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是噱头。
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最终因不满中央的路线而在党内自己成立小组织而被开除出党,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搞分裂受到处分后不甘心最后找到机会叛逃投靠国民党,这两件都是党史上极其著名的事情,是极其典型的以个人凌驾于组织的表现。
所以当这部《大浪淘沙》选择拍摄了这两个片段时,我们可以很直接地说,这部剧懂党史。
什么是党史?
对很多人来说,第一反应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一大、1924年国共合作、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1928年朱毛会师、1929年中央苏区、1934年长征与遵义会议……但这不是完整的党史,这叫党的正确路线,这叫党内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一部分党员摸索出的正确路线的一部分。
认为这是全部党史的话,那就太理所当然了。
所以,什么是党史?
党史的主语是党,而不是人。
虽然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牺牲个人四个字不是说说而已的。
这不是意味着要每个人作为螺丝钉,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也不构成一个现代化组织。
这是在说每个党员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利益,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录和标题。
党史的这种书写逻辑是过去的史书所不曾有过的,它讲述的是一个组织的诞生、兴起和发展。
这告诉我们,每一个为了党的利益的党员的奋斗过程,最终集体达成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党组织。
很多人读不下去这类书,而热衷于看各种地摊文学乃至一些海外著作里的权力斗争,也热衷于用《让子弹飞》这类电影来影射人物关系,但这样的话最终会流于唯心主义、变成英雄史观,说得更不好听一点就是帝王史观。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史学书写体例来书写毛泽东,那会怎么写?
如果按照帝王本纪,那就不该着重书写陈独秀、李大钊这类人物。
想想《史记·高祖本纪》《明史·太祖本纪》,在这类史书的书写中,传主是天生异种,是一开始就必须以他们的视角来描写。
陈独秀呢?
那只能是郭子兴了,而党组织就只能是红巾军了。
从这个视角入手的话,21年到27年就是传主在积蓄力量的过程,27年到34年就是他独立到最终夺权的过程。
这是党史吗?
不,这不是。
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毛泽东的个人传记。
但大量的读物都会不自觉地将毛泽东的个人传记写成这样的成功学,这是完全去组织化的。
帝王史观的史学书写,是以帝王的独特性为视角一路往前的。
如果这样做,那么从党组织的角度看,毛泽东是什么?
李立三就曾经公开表示过,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行为完全与中央的意见不一致。
换言之,李立三的这个表态,如果放在封建史观里,无非就两个可能。
从李立三的视角看,如果我们封建化地理解这个关系,毛泽东这是以下犯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在跟中央叫板。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如果我们封建化地理解这个关系,他这是在吊民伐罪,以一己之力和一切看起来不对的事物抗衡的救世主。
但实际上呢?
答案显然都不是。
结果是李立三的错误路线让党组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本人也被要求去往苏联进一步地学习与改正错误。
所以我们读党史,一定要理解,视角是党组织。
任何党员的行为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党组织来衡量。
单以毛泽东来看,从27年以来,其实他在党内的职位是逐步加重的,但很多人反而有了他一直在被打压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视角问题,很多人默认的党史范围无非就是井冈山、赣南闽西、中央苏区、长征沿路、陕北,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党组织视角下的一部分正确路线罢了。
虽然是最正确的路线(目录标题中特地提到了是毛泽东开创的),但也只占据了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的5/31。
只有主语是党,才会让人觉得遵义会议是拯救了党,而不是觉得谁谁谁都是垃圾然后一个救世主终于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上。
现代化组织之所以不同于封建人身依附,就在于此。
电视剧《大浪淘沙》,好就好在它想表达这一点。
什么叫民主集中制,就是党内只有职务高低,没有地位高低。
在党组织的决定下,你的能力更适合行政,所以你来政府工作,他更适合军事,所以他去负责打仗。
党组织可能会有错误的决定,但这不是抗拒组织的理由。
宁都会议以后,毛泽东不被允许参加军事会议,只能去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他的路线也被视为错误路线批判,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他,但谁都知道罗明路线的批判对象。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发表不同意见?
有。
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怨言?
有。
面对彭遨的牺牲,他大发感慨这是博古的错误。
但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耍小性子不工作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拉帮结派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甚至不服气到脱党吗?
没有。
换句话说。
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在任何你可以发言的场合说出你的意见,但这个决定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执行?
要。
要接受,要执行,也要有个人意见。
这才是党组织最重要的核心。
有了这一点,党才是可以成为无数个党员的合力。
每个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那即便是有了错误,也可以纠正过来。
《大浪淘沙》把党从21年到45年的各个错误以及自我净化的过程拍了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意见代表了正确路线,另一方面更因为他坚决执行了党的指示。
甚至在他被误以为开除党籍后依旧任劳任怨地为革命操劳。
所以说《大浪淘沙》是一部紧紧抓住了党史逻辑的剧。
它表现的是以党组织为主角的一群人在探索道路上的波折。
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党本身。
所以剧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陈潭秋、周佛海、陈公博、邓恩铭、包惠僧、邓中夏……当然,限于篇幅和成本,《大浪淘沙》还只能主要从一大的十几个代表入手,着重表现这些人最后是怎么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没法拍摄更多人,这不免是个遗憾。
与此同时,要想把这么多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也是通过这么少的集数无法完成的,所以剧中使用了现代戏。
比如一边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失败从而红四方面军转战西进,一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这些事彼此之间有联系吗?
有。
但在戏剧上需要通过更复杂的结构才能完成,所以必须通过现代戏(以后世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把它们串起来。
在这样的剧集里,我们通过许多组对比,才能感受到:1,如果一个人真正要成为合格的党员,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精神利益)以完成党与人民的利益的。
2,党员的人性和党在一起了,党性就变成主体性了。
这就叫把一切交给党。
3,党员可以有自由意志,但党员的自由意志服从党的意志,而党的意志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所以党员的自由意志仍然是能动的。
过往的很多经典红色电视剧,比如《井冈山》《红色摇篮》《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毛泽东》,还有很多我以前写过的(红色主旋律影视观看指南),它们都很好,但它们说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中央苏区根据地史等,这些剧更多侧重的还只是一个面,而不是完整的党组织。
一个完整的党组织,是会表现出漫布在党组织的每个机理下的每一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续结果。
那么不接受的呢?
这就是陈独秀和张国焘了。
一个固执己见,不接受中央的决定,一意孤行,最后甚至非要成立托派组织。
一个妄自尊大,对自己党内地位极其看重,终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这两个人都不服从组织的决议,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都不可以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错误,更不能搞分裂。
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而不是一切以党为重心,那最终造成的分裂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毛泽东和这两位的对比,就在于一切是个人优先,还是组织优先。
陈独秀在被开除出党后,看起来成立了托派组织、搞起了舆论战,但实际上毫无作为,最后只能在监狱里度日,抗战后被放出来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陈独秀终究还是死了。
而张国焘也终究还是没能在国民党里大放异彩。
他想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太强,而是他一直依托于党、依托于人民群众。
正如我上次说的,路线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路线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更加纯粹。
而每一个把这些视作个人之争、看作权力之争的,那一定会被大浪淘沙。
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中共五大后的陈独秀、两河口会议后的张国焘,以这三个人为主,陈潭秋、邓恩铭、李达、包惠僧,这一群人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党史。
吹尽黄沙始到金。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自古友谊深厚者多美名,我们常以为道的有伯乐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相如的刎颈之交,元伯巨卿的鸡黍之交等,然而近来看过一部剧后,笔者发现近代史上也有一对相交甚笃,甚至不亚于以上典故的友人,那就是电视剧《大浪淘沙》中的陈独秀与李大钊,也就是我们党的缔造者“南陈北李”,他们的友谊不仅存在于个人间的情感,更上升到了一种家国天下的豪情,一种有着共同理想的信仰。
可以说,他们重新定义了友谊这两个字!
在当时流传着一首诗这样形容两人:“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与很多同类型党史学习教育题材电视剧不同,这部《大浪淘沙》是以一位现代大学生为视角,以自媒体VLOG的形式,以党史学习者为引线,来勾连出那段青春激燃的革命岁月与红色往事。
这样的叙事结构对时下的年轻观众非常友好,让他们可以以熟悉的方式,第一人称的视角,随着这位青年的思绪代入到故事情境中,这样的设定可以说非常用“新”与用心了。
十几集看下来,这部剧给人最大的感触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青春”与“友情”。
首先是青春,剧的开篇便是由一位青年人的讲述开始,然后进入到以青年人掀起的那场“五四运动”,再到毛主席在长沙修业小学对学生们说出那句梁公的名言:少年强,则国强。
一系列的镜头语言与叙事交代,将这幅名为“大浪淘沙”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而这幅画卷的开创者,与前期的主角便是陈独秀与李大钊这两位先辈。
这部剧的开篇便是李独秀通过报纸知晓“巴黎和会”决议将山东权益转交日本,极度气愤的他找到好友李大钊一表心声,通过两人的谈论将那段历史中日本的虎视、列国的态度、北洋军阀的黑暗等各方势力进行了“巡视”,总结出了“外交一败涂地,内政无可救药”的论点,两人决议奋起抗争,这也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前奏号角,拉起了整部大剧的红色篇章。
在历史的洪流中,生死的考验下,两人的友谊渐深,志同而道合,谱写出了一段友谊佳话,也为当时的青春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剧中的志同道合与友谊情深并不仅限于陈李,其中还有毛泽东与刘少奇。
在第12集中,刘少奇进门向毛泽东汇报粤汉铁路罢工情况及筹划安源大霸工等事件,到李达与毛泽东两人的彻夜长谈,同诉革命之路,践行真理之道,再到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等人筹备建议京汉铁路总工会等,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南陈北李”式的革命友情,是一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光辉精神。
剧中以点带面,以情动人,以群像人物展现时代精神的呈现方式非常生动,令我辈看后亦深受感召,内心澎湃。
此外,这部剧还运用以小见大,以小故事衬出大格局的手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守常,也就是李大钊做的葱花饼,这是陈独秀的最爱,这也成为了两人革命情谊的象征。
可以说,革命的友谊是基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而在理性的信仰与理想下又饱含着感性且丰富的个人情感与笃厚友情,这才让我们的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初建到百年。
杨慎的《临江仙》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也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辈,这样英雄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这样的历史,这些人物值得我们每个人所铭记,这样优秀的大剧值得更多人看到。
目前,这部《大浪淘沙》正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播出,推荐大家去看。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大浪淘沙,出自粟裕《激流归大海》,意为在大浪中洗尽砂石,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和筛选,有一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浪淘沙·启航》正在热映,该剧以现代青年的视角回望历史,揭开尘封的记忆,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党的“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故事。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真理,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思想,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以毛泽东为主的“一大代表”为线索人物,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通过他们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保剑锋再度扮演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无论外形和表演上都令人信服,成泰燊、海清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彩表现,也使得这部群像剧更添艺术感染力。
而青年演员陈若轩扮演的陈启航,则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线索人物,以当代青年陈启航做党史专题为引,借助现代人的视角,用年轻人所熟知的叙述方式去讲述重大历史内容,这也是该剧的独特之处。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追剧追到第十二集,也来到了全剧故事的又一个高潮,让人看得心潮澎湃,情难自已!
重点讲述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始末,最终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从会议到行动,体现出了革命先辈的果断和决绝,凸显了陈独秀、李大钊、陈潭秋、包惠僧、项英等人的领导才能,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党最早的两位烈士林祥谦和施洋,面对反动军阀的出尔反尔和暴力镇压,表现出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用鲜血写就了“二七精神”,百年风雨奋进,红色薪火相传,他们的事迹借助影像重现,引领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毛泽东的知人善用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派李立三领导工运,安排李达去自修大学教书,陋室围炉夜话,黎明前照亮黑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杨开慧对王会晤的悉心照料,用几处非常生活化的描写,让每一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音犹在耳。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全剧所呈现出来的气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段在时代洪流中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用朴实无华的影像和饱含真情的表演,完成了对于这段历史的还原,以及对群像人物的塑造,剧中把很多大场面事件一笔带过,而是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以人为本,是这些先辈们经过一次次实践和斗争后得出的真理,聚焦于大事件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人,这也是该剧的特别之处,更体现出主创的良苦用心!
大浪淘沙》新派历史剧,献礼建党百年
大浪淘沙,出自粟裕《激流归大海》,意为在大浪中洗尽砂石,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和筛选,有一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浪淘沙·启航》正在热映,该剧以现代青年的视角回望历史,揭开尘封的记忆,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党的“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故事。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真理,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思想,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以毛泽东为主的“一大代表”为线索人物,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通过他们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保剑锋再度扮演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无论外形和表演上都令人信服,成泰燊、海清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彩表现,也使得这部群像剧更添艺术感染力。
而青年演员陈若轩扮演的陈启航,则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线索人物,以当代青年陈启航做党史专题为引,借助现代人的视角,用年轻人所熟知的叙述方式去讲述重大历史内容,这也是该剧的独特之处。
追剧追到第十二集,也来到了全剧故事的又一个高潮,让人看得心潮澎湃,情难自已!
重点讲述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始末,最终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
从会议到行动,体现出了革命先辈的果断和决绝,凸显了陈独秀、李大钊、陈潭秋、包惠僧、项英等人的领导才能,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党最早的两位烈士林祥谦和施洋,面对反动军阀的出尔反尔和暴力镇压,表现出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用鲜血写就了“二七精神”,百年风雨奋进,红色薪火相传,他们的事迹借助影像重现,引领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毛泽东的知人善用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派李立三领导工运,安排李达去自修大学教书,陋室围炉夜话,黎明前照亮黑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杨开慧对王会晤的悉心照料,用几处非常生活化的描写,让每一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音犹在耳。
全剧所呈现出来的气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段在时代洪流中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用朴实无华的影像和饱含真情的表演,完成了对于这段历史的还原,以及对群像人物的塑造,剧中把很多大场面事件一笔带过,而是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以人为本,是这些先辈们经过一次次实践和斗争后得出的真理,聚焦于大事件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人,这也是该剧的特别之处,更体现出主创的良苦用心!
被《觉醒年代》带进了正剧的坑,补完几部比较好评的之后陷入剧荒,这两天发现电视上播了新的《大浪淘沙》,就开始全家人一起追着看了。
目前刚播出几集,节奏比较慢,比较像在为后面的剧情奠定基础,但和我最近看的这些对比起来有个优势:细节把握得很到位。
可能因为下功夫去刻画了,所以给观众呈现出了很多以前不曾在剧集中看过的桥段,例如详尽地介绍了中共一大的具体情况。
如果想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了解党史,真的很推荐这部剧。
关于学问的重要性,在看的过程中我真的深有感触,当国际共产主义者马林来发表讲话时,有人从旁翻译;罗章龙翻译了马克思《资本论》(初次阅读的震撼现在还无法忘记);教员和叔翁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及赴俄留学。
在动乱的那些年,底层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痛苦日子,但依旧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进步青年发奋图强,第一代领导人门也时时刻刻把教育放在心上。
直到今天,全民教育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难以想象当初的困难。
很感谢先驱们坚持着,坚信着知识的力量,让中国可以走到如今的辉煌。
终于看完了40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是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流过这么多眼泪。
我永远爱大浪淘沙!!
最让我震撼流泪最多的自然是各位革命者的牺牲,李大钊 李汉俊 王尽美 邓恩铭 杨开慧 何叔衡 瞿秋白 陈潭秋 毛泽民等等每个革命者和战士的牺牲都给我极大的震撼,眼泪都要流尽。
我党从成立开始一路走来太艰难了,承受了太多的牺牲和鲜血。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这是看完整部剧给我最深感触的词,也是在最后包惠僧反省自己的时候提到的,信仰不是为了好听,说说就算的,信仰这两个字是要用全身心付出才能承受得住的重重的两个字!
剧里也较为详细地展现了一大十几位代表的人生,这更是令人感慨,周佛海、陈公博背叛了自己的信仰,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说来惭愧这部剧是我第一次看到建党初期到抗战胜利这么完整和细致的历史,虽然历史政治书上常常看到,但也确实没有电视画面来得细致鲜活震撼,这部剧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和几次路线错误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但我们党总能纠正错误,实事求是,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真不是说说而已!
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的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拥有怎样强大的革命精神,我无时无刻不为之而感动,愿我们以后也能继承先辈之精神,永远坚守自己的信仰!
以前看过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作品,感觉这些作品表述的内容是在不断地改变。
第一是逐渐开始直面问题。
比如我看过一个片子,名字记不准了,似乎叫《王佐和袁文才》,讲的是毛委员带领红军上井冈山的故事。
最后用话外音加字幕,说某年月日,王佐(袁文才)同志在某次战斗中牺牲,还让我好一阵唏嘘。
后来看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我才明白该电视剧回避了王袁的真实结局。
后来应该是拍《长征》的金导吧,又拍了《井冈山》,片中袁文才在风雪之夜说:没用的,别告诉毛委员了,毛委员上面有省委,省委上面有中央,中央上面还有共产国际。
基本上暗示了他的结局。
第二是由一正一反的明显设置,改为让观众做评价。
比如《延安颂》,党内朱、毛是正派,王、张是反派。
到了《觉醒年代》,则展示了各种思潮下,知识分子的探索。
第三是作品风格从朴实到娱乐,再到二者兼顾。
早期作品大多倾向于还原历史印象,严格地叙述党内发生的事件。
近期有些娱乐化因素,比如《远大前程》里的杰克苏故事,突然展现出汪寿华的遇害。
比如大业三部曲,尤其是《建军大业》被网民戏称“黑帮复仇片”,可谓此类作品之顶点。
而《觉醒年代》则做到了二者兼顾,说他娱乐,毛教员出场的画面就是某个会轻功的大侠,或者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
但是鲁迅的登场和二陈的就义又非常的凛冽。
目前播放的《光荣与梦想》,导演延续了《黎明之前》的快节奏尝试,活埋汪寿华的场景拍的人义愤填膺,多名未来将领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入党仪式似乎宣告了诸位英雄聚集,要为最终埋葬反动派的大决战开始倒计时了。
本片的切入点与以往作品不太一样。
结合多位网友的观点,有三点:1、它刻画了党组织的孕育、发展、胜利与挫折;2、它刻画了党为什么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组织;3、它肯从女人的视角出发,观察并参与时代的前进。
基本预订五星。
写的颠三倒四,诸君海涵。
觉醒年代让我对主旋律抱有极高的期待,所以大浪淘沙有点失望。
先说好的部分。
陈独秀这个角色其实跟历史上更贴近,没有被美化,他在历史上就是脾气暴躁,大家长作风,这个剧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员演得入木三分。
但是我先看的觉醒年代,已经认定陈独秀是于和伟的形象,所以其实感觉有些奇奇怪怪。
当然这个剧陈独秀更尊重历史,我觉得很好。
2021那条线意外的还挺顺畅,四十集的剧讲1921—1949这么长时间的故事势必会流水账,用2021的线承上启下串剧情,编剧有点儿想法,前后时间的跨越,用另一个时空的故事连起来就丝滑多了。
高君曼在这个剧里终于开始教书,不再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媳妇儿,欣慰。
场景很好,不廉价,当然献礼剧不可能廉价。
演员演技没有尬的,都很流畅。
然后说不好的地方。
1919年讲了一集我觉得不错,我原本以为按照这个节奏会非常好,结果1920讲了四集还没讲完。
这个剧一共就40集,1/8用来讲1920,1921甚至都还没有开始,后面抗战和建国这么重要的戏份怎么讲,我看这个剧就是为了看这段历史啊。
这个剧你要说烂那不烂,好又没有很好,就是我记忆里标准的献礼剧。
哦还有个比较新颖的地方就是2021年那条线里陈启航的台词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真就是党史学习剧,学习重点都单独提出来。
进入到抗战时期我大概再看看吧。
开辟了献礼剧新视角,侧重点在党史,聚焦一大代表的人生道路。
除了教员和董老在建国时还活着并在党内,其他人要么脱党要么叛变要么牺牲,果真是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其实除了教员,大众对其他一大代表都是比较陌生的,周佛海是个大汉奸,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居然是一大代表。。
还有陈潭秋、李达、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等等,更是压根不知道。
在红剧经常拍的那几个题材《井冈山》《长征》《解放》等等,已经拍不出啥新花样的情况下,聚焦党史冷门人物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基本算是群像剧,如此多的人物编排合理,篇幅还算是比较平均,主要侧重于党史上几次思想和路线交锋,至于军史上的细节就略过了,这部分可以看《光荣与梦想》,这两部剧各有侧重,正好互补。
简直太惊喜啦,从未见过一部历史剧可以拍的如此真实,且切入点极为巧妙,既非常贴合当下我们的生活,又以满满诚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步步改造中国的现代奋斗史。
对,他就是近期正在热播的《大浪淘沙》。
剧集以一个现代视频博主的方式展开讲述,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而且其社会意义更是影响重大,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中国现代史,而今幸福生活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个众英勇革命战士的鲜血,他们的事迹不该被遗忘。
《大浪淘沙》是由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成泰燊、海清、王志飞、陈若轩等人主演,老戏骨加新人演员的“跨时代”搭档,更好展现出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现实影响。
剧中自五四运动开始,掀起了势在必行的改革旗帜,历史之内他们大多都是一群在校学生,而走出历史,看到正在做这个系列历史视频专辑的陈启航时,两个时代开始互融,都是恰好正青春的年纪,每个时代都会有青年才俊,不过是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做好眼前,铭记历史,而始终不变的是那份对信仰的决绝。
提到“革命”,最让人难过也最避免不了就是战士们的无畏牺牲。
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每天斗志昂扬,甚至为了信仰可以做到舍小我救大家,将大家从沉睡的旧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用血肉唤醒人民的觉醒。
而这些令人震撼的场景,在剧集里也都有着很好的展现,如最近几集中李大钊先生和李汉俊先生的牺牲,一个被绞刑一个被枪决,他们毅然决然保留一颗赴死的心,没有畏惧从不害怕,生以全部力量搞革命,死用生命浇灌信仰,一个李大钊倒下,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站起来,可谓极为震撼人心。
而且《大浪淘沙》里所有人物的刻画也都非常考究,一部群像戏码的剧集能将各个角色都描绘的有血有肉实属难得。
家人与孩子的家庭组成,让每一个参加革命的同志都更加真实且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烟火气,即便有雄韬伟略之才,但依旧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生活,譬如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大钊先生的烙饼手艺,剧中一共出现了两处,一是李大钊先生驾马车帮陈独秀先生逃跑时随身携带,二是两人再相遇于李大钊先生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烙饼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而剧集正是通过对革命战士的全方位刻画,更是让我们将其深深镌刻在心里,铁人一样决绝赴死的背后,实则只是最“普通”不过的血肉之躯。
《大浪淘沙》绝对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视剧,以鲜明的政论体风格,强烈的纪实性和严谨的史实结构展现中国共产党党史,细致入微的给我们呈现出革命中每一次重大事件。
当然这也同样是我们不该遗忘的一段历史,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我们之所以能拥有现如今安稳快乐的生活,都是前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向老前辈们致敬,同样我们也该将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本来是把它当下饭剧的,结果越看越爱,我喜欢历史,我喜欢历史中的人物,我喜欢创造历史的人,想好好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现在看到三大的召开了。
那时候真难呀!
夺取政权、搬到三座大山真是太难太沉重了,真正伟大的人是去“我”的,是理想大于“我”的,这种人往往也是把他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的,把他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的。
在这个故事里我还领悟了一个道理,就是一定要团结可以团结的人,寻找相同目标、志同道合的人同行,一个人什么也办不成的,人类在孤独漫长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继《觉醒年代》之后,有一部值得广大青年观看的好剧,热血,泪目!
还可以
现代线时常显得突兀,影响观感
第一次真正对近现代史有了感受,那些枯燥的背诵和难记的名字之后
战争不知道咋评价还可以吧也都互看下吧这个电视
NO
跟觉醒年代一样尬。太尬了
评论里对比觉醒年代的,拜托大家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明明这也是一部难得优秀的片子,不要因为先入为主而忽视了这个片子的闪光点呀。剧本真的看得出来太用心了,台词中许多在党史中都是有原文的,而且镜头的运用,画面的美感,还有所有演员的原声台词功底,包括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还有女性的视角,都是这部片子值得期待的地方啊
最近看的历史剧多了,觉得这部还是挺不错的,推荐
我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夸?首先现代那条线就是个花瓶,还是个廉价的花瓶,就是摆个样子念念台词,还有好多没意义的镜头。光是现代这条线就让人很失望了。还有台词大部分都不生活化,都像课本上的话,虽然我理解这是因为这部剧时间跨度大,如果不赶紧交代关键内容就推进不下去,就因为这个原因还省去了一些剧情道具和场景上做得也不好啊,比如南湖那个特效,比如甚至还有毛主席的头发,为什么如此顺滑浓密主要因为前有《觉醒年代》制作的精良啊……比如里面陈独秀夫妻的相处真的更让人觉得生活化和动人,这部里面却很直白。还有两位演员的台词,陈独秀一直都很激动,海清又一直带着她自己的腔调当然也要承认它的确弥补了我们对建党历史中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不足,通过不同人物的道路选择,把“大浪淘沙”这个概念诠释得很深。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很细腻的一部电视剧,很好地介绍了党的历史。
当权领导和造反派却全然不顾,冷酷无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还是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
从这部剧中能学到蛮多知识,但是演员演技一般
支持所有的女性视角革命剧,请不要忽略她们。
爱了爱了
只能用标题来评价:大浪淘沙
不亚于觉醒年代,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优于觉醒的刻板印象。可惜剪辑水平太差,历史和现代的切换简直随心所欲突兀至极。
这个版本的王会悟值得所有的赞美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