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九集看不下去了,前面虐了亚修那么久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抱着朴素的他会苦尽甘来的希望😊),后面的发展是在干什么?
亚修的小跟班、亚修哥哥一一死去,亚修爸爸的妻子也死了、英二落到黑帮手里、肖特叛变,是要把亚修身边亲近的人一个一个都铲除吗?
然后呢?
亚修一个人怎么对抗黑帮老大?
说到底这么虐有意义吗?
我都看到第九集了,完全没有让我感到放松、愉快的片段,一直都揪着心担心这担心那的(我实在是很讨厌作者故意虐角色、很讨厌作者以此来虐读者,我不是说这部番的作者是这样,只是讨厌这种事情)还有人说亚修的结局对他是好的因为悲剧能让更多人记住他,我宁可一个角色幸福地活着然后被人遗忘,也不想他因为自己身上的悲剧而被大家记住还有我觉得亚修和英二之间的感情太突兀了,发生了什么就亚修非得冒着生命危险救英二了?
救下来之后他俩的互动也不多,看不出过命的交情不过画风我很喜欢,英二眼睛圆圆的大大的真的很可爱,亚修也很帅我觉得,可以虐,但是得虐得有意义,或者虐完之后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整体上是心气是向上的。
接受不来这种没有多大意义一直虐虐虐完了在最后虐个大的的作品还是希望亚修能没有太大烦恼地幸福地生活下去🙏🏻有没有英二陪着都行
香蕉鱼很大的问题是:撑起它后半段几乎90%的画面是枪战,主角与主角朋友圈“免死金牌”太明显,而攻击他们的人太弱鸡。
这枪战怎么看??
人物刻画的刻板,体现在除了主角的所有人身上,包括恶霸,但他为什么prey on Ash,在24集那么长的篇幅里竟然只有“他长得漂亮”一个理由。???
开玩笑么??
Banana Fish这条一开始的主线,中段起沦为了工具线,帮助主角抓人和被抓,它本身可以被讨论的,比如战争ptsd并没有更多着墨,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条线延展出的阴谋揭露更像是挖了个巨坑,一个spectacle,无法细究。
相关高层为何愿意冒如此风险与科西嘉集团共事?
对抗恶势力的难道只有Ash的小混混朋友圈和一个日本来散心的游客?
这里的情节far-fatched,very sinister,同样,在24集的篇幅中没有更多解释,让人很难买账。
几乎全男班,lgbt全恶人,让人对这个剧不要说是不是bl了,是不是lgbt-friendly都打个问号。
(绝对不friendly)不是说不能展示gay捕食者,而是说这样这么明显地描述openly gay的群体(Ash没有identify自己的取向)的贪婪与罪恶,还有李代表的drag人群的嫉妒与愚蠢,不禁要问:如果lgbt在这里如此单调,那这些身份便成为了一种“工具”般的存在。
成为了猎奇、click bait、奇观。
酷儿的核心是多元,而不是有lgbt性向的就“酷儿”了。
拒绝nuanced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展示。
当我们知道他们“恶”,但他们“恶”的理由似乎只有性向可以解释,这个时候,就应当警惕了:把一个人片面化为他的性向,忽略其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常常是恐同的第一步。
片末一个人(俄国老师?
)对Ash说,你知道不应该把英二留在身边还是把他留在身边了,这是toxic的。
同意。
Ash一直向死,而让英二待在他身边就是置于危险。
所以在英二中枪后,Ash是大哭大喊、大开杀戒,喂喂喂,人家明明还能救一救好吗。
就好像英二“已死”是完成了Ash心中一个隐秘的愿望,这样Ash才可以彻底痛苦,而他非人般的对敌人的残暴也因此justified——因为是他们害死了他……柏拉图的爱的对象。
英二的刻画是骑士传奇里的公主:温顺、惹人怜爱,明明手无寸铁还一天到晚跟在骑士身边,你看,被龙抓去了吧?!
对骑士的关怀也是刻板的女性关怀:做饭etc。
同志情感其实是打破异性恋二元对立的,酷儿cp的张力不应该如此贴合骑士公主模式,英二如此fit in这样一个女性设定,让人再次失望。
除了每集片名极其闷骚让我一开始doki doki外,这个剧最迷人的是四首歌曲吧。
尤其是前半部的两首。
歌曲响起时完全不知道角色在讲什么了。
关于题名“香蕉鱼”,来自J. D. Salinger的《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香蕉鱼“游到一个洞里去,那儿有许多香蕉。
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
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
”“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
连挤都挤不出洞口了。
”再后来,香蕉鱼们都死了。
Ash身处香蕉鱼世界,反抗着香蕉鱼世界。
引用B站nullSim的评论来说:我是多喜欢这种伊卡洛斯式的少年形象,他是自由的飞鸟,他孤高,在黎明前便像灰一般燃烧殆尽。
Ash是一个有着悲剧性人生的天才,他的悲剧气息,他的向死而行的勇敢,与黑暗反抗到死的决绝,感情深刻浓烈,性格冷淡疏离,极致吸引力。
上一个这么喜欢的角色是《NANA》里的本城莲,你我都能轻易看到,这种角色身上的悲剧性,对于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死去。
这个世界配不上他。
Ash面对飞过来的子弹从来不躲,我想他从来不畏惧死亡。
PS.看完前9集,我不认为这是一部BL番,如果仅仅因为一个标签而失去一部优秀的作品,那么你该失去它。
在《战栗杀机》漫画第十九卷,亚修在遭到偷袭后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读着英二离开前写给他的信失血而死。
信里还有英二在上飞机前给他的去日本的飞机票。
信上沾满了他的血和泪。
他安详的笑脸紧贴平摊在桌面上的信。
然后他离开了他身处的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暴力,不公和罪恶,也有误认为他在睡觉的图书馆员温柔地看着他颓然倒在桌上的目光与喃喃自语:看来是个美梦。
飞机上,英二回忆起在国立图书馆寻找亚修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桌前孤独的身影,流着泪说:“那是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巨大孤独。
” 他没有想到,亚修此刻就在他最爱的图书馆里,读着他那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的信,血液慢慢流出身体,生命之火逐渐暗淡。
亚修不是没有机会求救。
偷袭者在得手后也对他说,已经避开了要害。
如果及时止血就医,应该是有生还的希望的。
但他却选择,用最宝贵的救治时间,坐在最喜爱的,安静的图书馆里,读完最宝贵的友人的来信,然后静静迎接死亡。
如此软弱的选择,与亚修一贯的顽强似乎不符合。
他蔑视那些强暴他的人,与帝诺死斗,从来不服输,从来不会容忍任何人践踏自己的骄傲(除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审时度势地顺从),却在命悬一线,血液不断流出身体的时刻,为了读信而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的机会。
作出如此软弱选择的亚修,真的是前面十八卷里那个仿佛年轻狮子一样的人么?
是的,因为这封信戳中了亚修的软肋和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对真正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抛掉自身黑暗的过往,仿佛新生一样美好而干净地生活的渴望。
他被英二深深吸引,正是因为英二在这一点上鼓励他,相信他并且引导他。
当最大的,最深的渴望破灭的时候,也是人最绝望的时候。
偷袭者的出现,让亚修明白,自己终究无法真的如英二信中所写的,抛开一切飞到日本与英二一起幸福地生活。
让英二留下也是徒增英二的危险。
他与英二,始终都是两个世界的人,若彼此相交,只会让英二本来所在的美好世界也毁坏掉。
救赎的希望,对于雪貂来说,从来都不存在。
如果存在,也只是一段逼真的幻觉,如同英二在美国陪伴他度过的每个日子。
亚修曾经与英二说过,自己与其他人最不一样的地方,是自己并不真的怕死。
在他生命的许多时刻,都曾想过,也许死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他不怕死,因为他知道有些东西的毁灭比死更加可怕。
所以当马文拿枪指着双手被缚的他时,他只是冷静地望着枪口,而当马文杀了他最信任的男孩兼跑腿斯奇普的时候,他疯狂地扑过去,不顾自己身上的伤和势单力薄,独自开车追截马文,并最终中了帝诺的圈套含冤入狱。
他不怕死,因为他感到疲累,既因为受到的伤害,也因为继续活着就意味着继续斗争。
而与帝诺和其他所有黑帮中的人都不一样,他斗争的动力不是金钱,地位,美女,而只是对自由,美好和内心宁静的渴望。
所以英二的信,和读信时遭到的偷袭,就是将这希望给他,又夺取,并且告诉他这不过是虚假的希望的残酷过程。
亚修这样的人,不怕死,却会被希望的破碎打败。
所以他选择将信读完,宁肯死去,也不愿空留一个躯壳,却无法再与英二相见。
他以为自己早就冷静地接受了英二注定会走的结局。
但是表面的冷静,最终抵不过希望在眼前破碎带来的冲击。
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比起在罪恶中沉沦死去的人,亚修直到死都心怀对希望与美好的向往,和对救赎的渴望,而且他死在自己最喜爱的地方。
虽然漫画结局很虐,但还是希望如果动画魔改使得作品失去一以贯之的厚重与深度,就还不如不改,留着这个虐人的结局。
P.S. 动画里亚修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小鸟,对英二说你能跳起来真好的这段,感觉配下面这首诗挺合适。
这首诗也是我认为的亚修的心声。
《啊,多少回,柔美时光》【葡】佩索阿啊,多少回,柔美时光令我心旷神怡,但只要一只小鸟儿飞过,就会令我忧伤!
因为你翱翔在诱人的天空,那样轻盈、稳健?
因为你展翅在辽阔的苍穹,从不迷航?
因为你扑棱着翅膀,象征自由?
生活却不肯给予我给你一样的翅膀,哪怕灵魂是多么渴望。
我背脊萌生的是恐惧的海潮。
它们无情地把我淹没了,也淹没了我陌生的魂灵。
我渴望,一千次地渴望。
那渴望不是作沙鸥的美梦,而是在生命中轻翔的自由。
1921.8.5PPS.如果非要腐一下的话,我站英aPPPS.追完动画全集,我一定要写文
作品譯名《戰慄殺機》,照此理解,整個故事可簡而概之爲在利益恩怨的驅使下,殺機在不同的人或人群之間反復循環往復地出現。
如此雖未嘗不妥,但返回到作品原名《Banana Fish》來理解,整個故事的結構与意義可能都會更加完整。
Banana Fish是什麼,是一篇小說的名字,是一種毒品的名字,代入作品,進行故事文本分析的話,可以視為引子、線索、隱喻、預言……比較明顯的就不提了,這裡且分析幾個它的“隱藏”屬性。
1、作為寓言的《Banana Fish》小說《Banana Fish》寫了一個名為慾望的死局。
本作講述的,亦是一个可被名為Banana Fish的死局:毒品Banana Fish之研發應用所牽涉利益之深广,各方勢力糾纏之複杂,政治影響之巨大,已經到了無人可以破解的程度。
人人都為Banana Fish而來,而人人都是Banana Fish,沒有誰可以在卷入后全身而退。
2、作為隱喻的毒品Banana Fish縱觀全劇,亞修很忙,忙千百件事,其實衹是在忙一件事:反抗。
而他反抗的對象,并不是哪个具體的人,而是淪為喪失自我(被人控制)、麻木不仁,最終六親不認、殺人不眨眼的非人之物的命運。
眼熟嗎?
對,這和被注射了Banana Fish的人毒發后表現一模一樣。
3、作為預言的Banana Fish預言什麼,預言亞修的命運。
在作品中,毒品Banana Fish沒有解藥的,祇有死亡才能給被迫注射者以解脫。
亞修想要結束血雨腥風而充滿罪惡的黑社會老大生涯,除了死亡,也同樣沒有其他辦法。
但是,具體分析預言是如何成真的話,并沒有這麼簡單。
現實和時代決定亞修一半的命運,這部分不是今天的題中之義,但剩下的那一半,亞修自己或者說他的性格決定的那一半,是本文所必須在意的。
亞修的行動動機一直很清晰,一開始是為了自保,後來是為了反抗,再後來為了復仇,而最後是為了救人……第一次開槍,他八歲,哥哥參軍,父親冷漠,沒有人幫他,他衹能靠自己殺死了性侵他的變態,但是噩夢沒有結束,拿起的槍,同樣再也放不下。
剛剛認識那段時間,亞修常對英二說,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亞修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是祇有握著槍,才能非常勉強地維持為人的尊嚴,生存下去。
他美,所以被侮辱,也是因為他美,所以被重視,被栽培;他智商極高,博覽群書,有勇有謀,所以能當上老大,所以承擔過多的崇拜和責任;他討厭暴力,喜歡去圖書館靜靜地看書,然而他終究殺了太多人。
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他常常想起《乞力馬紮羅山上的雪》里那只凍僵的豹子。
亞修説過,想要可以不握著槍也能活下去,或許,像英二那樣自由如鳥般可飛躍高墻或者如旭日初升的早晨那樣清白地活著,才是他的理想中人生的樣子吧。
這裡需要強調,在亞修心裡,英二和理想分量雖然可以劃上等號的,但兩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説,不是英二出現后,亞修才突然產生了那樣的理想,亞修說過自己是靠著直覺生活的,他剛開始就強烈地被英二這樣的人吸引,衹能說明他本就有這樣的理想。
可是英二和亞修所生活的那兩個世界之間的距離是如此遙遠,亞修的理想与現實也是如此。
所愛隔山海,而山海永不可平。
現在想來,劇中角色,幾乎個個都以為英二是亞修的致命破綻,我看的時候曾經也這麼想過,後來才發現,其實不是的。
不是英二,更不是理想。
真正的死因是理想与現實之間的距離。
而那段距離的名字,即為命運。
英二明白了,於是他最後寫信給亞修説,想要从命運手中保護他。
英二做到了,亞修也做到了。
英二用愛,抹去了兩個世界之間的距離。
而還有什麼能比來自所愛之人同樣堅固不移的愛意更能撫慰人生之痛苦?
沒有了。
而亞修用死亡,消除了理想与現實的距離。
而還有什麼能比理想之實現更能戰勝死亡的空虛?
沒有了。
從此,他們的靈魂同在,再不分開。
在不打擾別人也不被別人打擾的圖書館里,靜靜地讀完英二寫給親愛的亞修的信,然後微笑著閉上眼趴在桌上做最後一个好夢時。
亞修必然發自內心地、感到無比的幸福与歡喜。
亞修,值嗎?
英二,值嗎?
值。
人生之所以不朽,唯一的原因,是愛。
看大家基本都是对其剧情赞不绝口的评论所以去补的...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其实是有那么一丢丢失望的。
山猫一样存在的亚修,在遇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英二后,如同灰暗的生命中照进了一束阳光。
他第一次拥有了渴望的东西。
渴望自由,渴望和英二自由的活着。
因此和现实反抗,最后怀揣着自由走向毁灭。
但是他的毁灭真的是必要的吗?
虽然看了很多影评,也在某乎上浏览了相关问题与回答,还自我暗示了很久,但是我本身还是无可避免地觉得,亚修的毁灭是多余的。
有“故意赚眼泪”的嫌疑。
且吐槽中间长达十多集的“你被抓完我被抓”循环的剧情...单单关于“灵魂伴侣”题材的作品,我本人或多或少是有些涉猎的,小说也好游戏也好,其中不乏剧情比banana强得多的、设定比它好的。
比如我随便举个栗子,新田太太的《冬之蝉》,同样是地位、立场差异巨大的两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但我觉得《冬之蝉》的剧情安排还有矛盾冲突上都合理很多。
但是banana里有些地方就有些唐突。
(看到后面我已经不在意他们的行动到底是什么目的了。
)关于“毁灭”,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也是剧情的泪点。
肖达的毁灭说实话我还是有些许触动的,但是后面亚修的毁灭,我真的觉得很唐突。
就像吃饭吃到石子一样,膈应。
就算你再怎么 跟我分析亚修的心理,我也觉得这样不太行。
以至于我憋了半天一滴眼泪都没瘪出来,心情也没有像大多评论里说的那样沉重。
硬要说的话就是有些惊讶。
就像是和巨龙作战,获得胜利的勇者,爬到城堡顶楼迎接公主,结果不慎跌落摔死,这样的感觉。
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jpg与之不同的,游戏《sweet pool》里所描绘的毁灭,我足足一个月才缓过来。
《甜池》里,即便打出所有结局也找不到he。
但是这些结局并不是为了悲剧而悲剧的,而是顺着事情的发展,它注定会变成这样的。
悲剧本身,是因为知道是悲剧,但是无法挽回,只能目睹它走向毁灭,那种无力感,才会打动人心。
而不是和三流青春小说一样,大团圆之时突然来个主角暴毙,就是悲剧的。
最后,有关黑帮和监狱元素的ACG作品,尤其是女性向的,我看了不少。
所以对banana里那些相关的情节(还有明显的性暗示情节?
)我的内心是毫无波动的。
因为什么奇葩都见识过了,所以全世界男性都对男主角的屁股感兴趣这件事,我懒得计较了。
一 为什么所有人都追着亚修不放?
亚修虽然美强惨,很具有吸引力,但一堆人争夺他并非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具有象征性。
亚修已经成为了众人欲望投射的一面镜子,蒂诺想压倒一切掌控一切,亚修却不驯服;欧沙拼命想得到的东西,亚修已经得到,却轻蔑地根本不想要欧沙拼命追求的东西。
月龙和亚修经历相似,但亚修得到了他想要的救赎和陪伴,月龙只想把他一起拖回深渊。
而只有英二是一个单纯的普通人,他没有扭曲的欲望投射到亚修身上,但他同样希望得到亚修的认可和陪伴。
亚修让我想起了《伊利亚特》中的古希腊美女海伦,都是美好得不切实际,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
帕里斯迷恋她的爱情,她的丈夫迷恋自己的尊严。
阿伽门农迷恋她能为他带来的胜利和荣誉,阿喀琉斯迷恋为挚友报仇的痛快,其他联军士兵想要满足一睹绝世美女风采的好奇心。
海伦永远活着别人眼中,展示别人的欲望,而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他们只想从她身上寻找或是实现欲望,正如亚修的敌人们。
但他比海伦幸运,他有一个知己英二,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
二 亚修为什么这么厉害,会不会太夸张了?
除了美强惨是很受欢迎的人物设定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亚修并不是龙傲天一样的人物,他也面临很多内在或者外界的困难,而这样的对比更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已经如此强大,在颜值,武力值和智力值都已经远超常人的情况下,也无法战胜险恶的环境,无法战胜过去的阴霾,这一点不是非常讽刺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共情,因为观众之所以能够欣赏一部虚构作品,是因为作品提供了一个微妙的情感支点,观众能够代入自己又能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
亚修正好完美满足了这一点,他的脆弱,他的创伤,他的冲动,他的不服输都是观众身上会具有的特点,会激起共情;但他又是那么强大,还生活在一个我们无法涉足的世界,又为观众提供了审美距离,不得不说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我能想到的最不成功的极端例子是电影《此房是我造》,电影并不烂,但很难让观众找到情感支点,男主角完全的反人性,但又生活在大众中,还体现出很多常人的习惯,这就让观众无所适从,大批离场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三 为什么大部分男性会侵犯亚修?
其实这种关系在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基于泄欲的目的,而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男性对对男性的压迫与控制。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女性气质长期处于劣势,在传统两性关系中处于被控制的顺从地位,而男性一旦和女性气质相联系就难免被污名化。
在男性对男性的侵犯中,尤其当施暴者和受害者是异性恋男性时,施暴者会感到一种打压对方男性气质的快感,会感到对方已经臣服于自己,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监狱,军队甚至学校中,而且很多时候是非进入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纯粹成为了一种侮辱。
在《Banana Fish》中,我们发现很多情况是符合上述理论的,尤其是最后雇佣兵指挥官的所作所为。
另外揭露类似对儿童施暴行为的作品并非个例,此类犯罪行为并不少见,更不猎奇,比如《丝之屋》《沉默的天使》,甚至是《V字仇杀队》中也有不少上流社会的人在干着同样的肮脏勾当。
而且说句题外话,艺术世界中如何设定,设定的好不好和与现实符不符合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能在艺术世界中自圆其说,而《Banana Fish》的设定是能够服务并推动剧情的。
四 为什么亚修这么厉害的人会羡慕并喜欢英二?
和英二为什么喜欢亚修的道理是一样的。
英二就是一个普通甚至平庸的人,擅长做饭和跳高并不能改变这一点,所以只能放弃从“他有什么比亚修强”这个方向去寻找,而是从“他有什么是亚修没有的”这个方向去思考。
正是因为他正常普通,才让亚修羡慕,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中从来没有这种平常人,从来没有人想着杀人犯罪是不对的,没人觉得十几岁的他应该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没有人觉得他是脆弱且需要陪伴的,也需要时不时喘一口气。
英二就是第一个走入他生活的平常人,正常同龄人的日常对于亚修这样的人,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束光。
英二也像一面没有杂质的镜子,照出他内心的彷徨,痛苦与小脾气,而和亚修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只能照出他的坚定,强大与冷漠,甚至他的好朋友肖达也无法承认他是脆弱的,而英二可以接受,因为他也是如此。
亚修羡慕他可以大方流露出自己的缺陷和不安,羡慕他的家庭生活,羡慕他可以自由地走在阳光下。
正如像我们和英二这样的普通人觉得亚是一束光一样,亚修觉得英二就是一束光。
五 和英二之间是爱情吗?
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全凭观众理解,这一点没必要争吵,优秀的作品大都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所以才提供了更大的解读空间和想象空间。
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二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厚,甚至是很伟大,这种感情不会因为被定性为爱情或是友情而降格。
但让我反感的是,有人觉得两个人之间关系非常好就一定是爱情,好像爱情一定比友谊高贵牢固,爱情是友谊的进阶和升华这样的看法,恕我不能赞同这一点。
深厚的感情只有爱情一种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还有亲情和友情,爱的模样不止一种。
六 蒂诺爱亚修吗?
我觉得不爱,即使他认为自己是爱的,将这种病态的控制欲理解为爱简直是对这个词的玷污。
以前常常听到一句话:“爱他/她就给他最好的”,但这里的“最好的”是以谁作为出发点呢?
是施予者还是接受者呢?
蒂诺觉得亚修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对他言听计从,而实际上亚修并不这么认为,他只能感受到创伤和窒息,蒂诺交给他的技能也好,权力也罢,都是他不想要的,试想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愿意过亚修那种生活?
更不要说蒂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他只在乎自己的意志,别人都应该围绕着他,他就是一个极端的占有者和施暴者,如果有人在你不情愿的情况下,一边打你一边说爱你,一边监禁你一边资助你,你会觉得这是爱吗?
七 为什么亚修最后必须死?
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都无法想象几十年后的亚修会变成什么样子。
看完前面发生的那一切,我觉得亚修实在太累了,非常非常疲惫,一副随时准备赴死的样子。
他不在乎是否会死,但他太热爱自由与快乐,他想选择死去的方式,他不想死在别人手中,他不想屈辱或是痛苦地死去,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受够了,他想在幸福中死去,他想自己掌握命运。
而在暂时解除危机的平静中,正好出现了一个契机。
亚修多年的生存经验告诉他,平静,幸福且自主死去的机会在以后恐怕没有了,想要控制他,摧毁他的人只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冒出,他恐怕无法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在自己喜欢的人的陪伴下,在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下死亡,所以他抓住了这次机会,不用为任何人,不因为任何人,就这样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除此之外,在现实中亚修当然有理由也应该活下去,但作为一个艺术人物,他的死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不会说希德·巴瑞特,科特·柯本或者川端康城,太宰治的死亡有任何审美价值,也反对将真人死亡浪漫化的说法(即使他们本人这么认为),但在艺术作品中,死亡确实可以变为审美的对象,而亚修选择从“黎明”燃烧为“灰烬”,选择burning up而不是fading out,非常符合他的人设,也符合悲剧审美价值,就像身中数箭的圣塞巴斯蒂安,他在画中的痛苦与死亡都转化为了美感,殉难是一个圣徒最好的归宿,正如亚修,在最光彩的时候死去,是他最好的归宿。
八 豹子到底象征什么?
私以为《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好的一篇小说,而《Banana Fish》则是我看过的最能诠释这部作品内涵的作品。
我们发现,亚修有一种超越求生本能的追求,这种追求粗看是自由,但仔细想来,却是另外一种东西,是一种在自由之上,甚至是人理解之上的东西,是无法触及的人生奥义。
在小说中,主人公哈利有着追求超越平凡的渴望,在重伤之时,他回顾自己的生活,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又说不清楚,只能追求,在排除若干种可能性之后,还是得不到答案,正如那只豹子,不停向上攀爬,直到进入不毛之地,直到迎来死亡。
哈利最后乘坐飞机越过了豹子没有越过的乞力马扎罗山,他找到了超越之道了吗?
我觉得没有,因为很大可能这是他重伤后的幻觉。
但人的高贵之处也正在于此,我们总是在追求人生的真谛,但总是得不到,大部分人都在艰苦的旅途中放弃了,而那些高贵的人还在攀登,他们孤独甚至痛苦,最终他们也许还是一无所获,但他们的姿态永远是向上的,在高处,在无人打扰的地方,他们的姿态将会一直保存下去,直到被下一个攀登者发现,正如亚修。
英二说亚修不是那只豹子,是因为豹子是孤独的,而亚修不是。
九 为什么帮派闹那么大动静,警察那么没有存在感?
因为这是一部帮派题材的电影,是犯罪大类型下的一种亚类型。
我很喜欢看黑帮题材的作品,我的经验是警察在大部分帮派题材中都不会很厉害,最多制造一些麻烦,因为帮派之间或者内部的斗争才是主线。
就拿最有名的《教父》举例,里面警察出现了吗?
在那段名垂影史的平行剪辑中,第二代教父Micheal一边参与他孩子的洗礼,一边指挥他的手下对敌对帮派大开杀戒,警察怎么不来抓他呢?
这一点在动漫中也一样无需质疑。
突然觉得Radiohead的Planet Telex其实很适合亚修在遇到英二之前的心境,歌词如下:You can force it but it will not comeYou can taste it but it will not formYou can crush it but it's always hereYou can crush it but it's always nearChasing you home sayingEverything is brokenEveryone is brokenYou can force it but it will stay stungYou can crush it as dry as a boneYou can walk it home straight from schoolYou can kiss it, you can break all the rulesBut still...Everything is brokenEveryone is brokenEveryone is, everyone is brokenEveryone is, everything is brokenWhy can't you forget?Why can't you forget?Why can't you forget?PS:OP和ED好听到爆炸!!!
写在前面:1 全文12000余字,含大量剧透。
2 本文涉及大篇幅文献综述,但由于缺乏一手资料,主要依靠网络碎片化翻译出来的英文材料进行三手翻译,因此对资料来源和翻译的准确性存疑,请带着批判眼光看待本文引用的所有材料。
引用链接附在文末。
3 涉及个人观点的部分也请持批判性眼光看待。
4 禁止无授权转载。
目录:1. 名作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 1.1 腾飞的日本与神秘的纽约1.2 在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的《Banana Fish》1.2.1 写实背景与硬派场面1.2.2 性暴力与性取向2. 动画化的2018与现代舞台2.1 动画化的整体设计2.2 时代的差异与重复2.3 被重释的“圣母”与“勇气”3. 20世纪3、40年代及其后的经典源泉3.1 引用与重构3.2 彷徨与死欲3.3 死神之姿4. 站在(不存在的)边界上 1. 名作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 1.1 腾飞的日本与神秘的纽约《Banana Fish》(以下简称《BF》)是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在1985-1994年期间连载的作品,最早被作为以高中女生为主要读者群的少女漫画,在《別冊少女コミック(Betsucomi,创刊于1970年)》推出。
1975年,同人志即售会(COMICKE大会)开办。
从第一届大会开始,参会的主要群体就是女性。
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开始腾飞。
1986年,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颁布。
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女性读者的购买力和重要性逐渐凸显,更多迎合女性阅读需求的漫画杂志创刊。
其中,第一本耽美漫画刊物《JUNE》于1978年创刊。
它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当时,JUNE一词可以用来指代少年爱/耽美这个类别。
(那时候还没有BL这个词,传说车田正美给《圣斗士星矢》中瞬的女友起名叫JUNE也是因为这本杂志,无来源证实。
)《JUNE》当时以竹宫惠子(Takemiya Keiko,《风雨木之诗》作者)的漫画和栗本薫(Kurimoto Kaoru)的小说为主打。
由于栗本薫和吉田秋生是朋友关系,吉田秋生为她的小说画过一些插画。
↑这本小说的插画就是吉田秋生画的除了原创的漫画和小说之外,《JUNE》同样也刊登介绍欧美同性电影的文章。
所以,《莫里斯(Maurice)》《同窗之爱(Another Country)》《我美丽的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莫扎特传(Amadeus)》等电影也在女性之间变得十分受欢迎。
[i]很有可能,二十多岁的吉田秋生就是在那时候接触到了大量相关的影视作品。
包括她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对她影响深远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
更具体的阐释之一可见于2017年,吉田秋生、伏见宪明(Fushima Noriaki,公开出柜的LGBT研究者)、三浦紫苑(Miura Shion,《强风吹拂》《编舟记》作者)进行的访谈。
其中,吉田秋生提到,高中时观看的电影《午夜牛郎》是她漫画创作的起点。
电影中两位男主人公的惺惺相惜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她后来又看了好几遍。
两位男主人公“离了对方都活不下去,但他们到最后都没有发展成浪漫关系” [ii]。
将目光投向大洋彼方。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越战结束,冷战继续,民权运动告一段落,水门事件让总统下了台,嬉皮士变成雅皮士然后成为朋克,个人电脑则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具体到纽约这座城市,在《纽约时报》作者Edmund White笔下[iii],则是这样的:“那时的纽约躁动而危险,女人出门要带防狼水,连男人下了的士都会要求司机先别走,要等他们走完从车到家门那5米。
那时的一场停电让整片街区陷入疯狂的抢掠,地铁车厢满是涂鸦。
彼时,巴兰钦(美国芭蕾之父)的权势正如日中天,纽约州剧院成为纽约知识分子沙龙,一个爱读塞林格的重生教徒杀了约翰·列侬……”学者Frederik L. Schodt则在1996年出版的《Dreamland Japan》中,如此描写日本艺术家眼中的80年代纽约:Banana Fish’s popularity coincided in the eighties with a fascination with New York City. When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going right in Japan, before the ‘bubble’ burst in the economy. New York was often portrayed as a symbol of everything that was wrong with America, from drugs to guns to racial tensions to poverty – sort of a modern Sodom and Gomorrah.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seemed symbolic of America’s raw energy and exciting individual freedoms.即,80年代的日本艺术家倾向于认为,纽约是集美国枪支暴力种族问题为一体,但是充满原始美式活力和自由的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田秋生开始了《Banana Fish》的创作。
1.2 在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的《Banana Fish》1.2.1 写实背景与硬派场面《BF》之所以在同时期的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部分要归功于故事详实的背景设定和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表现方式。
虽然不乏主角出场满级、后期开挂的毛病,但作品的整体氛围还是以写实为主。
整个故事始于越战末期,展开于冷战的大背景下。
Banana Fish作为一种精神控制药物,被美国作为势力渗透的工具。
偶然间,围绕这种药物,以Ash为首的街头少年团与黑帮大佬Dino Golzine发生了激烈冲突。
虽然在连载的十年中苏联突然解体给吉田秋生造成了一些困扰,但好在后期推进(主要是两个男主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不太紧密,得以顺利进行。
总体而言,主线剧情中对世界局势的描述几乎完全以现实为蓝本。
(注意,虽然漫画连载到1994年才结束,但故事实际只发生在1985-1986年。
)
↑此处对中美洲紧张局势的描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70年代古巴的情况。
↑对水门事件的吐槽。
85年代的美国,对媒体的信心正在没落。
杀手Blanca的设定是前苏联特工。
他个人的婚姻悲剧也和当时的政治氛围有关。
另外,吉田秋生在背景、服装的一些细节上也进行了一些设计,所以看起来比较有时代氛围。
↑巨大的logo
↑背景涂鸦相当令人瞩目在时代背景之外,《BF》中密集的对话和动作场面,使得它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像少女漫画。
这些动作戏并不花哨,有时候带着强烈的情绪,直接推动剧情,并不单单作为感官刺激出现。
↑个人最喜欢的一段,出现在漫画中期虽然大部分动作戏都是简洁明了的枪战,但在中期剧情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因地制宜的打斗剧情,比如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主要是为了描写街头少年团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Frederik L. Schodt形容,《BF》中的城市“is portrayed as a modern wild jungle”,被描绘成现代丛林。
这一点也呼应了主人公Ash桀骜不驯的“野兽“设定。
这种设定在配角口中被不断强调。
因此,尽管《BF》最初是作为少女漫被推出的,但它吸引了不少稍微年长的女性读者和一部分男性读者。
Frederik L. Schodt如此评论它的受众:“Banana Fish was one of the few girl’s manga a red-blooded Japanese male adult could admit to read without blushing.” 这是少有的能让日本热血男性大方承认自己会看的少女漫画。
1.2.2 性暴力与性取向《Banana Fish》漫画中出现过少量异性情色场景——比如Nadia(Shorter的姐姐)和Charlie警官,精神病院的医生护士,Harlem路人——绝大部分无足轻重,属于情节调剂。
与之相比,是大量的同性情色,而且几乎全都是在画面外处理的性暴力。
与相当一部分将性暴力作为刺激甚至情趣来描述的耽美/BL作品不同(这后面有比较复杂的缘由,主要还是女性性压抑的结果,建议自行搜索研究),《BF》中的儿童性侵与强暴都被表现为实打实的创伤体验,给Ash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iv]无处不在的性骚扰也是《BF》不吝笔墨描述的一点。
如果说监狱众人对Ash的虎视眈眈、Ash自述“走在街上都能被堵在巷子里摸来摸去”的经历是混乱环境下的特例,那么当他扮作女护士从精神病院逃跑时遭遇的“教科书般的性骚扰”,可以被视为对社会直接的控诉:当Ash忍无可忍地出拳暴揍骚扰者时,钢铁直男Max Lobo不仅没有帮忙,还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你穿那身制服确实好看”。
直到Max为了任务去gay bar,期间被摸了屁股,他才真正“体会到了被作为性目标的感受”。
接着,Max为Ash烧掉了受暴时被拍下的照片,希望他不再被过去的恐惧所束缚,可以视作他对Ash的不幸,在单纯的“儿童性侵真恶心”之外,多了一层淡淡的共情。
吉田秋生在2017年的三人访谈中,明确地提到自己高中时期在电影院反复遭遇骚扰,而且是“在周围有很多人的情况下”,说明这些情节并非空穴来风。
这也侧面印证了许多理论中70年代起诞生的“美少年”漫画与被长期压抑的女性之间的内在移情。
因为有这些创伤性的体验,漫画第一卷,初次见面Ash和英二迅速变得熟络,和二人的体型差以及英二在性方面的一片空白不无关系。
另外,在与藤本由香里(Fujimoto Yukari)长达20页的访谈中(载于2000年12月出版的《少女まんが魂(Shojo manga damashii)》),吉田更是直接盖章“英二是100%的处男”,而“Ash和男女都睡过”,“Ash就像暴脾气的独角兽,英二就是驯化他的处子。
”[v] 这种设定和某些剧情桥段让读者觉得英二似乎拿了女主剧本。
事实上,在与上文提到的藤本由香里的访谈中,吉田秋生提到最初英二的角色确实是女孩。
但是在动作场面中尖叫、挡路、最后和主人公发展浪漫关系的女性角色可能令人讨厌,就索性改成了男性(这段话可能存在翻译错误)。
而且,如果英二是女孩,两位主角之间发展浪漫关系基本上板上钉钉,这是她不希望看到的。
[vi]尽管各种研究者和粉丝长年累月地争论《BF》是否应该被划入BL范畴,吉田秋生本人在Ash的性取向上表态明确。
在《Banana Fish Official Guidebook》收录的编辑访谈中,吉田秋生提到,最初杀手Blanca的设定也是女人——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女名,在作品中被强行解释为杀手前妻的爱称。
吉田秋生还曾试图画一段女性Blanca和Ash的床戏,因为“《BF》里没什么男女床戏,我想表现Ash不过是个男孩,毕竟他不是同性恋。
”但这个主意被编辑阻止了。
[vii]作品中还是保留了一些痕迹,比如Ash和英二聊天的时候明确说自己14岁时真心喜欢过一个女孩。
↑英二其实对自己的小白兔身份感到有点委屈但有时候,吉田秋生又会对两人的关系进行非常模糊的表述。
在1994年与中岛梓(Nakajima Azusa,上文提到的小说家栗本薰的笔名之一)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表示,她希望Ash和英二的关系能够停留在一种羁绊的感觉上。
比起上床,这种羁绊更像是“刚出生的小鸡把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东西视作父母,会永远跟着它们”。
[viii]而当2000年藤本问她“是不是追求(角色之间)灵魂羁绊“的时候,她又说”性方面的元素肯定也是有的……把灵魂和肉体的吸引分开不是很好的说法(翻译存疑)。
到了2017年的三人访谈,围绕《BF》到底是不是BL的讨论中,吉田秋生对伏见提出的soulmate观点不置可否,“好像两人也不至于说是soulmate”。
但是最终她同意了“buddy”这个说法,用来描述一种好莱坞式的、美式哥们情谊。
[ix]
↑这种带颜色的男孩玩笑他们也开基于漫画表现的英二为Ash带来的安全感,许多人认可两人之间不会发生肉体关系的剧情走向。
但这并不妨碍研究者和粉丝们继续不厌其烦地挖掘BL标签的边界与《BF》的内涵。
有时候,这种暧昧的描写为作品更添魅力。
《BF》在美国的编辑,供职于出版商Viz Media的Carl Horn总结道:“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manga that make eroticism and teasing their focus, but if you want to make character and narrative your focus, I think you have to show some self-discipline as a creator. If you do so, you may also achieve more profound effects than if you just went for the fan service and easy thrills. I think some Banana Fish fans would argue that Ash and Eiji's relationship ends up being much more romantic because Yoshida places the emphasis on the struggles they face together, not the snuggles.” 大意是,画小黄漫当然无可厚非。
但如果创作者想将重点放在人物和叙事上,就必须自律些。
比起迎合观众、制造廉价刺激,这样的创作者能让作品的效果更加深远。
很多《BF》粉丝声称,正是因为吉田秋生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Ash和英二的卿卿我我,而将重点放在两人共同面对的磨难上,才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浪漫。
[x]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BF》在当时的日本掀起热潮。
1998年,Comic Link让读者票选50部最好的漫画,《BF》位列第一(来源无法查实)[xi]。
美国出版社Viz Media于1997年开始翻译引进《BF》,并将其划分为青年漫画,在杂志《Pulp》上连载。
《Pulp》停刊后,出版社在2007年出完了19卷漫画的英文版。
2. 动画化的2018与现代舞台2.1 动画化的整体设计《Banana Fish》制作人瓜生恭子在2018年6月接受 FujiTV Muscat的访谈。
作为《BF》的狂热粉丝,她从加入Aniplex开始就一直计划要让它动画化,直到迎来了吉田秋生出道4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
在写了一封堪比“情书”的企划书之后,2017年,《BF》终于得以宣布动画化。
[xii]动画对漫画最重要的改动是将故事发生的舞台全盘移植到了现代,在同一篇访谈中,瓜生表示这是为了吸引当代的新观众。
为此,以脚本濑古浩司为首的制作组全体跑去纽约进行实景考察。
对场景、电子设备和人物造型的设计全部相应地升级到2018年。
监督内海纮子铁了心要让将人物的造型做得细腻时髦,但是要保留两位主角身上的男性特征(肌肉感)。
毕竟英二是运动员出身,而Ash虽然长相美型,但锻炼非常充分,在身型上就与旁人不同。
所以人物设定林明美下了很多工夫。
另外,因为动画篇幅有限(制作组估计只能呈现原作的60%),在监督的要求下,濑古浩司以两位男主为主线,对旁支剧情进行了删减。
[xiii]所以,2018年的TV版最终呈现的是与Banana Fish这一药品有关的主线剧情,以及两位男主之间的关系进展。
在视觉上,TV沿用了原作封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明黄色主色调,但是稍加调整,使配色更加明快时髦,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一种非常类似于“暴力”的冲击性观感。
↑VIZ版漫画封面与2018年TV动画宣传海报值得一提的是,乐队King Gnu和Survive Said the Prophet作为《BF》的男性粉丝,用爱发电为动画量身定制了两首ED和一首OP。
在歌曲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
2.2 时代的差异与重复TV动画在背景设定上遵循了原作的写实路线,但将原作的越战背景整个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和越战有相似之处,比如持续时间长,引发大量抗议活动和反战游行(据wiki资料,其中很多标语、口号都是在反越战游行中使用过的),启发大量文艺作品等。
因为冷战的结束,动画中,美国集中筹划的试图控制的地点也从中美洲变成了中东。
Blanca的前苏联克格勃特工身份则被改成了前阿尔法小组成员。
对犹太人的吐槽倒是一如既往,三十年过去了照搬原作台词还是没有违和感。
但伊拉克战后(2011年后),美国社会中的遗留问题似乎和越战不太一样,尤其是在社会文化上,没有形成像当年的年轻一代那样的反叛潮流。
因此,原作中街头少年团选择与意大利黑手党甚至军方硬碰硬的主线故事,在氛围烘托上似乎受到了削弱,变成了单纯的Ash为自由和复仇进行的斗争。
另外, 2018年的纽约,尤其是曼哈顿,不再是当年黑帮横行的模样。
比起不知何时会发生的街头巷战,更加令人担忧的事情,变成了恐怖袭击和意见不合群体的分裂与对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看见黑手党和政府为几群街头少年如此大动干戈的故事,其非现实感似乎比1980年代更甚。
如果一定要用比喻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将一个人青春期时发生的故事,照搬到了成年期。
Banana Fish作为精神控制药物的设定似乎也逐渐落后于时代。
至少在2018年,假新闻、谣言、数据泄露或信息污染起到的作用似乎可以比肩Banana Fish。
这就引出动画设定的另一个矛盾之处。
在2018年的故事中,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甚至网络的存在都十分鸡肋。
虽然第一话英二和Skip被绑架时给了手机被扔掉的特写,但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各机构的防火墙设置聊胜于无,美国政府没有出现过任何黑客或者类似角色阻止主角们盗取信息。
“不存在的军队”成员的手机仅使用指纹解锁。
少年们躲藏的各种仓库和“老鼠窝”都有网络和电源,可反派连借助电子产品进行GPS定位打击的行为都没有出现……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角团从原作的“有一点开挂”变成了“非常开挂”,反派从“有一点放水”变成了“泄洪”。
双方的实力差可能会令部分观众感到逻辑不通。
如果要说这种时代的改动在哪里歪打正着了的话,Max代表的媒体或为最大赢家。
最后,他们成功公布的重要人士儿童性侵的数据,暗合了由波士顿环球报披露的天主教儿童性侵案。
据此事件改编的《聚焦》上映于2015年,再次引发讨论。
虽然对时代的改变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氛围削减和剧情漏洞,但如制作组所说,这些改动并没有影响到主线剧情的整体推进。
除了剧情后期逐渐聚焦于两位主角的关系之外,也许,正是因为罪恶和战争自古以来都不断重复,才让跨越了3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依然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
2.3 被重释的“圣母”与“勇气”《BF》的情感线索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少年的相遇。
其中,英二作为在单纯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无论是在性格还是武力值上都与他所闯入的街头少年团格格不入。
作品中也丝毫不吝表现他的这些特质:第一次在地下酒馆遭遇袭击吓到不敢动弹、枪战后跳水直接晕倒、搜寻Ash的老房子时被老鼠吓到尖叫……除此之外,还有反复被抓被救,因为Ash处决投降对手“不义”跟他吵架,在Ash与Arthur决斗时大喊导致Ash被刺到腹部差点一命呜呼。
在2018年,这种主角类型已经不流行了,还很有可能被扣上“圣母病”(又称傻白甜、白莲花等)的帽子予以抨击。
不畏暴力、打破传统道德观念、快刀斩乱麻的角色往往受到追捧。
传统故事中,拥有圣母特质的角色大多不承担推动剧情的主要任务,而是促使其他角色展开行动(很多时候意味给主角带来麻烦),或者仅仅作为主角homecoming的原点,也就是心中的白月光存在。
在一段时间内,这种集温柔、单纯、善良为一体的角色被予以肯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塑造角色、尤其女性角色的方式被反抗和摈弃。
根据上文提到的访谈,吉田秋生最终将英二设计成男性,一部分是出于对这种类型女性角色的反感。
表面上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许是“圣母”不受欢迎的因素之一。
另外的因素,也许可归于“黑深残“世界观一度受到追捧。
因为对感官刺激或者与众不同的追求,“温柔是没有用的” “力量至上”“人性本恶”等观点更加吸引眼球。
这类作品不乏深刻之作,但也存在大量明明逻辑断裂、却自认为在描绘深刻现实的产物。
其中,“圣母”角色往往因为弱势变得悲惨或者令人排斥。
即便如此,尽管存在少量批评之声,一度将自己定位为“Ash的包袱”的英二在2018年的《BF》粉丝中,依然拥有较高的人气。
这是为何?
绝不仅仅因为“性别男”而已。
一是,吉田秋生在世界观和角色的塑造上参考了套路,但没有按照套路进行。
比如英二虽然武力值低,但行动力强而且不缺乏勇气;平时看上去很乖巧,但捣乱一定会捣个大的;行为上非常贤惠但嘴上绝不停止吐槽……TV动画中的萌系人设恐怕也是加分项。
除此之外,相对于其他人而言,英二是《BF》故事线中,难得的有成长脉络的角色。
但这种成长和热血少年漫画中的打怪升级比起来,并不主要体现在武力值上。
刚开始,英二表现得完全单纯懵懂。
TV版英二的声优野岛健児在接受《PASH!
》在2018年8月的采访[xiv]中说,他认为,两人初次见面时Ash同意让英二碰枪,是因为英二的一脸单纯让Ash相信“他不会滥用交到他手中的力量”,“这种单纯也是Ash被他吸引的原因”。
但正因如此,英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包袱”自居。
坦白而言,直到故事中期,我都以为英二是《MONSTER》中天马医生的同类角色,“不开枪”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和基石。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
《BF》毕竟是描绘少年情谊的作品,某种程度上的“仗义”是必须的。
但英二拿起枪(练习和被硬塞不算)的时机一定经过了吉田秋生的仔细设定。
在令Shorter丧命的那一场“战争”中,英二希望Ash给他一把枪,让他“自己保护自己”,但Ash没有答应。
Ash被谎称死亡后,英二在与李月龙的对峙中举枪但没有开枪,但他非常清楚地说“我不是Ash的包袱”。
最后,在晚宴上营救Ash的时候,他终于一展努力练过但依然稀烂的枪法,这次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保护Ash。
↑被动画删掉的射击练习过程这种对自己定位的认知变化,意味着英二越来越了解Ash,越来越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再是那个在枪战现场吓得瑟瑟发抖的普通男孩。
但,英二真正的勇敢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能开枪或者直面枪口的勇敢。
在漫画的最后,吉田秋生为英二设计的那封信堪称完美。
“尽管你比我聪明,强壮,高大,我还是总想要保护你……保护你什么呢?
从你自己的未来中保护你。
因为你的命运就像洪水一样要将你卷走。
”敢于承担对方的痛苦,甚至努力扭转对方的命运,相当于要承担一个人的灵魂过去和未来的所有负重,这就是英二的勇气所在。
不过,英二作为一个“普通”角色,变得特殊的原因更多在于对Ash的塑造。
实际上,《BF》的背景设定相当“黑深残”,只是吉田秋生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这种黑深残的描述上,很多刺激性的内容都被弱化处理了。
主要角色们拒绝顺应他们身处的一套规则,而是试图纠正它。
其中,Ash被设定成能力过人但没有野心的角色。
他的愿望是获得自由并过上像英二一样普通的生活,而非在那个血淋淋的世界中爬到顶。
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一直被狩猎的情况下,他斗争的动机其实相当被动。
在Ash与Arthur的决斗中,英二是围观人群中唯一一个没有为Ash叫好的人。
因为英二非常清楚,这场胜利只会将Ash推向更深的深渊。
之前两人的争吵和Ash的气急败坏,更多地是因为他被戳到了痛处。
看过《光之庭》就会知道,其实Ash的每一次气急败坏,就是一次微弱的求救,而英二每次都准确地感知到了。
虽然保留了“在黑深残的环境中,温柔会导致死亡”的类似设定,吉田秋生依然将这种温柔摆在幸福的中心位置。
在与藤本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自己也概括了英二的特质。
她表示,Ash就像是一棵非常坚韧、壮实的大树,当风暴来临的时候,他会选择直面。
但英二更像柳树,也像草一样柔软。
风暴结束时,大树也许会被吹断,而柳树会生存下来。
在他们两人中,也许英二是更坚强甚至更勇敢的那一个。
[xv]可以说,《BF》中的英二既圣母又强大,但这两个词的含义都已经被故事改变和重释了。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以后的经典源泉3.1 引用与重构吉田秋生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自己对美国电影的喜爱,但似乎没有特别提到过美国文学对她的影响。
不过,《BF》中出现了数个,直接参与主线情节的文学引用。
分别是塞林格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和《岛在湾流中》。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讲述在战争中受到精神创伤的主人公崩溃的过程。
香蕉鱼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死亡倾向。
而《BF》中对名叫“香蕉鱼”的药品的设定,恰好是精神控制,并且被偷偷用在越战/伊战的普通士兵身上进行实验。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篇那只冻死的豹子,被Ash用来自喻,认为自己也像那样漫无目的地爬往高处,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来了。
《岛在湾流中》则暗喻Blanca的前特工身份、婚姻悲剧和“人的孤独”,这本书甚至成为了他和Ash之间的暗语。
到了2018年的TV版中,制作组索性将全24话的标题全都设为美国小说篇目,囊括了塞林格、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福克纳等的名篇。
绝大多数引用与小说原作的内容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只是在标题上呼应该集的情节,如第二话《在异乡》主要讲述英二闯入陌生世界,第七话《阔少爷》引出李月龙的出场,第十七话《杀手》引出Blanca。
这种呼应在有些时刻体现出相当的精妙。
第十话,在Dino宅邸中大战一场后,Ash驾着红色跑车向曼哈顿疾驰,片尾浮现的《重返巴比伦》(原作是一篇浪子回头的故事)在此时获得了新的隐喻,尽显纽约的罪恶与浮华。
这种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构成了《BF》制作组试图和漫画原作一样追求艺术性的一部分。
Tumblr上有网友对每一个标题对应的篇目和动画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我把链接附在下面,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xvi]仔细看的话,它们内容上的确都有某种程度的呼应。
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所有以悲剧为核心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那些元素:幻想破灭、精神折磨、紧张的亲子关系等。
3.2 彷徨与死欲《BF》是一部充斥着崩溃和死亡的作品,而被引用的这些作家恰恰也是如此。
从标题使用的数量来看,TV制作组显然十分钟爱菲茨杰拉德。
24话中,足有11话使用了他的作品,另有1话是泽尔达的作品,加起来占了整整一半。
这位作家不厌其烦地描写纽约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如何纸醉金迷,而这份华丽的外壳又是如何轻易地破碎。
在《我遗失的城市》中(被用作第六话标题),他详细地叙写了纽约生活中名望与财富的虚无。
他的作品常常被推举为美国梦破碎的典型。
这种破碎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越战后,在电影《午夜牛郎》中还在被讨论。
不知制作组对菲茨杰拉德的大量援引是否是从Dino许诺给Ash的荣华富贵中得到启发。
虽然都是手沾鲜血的角色,比起街头少年们,《BF》中对权势者的刻画更为负面。
除了受到长期侵犯之外,Ash对Dino的反感包含了对这种以肮脏为里布的“上流社会“的排斥,而这个社会一开始践踏他,转头却想强行将他融入其中。
因此Ash怒斥“一切都是假的”,“拒绝扮演舞台上被设计好的角色”。
在这个前提下,作品对核心反派Dino的设计十分耐人寻味。
比起一味地追逐、消灭,收Ash为养子的举动反而是更大的羞辱。
他强烈的占有欲有时会导向出乎意料的行动。
相比之下,其他几位反派虽然各有特色,但在战略上就不如Dino有趣了。
海明威是另一位在《BF》的文化坐标中十分重要的经典作家。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中了他在欧洲的战争创伤、对自由非洲大地的渴望、对写作的怀疑和对死亡的幻想。
整部小说描述的都是主人公濒死之际的幻觉,直到最后抵达乞力马扎罗山纯白的峰顶。
海明威的作品中对死亡不厌其烦的叙写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学者认为,他笔下的主人公的生存方式就是与死亡作斗争,然后在死亡的瞬间获得圆满。
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让生命脱离了庸常和腐朽。
[xvii]虽然在吉田秋生的访谈中,没有证据说明后期重要角色的死亡直接指向海明威的影响,但从对《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的引用开始,伴随着Ash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BF》确实滑入了相当浓厚的死亡气氛之中。
海明威的另一部著作,《永别了,武器》,虽然没有作为标题出现,但被动画明确放进了Blanca的行李箱中,用来呼应他离开李月龙,转而和Ash一同行动的行为。
Ash和李月龙被作为一体两面的“向死而生”的形象着重刻画。
虽然都是智商超乎常人、拥有悲惨童年的少年,到了漫画后期,两人的道路分歧最终借Blanca之口被归纳为“爱并毁灭”和“恨并胜利”。
这堪比美国总统大选一般糟糕和充满戏剧化刻意的二选一,让人完全看不到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对Ash来说,如果刚开始的死亡念头意味着从黑暗世界的逃离,随着他与英二的关系更加紧密,死亡则成为换取幸福的代价。
从与李月龙/Dino围绕Banana Fish的资料进行对峙开始,到英二重伤,Ash屡次做出用生命换取英二的安全、甚至想要代替英二去死的行为。
此时Banana Fish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已经变成Max和Jessica一行人;如何将英二推出这个世界成为了依旧迷惘、依旧在争斗中无法抽身的Ash为自己的生命估算的唯一价值,不断地祈求死亡让Ash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结局时发生的事情下文另作讨论。
↑小心许愿李月龙的向死之心源于在家族中受欺凌的地位和无人关爱的孤独。
于是,整个人生都建立在仇恨上的他,成为反派的理由,不过是想要一种曲折的死法——让Ash品尝和自己一样的痛苦,然后与对方以死相搏。
在某期杂志的特辑中,吉田秋生坦白说自己讨厌这个角色,只是因为剧情需要创造的。
在设定上,他是Ash的镜像,而英二就是被夹在中间的镜子。
[xviii]
公平地说,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不喜欢,李月龙在后期的塑造有流于随意的嫌疑。
虽然名义上是与Ash势均力敌的高智商对手,他所使用的手段却令人吃惊地单一,还不如看起来总在被耍的Dino花样多,家族资源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
这个问题在本身就赶节奏的TV版中尤其严重:除了不断地以亲友要挟逼人背叛和袭击英二之外,几乎看不到他的其他行动。
辛舒霖和Blanca虽然都给予他某种程度的关心,但作用显然没有英二之于Ash那么大。
李月龙这一连亲妈(作者)都不投注关爱的角色,可能是《BF》中最惨的一个。
但他至少在《BF》结束的时候还活着,尽管依然是不幸福地活着。
之后就不一定了。
动画第24话标题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塞林格开始,以塞林格结束。
这本书曾出现在吉田秋生画集《Angel Eyes》中,所以引用也不算无迹可寻。
Ash和霍尔顿有相似之处,比如愤世嫉俗,充满愤怒;比如想在一片混乱、令人痛恨的世界中充当保护者;比如在堕落的同时嘶喊着祈求救赎。
霍尔顿想要守望的是“孩子们”,唯一让他感到爱意的是自己的妹妹;而Ash守望的是英二。
再深究一下,塞林格这部作品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彷徨”。
就像霍尔顿的叛逆漫无目的一样,《BF》中的两位主角,于眼前危机的斗争之外,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英二到美国,是因为运动员生涯受到了挫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伊部觉得美国的自由氛围可以让他变得开朗起来。
Ash虽然渴望“过上普通生活”,但他并没有认真地朝这个方向努力过。
在主线剧情之中,Ash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迫应付反派和复仇,无暇思考其他问题;但主线剧情结束、主要反派退场、英二也准备好脱离他的世界之时,Blanca问Ash接下来想做什么,他的回答仍然是:“继续当个街头混混。
”Ash这种让愿望仅停留于愿望的行为,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悲观。
虽然剧情对他14岁时发生的事一笔带过,但多半最早从那时起,Ash就接受了黑与白的两个世界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事实。
哪怕强大如他,也只能在这个世界内部对抗他的敌人,一旦试图逾越这条界限,必会招来横祸。
第一次试图逾越,他喜欢的女孩死了;第二次认真考虑去日本,英二重伤;第三次拿着机票跑出图书馆的时候,他迎来的是自己的死亡。
华丽的虚像被打破,但宿命之墙屹立不倒;曼哈顿永不遗失,也永远是他的囚笼。
3.3 死神之姿情节进展到后期,动画用作标题的作品名称也更加不祥:《我弥留之际》(福克纳)《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接连出现,奏响大规模死亡剧情的前奏。
在与藤本由香里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说Ash的死亡是一开始就定好的。
虽然有一些因素让她曾有过一些犹豫——比如过于早逝似乎有点悲惨,以及Ash的原型、演员River Phoenix在连载即将结束时突然去世让事情变得太过巧合。
但是她认为,Ash毕竟是靠杀人生存的罪犯,所以很难对他的结局作出什么别的处理。
另外,她又提到了1969年的电影《午夜牛郎》,其中的死亡场景对她产生过深刻影响。
[xix]【以下段落含电影剧透】在《午夜牛郎》中,底层男子Ratso(Dustin Hoffman)和Joe(Jon Voight)在纽约相依为命,两人一直计划去迈阿密享受生活,无奈根本挣不到钱。
最后,一向正直的Joe抢劫了一个客人,带着患病濒死的Ratso踏上去迈阿密的大巴车,而Ratso则在大巴到达迈阿密的时候无声死去。
Joe发现Ratso死后,大巴司机过来短暂地察看情况,安抚乘客并继续行驶,而Joe——此前一直排斥同性的身体接触——茫然无措地搂住了Ratso。
↑电影《午夜牛郎》也许,这个死亡场景之所以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性质模糊不清。
没有人能轻易地判断这样的死亡是否悲惨。
迈阿密之于Ratso,如同英二的出生地之于Ash,是凭借现有的条件不可能到达的理想乡;因为死亡,Ratso终于获得了Joe一直不肯给予的一种关爱;因为死亡,Ash使得英二对自己永远无法忘怀……更重要的是,在那一段致命的、充满希望的飞奔中,正如英二说的那样,Ash没有变成那只不知为何在乞力马扎罗山顶冻死的豹子、漫无目的地困囿而死,而是作为自由的人死去。
虽然吉田秋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画结尾的时候脑中想的是《明日之丈》。
但《午夜牛郎》和《BF》的主角死亡场景,也同样悄无声息地发生在公共场合。
但如果《午夜牛郎》中的死亡表达的是一种与世界的割裂,那么《BF》中的图书馆则更类似于理想中的死地——因为那是Ash最喜欢的地方。
远离所有残暴现实,在那里,他就是人群中一个聪明的普通少年。
路过的图书管理员说,“也许他在做美梦”。
整个故事似乎就这样在梦境中结束。
说不定,吉田秋生在处理结局的时候,确实从各个方面都想往“幸福”的方向引导。
当然,《BF》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它的源泉不一定完全来自一部电影或几部小说。
它们对作品的影响一定是综合的。
这种难以言喻、悲喜杂糅的死神之姿,构成了《BF》终章独特的死亡美学。
( 最后请容许我偏题再提一下《MONSTER》……我在看到《BF》结局的时候与《MONSTER》产生了非常神奇的联想,因为两部作品中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主角都是(差点)被平时实力悬殊的路人角色谋杀的,而且路人们下手谋杀的动机都是(以为)自己的亲属受到威胁。
可能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突出主角性情变化之大同时强调爱的力量的表现手法吧……)4. 站在(不存在)的边界上《BF》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一定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
哪怕原作套着“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我也依然在你身边”的俗套外壳,哪怕TV动画后期的节奏越来越赶,《BF》的故事线终究是颠覆了强者与弱者、束缚与自由、爱与友谊等等的二分塑造,让主人公的命运之线更加错综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BF》的丰富性让它无法被标签化,也不该被标签化。
至于少女漫画这个大类,它究竟应该囊括怎样的作品?
这里可以借用三浦紫苑在一篇论文中的主张:“少女漫画没有边界,它从来不曾有边界!
”[xx]虽然这句话针对的是清水玲子《最高机密》令她不满的宣传语,但它同样适用于《BF》(还记得美国的Pulp把它分到青年漫画了吗)。
某种程度上,在读者这边,少女漫画/少年漫画/青年漫画,本质上可以归为阅读习惯问题——他们在作品中期待着什么?
是更多的情感,是“友情、努力、胜利”,还是对现实的描摹?
他们更习惯在作品中看到什么?
是鲜花与粉红泡泡的背景,充满炸裂速度线的分镜,还是独特画风带来的艺术张力?
抑或是“看到一个复杂的角色”“看到一个好故事”“看到人类的样子”……?
在一切都疯狂变化着的2018年,在日本动画界“文艺复兴”之风甚嚣尘上的2018年,许多旧日名作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它们是否有机会打破(也许本不该存在的)边界,而站在这些边界上的读者和观众们,又该期待什么呢?
R2018-12 [i] fujisima_sumire from reddit,https://www.reddit.com/r/BananaFish/comments/9ihku4/what_do_you_think_of_these_asheiji_official_art/ [ii] https://rainfall.dreamwidth.org/109564.html [iii]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1028/t28tmag-seventies-t/zh-hant/dual/ [iv] https://www.animenewsnetwork.com/house-of-1000-manga/2013-09-19 [v]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2499446383/fujimoto-is-eiji-a-virgin-yoshida-eiji-is[vi]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76722776223 [vii]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6763905393/major-misconceptions-about-banana-fish-debunked-by [viii] https://feministfujoshi.wordpress.com/2018/01/03/things-we-forever-pursue-excerpt-from-comic-natalie-on-akimi-yoshida/ [ix] https://rainfall.dreamwidth.org/109564.html [x] https://www.animenewsnetwork.com/house-of-1000-manga/2013-09-19 [xi] https://shaenon.livejournal.com/25049.html#cutid1[xii] https://walangmaehustisya.wordpress.com/2018/07/03/english-translation-banana-fish-anime-producer-kyoko-uryu-fujitv-muscat-interview/[xiii] http://www.anitama.cn/article/af04c2b5d026d6ee[xiv] https://walangmaehustisya.wordpress.com/2018/07/22/english-translation-kenji-nojima-pash-interview/#more-247 原文 http://www.pashplus.jp/anime/93733/[xv]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76722776223 [xvi] https://ash-callenreese.tumblr.com/novels [xvii] file:///Users/r/Desktop/Hemingway's%20Vision%20of%20Life%20and%20Death%20Struggles.pdf [xviii]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80106525298 [xix]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6763905393/major-misconceptions-about-banana-fish-debunked-by[xx]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50997487073/in-an-essay-novelist-miura-shion-expressed-her
第13集 男二是男主的孽缘吗?
关键时刻喊住手,你死我活的时刻。
男二的形象刻画单薄,就是简称小白兔。
而且之前他和那个中国男人都被格鲁兹那啥了吧,他也没有任何变化??
心理变化无,行为的变化也没有。
带男二来日本的摄影师?
从中国人情来说。
你还真放心啊,出生入死999次,男二的父母真感谢你帮助他们儿子成长。
来来去去就是绑架来绑架去,男主为了男二强行付出。
第19集,我笑了,一个顶级的杀手,被查出了老婆,然后隐退的自己又要卖命?
卖命得如此轻易第20集,一个黑手党举办的重要聚会,一群虾兵蟹将就能轻易进到大厅。
🐮架构太大了,很多地方的bug就很明显。
他们简直玩转美国。
男二又被绑架了,我笑了。
他能不能先死,求求了。
这个片真的不讲武德,正面对决很少,全是威胁妻儿老少让他人就范。
22集男主又被抓了。
我都疲了。
虽然是bl,能不能男主总是被侵犯,里面的反派可以喜欢点女人吗前期的剧情还能banana fish 。
后期的剧情简直弱化得一批,作者像是写烂了一样。
后期简直男二争夺战,围绕着他杀来杀去,抢来抢去。
那个记者和摄影师的作用几乎🈚,后期连警局的那个?
查理警官都几乎不出现了。
22集,那个记者老婆说被强暴花了半年走出来!!!
时间竟然能走那么快。
真希望没看过这部漫画,我是因为prayer x这首歌来看的。
23集,重伤的男二竟然站起来了。
……这个情节,离谱程度仅次于那个:男主在电梯井单手把老头提上来(这一段真的是离谱。
)那个白反水得又如此轻易可怜的老爹,没有他,男主应该死了9999次。
每一次他都说抓活的。
24集,一个雇佣兵头子随随便便就能杀死老大,掠夺财团。
我只能微笑真的莫名其妙,男主拉那个辛,佣兵头子你不想让男主救,你直接一枪给辛不就好了。
而且你也和男主不死不休,干嘛不一枪男主让他们两去死。
上位的李月龙?
上位了自暴自弃?
结尾刻意的刀没必要。
01 塞林格--《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02 海明威--《在异乡》03 海明威--《渡河入林》04 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05 沃尔夫--《从死亡到清晨》06 菲茨杰拉德--《我遗失的城市》07 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08 海明威--《陈腐的故事》09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给我留下华尔兹》10 菲茨杰拉德--《重返巴比伦》11 菲茨杰拉德--《漂亮冤家》12 海明威--《有钱人和没钱人》13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14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15 海明威--《伊甸园》16 菲茨杰拉德--《可怜的孔雀》17 海明威--《杀手》18 海明威--《岛在湾流中》19 菲茨杰拉德--《冰宫》20 威廉·福克纳--《没有被征服的》21 海明威--《打不败的人》22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23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24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看书单整个故事的基调都奠定了,立个flag看完再来分析。
作者想捏个绝世美人的,捏不像。开头写cia思想控制实验可以,结尾写不愿长大的突然死亡也可以,但中间写的都是什么鬼。。。
不明所以,给你摸枪=喜欢你,你去劝劝吧你摸过他的枪他应该喜欢你,什么东西有这样的吗所以
其实跟bananafish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剧最大的成就在于它的结尾已经不是sad所能形容的了,它达到了马男波杰克所谓的”to fetishize sadness”的境界。如果你急需以恋物癖般的趣味膜拜悲伤、爱抚悲伤、沉醉于悲伤,那这个剧可能很适合你的需求。
我尽力了
作者真的是个人才,糖和玻璃渣都恰到好处,成功地让我捶桌骂娘痛心疾首,然后评个五星🙃
年纪大了,看不得这些伤春悲秋的
难以评价。剧作的推进有生硬的地方,人物众多注定无法一一深入,也好像少了神作特有的某种无法设计的即兴与从容。但我也相信很少会有人不被它打动。准确地说,banana fish是一部人设大于其它一切的作品,但因同性主角就将它粗暴地视为一部卖腐作品显然是不公平的。亚修和英二的感情显然已经不能被简单地划归到爱情 友情或其它任何单一范畴里。吉田秋生很超前的一点在于她看到了寻常同性主角作品中被忽视的 除了性、恋爱感觉、友情这些东西以外的 人与人之间那种难言的「羁绊」。
散发着所有古早耽美漫都会有的虐心气氛…套路但是经典(挺喜欢这个番的,但并没有觉得深度超越了什么,只能说比现在只谈恋爱的漫画有剧情得多。部分粉丝也不用这么谈腐色变。
分数虚高。人物过于单薄,整部充斥着古早玛丽苏的浓郁氛围,男主“美强惨”的设定一个都不达标。人物并不美型,当然这不是我欣赏剧的注重点,而是部分粉丝将其吹上了天引起了我真实感官的不满。纠结是bl还是高于爱情的友谊实在无聊,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没有完成得很好。这部的风格总让我想起时泪的蓝淋,不过比她的主角们抬高了一下精神主旨而已。
我很难在内海纮子的男同样板戏里找到什么正常的逻辑。
staff的介绍是这样的:《冰上的尤里》的制作公司、《Free!》的监督、《犬屋敷》的脚本、《同级生》的人设……
【7.4】女性向,打架画面很多,剧情前面马马虎虎,后面疲软无力,分了很多次才看完。首先黑帮片我看的不多,但是这片的政治以及帮派争斗我完全觉得可以用「幼稚」二字形容,其次逻辑和人物动机有时候莫名其妙。主要人物开挂严重,男主各种丝血反杀。全片大部分篇幅都是,男主被抓了,男主逃出来了,队友被抓了,男主去救,男主被抓了,男主又逃出来了,以此循环,过于单调无趣。且男主对男二的感情深的离谱,其没有过多的刻画和描写,就是因为男二他好?男二的形象让我想起来了「公主」,和男主一起宛如骑士与公主。综合看下来就像一个掺杂了许多要素的少女漫。结局又美又那么刻意恶心,ash在枪林弹雨没死,却死在了作者的笔下,愿ash做了个好梦。
性取向多元化是商業策略,賺錢而已··消費性侵,就更是人血饅頭了。
我非常理解为什么会被认为是bl...1.剧情上太单调(永远在救人和逃跑,靠不断被抓来推进剧情),整个背景看上去就只在做一件事:渲染出主角们的惨。这大概有益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男主的遭遇确实令人心疼),但是整个剧情就非常禁不起推敲。我觉得这是这部番被理解为bl的很重要的原因,亚修和英二的互相救赎剧情上过于天然,所谓“灵魂伴侣”,我觉得更像“骑士和公主”。2.再来就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了。尽管本作用了大量细节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身世等,但是无一例外都过于刻板(例如英二作为亚修的救赎和软肋,缺乏自我意识(或者说太过迟钝?),仿佛就是亚修的附属品),人物的形象仿佛直接指向了他们的结局。
看到一半弃了,亚修这个角色神化得太严重了,一个人打死几十个人还能全身而退,属实离谱,英二到后期愈发像傻白甜。女作者笔下的角色与故事确实有着蛮明显的特征,部分细节是那么浪漫与美好,这样的亚修谁会不喜欢呢。
好像每一集都在打打杀杀、看到后面有点疲劳了。但还是像上瘾了一样会一直想看下去,已经很少有剧或者动漫能给我这种热情了。最开始注意到这个剧是因为吉田秋生这个名字,因为正好是我曾经很喜欢的日剧《夜叉》的漫画原作者。相似的耽美向,相似的人体实验桥段、相似的政治高层丑陋内幕。如果这部也能拍真人的话,我暂时还真想不出合适的演员。结局太虐了我哭、不同世界的人终究没有在一起。ps. 格鲁兹虽然是个烂人,但是对亚修也是有点真感情的 T. T
「我忘不了他,也不想忘记他。但这并不表示我就不幸福。他努力地活着……这不是我们都了解的么?那奇迹似的生,而我们有幸和他活过的那一段日子……这让我感到很骄傲。」
其实感觉结构是有硬伤的,主角光环太强烈,明明被抓到无数次最后都能逃脱,不得不说蒂诺对亚修真的是真爱。最后来来回回地绑架营救看得有点无聊。李月龙、白等人物的立场一直在变,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但奈何主角个人魅力太耀眼了,美强惨天花板,自由、不羁、勇敢、仗义、美丽、绝不屈服于任何人的支配,又带有一丝傲娇和温柔。里面穿插了许多隐喻,每一集的标题都是一部文学著作,我在其中还看到了反战思想、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还有人道主义思想,即便亚修杀过那么多人,他依然把杀人当作一件不可挽回的重大过错。看到结尾的时候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但又在意料之中,亚修其实是不愿意杀人的,他遇到英二像是窥见了另一个世界,那种自由、简单的生活,最后他没有遗憾,相当于亚修自己选择了死亡,完成了这张伊卡洛斯式的悲剧
这么多姐姐深情滴为这写大影评,说明啥,爱。
BL向,整体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