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

La Môme,粉红色的一生(港),La vie en rose,Edith Piaf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西尔维·泰斯蒂,帕斯卡尔·格雷戈里,艾玛纽尔·塞尼耶,让-保罗·卢弗,热拉尔·德帕迪约,克洛蒂尔·蔻洛,让-皮埃尔·马丹,卡特琳娜·阿莱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捷克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7

《玫瑰人生》剧照

玫瑰人生 剧照 NO.1玫瑰人生 剧照 NO.2玫瑰人生 剧照 NO.3玫瑰人生 剧照 NO.4玫瑰人生 剧照 NO.5玫瑰人生 剧照 NO.6玫瑰人生 剧照 NO.13玫瑰人生 剧照 NO.14玫瑰人生 剧照 NO.15玫瑰人生 剧照 NO.16玫瑰人生 剧照 NO.17玫瑰人生 剧照 NO.18玫瑰人生 剧照 NO.19玫瑰人生 剧照 NO.20

《玫瑰人生》剧情介绍

玫瑰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有着“小云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 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旅馆囚犯医生持续逆时空少女前说!生死血符永无止境奶酪姐妹樱桃魔法THEMOVIE~如果30岁还是处男,似乎就会成为魔法师〜抓人游戏大君-绘制爱情美国草根:库尔特·华纳的故事南多·福多尔和会说话的猫鼬十九岁,一切会更好迷魂之密室逃脱逃离欲望岛致郁生日~最棒的生日~火星幽灵金发男子雷霆缉私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第四季虫师续章荆棘之路向山进发第二季迪迦奥特曼:最终圣战四大神兽外传心碎高中第二季煤工歌手冈德曼精武雄风情锁阴阳诀之祭情

《玫瑰人生》长篇影评

 1 ) 不再有

«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 -Edith Piaf“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 la môme »(《少女Piaf》)让整个法国怀念一个人,回望一个时代,重温一个旧梦。

我毫不怀疑,Edith Piaf是法国的一个符号。

她的歌仿佛一个印迹,深深打在每个法国人的心里,无法动摇。

两小时二十分,翻完一个人的一生,她的经典老歌做线索,一路走下去,强调了的双手,强调了的发声方法,强调了的浓浓妆容。

故事的讲述就是在为歌做注解。

每一次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心都跟着颤动。

“原来是这样!

”这话不曾出口,眼泪却已在说不清楚的某个时刻滑下来。

震撼自己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导演杰出的表达法?

这个问题让我第一次难以作答。

导演的一些做法的确太残酷,但是我却喜欢。

是一些很极致的表达法,非常的浓烈,戏剧化。

是“到底”了,未留余地。

比如Marcel死后的场景设置:悲痛欲绝的Edith,穿梭于公寓的各个房间,嚎哭不止,脚步不停的继续沿着公寓的走廊往前走,走廊深处一片漆黑,我见她消失在黑暗里,而跟随这个背影,到达的是灯火辉煌的舞台,还是那个背影,此刻张开双臂唱着 « hymne de l’amour »。

再比如不按时间叙事的讲述方式。

这并不是我喜欢的,我排斥所有看似“花哨”的剪接,认为最简单,原本的叙事方式才不会削弱故事本身的力量,才是一种耐心的积累,末了才能有够力度的情感爆发,哪怕讲述方式还是一样的淡。

但是 « la môme »的剪接,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这种基于对比的错落剪接,让我在画面转换的时候,常有被刺痛的感受。

相当残酷。

眼见着少女初尝成功,下一个画面马上转到颤抖佝偻的老人,在花园里听自己当年的唱片。

静。

除了阳光,什么声音也没有。

她连一个杯子都已经不再能握住。

这样的对比,让你不得不问自己,生命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啊。

所以很难受,心里一直受煎熬。

而事实上,故事有多残酷,片子就有多美。

这残酷在于,我们始终正在失去,成功,喧闹,甚至是爱和希望。

所以Edith纵情到肆无忌惮。

她可以让一个乐队等上三个小时,最终因为一首喜欢的新歌而取消原定的排练,她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

”;她喝酒一定喝到烂醉;口红的颜色红到惨烈;在台上唱歌唱到昏倒,下去注射毒品,再回来。。。

这样一个歌手,我们怎能再有?

而那些美丽的瞬间,太多,太耀眼,我们急急忙忙,来不及回忆。

每一个音符落定,每一次曲终落幕,每一回放下来的紧张的双手。。。

生命的虚空,让人无可奈何。

就算是Edith Piaf ,又能怎么样?

当什么都不再有。

rien de rien 被放在片子的最后作总结:“什么也不再有,但我从未后悔过什么。

”法国人注定要怀念,这个人,这些歌,这个时代。

只有在记忆里,有些东西才肯停驻不许动。

那时的巴黎是旧梦一场:战争,混乱,疾病,北部的大雨倾盆,蒙玛特的人群混杂,隐没在夜色里的街头酒吧,一夜一夜唱着相似的歌,纵情到天明。

而这个唱着歌的女子可以甘愿为了爱,幻化为海边织着毛衣的一个背影,把爱情当信仰。

她说“要去爱,要去爱”“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如果有的信仰可以不丢失,如果有的记忆颜色始终鲜艳,如果有的歌已经不朽,可不可以不说“不再有”?

用力的哭一场,为了这虚空的生命,为了某一个爱过的人。

可惜我们终究不够勇敢,可惜Edith Piaf 不再有。

于是我们只能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擦干净难得留在脸上的泪痕,然后,很用心,很真诚的,鼓掌。

为Edith Piaf,为逝去的时光,为我们不曾拥有的勇敢。

 2 ) “我更怕寂寞。”

今天刚好在报纸上看了Edith Piaf个人专题,让我想起我一直忘了看的《玫瑰人生》。

我只能说Piaf是一个很怕寂寞的孩子。

孩子时清澈的眼睛却隐含着对一切的恐惧。

缺失家庭的爱,哪怕当她爸爸某天拿来一个很像她的布娃娃给她时,她的双眼也是迷惑,这是爸爸的礼物吗?

嘴角缓缓勾起似是而非的微笑,双眼流露的却依旧不是普遍儿童应有的天真。

长大后,依旧是一双胆怯的眼神。

练习时备受打击的她,恐惧出场躲在洗手间里哭泣的她,演唱完依旧胆怯羞涩的她……她是一个缺乏爱的人,因此我觉得她一直深埋着深深的自卑,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害怕一切得失。

只有爱,才能让她双眼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观众的欢呼与掌声、马塞尔的爱让她拥有了玫瑰一样的光彩,迷人、诱人。

但爱让玫瑰绽放,也让玫瑰凋零。

失去马塞尔的爱的皮雅芙只能在舞台上唱着«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当记者采访她时问道:“你希望给女人一些什么建议?

”“爱”“少女呢?

”“爱”“儿童呢?

”“爱”这是皮雅芙的一生,一直缺爱的一生。

“你害怕死亡么?

”“我更怕寂寞。

”漆黑中的恐惧,喝酒后的疯狂,吸毒后的佝偻,死前那双瞪得大大的、不想孤独离去的双眼……她一直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众人的玫瑰,自己的罂粟。

 3 ) 看不懂的玫瑰人生

冲着法国大片和奥斯卡影后的名声,还有各种媒体上对这部片子的赞赏,我看了《玫瑰人生》。

结果,不得不说,我对这部获得众人赞美的电影不怎么感冒。

传记式的电影,最大的资本就是这个人物的一生。

所以,与其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如说我不喜欢这个法国的香颂天后。

这样说的话,可能会被很多人砸砖头了。

但我从电影上看到的这个法国的国宝级人物,却是一个专横、傲慢、任性的形象,甚至她的样子,也不是好看的:叉腰驼背,发线后移。

整个电影里,最漂亮的,莫过于是描写她和拳击手马赛相恋的时候那个容颜和那套蓝色的衣裙。

但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造型,就整一个小老太婆。

成名之前的她,所唱的歌曲,跟优雅一点也扯不上边,倒不如说是一些俗套的小调罢了,感觉是类似于韦小宝唱“十八摸”之类的。

成名之后,当然是有名士为她作曲,但由她自己挑选的某些歌曲,仍然逃不出那种烟花风尘的套路。

她的一生,似乎就离不开酒精和毒品。

要说她是因为恋人马赛的飞机失事而用上止痛药,但在那之前,她的人生似乎早有可卡因的存在。

而酒,更是少不了。

至于她的情史,一萝萝,其中包括为了她的演艺事业付出的两个,一个是在街头发现了她那美丽的嗓子的夜总会老板,一个是对她作出手把手的特训把她的歌唱生命从低级的夜总会提升到高雅的音乐厅的音乐人。

即便如此,也不过落下了一死一解雇的下场。

无数的离合中,她最爱的就是拳击手马赛,但这也是一段不能见光的情缘,因为他早已有家室。

无疑,这样的人,有像我这样不喜欢的,但喜欢她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样的性格,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是出彩的、吸引的。

而她的歌喉,即使是唱着低俗的小调的时候,也是好听的,厚气的。

娇小的身躯所爆发的力量,完全的呈现在她的呐喊中。

这是她的武器,她的天赋,她一生为之骄傲的能力。

那首传唱多时的《玫瑰人生》,也实在是优美。

不然的话,其他种种,以我之见,实在不能使她成功。

目前来说,对于这位法国的象征,我们能够了解的,也不过就这么一部电影。

偏巧这部电影又太过于蒙太奇,像我这样本来就对她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基本上对于了解她的人生没有什么帮助。

至于其他的资料,网上流传的也不多,反而是我在电骡上的找到的一篇在这部电影之前就写下的对她的简介,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的一生。

或许,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滥情等于浪漫,酗酒等于调剂,皮雅芙性格的缺陷也不过是被形容为“个性独特”,反而更突出了她一生命运的跌宕,衬托出一个悲情的人生。

看来,不同文化之间还是难以调和。

从以上种种看来,我身上实在找不出一个法国因子,对那个时候那个层次的法国说喜爱,恐怕我是做不到的。

所以,请原谅我以上言论有一种过于卫道之士的感觉。

或许,将皮雅芙换成梅艳芳的话,我的认同感会多一点。

至于电影,哦,这可爱的法国电影,实在不是我这种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看的。

虽然导演已经在各处闪回插入的地方提示了时间和地点,但我仍然是看得头昏转向的,理不清各个事件的时间顺序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人物,由于皮雅芙太过于强大了,其他各个配角、打杂、跑龙套的,全都一闪而过,什么名字面貌还没看清楚记住就这样消失了。

主角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的确是好的,因为可以使观众对一个人物有这样的强烈感觉的,即使是一种不喜欢的感觉,也说明了她对这个人物的表演是贴切的,灵动的。

据说,皮雅芙生前的密友看了玛丽昂的演出之后,也不由得感叹:“天啊……”。

不然,奥斯卡影后怎会无由来的得到呢?

但我仍然最喜欢她在《两小无猜》中的那个爱得放肆的姑娘。

 4 ) 皮雅芙的一生

♪ 皮雅芙的一生 ♪ (文章轉自熊貓音樂網,文grandfumer)EDITH PIAF,原名EDITH GASSION,1915年12月19日出生於巴黎。

父親Louis-Alphonse Gassion是一位街頭雜耍藝人,母親Anita Maillard是一個賣唱的歌女,藝名叫Line Marsa。

ANITA是有卡比利亞血統的後裔(北非阿爾及利亞地區民族,也稱柏柏爾人,在依比利斯半島活動、流浪者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從軍,母親在街頭賣藝討生活,根本無暇照顧女兒,EDITH在幼年時,只得與在諾曼第的奶奶Aïcha相依爲命,在鄉間,她度過了快樂的幾年幸福時光,-- -她少時唯一快樂的時光!。

戰爭結束後,父親把她接回身邊,她的童年並沒什麽幸福可言,爲了生活,他們的草台班子在全法國流浪表演(大家可以讀讀都德的《小東西》就可以一想流浪藝人的艱辛),可憐的EDITH,早早領略了生活的艱難,在戲班子裏是不會有閒人的,父親登臺前,小EDITH就要把他的禮帽準備好。。。

可能是家庭的遺傳,她天生一副好嗓子,隨著年歲稍長,她也會客串上幾隻小曲,漸漸的,她正式成了戲班子裏的一員。

15歲的時候,她決心離開父親,獨自去巴黎闖蕩。

1932年,她與同爲流浪藝人的Louis Dupon(藝名P'tit Louis)同居,並在一年後育有一女,Marcelle,可憐的是兩年後,這個女孩因腦膜炎而夭折。

Edith繼續在Belleville、Pigalle等街區賣唱,直到有一天,Louis Leplée,巴黎最優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坐落在Champs-Elysées上!

)的老闆無意間聽到這個年輕姑娘的演唱,立刻被這個嬌小的姑娘的嗓音迷住了,他立刻簽下了她,並爲她改了藝名Môme Piaf(在巴黎的切口,黑話中,這是小鳥的意思)。

這個藝名,配合她1M47的身高,確有種楚楚可憐的感覺。

就是這麼個來自苦難家庭的小鳥,以她曼妙的歌喉,在兩次大戰間征服了整個巴黎和法國,幾乎立即登上了榮譽的頂峰。。。

她與Louis Leplée過了幾天幸福的日子,Louis對她寵愛有加,並在36年爲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Les Mômes de la cloche(土語“鄉下姑娘”的意思),遺憾的是,苦命的Piaf總是那麽不幸:同年4月,Leplée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謀殺!

由於她與他的密切關係, PIAF被警方傳訊,媒體大報小報大肆渲染這段“傳奇”,不過,在她的一個仰慕者Raymond Asso,知名的冒險家,榮譽勳位獲得者,的幫助下,她很快擺脫了關係,離開了le Gerny's。

Raymond Asso對她非常體貼,應該說是在Raymond Asso的引導下,PIAF才慢慢脫去鄉下女孩子的土氣和在市井階層沾染上的俗氣,最終成爲我們今天熟悉的EDITH PIAF。

在女作曲家Marguerite Monnot的協助下,Raymond Asso爲PIAF獻上了一隻歌Mon légionnaire(日後SERGE GAINSBOURG也爲PIAF改編過一次這只歌),這只歌後來成爲PIAF第一隻保留歌曲。

37年,Raymond Asso成功的說服當時巴黎最有名的CLUB,l'ABC與PIAF簽約,於是23歲的Môme Piaf重新改了藝名爲Edith Piaf。

她在強光的照射下,一副迷茫的神情,似乎困苦無助的樣子,頭髮淒淒,嘴唇腥紅,雙臂沿著起奏的黑色毛衣下垂。

這個以前的鄉下小妞,曾經滿城風雨的小鳥能成功麼?

而當她開口一唱,巴黎便醉倒了。。。

這一年,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Jean Limur導演的La garçonne,幾個月後,第二部Bobino. 40年,她與戲劇演員Paul Meurisse同居(大約2年),後者優雅而不失謙謙君子的風度,他教會PIAF很多東西,特別是如何得體的處理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劇作家Jean Cocteau爲他們兩度身編寫了一部話劇Le bel indifférent,在夫婿及Jean Cocteau的幫助下,PIAF的表演獲得極大成功,這部戲也激發了她對戲劇的興趣,展現了她表演的天分。

隨後,兩夫妻一起出演了Georges Lacombe的電影Montmartre sur scène,在這次拍攝過程中,PIAF與電影音樂作者Henri Contet結下特殊的友情,後者後來成爲她最主要的詞曲作者。

二戰期間,PIAF以其自己的方式反抗佔領者: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並演出。

此時的她已經很成熟了,不單指其性格,而且她的藝術表現形式,她與社會方方面面協調的能力,都已駕禦自如。

她巧妙周旋在各種勢力間,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成就,實現自己的意願。

一切都如她的願,甚至還有愛情。

44年,初到巴黎的毛頭小子YVES MONTAND闖入了她的生活。

年過30的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他,成了這個鄉下孩子的保護女神,引路人。

可能與YVES類似的幼年生活經歷,使她對 YVES既有情人的熱愛,也有一種近乎母愛的情感。

她爲把自己的製作團隊介紹給YVES,她的禦用作曲家Henri Contet爲後者寫出了YVES最早的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

她一步步將小夥子引入社交界,指導他閱讀,交遊,使他很快與巴黎融入一體。

45年,她與Montand合演了電影Etoile sans lumière(Marcel Blistène導演)。

45年以前,PIAF只有一首有影響力的歌曲是由她自己填詞的,那就是La vie en rose,(Louiguy作曲),起初這首歌被她周圍的人認爲意識太超前了,不會受歡迎,但結果呢,今天這只歌已經幾乎成了CHANSON的代名詞。

遺憾的是,由於SACEM(詞作家及曲作家協會)不認可PIAF的寫作才能,這首歌的作者最初是以PIAF與Louiguy聯合署名的---當然在PIAF 一生中,先後創作了80餘首自己的歌曲,那是後話了。

46年,PIAF注意到年輕的創作歌手組合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非常欣賞他們的才幹,爲了自己與YVES著想,她設法將他們網羅到門下,專爲她和YVES寫歌作曲,在她的促成下,發行了一張專輯Les trois cloches,YVES借此獲得1000000張的銷量,贏得極爲輝煌的成就。

但不知什麽樣的原因,這一年,她與YVES莫名地分開了,也許她預見了 YVES不可限量的未來,所以選擇了悄悄的離開。。。

也許是爲了散心,她在47年第一次赴美國開演唱會,將COMPAGNONS DE LA CHANSON一併帶了過去。

這次新大陸之行對PIAF,這個Belleville街邊長大的賣唱女孩實在是一次挑戰:在紐約Playhouse最初的幾場演出只能算失敗,美國佬並不瞭解這個女人,當然,語言也是理解的障礙,在讀完紐約最大的一份日報對她演出極富益意的批評後,她決定繼續留下來,不過,她把演出場地搬到了Manhattan,在最有名的酒館--- Versailles。

這下,大獲成功。

一周後,她決定將演出延長到了4個月,並在以後的歲月裏,定期地到這兒演出。

紐約之行除了打開了新大陸的市場,還有兩個收穫:與演員、歌手Marlène Dietrich成爲終生的好朋友,同時,與著名的拳擊手Marcel Cerdan墮入情網,這段拳王與歌后的愛情故事成爲47年代大小報紙津津樂道的話題。

Piaf 與Cerdan的幸福是充實的,他們從事的不同領域使他們之間的關係一點也不用擔心爭吵,她與Marguerite Monnot合作爲愛人寫下了著名的CHANSON:L'hymne à l'amour,她的又一首不朽的經典。

厄運似乎總不願遠離這個不幸而成功的女人,49年10月28日Marcel Cerdan突然因空難而故去,使這段傳奇變成了悲劇,巨大的打擊使PIAF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真正地解脫出來。。。

PIAF由此,徹底的變成了一個神秘主義信徒(mysticisme),甚至宿命論者(spiritisme),她愛的男人,總是被神秘的意外從她身邊被奪走。。。

不過,這個堅強的女人並沒有停止工作,50年她返回巴黎,在Pleyel繼續演出,這一時期,年輕的詞曲作家CHARLES AZNAVOUR成了她身邊的“全能人”(homme-à-tout-faire),他的秘書,司機、知心人(confident),事實上,自45年起,她就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在幫助CHARLES,只不過,她沒有象幫助YVES或Les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那樣提攜CHARLES罷了。

可是,忠實的Aznavour依然對她念念不忘,爲她寫下Jézébel、Plus bleu que tes yeux等優秀的歌曲。

1951年,PIAF再次找到了新的保護人,年輕的美國舞蹈演員,歌手Eddie Constantine,這段故事僅僅維持了7個月而已,神秘的事件再次發生了:這回是她自己,她連續遇上兩起交通意外,其中第二次差點要了她的命,治療過程中,她染上了毒癮,自此再也未能從這個可怕的嗜好中掙扎出來。。。

連續的打擊,使她沈迷於毒品與酒精,嚴重損害了她的身體。。。

她似乎想借助婚姻改變命運,1952 年7月 ,她與歌手Jacques Pills舉行了她一直夢想的第一次正式的婚禮,婚後,雙雙赴美國演出,在new-yorkais酒館演唱時,她演出了Jacques Pills爲她寫的幾首作品,那是她第5次赴美演出,當然,讓她打開新大陸之門的Le Versailles依然是必去的,在那兒,她演出了夫君及樂壇新人GIBERT BECAUD爲她而寫的新歌Je t'ai dans la peau,另一首日後她的經典。

這一年她經歷了幾次毒品不良反應,她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但也在這年,她達到了她個人藝術事業的最高峰,演唱會、電臺 SHOW都給人們極大的驚喜,但隨著她在各處巡演,她糟糕的身體幾乎拖垮了她,53-54年,她不得不閉門修養。

但是,當55年接到在奧林匹亞劇場(所有歌手的聖地)的邀請後,PIAF再次煥發出令人驚奇的激情和能量,不顧衰弱的身體,投入了演出的籌備工作。

這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鼓舞了她繼續演藝事業的信心,她決定再來一次跨越全美的巡演,這次演出的起點,是巴黎音樂人的聖殿;奧林匹亞,終點,是在紐約的古典音樂聖殿--卡乃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她的聲譽到了頂點,一個無可爭議的國際巨星。

回到巴黎後,她連續在奧林匹亞演出了2個月,曲目包括翻唱自英文的L'Homme à la moto,Les Amants d'un jour。

她在大西洋上來回穿梭,在紐約、巴黎、南美間不停的演出,全然忘記了飽受毒品、醺酒對身體的摧殘。。。

58年再次在奧林匹亞演唱會上,她演出了她另一首最重要的作品Mon manège à moi。

之後,她認識了歌手,曲作家GEORGES MOUSTAKI,,後者與Marguerite Monnot爲她獻上了歌曲Milord,結果,她與GEORGES竟然也發生了事故,58年的9月她與GEORGES,竟然又一次遇上了嚴重的交通事故。。。

隨後,在紐約的演唱會上,PIAF糟糕的狀況,使她倒在了舞臺上。

似乎預見來日無多,她拒絕了朋友們、醫生的建議,堅持60年的奧林匹亞演唱會照舊進行,這次,她推出了新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Charles Dumont所寫),演出給她帶了持續的光榮,但對身體的損害,已經無法挽回了。。。

61年的夏天,PIAF結識了她生命中最後一個男人,Theophanis Lamboukas,她叫他Sarapo(希臘語 我愛你的意思),這個希臘歌手陪她走完她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這年7月,她接受了'Académie Charles Cros頒發給她的終身成就大獎。

62年的9月,最後一次在奧林匹亞獻演,9月25日,在巴黎鐵塔,她爲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她的光耀無與倫比。

10月9日,她按照東正教的教規,嫁給了Theophanis Lamboukas,她的Theo Sarapo。

63年1月,他們夫妻推出了她最後一首名曲,A quoi ça sert l'amour ?(一個不祥的名字---「愛情有何用?

」) 4月,這個不屈的女人終於倒下了,最後的歲月是在南部的噶納附近的海岸度過的。

63年10月11日,與她的好友劇作家Jean Cocteau同一日離開人世。

喪禮於10月14日在巴黎舉行,數萬名歌迷步行跟隨至拉雪茲公墓(Père Lachaise),直至今日,她的目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鮮花綴滿。。。

1996年,一場名爲Piaf je t'aime的演唱會在巴黎舉行,她的許多歌曲已經深深融於法國人的生活。。。

1997年,Charles Aznavour利用當代科技,製作了他與已逝去的她的聲音的經典Plus bleu que tes yeux,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

事實上,自她離開我們,無數的國際巨星翻唱過她的作品,比如Louis Armstrong,比如Joséphine Baker,比如Marlene Dietrich,比如Liza Minnell,比如SERGE GAINSBOURG,比如JOHNNY HALLYDAY。。。

2003年10月11日,在她逝世40周年之際,巴黎市長Bertrand Delanoë爲她的一尊雕像舉行了揭幕式,雕像的位置,就坐落在Tenon醫院邊幾米的地方,在那兒,1915年,EDITH出生的地方。。。

 5 ) 做不后悔的女人

呀,为什么我只是为了Non, je ne regrette rien而落泪,当edith piaf最后一次站在奥林匹克舞台上,看着黑压压的群众,深吸一口气开始最后的颤音: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点都不后悔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 已付出代价了、一扫而空了、遗忘了 Je me fous du passé! 我不在乎它的逝去 Avec mes souvenirs 对於过去的回忆 J'ai allumé le feu 我付之一炬 Mes chagrins, mes plaisirs 我的忧愁,我的欢乐 Je n'ai plus besoin d'eux ! 我再也不需要它们 Balayés les amours 扫却那些爱恋 Et tous leurs trémolos 以及那些颤抖的余音 Balayés pour toujours 永远地清除 Je repars à zéro ... 我要重零开始 edith绝不是讨人喜欢的女生,一副瘦小只有1.47m的云雀样,脾气古怪,眼神呆滞,嘴唇鲜红,还有被夸张的一双柳叶眉……我就这么惊叹这样一个女子怎会拥有那么好的一副嗓子的时候,我想起来一句话:上帝关上了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她也失去了很多,包括仅有的48年不完满的人生,但她一直就那么挣扎地要起身去给观众演唱,唱歌是她到死都没有放弃的梦想。

我想edith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女人,她才能够有不后悔的事情,即使她也要纠结于上帝先于她带走了人生至爱,打针依赖药物,能down到底的事情她遇上了,能飞上云霄变凤凰的事情她也摊上了。

edith piaf作为法国香颂象征被成就了,她是否真的不后悔,我们不得而知。

一部好的传记电影,看完了除了内牛满面,你得去动脑子想想什么,思考点什么,别没事就指着电影某个你不懂或者你认为导演是这么去理解的拍摄角度来大水一篇影评。

上千人推荐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电影重来都是私人的事情,看完了,自己有收获,那就是好的。

 6 ) 流水账一样的糟糕叙述

在电脑上看的,断断续续的好久才看完。

港真,我不是很喜欢。

看她的一生,最多就是让人对她抱以悲悯。

全剧几乎看不到她为取得成就所做努力的过程,仅凭唾手可得的天分,她就拥有了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这样看来,她难道不是幸运的吗,天生就拥有极好的嗓音和唱歌天赋,并可以凭此改变命运,大红大紫。

如果是作为传记给观众看,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表达她在探寻歌唱艺术这条路上所做的努力。

而不是简单的陈列她的出身有多么悲惨,生活有多么窘迫。

我不是否定她的歌唱成绩,只是感觉这部电影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每一个事件都让人感觉是随口一说就过去了,让主人公的形象一点都不生动具体,导致有时候甚至会对剧中的主人公感到反感。

不推荐

 7 ) 从碎片提炼的濒死之美

女声悠悠升起,画面疾速切换,饱满浑厚的金被深蓝侵入了,下一秒晃眼的白又批头盖脑而来。

遥相呼应着伊迪丝.琵雅芙天赋异禀的歌喉,《玫瑰人生》在色彩和运镜手法上采取了极其妖冶的尝试,太危险了,散文式的叙事结构、不统一的全局色调、长短镜迅速交切,极易把观众晃得头晕,碎片式的拼搭使每一格镜头都融进了深深的疑惑感,甚至把理清故事真实顺序变成一件费解的悬案。

与之配套的,是一段接一段令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的长镜头,因为点式叙事,它甚至不愿去照顾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如一个人濒死时凌乱的记忆,从一个场面飘飘然飞进或者骤然卡进另一个场面里去。

也许小孩子的涂鸦是这个样子,也许大师醉酒后的神来之笔是这个样子,一部优异的电影往往不会脱离了作者风格,而《玫瑰人生》显然是个特例,导演的功力完全隐退在幕后,全片节奏与风格与伊迪丝.琵雅芙这位传奇歌手浑然一体:大俗大雅,大癫大肺,深情而固执、轻盈而沉重。

全片几乎没有自然光源——不是说没有日光,而是所有看似“自然光”的画面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处理,摇晃着的光源从无限主观的角度刻意或不经意的切进来,形成类似油画的质地,一层一层地凝聚起来,阴影厚重而无法忽视。

当小琵雅芙坐在贫民窟街头被其它小孩欺负,青郁的阳光从背面整个罩在肮脏破旧的童衫上,雾气灰蒙,车水的痕迹从小琵雅芙暗哑的蓝紫色眸子一一流过,三两声断续的抽泣,一句台词没有,已经生冷得咯人。

小琵雅芙拉掉眼罩,一点白亮衬着纯净的天蓝底色,镜头拉开,从模糊到清晰的是清晨冷冽的阳光中一枝蓬勃盛开的白花,绽出昂扬的生命力。

孩子的脸孔饱满如鲜果,血色在肌肤脉络下流淌。

病床上的琵雅芙厌恶太阳,室内混浊黑暗,镜头转开半圈,被窗帘阻隔的室外却是白晃晃的耀眼,一些光线毫不客气的钻进来。

论年龄不过甫及盛年,却老已被过量的吗啡摧残得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妇,琵雅芙绝望的叫着,不,关上它!

结尾处,衰老的琵雅芙悠悠然坐在沙滩上织毛衣,这段将近两分半的镜头是全片所有自然光场景中最柔和最接近自然色调的画面。

夕阳是夕阳的暖红,海水是被夕阳镀过的浅金,沙滩幼滑,雪白的小屋静卧在沙滩上。

琵雅芙流露出几乎从未有过的平和温婉,静静反思着自己无法回头的人生,再向年轻的女记者娓娓道来。

——如果多一点这样的画面,少一些撕裂般的大红大紫,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琵雅芙是可以这样幸福下去的。

是的,只是回光返照的错觉,紧接下来,音乐厅那盏追光骤然亮起,强光挟着沉重的压迫力笼罩整个舞台,黑色盛装的琵雅芙竭力克制着不听使唤的手脚,颤巍巍地走向她的舞台,这才是真实的琵雅芙,深沉而狰狞地自豪着。

上述只是一些令我动容的画面,面对这样一部把凌乱做成了风格的佳片,我无法找一个方式把这些碎片从容不迫地串回来。

所幸,当影片进行到最后关头才穿插到琵雅芙的小女儿早夭时,我放弃了寻找时间轴的想法——谁能苛求一个垂死病人的记忆得清晰完整有条理呢?

导演强悍的控制力在镜头后不动声色的调度就留待日后再慢慢咀嚼,只需在萤幕前目睹琵雅芙因过度悲喜而无法还原成普通人的生命,确实和一朵玫瑰一样,盛放,骤衰,且从头到尾没有丢弃过多棘的刺。

从01:42:30开始的这个长镜头是可以说是全片风格的集大成体现。

《玫瑰人生》之乱不是导演放弃对叙事手法的掌握任其自行发展而是极其精妙地运用镜头才具有的时间单位在狭小的物理时空里尽可能地安排了最大的信息量。

导演选取的是一个类似于上帝之眼的全能视角。

镜头扫过全部空间:台灯、床、玻璃酒杯,仿佛连酒店的一桌一椅都前所未有的金碧辉煌,因她沉溺在恋情中。

马塞从天而降,镜头从侧边平缓地半圈旋转到琵雅芙前面,像悲悯的路人注视着即将发生的悲剧。

随着琵雅芙走过走廊,色调从暖金自然地融入走廊缺乏光亮的阴影中,暗红色还没完全展开,再一次半转的镜头就带过深蓝墙角回到被日光充塞的客厅,色彩变化之大之快,令观众只觉心跳加速隐隐不安却无法给出准确的反应。

琵雅芙背转身端了咖啡往回走,黑色衣裙闪过黑色走廊联通到室内却又是温暖的亮色……如此这般再重复一遍,分布在各个空间的配角们开始出现悲抝神情,镜头换位,以琵雅芙为中轴做圆周运转。

“你要坚强一点,”“马赛?

”“…飞机失事。

”绕行到背后的镜头随惶惑的琵雅芙冲回卧室,床上原来没有躺着微笑的马赛,只是睡醒时迷离而幸福的幻觉。

背景音乐起,旋转中镜头绕回正面一气呵成地注视着琵雅芙手脚僵硬,痛哭失声,一路跌跌撞撞冲出来,走廊外原本是客厅的位置已变成人头涌涌的音乐厅,一如所有登台的夜晚,台下鸦色的观众在紧张等待,台上巨大的追光营造出幻境氛围把绝望无限扩大:琵雅芙踩着自己剧痛的边缘,赤脚踏入音乐中。

颇有些魔幻了,没看出来这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是在哪里切了镜把客厅换成音乐厅,我被惊艳了,被惊吓了,狭小且狭长的空间里,每一个光源的范围,每一组色彩的位置,每一个演员的表情、走位、动作都不能有半点差错,全部行云流水,才构建出一段繁杂无比的美妙经典。

 8 ) La Môme

抵达影城的时候,原价60的电影票,黄牛都叫到了100元一张。

鉴于此,写此片未免俗了一点,不过谁让此片把我弄得很开心,而且几句话又说不清楚为什么,所以特别写以下一贴。

其实之前关于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的溢美之词已经看得太多,那么事实上她的确演得很好也很卖力,不过海报上看她那么像edith piaf本人,到了电影里却又不怎么像了。

至于众人埋怨的打乱时间顺序的叙事,我想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名人传记片这一招似乎特别流行,而且dahan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情绪,还配了字幕说明年份,只要认真看并不乱。

还有某些人指出情节交待不清什么的,我也觉得并没有此必要,即便不晓得她的生平,也完全可以跟得上电影的叙事阿。

只不过这样安排故事并没有特别吸引我,打乱顺序的部分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必要性,即便说配合音乐,似乎也不那么说得过去。

这方面稍微有点拗造型,我并不欣赏。

此片让我最开心的显然是摄影——中田哲夫到了法国之后第一部真正响亮的作品,太出色了。

尤其想提一句的是edith幻想marcel(其实坠机了)来到她床边的戏,巨长的一个镜头,4/5扇门,4/5间房间,7个人,来回穿梭,从幸福到焦虑到紧张到震惊到痛苦,独自推开又一扇门,却通向舞台…………太美太有想象力了。

这个长镜头让电影突然出现了超现实的5分钟,如此不真实的把戏,却让edith的幻想真实得一塌糊涂,相对的,之后的痛苦也就更深。

第二个要提一笔的地方归功于导MV出身的导演dahan,edith的music hall首演,一番心理斗争终于站在台上,一开口,环境声却突然消失,主题音乐响起,直到歌唱完。

我想此处导演太明白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了。

我们已经听了太多edith piaf美丽的声音,原来没有歌声也这样动人。

如果此两处的水准能更长时间的保持到全片,个么这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音乐传记电影啦。

看完了片子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此片在法国上映时名字非得改作la mome(小麻雀,另一个翻译似乎更好,小鸟歌后),只有傻乎乎的美国人才会把这电影定名为《玫瑰人生》,就因为人人都知道这首歌么?

回来等车,发现不少人嘴上都哼着《爱之颂》,某BTR甚至msn名直接改作《爱之颂》……嗯,毕竟是一部音乐片啊。

票这么好卖,想必都是来听歌的吧。

 9 ) La Vie En Rose

和小山冒雨在周六晚上去看电影节参影的法国影片Eidth Piaf传奇又艰辛坎坷的一生压缩在2个小时,确实有些为难导演。

所以只能说,仅是导演奥利维埃·达昂的Eidth Piaf.仅是对法国国宝级嗓音得致敬。

因为影片采用了童年到成名、50年代以后两条线同时叙述,交叉跳换的手法,看得实在只能去混淆。

毕竟仅为了解生平,可寻求万能的Google帮助。

影片中,成名后的Eidth Piaf红的惨烈的双唇,黑色丝绸睡衣上绚丽牡丹,强烈对比的色彩映出性格强烈和嚣张。

她让乐队干等她三个小时,就为了一首新得曲子时双手插腰,自信和肆无忌惮地对歌剧院老板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

”可是,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她在临睡前给Marco电话,说她离不开他,希望他回到她身边。

后和衣睡下。

等清晨在他亲吻中醒来后,跑去厨房端咖啡时,一脸欣喜的她对比着旁人惊恐痛苦的眼神。

等到猛然醒悟,悲痛欲绝嚎哭不止的的Edith,则是发狂一般的不断寻找,穿梭于公寓的各个房间,再渐渐沿着公寓走廊走向深处,最终消失在一片漆黑中,也许这个黑暗隐喻了从今后人生里再也没有遇到这般刻骨铭心的人.往后的日子里Edith再也没从这段打击中出来。

可这啷跄的脚步最终到达的是灯火辉煌的舞台。

因为歌唱/舞台,才是她生命的终点。

生命的戏剧性在她的一生中撞裂着火花四溅,在起起落落的激荡中,演绎出一段比烟花寂寞的歌剧.

 10 ) 苦水玫瑰,狂醉人生

电影结尾,从琵雅芙的最后一天那一段起开始哭,大哭,在黑暗中尽情的,卖力的,流泪。

一直到字幕走完。

我的眼泪,电影和书最好骗。

老早就下了《玫瑰人生》,却一直没空打开,它跟其他同样没空打开的电影一起,在我的E盘里,蒙上虚拟的灰尘。

薄薄的一层。

而一旦打开,就香气四溢,教人惊艳。

这是关于一个法国香颂女王的故事,关于一个街头卖艺者变身卡耐基音乐厅上宾的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她不漂亮,哪怕是在最辉煌的时刻,最浪漫的时刻,她都是以惊惶的病人似的眼睛,古怪的发型,僵硬的不协调的肢体,在一个个舞台上,仿佛站错了队伍的小学生一样,扭捏而不知所措。

这不像她的身份。

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的人生,大抵也就是这般狼狈。

你不觉得,只是没感觉到罢了。

而这个女人,就妙在她那种玩世不恭又坚定不移的复杂气质,将种种的狼狈都压倒,然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来。

一辈子与事故,苦难,离别,烂醉和毒品纠缠的女人。

一辈子与爱,音乐,艺术和希望纠缠的女人。

苦水里长出的玫瑰,狂醉中绚烂的人生。

我爱这个女人,哪怕在她最不堪的时刻。

就像爱上生活本身。

《玫瑰人生》短评

令人颤抖的演技,令人迷糊的剪辑,优缺点都是如此明显。

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一位歌手的传奇人生。

10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转身一刻,竟遗落整片的岁月

12分钟前
  • 不想取了
  • 力荐

看不下去,好难看。又臭又长

14分钟前
  • Max
  • 较差

BJIFF 2024。典型的为女演员量身定制的冲奥(奥斯卡最佳女主)片。传主和女演员毫无疑问五星

18分钟前
  • 李叔恒
  • 较差

女主角演得非常非常棒 但是听说输给了中国的余男

21分钟前
  • yun0707
  • 还行

尽管影片剪辑比较混乱,穿插式的片段随处可见,但这位传奇歌后的一生已足够让人唏嘘长叹为之动容。她说“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孤独。”她给所有人的建议只有一个“爱”字,她倾尽一生的演唱不为观众只为自己,看遍人生潮起潮落纵有遗憾也已是圆满,歌迪亚饰演的中年时期的皮雅芙演技大爆发,超赞!

25分钟前
  • 逸宸
  • 推荐

剧本一般,但女主角演的真好,我看好的演员一个个都成气候了~

30分钟前
  • BIGD
  • 还行

围绕一个主题唱又倒唱又倒,不知所云。个人传记拍的自以为很深奥。

35分钟前
  • 温雅
  • 较差

不太喜欢

36分钟前
  • corrinne
  • 较差

觉得很有FEEL 不过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看不懂啊想再仔细看一次

39分钟前
  • 咸鱼土豆
  • 推荐

一部适合女人观看的电影

44分钟前
  • Anakin
  • 推荐

这是一部历史类纪录片吗?故事讲得真烂

49分钟前
  • 荒野侦探
  • 较差

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传奇的一生

51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看不明白的片子都不是好片子

52分钟前
  • 便便伪装黄金
  • 较差

好像非常不感冒这种剪辑方式……好乱,而且总感觉这人后期疯疯癫癫的。也不是后期了,就是整个人的状态,都有点神经质的感觉。最后还有十几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54分钟前
  • 豆子_____xj
  • 较差

sans amour, on n`est rien.——Edith Piaf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5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一直都不太喜欢这种混剪……传记片有时候就完全是看演技嘛

60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瑪麗昂·歌迪亞那四分鐘的長鏡頭絕對是神來之筆,而且她169的身形覺讓人感覺嬌小無比,膜拜。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按友邻的话故事和配乐异常丰满。好片

1小时前
  • 东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