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欧洲电影是不是大多如此,一直让人觉得沉闷,叙事缓慢,但又觉得放弃可惜,于是坚持着看下去,觉得:还行,有艺术气质,跟美国大片不一样。
又是一个典型的欧洲电影。
当跟你很亲近的人有一天突然改变了对你的态度,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人生,而这一切他根本就不告知你,或者说根本无视你的存在,你应该怎么对待。
当然是应该搞清原因,找到他了。
但电影《我很好,别担心》的女主人公却采用了绝食的态度,可见这件事对她打击多大,她的性格是多么脆弱。
剧情就这么沿着抑郁发展了好长时间,我看电影时也联想到了许多有关抑郁的问题。
抑郁有家族遗传的原因,也受生活经历影响。
做事很专注、很投入是优长,但遇到问题情绪起伏大,常常持一种偏激的态度,容易动感情、走极端,有其危险的一面。
看电影时除了考虑做为女主人公自己,应该怎么克服这种抑郁性格,还对她爸爸怀有成见。
孩子大了,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生活和工作,不要逼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包括不想再学习了。
如果为了家,为了孩子而选择了这种“小人生”,放弃了自己的许多东西,那也要无怨无悔才对。
做父母的,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包容和原谅,跟孩子都要计较,那就不好了。
人最美的品质应该是宽厚,应该是善解人意。
还有那个医院,一些传统的理念、方式方法,在强调人性的今天,已经不顶用了。
电影一大半过去了,结果是峰回路转,主题不是关于抑郁的,是父女情深,父母对儿女那满腔的爱。
此时此刻,哥哥情况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爸爸救了还活着的女儿,帮女儿度过了那段危机。
爸爸也怀有一颗自由驰骋之心,现在家境好了,孩子大了,他落得一个“小人生”,苦瓜脸,小领带,小地铁。
拥有家庭和孩子这些成果,种种经历过后他自己再也无法飞起来了,但这样并不是说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就没有遗憾了。
除了自己人生的缺憾,还有就是以前太忙,还没来不及听听儿子的歌,在孩子成长过程对孩子感到重要的东西、做得好的事情,多给予一些赞美。
总之,两句话,用抑郁与迷失来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不幸,从艺术效果上看很美,但远不如积极的态度那么实用。
对于关爱你的人,就是要经常道一声,“我很好,别担心”。
甚至当你状态不好时,也要道一声,“我会好起来的”。
看完《无耻混蛋》,知道Mélanie Laurent,很不错的演员,很漂亮,于是准备把她的电影都看下。
本来我不是很喜欢法国文艺片,感觉有些拖沓和平淡,但这个部电影改编了我的看法,没有美国电影的大场面,大明星,但每一处场景都源于生活,虽然平凡,但不平庸。
片子很感人,也很悲伤,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父母很伟大,隐藏悲伤,自己在背后默默的哭泣,伟大的亲情感动每一个人。
我会好起来,走出悲伤,走出阴霾,勇敢地向前。
我会好起来,坚强的生活,在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会好起来,我会好好的活下去,不要挂念我。
父母老了,他们很孤单,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他们,珍惜每一天。
我喜欢lili,清秀而美丽的法国女孩。
第一次看到Thomas,就觉得应该会和lili发生些什么吧,虽然那时他是lea的男友。
直到在医院里,他帮她去撬柜子拿手机,在楼梯上抱起虚弱的她,直到在新年舞会上看到他看她的眼神,直到他一直去她工作的超市买各种小东西......这种感觉更加确定。
一开始觉得很纳闷,法国人怎么这样,儿子不见了,都不着急呢。
渐渐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有原因,一切都有解释。
Thomas,“是我的错,不是她的错。
”“有段时间,一切都很艰难。
”“我总想着一个人,挥之不去。
”最喜欢的是,那天在lili家门外的对白,一直是Thomas一个人在说,呵呵,他是个温暖的男人。
别担心,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最终的最终,原来是父亲在最后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在电影的最后,配合着U-Turn Lili这首忧伤的歌曲,影片结束.但那位爸爸为了儿女所做的一切让我感动至深.我没有哥哥姐姐,影片中所讲述兄妹之间的亲情我体会不到那么深刻.可当我最终明白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父亲在去承受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我始终在辜负他对我的期望,一次次打破他对我的梦想,直至大学三年来对他的冷淡.自我的逃避.我知道这是一种很无情的伤害,可他依然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扶起我的肩膀.我驾校考试第二次通过时,他那几天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屈指可数的最终完成了他对我的期望.在深圳时那难过的一晚后,我第二天猛然发现他一晚过后苍老许多.因为我在一场家庭的对质中突然明白过来这么多年来他肩上所背负的东西是那么承重.十月份我毕业的时候,那晚他醉酒后的电话.失望与无奈,直到今天,我可能又一次打破了他这三年来的蓝图.
观众不需要太聪明,猜不到剧情才能体会那份难得的情感。
#我会好起来#也可以取名《Lily》,美妙的插曲美丽的莉莉,情感路线自始至终,很多人说开头就猜到了剧情,而我没有,我觉得很“幸运”。
关系极好的兄妹,因为哥哥离家出走,莉莉质疑父亲,因此抑郁直到绝食,还进了精神病院,最终因为接到哥哥的来信才活了过来,在一天天的日子里,莉莉发现了原来所有的信都来自父亲所写,最终发现了原来哥哥早已离去。
男友的表演非常到位,感情真挚,最后四人走出家门去餐厅吃饭,让人在悲伤痛苦之余感到一丝勇气和美好,生活还在继续,情感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是上影视欣赏课上外教让看的电影。
从法国带来的碟子,所以没有中文字幕。
故事有些俗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不习惯看这种煽情或者表现崇高壮美的片子。
从LILI收到第一张明信片的时候,已经猜到情节。
片子中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觉得有些贴合中国观众的深沉和隐忍,和李安拍的喜宴最后的感觉有些相似。
不过还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喜欢女主角。
里面为她写的那首歌。
听了几天的单曲循环。
背和她一样的大包。
在路上。
开始并没有以为他是男主角,我指的是托马斯。
后来却觉得这样很好。
当他说je me suis mis qqn dans la těte。
呵呵,当一个人看到自己那样糟糕的状况还只是喜欢你陪伴你能够理解。
不错啊。
由女主的哥哥引出两代人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这些矛盾有观念上的,有生活上的,正如在影评中看到的,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导致的观念代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存在问题,然而,不论这种矛盾有多深,总会有解决或者缓冲的方法,正因此,随着剧情的发展,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父母的良苦用心也被女儿发现,虽改变不了哥哥离世的现实,却也能看做是对弥合两代人之间关系所做的努力;至于莉莉的结局,我们可以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想,或许这正是导演未给出结局的考虑...
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 [Ban8.8Nicola Piovani Aaron / 2006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这恐怕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最无言以答的问题。
以前,我以为只有东方的家长会为孩子殚精竭虑劳心劳力而在所不辞,西方的家长更注重子女的独立,西方的个人主义也会导致西方的家长不及东方的家长更有“儿女心”。
显然,我错了。
在看了“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我很好,别担心)之后。
第一次注意到这部凯撒奖电影是因为它的海报。
海报上的女孩子让我想起从前我很喜欢的电视里的一个东方女孩子,瘦弱,敏感而倔强坚强。
找这片子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发现女主角比我想象中要漂亮许多,而且她气质太好,好的不像一个十九岁的青春期女孩子,然后才发现原来《巴黎》里那个美丽绝伦的女学生也是她演的。
但也因为她漂亮,气质太好,以她为主的整个电影也充满了气质。
故事很老套,看了个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到结局,但是法国人真的是很细腻,用细腻的笔触把并不新鲜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时候,就格外绵长而感动。
双胞胎兄弟突然离家出走,不见踪影也没有消息,lily茶饭不思,并绝食而住院,为了挽救女儿,父亲模仿儿子的笔迹从法国的各个城市给女儿寄明信片,就这样寄了一年。
“得知兄弟踪迹”的lily开始吃东西,开始一点点恢复元气。
其实一开始我就猜到这些信肯定是lily的父亲或者母亲写的,但是当每每lily读到兄弟充满对父亲的憎恶的信的内容时,我又不相信这会是父母写的。
我还不知道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可以到什么样的一种程度的细腻。
最后,lily的男友Tomas在墓地发现了真相,lily自己也在车库发现了loic的吉他,Tomas出于对lily的爱选择和她的父母一起隐瞒,而lily也是为了父母绝口不提自己已经得知真相。
一家四口走出了充满了窒息和苦闷的家,抛开了令人痛苦的回忆。
整个电影的气氛略有些沉重和灰色,但是因为这一切的沉重和灰暗都是以爱之名,所以所有的扭曲和痛苦都变得那么珍贵。
lily的失常和生活失序是出于对双胞胎兄弟的爱,我没有兄弟姐妹,无法体会这种手足之情的深度,更何况双胞胎之间又比普通兄弟姐妹多了份默契而累积了对彼此更深的爱。
lily反复对父母喊着,他肯定死了,不然他不会不给我打电话的。
双胞胎中失去了一个,就像是失去了一半的自己,也许这成长的二十年里,他们都是彼此依赖而过活的。
身体和灵魂的一半失去后,生存变得那么的不堪入目,所以lily选择了绝食。
这的确不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但当是时,生命轨道完全错乱的lily已经万念俱灰而放任理智沦陷了。
父母的联手谎言是出于对女儿的爱。
失去了儿子本来已经是巨大的痛苦,但父母也知道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千方百计的要瞒住女儿,父亲更是为了女儿的生命和身体而辗转法国的各个城市各个集镇,模仿儿子的笔迹寄那一封封骂自己的明信片。
他怕lily会识破谎言,更是在对自己的咒骂里反省着儿子在世时自己所有的亏欠,“从来没有听过他唱歌”。
一个勤勤恳恳工作二十五年,买房买车,养活一家四口,满足全家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父亲,他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但他仍觉对儿子亏欠,可是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弥补这些亏欠。
一封封的明信片里,那些口干舌燥的谩骂像是一个父亲寂寞的忏悔。
失去了儿子,已经不能再失去女儿了。
于是,在丧子之痛还没有时间来平复的时候,他们就必须集中精神去面对日渐陷入崩溃的女儿。
并在女儿逐渐恢复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不让她发现任何的破绽,所以父亲和女儿骑单车后,父亲坚持要把车放进车库,不能让lily看到儿子已然离世的证据。
儿子意外丧生,女儿对父母的袖手旁观无比愤怒,思念兄弟绝食放弃生命,这几乎是一对父母所能经历的最大不幸。
但除了母亲隐忍的伤感表情和父亲的故作强硬外,导演并没有表现他们有多么痛苦昭著,我原不理解一对父母怎么可以面对突然出走的儿子如此的冷静而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这在东方家长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中国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孩子,而自己的整个生活恐怕就要瘫痪了。
但是与大部分中国家长不同的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所以当一个不在后,他们不能痛苦不能哭泣,为了另外一个的幸福,他们必须过的正常。
他们只是在孤独的晚上坐在窒息的房间里看着电视,两个人始终表情严峻,一言不发。
沉默是最难抵抗的冲突。
所有的苦痛和折磨都在属于父母冗长的沉默里一一凸显。
东方的家长在面对家庭变故和痛苦的时候也是如此,静静地,把所有的悲伤都留给自己。
lily日渐恢复健康,她好友的男友Tomas爱上了她,他去医院看她,送她书和生日礼物,陪她喝酒,送她回家,为她找房子,带她去新年party,和女友分手。
但是lily拒绝接受这份感情。
假期里,她寂寞的坐在上一封Loic寄来明信片的海边,耳边听着loic为她录的CD。
而他在海边找到了她。
后来的后来就和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只是这里的爱情更加沉默。
lily发现父亲代写明信片的事实后倒在Tomas肩头,带着些许的恨加感激哭泣,他只是安抚她,但却并不多问什么。
当lily渐渐承认loic已经离开自己生命的事实后,是Tomas给她继续的力量和勇气。
父亲让这样的过程缓慢而无痛,男人让她继续自己年轻而滚烫的生命。
都是出于爱的名义。
甚至,Tomas发现真相后觉得荒唐但仍保守秘密,是爱告诉他这么做。
而沉浸在痛苦和爱的双重包围下的lily对父母也怀着深深的爱和感激。
感动的是,lily告诉母亲她已经知道父亲代写明信片后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将一年多来的痛苦、怨怼和不理解都释怀。
lily发现loic去世的真相后,选择沉默,三个人苦心维持着各自都心知肚明的谎言,为了对彼此的爱。
他们的爱是那么的静默,却比一切话语和言论都更有力量,让观者无法自制的也陷入长长的沉默。
最后,一家人离开了充满不幸回忆的家而向往着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生,二十年的家里什么也带不走,除了爱。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很多时候,沉默就能代表我的心。
越来越发现喜欢这些明显的小制作了,安静淡淡的调子,平铺直叙的情节,临了的一些小感悟。
这个片子当然不会是例外。
简单的情节,三四个人物的故事。
它是一个骗局,从被揭开之前没有任何痕迹。
这也算是个悲剧,悲剧的主人公却从没有出现过,也许导演就是不要任何的悲痛的气氛,而也的确没有过分的悲痛。
甚至在lili 得了厌食症被关进看起来没有人性的精神病院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看到那些惨不忍睹。
也许这就是喜欢它的原因,实际上很照顾着剧里剧外人的感受。
Lili 从抱怨,然后愤怒,然后报复,然后恢复,然后依旧对生活没有任何生气,然后突然之间希望改变,然后得到改变,然后发现秘密,然后一起欺骗,最后各自怀着秘密好起来。
这不是个完美的故事,故事里面的人不坚强也不坦诚。
但是我仍旧认为它可爱,那个在整个前半部分扮演这对生活守旧没激情,和年轻人有着极深的代沟的父亲,却是那个寄信人,要知道那些信救了 lili 的命,而每封信里父亲都会把自己骂的如此不堪;在 Thmoas 决定去见lili 的父母时却意外的见到了loric, loric 的墓碑;在 lili 准备公开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她发现了一直被父母提及的被loric 带走的木吉他却藏在父亲的车里;lili 和 thmoas ,爸爸和妈妈走在路上,现在他们是互相拥有彼此的。
这是个调调很低的片子,loric 虽然一直为出现过,但是他为lili 所做的歌曲却一直在响起,那些轻柔的调子到最后的时候突然高亢坚韧起来,是的,我会好起来,我们都会好起来。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喜宴》,当然调调是不同的,却都是互相爱着的结局。
故事太俗了,简直就是读者文摘里的专栏文章,但是一个能在中途就猜出走向的题材并不能决定影片的成败,反败为胜的是它的表达方式,压抑且含蓄,波澜不惊又荡气回肠,同时浪漫伤感得回味无穷。
被片中的父愛所感動
欧洲片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直在吃饭聊天说话。然后也总旅游,去森林去草地再去海边。还要把各个时期的对象都带回家参加家庭派对,之后再在院子里跳舞。而且他们从始至终不管做了什么事情表情都很淡,可能那也是一种优雅和矜贵吧,没有那种歇斯底里感。但其实我也在想是不是这样才正常健康。
缓慢却流畅,深沉却不闷,我多久没有看过这样的法国电影了
生命中的苦难貌似只能靠爱来克化。。。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命里太多不確定 有時需要自救。
在AF看的温情脉脉的疗愈片
居然露点了。。
请靠着亲人的,无论有多少分歧,只要知道互相深爱着就好了。
亲情题材很容易感动人,善意的谎言本来就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种亲情的背后是一份让人难以想象的爱。这部电影和我最近感兴趣的一个题材很像,对于构建死亡悬念,我还是倾向于角色自身的内心挣扎和戏剧冲突。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的很淡然,当然这算是法国文艺片的传统,但效果很棒。★★★★
法国式的经典…一如这张海报。
剧本情节有缺陷,但各个角色的气质都太令人难忘了。
绝食真的会爆瘦呢~
83年,06年,正是青春美好时
很法国的节奏和叙事结构
温情款款的父爱&梅拉尼的裸戏
有点作,不喜。
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挣扎,走出悲伤,向前看
故事简单,但是调调很好,没有看不下去。主题曲Lili的确十分出彩
我喜欢这样淡淡的爱 确实深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