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就被强大的女王气场吸引,另外一开始我其实是认同女主的三观的,不要问当事人有没有罪,作为律师,不就该是接受委托开始,一切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吗?
至于个人主观情感应该都要摒弃的吧。。
所以女主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的案子,我都是很认同女主的三观的,只有女主维护自己的四个学生的这条主线中的三观崩得我。。
不过四人小分队更加让我无法忍受。。
尤其是男主。。
能不能不要一副死人脸啊。。
别人欠你了啊。。
是你求人帮你好吗。。
而且除了杀人的那个女朋友的案子,完全没有为其他任何案子贡献一点点力量。。
要不是女主强行给你开挂。。
早就出局了。。
感情线最喜欢Oliver和Connor这一对。。
前期着实萌到我了。。
尤其是第四集的开始那段,后面存在感微弱。。
而且受开始略傲娇。。
身为攻控有点接受无能。。
萌感减淡。。
顺便还要提一下,忠犬二人组。。
略惊喜啊。。
frank居然是。。
(此处省略剧透),还有女的,我一开始以为喜欢女主老公,原来还是更忠女主。。
不错不错。。
我太喜欢了。。
坚定的女主党不动摇。。
当然是在女主打官司的时候,不是掺和四人组破事的时候。。
最后顺便感叹下,女主的警探情夫略惨啊。。
女主啊,我知道你要救四人组,但是也不要这么整情夫吧。。
整部剧除了逍遥法外的人其他所有人都是悲剧。
Oliver和Conor这一对小基佬是肯定要break up 了,就算不分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Laurel自始至终都不知情地在跟一个杀人狂魔搞暧昧,还甩了另一个小帅哥,Wes本可以选择相信Rebecca,结果没有,还间接导致了他现在这种处境和Rebecca的死,Bonnie和Middleton虽然没分,那是因为那个傻小哥还不知道人家早把他卖了,那个黑人girl(原谅我忘了她的名字)也和未婚夫掰了,所有人都被拽入了大boss annalise 的共生圈内。
可见童年阴影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Sam,Lila, Rebecca,是我们已知的Anna手上的命案,但Frank为何要这么替她卖命?
Bonnie为何总是在说她和Anna之间的特殊关系?
据我臆想,他们之间肯定也有着类似集体谋杀或瞒天过海的dirty things,以致于Frank和Bonnie都这么卖命为Anna,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唉,最可怜的就是这帮小助手了,被牵涉进来还不知真相。
一个教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 的大学教授用她的一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逍遥法外,也真是醉了,虽然坏到骨子里,你也不得不承认你还是被她感动震撼了的,她的自信,脆弱等等,却有那么人之常情。
整部剧还贯穿着儿童受到性侵,贫富差距,门第观念,女性不平等地位等社会问题,除去烧脑的剧情,还是值得一看的 。
剧情就像罗布格里耶的橡皮一样,先写一个事实跟着擦去揭露一个更为惊悚也看起来更合理的事实,如此循环往复。
可是在写新事实前,你又不得不佩服编剧在之前剧集里买下的伏笔,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
这类题材的剧看多了还是觉得有不少不合理之处,不过为了电视剧艺术上的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比家长里短的看起来更有意思些。
这部剧的初体验是相当的爽。
眼花缭乱的反转,各种贱B性格,见缝插针的床戏。
每集的主题都恰到好处地糅合了课堂、法庭、杀人场景。
前三集的顾客体验好极了。
因为剧情比较快,也没时间去考虑哪里不合逻辑,就是一路追下去。
不过,十集以后,就是长颈鹿也反应过来似乎哪里不对。
然后就知道自己被玩弄了。
其实,按照这个频率的花样交叉滚床单,和花样交叉杀人,什么剧都能拍出一个“我操”接一个“我操”的复杂度和反转度。
诚然,花样交叉配对是美剧一贯的操性。
这个民族风情在早年的长寿剧里就有所体现,基本上一个剧拍到第八年,所有男女主人公都要配一遍。
新时代的美剧要求节奏更快,底线更低,观众没时间看那些儿女情长。
要脱快脱,不脱我换台。
这让编剧压力山大。
于是,本剧这样的奇葩就出现了。
15集以内竟然让所有男男女女挨个脱了一遍,主线剧情里就出了七组三角恋,而大部分剧情是这些三角关系触发的。
(不信?
我数给你看:以Anna为中心——老公、警察Nate。
以老公Sam为中心——老婆、邦尼、莱拉。
还没算他前妻原配。
以莱拉为中心——教授Sam、足球队员男朋友。
以警察Nate为中心——得癌症的老婆、情人Anna。
以莱拉男友为中心——莱拉、瑞贝卡。
以助理邦尼为中心——老板的丈夫Sam、永远在状况外的Asher、老板Anna。
以学生Laurel为中心——男朋友、Frank。
这还没有算两匹种马Frank和gay小哥。
)这只是奇葩的第一层。
第二层是,最后我们发现,以上所有人等,不是杀了人,就是参与了杀人,就是被杀。
这不是烧脑啊,这是赤裸裸地烧人伦!
都编到这个程度了,能不出乎意料吗?
你得有多人渣才能预料到这种剧情啊???
还不提每一案都够奇葩、够三俗的。
真是集美剧狗血之大成的优秀作品。
虽然职业剧部分都不太合理,虽然第二季笔力下降,还是忍不住看下去。
市场机制就是好。
这部剧还继承了一个近年来美剧常见的弱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每一集的编剧都不一样,人物性格不连戏。
不提所有人都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啃起来,就是每个人物对待案件的态度,每一集都不一样。
这就导致了打死不说实话的瑞贝卡,和玻璃心天使情Wes这么招人讨厌。
无论一开始的设定什么样,这么拖拖拉拉辗转反复的态度,让人很不爽。
虽然大部分人不喜欢瑞贝卡和Wes,我倒觉得瑞贝卡和莱拉的关系是这部戏的亮点。
在整个没什么深度的剧情中,莱拉对瑞贝卡的伤害是比较震撼人心的。
莱拉是个有钱小姐,上着藤校,参与主流社团,有个(表面看起来)完美的男朋友。
只为了寻找刺激卖点毒品,和职业毒贩瑞贝卡成了闺蜜。
两个人无话不谈,而最后莱拉自己玩脱了,第一时间就甩锅给瑞贝卡。
她的意思是:“我还有别的朋友,我有学上,有富有的爸妈,有男朋友,你什么都没有,连个朋友都没有。
别找我了,我也不想当你朋友。
”最伤人的是,她说的都对啊。
瑞贝卡被深深伤害了。
而她想到的报复手段,不过是和莱拉男朋友上床,短信把她叫来看。
烧了自己的房子报复坏蛋。
和那个软弱无力的黑人老太太一样。
黑人老太太说:“强奸啊,谁没被强奸过呢,你XX阿姨被强奸过,我也被强奸过,到处说又有什么用?
”所以瑞贝卡什么都不说。
后来阴差阳错莱拉死了,瑞贝卡马上认下:“莱拉是我杀的。
”当然,Wes是真的很讨厌。
不知道剧情不给他编一点用脑的戏是几个意思?
他们是从哪个日剧上抠的这个嘴炮角色?
还回去不行吗?
平心而论,本剧在法庭剧这个类别里,算是好看,但不是特别出色。
引起群众广泛兴趣的,是主人公一群人卷入扑朔迷离的杀人场景,和他们香艳复杂的床上关系。
这个剧情基础,在第一季大冲刺以后,不知道还能发展几季。
目前的情况是,很明显第二季就编不下去了。
就好比《柯南》把十年的主线剧情集中在第一年告诉你,那下面很快就没戏可写了,完全要靠警察们交叉配对扩充故事(也就是柯南现在的情况)。
所以,这部剧烂尾指日可待。
期待太大,《迷失》的悲剧就会重演,全剧带着观众一起用脸着陆。
紧锣密鼓的看完了逍遥法外第一季,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的元素。
一、女主1号安娜丽丝是一名优秀的邢辩出庭律师,她的工作就是她的事业,为了替委托人辩护,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即使是违法的,演员塑造出了专业、凌厉的律政狂人形象,这让观众感觉很过瘾。
安娜丽丝的经典台词:“别人经常会问我怎样判断委托人是否说谎,我的回答I don't care, 不是因为我冷酷,而是我要帮他达成目的,虽然我真的很冷酷”。
飙台词的感觉,真是爽翻了。
(备注:这是电视剧,学法律的小盆友还是应当合规的)。
不过安娜丽丝的扮演者能不能再瘦点呢,会更好看些。
二、众人关系复杂,尤其是男女关系,借用豆瓣上一位粉丝的话:“每次一看到两个男女独处一室,就会觉得他俩会滚床单”,事实上剧中的确是这么演的。
我觉得,这一招用的太多就会烂。
三、是法律人学习英美法系、练习法律英语的好帮手。
剧中凡是上课的场景,总会提到英美法系的理论及辩论技巧,虽然不是都适用于中国大陆,但借鉴意义也不小。
我相信,非法律的专业的小盆友看到这部分时就是WC时间,因为你们真的看不懂。
好吧,过几天我会发个大妈都能看懂的英美法系科普贴。
话说,我这些天,张嘴就想飙英文,真是受“毒害”不浅。
四、一如很多优秀美剧,这部剧里经常会有心理探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控制意识”。
有一部分人是控制意识很强的人,比如米凯拉,她很聪明,也很自负,认为“免考金牌”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她的,然而却总被实力不如他的人抢走,她千方百计想恢复到她认为的那个一开始就属于她的状态,终于在临考前“陨星爆发”了。
这就是强烈的控制意识在起作用,对事态发展作出希冀、预判,如果事实与想法不同,就会拼命想把事态拉回自己的预期。
有些事,是可以拉回预期的,但有些事,一时是拉不回的,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找出原因,并不断调整,如果最后真的拉不回,健康的做法是接受,并总结经验教训,况且有些事,无论你做多么好也不会如愿,完全看有决定权的那个人怎么想。
中国人从小学会唯物主义,在心理健康这方面不够重视的,不会梳理、排解情绪,活的很苦逼。
多看看西方心理学的书,压力会减轻。
《 逍遥法外第一季》情节安排紧凑、而且经常出人意外,是一部不错的悬疑剧。
原文是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对 Pete Nowalk的部分采访。
翻译的很仓促,见谅。
最近好忙(泪目),不知会不会陆续修改/ 更新 \(^.^)/** 娱乐周刊:你一直知道是Frank杀害的Lila?
**P :不,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更像是,观众看它的方式和我们写的方式是一样的:Rebecca和Sam,他们两人中的一个,究竟是谁杀死Lila?
这就是我脑海中的一切,我当时想, “这很酷。
究竟是谁?
“把感觉的东西一点一点写出来,是真的真的让人很兴奋。
因为对我来说,它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关于Frank和Sam之间的关系,以及Frank究竟是什么人。
我们已经开始慢慢拨开迷雾接近真相!
** 娱乐周刊:你其实写了两个不同的结局。
介意告诉我们另一个是什么吗?
**P: 我不想说另一个结局是什么,因为在下一季中我们将提到。
** 娱乐周刊:Sam没有杀死Lila,那他们几个(Keating五人组)会怎么想??
恰恰因为是Sam杀死了 Lila, 所以他们才觉得他们杀Sam 有正当理由。
不过理论上来讲,的确是Sam通过电话下令杀死Lila的。
你觉得这使的他们杀害Sam依然理由正当吗?
**P: 是。
当Annalise说是Sam杀死Lila,这是真的。
她不知道的是,其实除了Frank也没有其他人知道,背后的故事更扭曲和混乱。
Annalise也不知道,这些背后的他们不知道的种种将给他们带来怎样一连串的麻烦。
同样,Rebecca死了,但是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道德论调支撑的,她不该死的。
所以,是的,不管他们有没有正当理由杀死Sam,他们都不得不告诉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是道德的,这样他们才能够放下这件事正常生活。
但纸牌屋在慢慢倒塌,悲剧的是,很多无辜的人就这样被他们卷入事件,受到 伤害。
** 娱乐周刊:我们会发现Frank欠了Sam什么吗?
**P: 那是自然。
这是一个很大的人情呢。
若是我们不帮观众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太失败了。
** 娱乐周刊:观众们倒是知道Frank才是凶手,但Keating五人组会知道真相吗吗?
**P: 在这一季的最后一集中,Annalise真心觉得他们不会知道真相了。
而且在本季开端,她就说了,“人性是难解的。
你永远也不会懂。
” 可能世界上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某件事情或某种可能,但是除非你真的亲眼所见,我不觉得你会相信。
不过我们还是有办法找到真相的 -- 事实上,有一个知道真相的人还活着。
他们会不会发现真相,发现真相之后又会怎么做,下一季谜底将会揭开!
** 娱乐周刊:当Bonne和Asher在床上,Bonne提了一句,她知道弗兰克的一些事情,致命的秘密。
Bonne是暗指Frank帮助Annalise等人掩盖Sam被谋杀的真相,抑或是Bonnie知道他杀死了Lila?
**P: 这其实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的确,观众会问, “Bonnie是什么意思?
” “她究竟知道多少?
而根本问题当然是, “她是否知道是Frank杀死的Lila?
”不过,关于Frank 和 Bonnie,我们根本就还没有交代很多他们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知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他们怎么认识对方的,他们知道对方的什么故事。
而关于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深入挖掘。
** 娱乐周刊:让我们回到“Eggs911 ”。
如果我们回去把这一季整个重新看一遍,我们会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吗?
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发现真相?
**P: 它和指甲划痕有关,我只能提示到这里:如果你能弄清楚指甲划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你可以找出Eggs911的秘密。
如果你觉得你无法弄清楚这一点,那么你可能不会弄清楚鸡蛋911。
有些人真的有些很有趣的理论,有时我怕他们会得到真相。
这就是是我们作为编剧/出品面临的挑战:真相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也是让人觉得真实合理的。
**娱乐周刊:Eggs911文字的接收者是一个新的人物,还是我们知道的已经出现过的角色中的一个?
**P: 这我不能讲。
** 娱乐周刊:我相信很多人会怀疑是Frank杀死Rebecca,尽管他告诉Annalise他没有。
可是这也太明显了吧,真的是他吗?
还是我们应该扩大我们怀疑的范围,甚至有些Keating五人组中的人也可能是凶手?
**P: 我并不想给出任何提示性线索。
有时候,我们会给观众们最明显的答案,有时不会。
我觉得只要是观众们都在猜测和怀疑,并试图找出是谁做的,那么,我们已经做了我们本季的工作。
当我们明年开始下一季,我们将回答这些问题。
** 娱乐周刊:当Nate 和 Annalise 见面的时候, 我挺担心他在录音的。
真不是真的,对吧?
**P:这个问题存疑。
** 娱乐周刊:Nate终于拨打了Annalise给他的号码,所以电话另一端的人将是下季的主要角色?
**P: 我不会说是主要角色,因为我还不知道呢,但我希望他/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Annalise认识的可以帮助Nate的人是谁?
Annalise和他是怎么认识的?
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些问题都是想想就觉得兴奋的。
** 娱乐周刊:你有中意的演员么?
Do you have any dream casting? ** P: 我有,不过暂时保密。
我不希望大家知道他/她是男是女。
我就是不希望观众过分解读。
而且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选角还是可能有变化的。
** 娱:Laurel居然一直拿着Michaela的订婚戒指!
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这就是丢失戒指的去处?
而Keating五个组的其他人会怎么觉得?
这是Laurel对他们信任的背叛。
**P: 他们都是骗子;他们从一开始就互相欺骗。
这恰恰就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
对于戒指的去处,我们有很多很多选择。
就像观众一样,我们会想知道戒指去哪里了。
但是,当我们真的写结局的时候,这个故事感觉很有趣,而且给 的性格划上了漂亮的一笔。
她远比任何人认为的更调皮聪明(腹黑吗> >),而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她们都撒了谎,所以这肯定会引起Machaela和Laurel之间的一些冲突,而这正是我愿意去探索的。
她们的关系非常有趣,而我也特别期待看看他们明年会变成什么样。
总的来说,我想看看Machaela会做回应。
** 娱:第一季终于结束了,你感觉怎么样?
** P: 我感觉长长松了一口气,而且我很开心看到这些谜题。
我觉得像我们刚刚开始去认识这些人,和这张他们秘密和阴谋织成的大网。
我感到兴奋,因为我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季,还有后面的很多很多故事。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如释重负,因为我真的为最后一集感到自豪。
我喜欢最后一幕,它有趣和令人兴奋,是明年下一季的很好的一个起点。
最后,甩个链接http://www.ew.com/article/2015/02/26/how-get-away-murder-boss-killer-finale-and-whats-next
看见这么多人吐槽Rebecca & Wes,本来我就只是在后面跟一句,因为在开始就觉得这个剧不符合逻辑,教授让刚入学的毫无经验学生参与案件本来就很奇怪,甚至Wes还是个愤青,案子不是会被越搞越乱就耽误了么。
再其次就是这个蛇精病Rebecca,出场就很意外,一直铺垫铺垫,从来就不被喜欢,一直也未被超越,而且每做一件事都是伤害别人,自以为是,孤僻、自私、阴险,还处处要被保护,谁要杀她,她五更半夜的闯进别人家,偷别人计算机的东西,还不让人家敲自己家的门,又不是警察,还装作一副振振有理的模样维护所谓的她认为的正义?
这样的人Wes还一直保护、呵护,一对神经病吧,什么鬼学校教出来的?
大家反倒为了保护貌似楚楚可怜的凶猛的Rebecca杀了人,破坏了一堆人的生活,我只能说她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大家烦她,忍受这种反胃的恶心直到她死吧,罪有应得!
作为资深颜控单身汪,看到女主颜值本是拒绝的,扛不住高评分高口碑,沿着剧情一路追下来。
女主工作中强势霸气坚韧,生活中老公出轨,与母亲关系不和,极度缺乏自信。
这个女律师理所当然的以法律为手段,不在乎委托人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以自己的工作为前提完成一个个官司。
终于不是一味追求正义的法律剧。
演Wes的演员是否潜规则靠关系拿到这个角色的,就像他撞破女主偷情被额外选入助理小组。
真是不爱他歪头瞪眼装好人的剧情。
剧里几乎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的以为怎么样做或者隐瞒一些消息是有利的,往往在法庭上被这些隐瞒的消息打个措手不及。
一开始就不喜欢Wes隔壁的女住客,最后一集终于死了。
Bonnie 是爱着女主的老公吧,那眼神真是看着可怜,然后那个不讨喜的老公也死了。
看剧时候最不喜欢的两个人都挂了,也不知是不是演员厉害演出这样的效果。
2014年ABC电视台推出了新的律政剧《逍遥法外》,这部戏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很吸引人,它属于一部慢热的戏。
《逍遥法外》讲述了一群年轻的法学院学生在做了犯罪辩护学教授的实习生后卷入一场谋杀阴谋的故事。
这个题材其实算不上新鲜,而律政剧又一直深得美剧制作的厚爱。
无论是长盛不衰的《法律与秩序》还是《波士顿律师》《诉讼双雄》乃至《傲骨贤妻》等,都有着很好的收视率。
律政剧可以用的梗可以吸引人的点,这几部剧也用的差不多了。
而《逍遥法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算不上出彩,但是这部剧就这么看似莫名其妙的红了。
其实从一开始《逍遥法外》就没打算走之前美剧的老路,它走了另外一条路——颠覆。
从拍摄手法、叙事方式都不一样,就连其他律政剧偏向正义获胜也不一样。
这部剧的一开始就是学校疯狂的篝火晚会、诡异的树林还有几个年轻人紧张、没头没尾的对话,然后随着一枚硬币的抛起,镜头闪回到了三个月前,这群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刚入学的时候。
他们要上的是安娜丽丝•基廷教授的刑法课,而这位黑人女教授却一开始就告诉他们刑法课在她眼里就是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如何逍遥法外。
基廷教授抛出了一件正在进行的案件给学生们,同时还有四个实习生名额。
而其中表现最好的那个可以得到一座可以换取考试豁免权的奖座,从而开启了这群年轻人的竞争。
这群年轻人用了各种办法寻找证据,合法的不合法的甚至用某些卑劣手段得到的证据都被基廷教授拿到了法庭上,她甚至为了赢得案子把自己的情人送上法庭,彻底证明了基廷教授不管自己的当事人是否有罪更不在意自己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
而就在这期间,其中一位学生韦斯撞破的基廷教授的婚外情。
案件结束后基廷教授除了原本的四位实习生外,又额外的选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韦斯。
于此同时,大学的姐妹会发现了一具尸体,这个人正是基廷教授老公失踪的学生莱拉。
接下来,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案子,而学生们还是为了案子想尽各种办法,好去赢得奖座。
而莱拉的案子也在不断的进行中,被指控谋杀的人从莱拉的男友到毒品贩子瑞贝卡,瑞贝卡是韦斯的邻居,而基廷教授做了他们的辩护律师,而与此同时基廷教授也发现老公与死去的女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没那么简单。
随着剧情的进展,大家都慢慢的卷入了这件谋杀案。
整部剧集都在不停的穿插叙事,不停的闪进到三个月后这群年轻人处理尸体的时候,随着闪进片段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他们处理的尸体是基廷教授的老公,而他被人误杀,凶器就是那个奖座。
自己的学生们把自己的老公毁尸灭迹,而这一切,基廷教授都是知道的,但是她却要帮学生们脱罪。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你或许会因为这种混乱的叙事方式而觉得混乱,但是当你真的静下心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部剧的吸引人之处。
因为你会在那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出现,有些混乱的闪进镜头中,慢慢发现故事的来龙去脉。
你会看到当这群人深陷谋杀阴谋的时候,他们必须在杀人焚尸后还要若无其事的生活,并且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自救。
这种拍摄手法会让你以主观视角去看这件事,感受为他们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而紧张、想法设法为自己脱罪的刺激。
但是当大家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编剧却来了一个大反转,把之前的一切都推翻,无辜的人满嘴谎言,凶手另有其人,而在本剧结尾更是用死亡为第二季留下悬念。
总之,这是一部当你开始看懂一点点,就会勾着你继续看下去的剧集,你会对它充满好奇,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发展。
所以,对于看过第一季的人来说,第二季未免来的慢了些。
主要人物安娜丽丝•基廷教授,大姐大。
韦斯莱•吉宾斯,黑人小哥。
女助理口中的小可爱。
劳拉•卡斯蒂洛,白人富家女。
康纳尔•沃什,男同。
米凯拉•普拉特,想嫁入豪门的黑人女。
男助理口中的舞会皇后亚设•米尔斯顿,男助理口中的呆逼脸。
山姆 大姐大丈夫,心理学教授。
法兰克 大姐大男助理邦妮 大姐大女助理内特•勒西警探 大姐大的婚外男朋友莱拉•斯坦格 被杀的女学生,山姆的秘密情人,父母是富豪。
丽贝卡 莱拉的朋友,鼻环女。
对本剧的几点看法1每集穿插的案件不够强。
有的有漏洞,有的脱罪理由牵强,有的不够专业。
2 山姆也就是大姐大丈夫不够帅,一个已婚人士,却能迷住富二代女大学生和女助理,找个帅点的大叔来演会说服力强点。
3语速太快,幸亏在电脑上看可以不断暂停,否则容易昏。
4本剧只有杀死女学生的凶手是山姆,牵涉案件的学生们才有被同情的理由,但是到目前第九集,并不能确定山姆百分百就是凶手。
分集剧透第一集这集主要人物全数出场。
就连死者莱拉,也给了寻人照片,介绍了她的背景,所以也算出场。
焚尸前黑人小哥姗姗来迟,他的一句:抱歉这么久才来。
黑人小哥的这句是个伏笔,他之所以来迟是有原因的。
黑妹对于黑人小哥的搭讪漫不经心,从她的话中知道她已经锁定订婚,锁定富二代,没有别的心思了。
黑妹聪明要强,没有被点到就站起来回答教授提问。
她渴望奖杯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这将成为她嫁入豪门的资本。
黑人小哥非常努力,被安排在最后回答辩护方案,要求不能跟之前的相同,他作了大量准备,划掉了N多重复的论点,最后回答没有重复论点,可以看出小哥被教授看中是有理由的,而并不是他抓住了教授的把柄。
在结尾时,黑人小哥最后询问大家要不要焚尸,一旦动手罪行加重,再也无法回头,通过本集对人物性格的初步描述,说明了结尾他们选择焚尸是必然的,4个人都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也都很努力。
放弃灭迹,则即使处罚最轻,也前程尽毁,他们接受不了未来前途的黯淡,所以铤而走险,焚尸灭迹。
从人物对话中知道:大姐大与山姆没有孩子困扰他们夫妻。
那么假如山姆是杀害莱拉的凶手,而莱拉已经怀孕,他也知道这点,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
他的动机就不足。
第一集穿插的辩护案件脱罪理由有点牵强。
暂时只写到第一集。
虽然美国人因为律师高昂的收费和习惯性地拿钱不办事而对律师这个职业嗤之以鼻。
但有一种大众观念却广为流传,就是即使你犯了天大的罪行,如果你足够有钱请得起最牛的律师,你就不需要为任何事担心。
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司法漏洞都可能会让你逃脱指控。
所以也就不难推测为什么像绝命毒师这样的高智商犯罪剧都会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律师来协助罪犯逍遥法外。
而这部剧则把美国人民的终极幻想拍成了一部电视剧放在了观众面前。
逍遥法外这个有些蹩脚的中文译名不会影响这部美剧的精彩程度。
它不仅像你全面的展示了律师是如何利用司法漏洞或者检方的失误来逃脱指控,更是揭露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人性的抉择。
第一季分为主线和暗线。
主线是精明能干的律师教授带领助手和学生们处理一件件当事人被指控谋杀的案子。
暗线则是教授丈夫的死与教授的四名学生有着不可逃脱的干系。
以倒叙的方式主线暗线同时进行。
至少从收视率来看,这部剧是成功的。
忽然想起大学经济课的教授讲过的一句话。
"If any of you ever gonna play dirty, you better get rich quick. Because you gonna need one hell of a lawyer when you get busted. And it's gonna cost tons of money."
果然是格蕾的编剧:顶着律师、警察、法学精英的专业人设,写的一手没底线的狗血滥情。
这是律政剧??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 真实案例可以让满屋子那么多学生知道?而且还挨个找到一些证据 这啥破玩意 老师上来就先装个逼 然而并没让我觉得多牛逼
弃 人物性格设定太纠结 倒叙的情节不断穿插穿插看得神烦
这个Finale真是。。。。大妈成功拖我入坑。。。
看过第一集,决定不往下看了。几个小孩,一个老师。剧情有点夸张而显得幼稚。
2.深陷ABC的烂坑不保。你知道跟复仇一样狗血可是你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紧张的剧情。观望中
美剧的精妙就是在于故事本身,在艺术审美上可能无法媲美电影,但剧本的一丝一毫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每一段结局可能让人感到意外,但却与情节藕断丝连,颇为合理。
黑色、悬疑、破案,这几个元素在这部剧组成的很好,其实欧美刑侦探案类的这几年已经没什么可以突破的了,不过这部还好死明显后劲不足,不停闪回杀人案的片段十几集让人有点厌倦,不过12集开始节奏又明显快起来,关注中....希望不要落了窠臼
哦我该说什么呢裹着神剧皮的狗血剧
~10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85593/
讨厌每一个角色,作的要死⋯⋯除了annalist结果我还撑着边吐槽边看完了⋯⋯
开shonda大妈的戏我真是脑袋坏掉了 GA算是她最有品的剧了 这个和Scandal差不多 装逼过度演员演戏痕迹也很重/靠着悬念我看完了...反正就是坑接着坑接着坑
没啥鸟意思,不过电视剧结构是我以前没看过的,加一星~我看的电视剧还是太少了~演员一个赛一个的难看~
太讨厌这部剧的剧情展开方式了,浮夸至极,那个黑人女主的人设也是讨厌的要命,典型的快餐式美剧,怎么这么高分
想不到看完它竟然已经是五年后了。
由于ak实在让我觉得很惑解,故布疑阵又太过,小扣一分好了,其实嘛,5分也是可以有
高智商犯罪片
赞
每集独立案件都有意思,破局有新意,主线剧情就悬疑美剧常规的来回逆转,nobody cares,黑人小哥虽然圣母,但被Rebecca这么利用和背叛也太可怜了,little bitch!主角团们连Annie到助手和学生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喜欢的,但大家都性格突出,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