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写过长评论,看了不少深有感触的电影,但自己总感觉没那么多可写的。
但昨晚看了一篇《韩公主》的影评《你以为,现实与电影差不多?
》,与那位LZ有几处很不同的意见,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不懂为何原文LZ老是觉得导演在变着法遮掩淡化回避,我想在“改变了国家的电影”《熔炉》都上映了的环境中,韩国的导演不至于这么畏畏缩缩。
片中那些改编如果不改,犯罪者全都十恶不赦,父母无耻贪婪,同学百般欺凌,还有警察老师路人等都指责受害者,那这电影是不是太单一了点?
改编电影必然有改变,要突出导演认为最主要的方面,不可能什么都去直接揭露。
有的要从反面揭露,有的只需暗示即可。
反之,导演也可以加入一些这个特定真实事件中没有体现但他认为有相似性的东西进去,比如受到欺凌胁迫的东允,虽然在密阳lun歼事件中貌似没有这么个角色,但在其他事件中肯定存在,并且和被lun者有共性,可以一起探讨。
>> 改编1:原文LZ说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电影中的受害者有点咎由自取,我不太赞同。
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尤其是打错电话那个已经16岁了,和片中的主人公差不多,但却抱着浪漫幻想去见了那个带她们走向地狱的男生,这岂不是也成了一种咎由自取?
而且像这种程度的青少年犯罪属于非常规性的个例。
就拿马jia爵或饮用水下药这些事例来说,全国闹过矛盾的宿舍千千万,但真正最终酿成那种悲剧的只是极少数,因此花玉和韩公主怎么可能预料到那些男生会如此禽兽不如?
至于东允这个角色,我认为很有必要存在。
无论是真实事件还是电影中,那些加害者都很恶劣没错,但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正是他们所遭受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造成了他们不健全的人格,才会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
加入东允这个被胁迫教唆的角色,才能让我们不简单地把加害者当成恶魔,才会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原文LZ说东允懦弱,但却不了解别人的处境。
韩国的排挤和欺辱现象比我国严重,无论学校还是公司,都要分小团体,你要么当欺辱者,要么当被欺辱者,一旦被当成了欺辱嘲弄的对象,你就很难翻身了。
东允都被疯-狗上过了,几十个人欺负他,他能怎么反抗?
莉莉周里的女生被lun了也只是剃光头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她也没报警。
反抗,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个人既当过欺辱者,也当过被欺辱者,深有感触。
>> 改编2:即使真实事件中的父母当真那么完全不顾女儿只贪钱,那也属于极端个例,不具有值得电影来探讨的共性。
试问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这样的事,会像密阳这起事件中的父母那样做的有多少?
我想不多。
如果电影中不改,那人们也只能骂骂这对父母没良心无耻罢了,其形象过于脸谱化。
而片中的父亲才更有广泛代表性,一边叫着“法律只是为有钱有权的人制定的”,一边又拿着骗女儿签的请愿书去领钱然后去花天酒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中国也是,整天怨天尤人,抨击社会国家的人很多,但自己却毫无作为,麻醉在各种低俗的娱乐中。
>> 改编3:表现校园欺凌不是这片的主题,根本不是什么“故意不去揭露”。
原文LZ说电影将宮菊遭受的苦难减少了很多,更是无稽之谈。
让身心备受摧残的宮菊感受到一点温暖和希望,最后却再次让其跌入冰冷黑暗的深渊难道不更让她痛苦,更让观众心痛?
片中当短发朋友不理解宮菊为何老是拒绝当歌手的机会,宮菊说“我想做也做不了”,短发朋友问“哪儿有这种事”,宮菊大喊道“就是有,你知道什么!
”——无法与他人言说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片中的宮菊,喜欢音乐却不能展示才华,朋友的帮助只能拒绝,收到经纪公司的邀请也只能放弃……阳光和温暖就在一米开外却只能退到阴冷之处孤独,看着在乎自己的人因自己而痛苦却不能说明缘由——这种痛苦和绝望才是最深沉最悲哀的。
宮菊的这几个朋友很真实,短发女是有时遇到的善良活泼女,其他几个更现实但也没什么错。
最后这几个朋友没接电话也是因为刚看了那段录像太震惊,也知道了是自己害宮菊被曝光所以不晓得如何面对她。
不过我也搞不懂为何她们那么喜欢录音录像和让宮菊红。
>> 改编4我不想多说,“保存警察颜面”这种说法只是原文LZ的主观臆断。
别说电影,就是韩剧里也时有批判总统,大法官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的,韩国导演何必要为警察保存颜面?
他拍这种电影,就做好了低票房的准备和敢于批判的担当。
而且如果每个方面都要大书特书,那这电影要拍成3小时的了,而且毫无主次之分。
1、优秀的导演寻求对于文本的深层潜文本的阐释。
《韩公主》确实是改编自韩国的真实事件。
但是导演却没有固执的去探究故事的究竟,而是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针对于这一事件自己的深层次理解。
故事很多景物剪影的拍摄。
而不是赤裸裸的事实。
李秀镇导演在叙事上面有自己的套路。
2、对于人物和叙事充满激情。
开篇的前30分钟,几乎不知道故事如何的演下去,而仅仅是对一些细节的详细阐述。
从故事的开篇到始终导演对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刻画得很丰满的。
因为人物本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从而引发叙事上的冲突。
3、他会用特定的潜文本改编叙事的意义。
他并不仅仅的去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
而是他把叙事转化成了一种认识方式,从别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4、在故事的始终永远充斥着传统和变革直接的冲突。
变革的思维渐渐的在受众的脑海里产生。
传统的思维渐渐的被摒弃,这也是给受众的选择和沉思。
没有对和错,而是我们所谓的担当和人性的择决。
5、肯.丹西格说机位的多变、力度的视觉表现,戏剧的强度,营造的张力,叙事的复杂性、多层次的故事讲述、发现的乐趣都是回位故事增色。
但是在本片中身为观众的我认为,对于细节的阐述应该更加直接而不是含蓄的去表达,诚然在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应该坚不可摧。
而不是为了叙事和画面或者情节去妥协。
6、我们想看见的电影,是一个优秀导演对于叙事的完美把控,是对于深层次思维的探索,是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能完整的引起大众的反思。
而他的思维必须是脉络清晰,坚决而纯粹的。
韩影最典型类型片罪案片,与各种元素混搭后,开出奇异光影之花来,色情暴力悬疑恐怖,以及最冷酷的现实。
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现实向韩影在db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是高走向的,简直成了路人也要看韩影的标配,对天朝人士来说其中压抑性的指向和键盘反抗不言而喻,在韩国似乎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如这部在2013-2014收获票房和赞誉的独立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有观点认为,这也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片子,对事件发生原因和走向的改编有引导观众评断事件观点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导演是以最温和和克制的方式,将美和罪撕碎给你看,也把最真诚的鼓励,传递给了那些女孩们:这部电影,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整部电影本身,都一直在说:“你没有错”。
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我还是想给满分。
--大量记不真切的剧透,以及个人随意理解-- 《韩公主》讲女生遭受性暴力事件后,努力重新开始生活。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本情节更加令人发指。
无论伤害多么深,遭受着,抗住了,还没有死掉,那么更为艰难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老师带着女主转学,对她说:“这是校长的恩惠,你要懂得感恩。
” 女主去找三年未见的妈妈,她趴在橱窗上面笑得很灿烂,妈妈把她拉出来,说:“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你以后不要随便来找我了。
”女主那个隐忍的表情,痛苦这种东西,没法办轻易说出口的,你知道我遭受了什么吗?
那你会离我更远的吧。
女主的爸爸拿了钱,就让女儿签和解书,说:“宫菊啊,你要相信爸爸,爸爸是不会害你的。
”有钱的强奸犯有了和解书而免除了牢狱之灾,没有钱的强奸犯的父母就去找女主,女主稍稍平静的生活又被打乱了,她躲在桑拿房里给爸爸打电话,说了几句之后那边穿来KTV的伴奏。
跟老师打电话说我好害怕,该怎么办,老师叹了口气,说:“打电话吧。
” 女主转校过后,有个热情开朗的短发女生主动接近她,甚至做到了帮女主拿到唱片公司的面试机会。
一定程度上,女主被她拯救了。
后来女主遭受校园性暴力的过往被曝光,被轮奸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搜,短发女生啪地一声合上电脑,女主给她打了电话,她没有接。
是被吓到了吗?
之前短发女生问:“宫菊,你有没有被吻过?
” 女主:“有。
” 很兴奋地问:“有几个人?
” “43个。
” 短发女生略微惊讶又有点小兴奋。
女主补充:“大猩猩。
不是人,是大猩猩。
” 女主是和闺蜜一起被轮奸的,闺蜜怀孕了,女主接到短信去找她,在桥上看到打捞尸体的救援人员,似乎绳索没有捆好,尸体掉了去下,溅出了水花。
女主是在她家里被轮奸的。
她闺蜜有个特渣的男朋友,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闺蜜说要请那些欺负他的男生们一起来聚一下,然后喝多了,那些男生用手机拍她大腿,渣男在旁边一声不吭。
女主看到渣男被欺负,就让所有人都离开,但渣男却让女主喝下药的饮料。
他可以提醒女主一下,但他没有。
女主被强奸,旁边男生恐吓他,他也去了。
为首的男生把大猩猩头套递给他,说你怕什么,又不会看到你的脸。
细思极恐的是,女主应该有点喜欢渣男。
不然她为什么要喝下那杯饮料。
以及之前帮渣男上药的那个眼神。
是喜欢吧。
被喜欢的人害成这样。
弹幕里说这男的渣到人神共愤,有人说论好闺蜜的重要性,也有人说女主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但造成这件事的不该是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团伙吗,把作恶当狂欢,把欺压他人当成理所当然,请问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团体作恶就有多可怕,最重要的是,在一群人都在做着同样的错事时,你身在其中,并不会觉得这是错的。
会觉得刺激,觉得无所畏惧,大家都这样啊,一起死也不害怕。
像性侵事件,如果能活下来,比遭受伤害更痛苦的是再次活下去。
要转学校,不喜欢跟人交往,不喜欢被拍照,无法对他人卸下心防。
以及最后,被人追到无处可藏,女主说:“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要逃?
” 痛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你不知道我就在你旁边,可我已经站到了河堤上,就要撑不下去了,你能不能,拉住我。
女主说她的梦想是游二十五米,就是一个来回。
虽然救不了闺蜜,但可以救自己吧。
电影结尾,桥上留下了一个行李箱,女主在河中溅出了很大的水花,但慢慢的,水面就恢复了平静。
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她想努力地重新开始。
可是没有办法。
如果真的,什么也没发生过。
本来心情就不好,看完这部电影心情反而更沉重了,废话不多说,从几点来说我的感想:1.跟《熔炉》不一样的是韩公主是女主从绝望跟重生中徘徊,最后选择死亡的痛苦过程,没有一个正义的结尾,整个电影看完人是沉重的。
2.之前的雷电法王杨教授很火的时候,在知乎上看到日本的一个作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考试,但是令人可怕的是为人父人母却不需要经过考试’,在我看来做人也是一样,最可怕的是从一个极端奔向了另一个极端。
3.接着说一下,大概看了下真实事件,跟电影有许不同,真实事件大概跟日本的水泥事件差不多,算了下时间,在当年的我还是一个只知道玩游戏的傻逼呀。
嘿嘿,电影中也有不少让我震撼的片段,女主被强暴得下体不能好好的小便、女主为了活下去想学好游泳、虽然十分不愿意还是让男医生检查身体、当别人夸奖自己的音乐时却不能跟别人心平气和的分享、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确实。。。
、还有就是在图解中看到的,女主在被带着四十三个猩猩头的男生强暴时心中还在计数(这点我确实没想到),还有原事件中说侵犯的有三名女生,在电影中的右下角那明明是一个男的吧。
给的信息太少,让我无限遐想、还有就是女主最后奔溃的也跳下了水,不知道最后导演的用意是怎样,不过从最后的欢呼女主的名字可以看出,女主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管是在哪个世界。
最后,最后的最后,女主删掉了那条面试的短信。。。
4.看完这部沉重电影,虽然不能说能做一些什么大贡献,但是我至少要做好自己,让这个世界多一个好人,少一个坏人。
最后吐槽一下为何看《韩公主》的编号刚好是四十四!
整部片子很平静,平静的像一杯温开水,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又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社会。
母亲的挣脱,父亲的懦弱,朋友的退缩还有社会的错综复杂把这个少女逼到无处可逃。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亲人抛弃 朋友背叛 充满绝望韩公主是令我感受到最浓烈而实体化的悲伤、压抑、无奈、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一部电影
看了简介后以为《韩公主》会像《素媛》《七号房的礼物》那样先虐后温的剧情发展,谁知道越到后面,距离真相越近,越虐心。
这部电影是根据韩国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的,有兴趣可以了解下: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725297.htm电影开头看得人有点云里雾里,随着剧情推进,会慢慢的发现宫菊因为受了创伤而变得有的怕人。
当老师带着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哀求他母亲收留宫菊,给她新电话,叮嘱她一些注意事项时,我很庆幸宫菊身边还有关心她的人在。
但是到后面宫菊被一群嫌疑人父母亲追后,晚上只能独自在蒸桑拿房,在她最无助,只能打电话给老师问怎么办时,这时候的老师也变得很无奈,说只能打电话这几个字后。
连唯一知道真相并一直帮助她的老师都无能为力时,可以想象的出此时的宫菊是多么的绝望。
电影前面情节叙述十分冗长平淡,但是看到后面才会知道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烘托后面的悲烈。
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宫菊会想学游泳,她的合唱团朋友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她回答是怕自己改变主意。
看完整部电影回过头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深沉意义:她怕自己不能承受这巨大的压力一时想不开像她好朋友一样自尽。
所以她想要改变,从学习游泳开始。
还有另外一处,在合唱团朋友家里时被问及 被亲过几次 被谁亲 时。
她的回答是43,大猩猩。
一开始我只是以为宫菊在开玩笑,看到后来宫菊被强暴画面时我才知道宫菊说的是真的,她没有开玩笑。
43,多么恐怖的数字,被戴着大猩猩头套的人渣轮奸。
朋友们嘲笑宫菊学游泳的理由只为不被淹死,然后神补刀那也就只能游25米。
这段看似温馨的场面也无情的暗示了结局,宫菊终于承受不了压力,我想她在那一刻心理还有想活下去的欲望的,因为她拿起手机拨给了她的合唱团朋友们,然而等待她的只有无人的接听。
连她唯一的朋友知道一切后都不愿伸出手,支持着她活下去的希望也失去了。
所以她选择了和她好朋友一样的道路,跳江自杀。
值得讽刺的是,宫菊真的在江里挣扎了25米就不能继续下去了。
结局是很沉重,但却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为什么身为受害者没有错的她却一直要东躲西藏,为什么当大家知道真相时都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为什么她会被逼到这种结局?
社会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但是人们的思想什么时候才能进步,丢掉个人利益,丢掉个人偏见来看待身边的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每次看这种反映社会的电影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人家韩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是中国不行 中国除了抗日神剧就不能再拍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吗 就连之前好不容易拍的迷失北京也被迫一再的删减连名字也要改 真搞不懂广电一天限制这个一天限制那个是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不懂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家勇于拍出素媛 熔炉 甚至由于一部电影人家立了一部法律 ...
影片一开头,她就像是犯错的小女孩蜷缩在一旁,低着头,紧张的握着双手,在内心努力的告诉自己“我没错”,可是说出来时却是那样的有气无力,就像是已经被判了有罪。
围观的老师更是漠视。
影片多次出现了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
在这时出现了第一个抨击人心的声音:老师们把她的书包传到她身边,全场静默,只有手手传递书包的声音,最后”嘭“地扔到了她身边。
就像是谁都不愿意跟她有任何瓜葛,都想把麻烦丢给别人一样。
而这时的她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麻烦。
明明是受害者,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要像犯人一样被嫌弃,被拒绝。
第二个声音是回家收拾东西的时候,老师因太热而开了电扇,电扇一卡一卡的发出声音,她就那样看着电扇,心里在滴血。
在那一晚,也是伴着这样的声音,那么绝望,那么漫长的卡在她的心里。
本以为有人来了会把她解救出来,结果却漠然的穿过长廊,伴着一卡一卡的声音,将她最后一点希望也掐灭了。
最最让人心酸的是这个漠然穿过长廊的家长却请求她签字······”为什么,为什么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呢?
“字字都是绝望。
第三个声音也就是从头响到尾的轻音乐,一开场她就说音乐是她的宗教是她的信仰,虽然很有力量但是却不起作用。
音乐是唯一能让她忘记痛苦,能让她获得自由的力量,但却是那么的微弱,那么留不住她。
当遇到老师妈妈和短发朋友时,她感觉到了温暖,感受到了阳光,所以她试着接受,试着重新来过。
她拉开了窗帘,自己制作了桌子,收拾好了自己的小窝,就因为老师妈妈的接纳,老师妈妈的一句“天天抱着要离开的想法,怎么安心的生活啊?
”一句留下吧,让她脆弱的心里小小的坚定一下。
在和短发朋友相处时,她也是快乐的,至少是放松的,如果音乐和朋友一直这样陪着她,她至少不会感到害怕,有个肩膀。
可轻快的音乐就停在了这里。
当轻音乐再次响起时,她拖着沉重的箱子,走在大桥上,音乐是那样绝望,她拖着自己疲惫的身心走着,结束了一切。
死是容易的,一跃而起所有的就都结束了,而背负着痛苦和绝望好好的活下去是那么的艰难。
一部电影最可怕之处是它的真实。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虚假,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抉择,而这些抉择正是描绘出了人性。
冬允递药的那一瞬间,手颤抖着,还是残忍着看宫菊喝下了全部,宫菊在为他敷药时,他温柔的笑容不是虚伪的,而害怕暴力同学的殴打,使他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老师妈妈没有阻拦宫菊的离开,其实她又怎么会不明白宫菊哪有可去之处呢,可是害怕闲事上身,使她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冬允的爸爸进家门的时候,也只是带走了儿子,而那个躺在地上还在受人虐待的可怜女孩,他明明看见了,也视而不见。
短发的女孩,当初对宫菊那么好,也无法接通那个电话。
宫菊的妈妈和爸爸,心里也是爱着女儿的,而在那考虑利益的一瞬间,也许世上真的没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吧。
而更可悲的,在面临这种抉择时,我们的心竟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向自己。
我总是怀着一种很不好的心态,我觉得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好人,我从来都不相信,所以总是感觉自己很冷淡,是啊,我也不是一个好人。
芸芸众生里,不被世界的冷漠和残酷伤害,才是真正的自保啊。
宫菊所有的挣扎,不是在控诉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在思考,为什么,我还要活着。
所以,宫菊面临着最沉重的抉择,生活中的一些温暖,美丽的音乐,有可能的前途,活着去见证;痛苦的回忆,无情的社会,死亡,放下一切。
我也无法参透这个抉择的结果,游完25米,世界真的会改变么?
现实很沉重,看者都会对女主角和她的朋友遭遇感到同情,对施暴者感到愤怒,对这样的年少犯罪者,实际上不应该太过于轻判,现在成熟年龄越来越早,以往的年龄法定界限早就该调整了。。。
看完之后好想吐。公主对不起,这世界这样对你。
评分也太低了吧,性暴力太可怕了,女性在性别上的劣势太可怕了。 这才是性受害者的另外一面生活,并不总是弱者姿态,对生活又有过希望,然而又再次破碎了,直到死亡。女孩子笑起来也太单纯太可爱了吧
前面大半部时间都是慢节奏下的不知所云 整体又太碎了 各个层面都只能点到为止 还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浪费了主演。
恶心想吐
这样的故事无论多么遵从事实,也是太偏激了认不是吗?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是怎么判的,如果真的能像某部影片的社会反响导致安检因此改判的话,那拍成什么样就都不为过了。
虐!
身边看不到的事情 不代表不会发生
主角悲惨的故事。往往更让人痛心的却是那些旁观者的嘴脸,一个受害者也能被他们传成是荡妇。其实社会最黑暗的,就是人民的麻木与无情,连自己的父亲都会为了钱出卖自己,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法律只能制约行为,却无法制约道德。
这一类的现实电影很好
乱七八糟,能知道要讲的故事是什么,但是剪辑乱七八糟,模棱两可不清不楚。
非常棒的现实主义作品。
题材是不错,但前面铺垫过于冗长和拖沓,结果就是只用看后面十五分钟就好了
我的好闺蜜你倒是接电话啊[泪][泪]
“她没错怎么会自杀呢”听过最恶毒的话。
看了片子就理解千禹熙的表演值得嘉奖!青龙影后实至名归!
不喜欢。剪辑不适应。
这个我怎么也看过。。。
前半段很差了,剪辑细碎,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回放,收留女主的教师的婚外恋母亲的狗血和几个女同学的交接散落其中,女主闷丑闷丑的,夹嗓子的唱歌方式也讨人嫌,开篇点出她遇上事了但没明说,于是这种沉闷压抑又梗梗的状态像极了《伤心的奶水》的那个精神病傻逼女主。其实这片子的内容结构跟处理方式就是《女人,贞慧》,只不过完成的笨拙。后半段好了一些,揭开遭群奸的谜底,而且那些群奸的小痞子们表演的真不错,还有强奸犯家长们的围攻啊各方劝说女主放弃控告之类的热闹戏码,其实这种戏在朴赞郁手里会很黑色幽默。后半段基本体现了编导煽动感受的能为,而前半段需要逻辑能力的剪辑上这编导是搞得一塌糊涂。
1“出来,那边是没有路的”一语双关韩宫菊的处境2为了不被淹死而学游泳3现实与过去交融的戏剧张力不大,故事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