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不久,波兰青年维斯切克•乔努因其所谓的“反党反斯大林”间谍行为,被送入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
其时已是1940年,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乔努斯结识了同为政治犯的演员安德烈,后者有一项酝酿多时的逃跑计划,美国老人史密斯、罪犯沃尔卡等人陆续加入了他们的小圈子,在一个大雪之夜,乔努斯等七人成功逃出劳动营,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向南前往贝加尔湖,同时躲避无处不在的举报者。
一路上有人难耐恶劣的气候死去,在将要抵达贝加尔湖时,一个神秘少女伊莲娜加入了他们,她的加入,令一行人预备穿过蒙古、西藏,翻越喜马拉雅抵达英控印度寻找自由的路程又平添了几许困难……
回来的路 (2010)7.92010 / 美国 / 剧情 冒险 / 彼得·威尔 / 吉姆·斯特吉斯 艾德·哈里斯
这一部电影我发现他们的逃亡真的是太难了,他们一路上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困难,而且在这其中也在他们陪伴的狱友当中失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我感觉这部电影确实特别好看,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它所展现出来的所给人们带来那种死里逃生,战胜重重困难,把生存当做自己一切的确实特别难得。
而且这部电影有西尔莎罗南,真的是太好了。
老实说,本片是众多求生、逃命系列影片中,最文艺的。
基于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前苏联的独裁统治,导致一大批无辜的人被抓,受尽迫害。
主要角色下决心越狱,故事也由此展开。
“我可能会死,但至少我死时,是自由之身”。
明知道前路艰险,征途叵测,可能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影片中,没有一个人放弃。
在他们跨过覆雪的森林,到达贝加尔湖,影片开始有了文艺感。
跨越森林,湖中洗澡,翻越高山,闯进沙漠,都体现了文艺感。
女主好好看。
电影的原著虽然叫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漫漫长路:追寻自由的真实故事》也的确号称是根据波兰军官斯拉沃米尔·拉维兹的真实故事改编然而这个故事惟一有据可查的资料只有英国驻印度情报官梅恩的一份报告,提到在1942年接待了3位自称从西伯利亚来的难民(战后梅恩证实了报告的真实性,但是不记得三个人的姓名了)根据BBC在2005年远赴俄罗斯的调查,在翻阅了大量苏联留下的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这货写的基本都是瞎编的现实中的拉维兹的确在苏联坐过牢,然而他是因为误杀了一个内务部军官,由于内务部军官有错在先,只判了8年而且他不是逃跑的,而是1942年特赦的,释放后就送到了里海的一个难民营(释放报告当中有拉维兹亲手写的保证书)自传当中所说的营地位置并没有集中营,也查不到一个叫做乌沙科夫的军官古拉格系统的303号营地实际上在莫斯科以东几百公里的地方另一个自称是电影原型的韦特托德·杰林斯基老人他口述经历也对不上他出生资料是1926年,按这个时间算被抓时只有13岁,逃跑时也就15、6岁最初可查的入伍资料是在1942年3月时间也对不上英国人的记录
这是一段需要勇气、毅力和信仰的逃亡之路。
对这样一群坚强的人们致敬。
由此看来,一个团队,需要像Janusz这样的领导者,决心、信念和善于鼓动他人的口辞,也需要一个幽默的人调节气氛。
不由地想,像Valka这样随性地生活,也挺好。
没有那么多约束和规矩。
和我及我的刀说再见吧。
独行侠。
就算是看过了开头的字幕,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过以后,还是会急切地想求证这是否是个真实的故事,从西伯利亚徒步走到印度,就算放在还算是和平的今天,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何走过那些沙漠?
如何翻越喜马拉雅?
如何走过重重封锁的国境线?
这帮逃犯是如何做到的?
这部有着很多大牌做绿叶的电影,Ed Harris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老戏骨,Jim Sturgess作为主角,演得有些许勉强。
在能把思想都冻住的西伯利亚,这帮人能够下一个逃狱的决心已经是难能可贵,而以步行穿越作为手段,这个波兰人可谓不可理喻得疯狂。
苏联人在远东和德国干的坏事不比德国人在欧洲干的少,但是天朝少有提及,那些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被掩埋的尸体,那些在东北被凌辱的同胞,或许还要很多年才能找到自己应该的尊严。
Colin Farrell打了酱油,几个片段演得精彩纷呈,而少女角色的加入给了一抹亮色,虽然她最终没能走完那段路。
每天都在饥饿的生命线上挣扎的小团体,难得的是没有互相攻击,也能称得上人尽其才。
在暴政和冰天雪地之间,这帮人选择了有着一线希望的后者。
天灾和人祸两相对比的时候,谁更可怕一点,还真是难说。
彼得·威尔 Peter Weir又一次的数年磨一剑。
导演本人一向是属于很难界定的类型,虽然他也参与剧本创作,选择的题材也总是具有政治、历史、社会、人性多重意义,可是普通影迷往往只是记得电影,而难与其作者相联系。
可能就是因为他在展示题材内容的同时从来不放弃电影的可视性,故事的可述性;而面对敏感的话题,他从来都是以一种中间人的视角,尽量从人性方面去挖掘本质。
本片保持着他一贯的优良水准,虽然从一开始,一众英美东欧演员扮演的角色说服力就欠缺,加上对政治战争环境一向极端的描写,还有地理上某些失真的展现;但影片从更为宏大的视觉所抒发的积极情绪,加之遍布全球最为艰辛的拍摄外景,还是非常感人和享受的。
当然,威尔毕竟不是赫尔佐格,你会记住人物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人征服环境的力量,但总还是缺那么点“震撼”的东西。
《The way back》(中文译名:回来的路)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这个小女孩Irena,十几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哥哥;从孤儿集中营里逃出来,饥寒交迫,不得不寻求几个陌生男人的庇护,跟着他们开启穿越蒙古中国印度的徒步行程。
终于在一片荒漠里竭尽了全力,耗费完最后一点生命。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她的父母哥哥还活着,她怎么也不用害怕成为累赘而把自己活活累死。
幸运的是,那几个人也没有抛弃她,甚至还有一个人愿意抱着她赶路。
要知道那时候他们已经几天滴水未进,这么做相当于分给她一部分生命。
最后,皮肤枯萎皴裂,躺在地上的她环顾每个人的脸,最老的男人暖心安慰:It's OK.她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她终于可以休息了。
昨晚看电影『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已经很晚了,但是居然一口气看完,全无睡意,而后来居然还热泪盈眶,半夜三更的被一个不管岁月还是经历都离开我们很遥远的真实故事感动万分。
这是一部很低调的影片,讲述了1939年一个因政治罪被判刑二十年的波兰青年从前苏联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古拉格』逃跑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影片并没有深刻揭露当时红色恐怖的时代,而是将重点放在波兰青年如何越狱,冒着生命危险,跋涉4千里的风雪和荒漠最终逃亡到印度的故事。
不管什么时代,反映人性光辉的电影永远是超越时代的感人作品,即便这个作品离开我们的年代久远。
一开始,电影通过记分钟讲述了波兰青年如何被老婆出卖而被判刑20年的背景,然后展示了西伯利亚监狱的绝望无助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红色恐怖以及人性灭绝的年代。
任何一种生活怕的不是艰苦,而是人性灭绝的那种绝望和挣扎。
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并不亚于纳粹的集中营,可以活着进来,但是否能活着出去就要看你的运气和造化了。
西伯利亚漫天的风雪暴,恶劣的天气,繁重的体力活,残酷的非人待遇,营养不良的伙食都是让政治犯们绝望的事情,但最绝望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最终是否可以活着出去。
这一切都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波兰青年要逃跑的动机。
与其被活活累死或者打死,不如拼死逃亡,至少死也死个自由身(die as a free man)。
电影的重心就放在他们一行8个人的逃亡路途上,有的人被风雪冻死,有的人被沙漠晒死,有的人放弃了等死,有的人决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
波兰青年在这8个人中成为了精神领袖除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而是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与命运拼死抗争的决心。
他的这个倔强从电影的开始就展现出来,宁愿死,也不认罪的那种特殊性格。
最与众不同的是波兰青年具备了人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同情心。
在那个人人自保,老婆可以出卖老公的人性泯灭的年代,一个人依然对其它人保有同情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样,也使得别人信任他,而信任予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也许上帝在暗中照顾着这个坚强的波兰青年, 使他最终带着几个个幸存的伙伴逃出苏联的国境,最终与其它俩个人到达了印度。
一路上,他们遇到多次的险境和绝境,而鼓舞着他们排除万难也要活下去的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还有他们各自的信念。
曾经一个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接受过特种训练的前美国军人告诉我说,当时他们接受野外艰苦环境训练的时候被教导如何杀生来求生,如何捕捉各种动物乃至昆虫作为食品以求活下去的时候,他当时脑子里面还对自己说,我饿死也不会吃虫子或者蚯蚓这类东西。
但是当他真的被放置到丛林并且几天没有食物可吃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欲超越想象,居然吃了当初他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吃的各种昆虫。
那次的经历改变了他一生的看法,使得他明白人最重要的是意念 (the power of will),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意念,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道路。
人在最绝望的时候,生存靠的是自己的意念,一旦放弃了意念,自己的死亡也就在眼前了。
就像波兰青年对他的同伴,一个准备放弃求生的美国人说的那样,你不能自己惩罚自己。
波兰青年说,他要活着回去见他的老婆,因为他老婆受不了严刑拷打而出卖了他,她一生都不会得到良心的安宁,如果他死了,她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只有他回去见到她,才可以让她走出良心的煎熬。
我被他的意念感动,被他的坚忍不拔感动,被他人性的光辉感动。
我不知道,换我是他,我是否能够承受他所遇到的磨难而坚强地活下去。
天哪,当你跋涉在西伯利亚的冰雪暴,没吃没喝的时候,快要冻死的时候,一个人是否会像他一样坚持,当你几天几夜挣扎在毫无人烟的沙漠中,被暴晒而没有水喝而完全靠喝自己的尿的时候,你是否会let it go?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它一个特殊的方式检验了自我的人生观,检验了一下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与之相比,我们的意念是否太过于软弱,凡事是否太容易放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部电影沉闷枯躁。
也许真实的故事永远没有小说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但是它给予人一种启发合启示,使你正视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
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做到?
这部电影是在穷游的微博上看到的,看到描述是从西伯利亚一直走到印度,看到沿途秀丽的风景就被吸引住了。
这部片子多少是有政治色彩的,里面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差不多,二战不仅仅是德占区的人们不好过,苏区的人们也不好过,对于国家被占领的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的人们,处境是很艰难的,国家都没了,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了。
对于国家来说,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靠的,对于个人来说,也只能是靠自己。
大历史下,总有很多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那时是混乱的。
从西伯利亚的大雪,到贝加尔湖,到蒙古的隔壁,穿过沙漠,到了西藏,然后走雪山,到印度。
一行人徒步走过来,浪漫点说,这是件很酷的事,是一次壮游。
这部电影也可以是地理的教材,影片里出现过各种地貌。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觉得其它附加的东西都是奢望,只要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常,那就有走下去的可能,在那种条件下,人的身体的各个机能才能被充分的运用到。
这次遥远而漫长的路途,看起来遥远,困难,但只要一直坚持走下去,不放弃,最终能到达目的,考研亦是如此啊。
还要说句,他们是对自由的渴望。
地理知识太鬼扯了!还真人真事,有点怀疑,用了多少时间、穿越了多少距离?没有任何装备!简直是徒步、空手就走过了冰原、沙漠!政治片?冒险公路片?四不像的电影!!豆友资料补充: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漫漫长路:追寻自由的真实故事》虽然号称是根据波兰军官斯拉沃米尔·拉维兹的真实故事改编根据BBC在2005年远赴俄罗斯的调查,在翻阅了大量苏联留下的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这货写的基本都是瞎编的现实中的拉维兹的确在苏联坐过牢,然而他是因为误杀了一个内务部军官,由于内务部军官有错在先,只判了8年而且他不是逃跑的,而是1942年特赦的,释放后就送到了里海的一个难民营(释放报告当中有拉维兹亲手写的保证书)自传当中所说的营地位
阵容很强大电影不强大西尔莎罗南演的不错我还是去看书吧毕竟书的评分挺高的
流水账
与自由相比 死亡又算得了什么
信念很强大!
唯一的亮点是,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个老地方,她在,它在,钥匙在。
我想知道从西伯利亚到印度的路线图,从电影中完全猜不出来。彼得威尔中等偏下水准之作吧,没什么太震撼人心的过人之处,每一个情节都在想象之中。
通篇流水帐,故事本身就没有亮点,还讲得七零八落的;读过《古拉格群岛》的人谁要看这种电影唉……
For the Freedom!
Saoirse Ronan
找了一群不像波兰的演员来演波兰人。导演的地理常识不能忍,过了长城是西藏,从西藏可以看到印度,你在逗我???
虎头蛇尾,到最后行进速度之快都有穿越的感觉了
告诉我是虚构的 一定是吧
是为了自由,也是为了原谅。
结尾击中了……嗯……
节奏还是太温开水,而且后段描写实在小清新,穿越西藏直到印度有点扯了。而且人物装扮上还是不太严谨,集中营不面带菜色,还遇到水灵水灵的女逃犯。逃亡过程不惊险,西伯利亚人烟稀少,要是发生在你国境内,这些人逃不出青海。但此片诚意还是很高,纪念遭受古拉格苦难的人们,不要忘记极权的残忍。
向Volka致敬 柯林演小混混特上道儿
又臭又长
还成,彼得·威尔的寻常发挥
开玩笑呢 喜马拉雅山 还有大沙漠就那么容易走过去了?现在的有导航有食物还有死里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