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红十字:女人们的召集令,不该被忘记的他们,Red Cross: Onna tachi no akagami

主演: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柴本幸,工藤阿须加,须田邦裕,渡边真起子,加藤虎ノ介,日笠圭,蔵下穂波,高村佳偉人,中村瑠輝人,市村涼風,原凉子,高田里穗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照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7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8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9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0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情介绍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希代从未想到,这竟是如此残酷和漫长的生死离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生死30分村长打工火线警探第三季鳄鱼摇摆艳夏谁看见了孔雀在跳舞?深宅雪明亮的天空合适婚姻画个圈圈倾城宠妃富春山居仙尊,今天洗白了吗麻雀王外星女生柴小七23/19家政夫三田园2青蛙王子历险记外来媳妇本地郎深夜酒吧摸骨大师残骸真爱.com装刀凯鬼上你驾车3车逝人体实验十日游戏旺卡非常公民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长篇影评

 1 ) 美化民众多于反战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2 ) 虚伪的红十字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3 ) 不要让反战与反日划上等号

中国作为当事国,也许不论日本怎么拍都不会满意,那么评价怎样都不要紧,但如果一部剧在讲述惨绝人寰的战争时只有表现了最血腥的一幕才叫程度合适,那究竟要怎样让一部分人(这样的人现在很多)在看完之后,在脑海里记住是反战而不是复仇,恰恰只有从普通人的身上出发,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是无差别的,才是当下对于此时代的中国观众更需要的反战形式,我们的反日的情绪太高了,高过了反战,那么,和平还好,反日可以大致与反战划等,但是,假设,有那么一天,战争又来了,反日不反战的浪潮终又回把我们变成当年它们的样子,两国最恶心的都是激进的右翼民族分子,一边是把日本往战争拉(但实话,绝大数日本人现在的观念不可能再被鼓吹侵略了,宽松世代平成废柴不是白叫的),一边是中国越来越高涨的民族情绪期待万国来朝复蹈天朝体系(反倒对比显得更危险),记住,爱国,不要被政治机器绑架,你爱的永远仅仅应该是这片土地,纯粹的爱国是理性的,夹杂太多的爱国往往会被利用成为权力的工具。

 4 ) 日本反战影像今与昔

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

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

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

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

”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

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

《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

《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

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

”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

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

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

”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

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

”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

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

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

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

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

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

”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

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

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

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

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

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

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

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5 )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6 ) 这是一部为了洗白抗日战争的垃圾电影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7 )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不说拍得好坏,就想知道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8 ) 粗看后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几个零散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关于“抗日剧”。

这步电视剧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作“抗日剧”。

作为“抗日剧”必要的基本立场是“抗击日本侵略”,即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是侵略者。

本剧完全没有这一立场,所以只是“二战剧”不是“抗日剧”。

2、关于“反战”。

反战是战争发起者的特权。

只有具有战争选择权的国家才有反战的权利,比如抗日战争的日本,比如越战的美国。

不具有选择权的国家没有反战的资格,只有在投降和抗争中选择。

真正的反战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的费效比太高。

日本反战的原因是战争失败,做了亏本生意。

美国反战的原因是付出太多不划算。

从来都没有因为对方的痛苦而反战的。

3、关于“原谅”。

原谅是受害者的权利。

只有受害人才有选择原谅的权利。

公正的审判是原谅的前提。

没有公正的审判,责任的区分都不明确,何来原谅一说?

原谅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

原谅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基于美好的预期,主动的自愿的放弃一些权利。

所放弃的权利是属于受害人的,放弃这些权利必须基于受害人的自愿。

4、关于“战争创伤”。

战争发起者和战争承受者的战争创伤是两回事。

战争发起者,如抗日战争的日本,其战争创伤是其付出的战争成本。

日本付出这些战争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战争红利,包括资源产地、商品市场、廉价劳动力、更高的国际地位、更大的民族生存空间等等。

这种付出是自愿的,也是有预期的。

战争承受者,如抗日战争的中国,战争创伤则是完全的伤害,是被动的被迫的付出。

这种付出是非自愿的。

此剧我给两星,基础星一星,制作表演的技术性加一星。

基于我中国人的立场,我无法在此剧观点上给予加分。

 9 ) 漫天飞狗,一地是血

这是一部反战剧,15年在网络上被一片赞美。

然而反战么?

是啊,非常的反战,反到一直看到第一集希代和丈夫死别之前我一直觉得这电影在宣扬战时中日人民一家亲,大东亚共荣萌萌哒。

拓荒团占了中国人的地,却搞的好像中国地广人稀所以拓荒团来帮助开拓土地一样,还有男主家的佃户居然叫陈岳飞,恶心谁呢?!

中国佃户跟日本地主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了呢,嗯,同桌吃过饭,一起下过地,互相救(送)过命,甚至是土匪小孙,在被行刑前都被女主的圣母光辉感动,那眼神似乎是受到了神的宽恕,这真的是要创造梦幻般的国度啊!

日本的文艺作品对“小确幸”一直很执着,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在残酷的战争中,也没有放弃对爱情、亲情的寻找和坚持,虽然不断的通过伤痛、死亡、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来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性,但是,对于战争爆发的源头却没有一点点反思,为什么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这样的战争本质上是侵略的,是丑陋的,这部作品,除了斩首小孙以外,没有一帧镜头表现出日本军人对中国人的奴役,却有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不带立场的表现”,可笑,这才胜利多少年啊,忘了?

真以为军国主义下的军人对普通民众的杀戮是政府为了引导舆论所作出的宣传么?

开玩笑!

这样的所谓反战作品,只能是流于形式。

开拓团的生活真的是电影中表现的那么和平么?

依然是开玩笑,拓荒团的本质还是剥削,占据了中国的土地做殖民地,在拓荒团的中国人连吃大米都有罪,电影里结果是佃户们在日本地主的号召下给医院送去牛奶蔬菜,这种刻意美化侵略者已经到耸人听闻的程度了,还有观众认为这是“不带立场的表现”,呵呵你们是开拓团遗民么?

第一集的开头,长春、佳木斯被描述的好像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建成的国际化都市,伪满政权俨然成了被日本维护的独立国家,这还叫“不带立场的表现”?

历史是客观的,不管从中国还是日本乃至世界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都已经定义了这场战争是法西斯战争,是侵略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场亡国灭种的战争,各方面都有相当资料证明这点,所以即使过去千百年,这样的观点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再谈谈战争中的平民,谁都知道战争中受害的永远是平民,不管是受害国还是加害国的平民,都是受害者,我不赞成原子弹下无冤魂这种激进的观点,但是仔细想想,舍出身家财产支持政府发动战争的平民,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政府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举动。

日本拍反战片,需要反思的是战争的根源,只体现战争的残酷只会像这部片子一样,漫天飞狗,一地是血。

 10 ) 日本版《我们的父辈》,严肃认真的好片

类似于德国《我们的父辈》,以几个主角的经历贯穿一段段大的历史阶段,称得上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

剧情从小人物拍起,不过虽然是小人物,还是有着远大的红十字理想,以小见大应该就是这样吧。

红十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包含了多层的解释可能和冲突,比如救死扶伤,是不是对敌人也一视同仁。

比如忠于祖国,是不是被俘虏了就不忠了。

而且因为做战地救护,所以可以离开前线,而且也提供了吃饭的本事,让主角们可以经历这么多战争。

如果是塑造一个士兵的形象,那么必须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活这么久。

《红十字》让人特别钦佩的是从比较真实的角度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眼中的满洲国、二战、朝鲜战争,也穿插描绘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并不是清一色的仇视(取决于各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德国人和日本人印象里的苏联人都是蛮族。

这些角度比起那些把日本拍成战争受害者的片子更有力量,而且本片对日本的暴行也没有美化。

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来说,去满洲就是开拓新的疆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可以和中国人共建和平社会(虽然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比中国人高一等)。

这和德国人入侵苏联的想法是一样的。

百姓并不清楚政治,对军队的暴行也一无所知。

而中国百姓为了生存,也并不关心谁来统治,如果日本人对自己好,大家和睦相处也很不错(和台湾一样,东北的百姓也肯定有很多学过日语)。

但是战争的残酷,在它降临到自己亲人身上时才显得那么痛。

当天野希代看到自己抬的担架上躺着奄奄一息的士兵居然是自己的老公中川亘,她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这一幕让我流泪。

对于参战任何一方的百姓,战争都是悲剧。

这部片子不用说教,很动人地诠释了这一点。

《红十字》可能是有点过于亲共,没有国民党什么戏份,而是大力描写共产党解救日本医护人员,然后给与思想教育,甚至其中一位护士爱上了八路军的日本干事。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报道,这些事情应该也是有真实的背景。

相信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中国取景的,而且动用大量中国演员,中国人说日语,日本人说中文,美国人也说日语,这些都是精彩的看点。

天野希代和中川博人相互寻找、错过、守望、坚持的过程让这部片子充满心灵的震慑。

虽然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每个人物的举止反应都很真实,是多年来难得的好片,值得学习。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短评

圣母一样的女主,巧合牵强的剧情,过于饱和的情感表达,实在是不该在看了几部侯孝贤的片子之后看这种水片。

6分钟前
  • 高代槙生
  • 还行

太假了!!!尴尬!!!

7分钟前
  • 老白兔累又饿
  • 较差

看到有人使劲夸跑来看,略失望。有种假装很公正其实在洗白的感觉。还有杨财主的事,要真是“罪有应得”,他大老远从人贩子手机救下两孩子的动机是什么?

9分钟前
  • JWSSWY
  • 还行

浅入浅出

11分钟前
  • 我di忧伤
  • 还行

开头绿皮车+群众演员开心的表情奠定了这个片搞笑的基调。西岛秀俊真是碍眼啊

15分钟前
  • 宝井惠
  • 很差

充斥着日式煽情,靠大量旁白堆砌起来的流水账故事。内容大概就是截取了《流转的王妃》+《李香兰》+《大地之子》组成。上集完全没必要看,下集很不多见的展示了我国共O党的阴暗面。战败七十年就拍出这种东西,日本和德国差一个世纪

16分钟前
  • 阿素喇
  • 还行

西岛大叔被炸到只剩半截依然帅到破表,于是松岛姐姐那投入的演技就被我忽略不计了……看到日本投降那块,想到小虎姐姐在塞班的自杀崖上讲的故事,想想还是我们共产党好

19分钟前
  • 吃瓜公主
  • 还行

圣母的不得了,我的鸡皮疙瘩啊~

22分钟前
  • 曈曈
  • 较差

菜菜还是那么好看。这是应对二战胜利周年庆的吧

25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 =三观啊。。。为什么日本人演圣母就不讨厌啊啊啊啊。。八路王简直帅呆了!!!!有点张鲁一。。是不是开了眼角啊不科学啊啊啊啊声音还特温柔

29分钟前
  • Véra知彼不知己
  • 还行

剧情处理就那样吧,从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来映射战争的残酷。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作为战争的参与者,人民都承受了极大的痛苦灾难。也是,你不能指望日本拍出一部承认自己侵略罪行的作品。所以,影片只能各种无脑煽情。影片中地主阶级的刻画,属实有点离谱。杨大地主代表的不是剥削阶级,反倒成了拯救博人的“救世主”,最后因为我党的到来而不得不逃命。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怀疑这片子多少跟日共沾点边,这儿以后我肯定了,这片子肯定跟日共没关系,因为压根他就没有无产阶级思想。

30分钟前
  • V_Godfather
  • 推荐

非常新奇的片子,日本人视角下拍的侵华战争和部分抗美援朝。后半部加入解放军的部分,新鲜感十足,一开始就是在b站看了这部分的解说才来看全片,最后被女主和儿子长达几十年的分离相聚再分离给感动的眼眶湿润,作为普通人,在战争年代相见的每一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导演居然是半泽直树的导演,太左了,在日本播放,不会被他们国人骂吗?

33分钟前
  • 雪人
  • 推荐

历史剧,关于第二夜的部分情节可在《日本遗孤》(刘国强)中找到详细展开。不多评价了

37分钟前
  • 全唐人狂朝
  • 还行

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过就算预算有限,日剧的分镜就是那么好看,小清新

38分钟前
  • 六爻
  • 还行

救死扶伤,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这种普世价值显然与当年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充满矛盾,希代在满洲国救治中国的抗日志士、中国的地主救希代的儿子、日本战败希代救被苏联士兵强奸的同事、希代被迫参加解放战争参加GCD的医护队、希代儿子代表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救援、希代回日本救治朝鲜战争解放军的俘虏。被日本军国主义军人暴打、被苏联军人威胁、被解放军强迫思想改造、回日本后被当成G党分子审查。在母子的艰难生存和救治中,总是被这些政治洪流裹挟,但他们内心都有一个拯救的心灵,他们用爱来代替恨,抛弃一切政治立场,将生命的价值至于一切之上。

42分钟前
  • 凌风
  • 力荐

无趣,日本人把握不了这种时空跨度大的片子,为了感动而感动的刻意冲淡了题材本身的冲击力。

44分钟前
  • 雪風希夏
  • 还行

不同视点下的历史细节。这种剧下长评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47分钟前
  • 狂气之瞳改
  • 推荐

残酷的战争,给中日两国的普通人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部作品并非有些网友说的那样在“美化战争”,只不过人家编剧的叙事角度不同罢了。在普通日本百姓眼里,战争同样是导致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在当时的那种社会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在大风大浪中独善其身。我们普通人只能期望,自己和家人这辈子不会遇到战争爆发,和平而幸福的活下去。

49分钟前
  • 野生海白菜
  • 推荐

在日本二战题材中,关于描写中国战场的非常少而且又敏感,但能在日本拍出这部作品还是挺大胆的。但是还是一句现实的话,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其实就是屁话,文化的渗透力比政治才更有杀伤力。别以为他们黑关东军,黑苏联,共产党一时赞一时黑,就很客观,别指望在别人的话语权中呈现客观,目的还是弱化二战的罪行罢了。看完了确实很感动,打个三星表达一下,7.6分太高了

52分钟前
  • 老司机
  • 还行

日本卷入了战争 呵呵

55分钟前
  • ™起一个懒的不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