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问阿拉伯的劳伦斯,你喜欢沙漠的什么?
——干净。
所以烈焰狂沙,广袤不经雕琢的西部是美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
并且还把千里之外在加勒比海纵横江湖的杰克船长吸引过来。
正值19世纪的美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运动,火车铁轨即将第一次贯穿美国大陆东西。
杰克船长邂逅了土生土长,学生归来的大学生村官,村官抱着一腔改变家乡面貌的赤诚之心,毅然放弃了东部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归故里,要为家乡的法律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果就非常不幸地遇到了贪赃枉法的当地某大员,为了牟利,擅自串通当地地痞流氓和城管,屠杀印第安人,平推他们的家园,在那里开发银矿。
听着很熟悉吧。
村官一心要用法律武器改变家乡,连枪都不屑碰一下,因为枪代表暴力不代表文明制度。
村官的哥哥不配合上级,保护印第安人,被与腐败官员勾结的流氓阴死,心都被挖出来舔了一遍,嫂子有几分姿色还被官员霸占。
意识到法律和制度在这个刚刚开发的蛮荒之地是狗屁,村官提枪携手杰克船长走上梁山打击黑恶势力去了。
两个主角在不死光环的笼罩下把黑恶势力一网打尽,跟嫂子亲了一个然后一起策马消失在广阔的荒地里。
这基本就是全部的故事,这种片子不看故事,看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就是不见海的加勒比海盗。
像杰克船长这样老少皆宜令人印象深刻的国民级形象,一个演员演一部就有被定型的危险,以至于万劫不复。
德普演船长一演就演了四部,第五部待出,德普的演技是很百变的,但杰克船长之后演什么都是船长了。
最后想到一个事。
基本上,不管做什么事,越早越好,赶人家后面就必然更难,更多麻烦。
比方说韩寒之后,你再走天才文学少年辍学的路,结果就很难有韩寒那么潇洒了。
比方说有了facebook,人人网也就只能靠着国家政策在大陆渔利。
比方说美国当年搞开发征地,印第安人不让,他们强拆是直接把印第安人赶走或干掉,直接拉外国劳工喂点饭养着搬砖做工。
今天他们讲人权了,讲自己的更讲人家家的,算是积德赎罪吧。
历史是很粗暴残酷的,但总得这么一步一步爬上去。
自由之土勇士之乡的美利坚,过去遍地是破事。
谁家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呢?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拖沓,其实导演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包括他要把整个故事以印第安人Tonto的回忆表达出来。
独行侠其实就是印第安人Tonto内心的一个影子,他在做了错误的交易之后离开了印第安部落,融入到白人的城市里面去。
在白人的城市里,他接受了法制的观念,在他的潜意识形成了两种思想:一种是印第安人的神明(就如Tonto说的食人魔猎手,白马);第二是现代的法制观念。
这两种观念体现在银幕上就是John和Tonto。
为什么这么说,从导演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1、为什么John和他喜欢的人、以及他哥哥一直说出生在这里,这里是印第安人的老家,他们就是印第安人,只不过原来的部落没了又没有加入别的部落。
John去了旧金山、他哥哥及爱人留在那里。
2、Tonto小时候带了2个白人到矿区,如果只有他一个人知道,酋长怎么会知道。
是因为他哥哥告诉了酋长,并给了酋长承诺,知道他们实现承诺才能回到部落。
John想法制及白人与印第安人共处都是为了实现承诺。
3、电影的最后Tonto穿上了西部牛仔的衣服,而John一直都只是在Tonto的回忆里出现,说明John根本就是Tonto,所有的两人的分歧都是Tonto自己思想的斗争。
4、John的哥哥为什么戴着印第安人的标记,如果他是白人。
4、导演要以给牛仔小孩讲故事的形式就是为了说明他拍的是独行侠,一个有着双重思想的印第安人!
神片还是烂片,看怎么理解这部电影。
导演想拍的就是这个味。
做为德叔的脑残粉,去看之前先看了一些个评论,都说德普没突破,剧情扯啊之类的。
其实都没太在意,去的时候就是为了看德普,而德普本来就是个怪咖,有人愿意这么演有人愿意这么看,老因为人家没突破就批评算个什么逻辑?
能不断出现突破的那不是人,那是几何速度分裂的细菌吧。。。
再说了这种制作就算再差也总能给人看乐了吧。
结果可能因为期望值放的比较低,反而觉得赚了= = 确实不能说这片子有高水平,有些个特效做的还挺生硬的,但至少他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娱乐片,你要非说剧情扯,他也确是扯了点。
各种大难不死,各种一石二鸟百发百中,各种有结果没过程的逆转,还有些明显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
但是真的就没人看得出他其实是个换汤不换药的无野心娱乐版少年派么?
整个片子本来就是在还原老印第安人讲述的故事。
作为一个没有第三人见证的故事,他讲得再离奇也不为过吧,而且这点片子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啊,不时穿插进去老印第安人的讲述以及听故事的孩子的疑问,都时刻在提醒着剧情的不合理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个故事。
就这导演还怕观众看不懂,又在最后让孩子确认了一遍,“你讲的这些这些,也都是假的咯?
”,老头子回答,“那就看你怎么想了” 这就是个少年派嘛!
好吧,你要合理,合理的解释就是,没有大难不死,没有炸铁路和复仇,也没有白马和蒙面侠客。
就只有一个孩子救了两个白人,然后为了一块表带着白人去发现了银矿,然后被白人恩将仇报挖了银矿屠了原住民,剩一个变成了老头的孩子没吃没喝没土地,只能跟着一个嘉年华的廉价西部展览混口饭吃。
但是这个有意思么?
谁愿意看这个苦大仇深的白人屠杀印第安的故事,扯淡了才有意思吧?
人家没怎么宣传,也没标榜自己有什么探讨人性的野心,用了同一个框架来讲故事,却得到了和少年派大相径庭的评价,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
拿教授评论文的标准来给厨子做的菜打分,这不是教授和厨子的问题,反而应该是看客的问题吧?
总之我觉得这片子看得蛮爽的,爽就够了,想探讨人性和逻辑的,这片子太小容不下这么重的探讨。
自独行侠北美首映以来,票房、口碑全面惨败,最终也导致打造过加勒比系列的金牌制作人布鲁克海默和迪士尼的分道扬镳,今天带着客观的眼光来欣赏这部“失败之作”——首先,个人认为此片最大的硬伤还是叙事的风格和剧情发展的节奏,很难想象两个半小时里观众面对荒漠、铁路和风化了的岩石这种单调乏味的镜头是多么的无趣,所以观众们需要精彩的剧情、人物、配乐来点燃激情,但是导演把握的似乎有点失控,为追求真实效果开场一段火车上戏份特意在现实中打造了一段真铁路和火车据说是花了几千万,开场很精彩,但是这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火车上的打斗有点严重失真,特效刻画生硬容易让人出戏……再来说说德普和汉末的表演,这次的德普感觉力不从心,最精彩的地方倒是老了之后在那声情并茂的给正太解说这几场戏,逼真的刻画出那种沧桑感!
动作戏也没有像杰克船长那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如果德普之前没拍船长的话相信独行侠口碑会不错的,只是再三再四的表演观众也会厌烦,粉丝除外!
汉末的表演说实话有点做作,而且完全被德普的气场给压住了!!!
关于片中的笑点还是不错的虽然看惯了船长但德普的无厘头还是能让人笑出来,加二货上汉末的卖萌!
但是150分钟下来,真的有点疲惫……最后谈谈电影结尾的那段交响乐,可以说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吧!
澎湃激昂中夹杂着一丝俏皮欢乐还是很让观众提神的!!!!
不知道独行侠是不是对德普的打击太大,前不久有消息说德普叔要退出影坛的意向,然后回过头来看独行侠最后片尾字幕后他渐行渐远失落的背影,莫名的一股心酸……总之,还是很支持德普的,毕竟曾经给我们带来那么惊喜、欢笑和泪水!!!
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德普大叔我是你的颜饭啊!
可是整部电影我都没有看到你的帅脸,你是要闹哪样?
不要跟我说是角色需要,在Tonto年老色衰在橱窗里当模特勉强糊口的时候,你怎么不自己演?
你稀奇古怪的造型我还看的少吗?
还怕看你两眼失神,皮肤松弛的样子吗?
电影整体上不是十分紧凑,计划抢火车之前那段,看的我都要睡着了。
两段高潮戏都是在火车上,可谓是设计精巧,险象环生。
德普在挖坑埋人听到响动时,那种心怀鬼胎怕被人发现而又极力掩饰的表情,像极了杰克船长,其实这种表情在他以前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秘窗》。
Tonto和约翰去找红丝,一看是海伦娜演的,我不由得笑了,两人应该是第六次合作了吧,除了在《理发师陶德》里海伦娜演主角之外,其余的几次与德普的合作都是配角,但她每次都演出了自己的特色,有些角色都盖过了女主的光茫,就像这次在《独行侠》里的红丝。
不得不再吐槽一下,海伦娜与蒂姆波顿认识之后,长得越来越复合波顿的审美了,两眼深陷,颧骨突起再配上波顿的歌特电影风格真像是一个吸血鬼。
完全不能让人们想起她的成名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那个珠圆玉润的可爱模样。
即使这部影片槽点多多,但依然不能否定它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放映之前在影院上班的弟弟曾和我说道,这部电影在北美上映时收到的评价为,毁誉参半。
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有赞赏的一半,必然值得一看。
但我首先,在前往电影院之前,就把他贴上约翰尼德普的脸谱标签。
既然一开始就能够把这部电影奠定基调,就说明这个影星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无与伦比的人气,单凭一个人可以挑起整个大梁。
所以,这个让人爱恨情仇的戏子,真的十分值得期待喔。
但是,好票房与坏票房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差,我们对待其口碑的导向就像吹来的东西南北风一样,被导向何方,其中充斥着各种投其所好,偏激耍横,孤芳自赏,还有我们身边的网络水军。
所以,把关系弄清楚,有些地方我们必须看得更清楚,能够更好地去判断,去判别这其中的优劣胜汰,把真正的好一面给一些和我们抱有同样心态观察和欣赏一部好电影的观众最好的评价。
我给这部电影的主线定为——拓荒时代美国牛仔式的侠义情仇,不激情,不滑头,严肃中带点德普式的狡黠和智慧,坏人永远杀不死好人,好人总是一次又一次给予坏人翻身的机会。
最后的胜利者带着我们所期待的英雄情结,姗姗来迟。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不值得我们去观看,甚至不值得在这个国庆的节假日挤出这点时光去电影院吹吹冷风。
这部电影,它反映了贪婪,人本性的欲求不满,反映了我们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对于原始资本的累积时代的反思,反映了对土著印第安人深深地愧疚与哀叹。
但这些一切的一切,表现的形式必须是浮亏,必须是轻佻与讽刺吗。
我认为,这样的类型我们已经见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不必要,不需要重复操作,抛弃浮杂与困惑,还原一个本真。
约翰尼德普,自《剪刀手爱德华》一炮成名开始,迷倒了万千少女,大红大紫的《加勒比海盗》系列出炉以后,作为全球最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星却迟迟跳不出这个迷幻的加勒比世界,我们发现,喔,还有《黑暗家族》这部烂片。
我们惊奇的发现,好影星不这么洁身自好,他们对于好的素材与剧本的判断力与金钱和财富之间只有一层纸可以捅破。
所以,亲们,擦亮你们的眼睛吧。
一个电影,看之前的预期很重要,你看之前能捕捉到什么信息也很重要,很开心的是,我只是作为一个无聊的人,百无聊赖的点开来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物塑造,很像加勒比海盗,甚至德普的表演都是从另一个片场带过来的,抛开这些不谈,娱乐性还是很强的唯一让我觉得有点纳闷的是,导演用了一个老年德普跟一个小男孩的对话开场,后来贯穿全场,我觉得这块节奏可以强一点,甚至如果单纯的跟加勒比一样,线性叙事,我个人觉得会好一点,两个半小时的片场,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有点长,确实,节奏可以更精密一点很多地方很搞笑,开场小孩和老人开始对话,还是有笑点的,只是后来,用多了,就疲劳了,最最亮点的一个就是最后长达十几分钟的高潮,配合音乐,作为我来说,我是很喜欢的,只是有些地方没看懂,人物不停的在移动,变换,镜头切换的很快,让我有点没看懂来龙去脉,总会觉得少了一点。
戈尔•维宾斯基是我非常膜拜的动作导演,他对《加勒比海盗》的贡献有目共睹,第四部少了他,品质一落千丈。
维导是如此热衷创作这样一种动作风格,以至于他的动作片有着别人无法模仿的鲜明印记:多角色,多阵营,相遇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场景复杂,天空草地沙滩原野汪洋百无禁地;道具多样,刀剑棍棒水果火枪左轮枪百无禁忌;打斗攻防呈多米诺效应,张三打了李四后一路波及王五和赵六,绕了一圈还得张三接招;参与混战的全是金刚肉体,摔不死磨不烂,技巧和运气相伴,惊险和爆笑丛生,有人体极限,有纯净暴力,俨然将《夺宝奇兵》和《猫和老鼠》的趣味炖为一炉。
《加勒比海盗》1的洞穴夺宝,2的部落逃生记、沙滩混夺亡灵匣,3的漩涡大战,以及《兰戈》那段创意迭出的空中追逐,都是百看不厌的维氏动作编排。
《独行侠》曾被迪士尼叫停,在维导和德普极力促成下方才拍竣,得来不易,可以想见维氏对此题材的倾情尽力。
对我来说,最期待看到又一场精彩绝伦的维氏高潮戏,从预告片一再炫耀火车狂奔,不难看出与火车有关。
说到在银幕上玩火车,大神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是一个巅峰,无论从追逐时长、冲突规模、智巧花招还是动作危险度,此后无能出其右者,甚至没有几部能进入同一层级。
《独行侠》自然没有《将军号》那样长达一小时的火车大战,但意外的是,它使我找回初看《将军号》时的欣喜若狂,某些段落的精巧和复杂程度,甚至超越了《将军号》的奇思妙想。
开头一场劫车失控,维氏的工整、凌厉和鬼马一应俱全,高潮大战真正意义上将“速度与激情”搬上铁轨,充分开掘这种古老交通工具的特性和魅力,轨道切换,车厢脱节再连,火车像跑车一样摇晃碰撞,英雄与恶棍穿行跳跃于不同空间,以枪弹、棍棒、炸药和弹弓互相招呼,每一处陈腐的套路中都被注入了一丝新意,没有重复背对山洞被斩首之类的俗套。
只是,虽精彩程度足以载入火车片史册,比起《海盗》和《兰戈》的一气呵成、爽快淋漓,《独行侠》这段追逐总叫人有点意犹未尽。
我事后诸葛亮的猜测一下,多少和削减预算有关。
试想,制作费用从2.5亿一路下调,忍痛割爱只能从耗资不菲的火车大追逐下手。
单论规模和繁复程度,这高潮不亚于《海盗3》的漩涡搏杀,但执行起来就像从一系列完整的分镜表抽了三分之二来拍,少了有条不紊,多了仓促毛躁。
与之相伴的,整个故事也似乎力不从心,有太多家伙指着对手不开枪,太多家伙被从背后敲昏、旁边偷袭,太多家伙动不动就来个墨西哥僵局(多人拿枪互指),审美疲劳,臃肿庞杂,偶尔还闷一闷场。
影片结构上类似《海盗3》(同一个编剧班子),开头中打一场,结尾大打一场,但中间几场小打都是刚热个身就胜负已判,使得影片的整体观赏性不及《海盗3》。
《独行侠》的动画当年在我国热播一时,很多70后80后应该还有印象。
如果想不起来,独行侠亮相火车站时响起的配乐肯定是熟悉的,字幕出来前还有一个致敬动作,不知道国语配音会否还原当年动画片里的经典台词。
不过严格来说,本片其实并不尊重经典,明星效应使然,双主角重心倒错,唐托从助手升级成了导师,有点1988版《福尔摩斯》“华生比阿福更会破案”的意思,也算一种颠覆式改编。
德普涂满脸花哨,仍不脱杰克船长的影子,捉摸不透的神秘感,匪夷所思的行动逻辑,即使在独处时也不断爆发的神经质举动,总比别人快一拍的计划,以及手舞足蹈尖叫躲避子弹和爆炸的姿态,也许你当年对《加勒比海盗4》很失望,因为那部片里的船长只是冒牌货,本尊化了个妆跑去19世纪骑马了。
独行侠的前身约翰•里德宛如《双虎屠龙》里的律师,充满纯真的理想主义,阻止唐托法外杀人和试图逮捕后者两段,十分狼狈可笑,费尽心机逮到杀人魔,仍决定带回绞刑架,直到目睹利欲滔天,法纪沦丧,亲人被迫命悬一线,才做出立场转变。
很多人抱怨,如果没有他一开始在火车上犯傻,这故事不到十分钟就能讲完。
但从故事的逻辑,以此波折换取一个英雄的诞生,是值得的。
时值1869年,法律和民主的光芒还未能照进蛮荒西部,《双虎屠龙》式法制精神和文明秩序取胜,还只是个神话。
整个故事由年迈的唐托娓娓道来,是增加传奇色彩的一笔。
60多年后同样装束现身展览馆,,神神叨叨讲完了当年的冒险,最后徒步走进沙漠,既然讲述者就不可思议,故事本身更无需理喻,因此,约翰后半段突飞猛进的战斗力,唐托亦幻亦真的印第安法术,便成了完成娱乐使命的有机组成,值得咀嚼,不必深究真伪,在我们潜意识里,就像“你从哪儿弄到炸药”一样,也许只是老唐托卖的关子罢了。
结尾,已经成为独行侠的约翰拒绝了体制的招安,与唐托策马驰向无边的沙漠,在地平线上化作一个传奇。
在那个好人必须戴上面具才能伸张正义的年代,在那片属于独行侠的西部大地,这是对正义必胜的简单道理的最佳诠释。
(文/方聿南)
独行侠是德普大叔和Disney以及加勒比系列导演合作的又一典型之作。
说实话,自加勒比3之后,大叔的颠峰时期已经慢慢过去了,上次和伯顿的Dark Shadows更是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自此之后粉丝都在吐槽他的选片水准,更担心他会成为下一个尼古拉斯凯奇。
就电影整体而言,其浓郁的西部风和【愣头青在看似神经质的世外高人的指点下终成一代盖世英雄】 的设定实在让人无感,毕竟这些都已经烂大街了。
在cast上,男主说的好听些是呆萌,说白了其实就是太傻太天真;海伦娜大妈还是我们的大妈,虽然这一次真心是酱油的不能再酱油了,简直是浪费了缪斯女神的高冷身份;德普大叔已经不是我们的大叔了,当年那个翘着兰花指、踩着猫步、让万千少女尖叫思春的妖孽男已经渐渐消失了,留下的是订婚后渐显发福的肚腩。
但是话又说回来,电影虽然内容老套,但在情节发展上至少还是紧凑有张力的,估计导演也害怕观众们在烂大街的剧情和拖沓节奏的双重折磨下,会彻底抓狂吧。
纵观全片,还是有几个镜头能给人留下些许印象的。
比如那一大群狂喊“有鬼啊”的清朝劳工、那只脑回路和运动神经都无比发达的白马以及那只让我看到一半还在不停怀疑“它真的挂了吗”的破鸟。。。
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应该就是最后车顶追逐戏中,白马同志纵身一跃,赶在火车前跳进隧道的那一幕了,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回放好几遍啊好几遍。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有过黑暗阴影的铺垫之后,我表示对大叔的这部电影还是能够接受的,加上的确不错的BGM,评个四星还是能对得起我的良心和那整整一袋子瓜子的。
P.S.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部电影的深层寓意的,对于本片,我能想到的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滞的,也许对原住民的这次屠杀能被及时阻止,可是谁又能保证下一次呢?
原始积累对于亚非拉以及印第安人的确是巨大的灾难,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谁又敢否认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呢?
所以马克思才告诉我们,必须以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这么多年过去了,好莱坞终于找到了一个带上眼罩就真的认不出来了的路人甲英雄。
民间英雄不一定要有超能力但是一定要有一张面具(条件艰苦点眼罩也凑合),来营造“第二身份”的神秘氛围,而这份伪装必然会导致英雄与公权力机构的对立,甚至是与普通群众的对立。
贯穿其中的逻辑其实并不指向英雄本身,而是他那份伪装所象征的“未知”和“不可控”。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那种近乎无所不能的控制力一次又一次骚动着人类扮演上帝的野心,所以人类最恐惧的不过是发现自己做不成全知全能的神。
而戴着面具的英雄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来说就是一个不知道定时还是不定时的炸弹,充满着威胁,片中英雄的设定本身就是秩序维护者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前半段的主题是他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挣扎,甚至做出“文明社会容不下戴面具的人”这样的判定。
文明,在很多表现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之矛盾的片子当中一直充当着反派,文明对自然的掠夺招致野蛮对社会的报复,虽然为自然代言的势力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伟光正,毕竟这是个流行把英雄拉下神坛的年代,但是象征文明社会进程的势力一定是利欲熏心惨无人道无德无信的妖魔,很多人在这里看到了对社会发展的反思,我却只看到打着反思名义不负责任的情感消费。
在以悲壮为终点的嘉年华当中他们玩命地无厘头,这种试图“摆正”历史的精神胜利,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跟国内没完没了的抗日神剧是一样一样的。
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部奔马枪战烈酒牛仔基情萌宠应有尽有且高潮迭起的四星商业片。
虽然美国人卖起腐来永远差点味道,但在这个西部片没落的年代里,这次真的就差一包万宝路了。
美国开发西部时代,幽默和叙事穿插,看摄影就知道投资很高,但除了火车大战吸引人以外其他都让人集中不了注意力。男主律师在火车上遇到了印第安人德普,rager哥哥被害死,男主追查得知是铁路修建负责人为了印第安领地的银矿所为,并且买通了警察,同时坏人两兄弟也是德普的仇人,两人并肩战胜坏人
看的时候总是想起加勒比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倒是成就了这部娱乐片
真的除了帅哥,其它的都好无聊。
一颗星给德普,一颗星给那首歌配的感觉以及人物造型
很火爆,好看,
我已经很知足了。
看在精彩的结尾给个4星吧, 前面基本很无聊, 男的有型, 女的丑暴~
看了三分之二就看不下去了,这种冷幽默的西部大开发电影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提名86th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和化妆奖项。也就这些了。
我擦还能再难看一些么?爆烂啊!还又臭又长的。。这几年美国出了不少这种没营养的烂片啊,烂片全球化了吗?!!!
从前 萌到心颤的戴普小朋友买了个表....
这种爆米花电影还玩啥深沉,还把节奏玩的这么慢。找死
一个中二屌丝,一个短路印第安,一头短路神马……最多光晕镜头的西部片……
从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到The Weather Man到Rango再到 The Lone Ranger..哎 不识Verbinski 唯识Hans Zimmer 最后的威廉退尔序曲第四章 汉子在为自己是德国人正名么 ..
打五颗星的你们都是脑残?个人崇拜也不用上升到出卖底限的程度吧。
闹哪样
细节亮点增分
复杂点的猫和老鼠
也许就是我心中不愿放弃的东西吧~~~~ 故事乏善可陈 笑料似乎也没那么多 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一点点的升华 可能是最戏谑的部分吧~~~ 我还是依然思念
灾难