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
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
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
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
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
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
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
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最初看到剧照,惊讶于林心如的古装扮相竟如此清纯动人,差点没认出来,与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于是一开始便对这部片子有了相当的兴趣。
看完整部剧才发现,这部片子中可圈可点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还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让人难忘。
而整个谢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让人感动、震撼。
尽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几集之前,我却一直没有在这部剧中找到真正让我喜欢的人物。
或许秀云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人。
她美丽贤淑,隐忍坚强,为了整个家族默默奉献。
她爱的人是致成,可是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致卿。
她没有反抗,平静的接受了。
我相信,婚后的她也爱着致卿。
致卿生病时,她耐心照顾;致卿不在家时,她数着日子期盼;致卿纳了小妾,她伤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绝望晕倒。
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相信,她对致卿的爱也是真诚的。
可是,在她的心底,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
到老时,她终于承认,“年轻时,我心里想过别的男人”。
轻轻一句话,却让人心里堵得难受。
可是又能怎样呢?
要不留遗憾,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玉芬就走了与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亲定下的婚姻,和心爱的人私奔了,可是为此她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吗?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秀云,这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来,却让人觉得沉重。
或许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人。
他成熟内敛,正直稳重,心胸宽广。
他爱秀云,但同样的,他也接受了长辈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关心帮助着秀云。
可是当妻子去世后,一直没有续娶的他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是秀云。
之前,有传宗接代的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认识的女人;之后有了儿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了。
不能说婚后他不爱妻子,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远不能跟对秀云的爱相比,但无论如何,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我们似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过错。
可是,和致成比起来,我却更喜欢致卿——虽然致卿明显多了很多缺点,他易冲动,常得罪人,会嫉妒,有时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对朋友忠诚,冒死保护东林党的遗孤让人钦佩;他对秀云的爱一点都不比致成少,临终托付妻儿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他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
而想起致成,却始终让我感到压抑。
直到看完最后几集,确切的说,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来到谢镇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全剧中我真正喜欢的人物——谢致相。
这个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贯穿始末却上镜不多的人物,随着在剧中的“死而复生”,让我回想起之前的诸多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是那样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尽的那一刹那,它们又化作了晶莹的泪珠,看似形毁,却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让还是孩子的他代替受伤的哥哥与嫂子拜了天地。
洞房花烛夜,尽管奶奶一再嘱咐“新娘的盖头只能让你哥哥亲自来揭”,调皮的他还是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遛进屋里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嫂子真漂亮!
”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话说长嫂如母——母亲早逝的他每天吵着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觉,全然不顾新婚的哥哥。
嫂子也正如母亲一样关心着他,爱护着他,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缝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戏。
他喜欢嫂子,也许正如喜欢母亲一样理所当然。
只是,当有人开玩笑的说等他长大要给他娶媳妇时,只有八岁的他会说:“致相不要长大,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当然,那时没人会把这话当真。
哥哥因为久病不愈影响了情绪,拿嫂嫂出气。
小小的他已会保护嫂嫂,只身挡在嫂嫂面前大声斥责哥哥:“不许打嫂嫂。
”几年后,嫂子怀孕了,可是族人们却置疑嫂嫂的清白。
哥哥在外经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谁怀疑嫂嫂,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嫂嫂,保护着嫂嫂。
嫂嫂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
“我听嫂嫂的话”,成了他终身的誓言。
嫂嫂让他好好读书,参加科举,以后做个好官,光宗耀祖。
已中了举人的他,欣然许诺:“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个状元回来给你。
”几年过后,带着殿试第一,钦点状元的荣耀,他衣锦还乡。
此时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龄。
当父亲提出让他赶在回京之前在家乡完婚,他忽然语惊四座——“孩儿在京城已经完婚了……是袁大人亲自做的媒,没来得及禀明父亲。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父亲的失望还是写在脸上。
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乡完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吧——孩童时的话隐约在耳边回响:“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记着嫂子的嘱咐,要做个好官。
无奈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到了穷途末路。
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时,勇敢地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血洒疆场。
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也许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妻子自尽随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讯悲痛万分。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影子,有一丝感慨,有一丝遗憾。
可是几年过后,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家乡谢镇。
亲人们惊喜万分,再次见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谢致相了,以前的谢致相已经死了。
”他这样对嫂子说。
是的,和当年意气风发的状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经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份沉重。
但很快的,人们弄清了这话的真正含义:此时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员!
父亲愤怒了,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到死都没有原谅他。
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远离开谢镇,就当没有过这个家。
于是他离开了——“嫂子说什么,致相都照办。
”“我听嫂嫂的话”,依然是他不变的誓言。
他为嫂嫂请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虽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会接受这个旌表。
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为她请的旌表,亲自来到徽州府当面请辞谢罪。
嫂嫂到来的那一天,他一路叫着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请他吃饭。
他凝视着座在对面的嫂嫂傻笑。
嫂嫂问他笑什么,他说,“嫂嫂还记得吗,我八岁那年,嫂嫂嫁到我们家,还是我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呢。
”嫂嫂问他为何妻子去世多年仍不续娶。
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
” 是啊,在他的心里,永远记得的是第一个跟他拜堂的女人吧,虽然那时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间,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终于说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话:“功名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其实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这样的女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那才是真正的福气呀。
”“致相请旌表的确是为了见到嫂嫂,希望嫂嫂来这和致相一起生活。
”从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又怎能没看出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归于尽。
“我听嫂嫂的话”,是他一生的誓言。
这一次,嫂嫂要他死。
酒,两个人都喝了。
我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
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该死,但嫂嫂决不能死。
”他换了酒,酒里放的,仅仅是蒙汗药。
他让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给嫂嫂的信中写道:“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
从明朝的状元,到大清的知府,尽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变节小人的结局走完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为耻,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的,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
作为明朝的状元,他为朝廷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他看到了清朝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归顺清朝,他问心无愧。
历史会告诉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荡气回肠。
送走嫂嫂,他执行了“听嫂嫂的话”的誓言。
嫂嫂要他死,他选择了自尽。
此时,已经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详——“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给我个机会让我在临死前见嫂嫂一面。
”也许他唯一的遗憾,是最终没能永远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写到:“致相临别,别无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着,不要顾忌世间凡俗礼节,嫂嫂若能和钟爱一生的致成哥结成连理,获得幸福,致相会在阴间含笑祝福。
”看到这里,泪,无声地落下。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大祠堂还是08你看的先看的徽娘宛心 感觉有点儿像 徽派建筑 徽商家族 祠堂不过感觉大祠堂剧情更为曲折
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
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好久没有追大陆的电视剧了,很有文化底蕴的一部电视剧子,像着了迷一样,想读懂剧中人物的命运,都演得很好,跟导演采访时说的一样,这是一部对得起一个导演良心的佳作。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下面正文里的剧评是我只看了前38集写的,至于最后39-43集,当时还只是每集几秒钟简略看了大概,作为一个汉服同袍,明清易代的悲壮历史我太熟悉了,因此我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时隔约一周,我才含泪补完最后几集。
谢致相是谢家最大的异数。
他选择以身入局,至于身败名裂,九死而不悔。
如果能用他自己一个人做贰臣的代价换来谢家子孙兴旺、生生不息,谢镇不至于上演第二个扬州十日的悲剧:“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么他即便被族谱除名,成为断了香火的孤魂野鬼,其犹未悔。
汉族人不肯剃发易服,因为他们从小读的圣贤书教育他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根据《孝经》的记载,在此之上,孔子还讲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谢致相在做到了前面所有“孝”的境界后,最终以“无我”之境超越了家族的所有人。
可,进入了满清时代的谢家人,最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命运呢?
《论语·雍也篇》记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谢致相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圣贤境界,然而他终归不是一个神仙,无法预知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八年也没能使他认清满清的真实面目。
活到满清的谢家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个血气方刚的后生,无意中写出一句暗讽满清的诗,便被恼羞成怒的满清皇帝诛灭九族、满门抄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文字之狱,华夏泱泱五千年,未有甚于此也。
剃发令削去了汉人的骨气,让活下的人永生永世活在“不直”的阴霾中。
谢致相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以下为仅看了前38集时写下的剧评:习惯了2020年代以来古装剧厚重的美颜滤镜、满屏小鲜肉、大美女,和一尘不染的古装布景间,刚打开这部已经上映十余年的正剧,会觉得不适应——男的没有长得帅的,女演员里高颜值美女也只有主演林心如一个。
再加上正剧特色情节拖沓反复、让人着急上火,作为男女主甚至迟迟都不能洞房,要不是提前知道这部剧的好口碑,真的会在前几集就弃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颜值在这部剧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因为这部剧里出场的每一位谢家人,都有着鲜活灵动的灵魂、熠熠生辉的人格。
电视剧情节的推动需要很多冲突,而产生冲突矛盾的本质是一件事情在形而下的层面往往有诸多道理,这些道理在人世间自然无法万全,分歧丛生。
谢家这些性格各异的子孙们恰恰就是这些复杂事理在个体身上的显化,但他们终归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阐释着作为徽州谢氏这样一个荣耀的世卿大族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理一分殊,月映万川;人有千面,大节无亏。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词条上的简介最后两段对这部剧是这样概括的:“个人、家庭、宗族和国家,欲望、道义、荣辱、情仇和生死。
《大祠堂》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祠堂》代表了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的超越永恒。
《大祠堂》涉及复杂多样的人际伦理:恋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在朴素平实和流畅自然之中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华夏文明在近世三百余年间遭受太多劫难。
走进明清易代这第一重门,天崩地解、认贼作父;走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第二重门,物竞天择、西方为强;走进十年浩劫的第三重门,红潮滔天、文脉尽绝。
《孟子·万章下》有云:“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这部剧的代入感很强,每个角色都有着生动立体的人物性格,从立身、齐家、治国,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故事在剧情中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谢家的一个成员、是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仿佛自己的生命能与谢家这样的勇气和尊严接续在一起,“光宗耀祖”一词,确实是我这样的凡人能在世间争得的无上荣耀。
从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钱穆先生讲的用“温情和敬意看待本民族的历史”。
当满清的屠刀砍向一个个不肯剃发易服的忠臣烈士,明朝人,是站着死的。
这部剧在电视上播到快结尾了我才看到,看见有林心如和神探狄仁杰前传的色子就看下去了。
我很喜欢看剧中展现的徽州秀丽风景、古朴建筑和明朝的人物风貌,连带思考了宗法制、家国同构与族权压迫等知识点,啊真是爱学习啊咳嗯……谢家人名字都很好听,复洵格非格常致卿致相,就是修文修武修斌取得有点懒啊这里批评一下2333,怎么现代人取名就张伟李亮王小强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演的色子,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致相。
剃发的清朝官员最后穿着明朝服饰死去,留给最敬爱的嫂嫂一封遗书,一句“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让我唏嘘不已多年不忘。
我回想他跌宕起伏、波澜诡谲的一生,从代兄成婚回门的机灵孩童到坚毅地说“谁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儿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的蓬勃少年,到载誉归来的明朝士子,最后是众叛亲离的投诚官员,也许是他两朝为官的才能、深(恋)情(母)不(情)改(结)的痴心和他嫂子一番为大义而变节的屁话辩解让我不讨厌这个抛弃忠义背叛家国的人。
我痛心他的选择,有时候会希望他不然就奔赴国难战场捐躯算了,但我更伤心谢家人绝不屈服宁为玉碎的气节,我还记得前后两谢的长辈不愿剃发慨然自尽的那个晚上,明月朗朗照进宗祠萧萧,两个人一笑泯去恩仇,不再问天意从来高难测,不再争前谢后谢是非多,从容饮下毒酒,只留下盼望子孙生生不息的愿景,与他们一起逝去的,或者还有明前的宝贵文化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脊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说了数百年,累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逃不过天命衰微、气数将尽,唯有苦天下久矣的百姓在这如漂萍浮沉的命运中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命途已足够令人叹息,国家的存亡和百姓任人鱼肉天下流血漂杵更是国恨难雪又哀怜民生艰难,但是最后我还是难忘致相,他天资过人却名节有亏,他其实脆弱多情但无人可依,他是一甲状元“坐中多是豪英”的栋梁也是两头不到岸的宗族“败类”,是变革中清醒而痛苦的一个矛盾。
他明白明朝去势已不可力挽狂澜却不知道,他可以让扬州惨案不在徽州发生却阻挡不了统治者移风易俗镇压汉人的决心。
致相着汉人服装手持利剑终结自己在别人看来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生命时,他在想什么?
忆昔谢镇垂髫时,遇到一生中最重要最想陪伴的嫂嫂,兄弟同在各有各的期待与执着,天赋异禀考中状元完成士大夫的理想而他老爹半辈子就混了个秀才,可惜大厦倾覆,活着的人进门是满眼委屈思念声声呼唤老嫂子,出门已是跟着一堆清兵在父亲的斥责下转身, 毁誉参半的一生犹如一场大梦,不再是能说浑话的八岁孩童,只是此身虽在堪惊。
致相的秉性真的没变,嫂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利禄名声不在意,不回谢家就不回但是老惦记嫂子,嫂子让他死,他也就利利索索地死了,别的人和事情他早已淡然,就是嫂嫂才是他身上成吨的稻草。
古往今来他人自己的事,就留给渔唱起三更吧。
《大祠堂》
我个人非常非常爱这部戏,先不说我是不是老赵的影迷,我爱徽派建筑爱到痴狂。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徽商大家族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所有的戏份都是在宏村拍摄的。
这部戏所有的演员都是戏骨级别的,绝对是到任何一部戏里面都挑得了大梁。
而且情节有趣并且有意义。
这其实很难得,因为很多时候一部剧最怕的就是无意义的情节推进,为了有进展而加戏。
这部戏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每一个人物都让我觉得过于得意或者过于软弱。
但是越看越能看透这些人的命数与人生。
先说主线,男主和女主分别娶了别人嫁了别人,女主嫁给了男主的弟弟,男主甚至都不敢多说什么。
最开始我真的是非常愤怒的,这男人也太没出息了吧。
后来我才明白,他哪是没出息,他得为大局考虑啊,他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家族未来的希望。
他后来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心酸,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开始的时候最窜我火的男女主,却成了走到最后的人。
虽然两个人这辈子遗憾太多了,但是也恰恰是这种温润如玉的力量让两个人得以坚持下去,重振家业。
每一个演员都是演技在线,所有的剧情都合情合理。
主要是摄影角度我爱到不行,把徽派建筑拍的像是水墨画里面透出来的景色。
附一张电视剧截图
又是一部男二更好系列,希望女主和致成在一起
单纯为赵鸿飞和徽州文化打三颗星
不错 可惜一直没看完
一部徽州谢家家族史,林心如里面好美!!!
看到第二集,这种古老的封建礼教,呵呵,踩门槛,呵呵,不看也罢。
看了一点
赵鸿飞,小时候的白月光。
地主乡绅意识形态的反攻倒算,最后也得说一句“既然当了大清的顺民,那反叛大明也能入祖坟”,证实了统战同心圆的存在(笑
童年记得地方台播过,记得这个剧名,有林心如,后面找出来补看,觉得很惊艳,剧情、服装造型、场景包括色调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呈现都很赞,各种人物塑造也是挺不错的,祠堂这个题材确实是古代挺突出的一面
非常厚重的片子,可惜没能红起来!
封建糟粕
大眼妹妹,真好看
埋没的遗珠啊。林心如那几年是有意识要转型的,可惜几部正剧都没让播,结果就在玛丽苏的康庄大道一去不复返了。赵鸿飞咋就神隐了呢。叹息。
剧是好剧,要是没有王茂蕾就好了,看到他就觉得恶心,连同最后鼓吹满清鞑子扣一星,活该过不了审。
正在看第一集,本子不错。提前看了最后一集,诶,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差不多,只能看个开头。。。。。。。
整部剧看的让人觉得很难受,总觉得有股气憋在心里却又发作不出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做法或许无可厚非,但在今天看来,真想跳进去打醒他们。虽然大道理讲着,但其实大部分人还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虑事情,为此惹出许多祸事,不能轻易说错却也没法说对。最喜欢的还是致相,嫂子凭啥让他死
一座祠堂的风雨沧桑,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台悲欢离合的家族命运大戏!蛮好看的,特别是看到后面更是精彩!
初看有些荒唐,封建,但正是这股子家魂族魂带领着一个家一个民族走向昌盛!
真的好看。
在十年之前,中国的大女主剧还不是以怼天怼地的黑莲花、毫无逻辑和整体氛围的剧情为特点的雷人爽剧,而是被挟裹在礼教和命运中承担苦难、在困境里磨炼心智与人格的“圣母”,在当下会被骂死的白莲花,然而扎实的剧情、写实的美术质感、优秀的人物塑造、深沉的人文关怀共同构造出一部好剧,却是当下百无一例的创作了。这部剧讲述徽州一个地方家族所经历的百年沉浮,徽州家族奉儒道持家、经商从政两条路的特点都在生动的剧情里展现了出来。那些年林心如在电视剧中也是有意识地寻求转型,接拍《大祠堂》《苏东坡》这样的正剧,然而都被市场和环境吞没。翻出这部老剧是为了赵鸿飞,这样能文能武形象优质演技绝佳的演员怎么就隐退了,太让人心痛。相比于电影圈里轰轰烈烈地批斗资本和流量,没有人注意到崩坏的电视剧市场毁掉了多少原本前途无量的优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