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个题材是冒险的。
对于道德侧重和强调,总会令人反感,虽然导演已经注意了,但某些处理还是不够自然。
不提离婚的原因会更好。
由“一个枕头低不低”滑向过去留下的记忆也许会好些,记忆带给两个人的尴尬,可能比彼此现在的家庭更大。
但我喜欢女演员,高额头的女子有一种尊贵的偏执,她让我想起了《密阳》里的全度妍。
《左右》是很普通的一个片子。
涉及的关键词是:母爱,中年危机,爱情,容忍……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元素,让该片获了奖。
总之我不这么看,我承认吧,我心理阴暗,我把枚竹的行为硬是和潜意识、libido扯上了关系。
也许吧,我没做过母亲,所以我不能理解她的母爱大爆发。
那简直是一定的,她爱她的女儿,爱得无以复加,所以她做出这么决绝的决定,这么为世俗不能容的、有点荒唐的事。
这是不用怀疑的。
而我之所以在这里叨叨,是想用“潜意识”一词,从不能见光的角度,看看她。
因为是潜意识,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那样的人。
枚竹爱过她现在的丈夫老谢吗?
从来没有。
他们之间可以用相敬如宾来形容了。
老谢挺爱枚竹的,因为她秀美、温柔吧。
老谢挺土的,没钱没势,条件很一般,不知道以前有没有结过婚,总之他娶到枚竹,他觉得挺心满意足的,心里很满足于这点艳福和温暖——可能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点。
他容忍一切,包括枚竹怀孕后把孩子打了——不愿给他生孩子。
他一心一意把继女禾禾当亲生的,一心一意对枚竹,一心一意为这个家。
他总是嘿嘿地笑,用他那张不好看也不难看的脸。
他不明白枚竹不爱他吗?
当然明白。
他内心深处有深刻的悲哀,寂寞,失落,他继续容忍,是因为他爱她,也是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他能咋样?
你能咋样?
我能咋样?
这是生活之真相。
有财力,或有能力,或什么都没有但有勇气,可以拂袖而去,大叫一声:NND,老子可不能委屈了自己!
但是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既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更没有勇气。
但发展到后来,老婆跟前夫上床,他还能忍,这就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了。
他无欲无求,跟个雷锋似的,性别都模糊了。
他为什么这么能忍?
是的,他善良,无私,宽容,博大,但是……他是不是性无能?
枚竹为什么不愿意跟现在的丈夫老谢生孩子?
肖路为什么不愿意跟现在的老婆董帆生孩子?
枚竹恨肖路。
恨是爱的另一面。
枚竹还在爱肖路吗?
出租房里的被褥为何是那么浓烈的红色?
这颜色是他们结婚时的被褥的颜色吧?
她还记得他睡觉的习惯——一个枕头不嫌低么?
(大约是这么说的)枚竹在出租房里准备了生活用品,是不是想一直和肖路在那里干嘛干嘛?
她和他在出租房里干嘛干嘛时,一个凝固的镜头告诉我们:她很享受。
我总觉得很多细节,才显露出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啦。
总之这个不怎样的电影,我是误读得很得意。
好了,不说了,还没嫁出去,不应当在公共场所讨论这么中年的问题。
赶了《左右》4月1日第一天上线的第一场,是今年第一次去支持国产片票房。
在这个颇有戏谑意味的日子去看片,看到的是个……挺冷的笑话。
这并非是其中某些地方王小帅明显地抖机灵,比如“很累很绝望”之类,而是我始终不知道他想拍一个什么样的电影。
当然,拜各路媒体所赐,看片之前我已经大致了解了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如《苹果》般达内或基斯洛夫斯基式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听上去十分《十诫》,然而看到片子却小吃了一惊,挣扎和彷徨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转了一圈回来,不咸不淡地给了一个Open Ending。
似乎王小帅并无意去做道德批判,然而或许真如媒体所言是在处理“中年危机”,可是这么富有张力的故事又被他故意地淡化了冲突,于是,最后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那个如同《巴黎最后的探戈》一般的空房……再度来考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按《苹果》的拍法,或许会呈现出与《十诫》之二的那个故事类似的力量,再换个方式拍,便很有可能成为一部典型的中国苦情戏。
然而王小帅关心的大约不是这个故事,而是所谓中国“新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
从价值观来看,《左右》倒是非常规矩,非常政治正确。
大约这就是中国式的中产阶级核心家庭。
然而从某些角度来看,老谢是太窝囊,只会憨憨地笑,只会说我去买包烟然后逃走,所以结尾处他的承担也是必然。
而枚竹,出于救孩子的愿望多些,还是出于欲望的因素多些,事实上不好说。
单看那一张红色的大床——在我看来都有些超现实的一张大床就能明白,何况……她还很享受。
事实上这个空间传达的信息很丰富。
这个空房——或者枚竹布置过的空房——与她和老谢的家,那个典型的80年代板楼里的公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那个叫做2007的门牌很有趣,那是一些欲言又止,我以为,从《喜宴》、《饮食男女》式的价值观,或者《渴望》式的价值观,到《左右》的价值观,有些明显的变化。
影片中当下的北京呈现的不是欲望和疏离,而是如同肖路那一个接一个的楼盘一样,或者与永远奔腾的13号线一样,一去不回头的“社会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篇影评开始变得语无伦次,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地方可以“下嘴”,对于我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观众而言,我自然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试图去回忆王小帅之前的作品。
《十七岁的单车》或者《青红》都很好,至少是很好的写影评的材料。
《青红》里那一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甚至看得我要“泪流满面”。
《左右》的状态则有些晕晕乎乎。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看来只能说一句“不够好”。
思考一下原因,问题大约出在观众认同的设置上。
开始会认同枚竹,而越看会越认同肖路。
再捋一遍人物关系的话,肖路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导演关于“中年危机”的核心表述,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到第十多分钟才出现的人物和事实上影片试图制造的双线结构必然就导致故事的涣散。
当然,如果导演本意不在讲故事,那就另当别论。
影片的英文名叫做“In love we trust”,这个Love是爱,而不是爱情。
比起明显在说肖路“左右为难”的中文题目,这个题目……一样不靠谱。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在讲“爱”,而是至于片名“左右”两个字的出现方式,真是做作的可以,状如《三峡好人》的小标题,是在暗示影片的双线结构?
还是在说些别的什么……其余的一些地方王小帅也是用足了心思,拉上高圆圆和田原不说,还拉上了Acosta。
田原演的空姐看来看去跟《江城夏日》里的吧女没啥两样。
至于Acosta,纯属添头。
至于昨天发誓今天收回,难道他也“左右为难”了?
医院里枚竹刚刚得知禾禾白血病的那一场戏的处理让我想起侯孝贤,而几个长焦运动镜头跟得确实漂亮。
片子的颜色压得有些过,最后那张大床……那个颜色,真的红的很红很惊悚。
影片一直保持一个向左5°的倾斜,我一度以为会有向右倾斜的段落,可是我只看到了左,没有看到右。
不过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被用来拯救禾禾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人为它和它的将来想想,它真可怜——用“它”这个代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最后好像还剩下这么一点可供道德批判的东西。
我们困惑是因为王小帅在困惑,他已经中年了,他开始想一些复杂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被征求意见,你也做不了决定。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43145/
“都他妈的能拍电视剧了”,肖路在与枚竹的谈话中骂道。
看这部电影,我就是在母爱逻辑的引诱下,感情起伏不断。
同情(禾禾患病)、荒唐但理解(人工受孕)、继而觉得不对劲(枚竹要求真枪实弹)、反思(枚竹咋就能一意孤行、理直气壮到毁掉两个家庭捏)、骂自己太善良又一次被利用了(枚竹利用了肖路、董帆、老谢等一票人的善良,更利用了母爱的无私,终于把自己光明正大地“牺牲”了)……除了枚竹,其他人都在左右为难中选择着,取舍着,牺牲着。
他们都经历了骑在木马上的状态,左右摇摆,无法停止,时时刻刻充满矛盾,此消彼长中左、右、左、右……枚竹就像上了发条的汽车,对着路边的行人大喊,救救我们家孩子,左冲右撞,不管不顾,一闷劲冲到终点。
自己心里大概也挺内疚,就是嘴上不承认,举着自己孩子狡辩,唤起别人善良和同情,自己逃避于指责。
突然明白,爱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更可怕。
因为假借爱的名义,更容易侵占别人,更容易得到别人宽容,更不易被发现。
枚竹就是打着对禾禾的爱,肆意妄为,竟然都得到原谅。
我心里涌升出悲哀,为这些善良的溺死在爱中的人。
我也是其中一个。
“左右”,相比英文的翻译“in Love We Trust”,中文的更值得琢磨。
故事很简单:枚竹带着女儿再婚后,发现女儿得了白血病,惟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自己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救女儿,但尴尬的是,两人都已有了新的家庭。
最后枚竹如愿地再次怀上前夫的孩子,生活奇异般地踏上又一个轮回。
导演似乎是想表现以白血病患者为背景的两对夫妻在突破伦理常规、跨越道德底线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枚竹——左:第一次婚姻失败,女儿患白血病,再婚嫁了经济情况不如前夫的老谢,自己的工作境地堪忧,心中还掺杂着对前夫的隐隐爱意。
右:为了救女儿要和前夫发生关系,生活在老谢对自己的无私的爱之中。
老谢——左:包容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女儿。
承受着一切因“在爱的名义下”的一切人工授精乃至性关系。
右:面对妻子的坚决,用“下去买包烟”来搪塞残酷。
妻子和前夫人工授精失败后用无私的胸怀包揽妻子,压抑自己的脆弱脆弱。
最后透过“上帝之手”拨通的电话听到造人过程中的对话,受着无比的折磨。
肖路——左:有着漂亮的新娇妻,逃避妻子希望造人的计划,让自己焦头烂额的工地。
右:作为白血病女儿的生父,对比老谢,有地位有金钱,却又更显得脆弱无能。
面对女儿的质问“我知道你也是我爸爸,你会救我吗?
”,一个人在公路边上,泪水随着疾驶的速度奔洒。
董帆——左:空姐的工作,让许多人羡慕。
嫁了个条件不错的丈夫,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为了避免显露自己的怯懦,去找丈夫前妻企图谈判时,还拉着同事小田。
右:面对老谢如此的宽容和无私,女儿的可爱和漂亮,做出了让步。
影片以两户家庭,两个人面对面吃饭的场景收尾,气氛尴尬甚至乖张。
但是这样沉默的背后,“大爱无声”又或“根本无爱”?
不过,王小帅选择在愚人节公映,是否在寻找所谓符号化的矛盾?
左右,平行于生活的两侧,构建出空间的一个平面,平凡但重要所以自古以来,任何稳定的状态都需要平衡两者。
今天看了王小帅的左右这左右的辩证哲学含义被无限简化又相当具体给呈现出来了倒是映证了什么叫深入简出的哲学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觉得很烂,很过时,很投机给个红色沙发放在空房间,来个20年前就用剩下的隐喻手段招来几个活跃的文艺片演员,就构建了文艺电影大片王小帅把中国观众想的是相当宽容,要么就是低能冉说这部电影就像一个高级的电视剧可能外国人没看过,觉得新鲜,所以给予了高度嘉奖但是这奖,还是要重视的最起码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能行的吧毛主席说了,中国人都是好样的么所以对于这些年轻的或是已然成名的那些敝帚自珍吧不过当下文艺片都是这套路噱头够足,演员够多,故事够曲折,情感够强烈看的人纠结婉转,共鸣良多国内的人,三分之一的业内半业内人士自然看得清楚,可是这看得清楚的说不清楚什么所以然,说了也是在小范围内得个悄声喝彩;三分之一的伪文艺青年们,被那厮的光环照的不知所以然,尽管在评分中四星五星的狂给;最后那三分之一估计是连看也懒得看电影的广大劳动人民,跟着报刊杂志传媒走……艺术像是专门做出来给人欣赏的有人拍案叫绝,称赞叫好的就是牛逼……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摄影,文学,电影,音乐等等各个门类都成了如此艺术,成了高低价位参差不齐的妓女什么花容月貌都要趁着风华正茂赶个时髦才行否则只剩下人去楼空无人问津的凄凉而这任其多好,都不是好得艺术了从来都是如此,在这个……艺术从来都不是什么值钱的货色值钱的,是那鼎沸的人气和一声牛逼的赞扬呗
其实故事真的没什么,国内的“大尺度”基本也就那样了,别期待太多。
故事开始,孩子就生病了。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片名就是如此,左右为难。
现在有钱人都在孩子出生时保留脐带血,就是为了预防万一。
但,一般家庭,估计也没那个代价。
所以,当孩子面临换骨髓的问题时,刘威葳的第一选择其实并不难猜。
可是,此时刘威葳和张嘉益已经离婚,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别说,在当年,这张嘉益就能把一个包工头演出第一大秘的感觉。
如今,烂尾工程是一栋接一栋,网上流传的段子,规划的没责任,审批的没责任,建房的没责任,监管的没责任,但最后你供烂尾楼敢断供,你就有责任了。
成泰燊是刘威葳的现任,如今遇到这事儿,很善解人意的选择了出去就买包烟。
故事里头,成泰燊买烟的机会可不少,这个绝种男人,现在应该也就是收获好人卡的份儿吧。
孩子,永远是最无辜的。
这个故事最大的“缺德”,就是用孩子来绑架道德,让我们直面“电车悖论”。
当“一切为了孩子”有了道德上的高点,一切都显得没那么“为难”。
这是个意外。
张嘉益身为包工头,因为资金问题,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
这么多年,觉得没什么经济基础,一直和余男都没要孩子。
如今,和前妻反而想要一个。
余男内心,大概也是一千匹羊驼奔腾而过吧。
不过,张嘉益有办法,女人么,没什么逛一次商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抓娃娃》里头,马丽不也是被一个包包一套就老实了么。
当年,大概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所以,他们可以大言不惭的号称“现在的房子可选择的太多”。
其实,这个故事看起来让人揪心,刘威葳这一家子也着实让人同情。
但,仔细想想,人家至少是有户口的人,你同情,你有资格没。
喂,借你老公一用。
其实也不太明白,余男和张嘉益到底是因为什么在一起的。
一个堂堂的空姐,看上了二婚的包工头。
难道,当年的包工头真的很来钱……。
余男受不了。
成泰燊岂不是更受不了。
这个艰难的决定,甚至都不需要刘威葳张嘴,成泰燊就同意了。
搞定男人,不需要包包,自己买包烟,抽两口就没事儿了。
双方当事人都是为了孩子。
当当事人的家属,彼此都有彼此的困惑。
如果有困惑,见一面就行。
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老谢的名字,原来叫“怀才”。
听到这里,余男明白了,果断的选择了“接受”。
但是,故事交代,刘威葳和成泰燊也是有过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为了孩子而打掉了孩子。
双方家长同意。
张嘉益也是来劲儿了。
当天早晨,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大包子,兴致勃勃去了医院。
当然,在医院张嘉益做这事儿,也是初哥一枚。
搞了一些笑话。
对于这件事儿的评价,余男只有一句话——肥水流了外人田。
这事儿啊,其实没成。
前前后后做了几次,做得连医生都烦了。
俩人决定来真的。
这事儿,张嘉益不准备瞒着,直接汇报家长了,把余男给气得,差点真成了鱼腩。
但是刘威葳准备瞒着,可惜手机接触不良,一大批不良信息被现场直播了出去。
故事至此,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故事也没给出个结果,这“艰难”的抉择,到底有没有救了孩子。
反正,故事里头的四个大人,都成功“救赎”了。
不是,这余男和成泰燊,绝对是“理解万岁”的最佳代言人啊,被他们这么一教育,感觉我们是在太“不懂事了”。
抓电动车安全,完全是为了“更高尚的事儿”,你们一天天就知道咋咋呼呼。
再说了,就他们那点事儿,当年不就是被“独生子女”的问题给卡住了么。
现在,彻底放开。
大家好,我是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选手《左右》的导演王小帅,深谙电影发行之道人都知道,在电影正式进入院线之前,一定要有点映,所谓点映,其实就是找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或是影评人大家一起提前看看片,聊聊天,(此处省略三个字),然后大家回去写写文章,宣传宣传,但说实话,我现在有点惧怕这种方式了,因为我发现有好多影评人要么无法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综合辩证的解读我的影片,要么无法用一种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眼观看待我的影片,所以,我今天想要做一回DVD导演评论的编外编,自己解读一下我的影片。
首先,想讲一下,为什么题目叫神枪手之死,第一我想说,这篇文章不是枪手写的,是我写的,我是谁?
我是王小帅,枪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二,也是重点,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张嘉译为了得到精子和刘威葳完成配对工作,自己在医院里打手枪,但是第一次张嘉译光顾着看美女图片,没把小精子接到小袋里,失败了,其实这也是从一个角度来暗示,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神枪手,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记得和大家一起看片的时候,当张嘉译在影片中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初中就开始练习打手枪——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会意的笑了,是的,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可以大胆的可以谈谁又流产了,谁又419了,谁又爱好摄影了,但你绝对不可以谈打手枪这件事情,因为刚刚所说的都是在强奸别人,而打手枪是强奸自己,听起来,自己强奸自己是一件挺愚蠢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说,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想在继王家卫在《堕落天使》中之后二度打破这个禁忌。
大家一定看过海报了吧,这张床,就是张嘉译和刘威葳最后ML的那床被子,红色的,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我没有学,我学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白的最后男女主角ML的那张床也是红色的,红色看似是热烈的,但是它的热烈背后也有妖冶,更主要的是,《左右》是一部伦理片,是一部有道德困境的伦理片,而《白》也是。
看到最后张嘉译和刘威葳ML时,成泰燊的电话又被刘威葳的挤压无意接通铃响的那个情节么?
告诉你吧,这个桥段也不是新鲜的,其实在戴立忍指导的《台北晚九朝五》中就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情节,男孩子在与一风流女ML的时候,不小心按到了手机,结果恰巧接通了男孩子女朋友的电话。
但这部电影的创意应该说是青出于蓝而更剩余蓝吧,毕竟我前面我已经提醒过了,刘威葳在生活中就总是不小心按错键接通成泰燊的电话,这就是钉子,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田卉群老师的话说就是在电影中,一个钉子挂在墙上那么这个钉子就只是一个钉子,但如果在这个钉子上挂上一件衣服,那么这个钉子就是一个道具。
另外我想说,电影中张嘉译有一句关于不想要孩子的台词,很累很疲惫,请大家注意,在我拍电影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很黄很暴力的小朋友还没上当受骗呢,很明显是他们偷学了我的创意。
最后我想说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左右》这个名字,跟几米没有任何关系,左右意为左右为难,对了,就是郑中基和张学友那首歌。
刘威葳的生活是左,余男的生活是右,片中得白血病的孩子是导火索,成泰燊是直接原因,张嘉译是根本原因亦是架起两个左右生活的桥梁,整个片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贴近片名,比如一上来汽车先往左开,再往右开,再比如说,城铁一会儿往左开,一会儿往右开,你们没注意吧,其实我是有意图的,哈哈。
至于说为什么把片子放在一个大片云集好片扎堆的三月公映,我只是想说,虽然我也想要两亿票房,但是我在柏林拿了奖了,拿了奖必定票房就不好了,尤其是欧洲三大电影节,这是继歌德和巴赫猜想之后冯小刚的重大猜想,反正影片都这样了,放在几月也是放,干脆我就放在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有歌由头,祝天下女性三八妇女节快乐。
虽然我知道,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们一定不会快乐的~我本来想给我的电影打三颗星的,但想想还是两颗吧,要不,也忒不谦虚了~王小帅。
2008年2月28日。
(本文纯属杜撰,如有雷同,必定是你抄我的,本文作者已经看过《左右》全片,所以请客观看待杜撰与科幻的区别)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话搁中国译笔为此: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啥?诶!你甭问.司马辽太郎大作<丰臣家族>中对此大肆褒扬:"(宇喜多)秀家死于明历元年(1655)的冬天,终年八十四岁高龄.在这之前,秀赖也死了,家康也死了;德川幕府也已经到了第四代,即家纲将军这一代了.秀家,这个被流放的囚徒,关原战场上的失败者,却比胜利者中的任何人都活得长久."貌似洋洋自得的味儿:老子赢不了你,干耗也耗死你.最后还是老子NB.这算什么混账逻辑啊?腌泡菜坛子里的人彘,假使耄耋终老又如何?尼采说得好:不能骄傲地活着,就应该骄傲地死去.枚竹此类伟大母亲,死命扯闺女的救命稻草.为了啥?"老娘就一个女儿,净指望女儿活了."是吧,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啥?"一个人必须拜倒在一个无限伟大的事物面前,否则即将死去."一奔四张的黄脸婆,离异了,重嫁了个窝囊废,这辈子就阴魂不散地依附闺女身上了.此举让这闺女咋活?诸位,大半辈子寒窗苦读,好容易野鸡大学毕业,却眼瞅以前班上最卑鄙龌龊的孩儿阔绰了,心头酸溜溜不?人生道路选择的责任谁负?诶哟,父母是为你好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中国,自我实现这阶段即变通为吾儿实现吾之理想啦.老子打牙祭,儿子掏腰包.这片儿戛然而止的结局,诶,咱乐观点儿,新生儿的脐带血挽救了禾禾的性命,那这呱呱坠地的肉团子咋整?君不见<超生游击队>,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在以延续家族香火血脉为主旨的造人试验中,一个个都是失败的作品.对于此类失败的作品,教育,房贷首付,医疗保险,芭比娃娃,都滚TMD蛋了,十来岁一张绿皮儿火车无坐票打发到两江广东血汗工厂干苦力,要不分配至路边摊的野鸡发廊倾注全力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的性憋屈问题.这辈子无愧人生嘛?我等并非自愿降生于世上,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还望多多研究普及.新生儿的命运好似一根稻草,将来让其如何介绍自个儿的身世缘由?"我草"?只怨娘亲的偏执?敬告诸位:出入医院病房楼要撑伞,留意脑袋瓜子上不明物体坠落.安乐死推行的艰难,使得诸多的老人家风烛残年之际必须直面抉择:耗至油尽灯枯,抑或一死以解脱子女.此乃"左右"精髓:"To be,or not be"."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如今患心血管疾病都是福气,是造化,无常的执法麻利点儿.来个癌症啊,脑血管疾病啊,得,全家跟您倒八辈子血霉了,病可比您能熬啊.十年前,本地一县局级干部既没拄拐又没坐轮椅,一不小心植物人了.盆栽一般了无生趣地"被"耗了8年,政府慷慨解纳税人的囊,贡献了200w给医疗机构的盆栽养殖试验.其间化身天圣铜人,无数实习护士在其静脉血管上操练,半拉又搭上了其劳累的夫人一起植物人.人生至此,搁楼顶纵身一跃,实属奢求,可谓淋漓尽兴之快事,而延续病患苦痛的"孝心",无异于杀人.反观伟大母亲枚竹得寸进尺,搭上新生儿的一辈子幸福来把猜大小.自个儿都拙襟见肘了,还妄图再带大俩孩儿.预备卖身啊还是卖肾啊?伟大母爱是无厘头的,正如叫嚣保存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惜与"番邦异类"死磕的爷一样:所谓芸芸众生,皆为幻象,容貌均为咱自个儿亲手描绘,那表情也不曾逾越自身的感知界限.禾禾,小小的枚竹,于枚竹的世界无处不在,自爱,在倾空世界后,膨胀不已,最终将自我整个占据.以上均为臆测,不才手气不佳,甭让我也摸个这般头彩就成.真摸了咋办?……再议!另:听闻此片儿枚竹的内心本意是和前夫肖路再high一回,怎奈广电局的大剪刀整成了个太监片儿.假使果真如此,以上唠叨全部作废,如数兑换为向广电局同志的伟大母亲最尊敬的问候.
该片讲述了一对已经离异的中国父母枚竹和肖路为挽救患白血病的小女儿,放下两人的私人恩怨,放下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牵绊,最终冲破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展开了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的故事。
女乘客给计程车司机指方向,先向左转,再向右转。
枚竹是一名房产中介,手里提着一大串钥匙,带租客来看房。
这套房子的布局很奇怪,最大的客厅被用作主卧,里面有一张双人床。
租客不太喜欢,枚竹心有不悦但没有说出口。
工作中,她接到丈夫老谢的电话:女儿禾禾又发烧了。
禾禾5岁了,是个乖巧的娃娃,最近老是发烧,不对劲啊。
枚竹和老谢带禾禾去妇幼医院检查,里面全是抱着病儿、忧心忡忡的家长。
小小的发烧,竟然出动了几位主任来沟通,情况不妙。
老谢喂禾禾吃八宝粥,温声细语地安慰她。
枚竹听完诊断结果,瞬间就站不稳,禾禾得了白血病,要是治不好,就只剩一两年了。
夫妻俩愁云惨淡,老谢不停抽烟。
两口子都有正当工作,家境尚可,他俩愁的不是钱,而是病情凶险。
末了,老谢让枚竹去联系他。
肖路是禾禾的生父,枚竹的前夫。
一个发不出工资的小包工头,两人离婚4年了,那时禾禾才1岁,离婚后分别再婚,很少联系。
听了病情,肖路赶紧来探望。
老谢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见到枚竹的前夫,第一时间热情接待。
为了让枚竹和肖路私下聊聊,老谢故意到楼下买烟。
禾禾还不太清楚自己的病情,她睡得那么熟,一头长发就像童话里的小公主。
枚竹压低声音抽泣,孩子就是她的命。
禾禾急需骨髓移植,枚竹的配型不合适,就看肖路的行不行。
老谢是个细心的人,禾禾要住院了,他带上窗花给病房增添点生机。
枚竹就在眼前,老谢却接到了她的来电。
原来她的手机被杂物蹭到时,容易误拨。
枚竹该给手机上个锁,但她心事重重,懒得麻烦。
老谢把禾禾当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宠爱,5岁了还让骑高高。
一家三口原本温馨的气氛,进入病房后瞬间冷却,老谢的窗花也无济于事。
枚竹看着化疗后掉光头发的病童,心里受到一阵阵重击。
枚竹躲在角落里,靠在老谢怀里哭,不能让禾禾看见,怕吓着她。
肖路的二婚妻子董帆,是美丽的空姐。
然而肖路工作繁忙,没空陪她。
工地欠薪的事儿闹得一团糟,肖路拆东墙补西墙,资金链即将断裂。
他去医院探望,发现老谢深夜仍守在禾禾床边。
枚竹过度劳累,低血糖挂点滴,老谢细心地给她调节输液器。
肖路看见前妻枚竹,总觉得尴尬,不知道该说啥,只是掏出一包现金做医药费。
老谢又在楼下抽烟,肖路感激他对禾禾的照顾和关爱,几乎代替了自己的角色。
这夜,肖路和董帆办事,年轻的她一如既往地激情,他却有点力不从心。
肖路陪着去逛街,一路上接了N个业务电话,董帆立刻甩脸子。
骨髓配型的结果出来了,肖路的也不合适。
医生只能给禾禾化疗,同时等待合适的骨髓捐献者。
如果禾禾有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用脐带血或许能救。
(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可以是骨髓,也可以是脐带血)
看着沉睡的禾禾,枚竹能感觉到女儿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自己的心也随之往下沉。
看房的租客生了二胎,嘴上抱怨婆家给的压力大,但脸上的笑容是真实的。
枚竹看着窗外,灰暗的冬天没有阳光,她心不在焉,枚竹有一个惊人的想法,看着温柔的老谢,她欲言又止。
为了方便照顾禾禾,老谢向单位请了假。
枚竹约肖路见面,她想跟前夫再生一个孩子,用二胎的脐带血救禾禾!
这么荒唐的想法,肖路以为自己听错了。
枚竹很坚持:如果董帆反对,那她就去求董帆,下跪磕头也可以,怎样都可以。
董帆不可能答应的,她也一直想生娃,是肖路以事业繁忙为由,总是推托。
枚竹不说话了,此人外柔内刚,沉默地看着肖路。
肖路被她看得心里发毛,离婚前她就这样,倔得像头驴。
老谢不让枚竹洗碗,怕冬天的水冻着她。
枚竹生二胎的话到了嘴边,还是说不出口。
董帆听了这个主意,怒不可遏。
肖路离婚2年后才再婚的,董帆与枚竹毫无瓜葛。
禾禾治病,花一大笔钱,董帆没有半句怨言,她认为自己做得够可以了。
此时的禾禾绝不能着凉,老谢给她洗完澡,从水汽蒸腾的浴室里一出来,立刻用浴巾裹上,到房里才穿睡衣。
禾禾最爱听老谢讲故事,没听完就不肯睡觉。
枚竹终于把二胎的主意说出口,老谢听了,一脸凄苦。
他让妻子好好考虑后果:这二胎生下来,该怎么面对自己呢?
给姐姐的药?
枚竹心意已决,她不是在请求老谢的同意。
如果他不答应,可以离婚。
老谢还是下楼买包烟,在吞吐的烟圈中咽下所有委屈。
老谢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态度让枚竹更加愧疚。
肖路再去探望,禾禾见了生父,只是喊“叔叔”。
小娃娃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但她预感自己好不了啦。
禾禾不想死,她问肖路:你也是我的爸爸,你会救我吗?
这一问,让一个纵横商场十几年的汉子,躲在轿车里哭得稀里哗啦。
董帆依然反对,甚至找上门想跟枚竹撕。
但她又有点怵,所以带上同事来壮胆。
老谢依然那么软软糯糯,枚竹不在,他礼貌地招呼来客。
看着化疗后只能戴帽的禾禾,董帆有所触动:她是很喜欢小孩的,哪能不心软。
虚弱的禾禾对老谢愈发依赖,就连倒杯水的功夫,她都要挂在爸爸身上。
看着这个窗明几净的家,董帆意识到:她的点头,或许能拯救这一家三口。
于是,她不等枚竹回来,就拉着行李箱走了。
同事拉她去酒吧,董帆也提不起劲儿。
她不是贪玩的小姑娘了,她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粉雕玉琢的宝宝。
董帆原本想住在同事家,但进门前还是给肖路打了一通电话:她同意让枚竹生二胎,但条件是,肖路也跟她生娃。
其实老谢的牺牲更大,他与枚竹刚结婚时,其实她怀孕一次,但那会儿暂时不想生,所以流掉了。
如果枚竹生下跟肖路的二胎,那这个家庭里的生育名额就用完了,老谢将没法跟枚竹生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的反应还是一如既往的:下楼买包烟。
人工授精当天,肖路吃早餐狼吞虎咽,储备精力。
董帆只是无奈地看着他。
不久后,枚竹得知结果:第一次人工授精失败。
她当然不会就此放弃。
这段时间,肖路在卧室里都不太行,董帆打趣道:真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流产伤了身体,枚竹这三次人工授精都失败。
她发现自己还是来了月经,气得砸烂了厕所的镜子,老谢只能紧紧抱着发狂的妻子。
枚竹不死心,她要跟肖路来真的啪PA,做最后的努力。
肖路再次拒绝:人工授精都不行,难道靠我能行?
枚竹的一再要求,在外人看来可能很不妥当,但一切全是出自对禾禾的爱。
如果救不了禾禾,枚竹愿意跟孩子一块儿去死。
肖路有很多顾虑,他不想伤害董帆。
枚竹顾不上什么道德、伦理,她只要禾禾好好活着。
当初离婚时,枚竹净身出户,只带走了禾禾。
一位倔强的母亲,谁也不能挡她的路。
肖路跟董帆激情,还是用了套套。
董帆不满:说好的跟我生娃呢?
她不管肖路与前妻&女儿的纠缠,她只想有自己的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家。
肖路没辙了,他左右为难,更不想欺骗董帆,便把枚竹的主意,和盘托出。
董帆气得连夜就离家出走。
她提出离婚,逃离肖路和他的烦恼。
她也不想做那个阻碍救命的恶人。
即将面临二次离婚,肖路非常颓唐,整天不接枚竹的电话,让她急得够呛。
无论婚离还是不离,女儿总是要救的。
肖路终于接电话,他的同意让枚竹瘫软在电梯口,看得租客一头雾水。
枚竹算好了排卵日,借口带租客看房,准备去办事。
幼儿园的高老师,带着同学们来探望禾禾,给她唱歌,老谢当然热情招呼。
枚竹把肖路带到那套老是租不出去的房子,屋主出国了,没人会来打扰。
就在这时,老谢接到枚竹打来的电话,听到她跟肖路的对话:她把这套房子租了一个月,备好洗漱用品和床铺,准备打持久战。
枚竹那台老是误拨的手机,让老谢得知了真相,但他没有大吵大闹,而是继续隐忍。
睡觉前,肖路和枚竹都感到生疏,只能看看电视找找话题。
肖路接到董帆的电话,她的航班出了点故障,在危险时刻,她想通了。
老谢装作不知道,董帆也默许。
肖路犹豫着脱下衣物,大红床单衬得枚竹肤白如雪。
离婚多年,枚竹仍然记得,肖路颈椎有问题,喜欢用高的枕头,所以特地给他备了两个。
枚竹从一开始的僵硬陌生,到渐入佳境,随着肖路的律动S吟,最后达到G潮。
她最后满足、迷茫又失落的眼神,标志着对老谢从身到心的背叛。
肖路回家,看见董帆洗手作羹汤,她准备好回归家庭,孕育自己的孩子。
老谢依然温吞,跟枚竹一起做饭。
他提出要把这个二胎当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外也这么说,过年带回家乡给老人看看。
枚竹怔住了,她亏欠老谢的情,这一辈子都还不完。
真TM闹心。。刘威葳+成泰燊组合就是一杯客气的温开水! 张嘉译+余男组合更真实可触。刘威葳+张嘉译这对前夫妻组合,全程捏着嗓子讲话的刘威葳——完败。
为了一个孩子生命的延续而疯狂创造另一个生命?那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看完直接恐婚。In Love We Trust,两组家庭四个感性“不计后果”而疯狂的人,社会伦理没有底线,沉醉下满是私心。看完一个是醉了家庭怎么如此,一个是张嘉译还挺可爱的,PS:包工头拖欠工资那条线真的纯纯就做了个铺垫,那么久完全没意义啊……
王小帅死了!!!拍《17岁的单车》的王小帅死了!!!《左右》就是《今日说法》的电影版!!!
生孩子的问题。
我似乎不太喜欢写实的大陆片子吗?都还是蛮到位的演员。
说是矫情也行,说是压抑也行。。。我挺喜欢王小帅的片子
红色的床单,我也有。生活是冲了几次的茶
In love we trust
此片光怪陆离地把对的故事和情绪放在错的时代背景下,观后感那叫一个穿越啊。小三成群泛滥,小蝌蚪成群四射的现世代,救人积德fuck下而已,还要搞个隔山打牛,为自己狂立牌坊个P啊。假大空的做作,还包括了上手的左左右右,医院里触目惊心的碧绿植物,禾禾硬生生铺展开来的黑头发。bug包括,包工头爸爸工地电话时N72镜头盖还开着;西瓜头田原姐号称的外国巧克力,背后贴了巨大无比的中文说明;农民工丝带楼爸爸居然隔着个包包,还能听清跨房间的对话。妈妈倒真叫白啊,曹医生真叫雷啊,西瓜头愣没认出来啊,高小姐永远残在了单车上啊
现实中真有其事,详见CCTV-12播过的《法律讲堂:两个家庭救一个孩子》(又名《婚恋变奏曲-生死抉择》)。只不过这个原本很感人的故事,到了王小帅同学的镜头下,却演变成了言情剧与激情戏……
像老谢这样伟大的老公真窝囊
或许这只是被夸大其词的左右,而更多的左右,在我们的生活中,潜滋暗长,慢慢攀沿。。。对于爱,或许没有独一无二这种说法,我们有太多牵绊,为什么现实让人压抑。。。公平?!。。。这又是从何说起,感情的天平从来不平,有人或许不想去在乎,可谁又能不在乎,风平浪静,暗波汹涌,有点现实的很累。。
以前构思过一篇为了器官移植而生孩子的小说,这部电影看着真让人难受,尤其是老谢,最后吃饭的镜头让再善良通情理的人也开始思考这个道德伦理难题,四个人都可以说是“热铁皮屋上的猫”
自由,意味着更多的迷茫。因为有选择,所以才左右为难。
从残酷青春转型到家庭伦理,王小帅失手。田原的角色也莫名其妙。
狗血剧本成了导演耍矫情的法宝。典型国产家庭伦理电视剧的路子。看到最后张嘉译那张无奈的脸实在忍不住笑了。
完全能够理解
都不知道怎么说······谁变态?谁自私?谁脑残?谁他妈大剪刀一挥给剪得完全无震撼可言了!!!
除了这个海报。。。俺实在没看出好在哪里究竟。为啥拿奖了。
向左向右。总是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