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男主回忆小时候,戴着草帽跟在红卫兵后面,太阳光透过红旗打在脸上格外的晃眼。
突然一阵风刮飞草帽,镜头拉到高空,俯拍下面那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靠着满墙的大字报站立。
电影中六位少男少女,就像男主说的:如葡萄般结在一起,却因落地而散落四方。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却又因为某样东西而被命运的丝线纠缠在一起。
而这样东西就是“文革”。
电影拍的很隐晦,着重描写文革后的时代,而不是文革期间。
就像开头的镜头:人们撕毁标语,打到四人帮,修建道路,百废俱兴,一切都充满希望,欢歌笑语。
然而一切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文革的伤害没有因结束而消失,没有随时间而抚平,它依旧影响着下一代。
开头介绍了六位青葱少年,结尾却将他们撕碎:入狱、战死沙场、发疯、带着罪恶感逃离。
即使是在文革结束后的时代,即使主角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文革的阴影依旧如鬼魅一般缠着他们。
“虽然我一直说服自己忘记,但一个伟大的声音告诉我,忘记过去是不可以的,忘记过去是可耻的!
”这是整部电影对文革发出最强烈怒吼的地方,也是最讽刺的地方。
导演借一个流氓之口,说的不知是那个年代人的悲哀,还是现在人的悲哀。
在朋友圈看到了这篇观后短文,提出了很多疑问,感觉很好,录上来,供影迷们分享: 这部影片,让我听到历史的回声 1、这两三年内看过最好的非商业片,导演很认真,当年的场景再现令人惊叹,那真的就是80年代初,我有印象的。
2、它的知名度跟它的价值不相称的。
这是一个从另一个角度发映时代变革、反映人性片子,武斗、严打,重新开始的高考,但一般观众,谁理会这个呢。
3、从他们的身上,我能够看到了自己年少年时的梦想与绝望,能够看到自己性格深处的偏执与懦弱。
4、有许多假设,假设当年妈妈当年抱住的是六个孩子而不是五个呢,假设主角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呢?
5、文革武斗的场面删节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降低了感染力。
6、这个故事本身是完全可以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但缺一个形象鲜活,能够扛起全场的角色。
7、这是一个可以拍成连续剧的故事,是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小城青年的《血色浪温》的。
或许,有一天可以做这件事情。
8、历史是有一天可以真实地还原的,而不是一味回避与粉饰。
咱们国家有着太多被有意忽视与美化的历史了。
另外,年轻演员是有些青涩,但反而让片子更真实了。
校长与主任演得真是入木三分,那位父亲,很有故事的样子,原以为他上镜会多一些的。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还能有下文吗?
有些期待!
是怎样的一个导演会在群雄逐鹿市场为王的时代执着地拍着他理想中的电影?
又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让这个七尺男儿在影片杀青之后一个人登上山巅放声痛哭?
真的,很想写一下这位导演,虽然我只是在看完他的电影之后远远地在台下看着他,听他无比诚恳地跟大家做过一场交流;虽然我并没有在交流会结束后上前打个招呼甚至趁所有人拍合影的时候就起身离开了,但是,我忘不了这个导演。
之前也参加过少数的大学生电影节活动,同样的在台下看见过几个导演,但都印象不深,为什么这个导演让我久久难忘,并不仅仅因为他的电影很特别,很震撼;也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谈吐质朴却诗意,智慧且真实;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会流泪的导演。
我自己就是一个经常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众人面前流下眼泪,但那也多是从前的事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学会了时时面带微笑,学会了掩藏自己的情绪。
但我还是对会流泪的人充满敬意,因为他的内心永远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是那样坚硬而柔软,那样固执且温柔。
那天观影后的主创见面会一开头气氛就有点沉重。
因为,很明显导演和其他主创一路风尘,在尽力为这部审查了一年半才艰难上映的电影做着宣传;但很明显,效果并不好。
因为艺术片的市场不成熟,多半的院线不愿排片,上映之后的排片占比小得可怜。
幸亏济南还有懂电影的“董小姐”,所以在济南百丽宫影城一枝独秀地上映了这部影片,所以导演和其他主创来到这里都深感欣慰。
演员耿一智谈到这部影片当初拍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的困难,投资方中途撤资,演员的调整等等问题,都令人唏嘘感叹;而后他说到导演在影片拍完后一个人到山上大哭了一场,说到这里时,我看到导演闫然的眼睛湿润了,我们不清楚导演为了这部影片付出了多少艰辛,但当这真诚的付出却面临无人喝彩的结局时,导演的内心肯定是无比酸涩的。
导演在一开始就谈到,从近几天市场的反映来看,我可能又失败了。
导演的坦白让人心酸,也让人无奈。
然而,我想说,市场上一时的受挫并不能算是失败,因为电影的价值并不能仅仅用票房来衡量。
看过这部影片并回头看了他的其他影片的我无比坚定地相信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导演。
我相信多少年之后能给后人看的可能不是那些票房数十亿的片子,反而是这些穿透岁月的风尘仍然能够熠熠闪光的电影。
我经常会跟学生讲到艺术片在当前电影市场上的生存多么困难,但却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真实感受,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感受到市场的无情,感受到在这薄情的时代,我们还想要深情的活着是多么的艰难,感受到在大家都在为挣钱而活的时候,你却非想要纯粹的艺术是多么的艰难。
但是不论如何,我们在温饱之后还想要一点点精神,我们在遗忘之后还想要一点点历史,我们在嬉笑之后还想要一点点思索……我想,无数的为着自己的艺术梦想正在默默奋斗着的人们,还是要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相信真正的艺术始终是无价的!
<图片1>当导演闫然被问到他的一幅海报画面的含义时,他套用印度电影《芭萨提的颜色》中的话:“如果满腔的热血,不去沸腾几回,那血管里流淌的只能是冰冷的水;如果电影不懂得探究人世间的兴亡,那么,画面再美,又能有什么意义?
”(据新浪娱乐《<不朽的时光>闫然:血性精神的捍卫者》“任凭市场再残酷,我们都要战斗到底,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骄傲屹立,让时光的大旗依旧飘扬。
”(据新浪娱乐《<不朽>导演呼吁关注小成本》)这是导演闫然在南京理工大学回答同学提出的如何应对商业大片的冲击时做出的回答,这回答是如此的悲壮,却又是如此的坚定!
2016年4月27日 文/何彩虹
4月份影院放映时去晚了,且是大晚场,前20分钟没看,现在补上了,更懂这部电影了,这是一部给懂得欣赏的人看的电影,不懂欣赏,就没必要看这样的影片,否则徒来的疑惑、烦恼和谩骂,都是对这部影片的一种野蛮的伤害。
小然为什么那么不堪?
为什么那么不争?
是谁造成的?
是历史还是现实?
有心人会注意到影片中主人公的童年,在文革的烽火中,他被母亲护着躲在桌子底下的模样,那是一种噤若寒蝉的模样,那恐惧的感觉像打倒的红墨水,渗进了孩子脆弱的心灵四壁,这便是他铸就人格的基调。
该片的多款海报的画面和主题都很独特而又深沉,其中有一幅海报的主题这样写道:“蔷薇盛开,猛虎醒来!
” 其实人人胸中皆有蔷薇,也皆有猛虎,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蔷薇盛开的芬芳,更有虎啸四方的勇气。
还有一款海报的主题是“当韬光养晦变成了习惯,心灵还能否绽放勇敢的光芒”,说得真的很棒。
试想,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选择韬光养晦,低着头偷偷成长,是没有错的,但是最可怕的是所谓的“韬光养晦”变成了习惯,成了煮青蛙的温水,我们的血液里还有勇敢的因子可唤醒吗?
这影片似乎是一个寓言,说的是过去,更说的是现在,叩问每个人,也叩问我们的国家。
很多人都在诟病小然这个人物为什么不在最后去反击,剧情来个大反转,让小然把坐地虎杀了,但我想本片最高明的地方恰恰是让人物一条道走到了黑,走向如此尴尬绝望的境地,才会引起这么多观者的愤懑和不解,更引起我们很多人关于勇敢的讨论和争议。
这样,不是很好吗?
勇敢,说说可以,大多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勇敢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品质,俗世间多的是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芸芸众生,真正勇敢的人,心中都是有着理想的革命蓝图的,他们最终都会成为革命者,可是现在我们似乎并不需要,也不提倡去做革命者,我们只能做改良运动的参与者,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相。
这个电影能让人想到一些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问题,已经是不可多见,更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这部电影的叙事是不同于常规情节剧那样线性推进,而是跳跃着,带着情绪穿行,但每一个停留的时间,都用心去表现了,都是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少本片装扮的这个小姑娘是可信动人的。
阅读是一种高贵的本能,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就像很多名著,比如《红楼梦》,认真读过,又有能力读懂的人,其实并不多。
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是需要阅读的,因为它所表现的现实是从历史中逶迤而来的。
看得懂,就会满心触动而心旷神怡,看不懂,就会如坠雾中而轻慢待之。
总的来说,《不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贩卖青春岁月。
从商业片角度看雕琢痕迹略重,以文艺片来评价又过于平庸。
大概给高分的都经常看商业片或者泡沫剧,给低分的是文艺片粉丝吧。
其实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对比下来《不朽的时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剧情依然是老套路,导致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所以坦白说,结尾我确实看明白了,讲的很清楚,也契合了电影的中心思想……但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走到最后结局的,这个过程我基本看的一团糟。
看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似乎他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讲述六个人物的故事的能力,几个主角人物的形象也过于单薄。
大构架和小细节都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好吧,好在结局比较清楚,导演用心地把故事讲完了,在泡沫横飞的电影市场能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是胜利。
时代的烙印是是卸不掉,它像一块儿刺青,刺上去的时候,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如果想要将这块刺青洗掉,则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
小然的父亲经历了完整的文革,对于小然,文革在这一代人心中埋下了种子,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会长出不一样的果实。
看这部电影时,一直在思考怎样的经历造就了师公现在的性格。
师公是二零年生人,今年96岁高龄,被称为中医届的活辞典,师公一直是一个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
师公是文革的经历者,受害者。
文革对于他们是不愿提起的伤痛。
即使到了80年代,万象更新的时代。
他们的内心也不愿在对谁敞开了。
要想治愈他们内心的伤痛,势必要重新揭开那块伤疤。
文学家与历史学家为我还原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从文学与电影作品中,我们感受着不同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宽容的大背景下。
一对另类、特别的恩爱情侣,最后呢?
一个对少林寺怀着拯救梦想的他,看到真正的少林寺后,才发现少林只是个梦,是一个信仰。
他在她被欺负时没能不顾一切的拯救,结果女孩失身后精神错乱,而他被大家认为是个胆小怕事无责任感的人。
一个仗着父亲的关系投机倒把,过的一个少爷别有滋味,最后因为父亲的失势自己就这样玩完了。
鲁小然,应该算是男主角了吧(戏份最多光环笼罩),一个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同样遭遇的伙伴还有三个,可这四兄弟最没有血性的就是鲁小然了。
从第一次遇到流氓开始,他就“可悲”地被女人给救了,本应该激发男性内在斗志的一次遭遇,结果被自己的好兄弟和爱慕的女人挡在了身后,片中清晰传来女孩的喊声: “鲁小然!
你站在我后面!
” 。。。。。。
在片中为数不多的群架戏份里,他都默默地躲在兄弟和女人的身后了。
我记得台湾电影《艋舺》里的赵又廷和鲁小然状况差不太多,都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可不同的是赵又廷在艋舺中被激发出了男人的血性和斗志,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他虽然混迹黑道,可一直还保有善良与童真。
鲁小然的悲剧就在于身边的人对他过分保护,完全压抑了他雄性物种应该具有的侵略性,使他成为了一个缩头乌龟,可悲可叹因为习惯了被保护,所以更加自私,这种人已经没有一个男人的担当和义气了。
最后的轮奸戏是出乎意料,本以为这两个天之骄子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我看到俩人在胡同里被堵住的时候,就有一丝预感,当时还指望着鲁小然能在爱情的驱使下爆发一次,却也是无尽的失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被流氓抱走。
作为一个故事外的男人,即使当时有把刀抵住了我,我心爱的女人也绝对不能被别人抱走,除非我死!
最可悲的事却莫过于懦夫不幸有了机会做大胆的决定(蒙森):报警抓国庆。
好兄弟国庆为他报了大仇,当时那种情况国庆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只打算搞到一笔钱最后再尽一次孝道,然后就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给出卖,得知儿子落网后,国庆母亲也气绝身亡了。。。
导致这对母女结局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从开始就倍受保护的——鲁小然!
(如果他不通知公安,拿着钱交给国庆母亲,并且说国庆搭上了一辆汽车完好无缺的离开此地,此母估计还尚存一丝希望,想活着再见到儿子)所以,一个自私自利胆怯的懦夫就这样形成了。
不知道这位演员将来星途如何,接演了这样一个恶心怯懦的角色
少林在心中。
风华正茂时,曾经那么的美好,友谊长存记在心中。
哀叹一声,人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成就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珍惜彼此。
人生有亢奋,有被冤屈,有太多说不尽的,看不懂的,这或许就是人生。
朋友友谊,这是人最重要的。
我很喜欢这电影。
校长,主任都演的那么亢奋,而没有做做。
同一个战场的画面定格了不一样的人生。
看闫然老师的电影《不朽的时光》猛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80年代那个风光无限的文学年月。
《不朽的时光》电影的英文名是When We Were Young,我想我大概只敢说一声——When You Were Young。
其实不光台湾有文艺片,有情怀追求,大陆依旧,且就李芳芳导演的《80‘后》就很打动人心。
从《不朽的时光》里最先看见并回想起的是小学时看的高圆圆主演的电视剧《你在微笑我却哭了》,里面的情节是为了考试,有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偷卷子,之后被抓,然后一群人的命运就再也不相同了。
还有关于兄弟情的,大院子弟们一起成长,玩闹长大以后疏离,各走各的路,而这便是人生。
说到高考,高三那年看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那位老师的善意与焦灼,《那些花儿》的清唱氛围都是感动。
如今朴树坦白说自己为钱而上《跨界歌王》的舞台,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朴树发新专辑了,只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
那么,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极致,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青春就是你我再也回不去却无时不在的回忆中的存在。
前几天还看了方中信、王啸坤演的电影《全城高考》,我私以为影片并不想教化什么,只是想还原一个年代,给历史一份当事者的见证而已。
当然,若能有人性情怀在观众心中发芽,那也是求之不得。
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读《文艺争鸣》杂志上吴福辉老师的一篇文章《文学阅读与全民素养》,文中谈到他们那个年代对图书的热爱,人人都是文艺青年,所以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不朽的时光》中,也看到那时的人们对文科的执着与敬畏,如今资讯时代,有几个人捧着书本读经典,多是拿着手机读着总裁或者穿越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文学的追求便是消耗大众之空余时间,美其名让生活更充实,实则只是让人生更加空虚。
在阅读进行时,也许很带劲,但一旦那个劲过去了,而不过如此。
记得自我家有网之后,我弟就时时拿着个小手机刷小说,我很不待见。
后来我读大学,也开始阅读网络文学,而那时我弟已经去了天津当兵,所以他听闻后,很是嘲笑我。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会时时存在,但是其影响的受众却也时时在变。
毕竟并非每个人如此有闲、有钱、有兴趣。
回到影片本身中来谈谈艺术与生活。
鲁小然、方紫云、国庆他们都是好朋友,可他们的追求不尽相同,有人疯狂,有人正经,有人毁灭。
正是这样才更真实,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很多事情都是同步进行的,生孩子当然才会扎堆,所以一个单位大院里孩子们自然也成了发小。
写到这里想起贾樟柯的电影:他曾直言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表现出一种“文献性”,而这实际上便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倾向的体现。
在其电影《山河故人》里,梁子、张晋生和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最终不也逃不了现实之残酷,还是败给了时间。
看似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其实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界限,都是浮云。
在对青春的极致追求里,从来不缺殉道者,人人都是勇士,敢于直面任何权威与所谓说教。
对好学生的书写,我一直觉得八月长安应该算写得挺好的,好学生心中也有疯狂,并且他们一旦二起来才是惊天动地,但遗憾的是更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与孤独为伴。
其实他们一旦走出窠臼,学霸们多数能够所向披靡。
毕竟人是很复杂的,朋友的定义很微妙,绝不局限于古人所说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我想我终于懂得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虚竹、段誉和萧峰三个截然不同的人也可以成为生死兄弟,同时明白孙燕姿和蔡依林可以成为闺蜜。
80年代应该是国家计划生育开始的时代,那代人从来都是时代的试验品与牺牲品,也所以1985年前后先锋文学之各方来袭。
但那个年代从不缺少梦,只是缺少一点点坚持与幸运。
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用细节温暖了人心。
谈起爱情,野夫说:爱一个人不是为了抓住一个人,故事不断拒斥故事,因深爱而远离,所以一个女人成就了一个男人。
野夫用一本小说书写一个女人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其实也是在描绘一种爱情,祭奠一个年代,他希望可以唤起一些对于80年代的考证。
野夫相信:80年代会成为一个话题,那时中国有最多的身怀理想主义者——纯粹迷恋诗歌,迷恋一切文艺,对物质远远地鄙视,对改良社会报以天然的激情。
但在对80年代充满谈性时,野夫也理性说道:今日谈80年代恍若隔世——“80年代,大家打架、喝酒、写诗,也做慈善。
如今却羞于谈诗,今天的人们少了锋芒与真诚,当下是炫耀的一代,偏于自私的一代。
”野夫认为写作可以抚平纠结,达到某种和解——为了深爱写作,为了书写比虚构更加精彩的生活写作,为当下召唤80年代的理想主义写作。
北大李杨老师在讲座中也谈到:80年代是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年代,只要你正常,你就是文艺青年。
但老师也坦诚道:每一代人都会担心下一代人,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只要面对变化就好。
前几天有幸与韩少功老师交流关于对80年代的文学感受,韩老师如是说:80年代可以看成一个早晨,单纯,天真是常态。
到了90年代,就像一个中午,慢慢成熟也世故了,就像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80年代的文学与时代开放。
一个是补课式的,即现实主义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己。
那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文学,那时候传播媒介也不发达,文学成了“霸权”。
总之都是开风气之先,但是那个时候做文学也需要勇气。
现在的文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面对问题,任务比较艰巨。
”韩老师如是说。
北岛在《波兰来客》里也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通过亲历过文学大好时光的学者们对于80年代的切身记忆,我想我们对于80年代的感受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
提起80年代,我们想起先锋文学的“来势汹汹”,朦胧诗歌的所向披靡,文艺青年的文学梦想……直到90年代,文学还是在尽力延续着80年代的文学脉络,感受着当时文学的“霸权”地位、一时风光无两、充满期冀。
但在9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中,文学在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逐渐处于生存艰难的尴尬境地——纯文学期刊纷纷面对停刊的境况,文学读物也不再风光,充满变数与不幸。
所以,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80年代,因为那时的人们对文学是由衷的喜爱与执着,那时文学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邻里的圈子。
如今,大家向往一些名利追逐,想要更多的利益与资源,却在追逐的途中忘记了当时的初衷与守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怀念过去的原因之一吧。
一直以来我觉得学习文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见过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先贤的人格魅力与历史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机会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简单表达一个90后中文系学生对80年代文学的喜爱,因为80年代文学风光无限,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正如在电影《不朽的时光》中看到很有感触的一段话:许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无声,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一个人究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读过一生呢?
After all these years, memory of you stillPains me, all is quiet.I once gave up the world, but I’d never give up on you.How many secrets must one hold, in order to go through life unscathed?写了好久,今日无事翻豆瓣来一发。
人物本身的扁平与它所指代的符号意味太浓,让这个表演看的我真的无比痛苦,但它反倒产生了一种奇怪的间离效果,让它对于改革开放的反写极其精准甚至可以说是惊悚。
宿命感与无奈感,也许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吧。
四不像的电影 乱哄哄 脱离的现实的话剧似的
看过
恐怕这样一部为老年人写的片子几乎没有,这是我看得唯一一部,希望以后有更多适合我们六七十年代人看的片子,谢谢导演,这真可谓良心电影!能够触动心灵
值得一看 大桥名场面。
选的青年演员真是神经病
虽然那个年代中旬我才出生,但是看着也非常感触,多少恩恩怨怨,都是文革那个泯灭人性的年代遗留下来的
只剩下导演心里那点翻来覆去的情怀,俗不可耐,就当老艺术家回顾展了
配音毁了这片子,音乐也有点满。
哪有什么不朽,不过是人们还没忘记罢了
演员确实比较青春,较之用中年明星来演青春片还是有进步!镜头很棒。
那个小然(不知道是不是指导演闫然)不仅不像那个年代的,都怀疑他不是内地人,说话感觉不是港台的,就是ABC,应该换个配音,不然感觉太怪。
一般
失控的叙事
朋友给我推荐了这部影片《不朽的时光》,好作品,人物在大时代下变的这么渺小。力荐
看过此片,天很配合地下起了雨,一个人走着,经过高中母校的门口,点了支烟,驻足了很久。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于平凡和忙碌中想起那段青葱的时光。
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有很多 这部电影则是内容大于形式 非电影规格的处理比比皆是 表演、配音、卡司、音乐、叙事、甚至部分剧本的处理都是电影形式不足的 但本片却又一个太难得的内容主题 对历史最空白十年前后的反思 一代人的兴起与凋零 他们的不朽时光正如琥珀 虽然好看 但他们都被困在里面了 如果有可能 这部电影重拍解决这些问题 再重新把剧本结构和人物做一下 这可能会成为近十年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影片
大概我只是为了云贵的好山水和那一点点悲怆的调子
也就是开篇的长镜头和手持摄影风格给别人一种新感觉,其他的都很烂。尤其是编剧,怎么就觉得那么假呢?!看不下去,后悔我家的宽带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