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
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
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
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
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
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
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
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
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
能怎么办呢?
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因为超了大概十个字所以写不了短评,所以只能写长评了。
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雅拉的姥姥被丈夫抛弃,然后可能对女儿不好;所以雅拉的妈妈会对雅拉异常冷漠,没有一点责任感;而雅拉的妈妈说的“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亚”也被雅拉用来对自己的小玩偶说。
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比如雅拉后面表现出来的对两个陌生婴儿的满满的爱意。
2,雅拉跳水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然而并没有。
3,雅拉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虽然家庭富裕,但被父母管教得太严了。
不自由、不快乐。
4,于是他们在伤心之时都逃到了那个能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安宁、快乐的野外的小房子——他们的小小港湾。
5,结尾他们的房子变成小船驶下山坡、驶出港湾、驶向大海,大海的另一边有梦幻的色彩,是他们的向往之地。
6,家长(或将要成为家长的人)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多关心、爱护孩子,使得自己的小家也能成为孩子甚至我们自身的港湾。
前两天我偶然被这部电影柔和清新的海报吸引,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去找了这部影片。
在没看任何电影介绍的前提下我开启了这段温暖的观影之旅。
电影从一开始每一帧每一画就像是破败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的镜头一点儿也不急于像大片那样交代故事情节,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破旧的房屋,乱糟糟的环境似乎是只属于她一人的小小天地,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反而充满了童真。
阳光照在有年代感的生锈铁皮上,小女孩无意间去触碰,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这似乎让我回想起了早已逝去的童年。
在外祖母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我以为小女孩要开始悲剧的生活,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的发展有些无厘头荒诞不经,然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小女孩在车站意外地收养了两个baby,在我的常识看来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据我推测,这部电影蕴含了导演很多的影射。
故事中邻居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只是孩子,但从小缺失爱的他们并没丧失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像是过家家一样,用自己最纯真的爱去抚养两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与阴冷潮湿的环境对比起来让人着实感动。
如此现实的场景却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我想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尽管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妥,但这部电影所蕴含着的现实意义却是可以在近几年电影市场上鹤立鸡群的。
对比冷漠的现实社会,我们许多人就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早在麻木中丧失了爱的天性,反而正需要被人爱的孩子们却是世上爱的载体。
导演把自己的许多感情寄托在了影片中小女孩的身上,或是一种同情或是一种怜悯,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吧,这是一部冷门的文艺片,但却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颗爱的种子。
在最后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永葆童心,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爱的能力。
这部是柏林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今天上院线,有条件的话去影院看是最好啦!
希望有排片,关注儿童心理世界的#斯洛伐克#人文电影#小小港湾#就要上映了。
推了这么多次,哪怕熟识每一个桥段,还是很期待去大银幕上感受这个故事。
真诚地希望爱都降临,爱都抵达,爱不缺席。
明天上映,祝它顺利朋友们去影院感受吧。
由于晚高峰错过了开头的一些内容,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非常琐碎、凌乱的感想。
这部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缺少爱的亚拉并没有丧失爱人的能力,她凭借别样的坚韧通过一种类似于过家家的方式重新组建起了她心目之中的小小港湾。
电影带着儿童的视角梦幻化了这个世界,但是一些细节却不由令人联想起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弃婴、儿童性侵等一些残酷的社会问题。
母女关系或许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微妙与复杂的关系了,抛开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主题创作的主流思想作品,于我的知识面来看《布鲁克林有棵树》《荆棘鸟》等文学作品也展现了除了爱之外的其他,在社会学上《厌女》一书花了较大篇幅讨论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更是直接展现了一些阴暗面。
当然《小小港湾》中的母亲并非不爱,她在错过葬礼的时候说“想象她从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我”这是她给自己的催眠与暗示。
她爱,但是不愿意承受爱带来的枷锁。
其实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比如亚拉在克里斯蒂安的柜门上画上母亲背上的骷颅纹身;比如母亲关上平躺式美黑机(真的很像冰棺)亚拉手捧那些母亲脱下的饰品几乎是带着一种虔诚;比如夜晚的房间窗帘拉得不严,车辆往来把不同颜色的大灯映在墙上,最后映出象征着亚拉梦想之中远航的水纹。
By the way,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了一张听了好几年的专辑Sufujan的《Carrie&Lowell》 。
我的问题是,亚拉最后将生病婴儿阿黛拉放在母亲的床边,回到小屋却又因为警察的搜寻不得不与克里斯蒂安以及另一个婴儿扬帆远航。
我觉得在主观上拯救阿黛拉的一种方式,但客观上好像也算是一种抛弃?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
不赡养母亲的女儿?
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
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
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
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
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家庭意味着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是家人?
这部影片似乎有意将这一问题抛向一个极致,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婚姻,甚至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他们缺失了家庭的关爱,却试图用爱重构一个家庭。
这是一个关于破碎后的重建,关于如何去习得爱之能力的故事,而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
《小小港湾》剧照01. 缺失的家庭,爱的断裂她似乎习惯了独处,习惯自己玩着自己的游戏,她耐心地数数,等待一个奇迹的时刻。
病重的姥姥,成天和男人混在一起的妈妈,这就是她的家庭,她还有个男生朋友,可每次他都会被爸妈找回家,她多想也有人可以喊她回家。
于是她和男孩一起养了只刺猬,她想刺猬也许也想要一个家,想要被人照顾。
她想让妈妈多看看自己,想让妈妈也对自己微笑,于是她不管不顾,学着男人的样子跃入了水底,那是无边的蓝,无数的气泡升腾而起,她明白,没有人真正看得到她。
随着那个给她“保护结界”的姥姥的去世,她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这个原本就缺失的家庭,爱的关系开始毫无控制地断裂。
妈妈自称是她的朋友,可朋友虽然是平等的关系,却也是个随时可以离开的角色,“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跟着记号走就行”,她用心记着妈妈的话,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妈妈为自己的离开做的铺垫,妈妈理所当然的觉得她可以一个人应付所有。
她有时候想妈妈也是个需要爱的人,不然她为什么要总和男人们待在一起,她不过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过是个连做决定都要用转刀的可怜的女人罢了。
也许有些东西一旦缺失了,要么就放弃拥有,要么就拼命地自己制造,片中的妈妈是前者,而她便是后者。
《小小港湾》剧照02.家庭之重建,用爱去爱妈妈离开了,她知道这个家真的破碎了,她真的要面对一个人了,她不是害怕一个人,她是害怕失去爱,失去爱的机会。
不过很快,机会来了,影片在这里开始从破碎渐渐进入了重建的部分。
她拥有了两个被遗弃的婴儿,不是因为没有赶上妈妈那趟车,而是她发现,他们和她一样,都是被遗弃的孩子。
她不愿因为不被爱就放弃爱,她要用爱去制造爱。
于是她开始养育这两个孩子,像养育之前的那只刺猬,当然她也会遇到孩子哭闹头疼的时候,在外面坐一会儿她便又想着给他们找奶粉。
也许婴儿天生会激起人爱的欲望,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依赖你,相信你。
那个同样在家庭中缺失了爱的男孩也加入了进来,他负责一起照顾婴儿和采购食物,似乎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那个软弱,一直被父母控制的男孩变得勇敢而拥有力量。
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便会变得强大,当你被信任和关爱的时候,你便会想要回馈这份爱。
给予,也许这才是爱的本质,他们俩在不断的给予中收获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与信任。
诗人鲁米说:“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如果你想要什么,那就先奉献什么。
”当我们需要被爱,那么我们应该先学会去爱人。
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却重构成“一个家庭”的样貌,这也许是对现代无爱之家最精妙的讽刺了吧。
影片结尾,“危险“的大人们即将找到他们时,默念的数数声再度响起,奇迹也许真的发生了。
他们完整而美丽地驶向那片蔚蓝的海,那个纯净而发着光的世界,那是他们的小小港湾。
片名:Piata Lod又名:小小港湾地区:斯洛伐克/捷克上映时间:2017.02.12获奖信息: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每个人的小世界里,都住着一群人,他们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某一时刻走进你生活中的陌生人。
而你的一生都在与这些人相逢,重聚,又别离,在那一段或长或短的岁月里,他们都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也许你不记得,在某一个瞬间,你也会哼起他们唱的歌,说着和他们一样的话,带着他们的脾气继续生活,模仿着他们的一切。
潜移默化中,他们,成了你。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在一起,最好的朋友就该这样。
”曾经,那些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你温暖,给你拥抱,就像你一直依靠着他们一样,他们也时时刻刻需要着你。
哪怕是他们给你的冷落和无视,你也会照单全收。
好的坏的都是记忆,点点滴滴才是幸福,这就是生活原本真实的样子。
“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你爱我吗”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一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你,而他们的离去,更像是一道彩虹,在你的天空留下绚丽一笔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管你有多么不想承认,他们都曾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你尽管记得那么多他们的不好,却也深爱着他们,需要着他们。
爱和恨,大概就是人类情感中最琢磨不透的东西。
“别叫我妈妈,我是露西亚”“别把我留在这里,我会做个好孩子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选择忠于自己,你又将带着谁的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在露西亚拽着行李箱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恨透了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即使她一直都是如此,亚尔卡却也不想离开她。
人生而孤独,却也害怕孤独。
“当我唱起这首歌大拇指汤米 很有力,食指皮特 努力工作时间长,中指托比 可不小,无名指鲁比 是最帅的,小指就是小保罗”和大多数完美结局的影片不同,我惊喜于影片前后段的强烈对比。
克里斯蒂安纯白色的家,和亚尔卡墨绿色的家,两个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孩子,共同构筑起一个小而温暖的“家”。
亚尔卡对着两个婴儿唱起了外婆唱过的儿歌,同样的温柔,最后握住孩子的手。
露西亚通过转盘游戏吃了盐巴,亚尔卡在小木屋里模仿着游戏吃了石头,露西亚继续着游戏选择了离开。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这句看似随性的话,却多了几分刻意的韵味。
“你是要回家还是跟我走”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现出的孤独感,让人心生怜悯和遗憾。
而影片中有太多的影射,细想起来越发沉重。
就像那段影评,“那只死掉的猫可以是死掉的刺猬,在暗中觑探孩子的男子可以冲上去,远走的妈妈可以不再归来,外婆可以死在孩子的面前...”
“他们是你的吗”“是的”“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亚尔卡也只是个孩子,可当她看到两个婴儿时,却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小屋。
“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这句话是在说两个婴儿,更是在说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家的执念。
“我在画你们,亲爱的”“我们的家”你可能无法想象两个孩子如何照顾两个更小的婴儿,可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像个大人模样,换尿片,冲奶粉,逗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许下对未来的约定。
孩子淋雨时的焦急无措,孩子发烧时的犹豫害怕,一时间,让我有一种家的错觉,他们是完整的。
“那个像个汽船”“我们要远航”“去个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地方 ”“我们会在某个岛上结婚”等你停下思考的那一天,你是否会羡慕简单的童真?
当亚尔卡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从高台上跳下...当克里斯蒂安和亚尔卡为死去的黑猫哀悼...当他们独自生活笨拙地照顾两个婴儿...当亚尔卡撕下寻找克里斯蒂安的单页...当他们带着美好的期许“远航”...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他们模仿着大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带着对未来的畅想,快乐生活着。
“我们得藏起来,没人能发现我们在这里”“你把船解开了吗”“起航”“跟我一起数”“一 二 三 ... 十 十一 ... 二十二”当我看着电影,开始思考克里斯蒂安如何弄到奶粉,亚尔卡在葡萄园的小屋生活为什么不会被发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而我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带上了这个社会的固有色彩。
小小港湾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这样真好。
开学季的电影有太多家庭方面的故事了,希望都是在相互成长中迎来的happyending,因为悲剧的童年实在太多了愿九月开始的日子清净 抬头遇见都是柔情[cp]今天也连看了两部电影!
《小小港湾》喜欢《小小港湾》的结尾,秘密基地变成了汽船缓缓驶向远方,是两个小朋友的乌托邦被发现前最后的美好…
如果没记错的话,自从小学集体组织看主旋律电影回来被要求写观后感以后,在我漫长的三十多年的生活里,还是第一次有人让我看完某部电影之后写点什么,无论对方是出于怎样的理由,都让我觉得认真地有点可爱,更何况在冷气开得越来越足的影厅的黑暗里,一些私密的感受和遥远的记忆顺着面前的声画慢慢一点点地攀上来,在清醒的意识中无声闪动-写出来,也不失为一种凝固它们的方式。
整部影片是一场博弈,在孩童的天真良善和成人世界的残酷混乱之间,一个接一个的特写镜头引领你走近这场比赛的细节,正当观众仰仗现实经验默默提前宣判结果时,表现主义出手把所有的希望和呵护还给童真,把所有残忍和冷漠抛弃在木船航行的尾迹里,荡开意味深长的涟漪,让人在片刻的惊叹和欣喜过后,更多的是难解的惆怅。
电影,真的是造梦的艺术。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常在自家楼下徘徊的那只橘猫,从我住在这儿四五年前开始,总时不常遇见它,一来就绕着脚边打转仰头想跟你说点儿什么,喂点儿吃的蹲下身子抚摸一会儿我就离开,过段时间天黑时候下班到楼下车棚停车,有几次,有那么几次,有那么几次它迎上来绕着跟我打招呼。
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不是,把猫粮和水放在地上起身的时候会默默有个判断,有交情,至少我自己这么看。
今年我很少见他,最后几次他越来越瘦,耳朵上的毛或许是染了藓几乎全掉光了,状态也没了以往慵懒自在的样子,可还是会在遇见的时候靠过来,已经很久没有出现,直到片子里两个天使般的孩子在郊外隆重地安葬一只黑猫的时候,我又想起他来,尤其是小男孩呢喃地细数着对它的回忆,像细数着被手温热的晶莹弹珠,让我沉默,又让我想说很多很多。
成人世界的冷漠是道边界不明的坚固围墙,所有人触到边缘的时候都会本能地退缩,几乎像手指触到火焰般的,慢慢地,它给每个人都圈出一个固化的场域,与其说影片中男孩女孩带着婴儿过家家般组成的家庭是小小港湾,不如说是女孩暴戾多病的祖母、拒绝承担责任的母亲以及种种来自成人社会的威胁,共同把孩子围困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像搁浅在水洼里的鱼,越是挣扎就越是发现自身处境的无能为力。
女孩儿在屋外扬帆后赶忙跑回小屋喊男孩儿转动船舵,远景丛林当中的木屋化作小小渔船驶进郊外夜色中静默宽阔的河,驶进了一种美好的架空的生活,这一刻有如神迹,枯木和泥土分开两旁,一切无力和不幸的根都随之瓦解,带着作者悲悯的注视,船缓缓离岸,驶出港湾,扬帆远航。
走出影院时她说孩子很美好,让人想哭。
没觉察到我看了她一眼,收回目光,我低头往前。
喂养孩子和饲养刺猬一样,不过就是把苍蝇换成奶粉。葬别外婆和埋葬黑猫一样,不过就是把快乐换成悲伤。妈妈的离去不会因为转盘的结果而改变,外婆的死亡不会因为氧气的供应而复活。男孩宁愿从溪水边艰难地提水,也不想在不染纤尘的房间里不敢开门。闻着女孩的长发,听着婴儿的酣眠,这座渔屋才是港湾。
完成度很低,短的篇幅没有展开故事,也没有展开感情,像是一半何以为家一半佛罗里达乐园,混合成浓度 20% 的晒后假日。
仿佛无人知晓 仿佛月升王国 仿佛弗罗里达乐园 但在童话感觉背后的却是残酷现实
比无人知晓还要童话,看过只有心痛,唯愿他们平安健康。
很多人想到了《无人知晓》, 我则在最后那美的痛心的童话结局中想起了《仙境之桥》,他们都在自己的小小爱心港湾中流浪,逃离现实的不堪。妈妈说外婆不关心她们,其实如果亚拉就这样在前半部的世界中长大了,谁能保证不会是个恶性循环成为下一个妈妈呢?不由地珍惜这被定格的十岁的她。小女孩懊恼错过车到打定主意带走双胞胎那段表演,那表情的转换,似有若无的微笑,一下就让我肯定了她。片中清唱和片尾曲都好好听!20210920后窗观影
优点在影像和小演员上,其它就一个“散”字。
被家人抛弃的我们成了家人。
6.1 《无人知晓》和《迦百农》的融合,没有前两者的空间与人物的互动处理,全靠两个小孩的“天然”撑起来的,超现实的结尾过于穷途末路
萧瑟的秋天,最明媚的温暖。看过最好看的家庭儿童青春片,太美好了!结尾意犹未尽又完整回味!
Typical white trash family story!
唉?用童话来结尾,还是很让人担心婴儿的生存问题好吧!
7/10
结局怎样看不太懂,没能遇上好父母孩子真的是再怎么懂事也无济于事😭没有伞就要不停奔跑。
好想知道现实世界十岁的小孩偷来照顾两个小婴儿是怎么度过那几天的!手持摇晃的镜头仿佛让我回到了自己小时候漫长无聊的假期,有些细节处理的比较僵硬。男性缺席,母亲不在场的现实可能就是没有出路,电影结局处理的真好,让小孩们做了个梦,我们也跟着做了个梦。想想这也是长大的好处之一吧,渴望的爱得不到可以选择给予爱,原生家庭的缺憾可以自愈。小女孩真勇敢,选择了自己创造想要的生活。
三星半,极富诗意的摄影加半颗星。虽然是儿童视角,但是映射的还是成人世界母爱的缺失,不过问题是影片后半部分儿童和成人世界似乎有些势不两立,基本失去了联系。本片导演同时挑战了任何导演都会头疼的拍摄对象:儿童+婴儿。片头和片尾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画龙点睛。感谢全艺联在内地院线商业类型片泛滥的当下,能够持续供应影迷观众一些优质的欧洲艺术电影。
okay
老套的故事没拍出什么新意…唯一的亮点只有结尾路上行舟的魔幻现实主义吧
很纯真的一部电影,呼吁父母要关心孩子、给予孩子充沛且适当的爱。详见我的长评(虽然也不长)
孤独的孩子总是有最灿烂的梦。
最大的特征是写实与冷静叙事,利用某些场景转变表现内心,代入感不强但是有利于过渡情节。国内创作者可能不敢这么拍,两个在各自家庭中缺少爱的孩子,被激发出了自己心中的父爱和母爱,同时他们在用自己的力量反抗成人的世界,女孩最后将弃婴抱到母亲的身边,这无疑是对其不负责行为的一种报复,破旧却充满爱的小木屋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港湾,载着他们逃离成人世界,让这看似温馨的童话式结局显得异常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