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要个女儿,甚至名字都已经想好了,说来有些可笑,你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男人闲下来的时候脑子里会不停地想象自己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的样子。
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需要特别耗费脑力,我只希望她的一颦一笑能够象她的妈妈。
然而,有件真正需要耗费脑力的事情,我却从未认真考虑过,哪怕煞有介事地设想一番都没有过。
做一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由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Clint Eastwood讲述的故事,他用这部片子造就了一个最佳女演员Hilary Swank,一个最佳男配角老戏骨Morgan Freeman,而他自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他们共同打造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宝贝)。
我对奥斯卡并不十分感冒,总觉那只是一个美国明星作秀的舞台,就是美国的金鸡百花,一个国家的电影奖项,怎么和世界性的嘎纳、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比呢,然而Clint Eastwood的名字却让我无法抗拒,这位曾经的翩翩美男子,主演过美国西部片中最重要的牛仔枪手——金发仔,去年就以一部《神秘河》捧出了一位影帝,自己拿走了一尊最佳导演的小金人,今年他又一次将一部沉甸甸的作品拍在桌子上,加之Morgan Freeman与他配戏,是地地道道的一发超级老头儿双响炮!
但问鼎影后的Hilary Swank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特别好,起因是她的鼻子以上的脸部太像Natalie Portman,而后者是自打《LEON》放映,就喜欢的不得了女演员。
遗憾的是,Hilary Swank的嘴巴长得太难看了,就像我的嘴一样……很瘦的脸上,长得一张大嘴叉,眉宇间也没有Natalie Portman的精炼!
取而代之是一股凶悍之气。
好了,好了,还是不再对Swank的长相评头论足了,因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已经完全被她的演技所征服,也相信今年的影后的这尊小金人归了她算是名至实归。
来看影片吧。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老拳击经理人和痴迷拳击运动的穷困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得不到女儿音讯的父亲和一个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之间的故事。
把它归于体育类电影,显然不很合适,不如说它是一部以拳击为媒介的人文类影片。
就表现拳击本身,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史泰龙的《Rocky》系列,有威尔·史密斯的《拳王阿里》,以及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假期受豌豆的威逼利诱,还看了安达充《KATSU》,前三部拳击题材的电影各有侧重抛开不谈,单说最后一部漫画,其间有的女主角水谷香月是一位迷恋拳击运动的女孩,她将她的儿时的拳击之梦寄托在了男主人公里山活树的身上,那么想象一下,假如水谷香月不是十五岁的中学生,而是一个三十一岁的女子;假如水谷香月的身边没有疼爱她的父亲、母亲或男朋友;假如水谷香月没有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去实现他;假如水谷香月的拳会的经理不是她的父亲但却像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她;假如…… 那么《KATSU》的剧情会是怎样的?
(以上一自然段专门为即使电影盲又是漫画发烧友的豌豆所写) 抛开演技,不谈影片中Swank扮演的麦琪怎样被人打断了鼻子;抛开拳击,不谈一个女孩怎么一次次打出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之后一记勾拳KO对手;当老经理人Frankie在麦琪耳边轻轻地告诉她MoCuishle的含义,麦琪在微笑地望着他,让后闭上满是泪水的双眼,等待着Frankie帮她实现最后的要求,相信会让任何一个观众落泪,心头的压抑的感情仿佛Frankie拔掉的是自己呼吸用的管子。
这的的确确是一部有些压抑的催人泪下的电影,泪光迷蒙处,依稀看到Frankie独坐在路旁的柠檬派餐馆,一个悲伤的父亲的形象,就这样永远铭刻在了好莱坞电影史上。
我喜欢这部片子,喜欢这个父亲的形象。
自从我看了《百万宝贝》之后,我对里面的那个“没有人情味”的教练就印象深刻,也包括他的最爱——叶芝的诗,每天在阴暗的办公室里,他总是幽幽的念着叶芝的诗,让我总觉得有一种无限的飘渺感。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嘈杂的哭声总是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若隐若现的理想和存在在我们内心深处快要消失的童话般的梦境,叶芝的诗无疑是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新鲜、绿色的氧气,让我们又重回到了爱丽丝的仙境......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 take down this book ,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once ,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相信很多人都对这首有点印象,在叶芝的笔下,爱情是多么的神圣和伟大的东西,“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看了这些美丽的句子,我只有叹息。
在叶芝的诗里,就连分手都是那么的富有情调:“你那从未厌倦过我的眼睛,忧伤地藏进低垂的眼睑了,因为爱已褪色。
” 叶芝的诗大部分都是给美丽的莱得·冈写的,那位凡间的仙子,让年轻的叶芝为之疯狂!
那时的叶芝也许还没有多大的梦想,只是,当他面对莱得·冈的时候,他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男人,因为他爱她,而她,是世界上——不,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上——最美的女人。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终叶芝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呵呵,可爱的叶芝,伟大的叶芝,深情的威廉·巴特勒·叶芝,我爱叶芝的人,更爱叶芝的诗。
对叶芝的评语很多,人们往往欣赏奥登那句“把诅咒变成葡萄园”,而我好感更浓,却是绍莱·麦克林的那段: 你得到了机会,威廉 运用你语言的机会 因为勇敢和美丽 在你身边树起了旗杆 你用某种方式承认了它们 不过口上也挂了一个借口 这借口却不曾毁了你的诗 反正每个人都有借口 我爱叶芝,在他的诗中入睡,在他的诗中幻想,在他的诗中痴笑,在他的诗中散步,在他的诗中度过我的一生,在他的诗中做一切美妙得如童话般的事情……
老師推薦了<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這部奧斯卡獲獎的片子當作作業,雖然沒什麽好感,不過,還是帶著一絲期望看了.不負衆望,很喜歡的style,片子不算沉重,演員很真實,不怎麽煽情,有點血腥,但是很有社會意義--關于安樂死.安樂死這種問題,誰遇到都是一種災難.但是,不能否認,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在看片之前,我一直都是支持安樂死的,看完之後,更加支持了. 人沒有選擇生的權力,總是應該有選擇死的權力吧.一個不能正常生活的人,活著也是一種苟延殘喘,難道就要爲了身邊的人的責任感,忍受著痛苦么?如果她(他)身邊的人真的愛他,爲什麽不能犧牲自己的感受,成全他,讓他解脫呢?喜歡電影裏面的一段話:每天都有人要死,拖地的時候,刷碗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麽?我從來沒有成功過.人不是爲了活著而活著,那樣的話,事實的真相就是活著只是爲了死去.
Eastwood的片子在大团圆结局盛行的好莱坞是个真正的异数……从》《廊桥遗梦》到Million Dollar BabyMaggie死了(BS她那一家子没良心的“亲人”),Frankie走了,Eddie静静的坐在训练馆里,突然感到一种物是人非的含义。
这段时间来看到的少有的好电影。
老套的题材,情节却不老套,没有历经磨难后最终到来的荣誉和成功。
整个电影如同一场拳赛,干净利落,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多余的镜头和表情。
没有虚伪的挖掘,没有造作的哀伤。
这个十一年前的老电影,我手边藏着两张碟,可是一直都没找出来看过。
最近《百元之恋》出来后这部片子被重新提起,我到底把它看了一遍——看完发现,这两个片子,除了都是女拳击手之外,没有什么共通点了。
《百元之恋》说的是个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一点点奋斗,普通人的一点点成就,普通人的暧昧感情……很多人可以在真实生活里找到对应。
而《百万宝贝》讲的,是英雄的故事。
这个故事象幅黑白分明的版画,它不寻常,线条特别深,特别酷烈。
其实第一幕就看得我不舒服,拳手的脸上被打得血流不止,如果不是摩根·弗里曼浑厚深沉的声音来讲述,我也许就放弃了。
体育电影和拳击根本就不是我的菜。
但是这个片子完全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励志片,如果主线只是为梦想而奋斗,燃烧过,灿烂过,死而无悔,那真是浪费了三根戏骨。
它的底色要更晦暗复杂得多。
我喜欢它平静阴郁的叙事风格,不煽情不过火,甚至充满了人生的无可奈何。
最最打动我的,是它在两个不得志的、一无所有的人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深刻的眷恋之情,如父如女。
她在重伤之际关心的是他的感受,要向他说对不起,他可以为了她的请求而犯下无法求得上帝原谅的重罪。
没有比这个更深切的爱了,这让我想起《爱》那个电影,夫妻之间,一样的。
这个电影结局太残忍了,我看完默默地流了好一会儿泪。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是冷静的旁观者和叙述者,有清明的头脑和悲悯心。
在电影的最后,给我们一点点希望,也许那封长信,能给可怜的Frankie带来一点点安慰和救赎。
你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梦想。
问题是,为了它你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而当你得知,你的梦想终有一日会舍你而去,你会选择勇往直前,还是黯然离场?
对麦琪而言,做出明确的选择显然不那么困难。
这个三十一岁的女人生活窘迫,家庭破碎,本就一无所有。
她从十三岁起坚信,只有拳击才可以使她摆脱贫困,抵达梦想。
于是她只身前往拳击馆,遇到弗兰克和埃迪。
虽然弗兰克始终不愿意教麦琪打拳,她仍然留了下来,住在暗无天日的小房子里,艰难度日。
从某种角度来说,麦琪是个比石头还固执的女人。
可是,当我看见她用力地啃着顾客吃剩下的牛排,或者是她看着客人留下的小费面露微笑的时候,我又开始觉得,这个执著于梦想的女人,可爱极了。
如果,弗兰克的女儿能够理解父亲,那么接下来的一切,也许就不会那样发生。
我是说,如果。
弗兰克还是在每周的同一天里收到女儿原封不动退回来的信。
他什么也不说,也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
他只是把它收起来,和以前的信放在一起。
我不想解释为什么弗兰克会突然决定教麦琪拳击,我想他自己大概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因为许多时候,情感这东西没有任何轨迹可寻。
而《百万宝贝》所要讲述的,正是围绕在这样两个人之间的,关于情感的故事。
看碟以前,我始终想到本片四项奥斯卡的重量级来头,诚惶诚恐之余不免有些眩晕。
所幸,伊斯特伍德的镜头依旧深沉,朴实无华。
加之三位主演都是绝无仅有的实力派,表演有力的同时绝不过分张扬。
唯一的眩晕感来自拳击场上惨白的灯光。
麦琪一次又一次挥拳,将对手击倒在地。
一如那些恍惚的光线,我不知道那一刻她是否真心感到了胜利的喜悦,抑或只想在观众的欢呼声里暂且忘记现实。
还有那些被击倒的,被人淡忘了面孔的选手,她们在这里是配角,理所当然遭到抛弃。
可是,那背后又有多少血泪模糊的,你不知道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
谁知道那些光鲜的外表背后,有着怎样的伤痛。
比如深爱着女儿却得不到谅解的弗兰克。
比如有着刻薄母亲和弟弟的麦琪。
比如在拳击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后默默无闻的埃迪。
还有,那个偷袭了麦琪的女拳击手,她那样害怕失败,害怕失去拥护者后的寂寞。
观众们在台下欢呼,载歌载舞。
拳手站在台上,站在明亮的灯光里,宛若神明。
影片行进中几乎没有音乐,只有器物交击的嘈杂声,以及拳头击打在身体上发出的钝重响声。
其实这才是一个拳手的真实生活。
你说他们能有多快乐?
学拳,教拳,归根结底,都只是慰藉。
由始至终,埃迪是唯一保持头脑清醒的人吧。
自从二十年前在拳击赛上失去一只眼睛开始,他的心就变得异常清明。
接着,他用剩下那只眼睛看到一个又一个拳手的迅速上升、辉煌、燃烧、倒下。
只有他懂得,平淡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奢侈的事情。
所以他才试图说服麦琪,远离拳击。
可那终归是多余,对于没有得到过的人,遑论失去?
年老深沉如弗兰克,为了得到在女儿身上从未获得过的爱,照例盲目走上这条飞蛾扑火的道路。
麦琪更不用说。
她在这个看似冷漠的老人身上,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
这让她可以暂时忘记母亲的尖酸和兄弟的势利。
也许一开始的执意跟随,也是因为弗兰克身上隐约的慈父的影子。
胜利反而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两个人相互依赖。
重要的是,弗兰克最后对麦琪说的那句——我爱你。
说完这句话,弗兰克轻轻吻了麦琪的右脸颊。
然后,他异常坚定地给麦琪注射了药物。
麦琪用一种奇异的眼神凝视着他,如果她还能开口的话,她会说谢谢还是对不起,我不知道。
但是她的脸上有笑容,这笑容直到弗兰克转身走进黑暗里以后还是那么灿烂。
是啊,该离开了。
比赛失败了,身体瘫痪了,与家人和好的愿望破灭了,以后的道路也显得那样昏暗。
可是,为什么仍会感觉幸福?
也许是因为终究有一个人,可以为自己流泪,可以说出世界上最动听的那三个字。
足够了。
音乐响起,故事完结。
由于这个阴暗的结局颠覆了传统家庭价值观,又大胆地探讨了“安乐死”,使得影片在上映后遭到了残疾团体的空前抵制。
窃以为这是多余。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结局,影片才跳出了传统体育励志片的框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何况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意不在此,他要讲的,其实只是关于一些人怎样找寻情感归宿的故事,是关于那些寂寞的人在世间相互取暖的故事。
没来由地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实两者有许多共同点。
都是年龄相差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男主角外表都冷漠,女主角境遇都悲惨,最后他们都找到了爱,即使都有人死去。
虽然《百万宝贝》主要讲述的是亲情,而《这个杀手不太冷》着眼的是爱情,可相同的是,这两者在现实生活里都越来越罕见。
一直喜欢看这样的片子,因为会觉得小小的温暖。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类短暂而羸弱的生命总是要承载太多的追求与梦想。
忙忙碌碌、跌跌撞撞、苟且偷生、心力交瘁,以至于竟然忘记了——爱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另一种梦想。
人人都爱Maggie,她是百万美元宝贝。
她的拳头让对手无法招架,她是身披绿衣勇往直前的fighter,是孝顺的女儿和乖巧的徒弟,是忠心耿耿的朋友。
其实,她只是一个受了伤的女孩。
要不是肖提醒,我还没发现影片的前半段一直没有眼泪出现。
Maggie就像一个speed bag,被反复击打又反复弹起,仿佛这是她命中注定的节奏。
Frankie对她说,你永远不要在我面前哭泣。
Maggie笑了。
“Yes, boss”,她说。
Maggie真的做到了。
对一名拳击手来说,疼痛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感受,不管它来自于对手的击打还是生活自身的刻薄。
Maggie如此心满意足,因为站在拳坛上,她就不再是那个苟延小餐馆的女招待,而是一名被无数人呼唤的战士,直到,那致命的一击……Maggie没有失败,她只是受伤了。
而这一次,唯有死亡能令她痊愈。
她躺在病床上,喉咙插着呼吸管,左腿裤筒空空荡荡,生命的迹象在离她远去。
“我只能听见你的声音了,boss。
”看见这样的Maggie,Frankie是痛苦的,但他没想到Maggie的苦更甚于他,竟然用最后一点意志咬断自己的舌头试图达到解脱。
那样的疼痛光是想象就令我难以忍受,若不是尊严已降至底线,Maggie怎会出此下策?
可是,仍然没有眼泪,连一滴都没有。
不难预料,Frankie最终还是帮Maggie结束了生命。
他缓缓的俯下身,在Maggie耳边将那句神秘的高卢语翻译给她听:“Mocuishle means, my darling, my blood。
”温暖的泪水涌出眼底,湿润了Maggie最后一丝气息。
……………………面对一个哭泣的女孩,你应该怎样做?
zsg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答案:半个字都不要说,只给她一个“熊抱”——那种用自己的整个身体把她深深笼罩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的拥抱方式。
如果她已经受伤,请不要让她枯萎。
短评写不下了,虽然都是废话,但是我今天有点懒,不想选删哪几句去发了,嘿嘿我真的太吃东木这一套了,每次都搞得我从头哭到尾。
边擦眼泪还要边做作的大声叨叨:“妈的,好好哭哇!
”以前看过一遍,但是似乎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人的记忆力真的是很奇妙,脑容量就那么点样,好多事情,多重要的事情也会再也想不起来。
所以去年年底手机坏了,一年的照片都被搞没了,让我难过了好久。
因为好多事情,平日里忘了,可一看照片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
但是忘记也不能完全算一件坏事呀,好多事情都能有新的体验了。
每一次重看喜欢的电影,都能像看第一次那么喜欢。
每一段交流,都能像最初那样真诚。
想想很美好的,就像小孩儿一样,每天都是新的东西,时间过得好慢,只想长大。
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也是会停滞的。
我们是需要忘记,但也需要想起的,虽然带来的那种消逝感是很让人不安的东西。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我八成也哭的很惨,但那种难过是因为无法接受的痛苦。
现在却是因为能够理解到一点,为什么主角他们会这样选择,所以被感动到难过。
我最近也在像小的时候那样,随性一点,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会那样做,真的会快乐很多,虽然有时候会感觉自己脸皮真的超厚哈哈哈。
并且我真的好懒好慢吞吞,只有在简单的事情上会这样。
比如最近在勇于和现实生活中碰到的路人聊天,发现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哎!
但关于学习就没有那么大的行动力哈哈哈。
人真的比书本有趣多了。
(不,我就是懒,还爱找借口而已)
拳击到底是项什么样的运动?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眼里,是跟人生差不多的一样悲惨痛苦的自我修行,而且很难说这种修行到底有没有意义。
麦琪,生于一个烂泥一样的家庭,30多岁还在当女招待,只能把客人吃剩下的牛排带回家当晚餐。
生活对她来说有什么意义?
上帝赐给她唯一的礼物就是:她爱上了拳击,并且略有天赋,还遇到了愿意教她的人。
但她又得到了什么?
一些无关痛痒的胜利、陌生人片刻的欢呼,最后全身瘫痪躺在床上,咬舌自尽而不得。
值得么?
甚至没有什么高潮似的胜利,甚至只是遇到一个肮脏的婊子,被她在愤怒中偷袭了一拳,就这么毁了。
轻飘飘的。
我问朋友,为什么有人会爱拳击?
伤痛就不必说了,有时候更严重:弗里曼丢掉了一只眼睛,还有那些脾脏破裂、毁容、被打个半死……究竟乐趣何在?
朋友说:“就跟所有的运动一样有其乐趣。
当他们击中别人时更是无限的乐趣。
”电影里说这是一项关于尊严的运动:要想保持自己的尊严,就必须剥夺对方的尊严。
如果仔细想,或许拳击是把人生问题表面化的一次尝试:承受住伤害、击打对手、在每次击打中获得意义。
不妨把麦琪的生活与她的妈妈互相对照着看。
她的妈妈或许根本就不会受什么伤害:当女儿给她买房子的时候,她只是惦记着会不会取消自己的福利金。
当女儿全身瘫痪插着喉管躺在床上的时候,她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去玩了几天迪士尼乐园才来看她,而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她签法律文件把房子转到自己名下。
她活得挺好的,又懒又无所谓,体重300磅。
看不出她的人生会出现什么悲剧,即使你认为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谁又不是呢?
没人能够评价她,除非你说她不爱自己的女儿,这也不是什么罪。
如果非要二选一,你选怎样的生活?
麦琪的?
她妈妈的?
别一口咬死麦琪的,你说不定本质上就是在过她妈妈的那种生活啊:避免一切痛苦和损害,活着。
如果说伊斯特伍德那个角色具有神性的话,就在于他对一切都充满愧疚:对弗里曼,为一个不是自己的过错难受了23年;对女儿,坚持给女儿写信忏悔,每天都去教堂;对麦琪,当牧师告诫他不要帮助麦琪自杀的时候,因为“你会彻底的迷失,再也无法回头了”,他还是深夜潜进医院,拔掉了她的管子。
这当然会带来更多的愧疚。
他对弗里曼说:都怪你。
但他知道他没法责怪任何人,他看着麦琪妈妈的眼神也没太多愤怒,更多倒是无奈和怜悯。
他们一起跟命运战斗,然后输给了它,这件事没什么好抱怨的。
那些总觉得自己可以在交战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不过是一时的乐观罢了。
练习馆那个不知道冰块是怎么被放进瓶子的丹尼尔就跟我们似的:直到被揍得鼻青脸肿才知道自己根本不会打拳击。
然后过了很久之后,他又出现在了练习馆,说: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输。
如何赢得人生并不是一个命题。
如何输掉才是一个合适的命题。
在注定要输掉的人生下如何生活?
拳击场上没有赢家:不管什么胜利都伴随着痛苦。
而这或许正是某些人热爱拳击的原因:更真切地感受生之意义。
很多人不知道生命是场必输的战役:你会痛,会老,会死,会失去一切。
但你依然可以成为一个英雄。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励志的地方:它不讲胜利,它讲的是如何失败。
奥斯卡时候就看过了,当时记得有那么点强行催泪,没有期待中那么的好,整体一般,也只看过一遍并且绝对不想浪费时间看第二遍的那种
本以为是励志片,前半部分也确实是这个套路。但是麦琪在冠军赛中颈椎受伤后,电影讨论人生和亲情。后半部分没有共鸣。3.5
什么鸡巴卵,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如果有严重的自毁倾向请立即咨询心理医生。奥斯卡颁给他妈这真是他妈屎吃多了,侧面说明奥斯卡也是他妈一坨屎。不怕别人模仿是吧?
“她从进这个门开始出了胆量什么都没有,而如今她实现了她的梦想,现在死去她也可以跟自己说,我做得还不错。”没有落入俗套地雨后见彩虹,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还是无法忍受Clint Eastwood的电影太过冷峻的调调
最不爱看拳击片,美国出名的这类片子特别多
理解,并不苟同,更不支持。另,刻画的家庭背景与情绪过于呆板单一,结合剧情显得突兀不合理。一星演技,一星经典的三人称视角讲述的叙事方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有高人能从平淡无奇中看出深刻内涵来。其实就是平淡无奇,奥斯卡评委们脑子进水。
好惨烈的结尾,没有鲜花和荣耀,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公正可言,只有孤独死去的个人。斯万克的女拳手无论动作还是眼神都很有说服力。暧昧尽在东木的临终一吻之中。
就像百元之恋,好好讲一个鲁瑟的底层女的奋斗故事不好吗。老白男东木先生的电影,总喜欢给自己撒上满身的荧光粉,通过一个毫无存在感的配角来衬托他的高大,不够的话再加上旁白。
是很励志啊…只是打斗得好野蛮…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像麦琪这样为了拳击努力拼搏这么久的人你告诉我,她瘫痪之后只能去死?看完也没有体会到大彻大悟,人生无常
好听的词叫细腻,难听点说叫拖沓。探讨生命和尊严,一向很讨奥斯卡的胃口。
前半段很无聊,不喜欢这种热血运动加黑暗致郁的风格,看着头疼
虽然是oscar最佳影片,但是不合胃口,还是因为叙事节奏的原因吧。
后劲很足,在影片最高潮的时候,让女主一下次跌入人生低谷,故事结尾抛却了拳击元素,还能把情绪死死地扣住观众的心弦,幻化成一场对生命的博弈,东木导演对于影片节奏的把控,总能让我感到很舒服,他在电影中的节奏感把控与他的配乐一样强。
单纯不喜欢拳击这项变态的运动……所以完全无感。
从女主诉说那只小狗的故事开始,眼泪就控制不住了,虽然那个时候她还在上升期,还被掌声鲜花包围,可那个孤独,那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也只有弗兰克能理解她的感觉了吧,这两个人本来是相依为命的啊,居然狠心的导演还要夺走其中一个,太虐了,太冷酷了,太真实了……
呃,初次一看是励志片,再一次是cult片,最后一看,原来是煽情片。
梦想可以坚持很久,因为热爱与信念。一次次的打击反而让梦想变得更弥足珍贵,但也许过了太久,开始动摇了,也开始有了妥协的心理准备,外力变得极其重要,要么更多的打击来摧毁梦想;要么鼓励与机会的到来刷新激情。他们都在颓废地走着,一个人希望的破灭后带了了另一个人的燃烧,最终他们一起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