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欧洲,我切身体会并经历了三年前英国脱欧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现象级的震荡。
当年Brexit将英国人民大致分为了脱欧派、留欧派和不知所措的吃瓜派。
本片就是从脱欧派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角度出发(我们的发际线比天高男神卷福先生),为大家揭露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的内容、发布的信息抑或看过的视频,不仅能让各类电商精准发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广告,拉动社会经济,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卷福的脱欧组织通过一家网络数据公司,为每个吃瓜群众“量身定做”了宣传信息,内容包括高额赋税及大批移民、难民问题。
这些并不真实的宣传信息成功煽动了吃瓜群众们对欧盟的不满情绪,于是这个组织在短短一两百天内获得两千万选民。
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选民估计和英国真的脱欧后谷歌搜索:什么是欧盟?
的网友应该是同一批人。
同时,VOTE LEAVE组织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也成功戳中这两千万人的G点。
Back一词胜过千言万语,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离开欧盟,我们英国人翻身农奴当家做主。
忽然想起几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在西班牙历史课上用同样的Take Back Control 这句话形容加泰罗尼亚闹独立,也成功戳中了历史老师的G点。
影片最后还点到为止地揭露了一个非常细思极恐的内幕:脱欧派背后的两个数据公司都和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关系,而他也是川普竞选活动的最大捐赠者。
其中关联,妈呀,水太深,不敢想。
影片开始就有一段话:我们都知道谁赢了,但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赢的。
确实如此,2016年有两个政治黑天鹅,一个是英国脱欧,一个是川普上台。
结果出来,主流媒体都是一片哗然: 这TM怎么可能!
是啊,就是可能啊,不但可能,而且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而且还必须认账,必须接受啊。
而导致这一系列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法变了!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加入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以前由主流精英控制的主流媒体再也无法“控制”民意,西方的民主体系正在面临由信息技术突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BREXIT片中的主角Dominic就是一个政治黑客,用新的工具对旧体系实施了一次降维打击。
然而,打击成功了以后呢?
Dominic们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砸烂一个旧世界远比创建一个新世界容易的多。
收拾烂摊子还得靠劳模梅姨到欧盟一个个国家去谈…政治上如此,商业上其实也差不多。
过去几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大概就是“”创新,颠覆” ect... 不论是 滴滴,ofo,还是快手,抖音,拼多多。
玩的都是新游戏,把老玩家们家里的瓶瓶罐罐砸了个稀巴烂。
但问题是,商业黑客们大多还没来得及盈利,经济大环境就快撑不下去了。
一级市场输血的壕越来越少,二级市场的韭菜们也快青黄不接。
谁来重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世界?
每隔几十年,当政治和经济走向一潭死水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砸烂”,或者用“BREXIT”片中的话说,要求“重启系统”。
上一次“砸烂”,大概是六十年代席卷全球的社会革命吧,随之而来的是颓废的七十年代:西方人在玩嬉皮士,东方人在挨饿…直到,里根、撒切尔、邓小平们站出来。
梳理杂音,重申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让大家回到传统价值观,务实,理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日的世界还在继续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家和追随他们的商业领袖们开创的的全球化大逻辑。
然而,就像报纸,广播开启了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今后几十上百年的世界格局一样,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的社交平台,必然对今后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
甚至,连它是否属于仍能被人类控制的影响也不清楚每一个人都对系统进行了输入,而这些输入的整体引导算法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干预,干预后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输入。
同时,这样的进程正以不断加速的趋势滚滚向前。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但愿,人类集体理性能在不远的未来回归。
主要是字太多了短评放不下= =James Graham的剧本其实就两条线:一条Dominic Cummings(Benedict Cumberbatch)的Vote Leave,一条卡梅伦zf 的spin doctor Craig Oliver(Rory Kinnear),双方对垒,前者把握到了时代脉搏,提出现在是New Politics时代,主动出击,后者发现苗头不对时 为时已晚,被将了一军。
故事的高潮在退留阵营两人在投票前夜偶遇,并在酒吧里展开的一番舌枪唇剑。
(听起来怎么有点不太纯洁>_>)——可惜James Graham大约是怕大洋对岸的美丽奸人看不懂(本剧是Channel 4与HBO合作的,并同月在美国播出),又怕美丽奸人对英国zz妹有兴趣,于是掺进了很多蛋疼的细枝末节比如——剑桥分析门,毕竟这也关系到了美国选举投票(但实际上 剑桥分析门事件究竟多大程度地影响了脱欧公投 依然是个谜);又比如为啥要让美丽奸人更眼熟的Benedict Cumberbatch来演Dominic Cummings,明明Rory Kinnear的秃头更天然一些【喂】;再比如那个从take control到take back control的slogan灵感来源桥段也太没意义了= =而且Dominic Cummings支线占相当大篇幅的同时,James Graham似乎也很吃不准Dominic Cummings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会儿表现他zz嗅觉灵敏但道德感低下,性格乖癖的一面,一会儿又要表达他其实是个顾家好人,显得衔接生硬没有一贯性;另一方面Benedict Cumberbatch又走上了他演反社会天才的老路= = 全剧比较精彩的部分还是在Rory Kinnear,一边照顾一群儿童吃饭,一边和留欧派开电话会议,结果怎么也无法控制儿童规矩吃饭,以此隐喻他的留欧策略已经失控。
另外UKIP双人组的作为搞笑担当也够可以= =
我来说说卷福的秃顶。
在[脱欧:无理之战]里,他秃得像个老北京胡同口儿开小卖部的大爷。
就那种盘手串儿、喝稀饭、吃绿色农场鸡蛋、一不小心按到中央三套能看一天。
交通工具是电动三轮,挠头工具是枕巾,不能用手挠,因为老打滑儿。
戏里他演一个公投组织领袖,记者问他上镜前要不要梳个头,他说不了除非你能让它重新长出来。
不只他,跟他一个组织的都要么已秃要么将秃,非常惨,组团儿秃。
就有人猜测是不是脱欧必先脱发,还说电影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脱欧:无理之战],脱欧派基本都是秃顶实话讲,英国人这么拍我一点儿不意外。
早在2011年,日本就搞了一个“世界秃顶率地图榜单”,排名第一的是捷克,第二是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紧随其后,亚洲无一国能挤进前十。
想想还真这么回事儿。
德国出生的布鲁斯·威利斯早就秃了,法国演员让·雷诺演的杀手不太冷,但头皮会冷。
©️上图是[虎胆追凶]中的布鲁斯·威利斯,下图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让·雷诺又因着总有些英国的艺人名流在媒体上亮相,所以人们一聊起来秃顶,提及最多的还是英国——“X教授”斯图尔特19岁就没什么头发了。
©️我不说你肯定能认出来是哪个裘德·洛的发际线也令无数少女为之默哀。
©️裘德·洛杰森·斯坦森30岁以后基本颗粒无收,好处是戏路宽了。
从前只能演硬汉,如今连郭达都能演,稳健深沉,非常体面,江湖人称“郭达·斯坦森”。
©️[速度与激情8]来华宣传期间,有媒体向杰森·斯坦森提问和郭达撞脸一事,并给他看了照片。
杰森的回复是:这是我孪生兄弟啊足球运动员加雷斯·贝尔干脆用丸子头遮掩自己的秃顶,以达到发量正常的错觉。
©️英国足球运动员加雷斯·贝尔,现效力于皇家马德里及威尔士国家足球队王子们则有祖传的秃头基因,一低头就能照亮整个世界,非常喜庆,乍一看以为元宵节逛花灯。
©️据说威廉王子曾接见过一位理发师,并充满歉疚地对他说,“我头发不多,没办法给你带来多少生意。
”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查尔斯王子、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头发是要紧的。
从远古神话开始,它就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媒介。
《圣经》里,参孙被剪去头发后神力尽失。
《爱涅阿斯纪》里,狄多的生命随头发剪去而消逝。
古罗马人甚至企图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禁止秃顶男士竞选议员,同时也让秃顶的奴隶降至半价。
因为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阻止秃顶或生发技术上绞尽脑汁。
刚好也从侧面证明,整个欧洲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活脱脱儿的秃顶史。
早在4000年前,埃及的莎草纸就描绘了秃顶的男人,还顺带提供了一些治疗脱发的建议——涂抹河马、鳄鱼、蛇和野山羊的脂肪;将豪猪的毛在水中煮沸,放在头皮上敷四天;将刺猬的刺烧成灰烬,浸入油中,与蜂蜜、雪花石膏、代赭石和手指甲缝儿里的碎屑混合调配,涂抹在脱发区域上,量大从优。
©️古埃及的王公贵族是戴假发的,因为头发是身份的象征。
图是一名古埃及医生正在调配药物公元前420年,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也生出一计,说将鸽子屎与山葵、小茴香子、荨麻混合,是根治秃头的灵药。
尽管他本人仍然秃得丧心病狂。
后来,他发现守卫国王后宫的波斯太监竟从未秃过顶,才意识到也许经历阉割才能保住头发。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是个秃顶,后人将这种秃顶样式定义为“希波克拉底的花环”。
图为鲁本斯于1638年为其所制的雕像,图片来源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多年以后,凯撒大帝也开始为此烦忧。
他的头发越掉越多,等遇见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时,已“无边落发萧萧下,不尽秃顶滚滚来了”。
1963年的电影[埃及艳后]就有这么一幕,52岁的凯撒对埃及艳后说,“你变得越来越美丽。
”艳后毫不留情一口啐道,“而你的头越来越秃。
”
©️电影[埃及艳后]截图据史载,这位艳后曾向凯撒大帝推荐过一款家传秘方——将老鼠、马牙和熊油脂碾磨成膏,涂在头上。
凯撒尽其所能试了,却仍然脱得厉害。
他便将后脑的头发尽力往前梳,企图遮住秃顶。
于是《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吐槽道:他的秃头是个极大的缺陷,还因此成了批评者口中的笑柄。
所以他经常把自己稀拉的头发从王冠里向前梳出来,营造一种毛发旺盛的假象。
©️用桂冠遮盖秃头的凯撒大帝莎士比亚的发际线也早溜到了后脑勺。
这哪里还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分明就是个写公众号的。
呕心沥血,餐风饮露,内分泌失调、雄激素过剩,怀着“再添几句话凑字数,但要高深点显得我很学术”的心情写稿到凌晨三点,月入2300,非常惨。
©️莎士比亚肖像,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作者不详后来有一天,一个叫克里斯蒂安·威廉·斐迪南·阿道夫·格奥尔格的男人,在哥本哈根出生了。
他以“我的力量源于我的人民的爱”作为座右铭,17岁便被选为国王登基,此后平叛乱、收疆土,战功赫赫,可惜留得住功名,留不住头发。
18岁,发际线就跑到了头顶。
19岁,开始有M型脱发迹象。
结婚以后,已经是半个秃头。
这个人就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威廉王子的曾曾爷爷。
©️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拥有祖传的秃头基因好在彼时已经是19世纪初,人们不再用鸽子屎或死老鼠自欺欺人,转而将希望寄托于蛇油软膏。
还拍了宣传画,是清一色的长发及膝女子,暗示你抹了蛇油,告别秃头。
当时有不少推销员伪装成医生四处兜售,跟权健一样,也自然是假的。
©️蛇油软膏在19世纪风靡一时,由萨瑟兰七姐妹发明,也就是图中七位长发美女。
据说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但事实证明她们是骗子到20世纪,又出了款真空帽,只要戴上它,并像个中产一样看着报纸等15分钟,帽子里发出的蓝光热量就能刺激休眠的毛囊,令头发再次生长。
可惜1923年,某纸媒刊出一条标题:“真空帽解决脱发问题了吗?
”答案是没有。
要真能解决,同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荀贝格、史特拉文斯基,也就不会秃了。
©️上图为真空帽广告图,下图是活跃于20世纪初的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荀贝格、史特拉文斯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发际线。
直到1942年,汉密尔顿教授找来104名被施以阉割刑罚的男囚,给他们注射雄性激素,发现其中有家族脱发史的人开始脱发,这才明白过味儿来。
更可怕的是停止注射后,头发还在脱。
原来秃顶跟年龄无关,与性别有关,且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可逆,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
©️雄激素脱发是一种多基因决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片出自汉密尔顿的书《男性的模式化脱发》怪不得自古以来裘千尺类型的女秃子就少,原来是雄性激素水平较低,显不出来。
彼时虽为40年代,但已有研究显示,60%的男性25岁前开始脱发,84%的男性30岁前开始脱发。
好在也是这一时期,一日本皮肤科医生发明出将眉毛、腋毛和其他体毛移植到头皮秃斑上的技术。
20年后,纽约医生Norman Orentreich推广了这种技术,也就是早期的植发手术。
到如今,它依然是治疗秃头最行之有效也最自然的办法。
©️早期的植发手术但更多的人选择乐观面对。
作家贾平凹专门写了篇叫“秃顶”的文章,说自己“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还列了秃顶的十大好处:省洗理费、没小辫可抓、知冷知晒、有虱子一眼看到、随时准备上战场、像佛陀慈悲为怀、不被削发为民、怒而不发冲冠、长寿如龟、不被误会发霉。
威廉王子干脆花180镑剃了个干净,因此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却一反常态没被吐槽,而是夸他“走路带风”、“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有男人味儿”。
©️威廉王子18岁和36岁发型对比相信我,这绝对不是曲意逢迎。
《心理与性格科学研究》中有篇论文写道,“大众普遍认为,秃头的男性要比发量浓密的男性更有男子气概,也更具主导性。
”弗罗里达贝瑞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秃头的男性可能更诚实,也更聪明。
”2004年,Muscarella分别向101名男生和101名女生展示拥有头发的、正在秃的和已秃的三种男性照片,要求他们就吸引力和个性方面进行评分。
结果发现,正在秃的和已秃的男性,吸引力比有头发的男性高出许多。
女性评分者认为,他们看起来“很聪明、有影响力、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地位高、诚实且乐于助人,甚至可以作为伴侣考虑”。
真的,秃个头怎么了?
从古至今,达尔文、拿破仑、丘吉尔、毛泽东,哪个秃头的不是伟人?
就算平凡如[脱欧:无理之战]中的秃福,也通过与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终赢了选票。
©️[脱欧:无理之战]所以,如果你不是秃顶,看完这篇文章,请转发给身边的秃顶,让他们不再被世俗的流言蜚语困扰。
如果你是个秃顶,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变得自信又坦然,立起衬衫领,上衣塞裤腰,吃完饭手上的油都不用擦,直接往头上一抹。
说不准一激动,连腋毛都秃了,胸中升腾起一股热气,只想去加班,去奋斗,去建设全面小康。
去吧,谁都不能阻止你热爱生活,谁都不能阻挡你拥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注:本周起,公众号【破词儿】将成立“偷听”栏目,每周一从上周文章中择选10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不定期不定人选送出精美周边。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在宿舍里看了一整晚的投票,一觉起来居然真的脱欧,英镑应声而跌。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无力交流,晚上看到一位老师在fb发了条动态,大意通过这次投票才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bubble里,因为每日都是被同样的受过教育的精英包围,已然和社会大多数人脱节。
最近看新闻,bojo又靠着装傻卖萌赢了选举,边感慨不知昔日老大帝国将向何处去,边找到那个老师的fb想看看有无新的评论,却发现她已然生了第三个混血宝宝,生活一片岁月静好。
看来不管政治世界怎么运转,还是得come to term and live with it, no matter how political you are(were).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英国自1973年开始入欧,四十多年来脱欧派和留欧派不断斗争,直至2016年终于首次启动Brexit公投。
Dominic Cummings,被在任首相卡梅伦形容为“事业型反社会”的在野政客,成立了新脱欧派。
不同于原有的右翼野蛮脱欧派,Dominic借鉴《孙子兵法》,把留欧派带离优势主场,主张以互联网为主战场,利用大数据技术争取300万张未被开发的选票。
这种奥巴马时期开创的竞选方式,“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政治。
”到底怎么做才是国家的出路?
有几人在乎。
政客都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赢得利益是最重要的,什么为了下一代,所谓的政纲只是斗争的工具。
在这场斗争中,留欧派想用经济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新脱欧派相信的是感性,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天才口号Take back control,他们不是要冒着百姓的风险去革命,只是回归日不落帝国光荣孤立的传统。
承诺把原本每年3.5亿英镑的欧盟费,在脱欧后花到NHS国家医疗上;未来将加入欧盟的土耳其人会被拒之门外;大数据会精准推送信息给那些未被开发的选民,例如足球迷群体,会看到公投有奖竞猜等活动。
Dominic始终相信“钱很重要,但数据才是力量”。
由于公投结果世人皆知,剧名也早就提出了既定立场,所以导演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Dominic心中有一些噪音,而那些噪音代表着什么?
在此引用豆瓣网友“余音回荡的钟”的精彩回答:噪音代表一个民族积攒多年的怨气和愤怒,脱欧行动只是一个短效的宣泄口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脱欧后声音消失表达了男主个人游戏狂欢后的落寞和国家未来的迷茫。
战术对了胜利就在不远处挥手了。
在头脑风暴后分析投票人群后,已然站边的是无法动摇的,那么那11%就是可争取的人群,找准共性,有的放矢。
数据公司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真是件可怕的事情,细思恐极。
每天朋友圈总有热衷做各种性格,星座,运势,形象测试的,应该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其实搜索网站,某宝,某书,甚至送餐的软件,哪个不是每天根据你之前搜索跟浏览来给你推荐呢?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所以最好behave well. 说回影片。
如何争取?
共情,煽动。
人心一旦被捉摸透,是件危险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失去”!
告诉你将有百万人跟你抢资源,都来你的国家,国家要付那么多钱,告诉你现在的惨状都是XXX造成的,脱欧就找回来了。
人们一下被点燃。
那些留欧派还在理性地证明这个那个,显然无法给这些已被煽动气愤的人们一个满意答案。
况且这个炸弹早就埋了很多年,那么年无意的抱怨最终推波助澜,送了脱欧派一程。
地铁碰面后喝一杯的谈话其实挺深刻的,人们真的想好多年后自己的子孙经历什么么?
事情已经发生,从今天我们看到即使知道当年各种违规,结果无法改变了。
不知那11%如今怎样想?
后悔么?
Hmmm,虽然我们有句老话:改变总是好的。
P. S. 精准推送太🐮了,数字化大数据学学吧。
实话讲,刚看完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并不是很明确电影想传达的东西。
后面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卷福其实是留欧派,但在剧中扮演的是脱欧派。
不是很明白他为啥要出演cummings。
整个电影看下来,脱欧派被刻画成了成功利用民众心中暴怒和忿忿改变国家政治局势但又没有应对事后一堆烂摊子的措施和方法。
公投胜利后Cummings话里行间也承认了懵对现状的懵b状态。
电影特别神话Cummings的作用,感觉脱欧派一手由他撑起来,还弱化了留欧派的技术能力,感觉跟实际有出入:你都这么厉害你对手是吃素的吗。
而且真的搞不懂为啥Cummings为啥满腔热血做这一切,就为了个人抱负和为自己出口气就拿英国命运来开玩笑??
这也太讽刺了吧。
就像电影末尾说的公投后现状,投资脱欧的其中一个资本巨头后面和特朗普公选有染。
真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太复杂,资本参杂进来事态真的就是很大程度就是投机而不是宣扬的光鲜亮丽的民主了。
也往往是这种时候,越发觉得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撇开它的别的弊端讲的话。
已经好久没看这么政治性抑郁的片子 世界日薄西山像一条不会逆流而上的舟 感觉是无关政治传播技巧 脱欧只是一种大势之现 曾经脱欧、民粹主义、右倾这些词只是我口中轻飘飘的词语,自以为是而坦荡地,哪怕在历史课上对问我的王润莲说,是的,我不认为脱欧是民众理智的抉择。
虽然现在以缺劳动力缺能源(还有我想不办sb申根签去欧洲旅游)来看脱欧对英国来说依旧不是什么好决策。
王润莲微妙地笑了 说即使现在很多业内学者对此还有争议后,我坐下来还是撇了撇嘴角耸了耸肩膀。
那时候虽然也很虚无主义,不过尚且一线希望がある。
真是段暴风雨前的宁静啊,那段日子。
浑然不知五年后真在这里感受时代的风时,那些轻飘飘的词语,真的随着风吹到了我的脸上,才能切实感觉到它们利刃般的冰冷。
只是想感慨🚬不论再坚定的态度和想法 随着阅历的增进 都会深刻认知到此前的浮浅并就此动摇。
当较为系统地学过英国政治系统、媒体propaganda运作之后,在看到定slogan、大数据选择推送、分裂之民众的相关情节时,真的想感慨和五年前半瓶水响叮当的状态差太多了。
电影拍得一般,题材发人深省。
然而看完这个电影,我最搞不清楚、也最想搞清楚的问题是: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从这一切中得到什么?
他要的并不是世俗的权力:加入这场运动前,他长时间远离政治,甚至在父亲的农场里隐居了好几年,期间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广泛阅读”。
脱欧运动成功后,他很快再次隐退。
他要的也不是钱:当董事会打算给他一大笔钱叫他退出的时候,他连听听数目的兴趣都没有。
他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抱负:从电影中看,卡明斯根本不相信脱欧真对国家有利。
他和同事之间也完全看不出有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情谊。
根据维基百科,卡明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古代与现代历史系。
大学毕业后他去俄罗斯呆了3年,开了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插播一下,BC演过一个广播剧叫Cabin Pressure,讲一个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剧,强烈安利给所有人。
)然后,卡明斯回到英国开始搞政治咨询,组织领导过各种各样的竞选。
期间他多次退出/辞职,原因主要是无法忍受同事或其它政客的“无能”,或者不能接受这些人对他的干扰。
不搞政治的时候卡明斯投身过教育和慈善。
他写过一篇长达240页的论文——《关于教育和政治优先事项的一些想法》,主题是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
一位记者评论这篇240页的论文“要么是疯、要么是坏、要么是天才之见,可能三者兼而有之。
”人们对卡明斯的主要评价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他“无法愉快地接受傻瓜”。
卡明斯为人尖锐直接,卡梅伦说他是一个“事业型反社会”。
在脱欧运动成功以后,卡明斯再次远离政治。
现在他的时间主要用来“学习”,他的推特和部落格上写的都是关于“机器学习”的内容。
所以,这样一个聪明人,到底想从这场大戏中得到什么?
在电影中,卡明斯在和留欧派的领袖去酒吧时表达了这样的意见:你们(精英们)控制了一切,用你们自以为正确的专家意见霸占了所有话语权,使得部分民众完全失去了发声的机会——我要为那些人争回发声的机会。
在最后的听证会上,卡明斯又指出:国家的政治系统已经长期毫无作为,不管哪一派上台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要彻底打破这种失灵的机制,争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即便这种改变是灾难性的)。
这两种解释,在我看来怎么都不是卡明斯的真正动机。
第一条非常伪善,如果他真的关心这些人,就更应该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好好权衡,而不是用谎言欺骗他们,靠情绪操控来利用他们。
而且,既然卡明斯写过一篇240页的论文来论证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抱有这种民粹主意的理想。
第二条更是非常神逻辑,因为现在的情况很差——所以我就要改变,把它搞得更差?
为了一个理念不惜毁灭一切吗?
那么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要什么?
在我看来,他的动机正是他提出的那个天才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夺回控制权)”。
他多次退出政治事业,正因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白痴、无能、和讨厌。
他无法忍受那些夸夸其谈、脑袋空空地政客没完没了地指挥他这个真正有才智、有办法的人。
他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要被错误的人领导?
卡明斯要“Take back control”。
只有伟大的功绩和胜利才能证明他是对的,干扰他的那些蠢人都是错的——不管这胜利会给国家以及他声称要帮助的民众带来多大的灾难。
留欧派一心想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脱欧派(准确的说是卡明斯)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知道真正驱动人们的根本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情绪:他们的恐惧、焦虑、痛苦,他们的梦想、野心、热望。
即使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把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却是最能驱动人们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的东西。
事实证明卡明斯是对的,非理性战胜了理性,脱欧派赢了。
但我不知道卡明斯有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同样任由非理性战胜了理性。
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夺回虚妄的控制权,他摧毁了自己的理想、重伤了民主制度、扭转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所得到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也根本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一个聪明绝顶(literally)的人尚且如此,谁又有立场去责怪那些投了脱欧票的民众呢?
在民众交流会上,一个白人女性最后完全放弃了沟通,只是不断地哭叫着:“我受够了自己一无是处,受够了别人总是叫我闭嘴闭嘴闭嘴,我受够了!
受够了!
受够了!
”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每一人的写照。
卡明斯受够了。
所以当脱欧派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不要钱不要权,只要“完全的自主”。
他只想take back control。
蓝领工人们受够了。
所以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脱欧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去工作机会,他们甚至也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真会因脱欧提高。
他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我想那个留欧派的领袖也受够了。
他相信的事实、证据、论点、理性似乎无人要听,整天只有脱欧派low穿地心的谎言在媒体上洗脑循环。
大概连卡梅伦也受够了。
所以他发表完辞职宣言、甩下烂摊子以后,居然高兴地要哼起歌来。
因为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分歧是如此巨大,讨论与和解似乎已经不可能。
信息、数据、各种各样的论点铺天盖地,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有心情去认真地聆听、分析、交流。
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关心真实的世界,我们就是不想再听到那些不同的声音。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混乱和恐怖,那么多反对我们的声音,永远争不出个结果,只有无穷无尽的心烦,时代的变迁,信息的爆炸,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无力抗拒,失控和无力感淹没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那么多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于是我们不再想解决问题,我们放弃了理性。
我们只想证明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我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也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压倒一切的声音。
从前我们交流、和解,只不过因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我们必须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现在,感谢技术,我们再也不用那样了。
我们都受够了。
我们受够了别人没完没了地说我们是错的,于是我们决定退入我们自己的狭小世界。
只要每个人对牢那一小块屏幕,只看专为我们推送的、合乎我们心意的信息,我们就再也不会听到反对的声音了。
在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虚假世界里,我们终于夺回了控制权,成为了果壳之中的无限宇宙之王。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温和版本的San Junipero(《黑镜》s03e04)。
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3.5。当数据分析侵入政治运动,网络世界的无知、浮躁与偏颇一股脑儿地涌入了,或者更准确地来说回到了现实世界。身宽体胖的政客固然可笑,丧失理性、轻易被煽动的民众更加可悲。说到底,整场公投就像一场闹剧,无论背后是否有那一双操盘一切的双手,重洋之外的民主已经被撕开了一道足够窥视内里的裂口。但事实上,对于他们的愚蠢,总是未必聪明的我们喜欢指手画脚。
过于简单
一群自以为是的白皮忽悠一群连欧盟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完成脱欧,甚至还好意思拍出来…90分钟的时长实在拍的过于表面了,可看性还不如纪录片。不知若干年后苏格兰北爱脱英后这群白皮要作何解释
太短,Cummings与Oliver在酒馆的戏还行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令人无语。你们左派人再过五百年能学会尊重对手吗?再过一千年能从道德制高点上走下来歇歇吗?你们的心理问题和右派人一样多好吗!左派人, wake up! 左派人!
造型太特么扎心了
选票
把世界一分为二,决定一边站队,并对另一边攻击。仇恨的种子岂止埋下二十年,分裂越来越大,世界似乎已经无法弥合
两星半,隔靴搔痒,满屏无奈
Referendums are quite literally the worst way to decide anything. They are divisive, they pretend that complex choices are simple binaries, red or blue, black or white, and we know there are more nuanced and sophisticated ways out there, to make political change and reform.
最好的货
。。。确实是太无聊了点,一开始James Graham慢慢搭建Vote Leave框架给人感觉是要憋个大招的,结果丫还是把剑桥分析门拉出来炒冷饭,四舍五入不就是《危机解密》🙄怪不得和HBO几乎同步播放,通过剑桥分析门事件,把美国也拉进来当垫背了,意思我们有脱欧闹剧,你们有特朗普上台,我们还是难兄难弟,就差共.克时艰了(咦)
苍白无力罢了
民众的崩溃,掌权者的疯狂,民众以为自己在做一件决定自己未来生活的事,政客只是当成一场争权夺利的游戏。政治需要被重置而不是重启,但前者往往在重的过程中,变成了后者。民众永远无法掌权,无论多庞大的群体,因为民众永远在保持无知。他们自以为知道的,只是掌权者让他们知道的。早就说过,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早就,没有秘密可言!本尼一个留欧派演脱欧策划者,难怪演的一般呢,另外也不是很懂他的造型,脱欧先脱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作为局外人,看着挺爽的,刺激程度让我想起了社交网络,
搞了半天,是个说大数据的故事。。。
英国根本不需要民主.
对题材实在是没啥兴趣,内容也一般,胜在时间够短节奏够快,所以还不算特别乏味。哎,本来我也不会看的嘛,讲这么多主要还是因为BC演的,看看他,就是快乐的。
这部电影似乎是最不拍给英国人看的,因为脱欧完全只是一个题材的依托,以后政治的隐喻再没必要和性交织在一起,权利的精妙和多变变成了算法的精妙和无情,欢迎来到数字官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