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有关回归、有关武术精神1. 小霍元甲很漂亮,稚嫩的童声对挑衅的赵健说:“上台!
”^_^2. 成年的霍元甲很霸气,要做就做津门第一。
面对小时候曾打赢他的赵健说:“这么多年没见,你躲哪儿去啦?
”(京腔儿)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了李连杰摇摇晃晃地踩着梅花桩上台!
吓!
等这硬桥硬马武打电影整整8年了啊!
比起那些上窜下跳奔着奥斯卡、飘来荡去让人头晕发困的“武侠”大片,这样的戏让我无法不激动!
忽然感觉做中国功夫片观众好可怜,尽遇到一些糟蹋钱、祸害观众、沽名钓誉之徒!
(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看什么看?
说的就是你们!
)3. 霍元甲一次次的打擂,要的是名,搏的是命,却远离了善。
4. 他含泪与兄弟般的农劲荪翻脸的时候,我心中有种难言的隐忧——他的称霸之路到头了。
---母亲和女儿被害,他执刀走入秦家。
比武的欢呼雀跃陡然变做修罗场四周的寂静。
这是只受伤的虎!
第一次从李连杰身上感受“煞”字,寒气逼人!
武功惩恶,亦害人啊。
我知道这是把津门第一的霍爷推到极至。
他赢了,其实自始至终他都没输过,然而知道了秦爷与徒弟的过节是自己徒弟有错在先之后,他清楚即便家人不死,他霍元甲也无法自处。
--……来不及回想他落入水中是要自杀还是要清醒,就电影被带到了绿竹摇摇的寨子。
这样的世外桃源总能给人休养生息的力量。
我知道大侠回来了。
真的回来了!
好莱坞电影中的李连杰身手利落,却无周杰伦所说的那种“可以在他身上看到音乐”的“太极”式的飘逸洒脱,刚柔并济。
如今看他手执秧苗站立风中,周围是华语武侠标配:竹林…难得的静谧画面前我却心潮起伏!
这是我想要流泪的地方。
这才是武侠!
这才是无根无极万法自然!
这才是中国电影!
这才是李连杰!
只有在这样的戏里你能找到武术家而不是看打架!
---微言大义电影说了很多。
“高低论”也不是第一次听李连杰说。
如今这部电影用品茶作比喻,很浅显,却才真正让我心服口服。
——茶本身都是生长于自然当中,并没有高低之分。
倒是由人来决定的。
如果你的心情中了,茶的高低还有那么重要吗?
世上的武术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通过竞技我们可以发现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真正的对手,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最可怕的竞技在自己内心!
--电影动静相继,一如李大侠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风格。
居然有观众在霍元甲大限到来时激动地喊:“霍元甲加油!
”有人笑,我却想鼓掌,因为我的心也揪着疼。
霍元甲用他凛冽的身手、意料之中却又惨烈激荡的命运硬生生的抓住了我的心。
他喝下那杯有毒的茶时,观众大多比较平静。
然而当悲壮的音乐淹没了自强不息的呐喊和喧天的鼓声,世界都仿佛因他的搏杀而窒息。
没有仇恨,只有震撼!
他的血抛洒在擂台,也抛洒到我心上,扼腕!
电影起承转合干净利落,动作场面冲力十足。
而这些都没有一句"自强不息"来得震撼,都没有一句"育体\育智\育德"来得明朗,都没有"不可以武术欺洋排外"来得振奋。
(无法不振奋啊,头一次听到演清末时期的电影台词里说:不可欺负外国人!
)李连杰,他敢于把心掏出来给大家看,任人怎样评说。
这份勇气我打心里佩服!
霍元甲上映后,观众影评人喜恶参半,而且还惹上了官司,霍元甲的后人告李连杰诋毁其先人霍元甲形象。
依照惯例,本人把这种没事儿找事儿,自我贬低的行为只能评价为:霍家后人们,你们也太陈凯歌了吧……而且,陈凯歌大叔遇到的是恶搞讽刺他的“孩子”无极的馒头血案,但李连杰这部电影无论我怎么看,都是把霍元甲神格化,伟人化了,这“诋毁”二字,真是何从谈起阿?
严重估计霍家后人只耐着性子看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便愤懑之下拍案而起,这喷气机.李,太不像话了,不仅满脸褶子装嫩,还把我们先人霍元甲大侠塑造成一个愣头青的形象。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别丢你们家先人的脸了。
我记得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楼主说道,能被艺术家神格化的历史人物,真是少之又少,那都是岳飞屈原一类的人才能享有的殊荣,在这个以解构为潮流的时代里,霍元甲被李连杰选上,为了体现他自己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用非常崇敬的方式将霍元甲在荧幕上伟人化,对于霍家后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霍家后人如此的缺乏理解能力,真是悲哀。
说实话,李连杰征战好莱坞后的电影,我还真没看完过一部,去年在英航的飞机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什么丹尼什么的电影,感觉也很一般,因此对霍元甲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所以这部电影就在我硬盘里雪藏了很久。
电影上映后的影评也一般,很多人的意见是,这部电影说教味太浓了,换句话说就是太不矜持了。
我的理解是,中国影迷的品味在变化,早些年吃了太多的说教电影,有些消化不良,所以现在希望所有的电影都能藏着掖着点儿,不要太急着把想说的话都扔出来,要让电影语言自己表现出来,典型反例就是张大导演的英雄。
我个人认为,什么电影都需要,文以载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也是导演或者演员想要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
我们作为观众,不能鸡蛋里挑骨头,首先看看这表达出来的道理是否自己也有认同感,其次再评价这表达方式是否火候恰当。
其实大部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励志为主,不得不说,因为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内观众就感觉不是那么的别扭,甚至吃的还很舒服。
在大洋的彼岸同样也有人评价这些电影太过骚情,天下影迷一般难伺候,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抱着挑刺的心理去看电影,这样会错过很多。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李连杰愈来愈显得淡定从容,无论是身手,还是眼神。
他说道理,讲故事的方式,也并不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直白急切。
前一段时间看过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稿,对这个人很敬佩,他拖着几乎半残的身体,学佛多年以后,已经对武术的理解到达了某种禅宗的境界,强调武术应用于强身健体,理解自己,以武止戈。
相比较另一位将武术提炼到哲学境界的电影人甄子丹,其自编自演自导的用于体现自身理解的电影杀破狼,却仍停留在以武犯禁的思维模式中。
当然这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同,没有太多可比性。
电影中想要着重的镜头,使我想起《雪山飞狐》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刀,是砍下去还是不砍呢?
在电影里,面对霍元甲的选择便是,这致命的一拳,是打下去还是不打呢?
他的父亲没有打下去,因此输掉比武,年少的霍元甲不能理解,于是为了津门第一,打下了这一拳。
这一拳,打死了秦爷,引发了仇恨,使得自己母亲女儿死于复仇,他手刃了仇人,又能怎么样呢?
死去的亲人不能复生,所以少年霍元甲一直以来的人生理念崩溃了。
他需要一段旅行,需要重新构筑自己对于武术和人生的认识。
在水田里插秧的那一段,开始霍元甲看见自己比别人插的慢,争强好胜的性格发作,他便只顾速度,胡乱插起来,月慈告诉他,秧苗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隙,否则不能好好生长,人和人之间也同样需要互相尊重。
霍元甲学到的是,要慢下来,一味的徒胜,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后来李连杰也借霍元甲的口说出,比武前签生死状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陋习,要做到以武会友,而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两个人在擂台上互相厮杀。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还是那么的具有艺术性,这部电影的武术竞技画面很好看,大部分都是连贯长镜头,其实不比杀破狼差。
在最后的以一对四的擂台赛,霍元甲明知不公平也要上台比试,这里的比武,为的是激发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最后虽然中毒,但仍得比试到底。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那一拳,他选择不打下去。
就是这个选择,神格化了霍元甲,也就是李连杰想要表达的武术精神。
人们学武术,难道就是要在比武中以命相搏吗?
难道非要取他人性命,引发仇恨吗?
这就是李连杰对于武术精神的质问。
李连杰表示,这是他最后一部关于“武术”的电影,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他用这一部电影就足够讲完了,希望人们能够理解。
但很可惜,明白的人不少,但理解的人不多。
电影里浓重的哲学色彩说不要与人斗,要赢的是自己,自己的心如何摆正。
《头文字D》里面也是说要赢的是自己。
让我想起这几个月我参加县里的几次征文活动,可以说特别想获得一个奖项,因为可能政审的时候单位的人听说我写东西厉害获得过一些奖项,于是现在要写什么东西大部分都交给我,我并不喜欢写公文,都是通过ai写作弄出来的,他们都对我通过ai弄出来的东西满意,我也好奇他们没听过ai写作吗?
我想通过县里的两三个征文比赛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越想赢,就越会让失落笼罩自己,这是我深有体会的。
电影结尾的时候,说无法选择开始,但可以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
也让我感慨,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一个很美好的开始,但是可以通过认知,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自由。
锻炼身体固然重要,但是,锻炼自己的心,避免出现认知上的差错,也重要。
现在那么多跳楼或者其他的事情,如能再多冷静一下,内视一下自己的心,说不定不会有那么多人间的悲惨。
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
一群傻逼东西看个电影非要去在意他与历史吻不吻合,那么多的虚构历史的电视 甚至开头就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标语的电影 你们倒是去吠啊。
而且明明是动作片,你非要来死磕历史。
好比老子明明表演的铁头功,你非说老子的表演的表演没秀出金刚腿,其实是你们成功的秀出了一脑屎。
我只能说中国太多的人不配拥有好电影了,国之悲哀,名族之悲哀
无意中,在以前的日记本上看到了一篇高中时期写下日记。
内容如下:今天下午放了一下午假,闲着没事,就到网吧聊天和看电影。
《霍元甲》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他自小出生在武术世家,对武术充满好奇。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练武能强身健体、打败强劲对手和发扬霍家拳。
于是他很狂妄,只想着要成为“津门第一”。
他到处和别人比武,将他的狂妄、好胜心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连好家劲荪都与他断绝好友关系。
由于仇家的报复等种种矛盾,使他陷入茫然,变得不振作。
但他后来遇上了村姑,几年的生活让他渐渐平和了心态。
明白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向曾经被他打败致死的对手忏悔。
那时,正逢日本帝国侵华,他们企图用除战争以外的方法--武术,来震慑和征服中国人,使中国失去民族尊严和灵魂。
面对日本无耻的侵略野心,中国人民并未为之动摇。
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霍元甲。
当他看到日本人竟如此对待中国同胞时,他愤怒了。
他要打败敌人,不是为了天下第一,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他向好友农劲孙借了些钱,便踏上了光辉之路。
凭着这股救国的心态,他满怀斗志,打败了各种各样野心勃勃的对手。
以自己的实力向倭寇证明中华民族绝非沉睡的狮子,中国人绝不是东亚病夫。
可是,没有想到,在比武的背后,一些虫豸却另有一个恶毒的计划。
他们在霍元甲比武时,在茶中下了毒药。
致使他身中剧毒,无力战斗。
正当对手劝其保留生命时,他却喊出“自强不息”的口号,使在场的中国人精神振奋,为其加油。
他托着虚弱的身体仍坚持战斗,直到坚持到最后。
而这位日本武士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武士,他被霍元甲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还抓着霍的手高呼“霍—元—甲”三字。
霍元甲最后因剧毒攻心,送医院后经治疗毒发身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将随风而逝。
他的精神留存了下来并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编剧要以悲剧收场从而提示后人要为之奋斗、前进的缘故。
霍元甲的死是最伟大的,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真可说得上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敬佩他。
自古英雄似乎真的气短,从霍元甲到三十年前的李小龙,他们的命运都一样。
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听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片了,好可惜,今后将不能看到他精彩的演出了。
我喜欢霍元甲这个人物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是他演的。
他把人物表演得入木三分。
——写于20060310.PS:看来当时那部影片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要不然我不会写那篇日记。
虽然比较幼稚,但是我真心觉得当时写得不错。
前几天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本多了30分钟啊!
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下了一个导演剪辑版,想看看哪30分钟没看过。
看完之后觉得的确是比剧场版完整得多。
我说怎么演员表里面明明有杨紫琼的名字,但在电影里就是没看到她?
我说怎么到最后都没听到周董的主题曲《霍元甲》,原来那些都被剪掉了呀!
可恶!
被剪的还有:在慈姑村子里,因为一个小孩子偷了邻村一头牛,导致霍元甲和一个泰国人产生一番较量。
这更像是一部传记电影,看传记电影要细品,不像商业片,于仁泰花了大量时间去叙写一个年少轻狂、争强好胜的青年霍元甲形象,又花了大量笔墨展现霍元甲慢慢走出阴影走向成熟的过程,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引领国人。
这难道不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吗?
影片很多人不给高分无非是觉得前半部分把霍元甲拍的太狂妄,中间一些情节没有交代清楚等等。
这也是国内许多观众思维僵硬呆板的原因,你们只想看李连杰老师演黄飞鸿的一生正气,方世玉的可爱正直,一个一身本事的年轻人怎么就不能在年轻的时候放纵、轻狂过,你在中学时候成绩在班上拔尖你就没有嚣张过吗,重要的是要学会成长,人生不也正如此吗?
诚然,于仁泰导演能力不是极佳,个别片段设置稍显不流畅,但并不影响整体观影效果,但胜在李连杰老师表演到位,抓住了一个男孩质变成男人再到民族英雄的特征。
影片动作戏相当出彩,儿时记得看那场酒楼和秦爷对打戏,还有结尾的对打戏,久久不能释怀,行云流水、酣畅不绝,动作戏可以说是引领新世纪动作片的走向。
自强不息,每每听到这个词我都想想起儿时看的这部霍元甲,每每听到这个词总要留出泪水,我们不也像片中霍元甲一样吗,年幼时对父母的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往往事情临头了才知道父母早已告诫过我们。
将近而立之年,可能比那时更懂什么叫成长什么叫自强。
重新打分系列。
小时候看的是110分钟的公映版,也觉得挺好看的,后来看到豆瓣评分竟然这么低,还以为是自己童年滤镜的缘故。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能理解为什么公映版评分低了。
从导演剪辑版来看,这部作品相比过往的霍元甲影视改编人物形象更复杂。
李连杰驾驭文戏的能力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塑造出一个浑身戾气甚至略带反派气质的青年霍元甲,与传统的大侠形象大相径庭,看得出主创想要做一点颠覆的意图。
公映版中霍元甲的转变过程被剪得只剩几分钟,显得十分突兀。
导演剪辑版则把霍元甲在乡村和大自然的洗礼下走出阴影、重获新生的过程完整呈现,剧情合理太多了。
当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结尾安排得有些草率,给人感觉是“篇幅差不多了,赶紧安排一场戏升华一下主题收个尾吧”。
这就暴露了导演和编剧谋篇布局能力的不足,前面太拖沓导致没有足够篇幅来让角色回归大众印象中的霍元甲形象,也塞不下一个合理的结尾。
这一缺陷在时间更短的公映版中就显得更突兀了。
同时,对日本武者形象的塑造有些扭捏,又想塑造出一个有武德的武术家形象,又让人觉得只是做做样子,知道霍被下毒也不干预,而是非常实诚地把他打得半死然后举起他的手高呼“霍元甲”,最后骂了几句下毒的日本人。
动作设计方面,除了延续李连杰的飘逸潇洒风格之外,还根据人物性格在前期和后期设计了不同的动作风格。
前期是凶狠凌厉,后期是冷静克制。
另外,片中展现了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以及中国武术、拳击、泰拳、空手道等多种武术流派,堪称一次武术文化展演,是非常硬核的功夫片。
2006年1月25日零点,在成都东方世纪电影院看影片《霍元甲》,买票30元,找到座位3排2号坐下。
影片开始,屏幕出现字幕:1910年9月14日,上海。
霍元甲是我少年的偶像之一。
对我而言,《霍元甲》是一部简单的武术电影,不是泛意的武打片,很多年没有看这种武术电影了,其实我少年的时候曾一度迷恋武术,那时候我买了很多《武林》《搏击》之类的杂志和书籍,天天打沙袋,照着书上的练一些拳路和内功,每天5点钟起来跑到山上翻跟头……,所以我是一个有武术情结的人,所以这样一部宣扬武术精神的电影很容易感染我,在电影院里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少年。
作为电影本身,只是一部制作还算精良的平庸之作。
当然,李连杰的表演在这部片子里已经演到了他能演到的最好水平了。
影片情节和结构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60%的打斗+30%的抒怀。
袁和平的武打设计并没有惊人之现(这也是意料之内的),比起多年前他们合作的《精武英雄》略逊。
但这确实是多年来少见的纯宣扬武术精神的电影,几乎不掺杂任何其他元素。
如果你喜欢武术精神(这样的人估计已经很少了),那你一定要看看,最好去电影院,相信会让你振奋的。
否则,很可能你会感到乏味,就像坐在我后面的那对情侣。
电影里9处杰哥喋喋不休的“道理”: 1.武术最厉害的不是要打倒别人。
无论如何,仁义道德不可丧。
2.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怕你跟敬重你是两码事。
3.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真正要挑战自己的也是你自己。
4.收徒交友,也要看看他的人品、武品,不是大碗地喝酒。
5.人要经常洗洗身子,这样才能清爽地活在世上。
6.生活中要懂得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活得平安快乐。
7.人生在世,有谁能保证件件事公平?
8.仇恨只会生出更多的仇恨。
9.人无法去选择生命的消失,但一定要有勇气走最后一步。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5遍,每当夜深人静,每当生活迷惘惆怅,有机会我一定会看。
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平铺直叙,我并不认为拖沓,节奏缓慢。
电影终归是电影,然而现实的霍元甲并非少爷,一生成就是成立精舞体操会,成名战既是和奥比音的不战而胜。
这样的事是现实,但不是电影。
如今2017年4月7日凌晨4点再次观影,估计这篇影评也会被遗忘。
因为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太久太久。
我提以下几个很有味道的细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1.情节方面。
儿时:霍元甲通过儿时的经历奠定了后来成人之后的争强好胜性格。
确实如此,儿时父亲输了比赛,儿时自己感受了挫败,又终究通过努力换得了胜利,甚至是好胜不服输的赵健。
其实反观如今,多少人,还不具备这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单纯,只是为了好胜和成就,输了就努力再来,而如今的我们学会的更多是放弃,确实,路太多了,我们年轻的时候在这个社会上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方向,儿时还有喜欢和向往,可是终究经历了太多社会的沉淀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还喜欢什么,甚至多久以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
成年:小有名就,我们视为事业,因为倾注了心血。
大多数人在乎的也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那时候的霍元甲已然成为了英雄,可是英雄也有无奈和缺陷,漫威英雄也好,dc也罢,哪个英雄能顾及以及爱的人又能照顾好大众所望。
当然,霍元甲也不例外,于是才有了一幕一幕女儿老母等待家人的场面,这和大多数出去忙于应酬的人大相径庭,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对自己说,我们为的是这个家,为了挣钱,名望,这些美丽又动人的借口一次一次让我们的亲人失望,落寞。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要达到了最高的成就的时候,其实我们难以发现,我们只是在这一切之中执迷不悟,我们已经在渐渐失去,作为旁观者你看得清,可是如果事情放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呢,功成名就,只差一步之遥的吸引不是每个人都能克制,这比毒品诱人的多(类似的情节也是泰囧的情节)。
这也是霍元甲里面的一句台词,明知道有病,却不去根治。
每个人都是善于找借口的。
如果看过这个电影,你能像霍元甲一样,不再做过多的解释,以心待人,那你也算是学到了。
终究赢得了胜利,才发现一顿酒之后,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是浮云。
自己已然失去了最亲最真的东西。
此时,霍元甲经历了破产(电影也给出了伏笔),失亲(母亲和女儿被对手义子刺杀),失望(对于他那所谓义气的狐朋狗友做的那些事,欠的那些钱),失落(津门第一,过眼云烟,铸成大错,因为这场决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赢等于输)。
这四件事,让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了什么需要你们自己去想象和体会。
中年:尘归尘,土归土,当你一个人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漂泊也好,流浪也罢,随即也是产生了缘分。
他换来了好心人相助。
流落在的村庄之中,那里的人,单纯,淳朴,友善,景色更是美。
一个人换了环境,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阿黄一生都在耕地,从未偷懒,它去世之际,才会换来别人的思念,尊重,和泪水。
它一生都做了以及该做的,没有遗憾,所以它,走的很安详。
生活于世,就要遵循这个社会的规则。
在这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亲近自然,有所顿悟。
休息够了,也要继续上路不是吗?
回到天津,霍元甲弥补了自身的过错,也是给自己多年来的内心一个交代。
其实,人心里始终过不去的是自己。
就像霍元甲母亲所说,你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
打擂,这时候霍元甲学会了从小我中走出,站在了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他又重新赢回了好友的尊重。
用自己的能力为更多的人做事。
结局的四场比赛,因为电影给出了美化处理和情感代入处理,这让人们觉得很不现实,又觉得热血沸腾,电影毕竟是刺激你内心的,它不是用来叙事的。
只是结局的那种缥缈,包括霍元甲倒地时的微笑,带着满足与遗憾的眼神。
那么至此,导演用“霍元甲”一生的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一个人顿悟人生的历程,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
2.动作方面。
可圈可点,稳准狠。
些许缠绵便是重击,我其实向来讨厌花拳绣腿,这部电影拳拳到肉,还是比较符合我的口味,个别剪辑有点凌乱,不过经典的动作场景真不少。
甚至绝杀拳的伏笔给的真不错,也是贯穿电影以动作给出的自我救赎的寓意。
这里很多人没看懂最后给那个日本人一拳,那是绝杀拳,我个人的理解,并非是他中毒之后力量不足,否则他打不出那么快,快到对手并未挡住。
(力量要强,速度就要快,你可以找个垫子试试,别忘了F=mv/t)而是在最后关头,他收了力,这才是让对手最后呆滞到心服口服的原因。
3.配乐方面。
应景,经典。
主旋律音乐的磅礴大气,和大自然融合的相得益彰。
儿时的调皮活泼音乐,顿悟的音乐。
有一个细节音乐就是比赛的时候,铃铛声一响气氛就会顿时改变。
整体来说还是很棒,如同叶问里的主旋律音乐一样。
其余的也不想过多说什么,我很少写影评,因为我始终明白,懂得人一点就懂,不懂的人你跟他争执三天三夜也未必有个结果。
这这篇影评也是为了警醒自己,写给以后的自己。
人尝尝会迷茫,这是无法控制的,也是人性,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洗涤一下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怎么看怎么像少林寺
回归了,再怎么差也比在国外拍的那些片子好看,最少开始说故事了。。。
6/10。大量擂台比武场景诠释着暴力美学的舞蹈化,如英国大力士一记直冲拳打来,霍元甲右掌接拳,侧上步绕其背后再顺势左拳将其推出,还利用拳台围绳的弹性迅速移动;枪术比武时利用短枪的灵活应变性,缠、拦、拿和扎逼迫对手一气之下将长枪折断;击剑对决那段潇洒柔美,将剑穿进洋人护腕里一绞令其脱手;相比和秦爷的生死之战,霍元甲愤怒、狂暴,一记重拳打入前胸,力量穿透后背,自己毒发倒下前对日本武术友人收住了那一拳,铭记了武术的最终目的是点到即止、以德服人。导演剪辑版无非增加了一股说教味,特别是将女性客体化为理想对象的男性凝视过于强烈,月慈的瞎子形象隐喻她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被作为观看客体,赋予母性教育的功能,她把霍元甲唤为‘‘阿牛’’一般与世无争的侠士,为他急着插完的秧苗重新赋予生命,帮助英雄完成出世、入世的转变。
看了141分钟的未删节版本后,感觉比在电影院里第一次看的时候好多了……不明白广电总局是以什么标准来对一部表达导演内心思考的作品进行删减的。最近看了不少新电影的影评后,发觉自己看的基本都是不完整的版本,郁闷!弄个电影分级制度吧!别再这样折腾电影和观众了!有些影片儿童不宜的话,加强电影院的管理、家长也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孩看不就行了?!
这是一部武侠鸡汤片,告诫大家做人别太嚣张,以及勿忘国耻,小时候觉得过于严肃了,打戏也一般,直到后来看了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苏乞儿》,才明白本片拍得多好,起码看完会点燃一腔热血,不会武功却感觉自己很屌,加上周杰伦那首彩铃神主题曲,这才是爷们该看的东西!
李连杰的毛孔真的好粗!!!
真的是不喜欢武打...
Jet Li号称收山前拍的最后一部武打片,说教色彩过浓,话说后来他又接着拍片儿了,比如投名状,这俩一个比一个难看
说教电影,李连杰最失败的作品,虽然我知道他和baby刚刚从海难中逃生,也不至于见人就要唠叨半天吧
除了剧本和演员演技,其他都不错。李连杰前半部分的演技实在糟糕,也许他只适合演一种角色。最精彩的还是比武场面。
要看导演剪辑版的,141分钟里完整的显露了霍元甲从争强好胜到习武修心的过程。公映版三星,导演剪辑版可以到三星半。孙俪在剧中的作用很生硬,这种落难之中萌发的感恩与爱慕之情纯属多余,还不如一个长者给与的启发更合适。打斗场面精彩,干净利落亦不浮夸。对中国功夫理解很恰如品茶:茶有千种,本无分好劣,在乎高低的是人。功夫本是自我修身养性的技能,不是比谁强孰弱的工具。「自强」而「无争」,这是一种禅的境界。
无论是编剧还是立意都很难让人满意。电影挂名霍元甲,却把霍元甲的生平改的乱七八糟。武打上也是脱不开擂台,说到底还是张三丰那一套宗师模式。霍师傅中毒这段简直是强行卖惨,反而显得日本浪人多有武术素养。
看了导演剪辑版,只能说又长又无聊,节奏不好显得松散,霍元甲流落乡下那部分,讲得十分仔细,然而对后续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影响,有些割裂。两星半吧,为了周董的片尾曲勉强三星。
霍元甲,字俊卿。你一聲元甲,開始強勢惡搞。
141 分钟(香港导演剪辑版) 电影的对白实在是。。
霍元甲还有这种黑历史!李连杰真的很显老;但声音又很显嫩;太主旋律了多么中国特色的尚武与励志;倪星那么好身手就那么点儿戏份吗难道就因为人家国语差?小演员各种烂;孙俪的角色很做作但是挺萌;农劲荪同学真伟大奉献了一生;非常烂又非常好猜的一个片子;人老了身手感觉也跟着老了;反正很二。
满心期待去看了一遍导演剪辑版,除了人物刻画丰满点,剧情流畅点,根本就没看到之前期待的CULT味。
85/100 光芒四射的导演剪辑版,李连杰以武入哲的代表作,于仁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霍元甲,从青年的傲气到中年的心平气和,开始悟道,过程转变很精彩,袁和平的动作更是锦上添花,几场动作戏精彩至极。
还好吧,打斗场面难逃之前的辉煌
民族精神 哦 你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