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而立之年嘿,蠢贼记忆小偷猛于炮火诚实国度的爱丽丝地球停转之日勇者行动我只是想说喜欢你高校舰队白夜姐妹情深婚词离曲一诺重如山功夫乒乓脱困玛莎繁文琐事第一季恶役千金LV99~我是隐藏BOSS但不是魔王~传颂之物虚伪的假面汉江怪物侠骨仁心熟悉的陌生人加速世界源起黑暗双花镜地球少女无法避免的战争迷情世家单人夜曲美国女孩的秘密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流浪是一种基因——评《小黄狗的窝》

这是一部你会被娓娓道来的故事,绝美绽放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音乐迷住的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眩目的桥段,质朴的和一块白布一样。

但是想来,越是这样纯净的东西才越是可以直接穿透繁琐的花边,触摸到你的心底。

所以,电影的美丽画面在我眼眶闪过的时候,我只有痴呆的在胶片的粗砾摩擦间长吁短叹。

电影说的是,蒙古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但是爸爸妈妈担心这只狗来历不明,怕受到狼群攻击,所以,不同意养狗。

最后,小狗在关键时刻防止了娜莎的小弟弟被秃鹫攻击,小狗又回到了娜莎的家。

这部电影是是曾经荣获奥斯卡提名的 《骆驼骆驼不要哭》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最新力作,同时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电影。

这部由德国、外蒙古两国联合作的影片,摘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

电影翻译过来,里面的狗的名字居然叫点点,汗~~~~~又正好某人很洋洋得意的和我发短信说他家楼上的狗名字也叫点点。。。。。。。

再汗个~~~~~~还是我的老习惯,选择几个关键词,厚着脸皮来说说这部电影。

关于电影名和寓言式对话。。。。。。。

这部电影的英文版的题目是——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把题目中的小黄狗和电影中的小狗对应,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电影中的狗是白色的。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娜莎的爸爸埋葬了一只狗,把狗尾巴编成辫子,告诉女儿,这样的话狗会在下辈子编成编着辫子的蒙古人。

倘若不看完电影,至少你在没有看完大半以前,都会不太明白这个寓言。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三处寓言式的对话。

片首的父亲和女儿的对话是第一处,其实在这里的理解应该是。

蒙古人何尝不是那些编着辫子的狗转世来的呢?

递延这蒙古人的流浪血统,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结束。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一部讲述动物和人的亲情电影,还不如你睁大眼睛看好,这是一部讲述蒙古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电影。

蒙古人出生,死亡,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种平衡。

而所谓小黄狗的窝其实就是指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方式。

另外,这个片首的寓言的图面美丽的让人心慌,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美丽的好像一首诗。

第二处寓言式的对话,是娜莎想要留住点点,和妈妈求情,妈妈说,你可以咬到自己的手掌心么?

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

我一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哲理多少要迷人很多。

这个哲理从非演员的妈妈的嘴中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你会很震撼,然后被打动。

娜莎知道,在自己以后长大的路上,自己会喜欢很多东西,可是却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

你必须有所取舍。

据说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也是这样。

在一个地方放牧也要有所取舍,你不能什么都要,这个就是蒙古人马背上的质朴的睿智。

其实,在这里还反映了娜莎一家人面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的态度,当流浪放牧已经变成一种非必要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选择住进楼房,就好像开始的时候娜莎童言无忌的说:如果我们住在城市,要住在最顶端,才有阳光,住在下面,就很阴暗。

是不是娜莎的爸爸要选择进城当售货员,过一种和流浪完全绝缘的生活?

——一样的,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也不能什么都选择,你必须舍弃。

第三处寓言出现在娜莎迷路的晚上,娜莎住在一个蒙古老人的蒙古包里,老人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小黄狗的故事。

娜莎认真的问自己下辈子是不是还可以做人。

老人瘪着没有牙齿的嘴,笑着给她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你可以让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下辈子做人了。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

老人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多么难,所以人生多宝贵呢。

这个寓言和第一个其实是对应的,或许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里都加载着一只编着辫子的黄狗在上一辈子的灵魂。

人的一生多么珍贵。

这样传统而优美的寓言教育方式,在蒙古包温暖的灯火下,照着的一面是蒙古老人纵横沟壑的苍老的脸,一面是娜莎童稚天真的脸颊。

这样的场面动人而有标志意味。

三处寓言式的对话贯穿了电影。

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透视出,你认为原本离你要愿的蒙古人的生活。

关于写在蒙古人血液中的的流浪基因。。。。。。。

我从来以为蒙古人的流浪是写在基因中的,随着血液的延续一代一代的递延下去,生生不息。

所以,流浪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父亲在去城里卖羊皮之前就和母亲说,等他回来就准备迁移。

于是,在父亲回来以后,电影不厌其烦的用镜头肢解了娜莎一家迁移的过程。

这段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一个蒙古包,人们在里面安睡,吃饭,工作。

只要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蒙古包搬走,利索而不留一点痕迹。

于是在5分钟的镜头语言下,娜莎一家人原本住的全部家当都被放在牛车上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而且神情自若。

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什么发生的人们,想来已经比娜莎一家少了很多抵御不可知明天的本领。

这也是这些人儿可以乐观并豁达的原因。

关于矛盾,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或者书,或者简单一些,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为有矛盾,所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电影的铺展中,两对矛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娜莎想要养点点,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

这个是故事发展的明主线。

第二对矛盾是娜莎一家的前途——选择流浪还是选择安定?

这个则是故事的真正主线。

第一对矛盾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解决,娜莎得到了心爱的点点。

第二对矛盾则根本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留给我们,当娜莎一家的马车在草原上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们写在血液中的流浪基因会被外面的高楼大厦的安定方式所替代么?

没有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于是放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选择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娜莎一家的原本生活方式已经被一些外来的方式所改变着,其实我觉得,如果导演在这里是带有批判色彩或者是带有倾向的来描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都会显得很逊色。

导演没有带有色彩的描绘这种变化,而是用中性的电影语言叙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渗透。

导演用几个场景来体现这样的冲突和渗透。

在父亲去卖了羊皮回来,给母亲带了一把新的塑料勺子,还有一支手电筒。

母亲很高兴,而这只不幸的勺子在接下来就很有象征意味的被烧坏了,所以,或许外面的摩登产物并不是都适应草原的流浪背景的,会水土不服的。

同时,父亲为了安抚娜莎,给她买了一只会跑会叫的粉红色玩具狗。

这只粉红色的玩具狗在暗色的蒙古包中一出现,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不但是扎眼,而是荒诞。

玩具狗的叫声引来了门外的点点,一只真狗,一只假狗这么突兀的对峙,其实这样尴尬和荒诞的对峙,何尝不是传统的蒙古人的流浪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安定的生活方式的对峙的比拟?

寥寥几个镜头,胶片下的语言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然后,母亲拿起包着手电筒的报纸看着,问起父亲关于城里大选的事情。

其实,为什么说导演在电影的倾向上基本是中性的,也就体现在这里。

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是流浪确是处在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位置上的。

你完全可以小国寡民的生活,可是一个民族却不能选择小国寡民的生存。

当大选这样的政治事件渗透进牧民的生活中,安定的生活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必然。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父亲的摩托车,母亲的缝纫机,还有娜莎得以到城里去上学,受完备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是传统的生活模式所不能给的。

其实娜莎家这样的牧民也不是抗拒城市里的生活,娜莎的弟弟很可爱的说:姐姐说,在楼房里住,就不用到外面嘘嘘。

而父亲也有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想法,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先辈的礼物,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做售货员的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

在电影最后,娜莎一家的马车还有羊群和一辆宣传大选的车互相交错走过,宣传车上的大喇叭不停叫着: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可是,娜莎一家没有停留,只是和宣传车交错而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娜莎一家将偏离城外的生活方式,当安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原有的流浪方式或许只可以作为一种长辈赠与晚辈的血液中的礼物。

记住流浪,但是不要抗拒安定!

关于温暖的家庭感情。。。。。。

看完电影我会很感动于娜莎一家人的生活。

当扎着小辫子的娜莎回到家的时候,爸爸为她换衣服,小娜莎天真的和爸爸说起自己得了一颗小红星。

还有爸爸在找到了儿子以后抱着亲了又亲的模样。

记住,你不用在这里举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东西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烧钱机器雕刻出来的演技派明星来。

他们是真实的一家人,或许在拍电影以前还在烧干牛粪,还在晒酸奶糕。

所谓的演技根本就是狗屁的东西。

在这里,你从镜头上看到的是一些真实的生涩的流露。

爸爸和妈妈亲在娜莎脸颊下的声音,响亮而温暖,我觉得这个音效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在手背上亲了下试试看,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感情,听起来没有意思多了。

另外要说的,在电影结尾的时候,一家人均有出镜。

都是一些比较温情,但是精巧动人的小片段,张望镜头的弟弟,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妹妹,还有唱歌的妈妈,以及羞涩的捂着嘴笑的爸爸,还有抱着点点的娜莎。

我的嘴角一直向上扬着。

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

 2 ) 小黄狗的窝

小黄狗的窝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蒙古小女孩娜沙(大约10岁)和一只小花狗的故事。

娜沙在城里上学,暑假来临,她兴奋地回到草原的家中。

小花狗叫点点,主人搬进城里住洋房时把它遗弃了。

一天娜沙在捡干牛粪时发现了石洞中的点点,并把它带回家,却遭到爸爸的反对。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镜头最多的是蒙古一家的生活场景,妈妈煮牛奶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娜沙和弟弟妹妹玩耍的情景,还有爸爸妈妈对娜沙和她弟弟妹妹的亲吻,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纯洁、宁静、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影片有几句经典的对话,虽然都是对小女孩讲的,却很富有哲理: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2、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生命才这么宝贵。

影片的演员出自同一个家庭,他们演绎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纪录片,没有任何的做作,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无法比拟的。

现在很多大片动则投资上亿,明星云集,场面洪大,却无非娇柔做作,难免炒作作秀之呕!

一部如此纯洁优美的作品,不是那些只会坦胸露乳,纸醉金迷,每天沉醉于桃色中的所谓专业演员所能表现出来的。

一部以地域风情为背景的作品,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充分的认识和体会,编剧、导演和演员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在作品中注入真正的感情,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作。

映射到规划行业亦是如此。

当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其中就不乏粗制滥造的商业片。

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原始村落的文明不被城市快餐文化的吞噬?

这才是一个规划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村镇规划中,很多城村镇会提出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镇,体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 情文化概念。

但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只会运用一些所谓的符号、元素来表现民俗特色,形式上也是无非雕塑、广场、建筑色彩、马头墙,甚至放入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元素,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要做好一个村镇规划,规划师必须深入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还有的权威制度,比如:族长制、长者权威制、宗房制等。

在规划布局中,应考虑当地的集中力量是什么,比如:江西的宗祠、福建的妈祖庙或者大户人家的家祠。

只有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内涵,才能做出真正特色村镇,不打破原始规律,不打破自然法则。

每个规划师都是无形的侩子手。。。。

草原人总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自然对上天充满感恩。

爸爸出门时妈妈洒牛奶祝福,老奶奶边唱赞歌边洒水祭天,妈妈教弟弟唱歌,“我们爱你,大地之母呀!

唯有你能永恒不朽!

”转场时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总让人想起《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对腾格里那种无比的崇敬。

草原人是懂得感恩的,他们感谢上天赐予草场,赐予牛羊。

尊重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影片开头有一段没有图像,只听见人漆黑中吆喝赶狼。

草原人是恨狼的,因为狼会偷吃家畜,咬死畜生,但是他们又对狼充满感激。

狼是草原生物链中的最高等级,它们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父亲把被狼咬死的羊剥皮后仍到水塘边任由秃鹫撕吞,转场时留下一些动物骨头残肉给秃鹫野狼为食。

游牧的挽歌影片中爸爸几次和妈妈说起谁谁谁家搬到镇上去住了,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转场了,他们也计划着卖掉牛羊,离开草原,到镇上找工作。

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游牧者了,几千年传统的游牧民族结束了马背生涯,几千年坐骑马被爸爸那辆红色摩托车代替,将来会是四个轮子的汽车。

牧民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大草原,结束自由的游牧生活,放弃油毡帐篷,住进钢筋混凝土浇筑和砖砌的冰冷的楼房。

自从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生产效率,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一再打破常规,打破传统。

但是,有些传统是不该被打破的,至少不能被新兴事物淹没,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延续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

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长城低,它们经过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经历了无数场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多少个朝代的兴衰,却逃不过21世纪推土机的魔爪。

每部带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都有一位智者或长者,这部电影也一样,娜沙迷路遇到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告诉她转世为人就像米粒穿针一样来之不易。

每个民族总会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就这样以口授寓言的方式被代代相传。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有句话说“有没有一种美,让你想流泪?

”我想说,这就是一部美得让我想要流泪的电影。

影片中,娜沙和妹妹的对话,娜沙和妈妈的对话,爸爸妈妈的对话,娜沙对弟弟的照顾,童年的记忆一次次的被唤醒,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写于2012年11月15日

 3 ) 恰似你的温柔

《小黄狗的窝》一共看了两遍,还准备再看几遍。

因为实在是喜欢导演镜头下面那个世界。

也因为,我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

而这个求学德国的专业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的情怀,向我们展现了那样一个淳朴干净的世界。

对于导演的这份温柔,我能回报的,唯有些许文字。

故事简单纯净,小孩和小狗,小孩和父母,牧民和草原,牧民和城市,游牧民族和现代文明,这对对关系之间冲突,和解,在温润的安静的镜头里各自静默无语,只是留给观众无限的忧思,这忧思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毫无疑问,这位蒙古女导演对草原充满眷恋,因为她镜头下的草原如此美丽,没有尽头的蓝天,没有尽头的碧绿草原,形态各异的白云,清澈的河流,连绵起伏的远山,连暴雨在她那里也充满诗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这样的草原,生养的人儿,必定是淳朴的,简单的,接近原生的,因为他们距离土地和自然如此之近。

电影给我了错觉,孩子和小狗是一样的,他们可以以成人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之间似乎有灵性存在。

电影里还有的父母子女之爱,娜莎放假回来爸爸替她穿衣服看她的作业,妈妈经常有的亲吻,爸爸去赶集买回来电子狗玩具给小孩玩,这些小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真实的发生过。

我认为导演并不仅仅想讴歌或是展现游牧民族的淳朴生存状态,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在其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游牧民族的挽歌”,我深以为然,孩子对城市和高楼的态度,爸妈对城市的谈论,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娜莎一家人赶着羊群,向远方走去,大汽车霸道地驶过,喇叭里面喊着什么“选举”,羊群受到惊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然后各自散去。

也许导演并无此意,可我还是从心底里流淌出不舍。

他们转场的时候,爸爸妈妈向草原敬酒,感谢他们的恩赐,妈妈经常因唱的那首大地之母的歌儿,这些全部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反观现在,太多的人一味从自然索取,打着文明的旗号肆意地践踏自然,失了那份敬畏和感激之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

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作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里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4 ) 小黄狗的窝

一些亚洲导演,为我所不喜,但我又不得不关注他们。

小黄狗的窝,她那个女导演,也是其中之一。

想通过平易之事,来表现宏大的文化变迁,多数力不从心。

这个也差不多,也是其中之一。

我有她的《骆驼的眼泪》,我还没有看。

我希望现在不看它,若她再拍多几部,那时我会拿出来看。

原因,不知道。

因为是我在看电影。

我也希望导演都可以不为荧幕做电影,那样电影就真正的有生命力了。

像书法一样的,电影,若像书法一样,真令人憧憬。

 5 ) 原生态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6 ) 我们的窝

他为了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每日看一部电影。

只要我有空,我也会一起看。

其实,之前我那三大箱子碟子,也很少看,不知为何,买来都闲置了。

我喜欢的电影,我不在乎再三看,所以,我们几乎每日都一起看电影。

前天看的是《极地大冒险》,我们都为哈世奇疯狂,实在是太可爱了!

再前一天看的是《你他妈的也是》。

昨晚看的是《小黄狗的窝》一个蒙古电影,讲一个蒙古小女孩拣了一只黄狗,爸爸不让养,害怕是跟狼在一起混过的……这样的故事。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电影其实是展示给我们看,如今已经几乎灭绝的,游牧人的古老生活方式。

如若不是电影结束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一辆汽车喇叭鸣着“请公正的投票!

”,我们几乎以为这仍旧是在很遥远的年代。

电影用很长的段落拍摄如何拔起蒙古包,那诸多细节。

漂亮的一个俯拍,然后再漂亮的低下来镜头,透过栅栏,拍摄孩子们卷起地上的地毯……大厨不断的问我:“你在草原上也是住这种蒙古包吗?

可以发电吗?

有电视吗?

”然后我们一直讨论当然没有任何可能的如何过上游牧民族的生活,两个人甩着鞭子去牧羊……

 7 ) 农业文明的理想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8 ) 平静、恬淡、真诚

故事情节很简单,起伏较大的则在转场时,点点撵走秃鹰保护小弟弟的安全。

但是前面几个简单的情节,却发人深省。

首先是母亲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另一情节是在雨后收留娜莎老奶奶让娜莎拿着针,试着把落下的米粒扎在针上。

很简单的两个小故事,却都是为了告诉娜莎,世上有很多事都是改变不了的,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虽然这是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但折射出了生活在大草原的人们,对命运对大自然的敬畏。

 9 ) 微型人类学考察

对蒙古牧民生活一次微型人类学考察。

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是影片保持若有若无的张力的关键。

小狗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欢乐,它那天生的重感情的狗性令人难舍。

一方面由于它来历不明,可能和狼群呆在一起过,又对牧民的主要财产——羊群——构成了潜在威胁。

牧民的生存处境由此得到了一定的阐释。

 10 ) 『大草原寄予的人生寓言。』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是很羡慕我家小狗豆小葵的,它每天好吃好喝,吃饱就睡,没事儿出去溜达溜达,可以在主人旁边撒娇卖萌讨一口好吃的,可以在主人出门后继续懒洋洋的躺着发呆,可以在流浪狗面前神神气气的傲娇路过,真是安逸又自在!

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天累成狗,每天不够睡,还要面对人类世界的尔虞我诈,面对各种虚伪的人,用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爸,你弄它尾巴做什么?

」「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小黄狗的窝》,质朴安静的电影。

这部德国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蒙古国大草原上的故事。

由蒙古国女导演 Byambasuren Davaa(琵亚芭苏伦•戴娃)指导,戴娃出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学毕业后曾经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大学攻读电影。

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简单又质朴但却有着无限的大智慧。

和父亲家里的小狗埋葬了家里的小狗,娜莎非常伤心。

后来她在一个小山洞里见到一只小花狗并带回了家,可父亲担心小狗和狼群混过怕伤害他们的羊,不同意。

娜莎很想很想留下小花狗,她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还是咬不到。

」母亲笑着说「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有些东西近在眼前,但也没法得到,那你就不必去强求,不是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要学会取舍,在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要不断迁徙,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要明确取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好好去珍惜取的,放下舍的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真正勇往直前,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该舍就要舍,应该习惯去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而不是都要,取舍不只是行为上的,还要内心一起放下,会取舍才能满载而归,才能轻松前进。

老奶奶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反反复复,而后奶奶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奶奶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老奶奶说,「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来世做人如米立针尖那么难,所以今生为人是如此有价值。

亏我每天还在羡慕家里的狗狗,其实小家伙肯定更羡慕人类吧,狗狗的一生很短暂,如果遇到一个好主人还是很幸福的,但不幸的生为流浪狗,那就是悲催的一生了。

不过生命轮回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没得选的,所以请努力的热爱生活,珍惜生而为人吧!

说到生而为人,突然就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胜唏嘘,如果不想以后遗憾的说这句,就请继续努力吧!

固定机长镜头,原本还原了草原的美,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

片中这些最朴素的人文精神触动着每位观影者。

最后一家人到了新的驻地,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游牧民族虔诚又质朴的价值观让他们乐观、幸福的生活在大草原上。

《小黄狗的窝》短评

明明是小白狗嘛、干牛粪当积木=w=、近在眼前的都咬不到、她家那个小的竟然是男的、针尖上的米粒、蒙古包拆卸过程、说不定你上辈子是个大懒蛋哟、小姑娘和狗狗可爱极了

4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牧羊人的哲理

7分钟前
  • 佟小里
  • 推荐

看着是纪录片,这个有人记录总是好的,但是比较无聊

11分钟前
  • 球爷
  • 较差

没看下去

15分钟前
  • 姜小白
  • 很差

美丽善良的蒙古风情,非内蒙古!

17分钟前
  • 披头饭之歌
  • 推荐

這一步風景紀錄片

20分钟前
  • aigohyuan
  • 还行

平静又温暖有爱的一家人 ,可爱的小演员和狗子

24分钟前
  • 五角飞碟
  • 力荐

拜达赖

29分钟前
  • 路可可
  • 力荐

好清新的画面

32分钟前
  • 沁沁
  • 力荐

傻傻地以为是纪录片

37分钟前
  • PorcoChan
  • 还行

很简单的故事,有一些雕琢的痕迹,但因为发生在草原上,便也觉得挺好看。

41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还行

蒙古草原的電影猶如伊朗的兒童電影,總能以自特色去吸引觀眾,但就內容而言卻甚了了,人類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一日千里,雖然在大自然的懷包下是恁地吸引人,卻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莊子也推許遠古無為的生活,但都只能歌頌而無助於人類之反回自然。片尾這家人在轉場時感謝那片草原所行的儀式很令人動容,配以蒼涼的歌聲猶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此為工商社會所極度欠缺的感恩情懷,這樣的吟咏略如南管所發出之旋律,令人聞之而久久難忘。片中那位老婆婆實在是和譪可親的長者。

45分钟前
  • 月窺人
  • 还行

真好看,太细腻了,太美了

49分钟前
  • 青豆
  • 力荐

万物皆有灵

51分钟前
  • Lithuania-23
  • 力荐

明明是一只小白狗!

54分钟前
  • 三四
  • 还行

看了一个差画质的,故事不喜欢,景也不好看,可恶。

59分钟前
  • 何大逗
  • 还行

7.5/10。简单、淳朴、贴近自然的影片,贯穿其中的转世故事充满了民族色彩。前半部分是对游牧生活平铺直叙地呈现,第64-73min对拆卸、整理、离去细致入微地刻画,结合配乐、吟唱、少对白,积聚着对过往的留念与不舍之情。

60分钟前
  • ΛVΛVΛ
  • 推荐

草原生活的纪录片,片子里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05年的外蒙古,狼是越来越多了。

1小时前
  • 麻子
  • 还行

课上

1小时前
  • 米开朗鸡肋
  • 力荐

朴实无华的电影,普通人演自己的故事,供桌上的老不死.

1小时前
  • 马耳他之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