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雀静

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鸽子在树上反思存在意义(港),鸽子在树枝上沉思(台),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主演:Holger Andersson,Nils Westblom,夏洛塔·拉松,Viktor Gyllenberg,Lotti Törnros,Jonas Gerholm,Ola Stensson,Oscar Salomonsson,Roger Olsen Likvern,Mats Ryden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德国,挪威,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14

《寒枝雀静》剧照

寒枝雀静 剧照 NO.1寒枝雀静 剧照 NO.2寒枝雀静 剧照 NO.3寒枝雀静 剧照 NO.4寒枝雀静 剧照 NO.5寒枝雀静 剧照 NO.6寒枝雀静 剧照 NO.13寒枝雀静 剧照 NO.14寒枝雀静 剧照 NO.15寒枝雀静 剧照 NO.16寒枝雀静 剧照 NO.17寒枝雀静 剧照 NO.18寒枝雀静 剧照 NO.19寒枝雀静 剧照 NO.20

《寒枝雀静》剧情介绍

寒枝雀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导演有关人性的“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章。影片没有线性叙事,由39个场景构成。镜头追随萨姆和乔纳森这对推销搞笑玩具的流动商人的足迹,伴随他们一户户上门兜售商品,如同导游带领观众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游走。影片继承了导演一贯的执导风格,诗意,阴郁,黑色幽默又充满哲学思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银魂一国倾城篇外科医生爱丽丝再分布谁敢亮剑神马四兄弟此路朝上第二季新天师斗僵尸2有时候,永远不闭眼第一季求职公寓旺旺心事女巫斗恶龙2:黑术士的礼物未来世界翱翔雄心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二季Gossip#她想知道的真正的○○仙剑伏魔:倩女玄姬八百彪兵奔北坡合法副本赤狐书生浩九的爱情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莫妮卡·赛德隆花党:朝鲜婚姻介绍所寻找神话之鸟他们说“我很好”最后的美洲豹黑水巷大峡谷遗宝卧底:费瑞的故事

《寒枝雀静》长篇影评

 1 ) 《寒枝雀静》: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罗伊安德森这个可爱的老头只是把拍电影当作自己广告导演生涯之间的小甜点,但是这些加起来不超过十部的小甜点里甜里总是透着酸楚。

它的电影中那些欧洲笑点可能无法刺激中国观众的笑肌。

但是每一个尴尬的场景,每一个囧得出奇的四零五零老男人,都写满着人生的苍凉和矛盾,这些东西在这部《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影片的主题并不复杂,影片全名《鸽子在树枝上反思存在主义》意味着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让观众从一种类似于鸽子的角度客观地去看看人类的存在境况。

但是在罗伊笔下的人物都散发着萨特那句老话”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的诡异气息。

影片一开始就是三个奇葩却很现实的死亡场景:第一个是因为使太大劲拔瓶塞而突发心脏病而死的大叔,当看到这一幕时,笔者突然想起可怜的《欲望号街车》的编剧田纳西威廉姆斯,因为这哥们就是误吞了眼药水瓶盖窒息而死。

很轻松的生活,谁能预料一点小破事就让死神突然到来了呢?

到了第二个场景,变成了一个垂死却想要把一大包金银财宝一同带到地狱的老奶奶,虽然谁都知道人死了都不可能把这些物件带到地狱,但回想咱们中国人却一直给死人烧纸钱,每个纸钱都是上亿大钞,咱们到底是在图什么?

到了最后一个场景,一个买完食物的人突然死了,剩下来了三明治和啤酒,一个老头在光天化日下免费地获得了那杯啤酒。

死人的饭都敢蹭,只能说人心的冷漠都已经冷到骨子里。

种种场景表明,荒谬的生命,冷漠的灵魂,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

虽然三个场景可能忍俊不禁,但是我们的笑只是对我们生存的现实的大大的讽刺。

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抛弃叙事,我们有两位主人公,他们是卖玩具的,总是说着要给大家带来欢乐,但是它们却看起来垂头丧气,因为他们根本就快乐不起来,他们的玩具根本卖不出去(说实话他们的玩具是用来吓死人的吧),还居住在狭小的公寓里,生活冷淡。

他们的悲伤源于生存环境的压力。

压力是什么?

钱啊!

关于钱的论述来自于影片用于点题的小女孩做的那首诗。

这部电影虽然在叙事效果上如同拼贴画一般松散,但是你能从镜头内给出的信息拼插出一个共同的寓意,这种高端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称为镜头内蒙太奇。

回到电影中,这两个人的故事与影片中经常挂在角色口边的“我很高兴听到你过得很好”殊途同归,口头上的好都是假,生活的痛苦才是真。

在导演所呈现信息中,这种悲伤的生活并不局限在现实社会,我们看到历史上打败仗的讨伐军队,哭泣的寡妇,做实验被电击的猴子,还有被赶进贴满大喇叭的滚筒中活活烧死的黑奴。

人类历史上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悲凉的杀戮和失败,这种负能量已经跨物种,跨种族蔓延着。

在我看电影的时候,我总觉得罗伊安德森这种倾斜的构图像极了爱德华霍珀的《夜鹰》,空间的孤独感,人物之间的距离感,正是爱德华霍珀这名画家一辈子追求的。

而罗伊安德森将一个个霍珀化的场景用一种静态,几乎没有镜头运动的拍摄方式记录下来,让每一部镜头都呈现油画的风格。

而安德森对艺术史的致敬远远不止于此,他的灵感本身来自于弗兰德斯画家博鲁盖尔的《雪中猎人》,而在烧死黑奴的滚筒上插满喇叭,罗伊安德森的设计也是借鉴于博斯《尘世乐园》地狱部分充满乐器的概念。

我很少能看到一部影片像一本好书在能在庞大的艺术史中旁征博引,只有博闻多识的罗伊做到了。

看艺术电影需要大脑不断地反思。

不像商业片给出故事确切的因果关系,艺术电影需要观众自己组织电影镜头的信息而形成故事,这也是艺术电影很好玩的一点。

罗伊安德森这部艺术电影杰作集成了老一辈荒诞主义戏剧文学革命家的传统,在影像符号上又很好地利用了传统欧洲绘画的符号信息,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原因。

不过说实话,最让我感慨至深的还是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社会,萨特那句“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从某种角度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运行的特点,我们无人能够幸免于难。

 2 ) 寒枝雀静

古怪的拍摄风格,镜头全部是中距离的固定长镜头,用两个推销员的推销历程串联起来,某些场景巧妙整合了戏外戏的形式,如国王行军时路经酒吧的荒诞、军队把黑奴赶进古怪大型乐器的暴虐等,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戏虐,而也有些场景是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思考,如众人在车站对周三定义的表达,推销员之一反复问的一句“为满足一己之快而利用别人好吗?

”而无人共鸣等等。

整片结构很散,所要表达的主题丰富,伴随着接近慢动作的动作及语言空下了多处描白。

 3 ) 伪诗意下活着

虽然按文言习惯改为“枝寒雀静”或“寒枝静雀”更恰当,《寒枝雀静》仍然准确传达影片阴冷、哲学沉思的氛围。

文艺范片名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中段,脸色惨白的女孩挪上台,表演诗歌朗诵:“鸽子坐在树枝上,一边休息一边沉思,它没有钱这一事实。

”鸽子在树枝上沉思,多富诗意的场景,可鸽子说,我满脑子想着钞票,一句话将诗意打回原形。

鸽子可以理解为影片虚构世界的缩影:空乏无味,冷漠至极;沉默不为思考,只是无话可说,带来的死寂可能被诗人误认为另类的诗意;如鸽子坐在树枝上沉思,伪诗意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活着。

活着的人们也像和朗诵女孩一个模子刻出来,脸色煞白无表情(罗伊.安德森在访谈里解释希望借此将观众注意力放在台词而不是演员表情),行动迟缓,与尸体无异。

影片以“与死神的三次相约”开场,或许在他们眼里,出生即开始倒计时死亡,与死神相约就像会朋友,随叫随到,无人在意。

死亡还比不上浪费套餐重要。

除了演员僵尸妆,稀释水彩画般的浅色调,深景深,后景无处不在的(门、窗)框,以及框中与前景人物同时运动的路人,都与《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一脉相承,构成罗伊.安德森美学的标志性元素。

整部电影打破传统线形叙事,以22个独立场景拼凑起《寒枝雀静》的世界。

22个场景,只用了22个镜头,一镜一景的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戏剧代入感,不过利用墙角、遮挡物避免了前者舞台式构图,顺便说一句,本片22个构图全部精!

雕!

细!

琢!

美!

爆!

了!

话说回来,勉强串起20多个独立场景的恐怕只有两位玩具推销员,他们宣称“为世界带来欢笑”,而他们自己从来不笑,天天为房租欠款担忧。

和鸽子的伪诗意一样,吸血鬼獠牙、笑笑袋、独牙叔叔代表了伪欢乐,或是人们为使世界看上去不那么呆板而强颜欢笑的尝试。

罗伊.安德森自称为影片塑造一个平行世界,无视时间与空间,更像一出荒诞纪录片,所以查理十二世才会骑马途径现代酒吧,邀请年轻酒保一同征战。

除了此类直接的时空交错,坡脚女人酒馆里穿插的回忆也难免故园情,老人们是否怀念过去虽战乱贫穷却激情的岁月?

甚至可以猜测,老人是否因为脑海时时激荡着过去的旋律,才造成现时的耳背。

经常有评论家将安德森与同是瑞典的伯格曼对比,对此前者表态:我的作品比他更幽默。

诚然,无论餐厅服务员“他付了钱,我们不能再收回去重卖,谁要这份套餐?

”,抑或反复出现的“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全片始终透着荒诞、滑稽的节奏。

可这种幽默携带北欧特有的冷,笑点建立在人物可悲之上,令人同情中发笑,甚至倍感尴尬:讲笑话的人都没笑,听众怎么忍俊不禁?

 4 ) 寒枝雀静

很久之前看过的,突然想起忘了写影评,补充一下。

在演出风格上,这部电影与一些传统的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的悲喜剧的视角有一些区别。

它并没有着力去展现人们生活的痛苦、挣扎、冲突、直接的绝望,这种含有能量、含有能动性、具有跌宕起伏的强烈负面感受,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听语言,将这种挣扎中产生的动态感完全抹去,转而用了大量固定视角的镜头、人物慢吞吞的动作、呆板的表情语言、无意义重复的台词、寡淡沉闷的画面色彩,营造了一种空洞、停滞、迟缓、苍白、潮湿、浮肿的风格。

也因此,结合它的叙事视角,这个电影所聚焦出的更多是城市中的众多小人物,他们身上所包含的尴尬的、局促的、不体面的、冷漠的、不道德的、与主流割裂脱节的、最孤独的一面。

并不是在单纯地写人性的善或恶,也不是在表达对这些现状的讽刺或同情,只是以这种荒诞的语言去简单的叙述着这一切,这些人类社会中最没有故事性、没有激情、没有优美或崇高、最不上台面、最真实的种种细节,就像枝头的一个鸽子一样观察着人类社会,将这一切展现出来而不做解读,不含意义。

正如那段在各种人口中频频提及的台词,人们打着电话,有一搭没一搭地应和着,然后说一句:很高兴听到你过得很好。

打电话的人无不面无表情、呆滞麻木,就像听着某种与现实生活,与自己完全无关的叙述,这些叙述无法为本就无意义的生活带来任何意义,在话语的重复和循环中也并不会迎来终点。

这样的叙事风格让我想起《等待戈多》,感觉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5 ) 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弗拉门戈课堂外,一个清洁女工在手机里说:“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厨房里,男人对着窗外发呆,妻子在电话里说着:“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办公桌后,一家公司老板用手枪指着自己脑袋的同时,也在电话里说着:“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这些是《寒枝雀静》39场戏(也即39个镜头)里的其中3场,反映着导演罗伊.安德森的美学趣味和哲学思考,这位瑞典古怪导演,总热衷于通过极具荒谬气质的场景营建,来折射剧中人物的现实/超现实悲喜剧。

年过七旬的罗伊.安德森是影史上颇值得一说的导演。

其电影作品极少,剧情长片更稀有到仅有5部。

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曾在1970年创造了瑞典电影界口碑和观众双丰收,继而在1975年的拍出一部手法在当时极其前卫的《羁旅情愫》。

票房上的惨败,让他竟然在25年内没碰任何长片项目,转而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广告片导演。

从2000年《二楼传来的歌声》开始,他又以7年一部的龟速,缓慢打造着由一个个荒诞十足单场景组成的“生存三部曲》。

当然,《二楼》、《你还活着》以及这部《寒枝雀静》并没有任何故事逻辑上的联系,观众甚至很难从其单一任何一部作品中梳理出完整故事脉络,但又享受于罗伊巧妙安插在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里、本身就具备惊人故事能量的镜内蒙太奇。

《寒枝雀静》所谓的“故事”,集中在两个动作迟缓的恶搞玩具销售员身上,画着话剧演员装束的他们,一板一眼的兜售这些企图“娱乐他人”却又没人搭理的玩具,追讨着零售商尾债的同时也被供货商追债。

其他的角色和场景,则就似两人不断路过的荒诞风景,悲喜有时,感动有时,残酷有时。

“我这有吸血鬼牙齿,可以半价卖给你”,哥德堡的冷峻街道上,弹不回一句回声。

在让两个销售员上路前,罗伊在影片开头安插了三段关于与死神相约的趣味小品。

一个男人在试图打开一瓶葡萄酒的努力中心肌梗塞而死,老婆在厨房得意的做着晚餐;一个老太太在临终病床前紧抓着皮包不放,里面有好几万块钱以及所有传家珠宝,“妈妈,你不准带着这些去天堂”,儿子奋力抢夺着;一个顾客在咖啡厅柜台前倒闭,服务员告诉警察他已经结账了,“这个牛排啤酒套餐有人要吗?

免费。

”哥德堡凋敝的秋天,似有鸦雀在枯枝上看着人间的生死离别戏码。

最长的两个镜头,其一,是先胜后败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君临现代酒吧,军队在窗外整齐行过,他的随从赶走店内女顾客以便君王观察男色;其二,是另一座酒吧里的耄耋老者回味1943年的青葱岁月,酒吧女招待与所有海军小战士们对唱《光荣之歌》,“你可以喝到免费啤酒,如果你给哥德堡Limping Lotta酒吧女孩一个吻的话。

”哥德堡萧瑟的冬日,老人带着70年前的唇香记忆,艰难披上大衣,隐没入黑暗的街道。

而更多的场景,也有着延续自前作《你还活着》的痕迹,英国殖民者将黑奴列队抛入古怪铜质管乐器的场景,也跟随着《二楼传来的歌声》里裸体女人排队进入闷罐车,被车尾废气处决的骇人场景。

我很高兴看到罗伊依然做得不错。

“寒枝雀静”,另有一个副标题,“对存在的反思”。

深具美学修养的罗伊.安德森,在视觉层面体现的反思,是向着美术史上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画家致敬和借鉴。

39个漂亮构图的镜头下,观众几乎来了一次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到德国魏玛时期新即物主义的绘画旅程,前者是老彼得·勃鲁盖尔描绘众生相的《尼德兰箴言》和《通天塔》等作品,直接投射到《寒枝雀静》中那些人物数量较多的场景;后者是奥托·迪克斯那些体现无意义英雄之死的讽刺性画作,也间接的为电影场景奉献了某种没心没肺冷幽默之灵感。

销售员在无谓的争持中分道扬镳,枝头的雀儿依然沉默无声,乏味公寓内、庸碌大街上,只能听到活死人们毫无意义的客气问候,“我很高兴听到你做的不错。

 6 ) FIFF26丨DAY8《寒枝雀静》:或许是一种历史回溯,生活的悲哀又渗透出来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寒枝雀静》,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太风格化了,感觉完全不是别的人能拍出来的,全程景深定格长镜头,配上满眼黄褐色系,加上非常寂寞的冷幽默,以及有点分不清到底是无痕迹还是全是戏的表演,感觉像看了一本电影版的短篇漫画集。

空地偶爾拍電影,總是入殮師。

George其实罗伊安德森的电影更适合在博物馆放 想看几个片段看几个片段一桶猫依然荒诞 看来我完全get不到罗伊·安德森Joeyside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是报幕剧,完全无法看出如何剧情,就只是人物的行为与动作,唯一能与之想联系的是夏加尔都画,北欧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是浑然天成,最有趣的段落莫过于练舞房,有种路过广场舞大妈有舞姿吵架的滑稽子夜无人感觉又看了一遍《二楼传来的歌声》,最喜欢开场的三次死亡,像是更碎片化的《荒蛮故事》。

依旧是我可以提前预设好心理天花板、而最终也没有被打破这层预设的那类装置艺术电影。

当然从直接观感上来说,因为提升了那种戏谑的冷幽默所以稍好,不过本质上仍然只是在传播一种荒诞自辨、似是而非的情绪语言,就好像你明明是被奢侈品的设计丑退、但总有人跳出来说你是买不起所以酸葡萄一样,太“小聪明”的东西永远是我冷感的表达方式。

Run Erika Run大量固定机位中景长镜头,无法完全理解里面的幽默约克纳帕塔法极为疏离的场景设计有点像装置艺术。

多条故事线的交叉分离叙述,会有难解但并不难看。

查理十二世两次现身酒馆,第二次现身时的铩羽而归几欲落泪。

卖玩具的推销员在酒店里伏案而泣,而后在铁路旁脚下踩着“笑笑袋”,更为苦楚了。

燃烧的黑奴作为动力鸣响的喇叭声献给苍老的白色族裔,或许是一种历史回溯。

“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

生活的悲哀又渗透出来。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存在主义危机

是一部要求导演掌控荧幕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只要将快进后退的选项交给罗伊安德森,他便能带来极好的观影体验。

因为这是一部属于“观察者”的电影,全片仅有的39个镜头中只有一个运镜,但包含的细节与张力并不亚于某些夸张的长镜头。

港译篇名为鸽子在树上反思存在的意义,显然导演揭示的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存在主义危机,本身的荒诞性,与卡夫卡小说的风格极为相似。

正如导演在片中重复出现的客套话:“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

”这句荒谬不已的话在被电击的猴子旁边更是充满了安德森的诙谐讽刺。

在这个人人由象征秩序所支配的世界,恐怕也只有“我很高兴听到你过得不错”是最合适的寒暄了。

除此以外,罗伊安德森不愧是师从伯格曼的大师,在黑色幽默的同时还刻意模糊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其中酒吧和查理十二世的片段尤为亮眼,富有极大的戏剧张力与魔幻色彩。

在电影的结尾,导演安排了一个认为日期是星期三的人,但周围人群都认为日期是星期四。

这个情节让我不得不为罗伊安德森的一针见血而感到佩服。

他揭示了人最大的悲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正如拉康的理论,人生来活在大他者的支配之下。

所谓的语言,意义,价值等等形而上的东西,乃至于一些我们认为是“物质”的东西是否是人类的自娱自乐?

导演的哲学功底可见一斑。

借用北野武的一句话作结:“这个世界上拍了这么多美好的电影,世界变得更美好了吗?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哪样的电影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毕竟悲伤给人的力量可是要大于快乐的

 8 ) 不走心,走魂儿

什么是高手?

谈笑风生中飞灰湮灭。

什么是大师?

无形隐遁中摄人心魂。

这部电影的主海报简直太不走心了,两个躺在沙子中的男女,加上一只狗。

谁知道这故事讲的是啥?

然而对于导演来讲,这好像无所谓。

<图片1>相比于那个安德森(Wes Anderson),这个安德森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大众,虽然是伯格曼的弟子,但年过七旬的他拍过的电影简直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拍广告。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的镜头极为有效率。

整部电影39个镜头,并且全部为固定镜头(但我隐约记得,第一次出现马在酒吧的那场戏里,摄像机往右稍微摇了一点)。

小光圈,大景深,39个画面如同39张油画一样,你可以反复看清每个细节,并且不断产生新的发现。

<图片2>

这个镜头还是向右摇了的不走心的轻描淡写,让你反而感觉回味无穷。

无论是开头与死神的三次相遇,还是结尾对于“今天星期几”的讨论,这些看似没有技巧的设计与表达,反而更容易让观众感到一种真实的临场感:镜头不切换,景别一直用全景,清晰的环境音,这仿佛就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观察人物与故事的视角。

当那些我们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被导演特意放在了一个单独的场景里,你就会觉得,是啊,确实还有这回事儿呢。

我想,这就是一种对于生活体验“默契的互动”。

39个镜头里,有四个镜头是短暂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就是官方海报里这对男女和狗,一个是吹泡泡的小孩,一个是把头套在婴儿车里的妇女,还有一对儿在窗户边呆着的情侣。

这种“不走心”的镜头,反而让你觉得很有趣。

尤其那对靠窗的男女,虽然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但从表情、动作大概也能猜个大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在《后窗》(Rear Window,1954)中的设计,想起那对儿住在斯图尔特隔壁的新婚夫妇,看似不走心的安排,其实彰显了大师对于生活感知的无限功力,几个镜头就交代了一种真实且悲哀的婚姻生活,从激情似火到互相厌倦不过是一起案子的时间,细思极恐。

影片中短暂出现的窗户情侣

《后窗》里那对儿新婚夫妇两个推销员的设定也是有趣,胖推销员一直以来捧哏般地搞笑回应,暗地里却有着无限的怨念。

所以他才会在深夜里不停地问着同一个问题:“建立在牺牲别人上的消遣很搞笑吗?

” 他在问谁呢?

问同伴?

问旅店老板?

问观众?

不寒而栗。

这部片子其实看不懂的地方有很多,这当然也有历史、文化的积累,很多隐喻的表达方式确实曲高和寡,但我认为这对于观影来说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导演“不走心”地拍,观众“不走心”地看,总会在某个点上被瞬间碰触,因为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类。

 9 ) 如果你不笑出来,你就快要疯掉了……

在这部电影中,从来就没有热闹过,即使是人满为患的酒馆,也给人一种封闭和隔离的孤独感。

所有的趣味和幽默也带着丝丝寒意,那种萧索的感觉像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但我还是在一些镜头中笑出来,因为感觉如果你不笑出来,你就快要疯掉了……有些镜头真的很让人受不了,两个推销员住的那个公寓,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精神病院,来催债的老板我还以为是来探望病人的!

营造的氛围压抑绝望,所以如果其中有笑点,那也是病态的笑点。

其中有一个镜头吓了我一跳,就是舞蹈室的那个肥肥的女舞蹈教师(真不像),她突然间就来了一个起手式,吓得我差点蹦起来,小心肝那叫一个颤!

她揩油的镜头把我笑抽了,肥女教师直接花痴,但是我就在想,他们对面应该有面镜子吧,那肥女的动作应该其他学员都能看到,可还是这么淡定,好荒诞……我觉得那个站在餐厅外的军人刻画的很好,把小人物被忽视和无奈表现的很传神,我想说,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陷入这种境地,令人无法忍受的低存在感,和犹豫不决的懦弱表现,被边缘化……令人惊喜的是酒馆的查理十二世乱入,由于我对瑞典的历史不了解,一开始以为是拿破仑,度娘后才知道他曾经是瑞典国王,天才统帅,但命运与拿破仑相似,也有自己的滑铁卢,但还是对酒保唱的那句“你是波尔塔瓦的寡妇,寡妇面纱将是你的礼物”有些好奇,这是不是某个舞台剧中的台词呢?

当然之后的狗男女莫名的有种讽刺意味,讽刺的啥有谁能给解释一下,或者是我理解错了?

最后想说一下,在滥俗的商业片横行的当下,偶尔来这么一部格调高冷的文艺片,如夏饮冰水,通透冰爽(也不是很爽,毕竟电影基调就不是为了让你爽的)。

 10 ) 存在、荒谬与树梢上的鸽子

现年71岁的瑞典人罗伊·安德森一共只拍过五部长片,从2000年《二楼传来的歌声》开始,他分别间隔两个七年,倾注全力完成了“生存三部曲”。

终章《寒枝雀静》在去年威尼斯捧得金狮大奖,也算是对这位孜孜不倦电影人的一次实质犒赏。

这位并不高产的电影作者,在业内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称呼,有人说他是“隐士”,深藏山中闭门造车,每隔好几年才低调地回归大众视野;有时,他也被错误地打上“商业广告导演”的标签,因为这是他的另一份工作。

然而殊不知,正是为了给他那些“曲高和寡”的电影筹措资金,罗伊·安德森才不得挺着便便大腹在广告界摸爬滚打。

不过对他来说,慢工出细活的苦行僧做派是制作电影的正确态度,因为他所热衷的话题,总是和“人类生存现状”的哲学命题有关,需要被虔诚严肃地对待,因此,他不惜将时间当做筹码,潜心细致地探索最佳的表达方式。

和前作相似,《寒枝雀静》在一派荒诞的冷色调中延展叙事,通过39个固定镜头的衔接,描绘出一派超现实却又指涉明确的现代生活画卷。

在电影中,罗伊·安德森继续采用北欧冷笑话式的幽默基调,展开自己有关死亡、情感、历史的思考。

固定镜头既相互独立,又被两位“滑稽玩具”推销员面无表情的工作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小品片段式的情境包含着梦境般的氛围,却又仿佛只是现实生活的忠诚投影。

罗伊·安德森精确地还原日常生活场景,无论是小酒馆、弗拉明戈课堂,还是游轮餐厅、生物实验室都普通而逼真,而心不在焉的人群,却带来一种强烈的舞台效果,和周遭真实的环境格格不入。

亦真亦幻,现实与梦境彼此消弭界限,当代生活的冷漠与单调跃然银幕之上。

当存在”变为一个冷冰冰的实体,悲观者如罗伊·安德森也只能让剧中人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说着“我很高兴你做得不错”聊以自慰。

影像风格上,《寒枝雀静》是导演受到诸家风格影响后自成一派的产物。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埃德华·霍普式的孤独感,雅克·塔蒂般的冷面滑稽,甚至连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方式,都好像直接从萨缪·贝克特戏剧中跑出来的角色。

虽然罗伊·安德森反感被拿来和老乡英格玛·伯格曼做比较,但两人电影中对于凌冽人生的追问却是一脉相承。

只不过,如果说在伯格曼那里人生是死神手里的一盘棋,那么其对于罗伊·安德森则是博物玻璃橱窗中的鸽子标本——它召唤旁人好奇的观看,却始终静默无语,并带着超现实的喜感。

固定镜头的使用并没有给电影带来一丝沉闷,相反,罗伊·安德森对空间的大胆开掘让观看《寒枝雀静》成为一项颇有趣味的视觉游戏。

摄像机往往以中景景深展示空间中的群像,没有急躁的特写,没有夸张的动作,所有的人物都好像日本能剧演员一般涂上了厚厚的白色面霜。

他们行动迟缓,兴意阑珊,藏匿在镜头不同的角落中相互对话。

罗伊·安德森喜欢利用深焦镜头前景和后景广阔的纵深,在不同的舞台层次上安排人物的互动。

观众的视角,也往往由前至后,从左到右地探索着取景框中的每一个细节。

相较空间的重要性,在《寒枝雀静》中的时间则被尽可能地模糊化。

冷色调制造出未来的虚幻感,但唯一两场具有温度的场景——阳台上吹泡泡的小女孩和公园中晒太阳的年轻母亲——则将观众的情感体验拉回到当下。

有时,陈旧的布景仿佛昨日重现,但画中人使用的手机却明确指涉当下。

电影还设计了几段荒诞意味十足的片段,在最为令人惊异的一场中,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骑着高头大马闯进现代酒吧,在军队改编版《约翰·布朗之歌》进行曲中,向酒保要了一瓶气泡水。

在罗伊·安德森这里,“存在”的困境亘古不变,过去、现在、将来,线性的时间被刻意打破,三种时态凝滞不动继而混为一谈。

正如电影的副标题“一次有关存在的哲思”所显示的那样,《寒枝雀静》是一次形而上的探索,但罗伊·安德森在这长达110分钟的静默中加入了比前作更为激烈的政治批判。

在一场推销员的梦境中,一队衣衫褴褛的黑人被殖民者模样的人驱赶进一个巨大铜管乐器中。

为了让白人观众听到乐音,殖民者放火加热乐器使其转动,丝毫不顾忌乐器中被炙烤的牺牲者。

乐器上所刻的“Boliden”字样,是一家化工厂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他们向智利运去了大量的金属废渣,使当地数万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胁,最终却只受到轻微罚款。

“生意归生意,道德无所谓,世界不该如此”,披着荒诞外衣的罗伊·安德森,用双脚离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悲伤,《寒枝雀静》也因此成为其作品中观赏性最强,意蕴最丰富的一部。

2015/5/1《21世纪经济报道》

《寒枝雀静》短评

太晦涩了,人类大概有那么一部分情感是不能共通的。

9分钟前
  • 文文
  • 很差

画面很美其余很渣。。。差点睡着 还好结束了

11分钟前
  • 鱼丸
  • 很差

我白天是一个玩具销售员,总是开心不起来,却在卖让人开心的玩具。我负责扮丑及逗乐,偶尔,帮领导挡个枪。我不善言辞,一开口,别人就离我而去。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我晚上听音乐,会悲伤,同时怕打扰到别人。因为,我是一个敏感的存在,我是生活里最愧疚的那部分,销售让我目睹了太多冷漠,以及单向度里的复调。我要怎么开心呢?我不害怕干销售,或者被谁干,可谁能回答一下我的那个问题呀,‘为了自我欢愉,就利用别人,这样对吗?’问题在星期一到星期天的轮回里飘,问题在一盏一盏熄灭的现实之灯里飘。问题在空荡荡的回廊里飘,触了壁再弹回来,弹向我…

15分钟前
  • 悉卡夫达多
  • 力荐

3.5摄影独具一格,诡异的妆容,怪鸡重复对白,刻意营造笨拙感,冷幽默,冷多过幽默,影厅安静得尴尬

18分钟前
  • 흫_흫
  • 还行

形式感或所谓的趣味性如何填充或排演个人单调乏味的物质生活,如歌剧式的一气呵成抵达某种关于电影究竟应该如何构造生活的想象的诠释,电影本身的气质就是反生活化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抽象化表达,所以人有一张白色的面具来掩盖真实的生命流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虚浮的表面的情绪流淌,整体都像是对世界的失焦的机械式把控。

23分钟前
  • 炯之
  • 还行

老年人演员,猜想老龄化也是导演想传达之一?场景的表现更像话剧,一场结束再卡,演员的台词都走位都要一气呵成。并非每个场景都能领会。据说39个场景没有逻辑关联。但也因此影响观感。隐隐不明觉厉,还是要承认是强撑着看完的。

27分钟前
  • 飘摇的芋头
  • 还行

导演一贯的风格,看尽人性。看着一个个荒诞的场景,总能挠中某个痒处,只知道正是这里痒,挠的是地方,舒服,却说不出来。改天在频道了再码字。

28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用作海报的那一个场景我想到了一个词:单身狗(压抑,意识流,不敢说完全看懂了,文化隔膜占一些,叫安德森的是不是都有空间强迫症?)

32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7分。冷清的荒诞省思,人类存在的哲学命题。有些画面确实难忘,神来之笔不少,要不然早睡着了。另外,和“二楼传来的歌声”有什么区别,我可能看得时间太近了,那部还没忘呢。

34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我感觉我在逛什么展,艺术家摆成一幅画作。选了最丑的一帧当海报。

39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冷浪漫(觉得风格大于内容了

41分钟前
  • crankyanny
  • 还行

反正我的金獅就是你了。我們可以是I&amp;#39;m happy to hear you are doing fine電話兩頭的任何一方,什麼都沒說卻又俯拾皆是,你看人家用喊的了麼。

44分钟前
  • 667DJP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心生
  • 很差

罗伊安德森确实应该回去拍广告

49分钟前
  • 辣椒炒我
  • 很差

&amp;gt; 就一个镜头还有点水平

53分钟前
  • 1
  • 较差

每个角色都像被把玩的人偶,一言一行组成了某种不可推辞的仪式。他们演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看他们演。可以毫不犹豫地给它贴上装逼的标签,却也不得不承认这逼装得太有特色,以至于无从复制;可以根本没有看懂,却会不由自主地享受。真是一部奇怪的东西。

5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颗星给音乐,其余完全快进

56分钟前
  • piresli
  • 很差

以我的智商和逻辑理解能力串联不起剧情的一部电影,然后简直怀疑编剧是特师。。。都是你一口吞不下的当代生活

59分钟前
  • 不周山伯爵
  • 推荐

不喜欢。。形式主义。僵硬。丧。

1小时前
  • 伊壁鸠鲁
  • 较差

两个安德森的个人风格都是那么明显。或嗤之以鼻或爱不释手。非常冷静地以不寻常的手法探讨存在这一命题,一个接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大段自白,冷色调。

1小时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