗前,不看他,问: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他低下头,不答。
他去后,武昌起义。
他给她写信,书生意气满纸。
她只是用指尖抚过他的信,那深情蕴藉让人动容。
天啊,她真的如此爱他。
故事结束。
妾身仍不分明。
第三个梦,青春梦,二00五年。
这个梦我不喜欢。
继承《千禧曼波》的风格。
机车,pub,吸毒,电子音乐,同性恋,滥性。
现代的元素被纷乱地组合进一个多角恋爱的故事。
有爱吗?
还是只是性?
又或者,只是迷茫?
唯一我喜欢的镜头,是张震骑机车载着舒淇,她把脸靠在他肩上,一直颓丧空洞的眼神,那一刻好像有了内容。
好像真的是有爱的。
哪怕是错觉。
这就是这一代人的青春吗?
前两个故事中的书信往来,在这个故事里演变成了手机短信和网络留言。
古典的浪漫就这样被消解。
那么,爱情呢?
它还在吗?
这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对现代爱情的一种讽刺。
第一个故事是真美好。
第二个故事里也有刻骨的温情在。
唯一到了这里,看不出美好,更看不出爱情。
总评:舒淇的表演是真不错。
第一个故事里与张震相对时,她是局促的,傻笑,偷偷地看他,眼波流转处流露出无限深情。
坐渡轮时,江风拂过她的头发,她的表情中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隐秘喜悦,不愿与外人分享,却能让观众感知。
第二个故事,她头发高梳,穿宽袍大袖,很到位的温良蕴藉。
深情是藏起来的。
第三个故事,颓废的现代女人,饥渴地抽烟,描成深黑的眼圈。
三个年代,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人,在她一个人身上复活了。
拿金马奖是实至名归。
相形之下,张震的表演稍为单薄了一点。
个人最喜欢他在第二个故事里的造型,清瘦的脸,很帅。
又有书生气。
就导演而言,三个类型的故事候孝贤都拍过,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约等于《恋恋风尘》+《海上花》+《千禧曼波》。
导演手法上并没有大突破。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
尤其是第一个。
尤其是那牵手的大特写。
是很俗,可我还是流泪了。
里边有导演的青春,也有我的青春,相信还有其他许许多多人的青春。
昨天在ms淘碟,进门,老板就笑着递给我一张碟子。
《最好的时光》。
他说,你会喜欢吧。
我问,好看么。
他说,候孝贤。
他把候孝贤那个名字拖得那么长,好像笑容一样长。
于是连同一本新到的《狐狸的故事》塞在了包里。
候孝贤的片子呵,《恋恋风尘》啊,《风柜来的人》啊,《悲情城市》啊,还有一直没有淘到的《海上花》啊……他的片子是用法国遗风拍的中国诗。
极好的小品,适合饮茶。
分三个部分。
(又是三个故事,“三”对于导演是不是命数?
)恋爱,自由,跟青春。
恋爱梦是轻的,打一天的桌球写几封信就可以值得四处寻找,然后在雨里牵手;自由梦是静的,1910年的默片,眼角眉梢,一个想给国家自由的男人却给不了自己的女人自由;青春梦是杂的,药,双性恋,唱歌,机车,摄影,原来迷幻也可以玩得美一些。
浮光掠影。
候孝贤的片子可以拉得如此缓慢。
打球可以这样慢,关门可以这样慢,洗脸可以这样慢,吸烟可以这样慢。
那种慢却不会让人失去耐心,像开头说的那样,这叙事的手法带着法国遗风,可是读的却是中国诗。
舒琪的演技越来越好。
喜欢她在第一段里面看到男孩来找她之后的无措样子。
第二段末尾流眼泪时候的转身觉得是败笔。
第三段里回到家后看女友离去的字条躺在床上的样子,很美好。
对于那张她在水里呼吸吐出气泡瞪大幽蓝瞳仁的照片印象很深。
张震呢,总觉得他是个该挑更多好片子的男人,沉默的那种。
他痞子气的斯文相很具杀伤力。
很喜欢那些配乐。
Rain and Tears。
在他握她的手时,恰好漏掉那么一拍。
第三段中的音乐也好。
尤喜欢结尾她和他在路上飞驰的那一段,然后进入字幕。
若在电影院里看,为着这音乐,我愿意在影院里坐到所有人都散场。
看完之后很想写一封信,用最老的那种红格信纸,钢笔。
却不知道写给谁,又写些什么。
在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里,她该如何选择?
往往没有黑白分明的答案,被时代的潮水裹挟着向前,每个人都会做出选择,抑或根本没有选择。
或深或浅,冷暖自知。
《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在于它的余味。
三个梦,告诉我们前因或经过,没有结果。
看完了,余味袅袅地飘散在空中,任人遐想。
“恋爱梦”仿佛每个人的初恋。
在《rain and tears》的浪漫旋律中,展开一段青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淡淡的笑容,淡淡的来信,淡淡的对话,淡淡的怀旧,表面是平静而温馨的,心底激情的暗流在涌动。
阿兵哥在找寻秀美的过程中,满怀渴念,一路波折,见面却只是淡然一笑,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1966年那个夏天,留在一个女人的记忆里,一抹甜蜜的微笑。
“自由梦”讲述了一个女人无从选择的悲凉。
这个段落采用默片的方式,大段钢琴伴奏,夹杂着艺旦高亢的南音,整段流畅优美,一气呵成。
1911年,当一个大国的自由梦和一个女人的自由梦相撞的时候,只留下一个心酸的背影和欲哭无泪的苍凉。
艺旦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她的终身取决于书生的选择。
书生可以帮她的姐妹赎身,却决不会娶她作妾。
书生的来信中,仍是只提家国,半字不提她。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艺旦轻抚信纸,象是抚过自己不知所终的命运。
“青春梦”取材自真人真事。
在一片迷乱之中,徘徊在双性恋中的女主角,黑黑的眼圈,眼神始终迷茫。
她可以爱他,或者爱她;她可以逃避,或者坦承。
新一代人的青春,就像她的电子音乐,颓废而不知所措。
2005年,活在当下,不想明天,也许就是她最好的选择。
随着长镜头的娓娓道来,让人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或感叹。
侯孝贤是感性的,但他的导演手法却十分冷静,三个梦没有过多累赘,亦无拖沓之处,情到深处,点到即止,却颇值回味。
最好的时光,都是回过头来看的。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另一个人。
于是在这一部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里,我们看到舒淇和张震两个人,演绎了3个年代的故事。
1966年,一个服兵役的少年,恋上了撞球室的计分小姐;1911年,一个爱国志士和青楼的歌伎情深意长;2005年,他是一个小店老板,爱上了前卫女歌手。
有时候,我们爱上的是爱情本身,或者,是透过爱情,爱里面的自己。
至于对方,也许换作另一个,也没什么不可以。
于是,我们看见,那个喜欢打撞球的男生,喜欢写信给计分小姐,走了一个,也无妨,就写给下一个。
不过下一个走了,他却要去找。
是真的爱吗?
或者只是当时很需要一种爱的感觉。
他一路找寻,高速公路边是陌生的田野,是似曾相识的路名,正如周瑜的火车,陶醉在那种即将来临的快乐里。
没什么比这一路的感觉,更加像是爱情。
一种期待,一种惶恐,一种激动,还有一种惴惴不安。
找到也好,找到了,就是舒淇那种抑制不住的笑,双手交缠而手足无措,只是会望住他笑,末了想起要喝水,要抽烟否,请他坐。
那个一路狂奔的少年,也许不过是为了给对方一个这样的礼物,看见对方高兴的样子,就是最大的奖赏。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找寻上,见面不久,就该归队,却没有车,两人等车,终于,他的手试探着拉住了她的,没想到她也应合,十指交缠,终于有了一种结果。
那是1966年,是为“恋爱梦”。
这段故事来自侯孝贤自己的经历,不过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结果。
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并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所有的付出,看似为爱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其中的自己。
那男生一定享受着计分小姐见到他时那种一览无余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说,爱原来就是这样吧,可以让她笑,而看见她笑,比什么都好。
第二段“自由梦”,青楼里的红颜知己,和追随梁先生的士人。
他跟她谈所见所往,把她当知己,她知会他青楼里的妹妹要嫁人,想赎的人缺银子,他慷慨解囊。
女人是个委婉的,几番试探,终于忍不住问我的终身怎么办?
男人却是不语,沉默。
他虽然反对纳妾,可是妹妹嫁给人家为妾,他并不反对,因为妹妹总算终身有托。
轮到姐姐,他却不敢收。
武昌起义前,女人接到他最后一封信,涕泪长流。
一个为自由的男人,终于不能儿女情长。
转过来2005年,舒淇演的角色根据欧阳靖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欧阳靖叛逆,前卫,双性恋,有才气,做很多跟艺术有关的工作。
舒淇演的靖疏离、冷漠,眼睛涂着浓重的黑眼影,冷酷却带着感性。
这一段名为“青春梦”。
靖的所有大胆的举动,正是那一种青春。
绽放,放荡,无所顾忌,不怕犯错,向死而生,从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没人比她更自我。
但是那一种怒放的青春,我们不敢,我们羡慕。
全片里,唯一个段落让我湿了眼眶。
就是阿震给靖带去冲好的照片,把一个项链挂在靖的胸前。
靖说,去你家。
于是他们骑着摩托车一路飞奔。
镜头就跟住了这样的两个人。
他们在车子之间出没。
靖靠在震的背上,有种小小的安心。
还有镜头外的音乐。
如是看着,突然觉得,这就是青春,一路飞奔,不知道目标,因为可以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不管他要带我到哪里去,我的车站,在他身旁”——如三毛所写,这样的镜头,一再连续,于是一瞬间,接受了导演的暗示,看着画面里飞驰的两个人,相信我们所有错过的青春,原本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由的像风一样,只有你和我,不知不觉,就湿润了双眼。
因为太喜欢寻找意义,不知道有时候快乐很简单。
只这样的一个镜头,就定格了尽可能美好的青春。
不过是这样,一辆摩托,两个人,一种飞翔的理由。
朱天文的编剧,三段式的故事,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
三段故事里,都少不了的是,青春和爱,它们构成了人生最好的时光。
个人总是逃不开时代。
即使有了最美好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里,爱就有了不同的面貌。
1966年含蓄的爱很珍贵。
1911年,不能圆满的爱令人惋惜。
2005年,想爱就爱的爱少了回味。
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时光呢?
相比之下,2005年的爱是最轻飘而没有意义的,因为里面的人轻易就背叛,靖迷离的眼神,似乎在说,如此丰富的她的人生,其实就像一个梦,最终还是虚无的。
即使同性爱女伴写下遗书,她也只是点起一只烟,迷茫的倒在床上,不知所措,她甚至抓不住自己,怎么拯救别人呢?
在一个最多可能性、一切如同儿戏、得之轻易不懂珍惜的时代,偶尔的亮色就是靖和震骑着摩托飞奔的那一幕,觉得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时光可有最好吗?
很多人爱说最好的时光不再,转过10年,却想起10年前。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人们忙着恋爱,忙着受伤,忙着被折磨也折磨别人,终于,把这最好的时光耗尽。
时过境迁,坐在夜晚的清灯下,说,哦,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人生无非如此。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梁启超这首哀国运之诗,用在侯孝贤的电影,却是另一番意味。
惟梁启超梁先生马首是瞻的青年,偶遇唱南管之艺妓,引为知己。
不管世事如何,总是记得来此听一曲住一宿。
听闻她那“小妹”已有身孕,慷慨解囊助她赎身嫁入小康之家为妾。
他日,小妹回“娘家”前来拜恩公,却是命运之讥讽。
错错错。
一错,他向来反对蓄妓,却愿成人之美。
二错,他自己永不会纳妾。
三错,她成全了别人的自由,自己却要永留勾栏之院,再无尘埃落定之日。
他怀抱家国自由之梦,她怀抱得遇良人自由之梦,不过都是空嗟叹。
明知此是伤心地,不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凉薄。
吕思勉先生说,于历史而言,常人常事是风化,特殊人所做的事是山崩。
依此概念,红颜知己于男人是锦上添花、命运之潮汐风化。
芳心错付于女人却是寄托之山崩、容颜之一去不复返。
所以,最好的时光,永无可能对等公平,只在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地带。
或许,连自身也无从知道何时何地是最好的时光。
但于大多数人而言,难以完满的旧梦总容易显得更好。
就像侯孝贤拍台湾旧梦,总是更精确、更用力、更简洁。
最好的时光,在许多人眼里,往往却是残缺的。
念着错错错,等着放下的那一天,不再记得过往细节,始知新世界里的时光哪些才更美。
我望着滚滚红尘里的那些身影,总有些人执意与过去那些最好的时光,不肯相信旧人早已奔赴新的如花美眷,苦苦逗留在记忆边缘,相信他的苦衷和不得已,看不见星辰早已变换了面目,看不见身边人多少人那么用力着奔向未知的美好。
就像电影里的最后一秒,她轻轻展开信纸:短短几行字,仍然是家国、家国,却从不曾提及她的家将在何方。
原以为身为蒲苇韧如丝,磐石亦无转移,只当是夫复何求。
一朝说出口问一句,才知道是石落湖心,再无踪影。
多少男儿家国之梦的背后,是无数片片破碎的好时光。
多少家国之梦的背后,坐实的是无数不堪回首的伤心地。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千百年斗转星移,不变的仍然是同样的悲剧。
假若你心中藏着那么深深的美好,那么,一定要找一个可以肩负的起的人。
即便是女子,也不会相信,那样辜负小小自由之梦的男人,能挑得起更多人的自由之梦。
因为,为着任何崇高理由打碎旧梦的人,不过都是假勇士真懦夫。
我相信,所谓的情意珍重,从来不分高下,亦不分宏大或卑微。
我坚持,所谓最好的时光,自古以来亦不过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皆大欢喜,普天同庆。
第一次看这电影是因为舒淇因为舒淇的美。
合身的短裙套装,修长的腿,曲线凹凸的恰到好处,镜头不经意的滑过,在一群大男人中间,一个拿着球杆的女子,专注的看着球桌,当时流行的卷发,配上她的笑容,精致。
有些厚重的古装把她包裹的严严实实,风情却丝毫不减,盘起得发髻,简单的妆容,一个歌女弹着琵琶吟唱,风情万种,却让人没有的邪念,只想静静的看着这个女子。
很少看到舒淇画烟熏,因为她的眼睛很美,有说不完的故事,干净利落的夹克,有些凌乱的头发,抽着烟,镜头总爱停留在她的双眼,因为她的眼睛会讲故事。
第二次看这电影是因为侯孝贤无意的看了几部作品,很是喜欢,优雅的镜头记录着琐碎的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并不沉闷。
侯孝贤似乎总是爱拍一些没有结局的故事,要么是女主角怅惘的看着窗外,要么是男主角骑着机车一直开往远方,又或者是一辆长长的火车从面前驶过,看不到尽头。
有人说侯孝贤只是一个记录者而非批判者,鲜少看到电影中对某一事物有明确的态度,因为生活没有对错,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对与错,让观众去评判。
最好的时光,讲的依旧是生活,爱恋,自由,青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不认为导演拍这样一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时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许导演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几个故事提醒我们最好的时光我们早已拥有,他所要做的只是唤起我们最美的记忆。
影片放在电脑里很久很久,今上午吃了早餐,太阳似有似无地透过玻璃窗射到我书房桌子的毡布上。
我打开了它——《最好的时光》。
影片有三段。
讲述的是不同年代的三个女子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的爱与哀愁。
三个女子都是属于社会下层的。
乡下逼仄的撞球室记分小姐、旧社会的风尘女子、新时代的歌手。
导演候孝贤让舒淇来演绎这三个女子可真是选对了人。
一个可以把性感演绎得单纯、端庄而又哀伤的女子。
一 爱情梦:1966年的台北高雄,舒淇穿着漂亮真丝衬裳,紧身的九分裤在陈旧低暗的撞球室工作,陪客人们打球,给他们记分。
这一切让我感觉如此亲切。
我想起了我小时家里也曾添置过一张台球桌,在那河边的三楼的大阳台上。
那是我还是小孩,只身在城关念书,只在周六回家。
不会玩这游戏,也没记过分。
那是妈妈为增加收入叫爸爸亲手打制的,那张台球桌为我们家增添了多少收入,我至今不知。
我只清晰记得来玩的大多是镇上的熟人。
有一次他们把球打飞,落入了阳台下那时还清澈的塘河水里。
扯远了。
男主角是张震,一个没考上大学将要去服兵役的青年。
玩了次球,简单的对话。
然后去了部队,淡淡的来信,曲折的寻找,忐忑不安的牵手。
故事伴随着整段的英文老歌rain and tears,如暗夜池塘里的白莲,悄然绽放,让人心动。
二 自由梦:1911年的这一段,所有的画面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精致的古典家具,葱绿的盆景,华美的锦衣,风流倜傥的爱国文人与端庄隐忍美貌的风尘女子。
影片没有了对话,以繁体字幕代替,采取的是默片的方式,钢琴曲贯穿始终。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国事,舒淇抑扬顿挫而又凄厉的南音悠悠响起,把张震的目光慢慢慢慢地吸引过来。
好象只在那一刻,他是最关注她的。
在以后的相聚或书信里谈的总是国事。
小妹被有钱的好心人赎身了,舒淇问张震:“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即使抹泪,她也是悄悄踱到他的身后,如此克制,如此忧伤。
最后张震寄来一首哀马关条约的梁启超的诗:“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让她和我这个观众,看到一种难以脱逃命运的哀伤。
三 青春梦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时间是2005年。
一个化着烟熏装的双性恋的颓废歌手。
男子为她倾倒,女子为她绝望。
就是她,一个早产儿,心脏有漏洞,右眼失明并患有癫痫病需经常服药的现代女孩。
这段影片背景音乐嘈杂,对话很不清晰,又无字幕,看得我是心慌气短。
影片最后才缓缓升出导演及演绎人员的字幕在音乐的伴奏下,而我歪在沙发上久久未曾回神,以为最好的时光从未来临。
舒琪在这次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颁奖台上哭了,哭得很伤心。
候孝贤很坦然,领奖的时候居然问大家领的是什么奖。
不管是舒琪的伤心也好,候孝贤的坦然也罢。
不管电影成功也好,失败也罢。
总算对过往有了个交待。
既然是交待,就让别人的反应来的更惊人一些,让演员和导演对自己刮目相看,最好的时光,也许就是为了这一刻。
舒琪当然有理由哭,就跟导演有理由坦然一样。
两者因为同一部电影获奖,心态却不一样。
舒琪之前在领奖的时候和张震上台,一句亲爱的,让张震霎时紧张,眉头顿时皱紧了问:“什么啊”舒琪立即转了个弯,给张震说,人家都说我们是银幕情侣……化解了尴尬。
张震的表现过于古板,只能凸现舒琪的灵活,在戏里也一样,舒琪的角色,不经意间感动了人们,而张震,再认真的表情,也只是装酷,认真不得,一认真就退缩,这本不是真本事。
在戏里,这就叫没有到位。
就是这一点区别,能让看戏的观众心肺得到不同的待遇。
如果换成是按摩,一定是瞎子跟小姐的区别,一个凭手艺取胜,一个凭暧昧勾引。
舒琪修炼多年,从裸女修炼成玉女,就跟白蛇修炼成人一样,历尽了千辛万苦,受尽了百般刁难,终于修成正果。
这份辛酸,怎一个苦字了得?
张震初出茅庐,便得人赏识,处处贵人相助,高人抬举,怎一个顺字可表?
所以,就这部电影来说,舒琪是主角,张震的确没领会要领,白蛇和许仙就算在一起也是悲剧,不如各走各路,就象戏里永远不可交汇的爱情。
而影片之所以能获奖,除了说明评委是异人之外,还说明了影片的沉闷,这本无可厚非,就像读一句话,开始读不懂,多读几遍就懂了。
侯孝贤的电影,说白了,就是希望人们多看几遍,睡着了以后接着看,总会有读明白的一天,而那一天,你注定要为他折服。
年轻人都有梦想,都有最好的时光。
今天我路过有很多妓女支撑门面的街道,里面一律亮着猩红的灯。
小姐白生生的大腿从镜子里反过光来,刺眼。
泛着红红嘴唇的青春,我不忍心多看,怕看久了,陡生几分怜悯。
最好的时光,从小姐的大腿轻轻褪下,从舒琪张开的阴chun中静静收敛,在戏里戏外,慢慢生出疲惫,在不经意的时刻,开始渲染你记忆深处的梦。
日前舒淇上《康熙》,被小S赞“美”,但“男人比较没办法理解舒淇的味道在哪里。
”《最好的时光》也是舒淇和张震最好的时光。
那时的张震已经开始“M头”,讨巧在剃光了头发。
尚未发福,吸烟的时候双颊微微凹陷。
还停留在最后一点少年气上。
舒淇则走过了最初的青涩,正当繁盛。
第一个故事里她当然不像撞球小妹,不过好在能上电影的撞球小妹也并非一般的小妹,是连坐船都要立在船舷的,远非模糊背景里庸碌聊天凡妇俗女可比。
这才能当女主角。
就好像张震的男主角,大学没考上去当兵,但是写出来的信非常文艺:“未来的日子茫茫不可知……”舒淇的美是一种女主角的美。
她们一定不是狐媚小家子气的小妾,但也不会是正宫——太没有戏了,放在《金枝欲孽》里应该是如妃:大气、舒适、硬朗、骄傲……经典。
原谅我的词穷。
同性缘应该比异性缘要好。
她们往往容易爱上同戏的男人,因为在那里她们才会依着剧本演出痴怨娇嗔,又相信了对手演出的缱绻缠绵。
《最好的时光》中舒淇和张震有段吻戏,要由厅到房吻足十多分钟,停机后他俩依然吻得投入,连导演叫停都不知,舒淇说:“我和张震开始担心是不是吻得太久了,于是停下来,发现导演和摄影师已经在抽烟了。
”其实那时他们还不熟,“开镜就要拍场亲昵戏,当时大家都还不是很熟,又未热身。
”林青霞19岁演处女座《窗外》,第一次演吻戏,“我跟我妈把剧本里的吻戏都打叉叉,但还是要拍。
”对手秦汉非常体贴,教她,“秦汉跟我说,你就把牙齿合上,嘴唇张开,其他就交给我了。
于是我就咬紧牙关,然后我们就磨得牙齿咯吱咯吱响。
” 张曼玉当年和梁朝伟第一次在《新扎师兄》中接吻,梁朝伟感觉到她全身发抖……演技这回事,除了梅丽尔·斯特里普们恪守的“方法派”,剩下大抵是凭感觉,靠领悟。
不管《最好的时光》中1966年的“恋爱梦”,还是1911年的“自由梦”,抑或2005年的“青春梦”,舒淇演的其实都是一个等爱的女人,一颦一笑都是她熟知的,生活中的自己。
但是男人和女人不同,女人入戏慢,出戏也慢。
男人,生活里的温柔关怀有时候都能演出来。
秦汉教林青霞的伎俩后来也和刘雪华玩过,“我和刘雪华都属于抽烟抽得很凶的那种,所以味道不太好闻。
我们拍吻戏时,经常两个人紧闭嘴巴在那里做戏,她还会装作好像很沉迷的样子,很顽皮。
”他玩得好开心,根本没想那么多……“琼男郎”不止一次说自己不懂谈恋爱:“女性跟我交朋友很辛苦,我不会把女人放在手心上捧着,和电影中的浪漫样子不一样。
只要吵架,我不会主动道歉。
”“最好都不要跟我谈恋爱,因为我真的不擅长。
有些武打演员,虽然表面很粗,但是内心却很细。
”看,人人都被外貌误。
她们那么英气,于是他们理直气壮以为她们内心也一定强大。
再加上她们的自觉……好比后来再提到当初接吻时的颤抖,张曼玉当着梁朝伟面对记者讲她发抖是基于害怕,才不是有感觉,因为梁朝伟当时已经很有名气,自认演技不怎么样的自己根本不敢和他讲话。
让人毫无遐想空间。
林青霞后来提及曾跟自己有过四年婚约的秦祥林,“查理是很体贴很棒的人,我真的很喜欢他,但我从没把他当成爱人。
”斩钉截铁。
舒淇被问到能否像巩俐在《手》中为张震手淫,她笑说:“办不到!
我还是继续做我的舒淇!
”不留余地。
哪怕当众让男人下不来台。
知道刘嘉玲是怎么回答问题的么?
2000年记者拿着拍到的梁朝伟与某混血女模特在酒吧买醉寻欢的照片去访她。
问她:“你累吗?
”她答:“我不觉得累。
我觉得记者朋友可能更累,因为他们每天要挖空心思帮我们编故事。
两个人在一起当然会有摩擦,但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彼此谅解,彼此珍惜。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梁朝伟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很温柔,很专业,也很可爱。
最重要的是他肯给我空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觉得他是很宠我的。
目前来说,我对我们这样的相处很满意。
”层峦叠嶂,句句维护。
但在女主角们……作为女人,她们当然有自己的渴望,可是即便小鸟依人也不肯失去自我。
她们小事感性,大事明晰。
张曼玉和法国老公离婚,其实就是因为和梁朝伟拍《花样年华》。
“我离开时心想,我会离开3个月,接着再继续我们的婚姻生活。
”结果王家卫拍了一整年,她也乐在其中,“等回到巴黎时,一切都改变了。
”可是男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抛家别舍相扑。
男人希望她们小事就糊涂,然后没有大事。
无线做的一期林青霞特辑里,林青霞美滋滋地靠着秦汉说:“我攒了些钱,他也有些积蓄,以后结了婚也够花了。
”秦汉有点不好意思地推推她:“你怎么什么都说啊!
”他是真的不想她当着外人面说这些,他会觉得压力很大。
男人怎么懂得欣赏这样的女人呢?
就算懂得欣赏,也止于欣赏,并不能明白她风光背后的孤寂和可怜。
她们当然是可怜的。
张小娴说:“她用可怜来支配男人,使他为她赴汤蹈火。
(我们)这些看似坚强又不屑以可怜作武器的女人才是最可怜的呢。
”可怜的她们希望得到一个在生活中呵护她们,精神上又能理解她们的男人。
当年林青霞在香港发展事业如日中天,一年开拍若干武侠剧,打到内伤。
感冒打电话给秦汉。
而那时的秦汉演艺事业已经渐走下坡路,于是态度就淡淡。
可是她又不直说要他来片场。
就只会去找张国荣顷谒,在他面前哭到眼泪大颗大颗掉。
张国荣拍拍她的背:“我会好好对待你的。
”越发唏嘘。
也有好运找到心仪直男的。
当年李宗盛为林忆莲写:“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我还是真的期待有人追/何必在乎我是谁……”她嫁给他,因为觉得他是懂她的。
后来才知道他是懂所有的女人。
于是,转眼,又失去了。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大帅你转的啥破短评,他懂个屁。
导演对自己很好的概括,三个阶段,三种风格,每一部片子都能套到这三段里面去,不禁感叹导演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抛在了第一段”回忆“中啊
三段爱情,三段时光。
可以再无聊一点吗?太装b了。
侯孝贤,嘿嘿,看不下去那种。#20230219
说实话,有点困
。。。
真是慢到我想摔电脑
有一篇影评讲得好,第一段故事是侯孝贤经历的,因此细节饱满真切,第二段是侯孝贤阅读过的,情节曲折,但个性不明,第三段是侯孝贤所陌生的,因此概念先行,缺乏感受。
在飞机上把这首心心念念多年的抒情诗看完。追寻很美,遗憾很美,躁动也很美,最主要是人长得美,怎么看都是最好的时光。但大片的留白也难免沉闷,因为最好的时光,大部分都用来浪费掉了呀。
不怎么美好
haha,这可不是侯导的一贯风格啊~
喜欢第一个故事
太闷了~~~
看之前对本片充满了期待,之前就久仰侯孝贤的大名了,但之前没看他的电影;张震、舒淇都是我喜欢的演员。但看完没特别大的感觉,特别是第2部分的那个默片的手法感觉很莫名。
台湾电影很闷骚
我最感谢的导演,当然是侯孝贤。
无聊
一向Hold不了侯孝贤的片子。边快进边看仍然觉得是折磨。无意义的镜头可以拍上半天,实在欣赏不了。BTW,第二段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钢琴配乐,我实在是不想说脏话了……
张先生你怎么这么帅!!!!!温情要我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