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我初学摄影之时,就已经对这张广为人知的照片和其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我自始至终并没有为此产生很强烈的共情情绪,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朋友谈到有关尤金·史密斯和水俣病题材照片的时候,机械的播放这张照片的伟大以及麻木地赞叹他本人勇敢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新闻摄影的意义,我想人道主义、真实、客观、全面、理性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承载的实在太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义以微乎其微的存在方式被人们认识,大多数人们透过这些词汇看到的,仅仅只是惨痛的影像,并为此感到愤怒、无奈甚至麻木。
而创造这些词汇的人,即摄影师本人,却穷尽一生的意义以及责任为此付出全面的代价,他们在创造这些照片、这些证据、这些事实的时刻,牺牲了太多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伟岸的身躯。
真相的火苗,点燃在他们的身上,并以他们为火把照亮了这个世界、以及被真相所压倒的人们。
对于我本人而言,在看这部电影以及回想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的理智是崩塌掉的了的,但也出自对于摄影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向往,我明白我必须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部电影。
尽管我能意识到,这部电影以极其拙劣的商业的蒙太奇手法和过于煽情的音乐去影响了我对电影的判断,但这并不能掩盖真实事件本身背后的疼痛以及尤金·史密斯本人为此做出的坚韧努力。
况且现实真实背后长久以来的惨痛是比两个小时的电影给我带来的崩溃更应该剧烈。
甚至对我来说,在我未来拾起相机的那一刻,都要为我自己长久机械的情感而付出永久的自责与反思。
说回电影本身,其实我明白电影并不是那么的出彩,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个人的情绪多次不能控制,流泪、崩溃还有停止继续观看的情况多次发生。
但这并不能否认电影背后的价值观以及政治导向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诸如我曾不以为然的环保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与资本之间的黑暗交易等,所以我需要对此进行长久地更具批判性地深思。
在这部电影里,彩色摄影与黑白摄影相互交替,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新闻摄影里面,彩色摄影是最残忍的表现,无关真实客观的表达,但削弱了直指真相的揭露。
电影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其实无关事件本身——“一张好的照片,它也能拿走摄影师的灵魂。
”多少次,我曾沉迷于一张不错的照片给我带来沾沾自喜的狂妄,而我从意识到,并不是我拍摄了这张照片,而是这张照片拍摄出了最真实的自我——盲目自大,且得意忘形的嘴脸。
照片从不说谎,说谎是照相的人,拿起相机背后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所有拿起的人能承受的住的,尤金·史密斯能承受的住、罗伯特·卡帕承受的住,马格南能承受的住,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还承受的住吗?
往后的语言,我并不想再续写,因为我也只是这个时代里,不敢轻言且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的人,从他们的照片里、人生里,我看到的是自我的渺小和懦弱,我能做的,就如同电影里所说的“传递火种,孩子,是一个人如何优雅地死去的方式”。
P. S : 其实除开称赞尤金·史密斯、警示人类和铭记事件之外,电影另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事,就是预言性的讽刺了这次日本将核污染废水倾倒至太平洋里,结合两者去看,我们可以停止选择麻木与无奈了。
今天聊聊电影《水俣病》。
片名Minamata (2020),别名水俣 / 毒水曝光(港) / 恶水真相(台)。
截至上世纪70年代,人们选出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指的在世界范围内,八起轰动全球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分别是比利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水俣(yǔ)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
其中日本就占据了八分之四,岛国一如既往地继承了这种拉着所有人陪葬的勇气。
这部《水俣病》通过史上最著名的摄影记者之一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揭露日本“水俣病”的骇人听闻的丑闻。
水俣病是指食用了水俣湾内被甲基汞污水污染的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等,部分出现肾脏损害。
最早于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因此这个怪病就以当地地名命名。
尤金·史密斯(1918-1978)被认为是当代新闻摄影的大师。
史密斯的摄影生涯起步于《新闻周刊》,进入《生活》杂志时年仅19岁。
后来,他因趣味方向的不同几次同《生活》杂志闹翻。
自1946年重返《生活》直至1954年辞职期间,他大约完成了58个摄影专题。
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设立了“尤金·史密斯奖”,表彰他对人性的信念。
他创作了战争史上最让人震动的照片,他的照片反映了社会不公,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他在日本拍摄的水俣病照片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上图是《智子入浴》原照片,下图是《智子入浴》剧照。
1971年,53岁的尤金·史密斯奋不顾身地报道了日本最大的化工企业智索株式会社CHISSO化工厂排毒事件。
智索株式会社是日本的四大财团之一,旗下化工厂在1932年至1968年期间,直接排放大量含汞废水,造成数以千计民众生病致残甚至死亡。
尤金·史密斯前后花费三年半的时间采访拍摄,拍摄了大量举世震惊的照片,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张照片就是上图《智子入浴》。
影片中也花费了不少笔墨表现这张著名照片的拍摄过程。
越是表现得事无巨细,越令人感到心惊胆战。
影片由个性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饰演这位摄影大师,将他的个性表现得很透彻。
德普的扮相过于颠覆性,和以往的烟熏妆兰花指有极大不同。
如果不是查看演员表,我还真没敢确认他就是男主角。
影片中有一个穿帮镜头。
片中的尤金·史密斯在1971年唱起了鲍勃·迪伦(Bob Dylan)的《Forever Young》。
实际上这首歌创作于1973年,1974年发行在鲍勃·迪伦的个人第14张专辑《Planet Waves》。
水俣病事件被国际社会知道后,智索株式会社和日本政府才开始假惺惺地表示道歉、赔偿。
但他们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赔偿,而是提高了水俣病认定标准。
患者除了手足麻痹之外,还需要有表现为视野狭窄等2种症状以上的患者才能接受认定。
苛刻的认定条件大幅减少病患认定数量。
日本政府不仅得到了漂亮的数字,也减轻了财务压力。
这种操作并不是只此一次,最近的日本疫情中,人们再一次见识到了日本政府的骚操作。
他们提高了新冠病人的认定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就不纳入统计,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实现双降,真不愧是个小机灵鬼。
从水俣病事件就可以再一次看出,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一直是有小礼而无大义。
他们不仅在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独占四席,在70年代往后,依旧骚操作不断。
最近的就是我们都有切身体会的福岛核废水倾倒事件。
正经处理解决问题的时候,躬匠们个个装聋作哑,别人画了一幅漫画讽刺他们,他们立马跳脚跳得恨不得打破世界跳高纪录。
反正鞠躬就完事了,自然会有一群人替他们洗地躬匠精神。
电影《水俣病》很好地表现了尤金·史密斯揭露日本丑恶嘴脸的行为,演员们表演也都十分精湛到位,带领观众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一系列人间惨剧。
唯一遗憾是事件处理至今也没有一个合理结果,政府和企业推诿扯皮鞠躬完事。
日本政府绝不认错,这种拉着全世界人民陪葬的态度,给影片蒙上一层阴影,也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颗毒瘤。
他们即便成为全人类公敌也毫无愧疚,只要美国主子觉得他们还有用处,他们就不会承认错误。
大师记者勇敢涉险,揭开人类文明毒瘤。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水俣病》呈现出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环保到底意味着什么,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的环境问题是在影响到上层生活后逐步发展的,但环境保护意味着对低层生活来源的破坏,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展开可能意味着一开始底层阶级生活的更加困顿,甚至彻底摧毁下层民众的生活,或许环境保护是长远有益的,但下层民众却是一个更为注重当下生活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利益或者说生路这些当下之物或许优于那些所谓远视。
“他们要是搬走了,我们怎么办?
”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是无法逃避且值得思考的。
真人真事改编,环保题材,工业发展反思,警惕资本逐利不择手段,毒害人类健康。
这些影片要素足以高分,镜头下的内容触目精心,惨不忍睹,这是人类作孽的灾难时刻。
有些已经远去,有些还在发生。
其实每个国家工业大发展时期都有很大的创伤,英国砍光了自己的森林,至今都是欧洲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
日本东京那时候鸟都绝了,东京市民看见一只乌鸦都争相来围观,德国酸雨把民族发源地条顿黑森林变成了黄森林。
人类行为灾祸要反思,我们以此保持警惕。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值得5星,值得深思。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很好的做到了紧贴时事。
我想在现在2022年的影视环境下,它值得我们去电影院看它。
在观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相关的实事完全不了解,但是它第一次的让我了解到了相关的事实。
而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好看吗?
我的回答会是——好看;这部电影值得很高的恭维吗?
我的回答会是——不值得;这部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吗?
我的回答会是——不值得。
作为故事情节上来说,这部电影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太长,整体的片场或许再减掉半小时会更好,而导演的整体把控也给人感觉很生涩,似乎很想抓住一个东西,但是一直抓不住,导致这部电影的方向不是很明确。
作为演员上来说,我不得不说,我很高兴尽十年后我又一次看到他藏在自己的角色下去了,而女主角Minami的表现也让我眼前一亮,她和Depp之间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也让人信服。
总的来说,我会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但是如果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能再加强一些,或许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分。
观看《水俣病》之前,有两处揪心。
一则,水俣病的实质是汞中毒,病人症状惨不忍睹。
这个主题的电影,我能看到最后吗?
二则,作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传奇,尤金史密斯有着鲜明的嬉皮士特征,而那种生活方式曾让我羡慕,后来又让曾让我排斥。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及格,连起码的“好片”都说不上。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把一部电影拍得千疮百孔,对于热爱电影主题本身的观众来说,构成了一种意外的福音。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千疮百孔。
在描述影像方面,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描述千疮百孔的过程令人心碎,因此不会是多数人的选择,尽管它也许是必要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缺憾在于,导演似乎没能搞懂:“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于尤金史密斯来说,尤其如此。
据说,本片的剧本有摄影家的妻子(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本尊)加持,注入了不少摄影家的生活“细节”。
但可怕的是,最大的细节却惨遭忽略,那就是: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有快感的。
这份创作,不止是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表达。
拍摄者完全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是产生绝佳照片的前提。
那是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更是互相沁入。
尤金史密斯酗酒、嗑药,在战场上出没于枪林大雨,仍执着于拍摄。
在我看来,背后支撑他的,除了金钱报酬,以及影片中刻意强调的“社会良心”,更多的是创作的快感。
这种动人心魄的快感,是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
新闻摄影具有天然的时效性。
可是,为什么我们时隔几十年,仍觉得那些照片惊心动魄,乃至于要拍摄一部电影去纪念伟大的摄影家呢?
我觉得,除了新闻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之外,摄影家将灵魂融入作品之中,借此产生的巨大魅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
很可惜,导演在讲述社会冲突方面投入太多,把影片简单定位于“善良与邪恶对抗”的流行故事。
对新闻摄影的认知不够,导致观众们对尤金史密斯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1.主演约翰尼德普持相机的姿势很帅 2.主人公嫉恶如仇3.没了。
总之,这是一部流水账。
还没看的朋友们,就甭看了吧。
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大家能对【俣yǔ】字很熟悉。
_(´ཀ`」 ∠)_想到小时候大家的名字都被点到,就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雨中肖邦就响了起来。
(因为名字中带有〔俣〕直到现在大家也常常叫我—吴杉or侯杉明明是俣杉啦!!!!!!!!!!!!!!!!!!!!!!!!!!!!!!!!!!!!!!
😓
今天日本把核废料倒入大海前,跟你们“商量”,真的算是客气的,原来早有先例——水俣病。
这部电影算是记录讲述了一个真实丑闻还是摄影师尤金的自传?
也许都是。
一个颓废但又充满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一群自救无门的日本穷人的协助下,终于成功出手拯救了被日本富人及日本政府欺辱残害多年的日本穷人,这个故事是真的。
虽然遗憾的是,这些日本穷人及后代至今仍然没有摆脱苦难,虽然政府于2013年宣布他们已经不再苦难,这也是真的。
人类自从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金融资本、经济发展……这些事物,我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孕育我们的土地水源空气,就开始了毫不留情的破坏和掠夺。
即使那些获取巨额利润的公司(个人)“竭尽所能”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也无疑是杯水车薪。
人类造成的每一个破坏,绝对都是不可逆的,多久完蛋只是个时间问题。
即便看似已经在“深刻反省”的今天,我们补救的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和因过去破坏造成影响的裂变加速度。
这就是人类贪欲的驱使,这就是人类培养的魔兽——资本,吞噬一切的本性。
想想你我生活都离不开的电商,因为我们可有可无的需求,我们的纸包装纸制品要砍掉多少树木?
这是没人下单的时候会考虑的,悲哀!
我也必须自责。
没有一个科技公司、化学公司、矿业公司……是无辜的;当然,每一个渺小的我们,也不是一片无辜的雪花。
这样的片子,和《2012》、《后天》这些可以搭配着看,万一哪颗心被小小地触动了一下,或许也是地球之福!
本片《水俣病》,日本一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致使多少人患上可怕的疾病,更让我生气的事,片尾字幕:2014日本首相宣布该问题已解决并且否认仍然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许多患者……日本人连自己家的历史都能否认……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是否这样,我们小学的老师经常跟我们讲日本环境非常好,日本的环保意识非常好,后来渐渐的听过水俣病,海豚湾,日本人捕鲸,还有近期的福岛核废水……你告诉我,日本人哪里环保啦?
这些可能小学老师都没听过,却在我们还未养成价值观的时候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现在看来,崇洋媚外脱不了干系。
以后谁再跟我说日本人环保,我就骂他/她/它。
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一般基于史实的电影容易拍成太过于现实主义的纪录片而缺乏观赏性,但这部片子却平衡了故事性和作为电影的美感。
镜头的运用非常到位,画面张力十足,每一处画面中都酝酿着情绪,不多余也不繁复。
音乐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坂本龙一,与画面相得益彰,非常专业。
Gene也没有被演成个“英雄”,他就是个现实甚至有点懦弱的“外国人”,但一点冲动、一点人性的善良,一点对纪实摄影的热爱,还有来自周围人的帮助和善意让他拍出了那些照片,和那张举世震惊的水俣病少女和母亲入浴的写真。
另外gene和Aileen的爱情也没有太大篇幅的描写,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最后这部片子在日本任何一个评分网站上基本都是超过8分的好评,即使是已经上线超过一个月我今天去电影院看的时候依然是几乎满席。
但豆瓣上的评分却没有那么高。
大概是因为这段历史带来的冲击和伤痛,还是有无法共感的地方。
以及片子中很多描写非常“日本式”(比如日本人向权威抗议的有点隐忍有点“憋得慌”的方式,以及“国际关注”对日本的影响力等等),whatever。
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只是抓住一个角色,从单一角度对故事进行了描绘。
现实世界,包括Gene在内的每个人类,显然要更复杂得多。
但我想谁也无法否认这部片子对社会带来的现实意义,让更多人了解水俣病,了解人为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献给所有受害者”。
照片真的震撼。要了解水俣病看这部没用,要了解尤金更没用。音乐太满了,是因为教授贵?
???事没讲清楚,人物又没立住。倒像是普叔戒酒的内心戏。只有片尾罗列的一长串真实的污染伤害震撼了我。
很好的题材。很一般的编排和效果。作为关注历史事件的片子,看到片中穿插的真是记录影响和照片应该不难感觉到整个片子缺乏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而作为传记片的话,无论是尤金还是艾琳甚至当地的民众(有许多很典型且有名的患者及家庭能一眼看出原型)并不完整"真是"还原另当别论,人物魅力也没能很好传达。总之非常遗憾,但关注minamata是个好事,感情三星。
平平无奇啊!21/06/13
全靠教授音乐
“然后我们拿起相机”尤金史密斯都是手摇黑白胶片的,没有温控也冲的那么好。看来还是我个人手法问题。
很好的题材,剧本理由不充分,表现不够煽情,德普越老越糟糕,女主美呆。
[2-]优秀的烂片,当你真的了解水俣病事件,哪怕没有那么深入,你都会觉得这部片子简直既言之无物,又自私的把全部的视点转移到了一个「他国」记者身上,典型地想要消费一个苦难的同时还要滥用那套老旧的英雄主义叙事。
看时觉得这事实改编的片颇不接地气,表演和段落式推进也像是舞台剧,后来发现其实电影是表现摄影师用照片讲述和斗争的故事,而水俣病只是故事中的故事。但这种整体软绵绵观感不佳,为末尾照片加一星。
太闷太难看了。。德普也救不了。。还出戏。。
题材很好,但是电影一般。
……无语,两星给尤金史密斯,片名叫水俣病,实际上没有讲任何有关水俣病的东西,水俣病的人。讲了导演如何恰烂钱,整烂奖。
加那么多白人视角干什么
沉闷,无趣。
拍的中规中矩,剧情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无论如何也认不出强尼戴普了,好久不见加濑亮,好像胖了一些,真田广之浅野忠信戏份都不多也没什么可说的,国村隼这次又是演大反派,熟极而流的表演也是毫无惊喜,整部戏也就是平庸吧,3.5分
日本排水是早就有案底的
呵呵,又来了,霉帝良心记者曝光落后他国的黑暗事件,拜托,霉国数十年如一日的核试验污染太平洋岛国,污染自己的州,还拿霉国军人做实验,怎么没见拍个片子揭露下
为尤金史密斯
真人真事改编,环保题材,工业发展反思,警惕资本逐利不择手段,毒害人类健康。这些影片要素足以高分,镜头下的内容触目精心,惨不忍睹,这是人类作孽的灾难时刻。有些已经远去,有些还在发生。其实每个国家工业大发展时期都有很大的创伤,英国砍光了自己的森林,至今都是欧洲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 日本东京那时候鸟都绝了,东京市民看见一只乌鸦都争相来围观,德国酸雨把民族发源地条顿黑森林变成了黄森林。 人类行为灾祸要反思,我们以此保持警惕。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值得5星,值得深思。
看似宏大的命题,折射日本排放核废水事件,事实上只是在电影院骗无知者的钱。但如果单单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倒是成功了。社会层面,导演想把这部电影纪录片化,虽然黑白录像和电影画面交汇的蒙太奇剪切得很完美,有某些方面也比较触动,但导演始终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视角来凝视,感觉是矫揉造作、故意拍给别人看。就像斯派克·李不喜欢《绿皮书》。所以主角光环太重。艺术层面噱头则更足,坂本龙一配乐、开头参照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和斯里克·马克的《堤》、大胆借用红、绿、蓝充斥整个画面、再使用大量蒙太奇:照片蒙太奇、黑白和彩色画面蒙太奇、现实和回忆蒙太奇……总之,既然导演拍不出张力,还不如直接拍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