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看的。
时隔一年,有关剧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那种热烈的青春气息但还有些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海滨的故事,阳光、海浪、少年人,邂逅、亲吻、许诺言,种种浪漫因子交织在一起,构成极致的夏天。
如果是夏日限定的爱情不够令人印象深刻,那么与爱人死别的结局也足以本be美学爱好者感到满足。
片中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词。
如果把这句话抽离语境,单纯作为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态度来看,同样很有参考价值,但用在句中映射二人的关系也很妙。
最爱的一句诗
简单不苍白,以至于无法让人生厌。
summer love不正是如此吗?
用精神气质书写出来的电影,镜头文笔轻快而沉重。
欧容本来就不打算讲一个有理有据的故事,而是用Alex的思绪创造出了那个他亲历过并投入过爱恨交织矛盾情感的80年代。
个人自由主义在青年文化的复杂面貌和艾滋病爆发的恐惧下走向黯淡,却坚固了年轻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爱和背叛的态度: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又刻骨铭心的,在最美好的时刻结束是另一种忠诚。
David就是这种时代性化身的小客体,很好的实践了“欲望的悖论”:他追逐的正是追逐本身(速度的永恒泡沫)。
Alex爱上的也不是“他”,而是完整的真实,是清晰可辨的现实,是自己的欲望和幻想。
结尾的时候,Alex也像David那样,选择当下,去感受、去体验、去存在。
欧容的出品一直有着自己的一套随性,质量不稳参差不齐,这次则是一次很私人化的呈现,虽然剧作略显羸弱(读完原著回来后就不这么想了,明白了“羸弱”的重量),不过瑕不掩瑜,元文本结构的使用让人想到了《不良教育》,是故事也是现实,是叙述者也是角色,是电影也是小说,死去的男孩在文字和镜语中延续生命,化身为电影的体征,最后成为了Alex自己;情绪化的调度和剪辑,使电影的节奏和主题一拍即合。
虽然浅显易懂,但摆脱了导演以往的轻浮,注入了他个人体悟下的深沉。
选角倒是十分成功,两个演员的表演生动又恰到好处,在欧容敏锐老练的镜头里,多甜多伤痛都能拿捏到位。
当然,还是欧容太会了。
1.——“你必须原谅我们的一切,这样一来,我们将是最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生活带来苦痛,我们会一起啜泣,获得祝福。
” ——“让我们做两个孩子,两个年轻男子,不对任何事倾心,却对任何事好奇。
无力地躺在繁茂根茎下,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原谅”两人各自的结局在故事一开始,甜蜜进行时就在他们的对诗中浮现2.故事开头那精心打造的悬疑氛围很有欧容的味道,但看到后面却很难相信这会是欧容的电影,实在是太过温柔和真挚了,这圆满的救赎结局在他电影里真的很少见。
那些说狗血和调侃“坟头蹦迪”的赶紧狗带吧...看到little bunny 坟头蹦迪我真的很动容,近期最感动的场景之一💔3.法式时尚、海滩度假、游艇出海、恋爱的男女...经典的侯麦式元素,在欧容这里变得却别有味道。
首先他用露骨的台词一反侯麦充满文学性的晦涩语言。
David很实在地表明自己厌烦一成不变,说出自己只是想玩玩而已,没想到bunny会陷得这么深。
而在侯麦的剧本里,男主会为自己辩护,拒绝承认自己是个play boy,得由女主来点明男主的贪得无厌(可参照夏天的故事。
很有趣的是夏天的男主梅尔维尔也有在此电影中出演,不过这次那头发和胡子我是真没认出来...)其次,整体色调和服装室内装修等时尚方面也跟侯麦很有出入。
侯麦很喜欢用暖色调,此电影中欧容使用了很多冷色调,感觉像是ins滤镜(不得不感叹,冷色调下的bunny真可爱)服装上侯麦很喜欢纯色系和简约风格,欧容在这里却让David穿的花枝招展,甚至出现了在侯麦电影里从未有过的卫衣?
(bunny在店里试的那个红色衣服是卫衣吧?
还是大晚上我眼花了)室内装修也按家庭阶层来安排,bunny家寒酸中充满温暖,David家豪奢里透着寂寞。
相比之下侯麦真的是一如既往地所有屋子都很简约,都很小资(我也不知道大晚上我比这个干嘛,但这些场景看着就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侯麦,所以就想提一嘴)4.开头David和他妈过度的热情,和影片一直强调的bunny对死亡的迷恋真的让我脑补了一出狗血剧。
不过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再次感叹这反差!!
)所以该怎样评价他俩的爱情呢?
David真的有爱过bunny吗?
bunny有爱过David吗?
最后David在摩托上是什么心情?
是解脱亦或是愤怒?
我想没准儿16岁的他们还没搞懂什么叫爱吧,也可能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你爱的不是他,只是他的脸他的身子,和你预先投射在他身上的人格。
你只是爱你脑海中的他” 5.——“你喜欢Jackie舅舅吗?
” ——“喜欢”Jackie舅舅这个人物出现后,欧容想探讨lgbt身份与家庭的意图尽显无疑(一开始以为他只是想拍个纯爱片)当bunny问母亲是否喜欢穿女装的Jackie舅舅时,母亲迟疑了一小会回答道——喜欢。
没有用任何修饰词,仅仅是在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后的两个字,却很有力道地表现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回答完之后母亲的快速离去,仿佛是不相信自己刚才说的话。
像是一种对自己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后坚守。
6.写着写着我又突然想起欧容的《时光驻留》同是lgbt主角和死亡的主题,两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强烈感情驱使下的冲动行为最后走向救赎的过程。
《时光驻留》里梅尔维尔(没错,又是他)不敢相信自己将不久于世,他没有将病情告诉家人,甚至还出言重伤了姐姐,还跟男友分手(用的理由跟这部电影一样——厌烦了)用尽全力去抵抗这既定的命运,最后放下一切走向海边...在此电影中,两人的轨迹:一见钟情、如沐爱河、骤然离世、坟头蹦迪,也可用这句话形容。
7.不知不觉已经四点了,今天写的胡言乱语的,感觉根本没有逻辑(捂脸)看完这电影真的很感动,个人认为比call me by you name还要让人沦陷,在我心里这绝对是近年最佳的lgbt电影(据说即将上映的菊石口碑不佳,有点伤心 不过还是期待一下)最后,我要听着《Sailing》睡觉啦,大家也晚安。
有缘看到这评论的人不要喷我
85年盛夏 (2020)7.12020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同性 / 弗朗索瓦·欧容 / 菲利克斯·勒费弗尔 本杰明·瓦赞弗朗索瓦·欧容这是我第一部欧容,随着春天的到来,夏天的将至,这部作品似乎为很适合迎接夏天,或者送走夏天。
初看,这似乎是一个轻盈的故事,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死亡开始渗入,似乎有点丧,但是更多的是85年盛夏独特的回忆。
片中的几大关系是全片的看点
他与文学老师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为稳固的,也是男主人公找寻自我的基础,老师与他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但没有任何事情凌驾于这个关系之上。
Alex独自驾驶帆船出海遭遇意外,被David搭救,两人由此发展出一段美好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David的情感发生变动。
而在当下的时空里,Alex面对法庭人员的屡屡盘问,用打字机写下他们过往的故事……是由Alex主观视角追溯他们的故事,带有他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也显示出记忆的选择提取性以及模糊性。
于是观众看到的David形象是残缺的,或者说不能够完全地了解他。
父亲去世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坟墓起舞对他真正的意义、女孩Kate 对他的吸引….……这些全部不得而知,将观众屏蔽在他的内心世界之外。
心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交错叙述,通过法院对男主的调查设下悬念。
当下时空色调灰暗压抑,与过往时空的明亮多彩形成对比。
同样手法运用于《共同警备区》 《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前两部非常喜欢,后者前半部分也不错后面有些泄气。
心Alex敏感多思,对文学与死亡异常着迷,但这一点好像“悬浮”的标签,并未见出他之后的深刻转变或者领悟。
饰演Alex 的演员演技稚嫩些,爱人死后的几场戏爆发力不够,缺乏情感表达层次显得单薄,不太能打动我。
小海洋+夏天+三角恋+机车+舞池,众多要素集合让我觉得有点cmbyn的影子,也有弯弯青春片的气息。
结尾存在争议,我比较喜欢,就很「法」盒盒盒。
电影复古的色调、场景、服饰都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前半段的相识相知也让人向往。
从开头的尸体到坟头跳舞都注定这部电影带有死亡艺术气息,两人其实并不完全心意相同,说实话“结束的开始”真的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转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尽管前面已经暗示过。
后半段的艺术是我不喜欢的那类,让我感觉不到美,甚至更多的是尴尬。
好像轰轰烈烈但好像又没有那么多爱。
And yes, there has to be a sea to make the moive perfect. 真坟头蹦迪。
在海边发生的,法国浪漫故事,节奏舒服,故事单纯美好的像一个,夕阳里海边做的一个梦。
那个不想属于任何人的戈曼,那个对死亡很着迷的艾雷。
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
法国人的浪漫弥漫在整个故事里,故事讲述细腻柔软舒适,很适合下着小雨的晚上一个人看。
爱是老生常谈的“罗生门”比起在爱里的幸运,更在意全身而退的姿态。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留下的是遗憾,《dance on my grave》就像是撕开了一包过期的糖。
凯特说,我们只是爱上了那个自己创造的人。
爱就是一种幻觉,六个星期的发酵,最后奔向无可挽回的无聊之境。
这包过期的糖是说,当你厌烦了异性相吸的crush故事后,那就看看同性之爱里的不堪吧。
事实上,爱总是始于人性,激情消退一如情自心涌般自然。
我们爱的只是爱本身,爱那种眩晕。
在爱里,我们创造,我们自以为。
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电影是要现实,也更无助。
没有前者所塑造的理解万岁的“高知父母”;没有乡村度假的治愈慢景;没有爱读书,爱音乐,爱谈论历史的高阶文化群体……有“打工还是读书”的焦虑,有父母愤怒的压迫,有三心二意的搭讪,有醉酒烂人,有破口大骂的警察……可还是无法完全比较,需要治愈的幻想,也需要现实的共鸣。
光是夜晚的音乐和跳舞的片段,光是机车吹过的风,就已经讲完了85年夏天的故事。
服道化的精美,足以每年夏天来回味。
影片最后,艾雷救赎了自己,就是最好的结局。
是我,我也会如此。
经典法式服道化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备考和前座的女生对诗,她说完这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后望着我,等我接下去时那种讥讽中带着怨恨的眼神。
当时我想,这一句我会记很多很多年,也许会记一辈子。
多年以后,我看到电影结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时,蓦地想起了这句话。
片尾字幕时间,我在座位上默默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憋笑的感觉消失了,因为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也很可笑,并不比电影里两位主角高明。
一直觉得很多爱情电影是给现实中情感不顺的人准备的,所以一个个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对"从一而终"的病态追求,让我有种回到封建社会的错觉。
即便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被我视为糟粕,回头一想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影片用大篇幅描绘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后的痛苦,导致我默认了Alex在结局"不可说";然而,情节正好相反,让我吃了一惊,但马上明白过来影片的意思:人死了,契约完成了,何不翻篇呢。
活人尚且不值得为之要死要活,何况一个死人。
影片的母题其实很陈词滥调:"爱与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爱的排他性和占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中已经无数次被诠释,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国病人】。
85在这方面的处理显然是浅薄的,但这种浅薄不足以成为一种缺陷,因为少年本身就是浅薄的:爱情始于对方还过得去的脸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过山车、玩玩碰碰车、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级到如胶似漆,而后新鲜感过去了便是厌倦——用Alex的话说,"结束的开始"。
甚至连他对两人关系持续时间描述精确到秒的矫情劲,都贴切诠释了他爱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但对于我而言,对少年心性如此描绘反而是最真实的。
我并不相信十几岁时的爱情可以深刻到维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觉得一辈子应该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基于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处点滴的爱是那么单纯难得,谁又能断定什么"灵魂共鸣"的爱情比这更高级呢?
至于影片的核心情节——"契约",可以说设定的很巧妙,既双向补足了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写,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吊诡又喜感的气质——或者说,即使你并不理解,看过后肯定会记得"坟头跳舞"这种难得一见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无疑是成功的。
David提出这个契约和他关于速度的论述,几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问题和结局,令我直觉他很早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后的死亡有刻意报复Alex的性质,就像安娜·卡列宁娜的自杀有报复弗伦斯基的成份;而Alex对这个契约的坚持令我看到那种珍贵的少年心气,虽然整个本应该是悲伤煽情的过程实在充满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欧容是不是故意拍成这种效果,但这种奇异观感正是我决定写点关于这部影片的东西的原因。
David和Alex甚至也让我想起对我影响极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前者死于十八岁,永远十八岁,而后者决意带着对前者的回忆,坚强地活下去。
提了这么多,可见85在总体剧情上乏善可陈,处处有别人的影子,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也就那样,青春年少时就更是来来回回那些事,几乎每个人都沉迷其中过,几乎每个人都要学着从中脱身,然后像结尾的Alex那样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勾搭下一位,只不过有人是轻巧地一转身,有人是碰得头破血流罢了。
01在小破站,随便一搜《真相是真》/《真相是假》,就有无数对CP的HE/BE等着你的泪奔。
这热门伴奏的词,有时候看起来特矫情,配上画面又扎心得很。
比起《七友》《钟无艳》《电灯胆》,倾向表达少年至成年的情愫,更叫人遗憾。
今天聊聊简直如出一辙的法国剧情电影《85年盛夏》。
改编自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坟上起舞》,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个邀请“你”来“我”坟头蹦迪的故事。
有着和市面大多言情小说类似的走向——偶然相识,相恋,出轨,BE。
只不过,另一主人公开局就是尸体。
于是,少年亚历克斯不得不和世人重新讲述与尸体主人的故事。
16岁的亚历克斯生在一个工人家庭。
两年前随父母搬到诺曼底的海滨小镇。
没有朋友的他,执着于黑暗和死亡,甚至在文章中都不断靠近这一主题。
一次他借熟人的船独自出海,却意外翻船。
在他最慌乱的时候,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个人有着路西法般的笑容,在雷暴狂浪的衬托下,仿佛他一人的救世主。
向他递来衣服,把他救到了自己的船上。
18岁的少年大卫·格曼。
大卫把他带回家,理由是他家很近,可以帮到落水的亚历克斯。
羞涩的是,大卫母亲非同常人的热情,第一次见就把他扒光了。
(虽然是为了洗澡 但我也很不懂)待到只剩下一个人,亚历克斯躺在浴缸里打量整个房间,大卫的家,就像墓室。
但当花衬衫的大卫出现后,房子又变得鲜活起来。
他拿给他自己的衣服穿,帮他整理头发,仿佛两人已经熟稔。
跟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让人诧异为何对初识的人如此热情。
他得知,水手父亲去年去世后,大卫便休学做全职,撑起了整家店。
寥寥几句,就差互换对方的生辰八字。
一切都是大卫主动的,至少亚历克斯这么认为。
他邀请他到家里送还衣服,又建议他来店里做兼职。
关于这份困惑,大卫只有一句解释——“我们都是凡人。
”人活着就是浪费时间,及时行乐罢了。
漆黑的电影院,相互依偎的座位,相谈甚欢,种种都为他们感情升温加持。
但大卫是个变数,亚历克斯早该意识到的。
他会突然冲出去,救马路上的醉鬼,在别人都看热闹或避之不及的时候。
一路扶着酒鬼,把他带到相对安全的海滩边。
温柔地,替他整理头发。
第二天亚历克斯醒来,跟母亲在餐桌上聊天。
父亲希望他赶紧找份工作,补贴家里,母亲说他愿意怎样开心就好。
虽然老师建议继续读书,他也不知何去何从,便打给大卫答应到他那儿做兼职。
大卫是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那种人,他情愿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们红黑搭配的头盔,摩托车轰隆的引擎声中,紧拥的怀抱。
他们在光怪陆离的游乐场,大卫谈起梦寐以求的速度,那是唯有梦里才会出现的泡泡。
瞬间,带他去任何地方。
他们玩遍了游乐场里的项目,惊叫,欢呼,大笑……
最后以一场打架收尾。
以少战多,浩浩荡荡,当着保安的面携手逃跑。
擦洗伤口,成为他们彼此触碰的契机。
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的夜晚。
他们再度谈起死亡。
面对死亡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当面嘲笑它。
大卫要他们彼此承诺,如果他们谁先死,另一个要在对方的坟前起舞。
疯狂的,暗黑的,却难以拒绝。
他们在商店角落处,偷情般的亲吻。
在酒吧,人群中,挥洒所有能量热舞。
最喧闹时,大卫给他带上了耳机,一首《Sailing》,舒缓的节奏把一切感受都放慢了。
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那一瞬间,他心甘情愿那是爱。
想要共度余生,贪心攫取全部。
千千万万个念头,像永不停歇的海浪,久久燃烧的篝火。
六个星期的相处,亚历克斯已相信大卫是他的灵魂伴侣。
他接下他随口读出的诗篇,他拥有他迷恋的一切。
最完美的法兰西情人。
再多就要开会员了…房间里,两具相依偎的身体,像一幅绝美的油画。
只可惜,亚历克斯没有魔法,将那瞬间定格。
02两人关系的转机,来自一个女孩。
曾与亚历克斯有过一面之缘的英国女孩,凯特。
至今,亚历克斯也无法说清,大卫为何突然当着他的面撩拨凯特。
将他看作透明人。
然后,一夜未归。
店里激烈的争吵。
亚历克斯记得和大卫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他像背书一样叙述着,想要个说法。
但大卫并没有准备好说辞,他只看着亚历克斯发泄完,对他说我们和好吧。
当亚历克斯难以接受时,他终于摊牌了:我对你感到厌倦了。
我和你曾经很快乐,但不再如此了。
我喜欢改变,我渴望跟不同的人,一个不够,对我不够。
你要的是我,我不能被拥有,没有人能拥有我,永远不可能。
(路人表示听到这段 拳头硬了)亚历克斯接受不了,他砸碎了一堆东西,冲了出去。
疯了一般赶回家里,缩在房间里哭。
而更悲哀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18岁的大卫·格曼,出车祸死了。
谁该为这场悲剧承担后果呢?
已经死掉的大卫,去见他最思念的父亲去了。
大卫的母亲,在家里用眼泪一口一口咽下震惊的事实。
亚历克斯?
大卫母亲说大卫是去找他才出了意外,那么罪魁祸首是他吗?
现实里有法官,但于他们的感情里,没有审判人。
他只能毫无头绪地想任何一个,导致大卫死亡的原因。
以至于懊悔,为何要逃跑,为何不在车上,跟他一起。
一切都来不及了,哪怕他还能听到大卫的呼吸声,感觉到大卫的体温和味道。
那都是幻觉。
就像夏日对他开的一场意乱情迷的玩笑,一声轰鸣,都毁了。
事实上,他只收获到大卫母亲的憎恨,和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那个曾经喊他小兔兔的长辈,如今把他当成了害死儿子的魔鬼。
可他何尝,不痛恨自己居然活着?
他找不到任何人聊他的感受,直到再见凯特。
这个他埋怨过,但也是唯一和他和大卫有交集的人。
他告诉她所有事情,包括与大卫的誓言。
他得完成它,哪怕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
他扮上女装,终于见到遗体,不得不承认躺着的人就是大卫。
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扑上去打他,抑或是还想索要一个拥抱。
可他什么也做不到。
来到大卫的墓前,他根本无法起舞,甚至掘坟。
也许是凯特的话点醒了他:“他一开始爱的那个人并不是大卫,真相是他爱的是一张脸与一个身体”。
他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大卫坟前,再次放了那首《Sailing》。
那个人不在了,但他向往的自由还充斥在每一处。
他笨拙地舞蹈中,在一座座墓碑中间,挥动四肢,使出所有力气。
踩踏着坟前的土,发泄着,完成最后的告别。
直到警卫来将他抓走,他被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关系的,他做到了。
烧掉他的衣服,用打字机敲出他们的故事,想起又忘记爱人的脸。
到后来,偶遇到他和大卫见到的酒鬼。
一个邀约,又是一段新邂逅。
03狗血吗?
再叙述时,我尝到郭敬明+安妮宝贝+夏七夕(我童年)的味道。
当然,本书完成的比他们早。
《85年盛夏》给人的割裂感很重,有种“美梦噩梦”的感觉。
前半程有多赏心悦目,后半程就有多么煎熬。
穿插的叙事节奏跟《刻在》有点像。
(我们昊森也看了wuwuwu
只不过一边是跟教父吐露心事,另一边是需要对社工和老师说出真相。
在坟前起舞的那段,歌声响起,眼眶就酸了。
仿佛又看到吵完架,Birdy骑车追逐阿汉那段…
盛夏其实并未涉及多少家庭和时代的阻碍,但每个人的选择一早由家庭影响。
是两种爱情观的对冲。
亚历克斯是可以为爱人献祭全部,也想要占有全部的人。
亲密无间,福祸共担。
(出海的实景画面拍得太美了)痴迷死亡,更像是他在无垠大海中窥不见方向之举。
而大卫,如他父亲般是个勇于冒险的水手。
对待感情,如暴风雨般猛烈,炽热地要融化对方。
有的人确实如此,喜欢的时候满天神佛都比不过,厌弃时只想赶紧逃离。
就像《阿飞正传》的无脚鸟,无法停泊靠岸,直至死亡。
可亚历克斯理想主义的爱,是无法承受这种“背叛”的。
他想象中的大卫,不会这样对待他。
为什么那个人突然消失了?
他想了很久,半知半解——也许是我们习惯赋予对方一张不存在的面孔,才肯托付心意。
他们之间有玩乐,有性事,但他从未真正了解大卫是谁。
那大卫对亚历克斯的感情是什么,是恪守不了清规戒律,是一件稀罕事,习以为常了便翻页?
他们读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篇,也走向了相似的结局,只不过大卫的生命终结的更早些。
有点讽刺,叫人想咆哮也感到无力。
刻在和盛夏都有一个女孩出现,可这女孩真的是第三者吗?
还是他们自己,先对感情失望。
是那种“我爱你,但不再喜欢你了”?
难以判定对错,变成一幅有些荒唐可笑的斑驳油彩画。
时间最残忍和善良的一面,都是会冲淡一切。
亚历克斯不是个傻子,他当然不会忘记《大卫和酒鬼“聊”到凌晨四点那点事》。
但他已有足够勇气走出那段历史,有个人带给他无数美好浪漫,也让他尝到堕入地狱的痛苦。
会感谢他的吧,这一生也许只有一次的体验,那段因此涂满色彩的少年时代。
他还会梦见大卫吗?
也许吧,那个人也许换了面貌,也许换了性格,毕竟那个大卫从来都不是大卫。
图片来源豆瓣及网络侵删PS.看完还是有种被打了一巴掌的感觉。
只想说不管德和欧儿怎样,BKPP YYDS!
以及,德爱咋咋地,反正不能让我们欧儿伤心!
坟头蹦迪的承诺,前半段当甜到齁的青春爱情电影还算过去的,年代感很够味,中间急转直下,没了章法,欧容的标签“性向的流动性”只能看作是硬凑上去的
两个少年的相遇与相恋,被映得波光粼粼。欧容很能捕捉交缠的火花,眼神里的,肢体上的,让人一梦少年时,难以不羡。在一个心碎写在开篇的故事里,他还能破出自己的余力,当死去活来陷入滥觞时,拐了一个角的风轻云淡,实在是耐人寻味的成长玩笑。如今拍这样的故事,大概算得上轻松愉悦,回到自己少时,回到不再纷乱错杂的盛夏海滩,回到某个起点。而其实1985年与艾滋“面世”的关联,又给小心思多添意味。不过还是要说,好希望欧容再拿出巅峰时的心力拍戏。三星半。
7/10 影片的色調我太喜歡了,舒適懶散的南歐夏日風情,陽光,汗水,舞池,笑聲,親吻,還有淚水,這個夏天是難忘的。片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不要試著去搞懂任何事情,因為有些事情永遠不會懂。愛情就是這樣的莫名其妙,有時候你愛上的只是一個自己想象中的角色,而不愛只是因為發現了真面目。David是真的渣,Alex是真的可愛,笑起來好像小兔子!
重新爱上了法国电影,触动心弦思考人生深信爱情的意义,和现在消费主义横行全然不同的夏日气息,那一切遥远的感觉,全回来了。
很难相信这是《登堂入室》导演拍的电影…我都可以接受这部是一个除了主角颜值什么都没有的狗血爱情片,但不能接受这种连爱情和cp感都无的疼痛烂片
看完 下单一个头戴降噪耳机🎧
上次看到俩男孩演出如胶似漆感觉的是1/4世纪前的beautiful thing. 这个卡门式的故事做到了让我无论把哪个角色换成女性都完全成立。所以,这终于不是一个“同志”电影,它是一个纯粹的关于青春,爱情,妒忌的俗套故事,它俗套得终于无关性别了。
(7.1/10)Alexis是一个对“死亡”感兴趣的男孩。他总想着找到一切的原因和解释。所以他看得更长远。也更犹豫。对Alexis来说。David是他的反面。这个与Alexis度过人生中最美好夜晚和最痛苦时刻的男孩。 这个Alexis愿意为其改变名字的男孩。他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他活在此时此刻。所以他更坚决。这是Alexis被他深深吸引的原因。85年盛夏是短暂的。Alexis找的暑假工作也是临时的。但David最终化身成了一个概念。变成了Alexis人生的一课。这份爱的影响是永恒的。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挺简单的同性故事,拍得挺好的青少年电影,对欧容这样导演来说,缺乏一点挑战性。
想想欧容以前的电影特来改分,容啊,醒醒吧。
【6】某些片段,特别是Alex和David勾情的瞬间,对夏日氛围的营造,完全不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差。但本片下来依旧是一个青春片的样子,絮絮叨叨的旁白以及成年人幼稚的出发视角。明明可以有话好好说,却做出青少年的幼稚和犯浑。他贪恋安定与专属,可他是无脚鸟。欧容对青年演员的调教真的是一等一的厉害。
这种会撩人的哥哥一直是我少年时代最最期待的类型,所以那种在甜蜜无间厮磨后的爱欲喷发也能完全感同身受。无论清楚自己的眼中开了多少层美化滤镜,可喜欢就是喜欢,自己也最清楚。从一个悬念开始两线将案件的方法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把推荐点全给在了80年代的质感和两个主角之间的来电。浴室疗伤的戏和《过春天》那场一样撩人,而且菲利克斯的颜我是真的无法拒绝!!!
欧容打回原形的电影作品,似乎拍了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忧伤、维特式小品。
即使我也很爱我对象儿并且经常写一些糟烂的情话但是这个旁白真的已经超过我的底线了。感情真挚,水平不行。
欧容终于又出新片了!喜极而泣。故事一般,感觉是男男版你好忧愁,但架不住演员甜啊,齁死我了。
39th 也未必太狗血了,好几个情节真实笑出声。法文中心庆祝517反恐同日特别放映🎥电影院真的能放大电影的魅力,在电脑上看只觉得中二莫名其妙,但是电影院放大了人物情绪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试图理解。
真美 青春独特的疯狂爱恋 死是最好的结局 蹦迪一段flash dance la boum 美的让人落泪/收尾还是平庸了一点 以及人人都爱甜茶长相男演员 我喜欢
3.5 等了好久终于看到了 看的第二部欧容 比双面情人好多了。。。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年代感 音乐和色彩 不时的喜剧元素 年轻人特有的有些幼稚的而又真挚的深邃 and he finally learned how to effectively film love and desire (sometimes a closed door works better than two naked bodies) 但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大概是节奏 衔接像舞蹈动作一样自然 两位主演也值得关注 故事本身稍微有些unconvincing 家庭成员的角色也比较弱
欧容的选角带有一点my own private idaho的影子,从奇情到狗血,但看得出来拍摄过程简单清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