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ãzãrescu,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台),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约安·费斯库特阿努,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多鲁·安娜,达娜·多加鲁,谢尔班·帕夫卢,加布里埃尔·斯巴修,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5
简介:讲述一个酗酒的独居老人,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多次叫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借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着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救治,最后死亡。真实与叙事时间同步,在媲美实境节目的节奏下,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体系的荒谬..详细 >
冰冷的画面与比画面更冰冷的现实主义马上感受到了当年看《四月三周两天》时的刺痛感,本片比《四》做得更极致,更偏向真实电影,编剧痕迹也降的很低,闲笔偏多尤其是开片半小时完全是单一场景独角戏可能令人难以下咽,但随着老人求医路的开辟,普优对罗马尼亚医疗体系的讽刺接踵而来。根本问题是医疗资源匮乏,一场多人车祸几乎占据了全城的医院病房,令本就非常不适的主角老人几乎做一次检查就要换一家医院,甚至与医生发生几句口角也不得不转院。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前提下,医疗伦理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已经习惯这种体系的医生惯于踢皮球,每家医院的目标不是治病救人,而是稍有麻烦就轻易放弃病人,医生挑病人,这也就凸显了全片唯一令人感到温暖的老人医护,但她也只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关切帮助主角,抢救时间在赶路中消耗,在医生们的聊天中溜走
这片细的我都要快进看了,太“细致”了吧。固执的老人遇到固执的医疗制度,嗯,固执pk固执。疼的是自己还是社会?
【阿姆EYE】再次证明好电影不一定需要高成本和精致的视听语言,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写作实现强力的表达,结尾的术前准备即入殓的过程,而纵观全片,又可将老人患病无医可靠类比为罗马尼亚国家本身病入膏肓。能在罗马尼亚和伊朗新浪潮的电影里看到许多感同身受的窒息细节。两年后的《四月三周两天》则在本片的模型上,以更精简的笔法和更冷峻的视听手段登堂入室。
罗马尼亚新浪潮开篇之作,欣赏的来如此现实的故事,欣赏不来如此的视听语言。
太琐碎了,让我睡着的次数比转院的次数还多,但毫无波澜事无巨细确实具有纪实意义,体面的老&去医院终归无解。//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7-06-10
观影过程很痛苦,如果你是患者家属的话。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抗疫现实,更有感触。
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起点之作,好吧,其实就这个名头唬人而已,无论技术上还是题材上05年以前早就不新鲜了,历史地位远大于真实观赏度。权责分离,讽刺制度,人无错,制度其实也没有错,因为世间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可以属于道德困境的一类片子
所谓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起点作品,长镜头手持加自然光效低照度,其实会有些政治潜意识的表达,比如老人会在错乱间提到二战,和想当然的隐喻;但是这部电影其实蛮简单,就是展示这个略有些戏剧性的悲剧夜晚,一个老人垂死之际的遭遇。女护士很敬业甚至很感人。此后罗马尼亚电影沿用了这部电影的配方。
太无聊
节奏好慢啊...加上很烂的翻译,总之看得很不爽
剧本写得不错,拍得没蒙吉好看。
作为电影过于冗长和平淡,作为纪录片过于细致和铺展。官僚制的可憎之处不仅是效率低下权责分离,更在于其自身作为庞大体系一个注脚的不可更换性。
(先说句题外话,从自然基因选择的角度来说,医学的进步让劣等基因存活率变高)记录式手法让影像更为真实可信,客观平实的纪录一夜过程,作为病人摆脱不了的恶习实难令人同情并认同,作为医生按部就班的工作中透着难以言语的唏嘘,其他“局外人”更是能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对这个影像社会进行自主分析,医患紧张永无宁息。450
真实时间与剧作的矛盾尖锐度是互相抵触的。《堂吉诃德》才真正在收敛剧作下达到主旨、内容、形式的契合,而非以事件为时间的标记。与其刻意暗下铺陈,不如索性效仿罗西式“伪纪录”。PS:看《雪山之家》的动力消磨殆尽。//2018.10重看,最大的问题是老头的演技,浮夸状态不可能进入自然。
人的“物化”
怎么感觉到处都是类似dogma的电影……故事确实描述的不能再细致了,但总觉得有点太淡,医生也没有什么罪不可赦的样子……
7。病翁将死无处医
看看你有没有迎向生活真实的勇气。疼痛衰竭无感。
都是揾食哉
绝望到《无医可靠》的罗马尼亚社会简直就像中国的翻版。不仅在教育问题上相似,就连医患关系也几近类同。纪实风格的手持摄影令它所记录的时间堪比《两天一夜》还漫长。但无论是叙述时间还是它的真实时间都被无形且无情的消耗了。医生与患者再也无法建立起对话来,因为钟摆早就呆滞在无尽的指责和埋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