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比《海街日记》好看,《海街日记》给人的感觉太过平淡,感觉像什么都没讲,而《花椒之味》更通俗易懂一些,而且也不刻意煽情,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我们总是不能跟最亲近的人好好说话,说到底最治愈人心的还是亲情啊而三个女儿各自的人生也不过就是我们的人生,看着她们就像看见了自己,尤其是看到老二,自己也跟她一样很努力了可依然还是失败了,我又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就跟她的妈妈一样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哥哥说过一个人的立场不代表这一整个人,即使她们的爸爸多情又专一,但这不能代表他整个人,他依然是个好人,他或许就是在通过帮助别人来救赎自己,不过多情又专一真的很致命啊在这里夸一下华仔和sammi的演技,我的眼泪也随着sammi最后的爆发而落下,很喜欢华仔在这里饰演的角色,其实任贤齐也是,这里的主要男性角色都很出彩,当任贤齐被亮哥问住的时候我相信就是很多人的样子,“我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更多一点”这句话真的说的很好,这里面真的有很多很好的台词最心疼的角色就是如果,她从没有被选择过,但她表面却装的嘻嘻哈哈花椒之味就是人生之味记录一下我喜欢的台词:1.辣,其实是一种痛觉。
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当伤心难过时,就是用哭的痛掩盖心中的痛2.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当你真的被世人遗忘时,当没有人再想念你时,你才是真的离去了
我不理解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两个小女儿对父亲的感情明显超过母亲,而大女儿即便对父亲有怨恨,也依然心存敬爱。
这对于一个在两岸三地组了三个家庭的男人,并且是不辞而别的惯犯来说,多少有些过于宽容了。
毕竟即便他对每个女儿都关怀备至,那她们也是在三分之二的人生中处于父亲缺席的状态。
母亲去香港找她的时候,如枝说,父亲是唯一支持她事业让她坚持的人。
可你要知道,发条微信告诉你要坚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要类比的话,如枝对父母的不同态度,就像瘫痪在床的老人对一周七天喂吃喂喝,把屎把尿的女儿,和一个月提一大堆东西来看一次的儿子的不同态度一样。
火锅店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萝卜的找到原谅你的人的言论,说明夏亮是用帮助别人来赎罪。
他用收留不被原谅人的方式,希冀自己的不负责任能被原谅。
但这难道不是逃避么。
他并没有对被自己辜负的女人和女儿进行补偿,而是转向了别人。
毕竟善行比补偿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就像谋财害命后捐了个希望小学。
三姐妹的家庭都是从小缺失,甚至如果连母亲都弃她而去。
这种不幸的罪魁就是这个父亲,而最容易迁怒的就是另外的家庭。
所以三姐妹的性格都如此温和,甚至见面后能快速融洽,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花椒之味究竟是什么味?
它既是一种麻辣的“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苦”。
但它入口虽苦涩,却可以止痛。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书名恰似影片中为爱执拗的人,深深体会出的爱之本味。
郑秀文饰演的大女儿对爱要求纯粹,她希望父亲给予她的是因为爱而不是责任,就像她希望刘德华饰演的前任是“想”结婚,而不是“可以”结婚。
爱到深处,难免苛责。
当片尾父亲回望的音容再现,如树终于喊出“我不怨了”,她已尝到逞强固执留下的遗憾苦涩。
父亲的形象总是在女儿如树眼前不经意间出现,那些萦绕在记忆中的瞬间让她重新寻觅到父爱的点滴,想象中父亲深沉落寞的晚景是女儿对他的理解和思念。
父亲在三个女儿的人生中陪伴是少,爱却不曾缺席。
影片中不乏“父女情”似曾相识的架构。
《饮食男女》中的大女儿最终选择了回到父亲的家,《父后七日》中女儿在料理父亲身后事时慢慢唤起对父爱的难舍依恋。
《花椒之味》则用火锅搅拌起三地血浓于水之情,“事”曾相识,却也有窥见亲情、爱情本质的新视角。
从华仔最后一次跟如树在车里说的话,我开始反思我之前对爱的理解是不是太过狭隘了。
如果决定结婚只是可以而不是很想,那我恐怕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我需要很多的相处和考验才能确定那个人是不是可以托付终生。
但是华仔说一辈子我不能保证,但是过个隧道还是可以的。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是不是太过小心谨慎,太需要很多的保证来过自己的一生。
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是如果全部的人都这样过生活,恐怕这世界要无聊透顶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丰富多彩。
我们为了我们的安全感其实牺牲了很多有趣的体验和对人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囿于此,也对人生的真相知知甚浅。
常听一句话: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如果能拓宽一下胸怀,包容大大小小的纷杂,那感受到的爱意应该会更多,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完整。
居然一开始并没认出郑秀文,片中她显得更清秀和年轻。
表演不浮夸,特别是最后大喊“老豆,我好想你”,居然看得我眼眶湿润。
相比表演,整个三条故事线就略有些敷衍了,特别是台湾和大陆的两条线,相比而言,大陆重庆这条线甚至都显得牵强了,采用了我爱你,所以我不要你陪我这样的套路。
此外,导演显然和刘德华、任贤齐的关系都很好,不然,其实这两条线可以合成一条的。
整个片子给三星,因为郑秀文,加一星
平实的细节里放出最真的感受。
如树说,我不想像我妈一样,明知道我爸最爱的不是她,却还是要留在他身边。
之前的冷漠擦肩,摆在明面上的怨恨都在经营火锅店的一年里被治愈;有机会的时候从来没有好好说话甚至女儿回家吃顿饭在爸爸看来都算难事,去世后却一次又一次地回忆起往日场景,直到最后如树哭着喊出了我好想你:爸爸吃力异常地录给如树的英语听力,每次都会在最后跟女儿说说话,说对不起爸爸没有时间陪你;三个女儿争相在看老爸笔记里有没有提到自己……老生常谈的主题,却在平淡异常的细节中拍出了魔力~在医院核对死者名单的时候问到出生年份迟疑了一下,打开爸爸身份证才确认;丧葬仪式的时候说该给先人送东西了,平时叫什么现在就叫什么,大姐喊爸爸收东西了,二姐喊老爸收东西了,老三喊爸,收好了。
如枝和妈妈的互相在乎却正话反说,外婆对果果故意说出的我宁愿死去也不用你照顾我……近年台湾电影越来越能直戳人心了,开始看的时候才突然想起郑秀文放置已久的演员身份,确实是的。
有人说就算考不到驾照也可以一齐去旅行的,最后如树还是学会了,火锅店也挂上了旺铺招租。
弹幕里有人说一个男人四处生了孩子对大家造成的伤害还是很难化解的,故事里短,现实非长~好好说——自然也不能浪费郑秀文的歌手身份,赖雅妍竟然这么酷,一群老戏骨更是锦上添花想我爸了。
1.开头是舞狮,爸爸回头看镜头2.香港的公司,有一个女业务员打电话,各种骚扰电话,结果接到了一个真的电话:你爸爸进医院了打车,艰难,爸爸死了3.在食堂吃饭,有人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二个这样加辣椒酱的人,然后说你是不是他的女儿。
4.爸爸遗物手机里收到消息5.想起她小时候看到的,爸爸在台湾有女人,另一个人叫爸爸给爸爸发消息 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台湾一个在香港6.第一次见到如枝和如树但其实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好难看,好刻意的开头,但是我其实觉得他们三个人第1次见面不应该是这个状态耶,我觉得应该会尴尬一点吧,毕竟他们同父异母。
7.好尴尬……他们若无其事的谈起爸爸,真的不会尴尬吗额额额我反正不太能接受我有同父异母妹妹……为什么还能这么顺理成章地叫姐啊……8.他和台湾的老婆是初恋,后面和香港的老婆在一起了,又回了台湾几年。
所以我真的很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没有隔阂的……我真的会很恨第三者和他的小孩的。
不知道谁是第三者,是先在一起的还是先结婚的。
9.三个人碰到蟑螂,喜剧。
在机场分别10.爸爸生前和医生朋友遇见也是抽烟,笑死,她唯爱抽烟11.想卖掉爸爸的火锅店,但是买家要把招牌一起买,是工业火锅。
员工们都说舍不得真的好讨厌这个爸爸,为什么要和女的乱搞,为什么女儿还要义无反顾的喜欢他,受不了12.拍在台湾的生活,母亲已经再婚,有两个小孩她为什么眷念她爸啊我不明白,甚至连妈妈都顶嘴,确实是她妈养大的啊台湾女好像是个生活西化的人13.重庆妹妹是穿搭博主,外婆在外面打麻将,原来重庆的妈妈嫁到了加拿大,把女儿留给外婆照顾14.香港姐一个人开火锅店忙不过来,她在工作仿佛看见了爸爸的身影15.吃辣,是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16.香港姐和任贤齐的暧昧戏,他教她开车台湾姐是台球运动员,爸爸平时会定期看台湾姐比赛。
额但我其实觉得这种爱很虚情假意,缺席的父爱是看比赛能看回来的吗,,,如枝输了比赛,喜欢她的人追过来,说输了比赛也没关系“如果你的人生也努力过的话,就不会说没关系了”17.如树想起当年因为她和爸爸吃饭爸爸总去招呼客人吵架18.重庆姥姥在参加公园相亲,结果摔跤了,姥姥说她每次相亲都染头,婆婆逼她走,但是这个逻辑我不太能接受……好仓促19.火锅店开的很差,还有店员辞职,从店员嘴里听到爸爸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去接纳一些受伤、边缘的人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大家都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原谅自己的人。
20.把桌球当成自己事业,又被妈妈呛,(但我其实觉得妈妈也好惨)一怒之下去香港开火锅店21.两个妹妹都来了 重庆牙疼,就把花椒塞进来用麻止痛22.客人说锅底味道不像,三姐妹一起研究锅底味道 不知道爸爸的秘方是什么,一起找23.她们到底是为什么看着老爸的日记本,看到他提到的重庆和比赛就很高兴啊,她们怎么这么伟大呀,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24.香港人也开始说普通话,好努力的北上尝试,笑死了25.他们三个喝醉了对着玻璃瓶里小强——传闻中逝者会附在昆虫身上哭诉自己最近的不幸26.台湾妈妈追到香港来,她说你找的工作就是这个?
当时所有人都让他放弃桌球的时候,只有爸爸让他坚持。
妈妈:可是它不要你了。
如枝:她没有不要我,她不要你额可是妈妈真的很惨啊,,,27.如树和如枝妈妈见面,“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老爸的秘制配方原来是里面加了台湾老婆最爱的葡萄酒28.然后台湾母女也很仓促地和好了,妈妈就是不会说话 告诉她其实自己一直有去看她比赛重庆和外婆也和解。
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搬家,住到活着的人心里面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没讲清楚如树最在意的就是爸爸当时回来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是为了责任29.如树听着爸爸当时打录音带,理解了爸爸中秋节去看舞火龙,她好像又看到了爸爸,看到当时爸爸要喊自己舞龙,自己冷漠地掉头离开,这里还是哭了“爸爸,我不冤怨了,我只是想说,我好想你啊”然后三个姐妹抱在一起最后还是把火锅店盘了出去
花椒是历史的父亲留给3个女儿共同的记忆,花椒既是父亲创办的招牌锅底的主要原料,也是姐妹几个彼此之间以及与父亲之间的牵连。
花椒是麻的味道,是每一个女儿与其家庭间的间隙隔阂以及琐屑。
大女儿对于父亲地不辞而别以及母亲大的溘然离世使用有所怨恨,他虽然与父亲最近,却想尽早结婚离开这个家。
二女儿的母亲为其嫁了富人,虽然不是爱情但是家庭还算温馨,但是女儿理解不了母亲的复出,母亲也不能正式女儿的热爱也职业工作,母女之间又一层说不破也不敢说明的薄膜。
三女儿与奶奶相依为伴,女儿想一直照顾奶奶老去,奶奶想让孙女在自己老去之前有人照顾,有所依靠,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
就像剧中花椒可以镇痛一样,花椒可以慰藉心灵,抚平伤疤解开心结,仿佛一瞬间所有的代沟都被填平了。
花椒是纽带、传承、线索。
大女儿继承父亲的火锅店期间,随着一件件事物和照片浮现眼前,开始了无缝衔接的追忆父亲,自然过渡毫无雕饰。
3个女儿独自的生活场景也是串联在一起展开的。
两岸三地--香港、台湾、重庆。
三种方言交织,但是沿袭的是同一个父亲。
全程平淡铺叙,没有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日常烟火气却让人欲罢不能。
3个女个各自的困惑很难题解决的太快了,3个女儿彼此之间的感情和接受速度也太快了。
同父异母的设定有意思,一起做火锅虽然迷幻了点但还是好玩的。
三姐妹各有特色,演员选得很好,养眼极了。
很开心认识到李晓峰这个演员,btw赖雅妍的中性装扮也太太太好看了吧,掰弯多少人了?
虽然感觉到创作者想在三姐妹的故事线上都分别展开,但是仅仅是描了线,没有深入和展开,还是形式强于剧情本身。
觉得几个演员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期待更多的作品!
有趣的是,虽然三姐妹的亲情矛盾是各自的,但《花椒之味》给三姐妹提供的亲情和解契机并不是分开的。
随着对父亲火锅店的继承,以及寻找父亲独家锅底秘方的事件发生,三姐妹第一次合作着去追逐&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三人感受到了有亲情支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的确,如果只看表面只看短期,“为你好”的长辈往往给晚辈拖后腿;可是如果看到深处看到长远,“为你好”所蕴含的精神支持能给一个人的拼搏提供强大的后援助力。
难点其实在于,我们要如何将“为你好”的表面力量转换成内在力量。
片尾三姐妹都能够做到的相拥和解,正是这个转换的一个标志吧。
有趣的是,虽然三姐妹的亲情矛盾是各自的,但《花椒之味》给三姐妹提供的亲情和解契机并不是分开的。
随着对父亲火锅店的继承,以及寻找父亲独家锅底秘方的事件发生,三姐妹第一次合作着去追逐&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三人感受到了有亲情支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的确,如果只看表面只看短期,“为你好”的长辈往往给晚辈拖后腿;可是如果看到深处看到长远,“为你好”所蕴含的精神支持能给一个人的拼搏提供强大的后援助力。
难点其实在于,我们要如何将“为你好”的表面力量转换成内在力量。
片尾三姐妹都能够做到的相拥和解,正是这个转换的一个标志吧。
三个女儿一出场就是非常标准的剧作模式了,太典型了也有点无趣。影片有一个基本逻辑没有解决,就是这样的父亲,怎么可能三个女儿都还爱他爱得要死?
感覺像是一個電影愛好者想拍一部電影,但又沒有太好的想法,於是從多部電影裡面找元素拼湊出來這樣一部戲。故事寫不好,太散,太雜,太虛。
「過隧道」的隱喻有趣。但比起是枝,差的更多不是技巧,而是那人生歷練的況味
天朝版《海街日记》,看完真是对火锅有了另一种定义!
年纪大了,病不一定看得出,但老一定可以看出来,不管他是否生病,都不是为人子女不关心他们的理由。毕竟他们都在一天比一天更靠近死亡。人间至珍是团圆,我们和往事常常只差一次坦诚。原谅一个人,和往事和解,从来不是为了谁,为的是珍惜每一个即将到来的当下,有什么想说的要趁早。
两岸三地,同父异母的三姐妹,刚开始有点纠结父亲到底最爱谁,但在共同继承父亲的火锅店时回味了父亲的难处和爱意,蛮温馨的。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渣男父亲到处留情,伤害了3个女人和3个女儿,居然被洗白了,扣一分。
在很努力的尝试,值得鼓励。
主要是为了看郑秀文和剧中的二姐
看完就去隔壁重庆吃火锅
吴彦姝真厉害!
三姐妹是两岸三地代表,也是三种与原生家庭伤害拉扯的案例,够自然,但如果细节上也撇去陈词滥调的油沫就好了。PS. 刘德华的客串很不错
父女的怨恨是过不了江的隧道,母女的沟通是没有通衢的河堤,婆孙的代沟是化作天堑的索道。恨意是嚼在齿根的花椒,暂时止住了痛,也假装忘记了爱。死了的人就像搬家,搬到活着的人心里,反倒没了多少恨意。怪他分不清想和可以的区别,自己也忘了在一起的含义。过江隧道原来短得好像父女一场,皆是虚度。
看哭了的一部作品花椒的辣不是味觉是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本片也是讲述自己内心的伤痛如何伴随着理解而被治愈。很多时候一个人觉得对方能理解自己,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还是要讲清楚,一句话可能错过的是一辈子。想 与 可以 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活也有妥协但是里面都是充满着爱火锅店包含了爸爸全部的一生,麻辣底料应该是重庆的,然后火锅里面加了台湾初恋的红酒,开在了香港。里面都是用心的人生。也有爸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性格美中不足的是三女儿的妈妈有点没有交代清楚。本想最后能够洗白渣男属性但是最后是用另一条温情线掩盖了这条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为这个电影留下了眼泪。那就是成功的我喜欢的赞
拿过金像最佳编剧的导演在执导整片能力上还只是及格完成水准。其实可以拍的更好更精致一些。生活里的和解关键还是自己与自己的事情。我不怨了,不怨了的人其实是自己。
其实,吸引我的是电影名字,我以为是像扶霞的《花椒与鱼翅》能讲讲吃的,部分也行,可惜电影里面吃的完全就是陪衬,就是个引子,连吃火锅的镜头都没几个完整的。镜头很干净,郑秀文真漂亮,不知道许志安究竟想啥呢。
3.2分。父亲突然去世,留下几个女儿,且都同父异母,在陌生却又血脉相连的驱使下,找到新的相处方式,也对“亡父”终究谅解。有意思地是,《花椒之味》的三个女儿分别散布于内地、香港和台湾,构成了一个家庭/家国之间的复杂命题,如果细究起来,还挺有解读意味的。影片本身不似是枝裕和的漫步节奏,而是充满了都市言情般的小情小调,靠三位女主角展示魅力。因此,故事松散、情节俗套、落点煽情,也就不可避免了。这导致它必定只是一部私语化的小格局影片,失去了对男权、父权和家庭伦理失范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批判。其实,我很关心的一点是,当男人风流成性,四处弄情,导致情感悲剧之后,一定得以女性的认同、谅解,甚至是父女关系重构为结局吗?这是否也是此类电影,哪怕是《海街日记》都无法避免的性别书写问题呢?
长大后才get郑秀文的美!火锅味的鸡汤!
没什么 就是不好看
主線講鄭秀文和她爸,其他兩個女兒根本沒寫到多少和父親的關係,這種寫法沒有發揮設定本身的戲劇優勢,除了讓父親顯得「渣」和戲劇「散」之餘並沒什麼作用,而且三個女兒一見面後就和諧融洽,三人關係也欠缺深入。戲的處理上也有不少尷尬之處,熬著看完。
照抄《海街日记》的《火锅日记》哦不《花椒日记》。三朵姐妹花养眼,剧情过于鸡汤,什么矛盾都归结为“不懂表达”,生活真的那么简单就好了。老爸抛开三个家庭不管去开个公益火锅店帮助失足小哥失能阿婆,也不知是个什么人设,反正你“努力就对了”。重现火锅配方的过程平淡而毫不扣题,回到港片黄金时代,肯定是浓墨重彩的戏肉所在,可惜,现在的港片不是那个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