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中,我最向往的一直都是西方的六十年代。
嬉皮士叼着烟卷在街上聚集,毒品使用如梦如幻,有人举着I’m a man的牌子走过大街,和平人士围在公共绿地上商量讨论,学校的树林里有人集体读诗,oh captain,my captain.我们曾经也有过,可是很快有个著名的运动,将所有热血激昂的大学生镇压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在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当我看到Radio Rock被政府人员打压并且沉船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恐慌,那些迅速涌进破烂船舱的海水漫过陈旧器械,所有黑胶唱片像是无根野草一样漂浮在海面上,老DJ伸手打捞却一张都够不着,Count在绝望中对着麦做着最后一次演播,他说“你们当权者别以为这样就一切结束了,年复一年,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政客们将继续一事无成,但是全世界的年轻男女们将永远怀抱梦想并将它们写在歌里。
”那些摇滚,那些不死的热血,才是人类世界的奇迹。
我可能从来都不是按照正常轨迹走下去的女生,自闭、摇滚、抽烟、喝酒,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强烈地想要纹身。
可是我的双眼依然时刻充满鲜血,等待着病态社会在崩溃的那一天喷涌而出去殉葬。
我喜欢站在路边隔着乌烟瘴气的空气看着城市,听着吵闹的汽车声寻找风笛的源头,那声喧闹人群中轻轻的口哨是带领我紧握拳头走到出口的安魂曲。
六十年代阳光下的人们早已死去,他们抑或葬身大海抑或死无全尸。
雨水或是海水都不能让他们的身躯腐烂,即便长出紫色美丽的尸斑全都大口诉说当年的故事。
我们俯下身子,看着湖泊里的诗人渐渐老去。
曾经在《我爱摇滚乐》上面看过一篇《穿过骨头抚摸你》,他说“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听摇滚听到死,可是当我们工作了生子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看那篇东西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披着好学生的皮暗地里愤青的高中生。
那时候戴着耳机,满脸冷漠。
可是我还是很记得在那个下午,我扭头对我的同伴说“我会的,我会听摇滚听到死的。
”摇滚是一个内心暗自骄傲的梦想,当我们在与各类不公对抗疲惫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周围都已经风声鹤唳牛鬼蛇神的时候,当所有的政客都顾着自己权力不惜暴露自己二逼的时候,我们就像那群海上DJ一样,听着一张黑胶唱片,用F开头的字母冷笑他们看着他们气急败坏。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所有的网民,所有的人民,我们这条船已经迅速地下沉,并且所有可见可能里,除了我们自己,再没有人能救我们。
我们不是嬉皮士,我们没有那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只是一群准备被放上流水线洗脑的木偶,只是一群注定会死在刺骨海水里的海盗。
不是个爱摇滚的人,但是还是被片子打动。
摇滚的精神是什么?
我看就是用爱为武器,用花插上枪管,消融一切,道德,欲望,亲情,兄弟情,达到大爱。
所有的所有的问题,答案只有一样:love
如果你还是小孩的是时候。
曾经在深夜听过摇滚电台播着你最喜欢的歌如果你会跟着音乐摇晃。
装着弹吉他的动作发疯如果有个船长长的像傻逼法国人。
老但是依然跟时髦。
有问题都由他来解决。
像个爸爸一样纵容你们做恶如果有个首席主播是一个Fuxking 美国人敢在大气电波中说Fuxk如果有个传奇DJ长的基本和Paul Weller没啥两样。
性感又卖骚有Les。
有Nerd。
有Nut。
有Thick。
有Wanker。
肥但是帅的男人。
你曾经见过他在Hot Fuzz。
他说你不上课Good On Ya.你们充满激情的上班。
充满色情的下班。
一群爱音乐的人猜着心中的偶像。
说着经典的形象。
经典的老造型。
互爆糗事玩YES OR NO。
如果你身处一个country有个傻逼的正腐。
他们办事效率慢。
腐败无能但能让你绝望。
谁不是曾经操过别人的老婆。
谁的老婆又不是曾经被操。
第二天播音却能像什么都不发生般的让人落泪的敬业。
星期六有操不完的女人。
在甲板上打篮球,在桅杆上决战。
全身残废再称兄道弟。
连圣诞节都和他们过。
如果有个如此痴迷于音乐的老爸。
如果你的25million听众无时不刻的围着那该死的音响。
连那或许平时禁欲许久的老处女都在收音机旁卖骚又如果。
明知道要死了。
为了那该死的音乐却不像个coward冷死在海里。
心里默念着Fuck your majesty的敬礼。
那个或许是最后的敬礼。
如果。
'Titanically'。
并看到count说出那句Chicken.听出Beach Boys Wouldn't It Be Nice.如果当Father and Son响起。
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接下来又为儿子父亲换位而傻笑。
Bob掉下去的那一霎那仿佛想到拿了奖的那个动画积木之家。
如果你进水那时候你你直接听出来是The Who的Won't get fooled again.如果你最后不看字幕都听出来David Bowie的Let's Dance并且像Brad Pitt一样扭。
如果你最后的专辑几乎全部都听过了!
如果你也喜欢这英国口音.也爱着怪怪的词.如果你也早操蛋的被剧透了差不多了.如果你也爱无政府主义Welcome aboard,then.
谨以此片献给长期奋战在第一线的各种动漫,电影,美剧,日剧汉化组们和制片人员,献给游戏开源提供者,献给D版碟商和书商,献给打口老板们,献给所有以非法合法形式冲破文化壁垒的勇士们,献给所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亚文化传播者们,献给一切我们应该致敬和歌颂,并勇敢的捍卫人类正常趣味儿和乐子的人们长生天保佑诸君,乌拉
在我们现在这个天天有无数作品被被 广 电 总 jv(就这几个字还不让都写出来)阉割的时代,好像能让我们精神为之一震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了,还好,我们还有电驴,还有curtis及时的为灾区群众送来的《海盗电台》( the boat that rocket)让我们再一次的沉浸在那个追求梦想,自由,和平的世界。
故事其实发展的空间不大,讲述的是一个摇滚独立电台孜孜不倦抗争阴险 英 国 证 符(不让打那两个字。。。
),最后千钧一发被广大善良人民群众搭救化险为夷的故事。
大部分的事情都发生在那艘被作为电台而抛锚在北海的邮轮上,但是邮轮上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被这群帅酷无敌的DJ用电波发送到英国的每个角落,每个英国年轻人的心灵深处。
整个影片里笑料百出,基本上是curtis擅长的英式幽默,笑点其实很低。。。
正好适合我=。
=!
最搞笑的镜头是 quntin台长告知听众,证 符 已经宣布电台违法时,电台里外一片寂静,只有count在给电台的死亡进行倒数计时,而镜头一转,那些封查电台的 官 圆 也正在家里庆祝。。。
气氛悲凉到极点,突然count大喊: only kidding! dudes, letsrock!!! 全国人民疯了,官 圆顿时石化,那个文化部长 顿时暴走,连喊arse! arse!( 这种脏话也说得出来,太不和谐了,赶紧自己和谐自己去!
)影片的最后,当那艘邮轮遇险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了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忧伤委婉的回响在整个船舱和整个英伦大地,每个听众都在默默地为邮轮上的人祈祷,被水冲散的黑胶唱片破碎的浮荡在水面,仿佛预示给观众这又是一个titanic式的沉船悲剧,而curtis导演也在阴险狡猾的模仿着titanic的经典桥段,比如坚持到最后还为大家播放音乐的DJ,比如男主人公最后时刻又回到船舱深处救人,还有最后大家都聚集在船尾躲避汹涌而上的海水,而且证 符 断然拒绝了这些“叛逆者”求救的信号。
就当大家都以为我们一直深爱了2小时的这些活泼可爱的家伙要葬身鱼腹的时候,突然鸣声响起,雾色散去的海面出现了无数歌迷自发而来的营救船只,顿时阴沉的海边变的五颜六色明亮起来,每个DJ找到各自的歌迷的船只,拥抱,亲吻,欢呼,冰冷的北海也被他们的热情融化。
当最后大家都以为count淹死,这个胖子却随着海浪冲出水面并高呼rock & roll的时候,顿时眼角有一些湿润,自己的很多经历瞬间一下和眼泪冲了出来,生命不止,摇滚不死!
影片在向摇滚致敬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60年代英伦的风格,在那个传奇的colorful年代,出现了无数的传奇的人物,今天他们可能死去,可能妥协,也可能还在同世俗抗争,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在,我们还年轻,还有梦,还会继续传递着他们的不朽的精神,一代一代。
总之在光 电 总 jv无处不在的这个时代,海盗电台是一部及其适合我们这些牛逼,装逼且伪摇着的文艺青年意淫而达到高潮的一部电影,看吧。
PS: 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太强大了完全就是60年代人类音乐精华。
还有。。。
Bill Nighy 这老头已然成精了,又老又妖,原来黑夜传说,这老家伙还硬撑着非要装大尾巴狼绅士,后来真爱至上就开始慢慢露出大尾巴,这次在一群摇滚青年的咸湿夹击下,完全活开了,潮人老爷爷,性感的皮衣!
大爱
如果说今年有一张电影原声非买不可的话,那一定是这部电影的原声。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19117/)作为一部伪(?
)摇滚主题的喜剧,贯穿电影的60年代摇滚,首首经典,曲曲五星,在电影院里几欲跟唱跟跳。
仅凭原声带就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的精彩完全不止原声带。
如果你看过预告片并觉得很精彩,那么我得告诉你,预告片只是皮毛。
导演Richard Curtis是无数经典喜剧的编剧(憨豆、BJ、诺丁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编而优则导的真爱至上也是好评如潮。
而这次自编自导的The Boat That Rocked,我敢说是他的人生巅峰。
整部片子给我的印象是“ colourful”,不仅仅因为本身充满了明亮鲜艳的色彩,更是因为影片节奏明快,笑料百出(放映厅里笑声基本就没有断过),人物形象鲜明(那么多个角色每一个都很有记忆点),最重要的是,和Curtis以往的作品一样,整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却一点都不弱智。
适度的冲突,适度的煽情,适度的泼冷水,到最后的伪大团圆结局,我看得是目不转睛。
最后上字幕的时候观众真是几欲鼓掌(却因为字幕里还穿插小片段而作罢)。
好本子不能少了好演员,而这部片子基本上就找不到不是好演员的演员。
看看演员表会纳闷:这部片谁是主角?
答案就是:这部片没有主角。
所有演员交相辉映,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想到了Friends。
片子里,角色之间那种相互的联系让我相当有戚戚焉。
说说我深爱的Nick Frost。
(啊!
你怎么能那么U~)在这部片子里,Nick终于摆脱了做Simon Pegg的万年老二的形象,成功地演了一个相当勾人(?
)的色鬼。
看得我心潮澎湃。
可是Nick一说话,我还是会想起Simon。
所以求求你们两个演激情戏吧。
评分:导演+编剧:8.5演员:9剪辑:8音乐:10观众反应:8哦耶,我想去电影院再看一次了。
[ 新世纪浪迹者,不准出现在这个世纪,不准出现在任何世纪。
]——约翰·梅杰,一九九二年。
一九八九年十月,警方查抄了伦敦最大的地下电台“中央军”。
英国电信监察机构 ICSTIS (独立电话服务管理委员会)下令取消了 0898 和 0836 两条电话语音线路,而这是两条连接着伦敦地区电气音乐举办舞会的特别线路。
你可以把这看成是游戏,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抗争;总之事情就是这样,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就像音乐,可有可无,有得听就听没得听就歇着;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听不下去的音乐就好像那些犹如狗屎一般的中产生活,拼了命也难以忍受下去。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巨量唱片和播放设备,以及在各种公寓里搬来搬去的游戏……这种不法的传统早在遥远的一九六四年“卡洛琳”电台时期就已经存在。
嗯哼,伙计,你知道,“卡洛琳”就是在一艘船上进行着他们的非法播音。
大量非法电台的存在与其是一种娱乐,倒不如说是无法避免的产物,就像 梅杰 首相所说的,在任何时代、任何世纪,国家的官方价值观都不容撼动:我们需要的是整洁的社区,绿草茵茵的城市公园,到处都有的时代广场以及诸如此类的广场以及——以及一心为国效力的爱国主义……这就是国家道德。
明白吗?
伙计,国家道德。
只是你肯定难以相信在这样一个以“国家道德”为荣年代,居然在一九九零年的扫荡中居然查抄出六百四十七家地下电台。
这些电台播放的都是官方电台里很少播放的音乐、古怪的新闻、最新的派对信息……充满着英国建国以来就有的无政府传统……虽然这种玩意儿并不会导致什么人丧生,可就是很容易招来条子们的围观,只是因为很不幸的是它们都不符合国家价值观。
“这可不是开玩笑伙计,会出人命的”,贸工部部长 爱德华·李 先生说。
一九九零年新颁布的广电法赋予了权利机构更大的权利:可以没收属于私人财产的播音设备。
理由之一就是非法电台有可能占用紧急联络信号频道。
不要假设某种不现实的情况出现就可以被称作“乌托邦”,没有 乌托邦,乌托邦 和 国家道德 一样,都属于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自由永远要靠自己争取。
船沉了也没关系不是吗?
将来自然有其他的船,“卡洛琳”沉了,“中央军”散了,都没关系。
还有“Kiss”和“Sunset”,还有其他无数你还不知道名字的伙伴,不是吗?
Radio Rock 的意思是说不是摇滚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永远是行动。
一九九三年几十个各地电台成立了“进步党”,与另一机构联合游说国会放弃《刑事诉讼及公共秩序法草案》。
而在另一个地下单位 Spiral Tribe 一九九五年连续半个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巡回派对中所携带的设备就包括数百吨重的坦克和米格喷气战斗机——当然,它们是用来装饰舞台的“艺术品”。
这事永远没完,知道吧。
听到过太多的那个年代的形容,也看到过太多那个年代的影像记录,总是有种感觉,似乎那个年代的那群人才是真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着他人。
那个时代中国在干嘛?
God·······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除了阿波罗计划以外,几乎所有我所想得到的元素,在此不一一叙述,对此,我有2个初步感想。
1. 看到他们的碟,我口水直流,一船的唱片,天呐~天呐天呐~~,我觉得自己家里那点还不够他们一抽屉的。
2.明明说这船人是以商业广告的形式支撑运营,但是,我貌似没觉得里面太多广告····莫非藏的太深了,对此我的理解是,咱现在看到的广告上的产品那个时候还没出现过,要是真植入了,那就是穿越了。
另外,又有1个深层的感想:朋克起源于英国,起源于法律体制最完善的国家,这点在电影里也有体现——要找个Bug还真找不到,而这些人不管平时有多punk,思想永远是那么积极,影片中我没看到有纹身的镜头,最多就是抽烟,对待性,他们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良好的freestyle,对待同性恋,他们也早已接受。
而在此之前,科学家阿兰·图灵却遭到了一贯保守的英国政府的强暴。
想起了地下丝绒,感谢这些名校的教授,是他们盗取了火种(其实用小火苗好点),给我们带来了这40年不息的燎原。
其实朋克,真的只是一个自由的理想,我们在这个理想的驱使下,去寻找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念。
4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怀着朋克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太多的束缚,让我们只能选择在体制内活动。
另附一则:看完电影后我越发觉得中国是不可能产生朋克的,也不可能真正的朋克起来,原因很多,我们的国土上诞生不了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大街小巷那些染黄毛穿花衣服嘴里叼着根烟的所谓的朋克青年的眼神永远是空洞的,因为他们无法探寻自身的价值,而那些国内的所谓的朋克的摇滚乐队,也只是在玩着所谓标新立异,其实是哗众取宠,对此我一直不觉有任何好感——是的,注意是所有的和朋克有关的乐队,国内的摇滚为什么热不起来,不是因为政府,而是自己没学好本事,技术不到家,糟蹋了摇滚的真正内涵。
这种东西的产生属于厚积薄发一类,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价值观,没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是无法真正体会这种自由的精神的。
过国内的高校有几所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健全的法律,自由的学术,已经成熟的商业体系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时代才会到来。
1 不靠谱文青俱乐部!
一群傻逼青年。。。
2不亏是《真爱至上》的导演。。。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的编剧3ost牛逼。。。
4government总是家长主义的认为我们会学坏。。。
其实殊不知他们忘了政治课本里的东西,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5最后的援助,让我这位非摇滚迷也感动无比。。。
高声撕叫。。。
rock's roll6为音乐而生。。。
为摇滚而生的孩子们。。。
我们傻逼过,我们还年轻。。。
7最经典镜头是一船舱的裸女。。。
简直就av现场。。。
8美人还真多,凭什么那胖子爽得最多。。。
9典型的英式幽默,但是what the fuck is 英式幽默,管丫呢,how about it ? then...10影片最后一秒还有剧情。。
——简评《海盗电台》 文/l老丁“现在是深夜十点钟。
这个星球上所有无趣的人都穿着拖鞋,呷一小口睡前的雪利酒。
但对热爱摇滚乐的人们来说,夜晚才刚刚开始。
您正在收听的是摇滚电台(Radio Rock),我是科特,我让你们加入倒计时队伍,进入整日整夜(All Day and All of the Night,The Kinks的一首歌)的摇滚国度。
” 有说这是英伦大腕编剧理查德·柯蒂斯写过的最为私人的一个剧本(之前的《憨豆先生》、《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都算是大众喜剧),他把自己所钟爱的二百首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典摇滚歌曲放进了所有演员们的iPod,然后带领他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无比疯狂的六十年代。
在他惯有的英伦幽默和室内喜剧的掌控和操盘下,让一群流氓无赖DJ以音乐为武器与“党同伐异”和政府作对,甚至逆潮流而动推行起更为老派的爵士乐,在“天高皇帝远”的海面上,在英国北海公海领域中一艘破船上,这群流氓DJ恣意的享受着乌托邦式的自由生活…… 听起来很是好玩,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况且今年整好是伍德斯托克四十大寿,虽然美国人因为钱没能组织起更热闹的纪念活动,但大洋彼岸的中国,各大媒体和文艺青年却在轰轰烈烈的纪念这场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游戏。
而《海盗电台》很显然来的正是时候,虽然是在英国,是在海上,不是乐队,更不是什么音乐节,而是一群嬉皮DJ,照样有着混乱的生活方式和让人艳羡的男女关系,有着当代人最渴望的自由和为所欲为以及不负责任。
所以不妨意淫一下,并且,还有那么多经典的老摇滚可以听到,不看画面,只听一遍电影原声就已经够本。
但真的是这样吗?
“海盗电台”也只是一次回眸或者缅怀吗?
或者只是一次规模不小的煽情带来的娱乐快感,作为《海盗电台》所营造出来的摇滚童话有着什么样的现代性隐喻?
或者这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有着中产阶级的自我安慰和主流趣味,是既得利益者的一次充盈自恋。
而乌托邦这个已经被用滥了的字眼,再用一次也就无妨。
乌托邦之自由 ——到底是谁和谁对着干 《海盗电台》也是理查德·柯蒂斯继多线索的《真爱至上》之后第二部亲自执导的影片,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作为一个出生在1950年代的人而言,60年代的摇滚潮是绝对不可能错过的。
当时的官方电台BBC根本不愿意播放摇滚乐,所以我们只有去听那些独立电台放的节目——他们根本不吝啬去放摇滚。
正是有了这些音乐,我这一代人才能成长起来。
”所以故事就设置在1966年,那时候的英国政府是对摇滚乐非常看不顺眼的,所以一个非法的“海盗电台”就和专门和政府对着干,24小时日以继夜地播放着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摇滚乐。
而2500万人——超过当时英国人口一半的听众,都在私下里忠实地收听这个电台。
就在这帮DJ在海上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时候,英国首相和政府官员对这群法外之徒“传播下流低俗商业化的摇滚乐”虎视眈眈,绞尽脑汁想在圣诞节前消灭它们。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英国官员,刻板无趣,他与娘娘腔的助手图瓦特对抗着在北海上这群嬉皮DJ。
来来往往的斗法中,当局侥幸发现一个海盗电台带来的弊端,将其放大,渲染,定罪为非法电台,坚决取缔,全英格兰的人们都在哀伤地收听最后一次他们喜欢的电台,背景音乐变为忧伤的老歌《世界末日》。
而在音乐熄灭几分钟后,传来放肆的笑声:“开玩笑的,伙计们,我们一起摇滚!
”官员立即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而对比下的是全英各行各业人士的载歌载舞。
正是和影片基调的轻佻一样,这种所谓的“自由”和与政府的对抗也是轻浮的,其实没有真刀真枪或者一定要颠覆什么,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一种“刺猬”式的的自由。
这其中与政府的周旋甚至还不如“静坐”,况且这里的自由并没有延伸下去,当船体沉没,流氓得救,高呼的是“摇滚万岁”,滑稽的如同儿戏。
这里的自由不是“要面包也要蔷薇”,不是“要做爱不要作战”,只是一帮“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衣食无忧之后的一种取乐。
好在这种取乐可以支撑他们继续享乐下去,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政府,而是广告商。
和后来唱片业以及摇滚乐界所面临的境遇一样,没有革命性的举动,只有革命性的空洞和臆想,最终是被政府招安,或者干脆自己都活不下去。
乌托邦之情爱 ——到底是谁和谁在发生关系 船上虽然只有男性,因为仅有的厨娘费丽西蒂还是一个拉拉(同性恋),但他们并不缺女伴。
尽管最年轻的卡尔唯一的接吻经验只是被一匹马舔了,但当他苦苦寻找后找到自己的真爱,一次失败的性经历之后遇见自己喜欢的女子,一回头才发现对方已经躺到了胖子DJ戴夫床上。
没有沮丧,尽管沮丧没有用,大家都不是随便可以搞定的人,而你只是技巧差一些而已。
坚信“一次爱个够”的单纯西蒙突然像中了头彩一样迎娶美若天仙的艾莲诺,在新婚之夜后的第一个早晨,当他兴冲冲地给新娘子泡茶喝时,艾莲诺却说自己是因为喜欢船上的另一个性感DJ加文,当对方又不打算结婚,她才找西蒙下手,这段短短的17小时婚姻就这么结束了。
然后呢,西蒙也没有自杀,这个情节只是一个情节而已,反正电影是多角戏,大家不过是凑个份子。
除了戴夫这个胖子情圣外,午夜DJ马克的泡妞手段则让所有人眼红,他都不用说几句话,甚至在主持节目时,也只简单的发出一声“WOW”就令无数女性销魂。
在一次热心听众参观电台的活动时,甲板上本来聚集着200来号人,在重新集合后却少了一半人。
最后昆汀打开马克的房间,里面堆满了裸女。
谁不想有这样的礼遇,只要你体力够充沛,可以协调过来,可以不被世俗的感情拖累住。
再回到因吸毒被学校开除的卡尔,他因为年纪轻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被母亲送上这么一艘腐败的摇滚之船。
他幻想自己的教父,酷酷的船长昆汀就是自己老爸。
万万没想到,衣着邋遢,留着大胡子的怪胎“沉默鲍伯”才是他的生父,而他优雅高贵的母亲称作口口声声称“他当时很迷人”。
如果说只是男女关系的话,《海盗电台》还可以让人莞尔一笑,但可怕的竟然还有“寻父”和“寻根”,还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就显得比较无理取闹了,尽管戏里戏外都充满巧合,但更让人折服的刺激,还是发生关系的伦理,而不是发生伦理的关系。
乌托邦之昼夜摇滚 ——海船可以沉没,还有什么沉没了 这个不法电台向为数众多且非常热心的听众介绍了很多像“披头士”、“滚石”这些在当时看来非常大逆不道的摇滚乐,同时还有包括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迷幻女杰珍妮斯·乔普林和灵歌皇后艾瑞莎·弗兰克林等传奇歌手。
这些DJ虽然生活作风都有问题,但是他们本人都是异常忠实的摇滚乐迷,这群DJ的头子本来是一个叫科特的美国佬,作为一个感情大于语言的家伙,他业务精湛,无条件地支持着自己的每一个合作者。
结束“大麻之旅”从美国回来的加文,却更擅长煽情和营造气氛,一张口就是黄段子和性暗示,许多师奶和准师奶就好这一口,两人为了争夺“英国第一DJ”大动干戈。
此外还有制作午夜节目,沉湎于民谣和毒品的鲍伯,以及新闻播报员约翰,一个个都是这个草寇电台里的乐痴。
纯情得堪比阿娇和酒井法子。
影片的最后,当摇滚之船遇难时,忧伤委婉的背景音乐回荡在整个船舱和整个英伦大地,每个听众都在默默地为邮轮上的人祈祷,被水冲散的黑胶唱片破碎的浮荡在水面,仿佛预示给观众这又是一个泰坦尼克式的沉船悲剧,而导演也狡猾地模仿着这个经典桥段:坚持到最后还为大家播放音乐的DJ科特,卡尔重新回到水里寻找自己嗜音乐如命的老爸鲍伯,尤其是再跳下去捞回唱片的桥段,实在催人奶下。
当大家都聚集在船尾躲避汹涌而上的海水,当局也断然拒绝了这些“叛逆者”求救的信号。
当大家以为这群活泼可爱的家伙要葬身鱼腹的时候,突然鸣声四起,雾色散去的海面出现了无数电台粉丝自发而来的营救船支,顿时阴沉的海面变得明亮起来,每个DJ被各自的歌迷救起,拥抱,亲吻,欢呼,热情融化了北海的冰冷。
当轮船彻底沉没,一直坚守到最后的科特随着海浪跃出水面,并高呼“摇滚万岁”,所有人都跟着高呼“摇滚万岁”。
有的人被感动了,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有的人无比沉醉,有的人想起自己,还有的想起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发了疯式的祭奠,我的睫毛都快被风吹掉了。
其实和海船一起沉没的,也许是梦想,也许是理想,也许是青春,也许是伦理,也许是花样年华,也许是东邪西毒。
如果有什么东西会万岁,那一定不是摇滚,这个短命的音乐形态,早就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以及其遗民,朝拜的不是什么摇滚精神,不过是沉没而已。
“想着从前是什么,不会记起有的过错,打扮自己和好话……”让我们做作的打扮自己吧,这就是个打扮自己的年代。
(superfei对本文亦有贡献)
后面可以快进的梦,配乐可听
我不懂摇滚不懂60年代不懂自由更不懂豆瓣人民的高端。两个多小时看下来俺真心觉得除了音乐(毕竟是现成的)以及一些蹩脚?的讽刺笑料此片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假high状态。
音乐不止,梦想不灭。很可爱的一群人~
英伦!英伦!英伦!
Rock in Roll.
这是一个给人们梦想和欢乐地电台,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电台,这里有爱,有梦,更多的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是那些嬉皮士们 的DJ带给了人们这个只属于我们的电台。音乐很棒!摇滚万岁!
天呐,这什么男人看了会高潮的狗屁电影啊
真的看不懂。。。对那段历史不了解 他想表达神马呢
Rock'n'Roll
豆瓣上现在是8.7分。过誉了。这片子似乎更想表达的是滥交而不是摇滚。
实在看不下去了,70分钟关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么,总之不喜欢。居然贴着喜剧的标签,从头到尾完全没笑过。
Rock N'Roll
對不起 沒有愛~(不談音樂)
着实证明我还没有文艺到这种程度
前半段很好,4星级,后半段太煽,2星级。。。。埋没了chris~
音乐的重要性被缩小了,浪荡生活放大了(摇滚的阴暗面?),而且我才不相信那么一群另类的人可以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和平共处。里面把女子也描述的太无聊了太随便了,最后结尾也太泰坦尼克了。反倒最喜欢看里面听众们做着不同事情时候听着音乐的样子,还有那个老DJ逃生时还不忘抓着黑胶碟跑路也满那个。
立意很好,但太符号化和仓促。
不如回家听摇滚
Rock in roll
反正没看下去,怎么摇啊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