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若英《后来的我们》票房大好,让一群人跟风搞歌曲IP电影豆瓣短评说什么黄鸭拍什么,马思纯拍什么,两位金马双黄蛋不都拍了大热单IP电影,谁又比谁高贵呢?
当然马思纯演技真的有些拖后腿,明明这个角色为她量身定做,比马思纯还要马思纯,谁比你还要恋爱脑啊?!
都有了事业,为什么还要做湾湾男的二婚老婆啊,你有那么爱吗?
命题作文《大约在冬季》,然而齐秦和这歌出现的频次基本是片头片尾两次演唱会,其他时段基本无。
我觉得《想见你》改名《Last Dance》都比你这部凑IP合理不知道是不是小说改编,但有作者把控剧情,整体情节还是比起很多长名爱情片好很多。
不过真的太过青春伤痛了,醒一醒吧,现在不流行那套了我不是不信一见钟情,但是一场演唱会至于死去活来爱恨纠缠这些年吗?
我也没看出男女主是什么死忠歌迷的感觉女二是什么恶毒女配人设啊,女明星美美闯事业不好吗?
这个男主是有什么魅力啊,让美女和才女纷纷为他发疯?
太魔幻了,难道急着去他家照顾他那中风易怒老爹and进局黑道大哥?
影片最大惊喜是文淇,张瑶的女主闺蜜也很惊喜,“我不是外人,我是她内人”,顺带负责了一下搞笑
这部电影最真诚的地方在于剧组尽心竭力地还原了那个封尘在很多人记忆里的年代,从穿衣打扮到日常点滴,都有透露浓浓的情怀。
男主霍建华可能为了电影增过肥,三十年的跨度在男主身上体现的比较到位。
男主没有金手指,相比于女主的热情,生活的磨难使他的抉择显得有些懦弱,使他的人生透出些许窝囊,女主看起来有些恋爱脑。
可戏剧性的地方在于,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渣男”,和不带脑子谈恋爱的女人。
现实可能比青春小说更狗血。
还有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大约在冬季》这首歌,在现在这个流行《忐忑》《WAP》《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的年代,我真的很羡慕三十年前的人们有那么多好听的歌可以欣赏,可以怀念。
比起《有一点动心》等其他金曲改变的电影作品来说,《大约在冬季》是有一定票房和影响力的。
这是一部有些经历和阅历后,才能真的看懂的片子。
如果你真的觉得它很糟,或许因为你还年轻。
再过10多年再来看看,或许有不同感受。
先说配角,小年轻第三代的剧情,在整个倒叙的故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闺蜜和暖男,与女主之间关系有点完美,也导致这俩配角有点苍白,看完也无感。
侯佩岑饰演的大明星,这一角色,其实我觉得应该能演更好的。
说主线,男女主相遇,一开始男主只是被女主展现的活力和热情有一点触动而已。
女主找他要相片,显然是想要他拍的演唱会上齐秦的照片,而不是自己的。
不懂为何几篇影评都在说,女主没看到他拍自己,为什么找他要照片?
因为她追星啊!
那时候能有个海报都要花钱买,看到男主拍照了,她自然会想要!
所以后面每天才那么期待!
再一次的不期而遇,让两个初始印象不错,且都单身的青年产生缘分的共鸣。
剧情交代了,女主是旁人见了都大呼好看的,这个单人男人很难不动心。
另一边,还很年轻的女主、在等待许久毫无结果之后,一次偶然的遇见,又是她也承认的帅哥,心里小鹿乱撞那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爱情的开始总是合情,不合理…之后就是他们长达28年的分分合合…很多评论说男主渣,我觉得他不算,他只是懦弱。
我不认同的是他先后几次回来见安然,却每事到关头,又临阵脱逃。
他回来因为爱,他走因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从剧情中一些其他细节,也可以佐证。
他影楼生意被人挪公款,火锅店要开的时候,让他去找安然出面代言,他也觉得是难为他。
所以他的不成熟是做事上。
他不像安然,事业上永远有主见,且敢做又不怕输。
安然的不成熟是情感上的,她做的最错误的是,在男主面临问题的时候,她两次都是在以爱的名义,逼他做选择。
她不懂男主的无能为力。
她只会逼他留下来,并没有在他面临困难时候,给他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说我们可以一起解决,这样的空话,这与浪子口中的永远,是没有太多差别的。
相反,侯佩岑演的角色,在男主面临困难的时候,是提供了实际帮助的。
她其实更懂男主,但男主更喜欢才女。
所以这个大明星的角色,其实可以很饱满的,只是演单薄了。
整部剧时间跨度较大,让观众见证了女主的成长。
在这3次重逢中,从一开始的脱口而出“我可以不走”,第二次的“我要结婚了”,到第三次的隐身不见…安然在情感上是一点点在成长。
爱情中可悲的就是,只有不成熟的时候,才能爱得那么热烈。
最后的结局,安然没有出现是对的,相见真的不如怀念。
反正当时是看哭了,明明知道是文艺片矫揉造作铺垫的氛围感,可是还是没忍住,不知道哪个点戳中我了。
现在只记得男主和女配不清不楚也不跟女主把话讲清楚,有些地方有点生硬,剧情使我迷惑。
时间太久了很多地方不太记得了,但是也许戳中我是因为那时候和男朋友去看的,也是初恋,感受到这种片子表达的东西瞬间觉得伤感了。
还是太年轻吧。
🎬《大约在冬季》有些人见三百次也没用,而有的人见三次就够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们的爱情于凛冬之际绽放,一场演唱会、一张照片、一次聚会,皆成爱情的珍贵留念。
可现实如荆棘,家庭压力、事业牵绊、地域相隔,使他们的爱情之路崎岖坎坷难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些感情,错过就是一生;有些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在爱情之中,甜蜜、迷茫、遗憾、释然,更是每一代人必经的课题。
我以为你是我的来日方长,没想到却是我的大梦一场。
或许,有遗憾,才叫人生。
大约在冬季 (2019)5.0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维明 / 马思纯 霍建华
《大约在冬季》营造的旧时光,将观众拉回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安然与齐啸的相遇相爱很浪漫,带着些罗曼蒂克的味道,可地域间隔与家庭问题偏偏横亘在两人之间。
相爱不能相守,让人觉得无奈又心痛。
即使是今天,异地恋也仍会给人深深的无力感,在需要彼此时却连拥抱都不能给予对方。
安然则是连主动的机会都没有,她一次又一次被动得等着齐啸,这段感情也从彼此温暖变得伤痕累累。
就像张爱玲说过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依旧是饶雪漫的风格,从《左耳》到《沙漏》,英年早逝最终遗憾的老套剧情,似乎是青春文学的风格,或者是普遍剧情。
果不其然,在这部剧中,她又写死了好人。
《大约在冬季》也是我高三偷偷拿来消遣的书,却意外地更让人难过。
记得书中有一句两句台词,我把它们存在我的平板里。
“那些日子,因为忘记你所以才有了意义。
”先说说剧情吧。
很多没有完全理清楚的感情线奇怪地发展,渣男语录不停上演,霍建华的演技总体还是可以,至少能从眼神中看出不甘。
但是有喜欢的人偏要和别的女人结婚并且消失很多年 却不做解释,女主有才华和美貌身边有高智商男孩子放着不要却喜欢只见了三面的人,甚至在他结婚多年后又离婚时依旧说出“现在该轮到我了吧”的惊天语录。
男孩一声不吭消失,女孩等他多年甚至在给他前妻做访谈的时候送走了最后的定情信物。
或者说渣的行为只是表面,现实的重压下让他不得不低头。
女孩选择和爱她的人结婚,结果那个高智商男孩因为癌症英年早逝。
女主和男主因为演唱会再次重逢。
(以后提防渣男还是管用的。
虽然剧情确实一如既往地狗血,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背景是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前期,地点位于洛杉矶,香港 ,中国台湾,北京以及四川,是香港回归之后,祖国发展和对外交流(加入世贸)较为发达的几年,复古的色调和道具,迅速带人进入到一个火热又清冷(迷茫)的世界。
我是在半夜里看完的,大概在最后一次重逢的时候落泪。
在很多人很多人的礼堂中,我们总有一种可以一眼定位他的超能力。
在多年后重逢的饭桌上,如何才能谈笑风生往事不动情。
我们或许不会卑微地乞求他回来,在他无数次谎言下,我们只摘取了他说爱你的字眼,然后错过。
电影帮我们完成了某一部分的重逢。
“《大约在冬季》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其中的许多情节套路与这个当下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电影中那份致敬岁月的时代情怀和贯穿全片的那首成长之歌依旧能够让许多观众在电影结束之时泪流满面。
”巧的是,饰演女主的马思纯似乎在电影里的感情之路都不太顺。
作为剧中的安然,她有恋爱脑的潜质。
作为马思纯,似乎也非常恋爱脑。
可令人唏嘘的是,电影中的恋爱脑都会有爱的人值得她等,现实生活中只有无尽的难过。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每个人都在成长,时间让我们成熟,也治愈一切。
(姐姐下次多接点《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这类正能量小甜剧吧喜欢你看谈恋爱电影归电影,现实生活中还是一地鸡毛。
二十八年可以改变很多,与其说它是一部偏烂片,还不如说是一部渣男教科书。
区别就在于电影中的他一直在等,她一直在忍。
借用她闺蜜的一句话,“如何忘掉一个人?
”“你就当她死球了!
”多美好的ending。
星星给一直很喜欢的两位主演,和我狂躁又即将接近尾声的少年时代。
赶紧溜了,这种电影看看哭哭就过了,不然某人又说我不看正经书,净整些没意义的。
咳咳我平时都是看严肃文学的(确信
答:用滤镜制造感动的影片,如果没有绝对的困境,可能很难支撑90分钟跟观众的情感共鸣。
尤其是感动的点在于营造非常久的铺陈,当看到如同柴米油盐的歌手的大肚腩,一切滤镜土崩瓦解。
和之前青春题材或者剩女题材营造的电影来比,《大约在冬季》在没有出现结尾前,我都觉得是大体符合电影叙事,缓缓推动,人物表演没有问题,虽然无法解决真实性,但整体还是能入戏的,有点像早年的某些韩剧韩国唯美电影的气质。
题材选择上当然怎么说呢,借用《假如爱有天意》的某种思维,但那个电影本身视觉还有音乐节奏实在太好,所以梦境营造滤镜感没有太多困扰。
观众知道没那么巧合的宿命,但你滤镜丰富多样也就变成了某种风格。
但《大约在冬季》的问题可能就是始终如一在做一款滤镜,滤镜就是不太考虑片子品质一怼让人不灵不灵的感受,仅此而已。
所以观众要代入感动,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忽略客观现实,慢慢入戏。
这种滤镜电影,做好了就是厉害的玛丽苏,需要演员有真的微妙的高超的表演,到今天我都觉得《喜欢你》拍得特别好,它不停留在只是味蕾和奇怪男女的亲密,而是用了各路手法,比如用做菜聊出轨,用吃饭聊亲情远疏,包括金城武的告白也用了打破强迫症的某种人物的尴尬,但观众看着会心一笑觉得幸福。
但在《大约在冬季》里,其实没什么法宝,仅剩表演,表演合格,但支撑不了通篇用巧合构成的男女不能相恋,最后还塑造了一个女反派,也始终有点支撑不了整个影片的力量。
主要还是人物的困境太不真实了,试图走情怀路线跟大量史实结合,但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不是真的。
反而很容易让人去找人物性格的漏洞。
通篇的故事里面,有让人觉得唯美的地方,可能是人与人单纯美好的想象,与世无争,遇到知心人,这些都是真实的感悟,但通常在影片叙事最多支撑几分钟,接下来多数是靠矛盾冲突来延续。
影片的核心矛盾是一个被家庭还有前女友困住的台湾男生无法跟一个文艺四川女大学生在北京谈恋爱,总是恍惚错过。
女生相对刚烈,男生相对隐忍。
最终未能走在一起。
而其他的很多困境都带有浅尝辄止的美化。
所以总感觉怪怪的,落实到人物上,其实演员演得很认真。
但就是觉得换个思维,如果不按导演试图渗透给我们的那种感动来看,那女生真的有蛮不讲理啊,父亲出事,他不得不走,而且男生也说清楚了——同样的,在当下属性之下,男主角是不是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渣男?
不作为就会让情感破碎,似乎也不存在无辜。
这就到了一个语境里面,我无法入戏的问题,当然只是为哭而哭,文艺感依旧是软弱的,不如《比悲伤还悲伤的事》这种狗血激烈。
真正的问题还是,这个故事里面,人物其实没有困境,观众很难真正进入这个困境思考,或多或少她由于滤镜感过于失真。
但我们还是渴望有足够真挚的表演,所以还会一直看下去。
让人略微遗憾的,这次的集体情怀更多停留在可能主创自身的私回忆上,以及很多打动女生的私想象上,或多或少排斥真实感。
这种在之前二十年前流行的质感,到现在可能就有一种蛮难解决的矫情感。
多数全部靠表演解决。
让人真正完全无法忍受尴尬的是,这或多或少用了《我的少女时代》那种女生是偶像粉丝的桥段,那个电影聪明之处是不会让刘德华真的出现在演唱会里,想象得永远更好,更怀旧(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刘德华贵),但当齐秦出现在演唱会,尤其是现在的齐秦,一身的油腻与肚腩,他说着鸡汤般的话,靠演员拼命地哭,那种说不上来的尴尬扑面而来。
就的确真的像李成儒老师说的如坐针毡。
忍得了结尾的人,可能相对你对真实感要求不高。
那这个电影肯定能取悦你,整体还可以的。
这一段对我的确比较难以忍受,是一种不高级的审美品位试图绑架观众的感觉。
也算是尽了力。
但真的比较难。
类型电影不需要完全与真实一致,但只是滤镜真的不行,需要用大量的技法让人产生白日梦感,比如巨贵的特效,比如惨痛的困境,比如出神入化的表演。
这些维度需要主创一一作出决策与完成。
如果只是差不多,还是撑不住啊。
这个电影,相对就不推荐了,但依旧适合情侣场,大家可以看看增加感情。
她无害,只是比较失真,蛮难解释的。
开心就好吧。
公众号:朱古力先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刻骨铭心,兜兜转转的感情经历。
处在那样的一段感情中的状态,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了。
1991年,齐秦粉丝无数,风光无限。
彼时他和女神王祖贤一对才子佳人,传为佳话。
可惜,齐秦在内地,王祖贤在港台,分离是常态,相聚是奢华。
《大约在冬季》是齐秦写给王祖贤的真实情感,是红极一时的歌曲。
就算是才子巨星,也躲不开分分合合的感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部电影《大约在冬季》,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女主角相识相恋,却被迫分离,因为误会分分合合,抱恨终身。
电影以齐秦的歌曲为名,也贯穿了两场演唱会。
是因为这是男女主角相遇的线索,也是结局时的彩蛋。
两个人离别又错过,最终又被下一代揭起往事。
为了拍好这样一部经典怀旧歌曲,深刻的情感故事,制作方可谓下了血本。
演员阵容卡司堪称豪华。
凭借《七月与安生》拿到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马思纯,扮演女一号安然。
转型成功,靠着实力和多部作品拿下最具号召力男演员之一的霍建华,扮演男主角齐啸。
年轻一代的佼佼者,魏大勋和文淇,分别扮演安然的丈夫,以及安然的女儿。
作为年轻一代的角色,文淇是发现父母往事的线索人物。
两位小演员都是极具欢迎又潜力无限的新人,尤其是文淇,《嘉年华》《血观音》等等作品中,她的演技一再被认可,15岁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同时还靠着《血观音》拿下了最佳女配角!
演技和演员有了保障,便像冬季一壶热酒,细细品味他们表演的一场跨度30年的爱情故事。
霍建华演一个台北男人,摄影才子。
励志用自己的摄影技术,在大陆做一番事业。
无奈家中变故太多,父亲瘫痪中风,以及催婚的压力,和不成器的哥哥拖累,只好在两地徘徊。
最终认命的回到台湾,和旧情人勉强结婚。
可惜二人始终不合适,也只落得离婚,丧父的落寞结局。
霍建华扮演的齐啸这个角色,恰到好处。
不吹不捧,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感情戏,就和他的个人气场很适合。
犹豫,忧虑,隐隐的担当,以及言情男主的颜值和气质,算是小惊喜吧。
而马思纯也还是进入擅长的女性成长角色。
安然从懵懂的,追星的大学少女,不服输的留在北京,拼命打拼。
到与齐啸相识,相爱,到最后说出为了爱我不在乎,我可以抛开一切的女性情感面,一个敢爱敢恨的角色跃然而出,非常到位的完成了任务。
印象最深的是机场分离的一场戏,安然说出你如果离开我们就不再相见,然后不舍的分手,潇洒的转身,却忍不住热泪盈眶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到自己的分手。
最惊喜的就是文淇了,她还是好,一贯的好。
虽然是配角,两个小演员的初恋,以及寻找感受父母的经历。
但是文淇的表演已经渐渐的没有了痕迹的地步。
她也有一场短暂的分离戏份,文淇挥手告别后一上车已经开始落泪。
注意这个时候是没有特写的,完全是入戏的文淇表演出分离时应有的泪水而已。
这表演的小细节真的让我感叹,找对演员了。
我们总说分离,分离到底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中年安然就说了一句,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生离比死别更难受。
求不得,爱别离,结尾文淇看到母亲哭泣的那一刻,可能才是真正的成长吧。
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又经历过多少分离呢?
齐秦为了王祖贤,写出大约在冬季,不在的时候更珍惜自己。
这样的情感作品,已经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故事了。
王祖贤后来在综艺,还难以自制的提起爱情的滋味。
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
电影开始和结束两场冬季,两次演唱会,由一首经典的歌曲穿起的又何止是齐啸和安然的感情,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
情感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真。
电影最终的演唱会,以及结束后的彩蛋,观众可以看到真实的采访,在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
坐在我身边的小姑娘,三个哭了两个,还有一个一直在找纸巾。
当初的不成熟,挽留,分分合合。
当初为了对方,以自杀相逼。
当初暗暗下定决心,要照顾对方一辈子。
当初的那些遗憾,甚至现在谈起来还会哽咽。
这是人们真正的情感联系,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看完这部电影,一直想哭,却没有留下眼泪。
但直到写完这篇文章,心里还是潮湿的。
这不煽情却击中了内心的感觉,何时能消散呢?
大约要等到冬季吧
#时不时的戏#大约在冬季 #somewherewinter
查了一下,导演王维明是湾湾籍,也就不难想象为何电影里用了这么多湾湾演员,查了下导演竟然也参与了“大圣归来”的制片,想必电影的大爆也为导演扩宽了些背后资源,在时隔5年之后,也顺利产出一部院线电影,然后合理让出一番给大陆籍演员,再强大的过往背景在资本时代烟云面前,也只剩下低头哈腰了。
湾湾导演拍北京味的片,总带点嗲嗲的味道,很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演唱会上一见钟情的两人,没办法立刻在一起,但又克制不住的想在一起,爱情总要为亲情,故乡和生活让步,时代纠葛,两岸关系,这个命题延绵了多久呢,大概从我有记忆开始,影视话题就永远不断,其实历史真的就是反复再反复啊。
魏大勋一直演这样的备胎角色,都快让人分不清是哪部电影了,他高的像个模特,脸型也好秀台,有时不太像演员。
文淇我觉得不如张子枫可爱啊,好偏成熟风。
林伯宏是我最喜欢的新生代台湾男演员了,“神探蒲松龄”里就演的蛮好的,只是在这样穿插故事的小角色中也没多少发挥。
候佩岑好美啊,但我更喜欢她讲英文。
电影里的名字真是一个比一个尬,浓浓的台湾偶像剧风,我觉得未来二十年里,各种幼儿园,小学,中学里的名字都会很可怕,各种梓,熙,昊,我想到就觉得尴尬,恨不得撞墙钻进地洞。
90后的父母们,能不能请你们在给小孩取名前少看点电视剧了?
真的要夸赞下华哥还有齐啸父亲的演员伯伯,以及导演对那父子相处几幕戏的处理,太生活化太真实了。魏大勋这个东北爷们自带搞笑bug,突然看他这么正经,真有点不习惯。
渐冬渐冷的时候是很适合看爱情电影的。尤其在“大银幕”且几乎“包场”的暮秋的周末夜晚,独自观影,全场只有我和另外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尽管影评说它俗套,可此景此景、也足以使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这部电影好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青春的爱与疼痛,也不是中老年的爱与现实,从1991到2019,它说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我们的人生。再年轻几岁,会觉得齐是渣男,再老几岁,会觉得里面的爱情虚假。刚好是现在,很好。安然说过,多希望91年的那场演唱会,你一开等的人就是我。我也几次有这样的感觉,恨不能早早参与对方的人生。又在几个心动的路口,恨不能当初遇到的就是迎面而来的人。不曾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却总是感叹初见时为何不是你,初见时为何不是曾经的自己。
这片子应该改名叫《渣男,舔狗,与职场女王故事》
以歌名为电影的,还没有人能超越后来了。。同样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大约在冬季狗血多了。
男二号的戏份离谱的少
结局比较满意,齐啸能离多远离多远。马思纯还是不要演这种高知了。
不说特别经常,但还是可以一看的,剧情把两人之间的感情刻画的还是挺唯美,最后还是有一点点小感动。
马思纯这扮相不好看,讨厌总是这种开放式结尾。
怎么可以这么差呢。马思纯延续福子的表演方法演一个高知女性,霍建华以偶像剧的方式演一个懦弱渣男,侯佩岑美就好了只要她出现就开始失控,魏大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演啥、内心没东西只是照着剧本演。可怜马思纯和文淇的哭戏。中间肉麻台词无数,引起观众不下四次笑场。结构其实是好的但是节奏无比跳跃,安然的恋爱脑人设让人喷饭,9012年了啊还在琼瑶剧里不能自拔吗。这么优秀的班底,整这出闹哪样。
马思纯和霍建华在电影里兜兜转转再相遇,不禁让人相信信念是有力量的。
显著体现了男女对待爱情的显著差别,面对家庭的压力也好,两岸三通的困难也罢,每一次都不能给爱情一个告别一个交待,实在是恼火。PS侯佩岑演的啥玩意儿PPS到了2037年,据我第一次看周杰伦演唱会也过去30年的时候,我会不会也如当初一样热烈
按国内标准其实如果没有结尾那么尴尬算及格了,一个感伤歌曲的故事宿命巧合,结果歌手本身出场尴尬无比,幸好演员算尽力了。选择优秀的团队之路,导致周冬雨逆风飞起,而思纯,你的时间真的被浪费了
以齐秦91年演唱会为背景的爱情故事,首映礼齐秦也来了,他亲自帮忙站台的这部电影里还调侃了一下他和王祖贤的恋情…这是一个中年回望青春的故事,用今天的话讲几个主角都挺渣,但兜兜转转,这不就是真实的狗血人生么。有时爱情突如其来,等你想不顾一切紧紧抓住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毅然决然离开了你,来去都很莫名。喜欢奋斗着的安然,心疼好男孩于枫。我也算看饶雪漫小说长大的,转型电影幕后的饶雪漫仍然在持续输出少女心,二十年如一日啊。
槽多无口,最后也没看懂两个人到底喜欢对方什么,节奏慢到令人发指,结束得莫名其妙。霍建华的皱纹,马大壮的双眼皮肉条,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尴尬,魏大勋害挺可爱侯佩岑害挺好看的,你们俩人就这么祸害了人家一辈子。文淇妹妹那么可爱,你看着这帮愚蠢的大人,不累吗
🙃我的妈,霍建华油腻得让我怀疑人生,渣男的典型代表,心疼一波魏大勋,老实人只要接盘就好了,你死了对方都不会哭的
能够用很长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真的很浪漫啊,歌也是很好听
喜欢马思纯的笑容,但整部电影有点尴尬,不应该是谈恋爱的人呢,怎么没感觉呢。
担心自己养不活儿子的方美芳将齐秦告上法庭,王祖贤备受打击,两人在一起十几年的感情,齐秦始终没能告诉她私生子这件事,伤心欲绝的王祖贤决定息影,并且很快就远走他乡,事情过去很多年之后,王祖贤依旧单身,甚至爆出遁入空门的消息。逼走王祖贤的齐秦最终没能挽回爱人的原谅。不过齐秦却娶了一位小自己24岁的娇妻(成都富二代孙丽雅),婚后齐秦也渐渐淡出了娱乐圈,享受自己的生活,齐秦与王祖贤长达15年的爱情长跑谁是谁非已经无人说得清。只可惜王祖贤至今单身一人,只能说造化弄人。
看得懂的人大概都是看到了自己,因为不好意思哭只能不停掐自己。
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浪漫的情节,而是爱情本身。尽管故事有点儿尴尬,但是演员很真诚,发挥正常。一颗星送给那个有人愿意等他的齐啸,渣不渣暂且不论,但是他足够幸运;两颗星送给愿意付出时间等待的安然和于枫,因为他们足够勇敢;剩下两颗星送给片尾的齐秦和莫文蔚,因为他们的声音不只是动人……电影从来都是以余味定输赢,轻描淡写《可惜了》,足够美好~愿所有热爱,不负等待,愿所有爱而不得的人,终将得偿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