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陶德》可以说是一场超级华丽的复仇,多年来仇恨的郁积让陶德不光日思夜想着要手刃仇人,而且还把剃刀挥向了伦敦的普通人。
那些来他店里刮胡子的人们大多成为了陶德剃刀下的冤魂,进而成为伦敦市民腹中的美食。
陶德的眼里,伦敦是肮脏的,“地球上有个黑洞,世间的渣滓都栖息在此”,他把对法官的仇恨放大到整个伦敦,似乎惟其如此,他的仇恨才显得刻骨铭心。
蒂姆·伯顿向来喜欢拍摄那类黑色、阴暗的哥特式电影,约翰尼·德普也从来都是那种看上去古怪疯癫甚至有些神经质的人,他们两个是彼此的最佳拍档。
整部电影看下来,很少看到明亮的镜头,只有在少数回忆往事的时候,彩色的柔和的光线才会出现,绝大部分时间里,伦敦都是黑暗而阴郁,似乎永远都压着厚厚的黑云。
蒂姆·伯顿一如既往地使用了他拿手的黑色,当然,后来大量喷血浆的时候老头也没有吝啬红色。
约翰尼·德普的剃刀杀手陶德则是苍白而阴沉,从一开始就让人感觉阴森而寒,(插一句题外话,我实在是爱死了这位演什么像什么的船长,他那种与学院派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总是给我不少惊喜)这种黑色阴暗的气氛为陶德的仇恨作了足够的铺垫。
我想来谈一下陶德的仇恨。
陶德首先恨法官以及法官的帮凶,正是他们让他妻离女散,让自己在海外漂泊十几年。
当他从洛薇特夫人口中得知妻子已经服毒身亡女儿被品特法官收养时,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更是加剧了。
但是,想要报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陶德只能耐心等待机会,而这种等待的煎熬陶德无法忍受,他难以忍受仇人就在身边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一个绝佳的机会错过之后,陶德更是陷入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手刃仇人了。
当一个人觉得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他就会变得仇视他人仇视社会,陶德一开始就说了,伦敦全是渣滓。
当具体的仇恨对象得不到解决时,人们便会把仇恨放大到一个群体,甚至整个社会。
所以,陶德完成了一个剃刀杀人狂的转变过程。
这样的仇恨古今中外都有。
西方的一些神话故事里,那些地上的人们时常受到神或者其他人的诅咒,这些诅咒一般都不只是祸及当事人,更多的时候要诅咒到数代子女甚至整个国家。
在我们这,著名的窦娥冤更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窦娥冤死,她发下重誓,要当地六月飞雪,三年灾荒。
再例如前两天死掉的杨佳,他得不到警察的说法,就要给警察一个说法,于是,他拿起了刀冲进了上海市闸北区公安局,尽管杨佳也知道,他所杀之人绝不是当日为难自己之人,但是: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要给你一个说法。
当然,以上的这些或许都有其更深层的文化根源,但是,这样的解读也有着一定的道理。
陶德开始报复社会,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蒂姆·伯顿在影片里也有着不少的隐喻。
洛薇特夫人抱怨物价飞涨,自己的生意不好,别人杀猫作馅却生意兴隆。
当洛薇特夫人的人肉馅饼店开张之后,日日门庭若市,客人络绎不绝。
这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就是但是伦敦的真实写照,所有人都在人肉盛宴里狂欢,只有疯癫的老太婆乞丐问到了城市里散发出来的恶臭。
这样的社会现实无疑给陶德的疯狂添加了一些悲情的色彩。
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很多原音乐剧的拥趸者觉得改编之后电影的音乐性差了不少,在听的这一方面不太让人满意。
我没有看过音乐剧,无法在这方面说太多,唯一可说的是,这部电影的音乐也还算入我的耳,没有觉得难听。
而视觉的一方面,蒂姆·伯顿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华丽。
虽说整部影片大多黑色而压抑,但当陶德开始频繁挥舞起他的剃刀时,鲜血喷溅,红色涌向整个屏幕,被杀者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反应,唱着歌的陶德随手把尸体推到楼底,一具具尸体如歪瓜裂枣般砸下,在巨型绞肉机里成为肉馅,并成为店里抢手的美食。
这些画面配上唱段和音乐,让人觉得华丽而诡异,恐怖而震撼。
陶德最后还是用剃刀解决了仇人,但同时,他也误杀了他本以为死掉的妻子。
原来,喜欢陶德的洛薇特夫人并没有告诉陶德他的妻子露西没有死,她就是那个疯癫的老乞丐。
绝望的陶德把洛薇特夫人扔进了火炉,而在他抱着妻子尸体沉痛的时候,洛薇特夫人收养的孩子托比用那把剃刀了结了陶德的一生。
有人认为,陶德还要误杀掉坐在椅子上的女儿这个片子才更加完美,更显出陶德的悲剧。
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当时,陶德已经杀掉了法官,大仇已报,完成了终极目的的陶德没有心思立即再杀一个人,这种心理很正常。
而误杀妻子则是因为她可能会妨碍自己争取来的第二次报仇的机会,报仇心切的他才会不由分说地杀掉已变成老乞丐认不出面容的妻子。
关于此片,个人有一个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地方,最喜欢的是,影片结束于被割开喉管的陶德抱着亡妻而血流满地,而没有结束于陶德女儿与水手的未来,总算是没有来个俗套的happy ending。
最不喜欢的是,影片安排陶德的死,但是却假手于洛薇特夫人收养的孩子,躲着的他最后现身杀人总觉得有点突兀。
仇恨,其实都是因为爱。
因为爱,所以偏执,因为偏执,所以仇恨。
爱,其实可能没那么难,只需要一个惯性就能维持下去。
而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能使恨持久。
所以,一个仇恨者可能有着更顽强的生命力,例如杀死陶德的托比,他也举起了自己仇恨的剃刀,这份仇恨从某种程度上说得到了继承。
这些仇恨者们,他们在仇恨的宣泄中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伦敦的罪恶无处可比!
云雀一旦落入囚网,就永不再歌唱。
身为水手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的确有些尴尬。
日本的艺伎,暹罗的侍妾,希腊的娈童,印度的娼妓……无论刮脸,还是理发,需要一份优雅,需要一份天赋。
只是轻轻一划,皮肉就得开花。
刺伤嘴唇,刮伤脸颊,到时就补救不了呀。
“他有罪吗?
”“就算不是他做的,他肯定也干过其他足以被绞死的勾当。
”这孩子喝起酒来跟个北非水手似的。
世间的坑洞,看黑潮汹涌。
群聚着众人,恶臭横流。
世间的害虫,聚集在其中。
人只分两种,一种安分守己、不思进取,另一种则喜欢踩在前者的脸上。
就算一百个人,也减少不了我的愤恨。
世道太艰险,需要些非常手段。
“这是什么馅?
”“牧师味的。
”诗人的问题在于你无法知道他是不是真正死去。
能知道这个多让人欢欣鼓舞——上等人也为下等人服务!
等你的菜单里有法官的时候,我再回来。
人生只钟爱活着的人。
无论是亲密还是狡猾,都比不上真心。
保证市民的健康,维护公众的利益,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能遇见一个拥有相同看法、相同品味的知音,实在太不容易了。
拉芙特太太,你实在是个冷血的人间奇迹。
《理发师陶德》让强尼.戴普首夺金球奖影帝,与这个殊荣相比,他似乎更有资格拿个诸如“格莱美最具突破歌手”这样的奖项。
这个总在惊挛着表情、癫狂着动作的帅哥早就该凭其个性,在表演领域捞个“人戏合一奖”了,而最能代表其迷离演技的当属那部飘飘欲仙的《恐惧拉斯维加斯》,《理发师陶德》只是让其驾驭着老搭档蒂姆.伯顿的阴郁翅膀,飞进最黑色的歌特世界,那个世界深处却还如往常一般,雀跃着鲜活的暖色。
灰暗的雾都与明媚的幻想、清晰的窗内与模焦的窗外、剃刀的寒光与嗜血的倒影,全恰当的被剪辑打造成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乐器,容纳进这辉煌的黑色交响诗。
而强尼.戴普的初次电影献声更让人惊艳,一波波奔向清亮高峰的复仇咏叹“Pretty Woman”,让观众几度怀疑这是百老汇歌手的作品。
同样是老搭档的伯顿妻子海伦娜.卡特,以她单薄的声响哼唱起“Poor thing”,立即把浅薄的挑逗角色塑型而出。
当然,改编自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同名音乐剧的这部电影,绝对不会人见人爱,即便作曲家已经盛誉此片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的确,蒂姆.伯顿精心选择了音乐剧的2/3篇幅,电影中接二连三的唱段居然全没打乱叙事,而是自然地织入情节肌体。
但又有多少人能同步处理恐怖与悲情两种情绪呢?
恐怕更多的观众只会揪紧自己的衣领,唯恐镜头前的陶德理发刀割到自己面前,晕血者们更早该落荒而逃。
而对歌特粉丝们,这部宛如为Nick Cave杀人情歌打造的大型MV,绝对是他们心底的美景。
陶德与拉维特太太跳起华尔兹,唱着“你割喉来我切肉”这样的“男耕女织”图景时,他们会惊呼这是如《天生杀人狂》般的“革命浪漫主义”;陶德杀红了眼,随每次单簧管变奏轻刀一佻时,他们会兴奋这是“秋风扫落叶”;陶德的血最终洒在被其误杀的妻子脸颊上时,他们会遗憾这如《惊情四百年》般,“革命性不够彻底”。
复仇的火焰最终吞噬自己,涤荡城市罪恶最终也滥杀无辜,这出辉煌的黑色交响诗只能是歌特迷的天堂,晕血者的地狱。
这两天看各个博客,仿佛除了爱国,就没有了个人生活。
这样不好,很危险。
人生苦短,看片儿也很重要。
前两天看了《理发师陶德》,因为主演是约翰尼·德普,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刚开始几分钟,我还以为是梦工厂的动画片,画面特效做得相当棒,以至于像CG。
看了不久就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复仇故事。
善良而美丽的妻子,邪恶而强大的法官;被摧毁的幸福生活,被仇恨充溢头脑的理发师;被爱情蒙住双眼的少年,被敌人掳去抚养的女儿。
精心布局的复仇计划,命运交错的阴错阳差,阴谋与爱情同在,鲜血与眼泪齐飞。
以我之见,片子并不是很好看。
在我印象中,约翰尼·德普既不是那个走着猫步的船长,也不是这个手握剃刀的杀人狂,他是那个面容冷峻却内心温柔的机器人,是那个精神分裂却自我圆满的情圣。
他的演出,真是我见犹怜。
而根据传说,德普从来不唱歌,甚至是在淋浴的时候也一向闷不作声。
想想吧,在这部音乐剧中,德普一边唱歌,一边用剃刀在顾客的喉管上割下去……我欣赏不了音乐剧。
那些音乐也丝毫不能激起我内心的波澜。
电影是一种视觉叙事艺术,这部电影的视觉已经够好,但叙事对于我来说是有障碍的。
在我看来,音乐剧只适合爱情。
表达愤怒的是辱骂,表达仇恨的是鲜血,只有爱情,才适合用歌唱来表达。
这部电影中,只有那个少年在乔安娜窗下的歌唱,才打动了我的心。
“乔安娜,我要偷走你……”——这个少年的歌唱,是这部电影中最动人的音乐。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深思的,是一种大众心理。
有一个关于理发的段子:富人理发,心惊胆战,因为害怕理发师割喉,而穷人则把理发当成难得的享受。
这部电影揭示了一个大众心理,那就是潜意识中对于理发的恐惧。
小时候有一个柯达广告,里面一个小孩子围着理发的围布,放声大哭。
成年人看到这个画面,会心一笑,但是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会哭。
也许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手中金属器械的威胁。
在电影中,理发师的座椅,是一种刑具的表现。
他用此来惩罚世人,仿佛自己就是主宰世人、终结罪恶的神。
他把剃刀举向空中,欢呼自己的手臂完整了。
这样的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我小时候后,最害怕的恐怖片情节,就是从床底下钻出鬼怪来,因为床底是我的安全港湾,在遭遇恐惧的时候,我可以躲到床底。
对于许多人来讲,理发是一种享受,是放松心情、改头换面迎接新生活的时刻,而理发室也就成了躲避世事喧嚣的港湾。
现在,你身后的理发师,正在露出轻蔑而诡异的笑容,把剃刀伸到泡沫下面轻轻擦拭,问你:先生,要刮面吗?
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正的斯文尼·陶德确实存在于18世纪末的伦敦,他所杀的人不计其数,被害者的肉被剔除下来送到当时伦敦著名的拉维特夫人的肉饼店卖给伦敦人,仍然新鲜的骨骼被抛弃在陈旧的圣邓斯坦教堂的地下室被人遗忘的墓室之中,骨骼之多,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墓室穹隆,骨头上剩余的肉散发出来的令人作呕腐臭弥漫整座教堂,使得做礼拜的人们不得不自始至终用手帕捂住鼻子。
——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惩罚者,他连神都嘲弄!
把尸骨放到教堂,真是天才的做法!
看完电影之后,你可以去一家理发店里,感受一下剃刀拂面的快感,与以往的感觉相比,这次的体会肯定更为深刻。
因为你丝毫不敢肯定,身后这个穿着时尚的小子,是否刚刚失恋,他面无表情(抑或带着嘲弄的笑容)的摆弄剃刀,心中是否暗潮汹涌。
而对面那家肉夹馍店,也正为原料上涨而发愁。
當約翰尼·德普遇上蒂姆·伯頓哥特,就那么發生了最早看他倆的合作大概是初中時的《斷頭谷》了完全不認識德普,也不認識伯頓現在的印象,只剩下海報和那種昏暗的感覺了陶德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其實想一想……這種事真實發生真夠可怕……陶德不是他的本名他曾經單純而快樂,妻子很漂亮但法官霸占了他的妻子,而他,則被流放當他回到倫敦,他已經是陶德了他所想的,只有復仇和樓下的餡餅店,組成了完美的一對樓上是陶德的理髮店,負責殺人樓下是拉維特的餡餅店,負責做人肉餡餅從沒看過“紅磨坊”,也沒看過“貝隆夫人”這大概是第一次看音樂劇形式的電影了一點都不無聊當然,這和形式無關導演的功力,演員的魅力,強大的劇情構成了理髮師陶德那種昏暗,那種陰沉,血与地道雾于倫敦完美
波顿的电影都很“好看”,通常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甚至这些形象的意义超过了作品本身。
本部也是继续了他驾轻就熟的哥特风格。
依然让看过片花和海报的人报以厚望。
但是看过影片就会觉得对于人性的刻画笔墨太少,唱段和情节的衔接比较生涩,德普等人的表演也略显僵紧。
如果那天叶锦添当导演,也是这个路子吧。
Air的
对惨白脸色蓬乱头发及神经质却善良的爱德华无限的同情,却终致哥特的种子从最开始萌芽。
当谣传百年的理发师陶德被Burton看中时,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哥特大剧揭幕。
几乎可以肯定Burton会用他最性格的角度刻录陶德的一切。
而从一开始DEPP的愤怒及杀气无可躲藏时的暗黑眼睛都在在宣誓了这是一场毫不温情的战争。
如果心底曾经有一丝期望,对宽厚温暖的期望,那肯定是Helena霎那间曾经沉溺的幻想,她的一个眉头,一丝无奈的表情,直至被TODD扔进焚尸炉的时候。
都曾是期待过的。
当然,如果HELENA再漂亮一点。
再妩媚一点。
再光明一点。
我们甚至可以幻想最终的是某种程度上王子和公主般的结局。
DEPP在BURTON的手下俊美邪恶一如撒旦,HELENA是爱他的么?
似母亲一般为他图谋划策处处包容,为他以冒天下大不韪,她不是没有想过结局,不是没有给过TODD思考的余地。
终究在面对第一个被杀死的人面前,她不在乎地从尸体身上搜出钱包放入胸口。
似乎也不过如此,那就如此,生命廉价在于它与自己毫无关联,甚至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然,HELENA至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ODD则在杀人的自我宣泄中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毁灭。
他对人性彻底的憎恨而后丧失自我,沉沦在仇恨中并把报复推广到人群。
HELENA所作的一切,似乎是在无条件的讨好他。
应该说很少有人关注HELENA偶尔的看似自言自语。
也没有人知道她虽然不美,但是她终究残存一丝善良,她心中的企盼,卑微到连自己一起都被TODD忽视。
用TODD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各取所需,然而她不曾放弃。
不可否认,HELENA独特而有自己的味道,她甚至聪明,用看似完美的方案解决了尸体的问题。
如果非要给她和TODD加个区别,那就是一个在17层地狱,另一个在18层。
如果一个17层地狱的人伸出手去救18层的那个。
结果会如何。
然,她终究是被唾弃的。
TOBY对她的畸恋忽然让人领会一点HELENA的善良。
那究竟她是否知道一直讨乞的疯婆子就是TODD恋恋不忘的妻子。
确是TODD的心若万载寒冰对她从骨子里延伸出来的厌弃,让人对这个女人有点隐隐地同情。
那些大面积的血色的红,灰白惨淡的颜色中的凄哀。
一次次将人从九天云外拉转回来,直面淋漓的血液,毫无情感的抛尸。
换成昆汀·塔伦蒂诺必将是一场豪华的鲜血大宴。
BURDON则在完美的灰色调中展现血色的残忍。
暗红色似乎从不知名的地方铺满整部影片。
可是你找不到。
当灵魂失去救赎的本能。
便不再会给自己任何机会从黑暗中复苏。
上帝让TODD死得其所,让他怀抱妻子死去。
已然是善良的极致。
直到HELENA在灰烬中张牙舞爪的惊恐展现眼前。
才终于领略原来他真的不温情。
一点都不温情。
尽管幻想的美好生活多么让人喜爱,尽管TODD一副俊美的脸庞,他的救赎原来终究是那个被玷污的天使。
如果恶魔注定会爱上天使。
所以美丽的乔安娜如同油画上的仕女。
不得不提及导演用的玻璃。
它通透地若有似无。
躲在背后的人穿过透明的视线用眼神杀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被一览无余。
所以在中途问及TODD及HELENA会不会被发现时,实在相当煞风景。
可就是这般直白仅隔一层玻璃的邪恶。
似乎隐隐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可破解不可言喻的隔阂。
人们专著于自我的生活,不曾想及恶魔就在身边。
也在在显示了舞台剧的布置与场景功底。
而TODD的歌声从起初的破败萧条杀气腾腾,到最终的辗转迂回暗蕴魔力。
DEPP与众不同的读词方式被绝佳的声乐技巧掩盖加强,终于全面爆发出来。
其邪恶本质发挥到极限,魅惑非一般徒众可挡。
这世界上有很多在上帝面前只有死亡才能救赎的人。
TODD必是其一。
而那些堕落的人们,除非自己,任何人都无法解救。
我自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谁的饭,因为热度有限,性格也是有些三心二意。
蒂姆伯顿的电影,比起真人演绎,我是更喜欢动画来造型诠释,估计也是因为自己也是要吃这碗饭的缘故吧,但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所看到的他的作品还太少太少,而脑袋中的细胞还处于幼年阶段,更喜欢接受那片阴郁的天空下,被象征化的造型剧情。
话说《理发师陶德》都已经出收藏版的DVD了,我才拿出来看。
废话也不多少了,我一向喜欢曲解别人的故事,这次怎能例外。
谁与死亡终成眷属(——这是题目...)我曾听人说过,若那些积攒在眼眶中的泪水无法涌出,那么经过日积月累,它们在你倔强的眼眶中来回的游走,无数次亲近你蜘蛛丝线一般的眼中血丝,它们也会被染成这出众的色泽,期待某一天能从你的眼角或者喉管逃离。
一个男子与同船的年轻人说起了伦敦,无法挽回的记忆,四处逃窜的鬼影,时间挽着它们的手,像挽着私奔的新娘。
他说起一对夫妻,在这掩盖人性的伦敦中,说他们的心以及面孔纯明到愚蠢,说那些从旁侧打量而来的目光是如何的如狼似虎。
他走在伦敦的街道上,仿佛依旧走在若干年前的时流中,若他的所见所闻也沾着过往的灰尘,我也不会惊讶。
可你听他的脚步声如同案板上铮铮作响的屠刀,与这阴郁鬼魅的天气是多么和谐的颤音。
这是一场故地重游,某些东西从他的脑海中鱼贯而出,跟随着他,牵引着他,纠缠着他,把他拉扯到这曾经缀满欢声笑语的天花板下,而现在也只有刀片一般的玻璃在肃穆战栗——好像一只硕大的呆滞的眼睛,木讷的望着死水一样的街道。
他从开始便就犯错,难道不是吗。
教训从没被吸取,是因为他心底的颜色如故?
还是那眼眶中的液体早已跳跃着逃逸到远方?
来一杯朗姆酒吧,或者一口灰绿色的猫肉派,无论派皮还是肉馅都像泪水一般难以下咽。
或者吞下的是记忆,阁楼中的剃刀在寂静中孤独的闪光,还在慢慢咀嚼那些脑海中雕刻下的瞬间,以至于它们一旦呼吸,俏丽的口唇便会吐出腐烂的味道。
当你的手指碰触到那些不会掉色的银子,会不会觉得它们是固体的水银般渗进你的皮肤中,你说你能体会到它们的声声呼吸,说它们在催促你将它们摆放在人们的喉咙上。
你说,你将拥有你的复仇,可任何一场复仇无不以心碎收场,而那些玻璃破碎的声响也只有在谢幕时才能贯穿胸膛,传进复仇者的耳朵里。
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到可以算是先知,可惜就是因为他的先知先觉,使得他的复仇要更加悲恸。
若杀戮真的能让你满意,我便会真心循着你的道路,自私自利的在第一秒就将自己的存在抹杀。
若在这世界上行走的人们都该下地狱,那么他们其中便没有人有资格挥下屠刀,当然,包括你。
然而,即使你的生命悠远漫长,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抹遍每一条纤细的脖子,你的皮肤会因为鲜血的堆积而染成魔鬼的颜色,但你心中的空洞,也永远无法弥补。
这是一个诅咒,与睡美人所遭遇的没有两样,可那善良的公主还有为她砍伐荆棘翻越峭壁的王子,而你那,你面对的仅仅是一张脑海中的画像。
你的银剃刀无法穿越时光的界限,也无法拥抱任何一丝行将入土的记忆。
我想,在洛薇特夫人的眼中你挥舞剃刀的动作一定美极了,你看她苍白的瞳仁中你潇洒的身影与昔日的余晖重合。
你没看到她瑟瑟发抖的侧影,你没有碰触过她的脉搏,没有体会到她时不时停摆的心跳。
她与你是多么的不同,过去对她而言仅仅表示过多的遗憾以及急于忘怀的过错。
她曾有过如此一相情愿的幻觉,妄想你那早已不会开怀的心能真正绽放笑容,以为用一把阳伞或者一块野餐布便能托起你下坠的爱意,以及她自己的幸福。
焚烧炉咧开铁锈红色的花瓣,我难以描摹当她费力的为尸体剔骨时该有怎样的表情,因为当人们看到别人的终结时总能牵扯出自己的面孔。
那首歌勾起了我的心弦,当水手将这曲调脱口而出,这只发自内心深处的百灵回旋的翅膀,在悬崖上的城堡边缘小心的攀爬。
这只娇小的鸟儿用自己的声音呼唤笼中的伙伴,当某个眼神的交汇,就像两只手指的触碰,公主甩下自己金灿灿的长发,等待王子将自己带走。
仅仅一面之缘,便可以托付的终身(?
),还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纯洁让他们轻易相信彼此的眼睛?
若他们有机会共度余生,我衷心的祝福他们将白头到老。
杀戮遍地开花,那无法形容的芬芳从那家曾经破败不堪的肉派店中传出,当这些缭绕的白烟伸出如此血肉般温柔的手臂蛊惑人心,被深埋地下的焚烧炉不知道吞下了多少具尸骨,而那宛如明镜一般的剃刀,只要你一在空气中挥舞它,人们便会因为那浓郁的血腥味而四处张望。
整个伦敦似乎被上帝抛弃,灰色阴冷的空气更加执着的贴附在舰队街的粗糙墙壁上,每一个窗口中都清晰的映照出人们吞食同类的画面——迟钝的刀叉挨着红褐色的肉馅在骨灰色的盘子上磨出难听的噪音。
这种声音只有那些不幸目睹过斩首经过的人才会觉得恐怖的熟悉——那些内心扭曲的侩子手会挑选没有开刃的巨斧,然后在某个犯人的脖子上耐心的打磨。
一个乞丐女一眼便看破了这层叫人发怵的血雾,她说她看见那厚重粘稠的乌云来自一家派店的烟囱,她那双被干枯发丝掩盖的双眸如同不可挽回的过往一般美丽闪亮,池水中的月亮远无法与它们媲美。
于是她被围追堵截,好在她错乱的神经阻止她清晰的诉说真相,否则她会在见到你之前便死去,不是被你杀死。
而如果真是如此你会不会感到半点的慰藉,然后想象如果她当真没有疯癫,如果那该下地狱的法官没有将她侵犯,如果你不曾负上冤屈放逐远方。
可她并没有忘记你。
就算药物摧残了她的逻辑,破坏了她的意识,可她并没有忘记你。
她伸出手来想要把你拉离你这永无止境的孤独与空洞,而你因为迫切的渴望自己毫无意义的复仇,抽出剃刀,结束了她的生命。
当鲜血泉水一般从她的伤口中脉脉的流淌时,我为你和你的妻子,吝啬的洒下了一小滴泪水。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不同仅仅是作者手中的鹅毛笔还沾着那家禽的血迹,但只要是童话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当你为那具好略带温度的尸体捋起额发时,你记忆起了她的爱,即便那张浸泡在血液中的画像业已渐渐化成腐烂的泡沫,你还是回忆起了她的爱。
我是不是应该为你高声呼喊,因为最终是爱战胜了仇恨。
我不知道如何论述洛薇特夫人,她将爱写在了名字里,却只能用臆想和谎言将这份爱保留。
或许她要的并不多(?
),电影在结尾将她以一个幕后黑手的身份处置——罪有应得(?
),最终被你推进吞下了那么尸骨的焚烧炉(- -难道《理发师陶德》的第2部叫Monster Pie House….)。
然后,轮到你付出代价了,那些殷红色的泪水在你的眼眶中蠢蠢欲动,一双双小手敲击着你的血管。
然后你那忠实的伙伴为你化解痛苦,象征复仇者无法安息的那双少年的手抓起了那把银剃刀,轻轻一划,那些鲜红的泪水便泼洒了下来。
泪水哼唱着欢乐的曲子,品尝着这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自由,顺着你的下巴,同样也沾湿了你心上人静默的眼角。
死亡接踵而至,他谦和的挽着自己新娘的双手,轻吻她的含泪的明眸。
他们摆动着薄薄的身影,在这地下室的灰尘中旋转出优美的舞步,最终化作一缕不可见的青烟,从那高耸着的烟囱中飘散。
谁与死亡终成眷属?
唯有爱才配得上。
惊悚歌舞剧情片,讲述受法官塔萍陷害,被迫流放他乡15年的陶德,多年后,他重返英格兰,与馅饼店女老板一起联手,开始了血腥的复仇之路的故事。
男主角将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高雅的变态杀人狂,由充满愤怨的复仇之人渐变残酷的嗜血之徒!
氛围鬼祟,歌不错,伪歌剧,挺血腥的!
蒂姆·伯顿与德普叔的经典搭,哥特式的暗黑风格,将血腥诡异通过歌舞剧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说“秀色可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放下剃刀,立地成佛!
为了复仇,改名为陶德的巴克重新拿起剃刀,将走入那间屋子的人们一个个割喉,再经暗道直接送往楼下拉芙特夫人的肉饼店,经过加工做成人肉派。
这种残酷的手段真是让人深觉痛恨与残忍!
但这同样体现了当时伦敦混沌的社会现象,真是不堪入目!
电影的画面都有阴暗为主,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绝望的感觉 由于本剧是有歌剧改编,因此其中也相对插入了一些歌曲,以表现人物当下的心情与想法 综合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吧
当JohnnyDepp开口唱歌时,我就知道又被TimBurton这臭小子骗了。
要是不唱就好了。很血腥哦,N多割喉镜头。
歌剧么。不华彩了。
标准的Tim Burton式电影,但是拿捏上显得不经心,Depp依然惊艳,影片整体令人失望。
尼玛真是史上最难听的歌舞剧,一唱歌就必须快进
歌剧的形式很新颖~值得一看~仔细一看是哈利波特的原班人马+加勒比海盗呀~嘿嘿~
la technique du film etait bien fait... mais l'histoire...juste moyen moyen...
飞溅的鲜血,看得我做噩梦。。。
前一小时沉闷,后半部精彩。01:42:24时,那是个杯具,悲剧一部由无数死尸堆砌的悲剧 哭。。。。。。。。。。。。。。。
为什么看着德普和海伦娜气场如此之和但硬凑成情侣的话就各种出戏⋯⋯
后半部分算是高潮迭起,但结局却突然结束了。女儿和小水手酱油的太突然了。小跑堂的也有点儿莫名其妙。还是一如既往的哥特,加入了新鲜的歌舞元素。好坏不评。情感分满。╮(╯_╰)╭ 由于法官和执事是斯内普和那只贱老鼠演的,害我总恍惚哈利波特。并且不知为什么德普也一直让我跳脱,想起赤西。囧
当他再次拿起了剃刀,他就拿起了屠刀。。。相当黑暗血腥的片子,德普海伦娜大赞。。。
德普的造型迷死人,音乐一般,故事一般,德普说的比唱的要好听啊……
要不是这男主角才不看这么血腥
很好很带感
Tim Burton+Johnny Depp真的不是我的喜欢的风格。。。
并没有对Todd的血腥感到凶残,而是对Todd的感情感到同情。08年7月第二次观看
是不是该改成"剃须师陶德",整部片子都没有理发部分.
说你是歌舞片吧,你唱的不好听,黑暗片吧,傻妞还活了下来,惊悚片吧,血浆又弄成了巧克力色。
德普演什么角色都那么有型,海伦娜好有爱的说,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携手惊现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