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导霍霍了东方快车谋杀案、魔改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后,这部竟然觉得还行。
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一本人果断调低了对这部电影的心理预期(否则9月上映,也不会拖到国庆节再特意掏钱去看);二这是阿婆所有的小说中相对/或绝对冷门的著作(甚至没有之一,我是第一次听见(原谅我的无知)),所以当我们不了解故事脉络时,自然也不会了解肯导这次究竟有没有魔改了,至少还是能相对平静的欣赏这部电影,而不至于跳起来怒骂“小说根本不是这样的,居然tm改成这样?!
”;三是这部里肯导自恋式的自我加戏也算相对克制了,至少我不会再想知道波罗为何要留胡子了,《尼罗河惨案》的开头简直灾难,5分钟都没进整体,我都以为自己看错了电影。
但即便如此,影片的硬伤依然很大,比如在没有任何铺垫和直接线索的情况下,波罗如何就锁定了凶手?
又比如早熟男孩如何知道命案存在蹊跷?
我不相信阿婆小说没写好,只是怀疑编剧功力仍有提升空间。
最后,吐槽一下片方的宣传,有想蹭杨紫琼热度的嫌疑,看宣发海报和预告片,给人一种肯导vs杨紫琼的双主角错觉。
结果,杨紫琼咋学起了沈腾(含“腾”量)来了,整起了“含杨量”,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挂了,但通灵时那神神鬼鬼的氛围感,还是诠释得很棒的!
1.小男孩读的爱伦坡小说。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和哥特风小说的鼻祖,《金甲虫》、《莫格街杀人案》、《黑猫》等等开辟了一系列类型侦探和恐怖小说的先河,《威廉威尔逊》和《椭圆形画像》是王尔德《道连格雷画像》的创意起点。
他的小说至今仍是许多导演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有豆友说“天下梗一石,爱伦坡独占八斗”。
2.M可以是前未婚夫马克西姆的首拼,可以是管家教名玛利亚的首拼,也可以是mother,mom的首拼。
3.肯尼斯碧蓝色的眼睛和威尼斯的海水一样美丽。
看得比较晚,之前便听有朋友说《威尼斯惊魂夜》拍了半部阿加莎的《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以及半部《招魂》,看完终于明白是几个意思了。
唯独不同意的一点,是比例,估计是之前被喷“过分照搬原著根本不懂改编”伤到了心,这次倒是大刀阔斧,改编力度大到其实是不是波洛都无所谓了,全片基本都是《招魂》。
其中的恐怖元素说不上多高级,多处依赖Jump scare,一开始我以为也就是暗示性的惊吓场景,什么门嘭的一声被风吹开,靠声音制造恐怖…到后来才发现肯尼斯·布拉纳恐怖片瘾是真的大,直接给我怨灵现身了,厕所里波洛突然发现鬼在身后的时候温子仁都要笑出声了。
最后就连真凶的死亡也是非常直给。
(不过在大陆电影院看还是有点儿罕见的)而且他这个拍法深得国产恐怖片的精髓,作为英国人,规避审查的姿势却娴熟的有些不对劲,前面尽情造,就按照招魂拍,到最后再告诉你其实都是假的,都是毒素令人产生幻觉啦,什么逻辑不逻辑的大家也就不要在乎啦,千万别问我万一医生假死骗凶手进来然后反杀怎么办之类的找茬儿问题(?
)争议最大的,恰恰就是我希望导演另起炉灶别拍恐怖片的原因,《威尼斯惊魂夜》的核心早就不是案件本身了,而是消沉的波洛如何再次打起精神,在大半生看尽人心险恶后治愈自己的存在主义危机,方法是,抛弃掉坚定的唯物主义,拥抱信仰,变成隐性神棍。
(且不说在这个过程中波洛的智商还被一个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威尼斯柯南”给碾压了,直接变成了“比利时毛利小五郎”了)“威尼斯柯南”更是重量级,早早看出真相,智商碾压波洛,并有把握、魄力与执行力去敲诈凶手,内核极其稳定,心智超级成熟,敲诈数额之大几乎让曾经的明星倾家荡产,最后居然放任凶手弄死自己的父亲。
(所以你是不是故意的,你才是幕后大BOSS对不对!!!
)
跟着恐怖片学广角摄影《威尼斯惊魂夜》影评_哔哩哔哩_bilibili好的,现在我们来聊聊《威尼斯惊魂夜》这部电影,真的好冷,北京现在正处于化雪时期,我拿着手机录视频,手还没被冻僵。
这部电影,昨晚已经在多个流媒体平台上线了,我通过家里的投影仪观看了它。
之所以想录个影评,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你在流媒体平台上有会员,那更是不能错过,因为几乎不需要额外花费。
而且,这部电影披着恐怖片的外衣,要知道在国内电影院,能看到的正经恐怖片其实并不多,无论是视觉层面的惊悚还是现实题材的恐怖,都相当稀缺。
说到视觉层面的恐怖片,像《京城81号》这样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见,陈小春主演的《孤岛惊魂》算是其中之一。
而现实层面的恐怖片,如《烈日灼心》、《白日焰火》这类,它们不仅画面震撼,心理层面的恐怖也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国内影院同样难得一见。
《河边的错误》我还没来得及看,等看完再分享吧。
不过,《威尼斯惊魂夜》作为一部能在国内上映的恐怖电影,同时兼具商业和娱乐属性,确实值得一看。
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无聊时独自观赏,都是不错的选择。
1. 解锁手机广角摄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尤其是它的摄影技术,正是我现在想要详细聊聊的。
我会尽量不剧透太多,但整部电影几乎全程发生在室内,一个封闭的空间里。
我和妻子一起看的时候,她感觉这和《明星大侦探》的氛围很像,都是组队、盘问、描述情况,然后推进剧情,最终找出凶手。
其实,这种类型的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往往有难度,因为很多恐怖片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压抑、阴暗甚至惊悚的视觉效果,配合突如其来的惊吓声效。
但《威尼斯惊魂夜》不同,它更贴近大众,特别是在视觉和商业层面,巧妙地运用了广角镜头,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
谈及广角镜头,是因为在与朋友探讨如何提升摄影内容时,大家常炫耀手机品牌如徕卡及其“德味”等特性。
但我认为,尽管手机在模拟单反或专业相机的虚化效果上仍有难度,这并不构成手机摄影的劣势。
手机摄影的特点是虚化较少,但这反而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构图与背景关系。
比如,我现在的画面中,微软的标志清晰可见,但若我调整相机角度,运用一点透视法,即使没有虚化,也能拍出经典且美观的照片。
这要求我们在拍摄时不能随意摆拍,而需精心构图与思考。
无论是明媚的天空,还是压抑的大楼,或是雪景的高角度拍摄,背景不虚化的广角镜头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简化来说,手机镜头的广角特性使其与众不同。
以往广角摄影在摄影领域中可能只是小众门类,但随着手机普及,广角摄影的探讨热潮必将兴起。
人们将更加关注如何利用手机拍出好照片,这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探索。
而《威尼斯惊魂夜》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样板。
你可以尝试模仿电影中的镜头,发现手机广角镜头同样能创造出惊人的效果。
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对摄影艺术的深入探索。
在观看《威尼斯惊魂夜》时,我问妻子是否感受到广角镜头让威尼斯水上古堡的空间显得更加压抑,她表示赞同。
这部影片确实广泛运用了广角镜头,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氛围。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本视觉教科书,让我们学习广角镜头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拍摄时,避免将人物置于画面边缘,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和高度,可以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电影中的广角镜头应用,让我们能够用手机模拟并思考其应用场景和效果。
无论是拍摄旅游场景,还是尝试中心透视构图,亦或是观察透视和变形,如战地医生与其儿子的出场场景,都能深刻体会到广角镜头的魅力。
通过这些细微的感触,我们可以从《威尼斯惊魂夜》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
2. 广角镜头下的监控视角接下来,我想谈谈现代传媒形式对电影的反向影响。
不得不提的是摄影师吕松野,他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气质,与其他电影截然不同。
观看吕松野的电影,你会发现他大量使用未虚化的镜头,且人物在画面中的占比很小。
这种构图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尤为震撼,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和尺寸下,才能真正感受到其效果。
如果仅仅在手机或小型屏幕上观看,很难捕捉到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在电影院欣赏吕松野的作品,亲自感受那份独特的视觉盛宴。
我当时突然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王家卫邀请吕松野担任摄影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王家卫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层次感著称,尤其是前景、后景与中景之间的精妙布局。
举个例子,在《一代宗师》中,他常利用树木等自然元素作为遮挡,通过前后晃动镜头,营造出强烈的景深效果,让观众仿佛在窥探梁朝伟与章子怡饰演角色间细腻的情感世界。
这种手法在王家卫的多部作品中屡见不鲜。
而吕松野,则以广角镜头见长,他的镜头语言或许能赋予手机拍摄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手机广角独有的取景技巧和美学价值。
《威尼斯惊魂夜》与其前作或其他商业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未过多采用背景虚化的“糖水照片”风格,而是巧妙运用广角镜头。
这种镜头在特定情境下,不仅强化了人物心理状态,还通过其独特的透视效果,营造出一种监控摄像头般的超广视角,使得前后空间及人物变形得到极致展现,小空间内的紧张氛围呼之欲出。
观影过程中,我深感震撼,与妻子一同吐槽的频率也大大降低,因为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谈及《罗曼蒂克消亡史》及其导演程耳的最新作品《无名》,我对后者的一点遗憾在于,它似乎减少了前者中那些标志性的俯拍一点透视镜头。
尽管《无名》中仍有一两处类似场景,如王一博在卫生间及黑暗小巷的动作戏,但相较于《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俯瞰平移、广角透视等镜头的频繁使用,其冲击力略显不足。
我认为,现代电影应大胆尝试这些镜头语言,因为它们更加贴近我们日常使用手机拍摄的习惯,能够带给观众更加亲切而独特的观影体验。
这些视觉元素可能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视觉逻辑,有时会让观众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但我认为,这种接受过程是正常的。
在商业电影中,我们常看到那些被反复使用的经典镜头,以及对其品牌、价格和技术的过分强调。
然而,真正重要的是镜头本身所能传达的故事和情感。
每一个手机都能捕捉到的广角镜头,其细微的透视变化、位置的调整以及天空的不同视角,都能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和启示。
这些才是电影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的地方。
3. 悬疑变柯南式附庸在推荐《威尼斯惊魂夜》这部电影的尾声,我想快速补充几点个人感受。
首先,相较于第一部,我个人认为这一部的吸引力稍显不足。
第一部凭借约翰尼·德普等大咖的加盟,无疑提升了整体阵容的咖位。
而本作则相对低调,尽管杨紫琼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但她在片中的戏份并不突出。
对于未看过影片或杨紫琼的粉丝而言,或许需要调整期待值,避免被国内的营销海报误导。
在北京地铁等公共场所,我曾见到该片以杨紫琼为主打的海报,甚至与奥斯卡影后等标签相连。
这或许反映了国内对好莱坞电影传播的一些限制或理解偏差,但并不足以解释电影票房未达预期的原因。
此外,我还想指出,这部电影并非纯粹的恐怖片,其中的恐怖元素并非主要内容。
最后,我们来谈谈对这部影片的一些归因分析。
简言之,许多观众在短评中质疑,影片是否已将阿加莎的经典侦探悬疑降格为柯南式的附庸——即故事完全服务于主角的行动,而非通过故事的推进来塑造侦探角色。
这种质疑指出了悬疑感与逻辑感之间的矛盾:为了保持悬疑,牺牲了逻辑连贯性。
有趣的是,当有人询问为何杨紫琼饰演的巫婆能模仿死去女儿的声音时,一条高赞评论却以轻松的态度回应,暗示观众不必过于较真,因为这部电影或许更侧重于风景展示与对阿加莎原著的创意改编,而非原著的逻辑严密性。
引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改编或是乱编”,或许能概括部分观众的感受。
对于侦探迷或悬疑文学爱好者而言,这部电影可能会令人失望,因为它更注重营造紧凑的剧情体验,而非严谨的逻辑推理。
4. ‘正确性’迷宫接着谈谈剧情点的设置,其中一些似乎与主线故事脱节,包括神探角色的内心转变。
他从一个厌倦探案的人,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突然重拾热情,这种转变在结尾处得到展现——他在阳台上开始接受新案件,门外排着等待他解决的案件队伍。
然而,这种转变与他之前的战争创伤经历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紧密,令人费解。
我妻子戏称这部电影为“反战电影”,虽然从神探的创伤来源来看,这一解读勉强成立,但影片本身对反战主题的探讨并不深入。
这更像是一个为了填补角色内心转变空缺而提出的标签,而非影片真正的核心主题。
最后,第四点吐槽是关于影片的“正确性”问题。
在之前的《蜘蛛侠:纵横宇宙》影评中,我并未遭遇如此高调的“关注”,但这次却意外地受到了来自影片团队或其支持者的密集批评,甚至波及到我的个人生活,这让我感到既惊讶又无奈。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太过正确”,仿佛是在刻意追求某种政治或社会上的正确性。
影片中不仅安排了移民角色,还特别关注了那些无法落户的移民问题,同时选角上也力求多元化,包括那位西班牙裔的女仆演员,以及备受瞩目的杨紫琼。
然而,这种“正确性”的追求似乎有些过头,以至于在色彩斑斓的演员阵容中,似乎还缺少了一个关键肤色的代表,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
更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影片中的一些设定和情节发展似乎与这种“正确性”的追求并无直接关联。
比如杨紫琼饰演的巫婆带着两个仆人的设定,这两个角色在剧情中似乎并无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和消失对故事的发展并无实质性影响。
而影片最后,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诈骗行为,竟然还巧妙地帮助了这两个移民角色解决了落户问题,这样的情节安排让我忍俊不禁,同时也对编剧的“正确性”追求产生了质疑。
我不禁想,如果阿加莎在世,看到这样的改编,是否也会发出“改编不是乱编”的感慨呢?
总之,这部电影在追求“正确性”的道路上似乎走得太远,以至于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正的逻辑和意图。
5. 我的视频遭误解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尽管这个视频录制了24分钟之久,但我的初衷并非为了追求热门或流量。
我一直以谨慎和认真的态度对待视频制作,从相机调整、焦距设置到声音录制,都力求完美。
然而,我的出发点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观众交流。
以《蜘蛛侠:纵横宇宙》为例,我因为对影片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没想到这竟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甚至有人误以为我是专门为了喷这部影片而制作视频的。
实际上,我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也没有任何团体在背后指使我。
面对这些负面评论,我最初感到有些意外和困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不过是网络世界中的一种常态。
我并不是为了与人争执或挑衅而制作视频的,而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和讨论对电影的看法。
至于视频的播放量,我从未将其作为追求的目标。
即使偶尔因为B站的推荐机制而获得一些额外的曝光,我也始终保持着平常心。
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那些愿意倾听并理解我观点的人,与他们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所以,请大家不要过于紧张或担心我会因为负面评论而改变初衷。
我会继续以真诚和热情的态度,分享我对电影的热爱和见解。
实际上,我制作了许多视频并未公开,它们更像是我在散步时的私人日记,记录着我的思考与感受。
其中一些,我原本打算以书信的形式发送给朋友,但最终我选择将它们上传到B站,这个平台成为了我分享内心世界的窗口,也让朋友们得以一窥我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的评论或分享无意间引起了大家的担忧或恐慌,那真的是多虑了。
我不过是一个小众领域的观众,喜好独特,我的分享并非为了吸引眼球或制造话题,而是纯粹的个人兴趣使然。
关于电影评价,大家可以查看我的豆瓣账号,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是最差劲的电影,我也能从中找到亮点,给予四星或五星的评价。
说到这,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豆瓣评分习惯。
我的账号里几乎找不到三星以下的电影评价,除非是那种让我感觉被严重欺骗的作品,比如《一秒钟》。
这部电影的宣传营销让我感觉被误导,团队的表现与电影的情怀营销完全不符,让我感到非常失望。
《坚如磐石》虽然稍好一些,但观影后我依然有强烈的被欺骗感。
相比之下,《满江红》在观感上又略胜一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计划将我看过的电影,每部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进行闲聊式的分享,并配上字幕发布到平台上。
对于那些我特别重视的电影,我会提前准备稿件并仔细梳理内容,但大部分情况下,大家看到的将是我即兴的随拍分享。
至于那些我郑重其事想要写的内容,可能会相对较少,但每一次分享都将是我真诚的心声。
人生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就贡献给了威尼斯惊魂夜。
主要是替阿婆觉得不值,好好的小说被糟蹋了。
就是阿婆的脑残粉,也不会夸这个电影。
我要不是被气的不行,也不会来写这么长的影评。
电影基本没什么解谜,主要靠突然闪现的惊悚画面和音响来吓人。
其余的不仅是乏善可陈,简直是毫无逻辑。
首先主线就不通。
一个对女儿挚爱到不惜下毒来控制女儿的母亲,发现女儿意外死亡后,竟然不是自责疯狂痛苦,而是想办法伪造女儿的死亡,在女儿尸体上制造伤痕,然后还要从楼上推入水里。
这符合一个爱女狂魔的心理吗?
其次女儿已经死了之后才浸在水里,这尸检不会发现呼吸道和肺里没有水吗?
难道不能判断伤口是死亡前还是死亡之后造成的吗?
如果改成女儿其实没死,她误判了女儿的死亡,那技术上至少通顺一点。
其次就是既然决心杀死勒索自己的人,还处心积虑的邀请大家来参加聚会以便实施谋杀,肯定会精心策划吧?
难道看到谋杀的对象落单,就灵机一动突然出手,打算用一个水很浅类似洗脸盆的设施溺死对方?
我靠,人死之前剧烈挣扎,你按的住吗?
况且波洛虽然穿戴成灵媒,但身材和走路的姿势都不会一样,咋就突然要动手呢?
更为合理的方法,是按照原计划进行吧?
还有,这凶杀party,很久之前就计划好了,但凶手怎么知道当天瓢泼大雨,大家都无法离开大宅呢?
万一party之后,大家四散,你怎么留下谋杀对象呢?
况且两个凶杀对象,毫无关联,一个凶手要分别杀两个人,怎么也得有点其他手段吧?
另外那个傻x爸爸,被人简单威胁一下就自杀,这智商感人,真是早就应该死,还用得着等到开party这一天?
凶手肯定早就能把他干掉了。
一般人听到有人用家人的生命威胁自己,第一反应是反抗吧?
门被反锁了也会尝试撬开门吧?
直接就干掉自己,牛x,点赞!
没想过你死了,凶手也不会放过你的家人么?
当然了,这个傻x有创伤后遗症,不知道从医学上看这个和他的弱智行为,有没有关系。
这一版的波洛,包括东方快车和尼罗河,一部不如一部。
除了画面质感和音效比老电影好以为,没有任何优点。
强烈呼吁导演不要继续祸害阿婆了,千万不要改变阳光下的罪恶,对阿婆和她的粉丝手下留情。
影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原著没有看过,单纯看海报介绍写着天黑请闭眼,顿时就来了兴趣。
特别喜欢看狼人杀这种题材的电影,说实话《威尼斯惊魂夜》惊悚有余,推理不足,只能算逻辑正确却算不得精彩。
另外看完整部电影去看演员表,才发现原来灵媒这个角色是杨紫琼演的,观影过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
而且杨紫琼是第一个被狼人杀死的人,只演了半部电影的戏份。
电影其实推理难度并不复杂,就是信息量还挺庞大的。
先介绍一些故事铺垫,狼人杀发生在一个城堡里,城堡以前是孤儿院,有善良的医生和护士照顾着小朋友们。
后来瘟疫出现,医生和护士因为恐惧害怕就跑了,并把孩子们锁在了屋子里等死。
此后流传着孩子们的灵魂在召唤其他小朋友加入,一起报复那些医生和护士,还会留下一个复仇记号血手印的说法。
城堡的现任主人罗伊娜有个女儿艾莉西亚,与马克西姆恋爱后因为某些缘由争吵分手,随后重病精神状态奇差,说听到了孩子们的召唤,在某一日跳楼溺毙。
推理女作家奥利弗想撰写一本惊艳的小说,于是联合灵媒雷诺兹和神探波洛的保镖做局,以艾莉西亚为由主动联系罗伊娜组织通灵仪式,并邀请波洛出席。
气氛组搞怪,什么吊灯坠落,门窗骤开就不说了,直说狼人杀的部分。
现场一共有十一个人,包括波洛、保镖、奥利弗、罗伊娜、管家、医生、医生的孩子利奥波德、马克西姆、灵媒和助手黛丝以及尼克拉斯。
灵媒利用欺骗手段告诉大家艾莉西亚是被谋杀的,这本是奥利弗设计写书的局,结果当天晚上灵媒也坠楼身亡了,说明艾莉西亚真的是被谋杀的,凶手就在他们之中。
波洛也遭人袭击差点出现意外,倔强的神探来了脾气,决定在警察赶来之前查出凶手是谁。
案发时,厨子给奥利弗发了金水,证明她没有嫌疑。
罗伊娜和管家都在音乐厅,后者是教会狂热者,对灵媒的敌视情绪都挂在了脸上,不过这种人往往不是影视剧里的凶手。
医生的情绪最不稳定,他是为了追求罗伊娜才为小姐诊治,结果小姐死了,他留有巨大的心理阴影。
案发时,他与儿子利奥波德在一起,后者只是个小孩,没有杀灵媒的能力,可以排除嫌疑。
黛丝和尼克拉斯当时在厨房偷吃偷喝,利奥波德见过他们算是有了人证。
再者他们真的没有非在城堡里杀灵媒的动机,毕竟还要靠帮灵媒骗钱来养活他们。
马克西姆来这里非常荒谬,他的邀请函是打印出来的普通卡片,明显是被利用诓骗而来。
而且他也不是凶手,罗伊娜压根就不让马克西姆见到女儿,根本没有杀人的可能性。
最后一个谈话的是波洛的保镖,曾是警察出身,通过他对城堡的熟悉程度,波洛判定他不是第一次来。
并且了解到小姐死的那天,保镖是执勤警员,他有可能隐瞒死因。
所以波洛认定奥利弗、保镖、灵媒是串通好的,大家各取所需而已,没有互杀的理由。
至此有嫌疑的只有罗伊娜、管家和医生,医生是第二个被狼人杀死的,那凶手只能是罗伊娜了。
医生本正在屋里休息,钥匙在波洛手中,原则上无人可以进入,除非有密道或者事先就藏了人,当然罗伊娜或管家有备用钥匙也不稀奇。
医生作为罗伊娜的昔日追求者,毫无防备之下被杀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唯一猜错的就是医生是被胁迫自杀。
原来罗伊娜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追求幸福生活,偷偷给女儿下药导致她精神越发恍惚。
没想到某一日,管家发现小姐惊醒,给她又冲了一杯安神茶,导致小姐服用毒素剂量超标而亡。
罗伊娜担心事情败露,于是伪造了血手印。
加上医生医术也不咋地,判定死因无可疑,还是巡警的保镖自然就结案了。
唯一看破小姐死亡真相的人,竟然是利奥波德,他长期给罗伊娜寄勒索信导致对方经济压力太大,推测寄信的人是医生,所以才要杀了他。
杀灵媒的动机更简单,担心对方真凭借通灵之术知道真相,只好先下手为强。
6.5/10 作为自大的肯尼斯布拉纳导演的阿加莎系列第3部,我是真没有想到这还能到第3部,不过在看完上次令人极度失望的尼罗河之后,这一次的威尼斯惊魂夜给我带来了一些惊喜。
首先是在本片宣布将对原著小说进行较大修改时,我就已经感觉这一部要么就是拍的特别特别烂,要么就会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认为本片偏向后者。
看到电影的时长时,我就已经知道,肯尼斯布拉纳算是意识到自身的一些问题了。
在看前一个小时的过程中,我觉得这部电影整体的节奏还是很不错的,在惊悚氛围方面的把控也很好,我还注意到这部电影的构图用了很多的边缘构图,将人物放在一个很边缘的位置而最大比例的去展现这个宅子的阴森与恐怖。
本片中的各种隐喻也很不错,但是艺术性虽然上来了,娱乐性却没有上到一个高度。
而且这部电影还耍了一个小把戏,就是用波洛的主视角去代入这个故事,以至于其中穿插了很多超自然元素,但最后其实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反正这个我觉得逻辑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有点搞小聪明的成分了。
以我在看前一个小时的时候完全就以为这部电影真的要往超自然方面去发展了,直到最后才发现。
本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结尾抖出来的太无力了,由于阿婆的小说原著底子很扎实,这个案件本身逻辑没有任何问题,在波洛推理出真相的时候也并没有感觉这个案子有什么问题,就是给出来的太快了,前面的铺垫太少了,这一点也是这三部电影都有的一个问题,最后真相部分太过于无力了,这一点是他拍的三部电影中的一个通病,有点过于自大了。
所以如果再拍,请拜托抓住阿婆小说这种最终恍然大悟的精髓。
本片中的人物刻画还算可以,相较于前两步的仅仅只是大牌疯狂往上堆砌,这一部中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刻画。
杨紫琼毫无意外的第1个死了,这也是这个系列的一个特点吧,就是越大牌的越先死。
在整体波洛推理的过程当中,波洛这个人物还是和前两郭差不多,整个案子办完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转变,当然这也不是他的问题,毕竟这是个侦探系列小说。
而其他人物的转变也没有那么大。
本片中还有一个很意思的点就是那一对父子可以看成是父子之间的一种身份错置,会产生一种反差感,这一点是电影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点。
还有就是那两个难民也太美国梦了吧,这个我就不吐槽了。
反正总体比前两部要好看。
但改变的感觉有点太过头了,所以说如果肯尼斯布拉纳还要再拍下一步的话,请一定要抓住两点之间的平衡,并且再读读阿婆的小说吧,不要太过于自大了。
基本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只保留了阿婆原著中“爱苹果的女侦探小说家求助引出案件”以及“借咬苹果游戏实施谋杀”这两处比较有意思且有所呼应的情节。
总体来说电影是抓住了万圣节谋杀案乃至整个波洛系列的形和神的,比如新案引出旧案、从过去推导现在的叙述方式,“谋杀犯绝对会再次作案”的经典逻辑,无关人物计划与杀人者谋划相撞的巧合误导,以及关注女性、探索心理的情感内核。
虽然电影在情节设置上不够丰富精巧(限于时间仅有一晚,无法过多展开,所以作为推理电影体量不足)、在人物刻画上有些形象崩坏(过多的jump scare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观影体验,但是也显得波洛不够沉着,入局过深,以至于不得不加上他被下药的桥段作为解释),病态的母爱作为谋杀动机也并不新颖,但是总体质量不错,调慢时间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致敬和最后勒索犯的反转也蛮有意思,作为改编作品、悬疑电影是合格的。
很可惜原著的精彩不能在荧幕上呈现,不过要想用视听艺术形式讲好万圣节前夜谋杀案,6集短剧的体量可能更合适。
2024.2.3 清晨在马桶上打开微博 APP 开屏广告是卷福 不知怎么的就想感慨一下这片电影 2023.9.15 中午下班饭都没吃几口就去 hx 影院儿童厅最后一排坐着看 全场就 2 人 最讨厌的就是恐怖片 云发小喜欢恐怖片和玄幻小说 玄幻小说我现在是理解了 恐怖片我真的不梨解且大为惊恐啊 郫县 2024.1.13 晚上写的影评 那时候只是满写写 没想到现在最后一句话感觉就很有灵性 现在才后知后觉居然 应验了本人生母的压迫 幼崽不像以前一样鲨🐝地和她说 100% 心里话 不完全服从她 她就要崩溃生气发疯大哭大闹声嘶力竭尖叫反锁在房间不吃不喝不说话 吓得我半亖 呵呵 看来是一部预言片启示片
大侦探在故事里头,已经厌倦了破案了,也是,急流勇退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今把探案的精力,放在园艺上,也是相当陶冶情操的。
退休生活,若能如此,可以满足了。
侦探的强迫症,让他的花园(农场)井井有条,这种精致的精神,大侦探是一直灌输到底的。
话说,买个鸡蛋,买到这种程度,也是有大侦探的字号挂在那儿呢,否则有可能被商贩打死。
如今到市场买菜,特别是买虾,你若敢在一堆虾里头翻,商贩必然嚷嚷,你瞎啊,翻什么翻,不买滚蛋。
大侦探身边有一个保镖,基本把他的那些俗务拦在了外头。
然而,总有一些拦不住的老友。
畅销书作家还是来了。
这一次,她不准备请大侦探破案,她想请大侦探去看一场“灵媒”表演,让大侦探揭穿这里头的秘密。
大侦探虽然表示已经“隐居”,但内心的骚动,是被作家拿捏得死死的。
不去不去还是去了,不喝不喝还是喝了。
作家就是有这个能力,撺掇大侦探一起“探秘”。
其实,说起来,当年的那些侦探故事,主要以推理为主,并不强调证据,当侦探“推理”出案情,基本凶手是乖乖就范。
这一次,不是侦探故事,而是关于“灵媒”,多少有点恐怖的意思。
但作家就是作家,能将恐怖故事说得如此“功效”的,绝对是独一份。
仔细想想,貌似相当治愈,人生如此可怕,看看恐怖故事压压惊。
只是没想到的是,充当神婆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杨紫琼。
在这里,大侦探和灵媒有一次针锋相对的交锋。
灵媒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安慰在世的亲人,了却他们的愿望,大概和心理医生的功效差不多,但是,如果涉及到“诈骗”,那就另当别论。
但是,看杨紫琼“信誓旦旦”的样子,差点以为,这次的灵媒是真的“穿越过瞬息全宇宙”的。
不幸的是,杨紫琼的神婆到此为止,第一个领了便当。
在这个风雨杀人夜,恰逢万圣节。
大侦探的“职业病”瞬间发作,密室杀人+鬼魂索冤,这足够让大侦探重操旧业了。
接下来,就是盘问众人的时间。
要在大侦探的盘问中,摆脱嫌疑,是个相当考验神经的过程,当然了,也相当考验观众的领悟能力。
通过大侦探的盘问,在场诸人的一些小秘密都浮出水面。
战后创伤什么的,故事里头都有涉猎。
最有意思的,应该是杨紫琼的助手。
当时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
她的故事,最后被说成了“有梦想真蠢”,这句大概率在故事里头被忽略的台词,大概隐藏了太多的委屈吧。
没有经历过生活历练的人,不会有这么痛的领悟。
其实案情说起来,并不是太复杂。
类似的故事,其实多少有点套路的意思,毕竟看得太多了。
这女孩在水下的镜头,有点出戏了,总是看到007那痛苦的脸庞。
即便如此,电影的制作还是很精良的。
画面很干净,看得很舒服。
台词也给力,总是给人醍醐灌顶的领悟。
我们,终究逃不过自己的过去,但还是要活下去,好好过日子。
故事开始的画面,这构图,太有感觉了。
大侦探是真会选退休的地方啊。
最大牌最先死+无聊的破案过程是这个系列的标配,不过这回的惊悚氛围感还不错。
3.5。1.导演的美学风格拉满,怪城堡的室内布景,尤其天花板的单调色凭添一份鬼魅。大量的广角镜头加持,斜角构图的边缘意味,以及不时出现的大特写,真犹如鬼魂视角一般。2.剧情推理太拉胯。3.电影院全程黑暗密闭,一人包场,一惊一乍,多亏最后威尼斯水景航拍镜头喘口粗气。
阴森神秘的能量持之以恒,摄影和配乐都出彩,杨紫琼的开场表现立了大功。ps. 制作团队非常与时俱进,已经用上了土耳其的新名字Türkiye。
MCL member special offer tokens 800 exchange screening沒毛利小五郎老白腩版理屈詞窮的柯南,jump scared全靠音效,楊紫瓊早死得令人啞口無言20thCS跟迪士尼這類大公司拍鬼片最大劣勢為了迎合全年齡普羅大眾而自我閹割,那為什麼向這種題材發展? Wanna show ppl ur diverse film company or what🙄Simply put the horror films need the basic fierce & defiant becoming進階就是穢物(亦即異常)、人儼然非人(亦即靈體、精神類恐怖)、他身異化自身容器化(亦即身體奇觀)什麼都只得一堆殼就嫑拍鬼片💩💩💩
好于尼罗河,不如东方快车
其实还可以啊 比《东方快车》好太多 当然还是改不了老毛病 拖沓冗余了点 但是不妨碍威尼斯的美啊 老房子里的细节也美得惊人 当然片子里好多恐怖元素 估计是为了符合万圣节🎃 无奈偌大的电影院就我和朋友两人 泽西岛唯一的电影院 请你挺下去 不要倒闭哟
三部中最好的一部 - 推理完全猜不到的那种 不过确实验证了这三部曲的规律:谁大咖谁先完蛋
有一说一,真的比上一部尼罗河要好,虽然用了很装神弄鬼的方式,但我还蛮喜欢这一部的主题表达:你永远无法摆脱缠绕在自己身上的鬼魅,而只能试图与其和解,尽管那很难。无论是通灵师还是医生,某种程度上都在饱受“战后孤魂”的摧残,前者招摇撞骗,后者深陷其中。包括被生母所害的女儿,因为难以逃离有毒的原生关系的掌控,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让电影里那些“虚”的部分落到了“实”处,挺唏嘘的。但对片子的好感也就仅限于此了,不破案的时候都让人忍不住想快进。只能说导演观众缘还是太差了,拍的太自恋太讨厌了。反正事不过三,就别再霍霍阿婆了吧。
质量和节奏还是挺高的
强烈建议 kenneth branagh这个三流导演二流演员息影。
是刘晓庆会提出由她一人来演全部角色的电影。
总结出了,利刃出鞘系列——谁咖位大谁演凶手,肯导版阿加莎系列——谁咖位大谁先死。另外,抛开「破案全凭一张嘴」的老毛病不谈,其实完成度还可以,如果这系列还要继续下去,翻拍这种小而美、没有珠玉在前的原作倒是蛮聪明的……
没想到在内地院线真见着鬼了,小男孩的设定有点《闪灵》&《第六感》,尽管在影片结尾给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是当成悬疑鬼片看完全没有问题。
三星也好四星也罢,私心多给一颗星单纯是觉得布拉纳对阿婆的改编电影做了新的尝试,第一部东方快车把神作拍成了平庸之作,第二部尼罗河把佳作拍成了烂片,这一部却把一个不怎么出彩的作品,用美式恐怖B级片的套路,拍出了一个极其惊悚的推理故事,给原著增添了一些其他乐趣。好不好先放一边,至少是个新的大胆的尝试,并且终于对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这一点也显示出新的创作思路,总比继续沿用前两部毫无亮点的路子一路毁经典要强多了。总体而言,除了阿婆原教旨主义者,如惊悚爱好者、恐怖氛围爱好者和普通推理爱好者基本都能一看,且脱离原著反而看得更舒服。
为了惊悚效果,几乎忘了推理,而且这些机位选的太诡异了,要么监控器视角,要么大头鞋视角,人都扭曲了,结果也没表现个什么
这个密室诡计我不会写了,不如您自杀吧
肯尼思·布拉纳说他这次就是想拍一部超自然类悬疑惊悚片,所以,他也很努力在加入各种惊悚元素了。与之相应的就是,悬疑元素就更玄幻了。推理部分显然弱了很多,阿婆的粉丝应该不会太满意这样的改编吧。不过,就这样吧,只要不拍第四部,别的都好说。
推理偏弱,恐怖占上头!不是阿婆粉原著粉,个人挺喜欢这部电影,直接当恐怖鬼屋电影看。前半部分有点鬼屋招魂的风格,后面很像明侦的恐怖童谣,当成悬疑本剧本杀来玩肯定很过瘾沉浸式!难得国内可以引进这种题材,恐怖氛围的篇幅加上视听效果在电影院看最过瘾!电影最后一幕是威尼斯水城全景,从上空俯视威尼斯太美了吧,让人瞬间从潮湿阴森的古堡里出戏,重获新鲜空气。杨紫琼的灵媒演技是真的厉害
凶手就差没把凶手两字写在额头上了
也没有多少硬伤,但很有一种五十年前就能拍出来的感觉…(威尼斯这个地方真的白天很美,夜晚很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