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
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
”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
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许久没看电影了,今天挑了一个时间,看了这部《一轮明月》它讲述的是李叔同的一生。
从一个风流潇洒的青年到皈依佛门的一位法师。
弘一法师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它从小精通音乐与美术。
他的诗也做得漂亮,和一位当时闻名遐迩的诗女有段美好的交往。
后来去了日本,结识了后来他的妻子。
回国后,他从事音乐美术教学,但是由于当时制度的原因,他最后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他修律宗,听说是佛中最难修的一门宗派。
弘一法师一生致力于艺术、佛教。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对于弘一法师的一生,我也极尽感兴趣,希望能在其中学到一点东西。
看到弘一法师能弹能画,又写着一手好字,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
在想着什么时候去学学画画,同摄影一样,美术其实也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弘一法师跟随另一位高僧修行时。
高僧吃完饭,还要用开水过过碗,再将开水喝掉。
高僧笑笑说:“要惜福”突然想到那句话: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的正本还是我查短信记录找的。
还是不敢看那些短信,真郁闷,跑题了。
弘一法师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前也听过: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慢慢咀嚼吧。
弘一法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像上面说的,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真不知道怎么说这种感觉。
最后的一段“三郎,回家吃饭了”,那种恍惚,那种人生的悲凉,那种钟磬音般的提醒,让我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想流泪。
人生如梦,对于俗人来说,只是一种比喻,对于佛教人来说,却是一种现实。
而李叔同,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弘一法师。
这样的电影的内容本来是不大容易做好坏评价的,或者推荐什么的。
谁看了,就是一种缘,不看也就和你不搭界。
当然,从所谓的电影艺术来讲,不坏而已。
尤其是后半段,濮存昕的演出还不错。
“三郎,回家吃饭了”,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成年以后,不管我们多少岁,不管我们多大,再次听到,那种感慨,无法言说。
或许,这就是佛法。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另,有个细节让我喜欢:弘一见印光,和他一起吃饭,印光吃完饭,用水淘了淘剩饭,吃下去,弘一也模仿着做了,印光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
开头三郎早慧,说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命运前定,结尾弘一站在桥上,只见一孩儿在玩鞭陀,远处母亲呼唤三郎回家,如此画了一个圆,可以想见叔同失去生母,也就一心有了遁入空门之念了,生母对叔同的影响太大,叔同作《梦》一曲悼念生母,悲痛非常。
以至于后来哪怕优美动人的日本女子也无法让深谙苦痛、深植佛根的弘一回心转意,只留下一句爱是慈悲让女子死心。
在大时代下,他看到的总比别人更多,更深,怀着大慈悲的胸怀,不容自己于个人爱恨纠缠中如年少一样荒度时光,“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从叔同到弘一,他眼前见过的苦难太深,所以只求解脱,先是出入梨园,文人聚会,再是出国留学,后回国教学,但小知不及大知,叔同是个气度宏大之人,处处可见繁华后的硝烟四起。
他早年看着黄河决堤之后追逐火车的难民,说眼前情景与佛经所说阿鼻地狱相去不远,没想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落入此等骇人听闻的苦难。
于是与佛结缘,看过生离死别,轻尝人事苍凉,一曲《送别》,淡淡作别,只有一息尚存的悲凉。
袁世凯由名伶杨翠喜引出,叔同由日本回到上海,本是形势大好,叔同气壮山河写下《满江红》,创办《太平洋报刊》,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想到不久就被复古思潮扼杀。
中西之间的交流和矛盾从儿时的琵琶、古琴、二胡和西洋钢琴中可作管中窥豹,再到后来一师的裸体画课程教学引起教育厅的警示。
可以说李叔同有超前的思想,他精通钢琴五线谱,也能搞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又对西洋人体画有自己的见地,不由让人敬佩之余有种种非议,李叔同与马一浮在谈论谭嗣同梁启超时颇有赞赏,“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但维新派的改革在大背景下终究失败。
他早预见大国的保守必定会受别国的凌辱,他看透了一切却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就像是他体谅母亲侧室身份带给她的痛苦并感同身受,而他不能替他母亲承受一样,他对当时的中国存有同样的感情。
弘一入灵隐修律宗,将自己的饭分给窗边的鸟,有一片慈悲之心。
在普陀与师父吃饭,将吃完的空碗用开水冲后喝下,师父说要惜福。
不由让我想到一些在人世修为的人,像我导师,每次都要将打的饭菜吃掉,吃不完的饭用袋子装上带回家。
又如我遇到读中国思想史和美术史的女生,她们不吃荤,只吃素。
这样的自律如同在世修行,太虚法师一开始却让人觉得有些急功近利,而在弘一《三宝歌》的演绎下找回初心。
倓山寺中妙莲有心,对功名之心强烈批判,随律宗初心。
只是我觉得电影在弘一出家后的一段没有亮点。
在得病时舍己救人,反倒觉得在平常中见其胸怀宽广,此后作《大中华》,以佛宣扬道义,在中西思想交融中寻找到一条精神出路,我想此刻弘一虽然救不了天下人,但至少心能平静下来,他所做一切也都在为国为民。
最后想以弘一法师的一句话结尾,“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http://www.douban.com/note/537681511/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
非大师无以修。
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
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
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
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
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
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
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
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
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
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
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
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
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
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
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濮存昕可以这么多才多艺
要将弘一法师的一生压缩进九十分钟着实不易
法师是无敌的,电影是平庸的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无字幕版。后面的日语让我很纠结。。。瑄瑄,你说的是神马啊。。。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精彩纷呈的,100分钟的电影,只寥寥几个人生片段描摹了人生梗概,得以窥见法师轮廓,法师是怎样具体的一个人,各阶段选择的心理变化与人生状态,几乎没有。濮存昕老年妆像极了弘一最后那张照片。
呵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一汪清水
这么牛逼的人物,你们拍成这个样子,我真是想骂人
通过好友赠送 DVD光盘观看的电影,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第一次使用 DVD光盘观看电影,特别有意义。影片整体很大气,很精炼,濮存昕的演技很精湛,尤其是在饰演弘一法师时,举手投足间,都让人觉得他就是弘一法师再现,值得一看。
中音史作业。有点拍成英雄主义了。想想影评怎么写…
赞
看这种不如看传记和书。纪念意义大于研习意义。
失望
糟蹋了一个好题材。濮存昕演不出弘一的味道。只有戏剧的那段感觉是对的(因为濮存昕本身学戏)。玩儿扇子那镜头太业余了。。还有一开篇的书法实在太次太不讲究了。。后来丰子恺的画册。。这道具水平还让演
片子制作也太粗糙 牵强的配乐 流水账的记述 场景的简单拼接 几个配角的台词音都读不准 费了题材
拍得不太行,把一个好题材给浪费了。
被徐若瑄的声音雷飞了- - 她不适合这种正剧好不好- - 导演你怎么想的。。。
看了一半,有时间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